《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 、师生共用部分) 学科:语文班级:九2班课时:2主备课人:黄诗海合作备课人 时间:2013.10.30 、【学习目标】 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教学难点】2、领悟文章的写作技巧。 、【知识链接】 【知识链接】1—一驳论文简介: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 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 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二是驳论据。三是 驳论证 【知识链接】2——简介“九·一八”事变与本文的写作背景: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 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而国民党政 府腐败无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英 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鲁迅指出“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 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中,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 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蒋介石向国联 哀求,实际上就是向日本帝国主义哀求,充分地揭露了蒋介石屈膝投降的奴才相。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 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 怀古伤今。”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 的自信心写了这篇文章 【知识链接】3——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 家。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诗歌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 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集》 四、【导学过程】 读课外部分 )自主学习 朗读读课文,初步感知 1、音形识记:(用红笔圈画词语并给黑体字注音) 慨()叹渺()茫省()悟玄()虚家谱()膏()梁前仆()后继 抹()杀倘若()诬()蔑搽()粉脂()粉诓()骗状元宰()相 、文本梳理:(课外完成) ①、请用黑笔 标注出本文文首反(敌)方错误论调的语句。想想:联系知识链接2,句子中的“有人” 是指哪些人? ②、在第2自然段中,鲁迅认为:中国人失掉的是什么力?他的根据是什么?请将关键语句用黑笔“”标注。 ③、第5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些文字。试联系知识链接2,想一想:句子中的“它 )、“自己”指( 作者通过第四段的剖析得出了一个结论。请将这个结论用黑笔 标注出来 ④、在第6-9段中,作者提出了自己正面的观点。请将这个观点用黑笔 标注出来。 ⑤、第7段中的“中国的脊梁”指哪些人?请用红笔“”标注在文中
1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 (一、师生共用部分) 学科:语文 班级:九 2 班 课时: 2 主备课人:黄诗海 合作备课人: 时间:2013.10.30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 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 领悟文章的写作技巧。 三、【知识链接】 【知识链接】1——驳论文简介: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 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 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二是驳论据。三是 驳论证。 【知识链接】2——简介“九•一八”事变与本文的写作背景: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 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而国民党政 府腐败无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英 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于 1920 年成立的国际组织。鲁迅指出“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 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中,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 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蒋介石向国联 哀求,实际上就是向日本帝国主义哀求,充分地揭露了蒋介石屈膝投降的奴才相。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 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 怀古伤今。”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 1934 年 9 月 25 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 的自信心写了这篇文章。 【知识链接】3——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 家。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诗歌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 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集》。 四、【导学过程】 ***课外部分*** 一)、自主学习: 朗读读课文,初步感知 1、音形识记:(用红笔圈画词语并给黑体字注音) 慨( )叹 渺( )茫 省( )悟 玄( )虚 家谱( ) 脊( )梁 前仆( )后继 抹( )杀 倘若( ) 诬( )蔑 搽( )粉 脂( )粉 诓( )骗 状元宰( )相 2、文本梳理:(课外完成) 、请用黑笔 标注出本文文首反(敌)方错误论调的语句。想想:联系知识链接 2,句子中的“有人” 是指哪些人? ②、在第 2 自然段中,鲁迅认为:中国人失掉的是什么力?他的根据是什么?请将关键语句用黑笔“﹏﹏”标注。 ③、第 5 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些文字。试联系知识链接 2,想一想:句子中的“它” 指( )、“自己”指( );作者通过第四段的剖析得出了一个结论。请将这个结论用黑笔 标注出来。 ④、在第 6—9 段中,作者提出了自己正面的观点。请将这个观点用黑笔 标注出来。 ⑤、第 7 段中的“中国的脊梁”指哪些人?请用红笔“_____”标注在文中
⑥、文末哪句话既呼应了作者自己正面论点有总结了全文?请用黑笔“ 文中标注出来 ***课堂部分***(第一课时) 二)、组内交流:就文本梳理部分①到⑥小题课堂内小组里交流检査(7分钟)。 三)、教学助理主持讨论文本梳理部分①到⑥小题中的问题!(8分钟) 四)、**整体探讨交流第一部分(教学助理主持探讨交流20分钟) 1、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2、作者在第6段提出了自己正面的观点。亦即立论。请问:鲁迅提出观点的依据(即论据)是什么? 3、找出课文中含“中国人”的句子,小组讨论后分别回答其“中国人”的含义。 ***课堂部分***(第二课时) 整体探讨交流第二部分(教学助理主持探讨交流10分钟) 5、敌(反)方错误论点是依据什么提出来的? 6、“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五)、课文结构分析 1、对方论据 结论 和论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 2、_接反驳①( L吗:(3、一接反数一0(立论)论点 ②论据 六)、课文疑难点拨: “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明确:当时国民党到外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的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 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六)、拓展提升 本文的语言尖锐犀利、嘲讽意味十足!请从文中找出这类有代表性的语句,试着说说鲁迅这些语句背后的用 意 「附录:知识补遗1、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 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二是通过批驳论 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 倒对方的论点 七)、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驳论文的一种写作方法,理解了鲁迅关于 ”的论述,“ 式的中国人的提法在当时的社会曾大大鼓舞国人的士气 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通过论证来批驳错误的论点,采取直接和间接 反驳论证过程(也就是论据与论点之间逻辑)的论证方法。驳论的战斗性和文艺性是这篇杂文的特点 四)、课后作业 练习册第99页知识达标1、2、3、4、7 五)、学习反思
2 ⑥、文末哪句话既呼应了作者自己正面论点有总结了全文?请用黑笔“_____”在文中标注出来。 ***课堂部分***(第一课时) 二)、组内交流: 就文本梳理部分到⑥小题课堂内小组里交流检查(7 分钟)。 三)、教学助理主持讨论文本梳理部分到⑥小题中的问题!(8 分钟) 四)、**整体探讨交流第一部分(教学助理主持探讨交流 20 分钟) 1、揣摩第 1 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2、作者在第 6 段提出了自己正面的观点。亦即立论。请问:鲁迅提出观点的依据(即论据)是什么? 3、找出课文中含“中国人”的句子,小组讨论后分别回答其“中国人”的含义。 ***课堂部分***(第二课时) **整体探讨交流第二部分(教学助理主持探讨交流 10 分钟) 5、敌(反)方错误论点是依据什么提出来的? 6、“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五)、课文结构分析 1、对方 论据 ( ) 和论点 ( ) 2、 接反驳 ( ) ( ) 3、 接反驳 (立论)论点( ) 论据( ) 六)、课文疑难点拨: “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明确:当时国民党到外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的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 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六)、拓展提升 本文的语言尖锐犀利、嘲讽意味十足!请从文中找出这类有代表性的语句,试着说说鲁迅这些语句背后的用 意!! 附录:知识补遗 1、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 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二是通过批驳论 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 倒对方的论点。 七 )、 课 堂 小 结 :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驳论文的一种写作方法,理解了鲁迅关于 “ ”的论述,“ ”式的中国人的提法在当时的社会曾大大鼓舞国人的士气, 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通过 论证来批驳错误的论点,采取直接和间接 反驳论证过程(也就是论据与论点之间逻辑)的论证方法。驳论的战斗性和文艺性是这篇杂文的特点。 四)、课后作业 练习册第 99 页知识达标 1、2、3、4、7 五)、学习反思 组内互查签字: 中 国 人 失 掉 自 信 力 了 吗 结论
二、教学流程设计(教师专用部分) 第 课时 1、课文导入(略) 2、小组自主学习情况互查(7分钟)(略) 教学助手主持讨论文本梳理部分①到⑥小题中自学疑难问题(8分钟) 板书设计 摆出错误论调: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论据: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 都没有相信过“自己”。……中国人曾经有过 结论1:中国人失掉的是他信力 论据: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 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x结论2: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 正面立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 正面论据: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 人在 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 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总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 底下 4、整体探讨交流第一部分(教学助理主持探讨交流20分钟) 1)、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提示:①不能互换位置。②、理由:三个副词“总”、“只”、“一味”:概括了国民党悲观论调在不同阶段的表现, 也就是:由自夸到崇洋,再到自欺欺人、虚无渺茫。 2)、作者在第6段提出了自己正面的观点。亦即立论。请问:鲁迅提出观点的依据(即论据)是什么? 提示:见板书设计 3)、找出课文中含“中国人”的句子,小组讨论后分别回答其“中国人”的含义。 提示:A的中国人是: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 B的中国人是:那些靠自己努力,从而获得成功,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C的中国人是:也就是所谓的一切中国人
3 二、教学流程设计(教师专用部分) 第 一 课 时 1、课文导入(略) 2、小组自主学习情况互查(7 分钟)(略) 3、教学助手主持讨论文本梳理部分到⑥小题中自学疑难问题(8 分钟) 4、整体探讨交流第一部分(教学助理主持探讨交流 20 分钟) 1)、揣摩第 1 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提示:不能互换位置。②、理由:三个副词“总”、“只”、“一味”:概括了国民党悲观论调在不同阶段的表现, 也就是: 由自夸到崇洋,再到自欺欺人、虚无渺茫。 2)、作者在第 6 段提出了自己正面的观点。亦即立论。请问:鲁迅提出观点的依据(即论据)是什么? 提示:见板书设计 3)、找出课文中含“中国人”的句子,小组讨论后分别回答其“中国人”的含义。 提示:A 的中国人是: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 B 的中国人是:那些靠自己努力,从而获得成功,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C 的中国人是:也就是所谓的一切中国人 板书设计 一 摆出错误论调: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结论 1:中国人失掉的是他信力 论据: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 都没有相信过“自己”。……中国人曾经有过 “他信力”, 结论 2: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论据: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 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 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 己。 正面立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 人在。 正面论据: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 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 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总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 底下
第 课时 1、复习上节课内容(5) 1)、文中的错误论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中国人失掉的是:中国人失掉的是他信力 3)、中国人发展的是:中国人发展着自欺力 4)、作者的正面观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整体探讨交流第二部分(教学助理主持探讨交流10分钟 1)、敌(反)方错误论点是依据什么提出来的? 提示:依据是 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 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一一却也是事实 2)、“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提示:“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 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3、课文结构分析(由教学助理引导学生总结)(10分钟) 1对方论据一→(两年以前“不久现在…少 结论 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驳论证 自信力 斥 2直换反驳=0(中国人失被的是他你力一) 的有无, 状元宰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相的文 章是不 正面立论 3、间接反驳一0(立论)论点仁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足为据 ◎论据( 立的,要自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论已去看 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 地底下。 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4、拓展提升探讨:(由教学助理引导学生引导)(5分钟) 本文的语言尖锐犀利、嘲讽意味十足!请从文中找出这类有代表性的语句,试着说说鲁迅这些语句背后的用意!! 提示:1至3段的文字,如:“他信力”、“自欺力”这是作者在本文里特地造的两个新词,用“自”和“他”,“信 和“欺”两对反义词衍义造成的。这是一种修辞手法,这两个新造的词和原词“自信力”一对照,就显出极其深 刻的讽刺意义;文章一开头就列举了三种事实:自夸“地大物博”,寄希望于“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 今”,这是尖刻的鞭挞!! 5、课文小结(2分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驳论文的一种写作方法,理解了鲁迅关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论述 中国的脊梁”式的中国人的提法在当时的社会曾大大鼓舞国人的士气,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课文通 过反面正面论证来批驳错误的论点,采取直接和间接反驳论证过程(也就是论据与论点之间逻辑)的论证方法。 驳论的战斗性和文艺性是这篇杂文的特点。 6、课堂检测(13分钟)练习册第99页知识达标1、2、3、4、7 7、学习心得反馈(2分钟) 8、下课
4 第 二 课 时 1、复习上节课内容(5) 1)、文中的错误论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中国人失掉的是:中国人失掉的是他信力 3)、中国人发展的是:中国人发展着自欺力 4)、作者的正面观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整体探讨交流第二部分(教学助理主持探讨交流 10 分钟) 1)、敌(反)方错误论点是依据什么提出来的? 提示:依据是———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 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2)、“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提示:“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 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3、课文结构分析(由教学助理引导学生总结)(10 分钟) 4、拓展提升探讨:(由教学助理引导学生引导)(5 分钟) 本文的语言尖锐犀利、嘲讽意味十足!请从文中找出这类有代表性的语句,试着说说鲁迅这些语句背后的用意!! 提示:1 至 3 段的文字,如:“他信力”、“自欺力”这是作者在本文里特地造的两个新词,用“自”和“他”,“信” 和“欺”两对反义词衍义造成的。这是一种修辞手法,这两个新造的词和原词“自信力”一对照,就显出极其深 刻的讽刺意义;文章一开头就列举了三种事实:自夸“地大物博”,寄希望于“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 今”,这是尖刻的鞭挞!! 5、课文小结(2 分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驳论文的一种写作方法,理解了鲁迅关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论述, “ 中国的脊梁”式的中国人的提法在当时的社会曾大大鼓舞国人的士气,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课文通 过反面正面论证来批驳错误的论点,采取直接和间接反驳论证过程(也就是论据与论点之间逻辑)的论证方法。 驳论的战斗性和文艺性是这篇杂文的特点。 6、课堂检测(13 分钟) 练习册第 99 页知识达标 1、2、3、4、7 7、学习心得反馈 (2 分钟) 8、下课 两年以前…不久…现在…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直 中国人失掉的是他信力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间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 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 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驳 论 证 立 论 自信力 的有无, 状元宰 相的文 章是不 足为据 的,要自 己去看 地底下。 反 面 驳 斥 正 面 立 论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