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安顺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2021版)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格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13,文件大小:67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一、授课题目:“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格” 二、授课进度:第 周总第 节 三、授课班级: 四、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对道德有更深刻的了解,能够吸收借鉴 优秀道德成果,遵守公民道德准则,对社会主义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个人品德等领域中的理论和知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社会生活领域中的道德规范以及个 人品德提升的路径有精准的把握。 2、过程和方法:学生能够认识到,一个人只要在社会中生存,就必须自觉遵守相应的道 德要求,就必须用道德规范指导自己的实践,追求崇高道德境界。 3、情感和价值观:大学生能够提升对道德的理论认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和中 国革命道德,自觉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激发大学生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 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成为社会所需要 的人才。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道德的起源、本质、功能与作用。 2.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侧。 4社会公德的含义、特点和主要内容。 5.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6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 2 - 一、授课题目:“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 二、授课进度:第 周总第 节 三、授课班级: 四、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对道德有更深刻的了解,能够吸收借鉴 优秀道德成果,遵守公民道德准则,对社会主义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个人品德等领域中的理论和知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社会生活领域中的道德规范以及个 人品德提升的路径有精准的把握。 2、过程和方法:学生能够认识到,一个人只要在社会中生存,就必须自觉遵守相应的道 德要求,就必须用道德规范指导自己的实践,追求崇高道德境界。 3、情感和价值观:大学生能够提升对道德的理论认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和中 国革命道德,自觉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激发大学生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 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成为社会所需要 的人才。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道德的起源、本质、功能与作用。 2.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4.社会公德的含义、特点和主要内容。 5.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6.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7、大学生与心理健康 8、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9、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难点) 1.继承和弘扬中国革命道德。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3.大学生应确立的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 六、教学设计分析: 本章主要讲授的是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基本理论,为帮助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 品质打下理论知识的基础,增强道德意识。强调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婚姻家庭生活是人们社会生活 的重要领域,也是个人品德形成的重要领域。大学生应学习和掌握三大生活领域的道德规范,加强道 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锤炼高尚品格。本章从规范性约束的层面帮助学生了解并践行道德修养的理 论和原则,是教材中道德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的内容围绕道德观教育遵循了从抽象到具体、 从理论到实践的逻辑思维结构:首先阐述道德的起源、内涵、本质、功能及历史发展这些抽象理论, 接着阐述中华传统美德、中国革命道德、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容,是理论的具体化,最终的落脚点就是 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从内容上来看,包括四节。 第一节“社会道德的核心和原侧”,纵向系统阐述道德的基本理论。这一节的教学重点是道德的内 涵、本质和作用。 第二节“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需要学生明确,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 的思想道德资源;中国革命道德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道德财富。 这一节教学的重点是大学生应当自觉继承并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同时以开放的胸怀和 视野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道德成课,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道德的认识。 第三节"“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需要学生明确,公民道德建设,对于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 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必须坚持以为 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侧,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这一节 教学的重点,是大学生要自觉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加强品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努力做到向 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向上向善、知行合一”需要学生明确,高尚道德品格的形成重在实践,贵在坚持。这一节教学的 重点是大学生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积极向道德模范学习,培养志愿服务精神,大力弘扬时代 新风,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七、教学过程与内容: 1.道德的力量 道德问题是不能回避的一个人生大问题。它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以善恶为标准,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 这一完整定义包含三层含义:一是道德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 3

- 3 - 7、大学生与心理健康 8、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9、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难点) 1.继承和弘扬中国革命道德。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3.大学生应确立的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 六、教学设计分析: 本章主要讲授的是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基本理论,为帮助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 品质打下理论知识的基础,增强道德意识。强调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婚姻家庭生活是人们社会生活 的重要领域,也是个人品德形成的重要领域。大学生应学习和掌握三大生活领域的道德规范,加强道 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锤炼高尚品格。本章从规范性约束的层面帮助学生了解并践行道德修养的理 论和原则,是教材中道德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的内容围绕道德观教育遵循了从抽象到具体、 从理论到实践的逻辑思维结构:首先阐述道德的起源、内涵、本质、功能及历史发展这些抽象理论, 接着阐述中华传统美德、中国革命道德、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容,是理论的具体化,最终的落脚点就是 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从内容上来看,包括四节。 第一节“社会道德的核心和原则”,纵向系统阐述道德的基本理论。这一节的教学重点是道德的内 涵、本质和作用。 第二节“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需要学生明确,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 的思想道德资源;中国革命道德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道德财富。 这一节教学的重点是大学生应当自觉继承并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同时以开放的胸怀和 视野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道德成果,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道德的认识。 第三节“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需要学生明确,公民道德建设,对于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 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必须坚持以为 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这一节 教学的重点,是大学生要自觉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加强品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努力做到向 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向上向善、知行合一”需要学生明确,高尚道德品格的形成重在实践,贵在坚持。这一节教学的 重点是大学生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积极向道德模范学习,培养志愿服务精神,大力弘扬时代 新风,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七、教学过程与内容: 1.道德的力量 道德问题是不能回避的一个人生大问题。它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以善恶为标准,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 这一完整定义包含三层含义:一是道德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

二是道德以善恶为评价标准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和行为,它规定着人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 的标准和准则;三是道德主要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而不是靠法律的强制 手段来维持。“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 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道德的力量主要体现在:第一,道德是一种先进的思想觉悟,能使人对世界的认识发生深刻的变 化。一种文明的价值观的形成,能促进世界从某种本质属性的意识形态上发生量变。道德是人的价值 观的一种在真善美意识形态上的底线,是一个人的思想是否变化的参照坐标。一个人,没有道德会变 得野蛮甚至丧心病狂;一个社会,没有道德会陷入伦理混乱、社会秩序混乱的状态中。社会发展的文 明程度越高,道德的自我要求系数越高,所产生的社会价值越大,所传递的价值半径越宽广,在社会 上产生的共鸣越广泛。从某种程度上讲,道德具有宽泛的联结社会各种领域、用思想与行为传递和辐 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最终形成具有普遍意义价值观的功能和作用。第二,道德是一个社会的风向标, 它是人们的理想选择和价值表达。在选择道德上,我们既要尊重社会上流行的主流价值,也要尊重个 性的表达,让每一种道德都产生价值并成为构成社会发展的基本因素。哲学表现两种价值,一种是存 在性,一种是思维性。存在性是社会价值趋于认同的符号,思维性是人类各具特色的社会活动在某一 方法上的表现性,二者的辩证统一形成一种社会的基本力量,即道德的力量。第三,道德源于自律, 道德启于觉悟。自律是先决条件,觉悟是社会影响力所为。一个社会的发展,如果没有一种共鸣传递 精神,社会就会变得狭义。从事物的实质上分析,道德是形成人们价值观的基本因素,由此完整而全 面地形成人生观。人生观决定认识,认识是人判断社会的基本规则。第四,道德源于信念,信念是理 想的具体化。有什么样的社会背景,就有什么样的理想,并由此产生什么样的历史背景。这是社会存 在的一种基本状况。这种规律基本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个社会的发展,最基本的条件就是由道 德这个综合因素产生信念。信念是人生观构成的重要环节。对此,我们应与时俱进,从探索社会主义 文化强国的战略上确立道德体系的方针,使道德不仅引领时代的潮流,更成为一个时代的坐标,还成 为一个时代的共同理想。 2.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问题 道德一经产生,就会作为一份历史遗产流传下来,在客观上就有一个如何对待的问题。古是昨日 今,今是明日古;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无疑要批判地继承历史上优秀的道 德传统。中国传统道德,是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传统伦理道德思想 的综合。它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但中国传统道德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属于精华的部 分,表现出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属于糟粕的部分,则表现出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中华传 统美德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部分,为今天的道德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要在去粗取精、去伪存 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此,对 待传统道德应坚特以下原则。 第一,加强对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任何道德都是具体历史时代的产物。中华传统美德是经过漫 长的社会发展而形成的,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传统社会的印记。在内容和形式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与今 天的现实生活不相适应的地方。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必须通过科学的分析和鉴别,把其中带有阶级性 和时代局限性的成分剔除出去,把其中具有当代价值的道德精神发掘出来,总结传统美德中丰富的思 想道德资源,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德目、观点进行新的诠释和激活,结合现代生活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努力推动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譬如怎么对待父母、朋友、师长、陌生人等,应 根植于本土文化资源;孝敬、家庭的稳定性、凝聚力、重视教育和忠信,仍然是老百姓选择的最主要 的价值。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诚、恕这些价值,如果在剔除它的历史负面性 之后,完全可以提炼、活化它的合理因素,渗透到今天的生活中去,作为正面的、积极的、健康的力

- 4 - 二是道德以善恶为评价标准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和行为,它规定着人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 的标准和准则;三是道德主要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而不是靠法律的强制 手段来维持。“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 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道德的力量主要体现在:第一,道德是一种先进的思想觉悟,能使人对世界的认识发生深刻的变 化。一种文明的价值观的形成,能促进世界从某种本质属性的意识形态上发生量变。道德是人的价值 观的一种在真善美意识形态上的底线,是一个人的思想是否变化的参照坐标。一个人,没有道德会变 得野蛮甚至丧心病狂;一个社会,没有道德会陷入伦理混乱、社会秩序混乱的状态中。社会发展的文 明程度越高,道德的自我要求系数越高,所产生的社会价值越大,所传递的价值半径越宽广,在社会 上产生的共鸣越广泛。从某种程度上讲,道德具有宽泛的联结社会各种领域、用思想与行为传递和辐 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最终形成具有普遍意义价值观的功能和作用。第二,道德是一个社会的风向标, 它是人们的理想选择和价值表达。在选择道德上,我们既要尊重社会上流行的主流价值,也要尊重个 性的表达,让每一种道德都产生价值并成为构成社会发展的基本因素。哲学表现两种价值,一种是存 在性,一种是思维性。存在性是社会价值趋于认同的符号,思维性是人类各具特色的社会活动在某一 方法上的表现性,二者的辩证统一形成一种社会的基本力量,即道德的力量。第三,道德源于自律, 道德启于觉悟。自律是先决条件,觉悟是社会影响力所为。一个社会的发展,如果没有一种共鸣传递 精神,社会就会变得狭义。从事物的实质上分析,道德是形成人们价值观的基本因素,由此完整而全 面地形成人生观。人生观决定认识,认识是人判断社会的基本规则。第四,道德源于信念,信念是理 想的具体化。有什么样的社会背景,就有什么样的理想,并由此产生什么样的历史背景。这是社会存 在的一种基本状况。这种规律基本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个社会的发展,最基本的条件就是由道 德这个综合因素产生信念。信念是人生观构成的重要环节。对此,我们应与时俱进,从探索社会主义 文化强国的战略上确立道德体系的方针,使道德不仅引领时代的潮流,更成为一个时代的坐标,还成 为一个时代的共同理想。 2.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问题 道德一经产生,就会作为一份历史遗产流传下来,在客观上就有一个如何对待的问题。古是昨日 今,今是明日古;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无疑要批判地继承历史上优秀的道 德传统。中国传统道德,是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传统伦理道德思想 的综合。它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但中国传统道德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属于精华的部 分,表现出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属于糟粕的部分,则表现出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中华传 统美德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部分,为今天的道德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要在去粗取精、去伪存 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此,对 待传统道德应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加强对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任何道德都是具体历史时代的产物。中华传统美德是经过漫 长的社会发展而形成的,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传统社会的印记。在内容和形式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与今 天的现实生活不相适应的地方。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必须通过科学的分析和鉴别,把其中带有阶级性 和时代局限性的成分剔除出去,把其中具有当代价值的道德精神发掘出来,总结传统美德中丰富的思 想道德资源,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德目、观点进行新的诠释和激活,结合现代生活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努力推动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譬如怎么对待父母、朋友、师长、陌生人等,应 根植于本土文化资源;孝敬、家庭的稳定性、凝聚力、重视教育和忠信,仍然是老百姓选择的最主要 的价值。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诚、恕这些价值,如果在剔除它的历史负面性 之后,完全可以提炼、活化它的合理因素,渗透到今天的生活中去,作为正面的、积极的、健康的力

量参与现代化的建设,来治疗现代社会的疾病。 第二,用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现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把传统道德作为当 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资源和凭借,实现我们的新道德与传统美德的直接继承和延续。我们的新 道德建设,一方面离不开变化了的社会生活实践这个源,但同样也离不开传统美德这个流。传统伦理 道德是一个包含着多层次的复杂体系,不同层次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是不一样的。就儒家伦理 的内容而言,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其核心精神即”仁”学,这是儒家关于人及人与人之间关系 的最一般的价值精神;二是其特定的社会伦理价值观层次,如三纲五常、家族本位、忠孝等;三是日 常生活中为人处世的一般的行为准则,如义、智、恭、宽、信、敏、中庸等。对我国传统道德资源这 个流,能继承的和要继承的,主要是抛弃其封建国家政治伦理的糟粕,转化个体道德、家族道德与社 会道德中的合理成分,以指导现代社会民众的日常生活。如传统社会生活中讲忠诚于事、忠诚于人的 精神,行业道德的讲究信誉、勤勉敬业精神,讲究人际之间的诚信精神,家族道德中的讲究亲情孝道、 和睦团结的精神,个体道德中的讲究个人修养、追求美德的精神,全社会的讲究礼仪、维护秩序的精 神等都是可以批判继承的。涉及人类基本道德的一些普遍资源更是可以直接继承的,如“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仁爱他人,讲究义务责任,天下为公、“自 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宁俭勿奢”的自律精神和“重群克己”的合作精神等。要结合时代的要求,按 照是否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否有利于培育和践 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丰富的道 德资源,赋予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以鲜明的民族特色。要立足面向大众、服务人民发挥中华 传统美德人伦日用的化育功能,使传统美德与日程生活水乳交融,让传统美德中蕴含的伦理精神点点 滴滴地导入人们的生活并生根发酵,产生化育的功能,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 量。 第三,以开放的胸怀和视野吸收人类文明的有益道德成果。当今任何民族和国家的文明发展和道德 进步,都不可能不受到其他民族或国家的文化和道德文明成果的影响,都不可能脱离人类文明发展的 大道。世界上许多民族在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对人类文明都作出过贡献。西方许多思想家对道德的 起源和本质、道德的原则和规范、道德品质、道德评价、道德教育和修养等进行的探讨,其中不乏真 知灼见,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社会共同的文明成果。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以我 为主,为我所用的原侧,既反对全盘西化、机械照搬,又反对全盘否定、盲目排外,在批判的基础上 借鉴吸收其对今天的中国有积极意义的精华。作为今天的大学生,不但要有全球的眼光、世界的意识 而且不能消解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能失去对我们民族文化的认同。在对待中国传统道德、弘扬 中华传统美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观点:一种是全盘复古论,即不加分析地全面继承一个民族的 文化思想的错误理论。持此观点的人认为我国之所以落后,出现道德滑坡,就是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 特别是儒家传统道德的失落,所以道德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恢复中国“固有文化”,形成以中国传统 文化为主体的道德体系,并通过这种传统道德的复兴来衍生出现代的科学民主,即所谓的“返本开新”。 另一种是历史虚无主义,即对传统道德不加分析地全面否定。其主要表现为对中国几干年的文化遗产 不区分精华和糟槽粕,全盘加以否定,主张全盘西化。以上两种思潮对传统道德均采取形而上学的态度 割裂道德的历史与发展的关系,否定了道德的历史进步性,对于发展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和建设 社会主义新道德极端有害。我们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加强对 优秀传统道德传承体系的建设,使中华传统美德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3.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 中国革命道德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内涵,既包括革命道德的原则、要求、态度、修养、风尚等方面, 也包括理想、思想意识方面的“应当”。在长期革命实践中,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主要代表的革命者,以 自己的行动甚至生命,成为率先践履革命道德的典范。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列宁

- 5 - 量参与现代化的建设,来治疗现代社会的疾病。 第二,用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现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把传统道德作为当 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资源和凭借,实现我们的新道德与传统美德的直接继承和延续。我们的新 道德建设,一方面离不开变化了的社会生活实践这个源,但同样也离不开传统美德这个流。传统伦理 道德是一个包含着多层次的复杂体系,不同层次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是不一样的。就儒家伦理 的内容而言,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其核心精神即“仁”学,这是儒家关于人及人与人之间关系 的最一般的价值精神;二是其特定的社会伦理价值观层次,如三纲五常、家族本位、忠孝等;三是日 常生活中为人处世的一般的行为准则,如义、智、恭、宽、信、敏、中庸等。对我国传统道德资源这 个流,能继承的和要继承的,主要是抛弃其封建国家政治伦理的糟粕,转化个体道德、家族道德与社 会道德中的合理成分,以指导现代社会民众的日常生活。如传统社会生活中讲忠诚于事、忠诚于人的 精神,行业道德的讲究信誉、勤勉敬业精神,讲究人际之间的诚信精神,家族道德中的讲究亲情孝道、 和睦团结的精神,个体道德中的讲究个人修养、追求美德的精神,全社会的讲究礼仪、维护秩序的精 神等都是可以批判继承的。涉及人类基本道德的一些普遍资源更是可以直接继承的,如“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仁爱他人,讲究义务责任,天下为公、“自 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宁俭勿奢”的自律精神和“重群克己”的合作精神等。要结合时代的要求,按 照是否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否有利于培育和践 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丰富的道 德资源,赋予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以鲜明的民族特色。要立足面向大众、服务人民发挥中华 传统美德人伦日用的化育功能,使传统美德与日程生活水乳交融,让传统美德中蕴含的伦理精神点点 滴滴地导入人们的生活并生根发酵,产生化育的功能,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 量。 第三,以开放的胸怀和视野吸收人类文明的有益道德成果。当今任何民族和国家的文明发展和道德 进步,都不可能不受到其他民族或国家的文化和道德文明成果的影响,都不可能脱离人类文明发展的 大道。世界上许多民族在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对人类文明都作出过贡献。西方许多思想家对道德的 起源和本质、道德的原则和规范、道德品质、道德评价、道德教育和修养等进行的探讨,其中不乏真 知灼见,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社会共同的文明成果。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以我 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既反对全盘西化、机械照搬,又反对全盘否定、盲目排外,在批判的基础上 借鉴吸收其对今天的中国有积极意义的精华。作为今天的大学生,不但要有全球的眼光、世界的意识, 而且不能消解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能失去对我们民族文化的认同。在对待中国传统道德、弘扬 中华传统美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观点:一种是全盘复古论,即不加分析地全面继承一个民族的 文化思想的错误理论。持此观点的人认为我国之所以落后,出现道德滑坡,就是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 特别是儒家传统道德的失落,所以道德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恢复中国“固有文化”,形成以中国传统 文化为主体的道德体系,并通过这种传统道德的复兴来衍生出现代的科学民主,即所谓的“返本开新”。 另一种是历史虚无主义,即对传统道德不加分析地全面否定。其主要表现为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遗产 不区分精华和糟粕,全盘加以否定,主张全盘西化。以上两种思潮对传统道德均采取形而上学的态度, 割裂道德的历史与发展的关系,否定了道德的历史进步性,对于发展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和建设 社会主义新道德极端有害。我们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加强对 优秀传统道德传承体系的建设,使中华传统美德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3.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 中国革命道德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内涵,既包括革命道德的原则、要求、态度、修养、风尚等方面, 也包括理想、思想意识方面的“应当”。在长期革命实践中,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主要代表的革命者,以 自己的行动甚至生命,成为率先践履革命道德的典范。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列宁

指出:“为巩固和完成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这就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础。”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理想和信念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革命道德的灵魂。无数革命先烈,正是为了实现这样一个崇高的理 想,毫不犹豫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夏明翰在《就义诗》中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 明翰,还有后人来”这样的豪言壮语,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发出“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 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的坚定誓言。这些革命先烈之所以能够排除万难、坚持斗争、无私无畏、不 怕栖牲,就是因为他们有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早在1939年毛泽东就提出,是否“为人民服务”是区别革命道德和一切剥 削阶级道德的根本界限。1944年在纪念革命战士张思德时,明确以“为人民服务”作为对张思德等 切革命者的崇高品质的概括,强调一切革命者都要想到大多数人的利益,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牵连中国革命道德始终的一根红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 一个伟大创造,对中国的革命,建设事业和道德建设,产生了极其重大的推动作用。 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共产党人和革命者从事革命活动的目的就是要为革命利益而奋斗,在个 人利益与革命利益发生矛盾时,要“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一切有革命 觉悟的先进分子必要时都应当牺牲自己的利益”。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极大地激发了革命者为集 体而献身的斗志,革命队伍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任何道德规范都要面向生活实践。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 际关系,体现了中国革命道德在社会生活层面上的重要意义。中国革命道德的传扬,破除了等级观念 和特权思想,破除了鄙视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旧道德观念,树立了平等意识,保护了妇女、儿童和老人 的合法权益,引导建立新型家庭关系和培育良好家风,对于提升人民群众的文明水准和道德风貌,树 立社会新风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修身自律,保持节操。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党员的个人道德修养,把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看成是能够 影响革命成败的大事,因而践履中国革命道德的重要环节就是共产党人修身自律、保持节操。具体来 说就是要以中国革命事业为重,光明磊落;始终保持高风亮节,展现出高尚的人格力量。 4.自觉传承和弘扬革命道德传统 中国革命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产物,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重要成果。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和提升,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逻辑关系。 新时期的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传统在当代的传承与弘 扬,也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创新的集中体现。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征程中,我党高度重视、积极主动地应对思想道德领域出现的 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其创新理论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道德理论宝库。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 生活中的“理性经济人”意识、社会生活中的“官本位”文化,在思想道德领域产生了深刻而又广泛 的影响,道德观、价值观的冲突日益尖锐,诸如义与利的关系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何者为先、荣与 辱的评价标准是什么,等等。怎样有效地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文化, 正确处理一元化与多元化的关系,严肃地摆在我党面前,亟待道德理论上的创新。十二届六中全会通 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 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 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三个文件都是旨在加强精神文明 建设,包括思想建设、道德建设、文化建设等。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 根本任务,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进一步突出了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党的 十八大从三个层面提炼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干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

- 6 - 指出:“为巩固和完成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这就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础。”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理想和信念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革命道德的灵魂。无数革命先烈,正是为了实现这样一个崇高的理 想,毫不犹豫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夏明翰在《就义诗》中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 明翰,还有后人来”这样的豪言壮语,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发出“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 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的坚定誓言。这些革命先烈之所以能够排除万难、坚持斗争、无私无畏、不 怕牺牲,就是因为他们有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早在 1939 年毛泽东就提出,是否“为人民服务”是区别革命道德和一切剥 削阶级道德的根本界限。1944 年在纪念革命战士张思德时,明确以“为人民服务”作为对张思德等一 切革命者的崇高品质的概括,强调一切革命者都要想到大多数人的利益,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牵连中国革命道德始终的一根红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 一个伟大创造,对中国的革命,建设事业和道德建设,产生了极其重大的推动作用。 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共产党人和革命者从事革命活动的目的就是要为革命利益而奋斗,在个 人利益与革命利益发生矛盾时,要“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一切有革命 觉悟的先进分子必要时都应当牺牲自己的利益”。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极大地激发了革命者为集 体而献身的斗志,革命队伍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任何道德规范都要面向生活实践。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 际关系,体现了中国革命道德在社会生活层面上的重要意义。中国革命道德的传扬,破除了等级观念 和特权思想,破除了鄙视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旧道德观念,树立了平等意识,保护了妇女、儿童和老人 的合法权益,引导建立新型家庭关系和培育良好家风,对于提升人民群众的文明水准和道德风貌,树 立社会新风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修身自律,保持节操。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党员的个人道德修养,把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看成是能够 影响革命成败的大事,因而践履中国革命道德的重要环节就是共产党人修身自律、保持节操。具体来 说就是要以中国革命事业为重,光明磊落;始终保持高风亮节,展现出高尚的人格力量。 4.自觉传承和弘扬革命道德传统 中国革命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产物,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重要成果。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和提升,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逻辑关系。 新时期的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传统在当代的传承与弘 扬,也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创新的集中体现。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征程中,我党高度重视、积极主动地应对思想道德领域出现的 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其创新理论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道德理论宝库。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 生活中的“理性经济人”意识、社会生活中的“官本位”文化,在思想道德领域产生了深刻而又广泛 的影响,道德观、价值观的冲突日益尖锐,诸如义与利的关系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何者为先、荣与 辱的评价标准是什么,等等。怎样有效地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文化, 正确处理一元化与多元化的关系,严肃地摆在我党面前,亟待道德理论上的创新。十二届六中全会通 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 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 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三个文件都是旨在加强精神文明 建设,包括思想建设、道德建设、文化建设等。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 根本任务,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进一步突出了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党的 十八大从三个层面提炼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

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首先,把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我国的改革开放对于思想道德的 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适应社会变革和时代要求的新思想、新观念猛烈地冲击着文化包括道德传 统,另一方面,西方的文化也多方影响和渗透,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价值观影响深刻,在 一些地方特别是农村,落后的封建的道德意识沉渣泛起。以思想道德教育为重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 既为物质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更是物质文明建设的思想保证。两个文明都搞好了,才是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则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理想、有道德、有 文化、守纪律”。十二届六中全会和十四届六中全会分别制定了两个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要文献,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高度,深刻阐明了新时期道德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开创了思想道德建 设的新局面。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其 中包括革命道德的精髓: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道德、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八荣八耻”社 会主义荣辱观等。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二,系统建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始终把人民的 利益放在第一位、发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争得民族解 放、祖国独立、人民的自由和幸福而奋斗。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和利益主体的 多元化,人们的思想觉悟和价值观念不尽相同。正是从这种实际出发,邓小平同志提出高低层次不同 的道德要求。他首先要求继续“用共产主义道德约束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的言行;提倡和表彰'全心 全意为人民服务‘个人服从组织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 神,身体力行,作出表率。而对广大群众则要求做到“五爱”基本道德要求,在全社会开展爱国主义、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艰苦奋斗的教育,反对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作风,消除腐败和丑恶 现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将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建构了社会主义道德 规范体系。这就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侧,以“五爱”“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 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内容的道德基本规范以及“八荣八耻”等道德要求,形成有利于国家 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内容的道德规 范体系。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把个人品德建设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一起提出,突出个 人品德建设的重要性,“三德”建设由此延伸为“四德建设”。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 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更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主义道德理论的新丰 富、新发展。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系统概括,是我们党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 道德体系的最新认识成果,标志着我国的道德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其三,丰富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内涵。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确立起来的集体主义原侧,是正 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关系的调整,特别是改 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集体主义道德原侧作为一个开放的道德思想,也是在不断变化 与日益丰富的。如何理解不同时期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具体内涵,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要不要提倡和坚 持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成为伦理学理论上的一个焦点。有人提出用人道主义、功利主义代替集体主义 有人提出用个人主义取代集体主义。在经济利益与革命精神的关系问题上,邓小平同志曾针对只是抽 象地强调革命精神、忽视或否定物质利益,从辩证唯物论的高度明确指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 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 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 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针对片面强调物质利益、多劳多得,忽视或否定革命精神,不讲“共产主 义风格”等右的错误倾向,他又指出:“我们提倡按劳分配,承认物质利益,是要为全体人民的物质利 益奋斗。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

- 7 - 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首先,把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我国的改革开放对于思想道德的 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适应社会变革和时代要求的新思想、新观念猛烈地冲击着文化包括道德传 统,另一方面,西方的文化也多方影响和渗透,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价值观影响深刻,在 一些地方特别是农村,落后的封建的道德意识沉渣泛起。以思想道德教育为重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 既为物质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更是物质文明建设的思想保证。两个文明都搞好了,才是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则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理想、有道德、有 文化、守纪律”。十二届六中全会和十四届六中全会分别制定了两个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要文献,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高度,深刻阐明了新时期道德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开创了思想道德建 设的新局面。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其 中包括革命道德的精髓: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道德、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八荣八耻”社 会主义荣辱观等。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二,系统建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始终把人民的 利益放在第一位、发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争得民族解 放、祖国独立、人民的自由和幸福而奋斗。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和利益主体的 多元化,人们的思想觉悟和价值观念不尽相同。正是从这种实际出发,邓小平同志提出高低层次不同 的道德要求。他首先要求继续“用共产主义道德约束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的言行;提倡和表彰‘全心 全意为人民服务’‘个人服从组织’‘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 神,身体力行,作出表率。而对广大群众则要求做到“五爱”基本道德要求,在全社会开展爱国主义、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艰苦奋斗的教育,反对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作风,消除腐败和丑恶 现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将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建构了社会主义道德 规范体系。这就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 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内容的道德基本规范以及“八荣八耻”等道德要求,形成有利于国家 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内容的道德规 范体系。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把个人品德建设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一起提出,突出个 人品德建设的重要性,“三德”建设由此延伸为“四德建设”。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 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更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主义道德理论的新丰 富、新发展。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系统概括,是我们党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 道德体系的最新认识成果,标志着我国的道德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其三,丰富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内涵。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确立起来的集体主义原则,是正 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关系的调整,特别是改 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作为一个开放的道德思想,也是在不断变化 与日益丰富的。如何理解不同时期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具体内涵,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要不要提倡和坚 持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成为伦理学理论上的一个焦点。有人提出用人道主义、功利主义代替集体主义, 有人提出用个人主义取代集体主义。在经济利益与革命精神的关系问题上,邓小平同志曾针对只是抽 象地强调革命精神、忽视或否定物质利益,从辩证唯物论的高度明确指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 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 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 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针对片面强调物质利益、多劳多得,忽视或否定革命精神,不讲“共产主 义风格”等右的错误倾向,他又指出:“我们提倡按劳分配,承认物质利益,是要为全体人民的物质利 益奋斗。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

自己的物质利益奋斗,决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钱'看。要是那样,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还有什么区别?”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他大力提倡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和帮助所有人共 同富裕,这就将社会主义利益原则和道德原则辩证统一起来,为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和价值目标 找到了正确的途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 方略之一,提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 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 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 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习近平重视青年道德规范教育,并提 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要求。 5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什么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核心是指一个事物最主要的部分,也是这个事物的灵魂,而道德建设的核心就是道德建设的灵魂, 它决定并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规定和制约着道德建设领域中的各种道德 现象。道德领域的核心问题就是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提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具有深刻的理论依据 和坚实的实践基础 为人民服务思想经历了提出、丰富到不断发展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表述为 “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列宁将它表述为“为干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毛泽东则把它概括为“为人 民服务”,并且系统地阐述了这一思想。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且在改革开放的历 史背景下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他明确指出“检验和判断各项改革政策和工作都要始终坚持和考虑人 民满不满意、人民赞不赞成、人民拥护不拥护“。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 人民,服务于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胡锦涛同志又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内涵,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 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并先后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一系列重大理论,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 界。从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提出和发展,我们不难看出,为人民服务始终是我们党坚持和倡导的根本宗 旨,也是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根本精神,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 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决定了每个社会主义 劳动者和建设者都在为社会、为他人同时也在为自己劳动和工作。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只有社会分工的 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关系。权利和义务统 一于人民身上,每一个人既是服务者又是被服务者,全体人民通过社会分工和相互服务来实现共同利 益。因此,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客观上要求道德建设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其次,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必 须通过向社会和他人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品,来建立满足社会和他人需求的良好信誉,即通过为 社会和他人服务并为社会和他人所接受来实现自己的利益。换句话说,市场经济不仅不排斥为社会和 他人服务,而目且只有通过服务甚至是优质服务,才能实现市场主体自己的利益。这说明,为人民服务 与市场经济并不是必然对立的。但是,不能把市场经济的利他性同为人民服务混为一谈。笼统地讲市 场经济要求为人民服务是不正确的。我们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是为人民服务,不仅在于人 们在一切经济活动中应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 会效益等关系,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更在于强调在国家的宏观调控和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的引导和制约下,每个市场主体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更自觉、更积极、更规范地在自主的基

- 8 - 自己的物质利益奋斗,决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钱’看。要是那样,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还有什么区别?”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他大力提倡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和帮助所有人共 同富裕,这就将社会主义利益原则和道德原则辩证统一起来,为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和价值目标 找到了正确的途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 方略之一,提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 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 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 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习近平重视青年道德规范教育,并提 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要求。 5.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什么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核心是指一个事物最主要的部分,也是这个事物的灵魂,而道德建设的核心就是道德建设的灵魂, 它决定并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规定和制约着道德建设领域中的各种道德 现象。道德领域的核心问题就是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提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具有深刻的理论依据 和坚实的实践基础。 为人民服务思想经历了提出、丰富到不断发展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表述为 “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列宁将它表述为“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毛泽东则把它概括为“为人 民服务”,并且系统地阐述了这一思想。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且在改革开放的历 史背景下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他明确指出“检验和判断各项改革政策和工作都要始终坚持和考虑人 民满不满意、人民赞不赞成、人民拥护不拥护”。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 人民,服务于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胡锦涛同志又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内涵,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 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并先后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一系列重大理论,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 界。从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提出和发展,我们不难看出,为人民服务始终是我们党坚持和倡导的根本宗 旨,也是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根本精神,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 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决定了每个社会主义 劳动者和建设者都在为社会、为他人同时也在为自己劳动和工作。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只有社会分工的 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关系。权利和义务统 一于人民身上,每一个人既是服务者又是被服务者,全体人民通过社会分工和相互服务来实现共同利 益。因此,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客观上要求道德建设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其次,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必 须通过向社会和他人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品,来建立满足社会和他人需求的良好信誉,即通过为 社会和他人服务并为社会和他人所接受来实现自己的利益。换句话说,市场经济不仅不排斥为社会和 他人服务,而且只有通过服务甚至是优质服务,才能实现市场主体自己的利益。这说明,为人民服务 与市场经济并不是必然对立的。但是,不能把市场经济的利他性同为人民服务混为一谈。笼统地讲市 场经济要求为人民服务是不正确的。我们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是为人民服务,不仅在于人 们在一切经济活动中应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 会效益等关系,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更在于强调在国家的宏观调控和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的引导和制约下,每个市场主体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更自觉、更积极、更规范地在自主的基

础上为人民、为社会服务,要求市场主体把自身的特殊利益同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 再次,为人民服务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道德作为人们行为 的规范,它本身必然包含着从低到高的多层次的要求。人们只有在道德阶梯上攀登,刻苦锻炼,身体 力行,才有可能达到道德的高峰。为人民服务伟大而平凡,并非高不可攀,而是可以通过不同层次、 不同形式表现出来的,适用于所有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于不同利益群体和不同觉悟程度的人 们,为人民服务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它不仅适用于对党员和干部的要求,即先进性要求,表现为提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提倡无私奉献的精神,也适用于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即广泛性要求,表现 为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后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在为他人与社会服 务的同时,获取个人正当的利益,做到以义取利、义利结合,爱岗敬业、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 在我们的社会中,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处于何种岗位,也无论能力大小、职务高低,每个人都能通过 不同形式实践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要求,使不同境界的人都能找到为人民服务的平台。 6.社会公德及特点 社会公德是社会共同利益的反映,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分。 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人们总要共同遵守一些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 秩序即社会公德。伦理学界关于公德有两种解释:一种为广义,即公德就是利国利民、维护国家的独 立自主,维护群体的生存发展。如我国把“五爱”作为社会公德或国民公德。另一种为狭义,即把人 类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新积累起来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规侧称为社会公德。我们讲的就是 狭义的社会公德,即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 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社会公德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一般 的关系,而不是某一特殊领域的关系,更不是某一特定阶级的关系,它是所有阶级公认的必须共同遵 守的公共生活准钡则。社会公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继承性。社会公德是人类在长期的共同生活、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共同遵守的公共生活 行为准则。这些准则凝结着人类的道德智慧,是相对成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能保持长期相对不变。 第二,基础性。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 是社会为维护公共生活秩序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当具备的道德素养。 第三,广泛性。社会公德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适用范围。 任何一个社会成员,无论何种身份、职业和地位,都必须在公共生活中遵守社会公德。它不仅超越地 理界限,而且超越民族甚至国家的界限,成为人类共同的公共生活的行为准则。第四,简明性。社会 公德大多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和风俗习惯的提炼,往往不需要作更多的说明或进行专门的培训就能被人 们理解,但是社会公德需要通过教育使这些规范逐渐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成为个体自觉、自动、自 主的选择。 7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经渗透于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互联网+”成为促进经济发展 的新动力,网络消费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增长点,网络课堂使得传统教学模式发生颠覆性改变,网络的 优势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于走在时代前列的大学生来说,网络生活已成为大学生 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包括信息采集、网上聊天、网络游戏、BBS论坛、网上交友、购物等。网络具 有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可以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交流的重要工具。 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又可能因使用不当或缺乏规范而损害社会 公德、妨碍社会的发展,带来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社会问题。过分关注网络导致了现实社会中的道 德相对主义倾向和道德冷漠现象。前者是指网络的虚拟性和无约束性使得人们在网络中可以对任何事 情都拒绝负起责任,后者是指人越来越依赖于网络,异化为网络人,其重心转移到虚拟社会中的交往, 从而削弱了他们在现实社会中的交往行为。而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性是其根本的属性,但是

- 9 - 础上为人民、为社会服务,要求市场主体把自身的特殊利益同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 再次,为人民服务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道德作为人们行为 的规范,它本身必然包含着从低到高的多层次的要求。人们只有在道德阶梯上攀登,刻苦锻炼,身体 力行,才有可能达到道德的高峰。为人民服务伟大而平凡,并非高不可攀,而是可以通过不同层次、 不同形式表现出来的,适用于所有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于不同利益群体和不同觉悟程度的人 们,为人民服务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它不仅适用于对党员和干部的要求,即先进性要求,表现为提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提倡无私奉献的精神,也适用于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即广泛性要求,表现 为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后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在为他人与社会服 务的同时,获取个人正当的利益,做到以义取利、义利结合,爱岗敬业、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 在我们的社会中,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处于何种岗位,也无论能力大小、职务高低,每个人都能通过 不同形式实践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要求,使不同境界的人都能找到为人民服务的平台。 6.社会公德及特点 社会公德是社会共同利益的反映,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人们总要共同遵守一些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 秩序即社会公德。伦理学界关于公德有两种解释:一种为广义,即公德就是利国利民、维护国家的独 立自主,维护群体的生存发展。如我国把“五爱”作为社会公德或国民公德。另一种为狭义,即把人 类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称为社会公德。我们讲的就是 狭义的社会公德,即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 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社会公德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一般 的关系,而不是某一特殊领域的关系,更不是某一特定阶级的关系,它是所有阶级公认的必须共同遵 守的公共生活准则。社会公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继承性。社会公德是人类在长期的共同生活、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共同遵守的公共生活 行为准则。这些准则凝结着人类的道德智慧,是相对成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能保持长期相对不变。 第二,基础性。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 是社会为维护公共生活秩序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当具备的道德素养。 第三,广泛性。社会公德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适用范围。 任何一个社会成员,无论何种身份、职业和地位,都必须在公共生活中遵守社会公德。它不仅超越地 理界限,而且超越民族甚至国家的界限,成为人类共同的公共生活的行为准则。第四,简明性。社会 公德大多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和风俗习惯的提炼,往往不需要作更多的说明或进行专门的培训就能被人 们理解,但是社会公德需要通过教育使这些规范逐渐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成为个体自觉、自动、自 主的选择。 7.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经渗透于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互联网+”成为促进经济发展 的新动力,网络消费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增长点,网络课堂使得传统教学模式发生颠覆性改变,网络的 优势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于走在时代前列的大学生来说,网络生活已成为大学生 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包括信息采集、网上聊天、网络游戏、BBS 论坛、网上交友、购物等。网络具 有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可以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交流的重要工具。 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又可能因使用不当或缺乏规范而损害社会 公德、妨碍社会的发展,带来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社会问题。过分关注网络导致了现实社会中的道 德相对主义倾向和道德冷漠现象。前者是指网络的虚拟性和无约束性使得人们在网络中可以对任何事 情都拒绝负起责任,后者是指人越来越依赖于网络,异化为网络人,其重心转移到虚拟社会中的交往, 从而削弱了他们在现实社会中的交往行为。而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性是其根本的属性,但是

以计算机为媒介进行交往的网络社会导致的人们直接交流的活动减少,必然造成群体意识的淡漠和人 际关系的冷漠。此外,还造成了道德失范现象,甚至利用网络进行犯罪,诸如网络暴力、色情信息泛 滥;软件、游戏、影视作品、音乐、书籍和论文等知识产权受到盗版行为的严重侵犯,电子商务活动 中的欺诈与失信现象等就是其突出表现;盗用他人的账号,攻击他人的网络和计算机造成实际的损失 等,都是引起现实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其次是文化问题。这里有两层含义:表层问题表现在网络语言 上。网络有自己的语言。例如,电子邮件所使用的语言格式,通讯网络协议,远距离传输协议,等等。 这种语言非常具体和精确,具有数字化、符号化倾向,其应用同现实社会中使用的语言产生了冲突, 其结果是消解了现代语言。深层问题表现在文化侵略上,即文化的殖民主义现象。由于现代网络使用 的主要语言是英语,这有利于当代西方文化通过网络这种先进的传媒把自己的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强行 推广到全球,使得接触网络的人们容易受到现代殖民主义的隐性侵蚀。侵蚀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文化 和宗教的冲突,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当然,这种文化的冲突也促进了各种文明的交 流和融合,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一面。不仅如此,网络还会引发隐性的政治问题。它在一定程度上将 会改变现有的社会分层。即未来社会将分为掌握和控制信息的群体(kows)和不占有信息的群体 (knows-nots);这必将引起一种新的对抗。由此可见,网络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高科技作为重要条 件,而且离不开伦理道德作为其发展的支撑力量。在我国,对网络伦理学的深入研究给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部分,是一个崭 新的领域。网络行为毕竟是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如何界定网络行为的性质,确定是否合乎“道德”的 或者是合乎"”法律”的;哪些又是“不道德”的,或者是“不合法”的,都需要一种规范。而利用现 实社会既有的规范处理这些行为并非十分恰当,这就要求制订新的网络规范来对网络行为进行界定。 但是,毋庸置疑,在新的规范形成之前,通过法律的、道德教育的手段来填补这种无规范的真空,无 疑是现代人的一种有益的尝试。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现实中道德要求的延伸,是社会文明风,气的 彰显,是对网民行为的约束,这种约束不像法律具有强制性,但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警示和教育作用。 因此,加强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公德自律就成为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 德准则,是社会公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大学生应当积极倡导网络文明,坚持文明上网, 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在网络生活中加强社会公德自律。 第一,正确使用网络工具。网络是一个内容庞杂、覆盖面广的信息共享平台,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便 利地浏览新闻、查询资料、下载数据。大学生应当学会利用网络这一先进工具获取知识和信息。针对 网络上存在的虚假、低级庸俗甚至反动、淫秽和暴力等信息内容,大学生要提高鉴别善恶美丑的能力, 积极运用网络传播正能量,使网络成为开拓学习视野、提高自己学习能力的重要工具。 第二,健康进行网络交往。网络已成为人际交往的重要媒介和工具,QQ、微信、微博等为人们提供 了邮件收发、即时讯息、实时聊天、网上交友、网络购物等途径。但网络交往要做到诚实无欺,不侮 辱、诽谤他人,更不能参与网络色情直播、游戏、赌博等活动。大学生应通过网络开展健康有益的人 际交往,积极参与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进行有利于个人身心健康和品德培养的网络交往。同时, 要树立自我保护意识,不要轻易相信、约会网友,避免受骗上当,避免给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带来 危害。 第三,自觉避免沉迷网络。适度地上网对学习和生活是有益的,但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对人的身心健 康有极大损害。现实中存在着一些青少年上网成瘾,沉迷于网络游戏和聊天而不能自拔,进而导致耽 误学业甚至放弃学业的现象。大学生应当从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出发,合理安排上网时间,理性对待 网络。 第四,养成网络自律精神。网络的虚拟性以及行为主体的隐匿性,不利于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使得道德规范所具有的外在约束力明显降低。在这种情况下,个体的道德自律成了维护网络道德规范 10

- 10 - 以计算机为媒介进行交往的网络社会导致的人们直接交流的活动减少,必然造成群体意识的淡漠和人 际关系的冷漠。此外,还造成了道德失范现象,甚至利用网络进行犯罪,诸如网络暴力、色情信息泛 滥;软件、游戏、影视作品、音乐、书籍和论文等知识产权受到盗版行为的严重侵犯,电子商务活动 中的欺诈与失信现象等就是其突出表现;盗用他人的账号,攻击他人的网络和计算机造成实际的损失 等,都是引起现实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其次是文化问题。这里有两层含义:表层问题表现在网络语言 上。网络有自己的语言。例如,电子邮件所使用的语言格式,通讯网络协议,远距离传输协议,等等。 这种语言非常具体和精确,具有数字化、符号化倾向,其应用同现实社会中使用的语言产生了冲突, 其结果是消解了现代语言。深层问题表现在文化侵略上,即文化的殖民主义现象。由于现代网络使用 的主要语言是英语,这有利于当代西方文化通过网络这种先进的传媒把自己的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强行 推广到全球,使得接触网络的人们容易受到现代殖民主义的隐性侵蚀。侵蚀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文化 和宗教的冲突,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当然,这种文化的冲突也促进了各种文明的交 流和融合,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一面。不仅如此,网络还会引发隐性的政治问题。它在一定程度上将 会改变现有的社会分层。即未来社会将分为掌握和控制信息的群体(knows)和不占有信息的群体 (knows-nots);这必将引起一种新的对抗。由此可见,网络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高科技作为重要条 件,而且离不开伦理道德作为其发展的支撑力量。在我国,对网络伦理学的深入研究给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部分,是一个崭 新的领域。网络行为毕竟是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如何界定网络行为的性质,确定是否合乎“道德”的, 或者是合乎“法律”的;哪些又是“不道德”的,或者是“不合法”的,都需要一种规范。而利用现 实社会既有的规范处理这些行为并非十分恰当,这就要求制订新的网络规范来对网络行为进行界定。 但是,毋庸置疑,在新的规范形成之前,通过法律的、道德教育的手段来填补这种无规范的真空,无 疑是现代人的一种有益的尝试。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现实中道德要求的延伸,是社会文明风气的 彰显,是对网民行为的约束,这种约束不像法律具有强制性,但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警示和教育作用。 因此,加强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公德自律就成为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 德准则,是社会公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大学生应当积极倡导网络文明,坚持文明上网, 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在网络生活中加强社会公德自律。 第一,正确使用网络工具。网络是一个内容庞杂、覆盖面广的信息共享平台,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便 利地浏览新闻、查询资料、下载数据。大学生应当学会利用网络这一先进工具获取知识和信息。针对 网络上存在的虚假、低级庸俗甚至反动、淫秽和暴力等信息内容,大学生要提高鉴别善恶美丑的能力, 积极运用网络传播正能量,使网络成为开拓学习视野、提高自己学习能力的重要工具。 第二,健康进行网络交往。网络已成为人际交往的重要媒介和工具,QQ、微信、微博等为人们提供 了邮件收发、即时讯息、实时聊天、网上交友、网络购物等途径。但网络交往要做到诚实无欺,不侮 辱、诽谤他人,更不能参与网络色情直播、游戏、赌博等活动。大学生应通过网络开展健康有益的人 际交往,积极参与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进行有利于个人身心健康和品德培养的网络交往。同时, 要树立自我保护意识,不要轻易相信、约会网友,避免受骗上当,避免给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带来 危害。 第三,自觉避免沉迷网络。适度地上网对学习和生活是有益的,但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对人的身心健 康有极大损害。现实中存在着一些青少年上网成瘾,沉迷于网络游戏和聊天而不能自拔,进而导致耽 误学业甚至放弃学业的现象。大学生应当从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出发,合理安排上网时间,理性对待 网络。 第四,养成网络自律精神。网络的虚拟性以及行为主体的隐匿性,不利于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使得道德规范所具有的外在约束力明显降低。在这种情况下,个体的道德自律成了维护网络道德规范

的基本保障。大学生应当在网络生活中培养自律精神,做到自律而“不逾矩”,促进网络生活的健康与 和谐。 8职业与职业道德 在现代社会,职业生活对每个人来说已是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职业活动占据了个人生命的大部分 时间。职业不仅决定着每个人在社会中的谋生方式,而目还深刻地影响着个人的爱好、性情、人格以 及他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同时,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个人自我价值的社会承认,也大都是通过职 业活动来获得的。离开职业活动,个人便一事无成。在一个高度职业化的社会里,职业结合成了社会 结合的主要方式,从而职业交往也成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形式。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是以学科专业为基本单位进行的,是一种专业性教育。大多数毕业生在就 业时要选择与所学专业对口或相近的职业,才能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以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素质的特 长胜出。因此,普通本科院校除了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外,进行相应的职业 道德教育也是人才培养的题中应有之义。据相关的调查与反馈,已从业的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不容 乐观,比如,缺乏敬业精神,更多考虑的是获取多少,而不是能奉献多少,把目前所在的工作单位看 成“跳板”,难以稳定就业岗位,缺乏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这不仅影响了自身的发展,也给社会发展 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加强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理想教育,使学生自觉认识到自己即将从事职业的社 会价值和自身的社会责任,进而形成征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客观要求 所谓职业指人们所从事的负有一定社会责任、具有专门业务、作为生活来源的相对稳定的工作。社 会分工造成了职业的划分,职业也因此具有了特定的业务要求和职责规定。一定的职业是从业者获取 生活来源、扩大社会关系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职业生活是人类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活动 方式。有了职业,就有了相应的职业要求,即长期从事某种职业活动的人逐渐养成的特定的职业心理 职业习惯、职业责任心、职业荣誉感等。这种要求有道德层面的,也有法律层面的,前者就是职业道 德,后者则是跟职业有关的法律法规。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 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它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 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职业道德的灵魂是为人民服务,即服务群 众、奉献社会;职业道德的核心是爱岗敬业;职业道德的外在要求是诚实守信、办事公道。 职业道德可以说是社会道德在职业行为中的特殊要求。高校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培养作为一种对道 德规范认同与接受的过程,对个体生命而言,就是一种心智模式的提升,人生智慧的陶冶,个体潜能 的发挥,主体性人格的形成,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这一过程既不是简单的有关道德观知识的传授, 更不是单纯的合乎价值主导的行为训练,而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灵魂震撼灵魂的体验。所以,在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非理性因素对学生行为的作用,改变过去单纯认 为是理性因素决定学生的行为方式的观点。关注学生、理解学生,想学生之所想,融入学生中去,以 引导他们积极向上。通过教育使大学生自觉认识到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社会价值,使他们深刻感受 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确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和择业取向;表现在将来的从业行为上,通过教 育使他们热爱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履行职业义务,有较强的敬业和奉献精神。成功的大学生职业道 德教育可以为大学生以后从事本职工作打下良好的职业道德基础,为他们从业后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修养提供理论、知识、情感前提。 9.家庭、家教和家风 不论时代和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家和万事兴,家庭、家教、家风与人 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体现和具体展示。重视家庭建设必须从注重家庭 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三大要务着手。首先,家庭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和谐的基石。在人类社会中有三大 本原性社会关系,一是以婚姻血缘关系为联系纽带的家庭关系;二是以地缘关系为联系纽带的邻里关 系;三是以各种事业和社会交往为联系纽带的业缘关系。社会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 11 - 的基本保障。大学生应当在网络生活中培养自律精神,做到自律而“不逾矩”,促进网络生活的健康与 和谐。 8.职业与职业道德 在现代社会,职业生活对每个人来说已是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职业活动占据了个人生命的大部分 时间。职业不仅决定着每个人在社会中的谋生方式,而且还深刻地影响着个人的爱好、性情、人格以 及他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同时,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个人自我价值的社会承认,也大都是通过职 业活动来获得的。离开职业活动,个人便一事无成。在一个高度职业化的社会里,职业结合成了社会 结合的主要方式,从而职业交往也成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形式。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是以学科专业为基本单位进行的,是一种专业性教育。大多数毕业生在就 业时要选择与所学专业对口或相近的职业,才能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以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素质的特 长胜出。因此,普通本科院校除了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外,进行相应的职业 道德教育也是人才培养的题中应有之义。据相关的调查与反馈,已从业的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不容 乐观,比如,缺乏敬业精神,更多考虑的是获取多少,而不是能奉献多少,把目前所在的工作单位看 成“跳板”,难以稳定就业岗位,缺乏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这不仅影响了自身的发展,也给社会发展 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加强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理想教育,使学生自觉认识到自己即将从事职业的社 会价值和自身的社会责任,进而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客观要求。 所谓职业指人们所从事的负有一定社会责任、具有专门业务、作为生活来源的相对稳定的工作。社 会分工造成了职业的划分,职业也因此具有了特定的业务要求和职责规定。一定的职业是从业者获取 生活来源、扩大社会关系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职业生活是人类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活动 方式。有了职业,就有了相应的职业要求,即长期从事某种职业活动的人逐渐养成的特定的职业心理、 职业习惯、职业责任心、职业荣誉感等。这种要求有道德层面的,也有法律层面的,前者就是职业道 德,后者则是跟职业有关的法律法规。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 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它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 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职业道德的灵魂是为人民服务,即服务群 众、奉献社会;职业道德的核心是爱岗敬业;职业道德的外在要求是诚实守信、办事公道。 职业道德可以说是社会道德在职业行为中的特殊要求。高校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培养作为一种对道 德规范认同与接受的过程,对个体生命而言,就是一种心智模式的提升,人生智慧的陶冶,个体潜能 的发挥,主体性人格的形成,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这一过程既不是简单的有关道德观知识的传授, 更不是单纯的合乎价值主导的行为训练,而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灵魂震撼灵魂的体验。所以,在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非理性因素对学生行为的作用,改变过去单纯认 为是理性因素决定学生的行为方式的观点。关注学生、理解学生,想学生之所想,融入学生中去,以 引导他们积极向上。通过教育使大学生自觉认识到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社会价值,使他们深刻感受 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确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和择业取向;表现在将来的从业行为上,通过教 育使他们热爱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履行职业义务,有较强的敬业和奉献精神。成功的大学生职业道 德教育可以为大学生以后从事本职工作打下良好的职业道德基础,为他们从业后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修养提供理论、知识、情感前提。 9.家庭、家教和家风 不论时代和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家和万事兴,家庭、家教、家风与人 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体现和具体展示。重视家庭建设必须从注重家庭、 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三大要务着手。首先,家庭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和谐的基石。在人类社会中有三大 本原性社会关系,一是以婚姻血缘关系为联系纽带的家庭关系;二是以地缘关系为联系纽带的邻里关 系;三是以各种事业和社会交往为联系纽带的业缘关系。社会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3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