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汇区2009年中考模拟考试 九年级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本卷共有27题,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不计分。 第一部分阅读(90分) 、文言文阅读(42分) (一)默写(18分) 1、蛾儿雪柳黄金缕 (《青玉案·元夕》) 2、出师一表真名世 。(《书愤》) ,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楼》) 3456 两山排闼送青来。(《书湖阴先生壁》) 中无杂树 (《桃花源记》) 气象万千。(《岳阳楼记》) (二)阅读下列诗词,完成7-8题(4分)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岱宗夫如何?”一句中的“岱宗”指的是 (2分) 8、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全诗以“望”入题,却不着一个“望”字,情景交融,赞叹东岳,讴歌造化, 希望凌顶而小天下,以抒雄心壮志 B、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 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C、“齐鲁青未了”中的“齐鲁”指的是山东地区,这首诗是杜甫在中年漫游生活 中来到山东时所写,以表达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D、“荡胸生层云,决毗入归鸟”描写的景物主要是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和投林还 巢的鸟。透过描写的景物还能体会出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南汇区 2009 年中考模拟考试 九年级语文试题 (满分 150 分 考试时间 100 分钟) 考生注意:本卷共有 27 题,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不计分。 第一部分 阅读(90 分) 一、文言文阅读(42 分) (一)默写(18 分) 1、蛾儿雪柳黄金缕, 。(《青玉案·元夕》) 2、出师一表真名世, 。(《书愤》) 3、 ,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楼》) 4、 ,两山排闼送青来。(《书湖阴先生壁》) 5、……中无杂树, , ,……(《桃花源记》) 6、 ,气象万千。(《岳阳楼记》) (二)阅读下列诗词,完成 7—8 题(4 分)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岱宗夫如何?”一句中的“岱宗”指的是 (2 分) 8、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全诗以“望”入题,却不着一个“望”字,情景交融,赞叹东岳,讴歌造化, 希望凌顶而小天下,以抒雄心壮志。 B、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 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C、“齐鲁青未了”中的“齐鲁”指的是山东地区,这首诗是杜甫在中年漫游生活 中来到山东时所写,以表达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D、“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描写的景物主要是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和投林还 巢的鸟。透过描写的景物还能体会出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阅读下文,完成9-11题(7分) 答司马谏议书(节选)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 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 为征利;辟邪说,难王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 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 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 则非某之所敢知 9、上面选文的作者是 朝(代)的 (姓名)。(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1、下列理解分析最符合文意的一项 (3分) A、上文的论点是:批判司马光所谓“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等错误 言论的具体表现 B、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立足点,针对司马光“侵官、生事、 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分别进行驳斥,表现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 俗语所动摇的立场和决心 C、“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这是作者反驳司马光指责的论据。 D、“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 句话表明了作者向司马光陈明自己的工作有错误,请他原谅。 (四)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3分) 神童
(三)阅读下文,完成 9—11 题(7 分) 答司马谏议书(节选)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 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 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 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 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 则非某之所敢知。 9、上面选文的作者是 朝(代)的 (姓名)。(2 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 分)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11、下列理解分析最符合文意的一项 (3 分) A、上文的论点是:批判司马光所谓“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等错误 言论的具体表现。 B、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立足点,针对司马光“侵官、生事、 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分别进行驳斥,表现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 俗语所动摇的立场和决心。 C、“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这是作者反驳司马光指责的论据。 D、“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这 句话表明了作者向司马光陈明自己的工作有错误,请他原谅。 (四)阅读下文,完成 12—15 题(13 分) 神童
饶州自元丰②末,朱天锡以神童③得官,俚俗⑨争慕之。小儿不问如何,粗°能念 书,自五六岁即教之《五经》,以竹篮坐之木杪②,绝其视听。教者预为价,终经 偿钱若干,昼夜苦之。流俗因言饶州出神童③,然儿非其质,苦之至死者盖⑨多也 【注释】 ①饶州:古代州名,今江西波阳一带。②元丰:宋刘神年号(1078-1085)。③神 童:指应神童试。宋代科举考试有神童科,赴考者称应神童试。④俚俗:世俗之人 ⑤粗:大致。⑥《五经》:儒家五部经典著作,指《诗》《书》《礼》《易》《春秋》 ⑦木杪(ωmiao):树梢。⑧神童:这里指聪明绝顶的儿童。⑨盖:大概,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朱天锡以神童得官 得: (2)“然儿非其质”中“质”的注解应选择的义项是: A、抵押,人质B、本质,实体C、询问,对质D、质地,资质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以竹篮坐之木杪,绝其视听 14、纵观全文,文中有两句话直接指明了造成小儿“苦之至死者盖多也”的原因: (4分) 15、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3分) 现代文阅读(4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20题(23分) 传统文化须敬畏 ①前不久,有两件事情引起格外关注。先是孔子、老孑两位古人画像被穿上西装、 打起领带,成为商家推出的衣服品牌的“代言人″;再是韩国有人宣称孔子、西施、李 时珍是韩国人。这两件事虽都有些可笑,却也促使我们反思自己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②传统文化是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的身份证明,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 团结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 ,是中华民族生生 不息的不竭动力。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几大文明古国之中绝无仅有的延续至今
饶州①自元丰②末,朱天锡以神童③得官,俚俗④争慕之。小儿不问如何,粗⑤能念 书,自五六岁即教之《五经》⑥,以竹篮坐之木杪⑦,绝其视听。教者预为价,终一经 偿钱若干,昼夜苦之。流俗因言饶州出神童⑧,然儿非其质,苦之至死者盖⑨多也。 【注释】 ①饶州:古代州名,今江西波阳一带。 ②元丰:宋刘神年号(1078-1085)。 ③神 童:指应神童试。宋代科举考试有神童科,赴考者称应神童试。 ④俚俗:世俗之人。 ⑤粗:大致。 ⑥《五经》:儒家五部经典著作,指《诗》《书》《礼》《易》《春秋》。 ⑦木杪(miǎo):树梢。 ⑧神童:这里指聪明绝顶的儿童。 ⑨盖:大概。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 分) (1)朱天锡以神童得.官 得: (2)“然儿非其质.”中“质”的注解应选择的义项是: A、抵押,人质 B、本质,实体 C、询问,对质 D、质地,资质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 分) 以竹篮坐之木杪,绝其视听 14、纵观全文,文中有两句话直接指明了造成小儿“苦之至死者盖多也”的原因: (1) (2) (4 分) 15、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3分) 二、现代文阅读(48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16—20 题(23 分) 传统文化须敬畏 ①前不久,有两件事情引起格外关注。先是孔子、老子两位古人画像被穿上西装、 打起领带,成为商家推出的衣服品牌的“代言人”;再是韩国有人宣称孔子、西施、李 时珍是韩国人。这两件事虽都有些可笑,却也促使我们反思自己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②传统文化是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的身份证明,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 团结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 ,是中华民族生生 不息的不竭动力。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几大文明古国之中绝无仅有的延续至今
的国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与内在的活力。1817年拿破仑曾 说过:中国并不软弱,它只不过是一只睡眠中的狮子。中国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 ③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确乎不怎么客气。发生于上个世纪的“文化大革 命”,曾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元气大伤。固然,传统文化有不容回避的缺陷,有让人诟病 的糟粕,但世界上有哪个民族的文化是完美无缺、无懈可击的,又有哪个民族对自己的 文化鞭挞、摧残得如此绝情?相反,我们恰恰到处可见人家对传统的爱惜与保护,包括 一片街区、一栋楼宇、一所殿堂、一座故居,都尽可能保存其原有的风貌,尽可能给后 人留下曾经的情感记忆。 ④有缺点不是不可以批评,我们一贯的主张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也不是不 能变,我们一直强调立足时代,推陈岀新。只是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应当非常慎重,应 (bing)持种庄严与神圣的感觉,致力于挖掘其永不磨灭的精神力量,弘扬其高贵的 精神品格,以此丰富我们的时代精神,突显民族个性。那些打着“创意"、“文化”的旗 号对古人的所谓“开发”,除了急功近利的、赤裸裸的商业的利用之外,还能给人什么 样的启示与教益呢?一个不尊古人和传统的民族,不可能是健康的民族,也不可能嬴得 尊重 ⑤实际上,彻底否定传统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庞朴认为:“传统不是可以逐气温 而穿脱的外衣,甚至都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它无法随手扔掉, 难以彻底决裂,除非谁打算自戕或自焚。”既然不能像包袱一样一丟了之,就不如好好 地对待它,改造它,变化它,更新它,注入新的精神与血液,让它焕发神采,激发它的
的国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与内在的活力。1817 年拿破仑曾 说过:中国并不软弱,它只不过是一只睡眠中的狮子。中国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 动。 ③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确乎不怎么客气。发生于上个世纪的“文化大革 命”,曾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元气大伤。固然,传统文化有不容回避的缺陷,有让人诟病 的糟粕,但世界上有哪个民族的文化是完美无缺、无懈可击的,又有哪个民族对自己的 文化鞭挞、摧残得如此绝情?相反,我们恰恰到处可见人家对传统的爱惜与保护,包括 一片街区、一栋楼宇、一所殿堂、一座故居,都尽可能保存其原有的风貌,尽可能给后 人留下曾经的情感记忆。 ④有缺点不是不可以批评,我们一贯的主张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也不是不 能变,我们一直强调立足时代,推陈出新。只是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应当非常慎重,应 (bǐnɡ)持一种庄严与神圣的感觉,致力于挖掘其永不磨灭的精神力量,弘扬其高贵的 精神品格,以此丰富我们的时代精神,突显民族个性。那些打着“创意”、“文化”的旗 号对古人的所谓“开发”,除了急功近利的、赤裸裸的商业的利用之外,还能给人什么 样的启示与教益呢?一个不尊古人和传统的民族,不可能是健康的民族,也不可能赢得 尊重。 ⑤实际上,彻底否定传统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庞朴认为:“传统不是可以逐气温 而穿脱的外衣,甚至都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它无法随手扔掉, 难以彻底决裂,除非谁打算自戕或自焚。”既然不能像包袱一样一丢了之,就不如好好 地对待它,改造它,变化它,更新它,注入新的精神与血液,让它焕发神采,激发它的
活力,清理、挖掘、弘扬其中有价值的因素为现代化服务。 ⑥文化是灿烂的,也是脆弱的,它需要精心的照料和培育。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 已经正在遭受严峻挑战,但致命的伤害往往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文明传承者的随意亵 渎与践踏。 (作者张文珍有删改) 16、根据第④段中的拼音,准确书写汉字:(bing)持 (2分) 17、第③段画线句子“世界上有哪个民族的文化是完美无缺、无懈可击的,又有哪 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鞭挞、摧残得如此绝情?”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其作 用是为了强调 (3分) 18、阅读第②段,联系上下文语句的意思,并仿照这些句式,在横线上补写一句内 容适当的句子: (3分) 19、下列对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先摆出事实,并指出这些事实“促使我们反思自己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进而引出下文的议论 B、第①段中的事例是文章的事实论据,用以佐证作者在文中关于“我们对待传统 文化态度”的种种议论 C、第①段与第④段的有关内容是互相照应的,意在议论:“一个不尊古人和传统 的民族,不可能是健康的民族,也不可能赢得尊重” D、作者在第①段列举的两个事例,是为在文章开头强调那些商家行为给我们带来 的启示与教益只是急功近利的、赤裸裸的商业的利用。 20、本文论述的中心论点是 第②~⑤段围绕中心论点分别展开论 述:第②段讲了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以及中华文化顽强的生命与内在的活力,第③段讲 述了 第④段阐述了 ,第⑤段议论的是 。(1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21-26题(25分) 巨匠的手艺 ①个谈笑风生的场合,有人话赶话地调侃托尔斯泰:你除去会写小说还能干什 么? ②当时在场的人都觉得这句玩笑话说得过分了,而且也不是事实。大家都知道偌大
活力,清理、挖掘、弘扬其中有价值的因素为现代化服务。 ⑥文化是灿烂的,也是脆弱的,它需要精心的照料和培育。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 已经正在遭受严峻挑战,但致命的伤害往往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文明传承者的随意亵 渎与践踏。 (作者张文珍 有删改) 16、根据第④段中的拼音,准确书写汉字:(bǐnɡ)持 (2 分) 17、第③段画线句子“世界上有哪个民族的文化是完美无缺、无懈可击的,又有哪 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鞭挞、摧残得如此绝情?”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其作 用是为了强调 (3 分) 18、阅读第②段,联系上下文语句的意思,并仿照这些句式,在横线上补写一句内 容适当的句子: (3 分) 19、下列对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先摆出事实,并指出这些事实“促使我们反思自己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进而引出下文的议论。 B、第①段中的事例是文章的事实论据,用以佐证作者在文中关于“我们对待传统 文化态度”的种种议论。 C、第①段与第④段的有关内容是互相照应的,意在议论:“一个不尊古人和传统 的民族,不可能是健康的民族,也不可能赢得尊重”。 D、作者在第①段列举的两个事例,是为在文章开头强调那些商家行为给我们带来 的启示与教益只是急功近利的、赤裸裸的商业的利用。 20、本文论述的中心论点是 ;第②~⑤段围绕中心论点分别展开论 述:第②段讲了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以及中华文化顽强的生命与内在的活力,第③段讲 述了 ,第④段阐述了 ,第⑤段议论的是 。(12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 21—26 题(25 分) 巨匠的手艺 ①一个谈笑风生的场合,有人话赶话地调侃托尔斯泰:你除去会写小说还能干什 么? ②当时在场的人都觉得这句玩笑话说得过分了,而且也不是事实。大家都知道偌大
个雅司纳亚波良纳庄园里的每一项农活,托尔斯泰都能拿得起来,不然他怎么管理近 百名农奴,并为他们指派活计?俄国绘画大师列宾曾画过一幅闻名世界的“托翁犁地 的油画,列宾为这幅画准备了三个月,毎天躲在一条壕沟里,靠沟沿上的灌木遮挡着偷 看托尔斯泰犁地——因为托翁不喜欢别人为他画像。 ③托尔斯泰一向都教导家人:自己的生活自己打理,凡是自己能干的都要自己动手, 他每天早晨都要自己拖着雪橇为楼里送水。他家的桌布、沙发垫也是他妻子索菲娅·安 德烈耶芙娜亲手织的。托尔斯泰还曾经是一名出色的军官,指挥一个连队“英勇地参加 了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并获得了四级安娜勋章,以及保卫塞瓦斯托波尔、1853-1856 战争纪念奖章。 ④可当时已年近花甲的托尔斯泰,并没有对朋友的嘲讽还嘴,未吭一声地回到家后 就忙起来了,亲手制作了一双漂亮而结实的高勒牛皮靴,郑重地送给了大女婿苏霍京。 也作为回应朋友的调侃 ⑤苏霍京哪舍得将老岳丈送的这么珍贵的礼物穿在脚上,便将皮靴摆上了书架。当 时《托尔斯泰文集》已经出版了十二卷,他给这双皮靴贴上标签:“第十三卷"。此举在 文化圈里立刻传为佳话。托翁知道后哈哈大笑,并说:“那是我自己最喜欢的-卷。 ⑥托翁乘兴又做了一双半高勒牛皮靴,送给了好友 诗人费特。费特灵机一 动,当即付给托尔斯泰6卢布,并开了一张收据:“《战争与和平》的作者列夫尼古拉 耶维奇托尔斯泰伯爵,按鄙人订货,制成皮靴—双,厚底,矮跟,圆鞠。今年1月8 日他将此靴送来我家,为此收到鄙人付费6卢布。从翌日起鄱人即开始穿用,足以说明 此靴手工之佳。空口无凭,立字为证。1885年1月15日。”后面有费特的亲笔签名和
一个雅司纳亚·波良纳庄园里的每一项农活,托尔斯泰都能拿得起来,不然他怎么管理近 百名农奴,并为他们指派活计?俄国绘画大师列宾曾画过一幅闻名世界的“托翁犁地” 的油画,列宾为这幅画准备了三个月,每天躲在一条壕沟里,靠沟沿上的灌木遮挡着偷 看托尔斯泰犁地——因为托翁不喜欢别人为他画像。 ③托尔斯泰一向都教导家人:自己的生活自己打理,凡是自己能干的都要自己动手, 他每天早晨都要自己拖着雪橇为楼里送水。他家的桌布、沙发垫也是他妻子索菲娅•安 德烈耶芙娜亲手织的。托尔斯泰还曾经是一名出色的军官,指挥一个连队“英勇地参加 了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并获得了四级安娜勋章,以及保卫塞瓦斯托波尔、1853—1856 战争纪念奖章。 ④可当时已年近花甲的托尔斯泰,并没有对朋友的嘲讽还嘴,未吭一声地回到家后 就忙起来了,亲手制作了一双漂亮而结实的高靿牛皮靴,郑重地送给了大女婿苏霍京。 也作为回应朋友的调侃。 ⑤苏霍京哪舍得将老岳丈送的这么珍贵的礼物穿在脚上,便将皮靴摆上了书架。当 时《托尔斯泰文集》已经出版了十二卷,他给这双皮靴贴上标签:“第十三卷”。此举在 文化圈里立刻传为佳话。托翁知道后哈哈大笑,并说:“那是我自己最喜欢的一卷。” ⑥托翁乘兴又做了一双半高靿牛皮靴,送给了好友 诗人费特。费特灵机一 动,当即付给托尔斯泰 6 卢布,并开了一张收据:“《战争与和平》的作者列夫·尼古拉 耶维奇·托尔斯泰伯爵,按鄙人订货,制成皮靴一双,厚底,矮跟,圆靿。今年 1 月 8 日他将此靴送来我家,为此收到鄙人付费 6 卢布。从翌日起鄙人即开始穿用,足以说明 此靴手工之佳。空口无凭,立字为证。1885 年 1 月 15 日。”后面有费特的亲笔签名和
印章 ⑦手艺是精神的标记,行为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面貌。现代年轻人厌恶体力劳动 拒绝学习和掌握一门手艺,不管喜欢不喜欢读书,读得好和读不好书的人,都一窝蜂地 往上大学一条道上挤,正应了契诃夫的话:“大学培养各种才能,包括愚蠢在内。”而托 尔斯泰,被誉为“全人类的骄傲″。他的全集出版了90卷,是“每一个作家必读的百科 全书”,是“文学艺术中的世界性学校”,其精神之丰富、深邃和博大,为世人所叹服。 况且又的的确确岀身贵族,可以顺理成章地当个令现代人无比羡慕的“精神贵族″,而 最让托翁深恶痛绝的也正是这种贵族意识 ⑧列宁称:“在这位伯爵以前的文学里,就没有一个真正的农民。”他比国家废除农 奴制早四年就解放了自己庄园里的农奴,还一直想把属于自己的土地转赠给农民。他让 自己的作品自由地、任由想出版它们的人去出版。在82岁时他离家出走,想去当个农 民,过一种自食其力的生活,在普通的劳动者中间度过残年。他到临死都信奉:“劳动 只有在劳动中才包含着真正的幸福。 ⑨有一次托翁路过码头,被一位贵夫人当作搬运工,叫过去扛箱子。他为贵夫人搬 运完箱子还得到了5戈比的奖赏。这时码头上有人认出了托尔斯泰。他的大胡子和身上 那件自己设计的“托尔斯泰衫”,太好辨认了。于是许多人围过来向他问好,那位贵夫 人见状无地自容,还想要回那让她含羞的5戈比。托尔斯泰拒绝了:“这是我的劳动所 得,我很看重这个钱,不在乎有多少。 ⑩伟大的精神导致伟大的劳动,强有力的劳作培养强有力的精神,正如钻石硏磨钻 石。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用自己的一生证实:体力劳动是高贵而有益的,轻视体力劳
印章。 ⑦手艺是精神的标记,行为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面貌。现代年轻人厌恶体力劳动, 拒绝学习和掌握一门手艺,不管喜欢不喜欢读书,读得好和读不好书的人,都一窝蜂地 往上大学一条道上挤,正应了契诃夫的话:“大学培养各种才能,包括愚蠢在内。”而托 尔斯泰,被誉为“全人类的骄傲”。他的全集出版了 90 卷,是“每一个作家必读的百科 全书”,是“文学艺术中的世界性学校”,其精神之丰富、深邃和博大,为世人所叹服。 况且又的的确确出身贵族,可以顺理成章地当个令现代人无比羡慕的“精神贵族”,而 最让托翁深恶痛绝的也正是这种贵族意识。 ⑧列宁称:“在这位伯爵以前的文学里,就没有一个真正的农民。”他比国家废除农 奴制早四年就解放了自己庄园里的农奴,还一直想把属于自己的土地转赠给农民。他让 自己的作品自由地、任由想出版它们的人去出版。在 82 岁时他离家出走,想去当个农 民,过一种自食其力的生活,在普通的劳动者中间度过残年。他到临死都信奉:“劳动, 只有在劳动中才包含着真正的幸福。” ⑨有一次托翁路过码头,被一位贵夫人当作搬运工,叫过去扛箱子。他为贵夫人搬 运完箱子还得到了 5 戈比的奖赏。这时码头上有人认出了托尔斯泰。他的大胡子和身上 那件自己设计的“托尔斯泰衫”,太好辨认了。于是许多人围过来向他问好,那位贵夫 人见状无地自容,还想要回那让她含羞的 5 戈比。托尔斯泰拒绝了:“这是我的劳动所 得,我很看重这个钱,不在乎有多少。” ⑩伟大的精神导致伟大的劳动,强有力的劳作培养强有力的精神,正如钻石研磨钻 石。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用自己的一生证实:体力劳动是高贵而有益的,轻视体力劳
动和手艺,只说明精神贫弱,思想空虚。 (作者蒋子龙有删改) 21、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在第⑥段“托翁乘兴又做了一双半高勒牛皮靴,送给了好 诗人费特”的横线上填写一个恰当的标点符号 (2分) 22、作者在第②段写俄国绘画大师列宾的世界名画“托翁犁地”产生过程,意在表 (2分) 23、第⑦段中写道:“手艺是精神的标记,行为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面貌。”这是作 者对托尔斯泰思想精神和劳动行为的总结与评价。阅读第④、⑤、⑨段,把文章描叙托 尔斯泰的具体表现归纳为两个方面:(1) (6分) 24、从全文内容来看,第⑧段画线句子“劳动,只有在劳动中才包含着真正的幸福” 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既表明了 也突出了 。(6分) 25、下列理解分析与文意相贴切的一项是 (3分) A、“那是我自己最喜欢的一卷”一句,不仅写出了托尔斯泰对手艺劳动由衷地喜 爱,也写出了托尔斯泰对自己手艺的自信。 B、本文只在第⑦段对现代年轻人厌恶体力劳动、拒绝掌握一门手艺的想法和做法 提出了批评,并教育他们向托翁学习 C、文章标题“巨匠的手艺”揭示了本文中心,即表现托尔斯泰能够制作精美皮靴 的手艺水准,称赞他经常参加体力劳动 D、文章引用列宁的话语是为了说明托尔斯泰早期的文学作品中没有写过农民, 后来才关注到农民,他与农民之间有着巨大的距离 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伟大的精神导致伟大的劳动,强有力的劳作培养强 有力的精神,正如钻石研磨钻石”这句话的理解,写一段不少于60字的读后感。(6分) 第二部分作文(60分) 27、题目:《 的时候》 要求: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如,渴望独立、记得感 恩、获奖、失败、回家、沉浸往事、畅想未来……),然后写一篇600字 左右的文章 2、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若有需要请以字母代替
动和手艺,只说明精神贫弱,思想空虚。 (作者蒋子龙 有删改) 21、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在第⑥段“托翁乘兴又做了一双半高靿牛皮靴,送给了好 友 诗人费特”的横线上填写一个恰当的标点符号: (2 分) 22、作者在第②段写俄国绘画大师列宾的世界名画“托翁犁地”产生过程,意在表 现: 。(2 分) 23、第⑦段中写道:“手艺是精神的标记,行为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面貌。”这是作 者对托尔斯泰思想精神和劳动行为的总结与评价。阅读第④、⑤、⑨段,把文章描叙托 尔斯泰的具体表现归纳为两个方面:(1) (2) (6 分) 24、从全文内容来看,第⑧段画线句子“劳动,只有在劳动中才包含着真正的幸福” 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既表明了 ,也突出了 。(6 分) 25、下列理解分析与文意相贴切的一项是 (3 分) A、“那是我自己最喜欢的一卷”一句,不仅写出了托尔斯泰对手艺劳动由衷地喜 爱,也写出了托尔斯泰对自己手艺的自信。 B、本文只在第⑦段对现代年轻人厌恶体力劳动、拒绝掌握一门手艺的想法和做法 提出了批评,并教育他们向托翁学习。 C、文章标题“巨匠的手艺”揭示了本文中心,即表现托尔斯泰能够制作精美皮靴 的手艺水准,称赞他经常参加体力劳动。 D、文章引用列宁的话语是为了说明托尔斯泰早期的文学作品中没有写过农民, 后来才关注到农民,他与农民之间有着巨大的距离。 26、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伟大的精神导致伟大的劳动,强有力的劳作培养强 有力的精神,正如钻石研磨钻石”这句话的理解,写一段不少于 60 字的读后感。(6 分) 第二部分 作文(60 分) 27、题目:《 的时候》 要求: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如,渴望独立、记得感 恩、获奖、失败、回家、沉浸往事、畅想未来……),然后写一篇 600 字 左右的文章。 2、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若有需要请以字母代替
3、字迹清晰工整,卷面整洁
3、字迹清晰工整,卷面整洁
南汇区2009年中考模拟考试九年级语文答题方向 选择题答案 8.回m圆m2).画t回2s國am 第一部分阅读(90分) 文言文阅读(42分) (一)默写(共18分,每题3分,错1字扣1分,扣完为止) 1、笑语盈盈暗香去 2、千载谁堪伯仲间 3、昔人已乘黄鹤去 4、一水护田将绿绕 5、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6、朝晖夕阴 (二)诗词理解(共4分,每题2分) 7、泰山 (三)课内文言文阅读(7分) 9、(2分,各1分)宋(北宋)王安石 10、(2分)排除不正确的言论,批驳巧言谄媚的坏人,这不算“拒谏”。 1(3分)B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13分) 12、(4分,各2分)(1)获得,得到 (2)D 13、(2分)让孩子坐在竹篮子里挂在树梢上,隔断他们与外界的联络(以使他们能够一 心读经)。 14、(4分,各2分)(1)俚俗争慕之(2)昼夜苦之 15、(3分)如:对孩子进行教育要符合他们的年龄、心理特点,要因材施教,不可揠苗 助长等 、现代文阅读(48分) (一)《传统文化须敬畏》(23分) 16、(2分)秉 17、(3分,1+2分)反问我们应当像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非常细致地爱惜与保护 自己的传统文化
南汇区 2009 年中考模拟考试九年级语文答题方向 选择题答案 8.[A] [B] [C] [D] 11.[A] [B] [C] [D] 12(2).[A] [B] [C] [D] 19.[A] [B] [C] [D] 25.[A] [B] [C] [D] 第一部分 阅读(90 分) 一、文言文阅读(42 分) (一)默写(共 18 分,每题 3 分,错 1 字扣 1 分,扣完为止) 1、笑语盈盈暗香去 2、千载谁堪伯仲间 3、昔人已乘黄鹤去 4、一水护田将绿绕 5、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6、朝晖夕阴 (二)诗词理解(共 4 分,每题 2 分) 7、泰山 8、C (三)课内文言文阅读(7 分) 9、(2 分,各 1 分)宋(北宋) 王安石 10、(2 分)排除不正确的言论,批驳巧言谄媚的坏人,这不算“拒谏”。 11、(3 分)B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13 分) 12、(4分,各2分)(1)获得,得到 (2)D 13、(2 分)让孩子坐在竹篮子里挂在树梢上,隔断他们与外界的联络(以使他们能够一 心读经)。 14、(4 分,各 2 分)(1)俚俗争慕之 (2)昼夜苦之 15、(3 分)如:对孩子进行教育要符合他们的年龄、心理特点,要因材施教,不可揠苗 助长等。 二、现代文阅读(48 分) (一)《传统文化须敬畏》(23 分) 16、(2 分)秉 17、(3 分,1+2 分)反问 我们应当像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非常细致地爱惜与保护 自己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