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枢密韩太尉书 主备人:王其英 复备人:董作翠 课时编号: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 学 个人复备 1、理解作文顺养气的观点,学习作者少年立志和他的批判精神 2、体会文章跨越时空的联想,体会作者关于把联想交织于议论、抒怀中的思维和写作方法。 3、积累文言实词“形、致、称、溢、广、冠、志、壮”等,掌握虚词“以,而”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文者气之所形”中“文”“气”及其两者的关系;学习作者步步推进的议论方法,学 习议论和抒怀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作者此文为干谒处处自荐,既要表现出自己对巨公硕卿的景仰,又要不卑不亢、袒露自己的 胸襟、豪气,其分寸进退的把握确实是非常不易的,讲解讨论时顺注意于此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学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简介作者: 苏澈(1039-1112),字子由,眉州眉山人。苏洵之子,苏轼之弟,人称“小苏”,“唐宋八大 之 简介枢密韩太尉: 枢密韩太尉指韩琦。韩琦(1006-1075),字稚圭,相州安阳人。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安抚使 与范仲淹共御西夏有功,被任为枢密副使。后自请为扬州、并州等知州。喜祐年间重入政府, 擢升为枢密使、宰相,主持全国军政,历任三朝。他反对王安石变法,与司马光等同为保守 派道首领。封魏国公,蓍有>。 教读新课 1、解决重点词句 (1)、辙生好为文。生:生性。辙生十有九年矣。生:出生 (2)、气可以养而致。致:得到。 (3)、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称 (4)、以为文者气之所形。形 (5)、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居家 [邻里乡党]古时五家为邻,二 十五 家为里,五百家为党,一万二“五百家为乡 一词多义 (6)、虽无所不读。虽虽然 虽多而何为?虽,即使。 (⑦)、故决然舍去然形容词词尾一…·的样子。然文不可以学而能。然,连词但是 古今词义 党古义:古五百家为党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今义:政党、集团 向古义:从前向之来今义:朝向
上枢密韩太尉书 主备人: 王其英 复备人:董作翠 课时编号: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个人复备 1、理解作文顺养气的观点,学习作者少年立志和他的批判精神。 2、体会文章跨越时空的联想,体会作者关于把联想交织于议论、抒怀中的思维和写作方法。 3、积累文言实词“形、致、称、溢、广、冠、志、壮”等,掌握虚词“以,而”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文者气之所形”中“文”、“气”及其两者的关系;学习作者步步推进的议论方法,学 习议论和抒怀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作者此文为干谒处处自荐,既要表现出自己对巨公硕卿的景仰,又要不卑不亢、袒露自己的 胸襟、豪气,其分寸进退的把握确实是非常不易的,讲解讨论时顺注意于此。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学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简介作者: 苏澈(1039-1112),字子由,眉州眉山人。苏洵之子,苏轼之弟,人称“小苏”,“唐宋八大 家” 之一。 简介枢密韩太尉: 枢密韩太尉指韩琦。韩琦(1006-1075),字稚圭,相州安阳人。宝元三年 1040 任陕西安抚使 与范仲淹共御西夏有功,被任为枢密副使。后自请为扬州、并州等知州。喜祐年间重入政府, 擢升为枢密使、宰相,主持全国军政,历任三朝。他反对王安石变法,与司马光等同为保守 派道首领。封魏国公,蓍有>。 二 教读新课: 1、解决重点词句 (1)、辙生好为文。生:生性。 辙生十有九年矣。生:出生。 (2)、气可以养而致。致:得到。 (3)、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称: (4)、以为文者气之所形。形 (5)、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居家: [邻里乡党]古时五家为邻,二 十五 家为里,五百家为党,一万二“五百家为乡。 一词多义 (6)、虽无所不读。虽 虽然 虽多而何为?虽,即使。 (7)、故决然舍去然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然文不可以学而能。然,连词 但是。 (8)、 古今词义 党 古义:古五百家为党 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今义:政党、集团 向 古义:从前 向之来 今义:朝向
尝古义:曾经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今义: 游古义:交往其居家所与游者今义:游泳 虚词 介词凭太尉以才略冠天下连词来闻一言以自壮连词而天下之所恃以无忧 倒装句 【未之见】动宾倒装句。未见之。没有见到您 2、课文内容理解 (1)、作者在文章第一段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如何证明他的观点? 讨论并归纳:作者提出观点是“文不能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认为不培养自己的气质、 修养,单去学习写文章,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而一个人的气质、修养又是靠学习、培养 而 获得的。之后,先引用孟子的话为道理论据来证明,然后举孟子,司马迁二人的事例为论据 来证明。孟子通过内修养,司马迁通过外在阅历,殊途同归,都取得很高成就。文中的气 可以理解为人的胸襟气度,学问阅历,见识情趣等。苏辙认为死守经卷,刻意学习写作技法, 绝对写不出好文章,道德道德养气 (2)、第二段作者为什么“决然舍去”? 讨论并归纳: 所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所见者:不过数百里之间,不足以自广。 所读者:百氏之书,古人陈迹,不足以激 (3).作者“决然舍去”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厂大。以养其浩然之气。” (4).作者“决然舍去”看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 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 于地:见秦汉故都、京师卞梁, 于人:见欧阳修。(未见太尉) (5).提问:最后一段作者“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作者所乐的是什么‘Z 讨论并归纳: 所乐的是“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6).提问:第二段写“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 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赞颂太尉,表达自己对大尉的瞻仰敬慕之情,希望得到太尉的接见;另一方面,也使太尉高 兴,对自己有好感,使自己的目的得以实现 三、小结 作者在给韩太尉的信中发表了自己对作文章的看法,以及离开家乡壮游天下的所见,并希望 见到韩太尉,得到他的指教。这封信写得汪 洋恣肆,才情横溢,不亢不卑,不媚不谗,不愧为大家手笔。 四布置作业 整理文中文言字词和句式 板书设计 阐述见解 求贤养气
尝 古义:曾经 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今义: 游 古义:交往 其居家所与游者 今义:游泳 虚词 介词 凭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连词 来 闻一言以自壮 连词 而 天下之所恃以无忧 倒装句: 【未之见】动宾倒装句。未见之。没有见到您。 2、课文内容理解 (1)、作者在文章第一段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如何证明他的观点? 讨论并归纳:作者提出观点是“文不能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认为不培养自己的气质、 修养,单去学习写文章,是不可能有所成就 的,而一个人的气质、修养又是靠学习、培养 而 获得的。之后,先引用孟子的话为道理论据来证明,然后举孟子,司马迁二人的事例为论据 来证明。孟子通过内修养,司马迁通过外在阅历,殊途同归,都取得很高成就。文中的气, 可以理解为人的胸襟气度,学问阅历,见识情趣等。苏辙认为死守经卷,刻意学习写作技法, 绝对 写不出好文章,道德道德养气。 (2)、第二段作者为什么“决然舍去”? 讨论并归纳: 所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所见者:不过数百里之间,不足以自广。 所读者:百氏之书,古人陈迹,不足以激 (3).作者“决然舍去”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厂大。以养其浩然之气。” (4).作者“决然舍去”看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 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 于地:见秦汉故都、京师卞梁。 于人:见欧阳修。(未见太尉) (5).提问:最后一段作者“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作者所乐的是什么‘Z 讨论并归纳: 所乐的是“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6).提问:第二段写“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 则 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赞颂太尉,表达自己对大尉的瞻仰敬慕之情,希望得到太尉的接见;另一方面,也使太尉高 兴,对自己有好感,使自己的目的得以实现。 三、小结 作者在给韩太尉的信中发表了自己对作文章的看法,以及离开家乡壮游天下的所见,并希望 见到韩太尉,得到他的指教。这封信写得汪 洋恣肆,才情横溢,不亢不卑,不媚不谗,不愧为大家手笔。 四 布置作业 整理文中文言字词和句式 板书设计 阐述见解 求贤养气
上枢密韩太尉书得太尉见 再表愿望
上枢密韩太尉书 得太尉见 再表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