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中小学在线教学资源 教学设计(2500字左右) 教材:《中国历史》(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 单元: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 课题:第12课新文化运动 授课人:深圳市福田区红岭中学石厦初中部李树 审核人:深圳市福田区莲花中学王双燕 一、教学分析(500字以内) 1.本课的单元地位分析 新民主主义从近代抗争史的角度看是旧民主主义的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从近 代探索史的角度看,它是近代思想的发展开始。通过本课的学习,一方面能使学生建立我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完整的探索史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对接下来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 然性起铺垫作用: 2.课标与本课子目呈现方式分析 课标要求:知道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 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时的子目有两个,分别是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新文 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两个子目将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运动革新的必要铺 垫清楚,然后具体阐释新文化运动中代表人物的杰出表现,突出新文化运动除旧、迎新、西 化的特点,切实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属于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两个子目使新文化运动 来龙去脉时空清晰,层层递进,条理分明。 3.本课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分析 本课时的内容逻辑结构清晰,通过“旧文化引发新思考”(背景)、“新思潮推动新文 化”(内容)及“新文化洗礼新思想”(影响)的层层递进的方式呈现出整个新文化运动的 脉络,时空清晰、条理分明。 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深圳初中历史学科)课程资源建设项目
深圳市中小学在线教学资源 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深圳初中历史学科)课程资源建设项目 教学设计(2500 字左右) 教材:《中国历史》(统编教材 八年级上册) 单元:第四单元 新时代的曙光 课题:第 12 课 新文化运动 授课人:深圳市福田区红岭中学石厦初中部 李树 审核人:深圳市福田区莲花中学 王双燕 一、教学分析(500 字以内) 1. 本课的单元地位分析 新民主主义从近代抗争史的角度看是旧民主主义的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从近 代探索史的角度看,它是近代思想的发展开始。通过本课的学习,一方面能使学生建立我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完整的探索史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对接下来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 然性起铺垫作用。 2. 课标与本课子目呈现方式分析 课标要求:知道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 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时的子目有两个,分别是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新文 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两个子目将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运动革新的必要铺 垫清楚,然后具体阐释新文化运动中代表人物的杰出表现,突出新文化运动除旧、迎新、西 化的特点,切实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属于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两个子目使新文化运动 来龙去脉时空清晰,层层递进,条理分明。 3. 本课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分析 本课时的内容逻辑结构清晰,通过“旧文化引发新思考”(背景)、“新思潮推动新文 化”(内容)及“新文化洗礼新思想”(影响)的层层递进的方式呈现出整个新文化运动的 脉络,时空清晰、条理分明
深圳市中小学在线教学资源 二、教学目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设计300字以内) 1通过研习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开始的标志、代表人物、主要内容的史料, 形成提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历史解释的能力。 2通过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和影响的分析,提高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解决历 史问题的能力,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认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 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辨证关系。 3通过列举大量新文化运动的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呈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影响,培养学生 分析第一手资料及史料实证的能力。 4通过对本课学习,认识到中国要富强,必须提倡民主与科学的精神,从而激发我们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00字以内) 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主要内容 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1600字左右) 【教学流程】 环节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以读者回忆的视角 一 位读者在回忆一本刊物时说:“它的出现像是一声雷鸣,把我们 带领同学们回到 由骚扰不宁的梦中震醒了。” 《新青年》的时代, 导入 《五四运动史》 激发学生兴趣,导 令这位读者印象深刻的正是《新青年》杂志,《新青年》是否真的 入新课。 如这位读者所说,让人如梦初醒,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激情燃烧 的岁月:新文化运动。 一、 旧文化引发新思考—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915年一1916年,袁世凯的复辟帝制活动,令举国哗然。这不禁让人 们开始反思: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底如何才能挽救中国? 材料: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然自 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 回顾中国近代化的 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一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 艰难探索历程,让 讲授新课 悟》,《青年杂志》1卷6号 学生自己总结新文 提问:结合教材P56第一段思考:陈独秀等人对辛拐亥革命提出哪些质疑? 化运动发生的背 他认为辛亥革命是否可以挽救中国? 景,同时落实笔记。 材料:这腐旧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得将这班 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等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干干净净不可。否则不但 共和政治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一陈独秀《新 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深圳初中历史学科)课程资源建设项目
深圳市中小学在线教学资源 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深圳初中历史学科)课程资源建设项目 二、教学目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设计 300 字以内) 1.通过研习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开始的标志、代表人物、主要内容的史料, 形成提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历史解释的能力。 2.通过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和影响的分析,提高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解决历 史问题的能力,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认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 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辨证关系。 3.通过列举大量新文化运动的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呈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影响,培养学生 分析第一手资料及史料实证的能力。 4.通过对本课学习,认识到中国要富强,必须提倡民主与科学的精神,从而激发我们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00 字以内) 1.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主要内容 2.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1600 字左右) 【教学流程】 环节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导入: 一位读者在回忆一本刊物时说:“它的出现像是一声雷鸣,把我们 由骚扰不宁的梦中震醒了。” ——《五四运动史》 令这位读者印象深刻的正是《新青年》杂志,《新青年》是否真的 如这位读者所说,让人如梦初醒,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激情燃烧 的岁月:新文化运动。 以读者回忆的视角 带领同学们回到 《新青年》的时代, 激发学生兴趣,导 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 旧文化引发新思考——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915 年—1916 年,袁世凯的复辟帝制活动,令举国哗然。这不禁让人 们开始反思: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底如何才能挽救中国? 材料: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然自 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 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 悟》,《青年杂志》1 卷 6 号 提问:结合教材 P56 第一段思考:陈独秀等人对辛拐亥革命提出哪些质疑? 他认为辛亥革命是否可以挽救中国? 材料:这腐旧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得将这班 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等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干干净净不可。否则不但 共和政治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 —陈独秀《新 回顾中国近代化的 艰难探索历程,让 学生自己总结新文 化运动发生的背 景,同时落实笔记
深圳市中小学在线教学资源 青年》 提问:思考:陈独秀等人认为如何才能挽救中国? 师生讨论、总结: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 通过出示《新青年》 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 杂志目录,培养学 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生史料实证意识, 二、新思潮引发新运动一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同时加深学生对新 1阵地一:《新青年》杂志 文化运动代表人物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并发表《敬 的印象。 告青年》,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活动:出示《新青年》期刊分期目录,让学生结合教材在目录作者中找一 找《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即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陈独秀、 胡适、鲁迅、李大钊。。 分别介绍主要代表人物,展示在《新青年》杂志上的代表作,及其思想主 张,从而引导学生归纳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2.阵地二:北京大学 出示蔡元培故居藏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委任状。从而引出蔡元培的另一重 要身份:北京大学校长。并对其进行介绍 材料: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各国大学,哲学之唯 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计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 伦理学之动机论与功利论,宇宙论之乐天观与厌世观,常樊然并峙于其中, 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今有《月刊》以宣布各方面 通过历史数字故 之意见,则校外读者,当亦能知吾校兼容并收之主义,而不至以一道同风 事,让历史情境视 之旧见相绳矣。一一蔡元培《发刊词》 听化,激发学生的 提问:从材料中,你能读出蔡元培怎样的办学理念? 学习兴趣,将本课 材料:这种教育方面的自由政策,使北京大学成为旧派保守学者和新式知 推向高潮。 识分子之间的公开论战场所。一一周策纵《五四运动史》 归纳:在蔡元培等人的努力下,北京大学不仅成为全国最高学府,也成为 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之一。 三、新运动洗礼新思想一一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播放历史数字故事,让学生充分感受新文化运动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的 变化,让学生根据数字故事归纳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影响。 反思: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结语: 教师总结新文化运 一场宣扬“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唤醒了中国人最后的觉悟。那么 动,同时埋下伏笔, 结束新课 这场运动过后,谁是挽救中国的人呢?一一“静待青年五四之觉醒”… 引出新文化运动与 五四运动的联系。 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深圳初中历史学科)课程资源建设项目
深圳市中小学在线教学资源 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深圳初中历史学科)课程资源建设项目 青年》 提问:思考:陈独秀等人认为如何才能挽救中国? 师生讨论、总结: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 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 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二、新思潮引发新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阵地一:《新青年》杂志 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并发表《敬 告青年》,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活动:出示《新青年》期刊分期目录,让学生结合教材在目录作者中找一 找《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即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陈独秀、 胡适、鲁迅、李大钊。 分别介绍主要代表人物,展示在《新青年》杂志上的代表作,及其思想主 张,从而引导学生归纳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2.阵地二:北京大学 出示蔡元培故居藏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委任状。从而引出蔡元培的另一重 要身份:北京大学校长。并对其进行介绍 材料: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各国大学,哲学之唯 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计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 伦理学之动机论与功利论,宇宙论之乐天观与厌世观,常樊然并峙于其中, 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今有《月刊》以宣布各方面 之意见,则校外读者,当亦能知吾校兼容并收之主义,而不至以一道同风 之旧见相绳矣。——蔡元培《发刊词》 提问:从材料中,你能读出蔡元培怎样的办学理念? 材料:这种教育方面的自由政策,使北京大学成为旧派保守学者和新式知 识分子之间的公开论战场所。——周策纵《五四运动史》 归纳:在蔡元培等人的努力下,北京大学不仅成为全国最高学府,也成为 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之一。 三、新运动洗礼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播放历史数字故事,让学生充分感受新文化运动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的 变化,让学生根据数字故事归纳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影响。 反思: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通过出示《新青年》 杂志目录,培养学 生史料实证意识, 同时加深学生对新 文化运动代表人物 的印象。 通过历史数字故 事,让历史情境视 听化,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将本课 推向高潮。 结束新课 结语: 一场宣扬“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唤醒了中国人最后的觉悟。那么 这场运动过后,谁是挽救中国的人呢?——“静待青年五四之觉醒”…… 教师总结新文化运 动,同时埋下伏笔, 引出新文化运动与 五四运动的联系
深圳市中小学在线教学资源 六、板书设计(天盘) 陈独秀 李大钊 民 胡适 表人 鲁迅 物 旗帜 提倡民 主科学 》创刊 新文化 兴起标 运动 反对旧 志 道德旧 文化 反对旧 文学 内容 民主科 思想解 学洗礼 放运动 提倡白 话文 动摇引旧 道德 性质 影响 为五四 奠基 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深圳初中历史学科)课程资源建设项目
深圳市中小学在线教学资源 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深圳初中历史学科)课程资源建设项目 六、板书设计(天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