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我国英语教育的再思考——实践篇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18,文件大小:1.6MB,团购合买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流行触发起许多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如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之分、我国英语教育的定位、过渡语(如基本体)特点、最终目标的确定、基于使用理论和课堂教学的关系、我国英语教师对教学的认识、我国英语教学的社会认识和舆论导向,等等。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2015年10月 现代外语(双月刊 October 2015 第38卷第5期 Modern Foreign Languages( Bimonthly) Vol38 No 5 我国英语教育的再思考—实践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桂诗春 提要: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流行触发起许多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如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 之分、我国英语教育的定位、过渡语(如基本体)的特点、最终目标的确定、基于使用理论和课堂 教学的关系、我国英语教师对教学的认识、我国英语教学的社会认识和舆论导向,等等。 关键词: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过渡语、最终目标、我国英语教育的社会认知和舆论导向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05(201505-0687-18 在前篇里,我们对能力/运用争论→运用理论→以使用为基础的观察→BV 的提出,做了简单概述,其目的无非是开拓我国英语教学界的视野,共同考虑其 现状和未来。在本篇里,让我们先回顾一些新发展,然后结合实际讨论一些值得 再思考的问题。 1.新格局 11英语国际化 按照 Crystal(2003)在其《作为全球性语言的英语》第二版的说法,英语国际化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互联网和现代交通发达促进人员流动的推动下,全球 体化(“地球村”)的形成,出现了全球性语言的需要,由于历史原因,英语脱颖 而出,而英语的国际地位不断受到公众承认。Alen等人(1994)统计了英国皇家 学会所发表的哲学学报从1665到1990引用资料所使用的英、法、德、拉丁和其他 语言的一个统计图(见图1)。 Kachru(1988把英语的使用者区分为3个环,内环 the inner circle),包括英、美 加、澳和新西兰等国家作为母语而使用的英语,约有32-38亿人;外环( the outer circle),包括印度、新加坡、菲律宾、南非等国作为L2或官方语言而使用的英语,约有 3-5亿人和扩展环( the expanding circle),这包括中国、日本、波兰、俄罗斯等地区,约 有5-10亿人。在前两环里,英语曾经发生过或仍然有影响的约有75个地区。 Crystal把英语称为“全球性语言”( 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随着这个 问题的开展,又出现了各种不同名称,如作为国际通用语的英语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或 Lingua franca english,LFE)、作为国际语言的英语(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EIL,甚至作为学术国际通用语的英语 English as Academic Lingua franca,EALF)。Alln等人就是从国际通用语的角度来比较欧 洲几种语言在不同时段的引用率,英语从80到90年代最高。 687

2015 年10月 第38卷 第5期 October 2015 Vol.38 No.5 现代外语(双月刊) Modern Foreign Languages (Bimonthly) 我国英语教育的再思考——实践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桂诗春 提要: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流行触发起许多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如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 之分、我国英语教育的定位、过渡语(如基本体)的特点、最终目标的确定、基于使用理论和课堂 教学的关系、我国英语教师对教学的认识、我国英语教学的社会认识和舆论导向,等等。 关键词: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过渡语、最终目标、我国英语教育的社会认知和舆论导向 [中图分类号] H0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105(2015)05⁃0687⁃18 在前篇里,我们对能力/运用争论→运用理论→以使用为基础的观察→BV 的提出,做了简单概述,其目的无非是开拓我国英语教学界的视野,共同考虑其 现状和未来。在本篇里,让我们先回顾一些新发展,然后结合实际讨论一些值得 再思考的问题。 1. 新格局 1.1 英语国际化 按照 Crystal(2003)在其《作为全球性语言的英语》第二版的说法,英语国际化 从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在互联网和现代交通发达促进人员流动的推动下,全球 一体化“( 地球村”)的形成,出现了全球性语言的需要,由于历史原因,英语脱颖 而出,而英语的国际地位不断受到公众承认。Allen 等人(1994)统计了英国皇家 学会所发表的哲学学报从 1665 到 1990 引用资料所使用的英、法、德、拉丁和其他 语言的一个统计图(见图 1)。 Kachru(1988)把英语的使用者区分为 3 个环,内环(the inner circle),包括英、美、 加、澳和新西兰等国家作为母语而使用的英语,约有 3.2⁃3.8 亿人;外环(the outer circle),包括印度、新加坡、菲律宾、南非等国作为L2或官方语言而使用的英语,约有 3⁃5 亿人和扩展环(the expanding circle),这包括中国、日本、波兰、俄罗斯等地区,约 有5⁃10亿人。在前两环里,英语曾经发生过或仍然有影响的约有75个地区。 Crystal 把英语称为“全球性语言”(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随着这个 问题的开展,又出现了各种不同名称,如作为国际通用语的英语(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或 Lingua Franca English, LFE)、作为国际语言的英语(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EIL),甚 至 作 为 学 术 国 际 通 用 语 的 英 语 (English as Academic Lingua Franca,EALF)。Allen 等人就是从国际通用语的角度来比较欧 洲几种语言在不同时段的引用率,英语从 80 到 90 年代最高。 · 687 ·

年 现代外语 第5期 法语 40 拉丁 0000 3国垦园显园国国国国 图1引用资料所用语言 英语国际化隐含着一个认识,就是原来的内环的英语变体再也不能占统治 地位,许多变体都会应运而生, Crystal称之为“新英语” (New Englishes),而从 1978开始发行的《国际英语》 World Englishes)更成了推动英语国际化的主力军 1992年成立国际英语国际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World Englishes WE)。 1.2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 这是英语国际化所诱发的一场讨论,本族语者 (native speakers,NS)的说法出 自语言学家 Bloomfield1933),他《语言论》里讨论到言语社区时指出,“一个人学 会说的第一种语言就是他的本族语,他就是这种语言的本族语者。”有NS,自然 就有其对立物,非本族语者 non-native speakers, NNS)。其后 Chomsky多次使用 了这个概念,并提出NS是句子可接受性的“仲裁者”。辞典学家 Paikeday(1985) 却认为,NS的“本族”( native)一词十分含混,“语言和方言不同,它独立于它的习 得者,换句话说,语言的存在并非依赖于个别说话人。众所皆知,语言存在于社 会,没有社会就没有语言。” Moussu& Llurda(2008)更从3个不同角度来看NS/ NNS两分法之不合理性 a)每一个人都是特定语言的Ns,不能按他们是否具有这个特性来区分说话 人,如果按英语来断定他们的LⅠ、那是以盎格鲁为中心的不公平 Paikeday是《纽约时报》每日词典项目主持人,他自认NS说法困惑了词典编纂者25年,他向当时驰名英 美的40多位语言学家进行调查,问题是“谁碰到过一个NS?”其结果综合成一句话,就成了该书的名字 《Ns已经死亡》。 Chomsky是其中一个重要对话者,他坚持自己原来立场,NS的意义在于他是语法性的 重要“仲裁者”,对自己母语独有直觉力天性。NS就是“特定语言的熟练使用者”。“就具体所获得的语 言或方言而言,本族’与‘非本族’习得有些什么差异,这问题简直是无的放矢。”“每一个人都是他(或 她)在心灵/大脑里成长起’的特定语言的NS

2015 年 现代外语 第5期 英语国际化隐含着一个认识,就是原来的内环的英语变体再也不能占统治 地位,许多变体都会应运而生,Crystal 称之为“新英语”(New Englishes),而从 1978 开始发行的《国际英语》(World Englishes)更成了推动英语国际化的主力军, 1992 年 成 立 国 际 英 语 国 际 协 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World Englishes, IAWE)。 1.2 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 这是英语国际化所诱发的一场讨论,本族语者(native speakers, NS)的说法出 自语言学家 Bloomfield(1933),他《语言论》里讨论到言语社区时指出,“一个人学 会说的第一种语言就是他的本族语,他就是这种语言的本族语者。”有 NS,自然 就有其对立物,非本族语者(non⁃native speakers, NNS)。其后 Chomsky 多次使用 了这个概念,并提出 NS 是句子可接受性的“仲裁者”。辞典学家 Paikeday(1985) 1 却认为,NS 的“本族”(native)一词十分含混,“语言和方言不同,它独立于它的习 得者,换句话说,语言的存在并非依赖于个别说话人。众所皆知,语言存在于社 会,没有社会就没有语言。”Moussu & Llurda(2008)更从 3 个不同角度来看 NS/ NNS 两分法之不合理性: a) 每一个人都是特定语言的 NS,不能按他们是否具有这个特性来区分说话 人, 如果按英语来断定他们的 L1、那是以盎格鲁为中心的不公平; 图 1 引用资料所用语言 1 Paikeday 是《纽约时报》每日词典项目主持人,他自认 NS 说法困惑了词典编纂者 25 年,他向当时驰名英 美的 40 多位语言学家进行调查,问题是“谁碰到过一个 NS?”其结果综合成一句话,就成了该书的名字 《NS 已经死亡》。Chomsky 是其中一个重要对话者,他坚持自己原来立场,NS 的意义在于他是语法性的 重要“仲裁者”,对自己母语独有直觉力天性。NS 就是“特定语言的熟练使用者”。“就具体所获得的语 言或方言而言,‘本族’与‘非本族’习得有些什么差异,这问题简直是无的放矢。”“每一个人都是他(或 她)在心灵/大脑里‘成长起’的特定语言的 NS。“ · 688 ·

桂诗春我国英语教育的再思考 b)从全球英语的角度看,世界上有许多本地化的英语变体,如外环的很多国 家和地区说英语的人不能被看成是NNs,只有说英国或美国的英语变体的人才是 Ns,那是误导。 c)NS/Ns的区分缺乏语境化,它否定了语言教学和其地方环境的相互依存 关系,有些个案研究说明,有的人自己也说不清属于哪个语言群体,难以列为NS 或NNS的范畴。 Davies(2003;2004)从应用语言学角度看,“NS概念仍是歧义的,也只能如 此;因为它既是神话,又是现实。”说它是神话,因为一些社会语言学家(如 Ferguson)认为,把本族语看成是语言数据唯一真实而可靠的来源不符合实际,世 界上多数言语交际都不是在使用我们自己的母语的场合下进行的,而是使用第 第三或第n种语言,它们都是用这样或那样方式习得,视场合而采用的。说 它是现实,因为它牵涉到认同感,它往往决定人们选择使用哪一种语言,而且他 们往往是这种语言的拥有者,虽然他们之间也有不少差异。总之NS/NNS不像 男/女性别那样泾渭分明。Cook(1999谈到,“在语言学里,不管是按种族、阶级、 性别、或任何其他特征来区分,我们很难期望人们会遵循一个他们非所属的群体 的规范。……今天几乎所有教师和研究者都同意:这些群体比较有区别,但不是 我们应该把L2使用者看成是理所当然的,真正的L2使用者,而不是 Ns的模仿。”既然很难要求所有二语(外语)学习者都达到本族语水平,那么退而 求其次又是什么呢?又出现了不少引起争议的、界限不清晰的说法,如接近本族 语者( near native-speakers)、像本族语者( native- speakers like)、中断本族语者或天赋 说话者( (interrupted native speakers, or heritage speakers)、高级二语学习者 ( advanced L2 learners),等等。为什么要那么多的心思来对待NS/NNS差异,这和 英语国际化有密切关系,谁能够从事英语教学?我们将在后面继续探讨此问题。 1.3拥有权 这也是英语国际化引申出来的问题, Crystal举过一个例子,一个日本公司经 理准备在新加坡一间酒店和德国人与沙特阿拉伯人接触,讨论多国贸易,没有 个三方翻译系统,就不可能谈下去。他们不能各自说自己的母语,必须依赖一种 全球性语言。那么谁是这种语言的拥有者 ownership)? Graddol(199)对英语21 世纪发展作了前瞻并提出一个惹人深思的问题:在21世纪里,很多人2都会把英 语作为一门外语而学习,他们需要教师、词典和语法书,但是他们还会不会把NS 作为用语的权威规范呢? Widdowson(1994a)在27届 TESOL年会上专门就“英语 的拥有者”作大会发言,讲得较透切,他回顾过去英国人把“标准英语”作为质量 按 graddol估算,到2050年把英语作为L2的人数将会从235亿升到462亿,而把英语作为L反而有所 减少,从50年代到2050占全球人口的8%减为5%,只有4.33亿。这样的估算不无问题,因为按人口调 查,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数在3.5到4亿之间。这倒不是过高估计英语作为L2的人数,而是在有些广泛地 使用英语作为L2的国家并没有提供统计数字。 689

b) 从全球英语的角度看,世界上有许多本地化的英语变体,如外环的很多国 家和地区说英语的人不能被看成是 NNS,只有说英国或美国的英语变体的人才是 NS,那是误导。 c) NS/NNS 的区分缺乏语境化,它否定了语言教学和其地方环境的相互依存 关系,有些个案研究说明,有的人自己也说不清属于哪个语言群体,难以列为 NS 或 NNS 的范畴。 Davies(2003; 2004)从应用语言学角度看,“NS 概念仍是歧义的,也只能如 此;因为它既是神话 ,又是现实。”说它是神话,因为一些社会语言学家(如 Ferguson)认为,把本族语看成是语言数据唯一真实而可靠的来源不符合实际,世 界上多数言语交际都不是在使用我们自己的母语的场合下进行的,而是使用第 二、第三或第 n 种语言,它们都是用这样或那样方式习得,视场合而采用的。说 它是现实,因为它牵涉到认同感,它往往决定人们选择使用哪一种语言, 而且他 们往往是这种语言的拥有者,虽然他们之间也有不少差异。总之 NS/NNS 不像 男/女性别那样泾渭分明。Cook(1999)谈到,“在语言学里,不管是按种族、阶级、 性别、或任何其他特征来区分,我们很难期望人们会遵循一个他们非所属的群体 的规范。……今天几乎所有教师和研究者都同意:这些群体比较有区别,但不是 缺陷。”……“我们应该把 L2 使用者看成是理所当然的,真正的 L2 使用者,而不是 NS 的模仿。”既然很难要求所有二语(外语)学习者都达到本族语水平,那么退而 求其次又是什么呢?又出现了不少引起争议的、界限不清晰的说法,如接近本族 语者(near native⁃speakers)、像本族语者(native⁃speakers like)、中断本族语者或天赋 说 话 者 (interrupted native speakers,or heritage speakers)、高 级 二 语 学 习 者 (advanced L2 learners),等等。为什么要那么多的心思来对待 NS/NNS 差异,这和 英语国际化有密切关系,谁能够从事英语教学?我们将在后面继续探讨此问题。 1.3 拥有权 这也是英语国际化引申出来的问题,Crystal 举过一个例子,一个日本公司经 理准备在新加坡一间酒店和德国人与沙特阿拉伯人接触,讨论多国贸易,没有一 个三方翻译系统,就不可能谈下去。他们不能各自说自己的母语,必须依赖一种 全球性语言。那么谁是这种语言的拥有者(ownership)? Graddol(1999)对英语 21 世纪发展作了前瞻并提出一个惹人深思的问题:在 21 世纪里,很多人 2 都会把英 语作为一门外语而学习,他们需要教师、词典和语法书,但是他们还会不会把 NS 作为用语的权威规范呢?Widdowson(1994a)在 27 届 TESOL 年会上专门就“英语 的拥有者”作大会发言,讲得较透切,他回顾过去英国人把“标准英语”作为质量 2 按 Graddol 估算,到 2050 年把英语作为 L2 的人数将会从 2.35 亿升到 4.62 亿,而把英语作为 L1 反而有所 减少,从 50 年代到 2050 占全球人口的 8%减为 5%,只有 4.33 亿。这样的估算不无问题,因为按人口调 查,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数在 3.5 到 4 亿之间。这倒不是过高估计英语作为 L2 的人数,而是在有些广泛地 使用英语作为 L2 的国家并没有提供统计数字。 桂诗春 我国英语教育的再思考 · 689 ·

年 现代外语 第5期 标杆,意味着权威;但是自然的本族语天赋并不能维护它的杈威性。所谓标准 英语其实就是为了制度性目的(如教育、管理、商业等)而建立的书面语变体 书面语比较稳定,足以维护制度稳定性。标准英语不是简单交际手段,而是表 认同感、规约性和价值观的象征性拥有。英语成为一种国际语,它的各种变 体有双重特点:既是一种交际手段,又代表了各种社区的传统和价值稳定性(即 文化)。那么哪种文化才有权宣称它“拥有”标准英语?标准英语绝非一个欧洲 离岸小岛的人民所独有。英语成为一个国际语言意味着没有哪个民族能够监 管它。它在世界上如何发展和英国、美国或任何地方的NS无关。英语NS应该 以他们的语言成为国际交往手段而感到骄傲和满足。如果英语能够为不同社 区交际服务,从逻辑上看,就意味着它必须是有差异的,但又不能差异到互相 都不了解的变体。对国际社会来说,它必须稳定成一些标准形式以便于交往。 Widdowson(1994b)在另一个场合就英语作为一门外语 Englsh as a foreign language,EFL)说,“通常的情况是,FFL的老师把自己看成是英语老师,而英语 刚好是这门外语,按照这个定义,英语是高大无比的,而说英语的人则是有特 权的。但是我们也可以把EL看成是外语,而这门外语刚好是英语。我们注 意的焦点是语言的外来性( foreignness),而不是其本族语性( nativeness),是什么 东西使语言成为外来的,怎样才能把它作为一门外语教来得更有成效。”这样 来,我们所关注的不仅是“英语作为一门外语”,而且是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 用语的问题。我们既要熟悉目标语,但又要和它保持一定距离,针对学习者情 况来组织教学。 14最终目标 最终目标( ultimate attainment)也是国际化英语所引申出来的另一个问题。既 然国际化英语并非内环英语NS独有,那么外环和扩展环的英语使用者又应该怎 样估算其最终目标呢?因为它和L1说话人不同,既非与生俱来,也有高低之 分。按照Bley- Vroman(1989)的说法,母语发展和成人外语学习过程基本上不 样,我们的特定领域习得系统并不能回答母语学习逻辑问题3,其结果也不一样, 儿童最后都能学到母语,但外语学习却存在很多差异。 Bley-Vroman归结为8个 特点:缺乏普遍有保证的成功;普遍的失败;成功、道路和策略的差异;目标的差 异;年龄和熟练的相关;石化;不定的直觉;课授的重要性。 birdsong(19g2:;200) 按照 Chomsky所说,儿童所接触的语言数据不足以让他们自己决定其最后获得的语言知识,他们所有 的经验和最后达到能力形式的差距就是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要解决这个差距必须一个内在的通用 语法。Bley- Vroman认为:抽象地说,成人学习一门外语,其逻辑问题也是一样的,都受到数据限制。但 所遇到的问题如外语学习在成功率、其产生的系统、动机、组织状态均不相同。外语学习者在其学习前 已经具有一种语言的知识和一个普遍抽象解决冋题技能的系统。据此他提出“根本性差异假说”,认为 L所存在的逻辑问题,在L2习得里并不存在。 Lydia White(White9o)则持相反意见,认为不能根据 Ll和L2的差异,就去判断通用语法是否存在,L1习得中所建立的通用语法可能会影响到L2习得。她 也承认L2习得是否使用通用语法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690·

2015 年 现代外语 第5期 标杆,意味着权威;但是自然的本族语天赋并不能维护它的权威性。所谓标准 英语其实就是为了制度性目的(如教育、管理、商业等)而建立的书面语变体。 书面语比较稳定,足以维护制度稳定性。标准英语不是简单交际手段,而是表 示认同感、规约性和价值观的象征性拥有。英语成为一种国际语,它的各种变 体有双重特点:既是一种交际手段,又代表了各种社区的传统和价值稳定性(即 文化)。那么哪种文化才有权宣称它“拥有”标准英语?标准英语绝非一个欧洲 离岸小岛的人民所独有。英语成为一个国际语言意味着没有哪个民族能够监 管它。它在世界上如何发展和英国、美国或任何地方的 NS 无关。英语 NS 应该 以他们的语言成为国际交往手段而感到骄傲和满足。如果英语能够为不同社 区交际服务,从逻辑上看,就意味着它必须是有差异的,但又不能差异到互相 都不了解的变体。对国际社会来说,它必须稳定成一些标准形式以便于交往。 Widdowson(1994b) 在 另 一 个 场 合 就 英 语 作 为 一 门 外 语 (Englsh as a foreign language,EFL)说,“通常的情况是,EFL 的老师把自己看成是英语老师,而英语 刚好是这门外语,按照这个定义,英语是高大无比的,而说英语的人则是有特 权的。但是我们也可以把 EFL 看成是外语,而这门外语刚好是英语。我们注 意的焦点是语言的外来性(foreignness),而不是其本族语性(nativeness),是什么 东西使语言成为外来的,怎样才能把它作为一门外语教来得更有成效。”这样 一来,我们所关注的不仅是“英语作为一门外语”,而且是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 用语的问题。我们既要熟悉目标语,但又要和它保持一定距离,针对学习者情 况来组织教学。 1.4 最终目标 最终目标(ultimate attainment)也是国际化英语所引申出来的另一个问题。既 然国际化英语并非内环英语 NS 独有,那么外环和扩展环的英语使用者又应该怎 样估算其最终目标呢?因为它和 L1 说话人不同,既非与生俱来,也有高低之 分。按照 Bley⁃Vroman(1989)的说法,母语发展和成人外语学习过程基本上不一 样,我们的特定领域习得系统并不能回答母语学习逻辑问题 3 ,其结果也不一样, 儿童最后都能学到母语,但外语学习却存在很多差异。Bley⁃Vroman 归结为 8 个 特点:缺乏普遍有保证的成功;普遍的失败;成功、道路和策略的差异;目标的差 异;年龄和熟练的相关;石化;不定的直觉;课授的重要性。Birdsong(1992; 2004) 3 按照 Chomsky 所说,儿童所接触的语言数据不足以让他们自己决定其最后获得的语言知识,他们所有 的经验和最后达到能力形式的差距就是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要解决这个差距必须一个内在的通用 语法。Bley⁃Vroman 认为:抽象地说,成人学习一门外语,其逻辑问题也是一样的,都受到数据限制。但 所遇到的问题如外语学习在成功率、其产生的系统、动机、组织状态均不相同。外语学习者在其学习前 已经具有一种语言的知识和一个普遍抽象解决问题技能的系统。据此他提出“根本性差异假说”,认为 L1 所存在的逻辑问题,在 L2 习得里并不存在。Lydia White(White 1990)则持相反意见,认为不能根据 L1 和 L2 的差异,就去判断通用语法是否存在,L1 习得中所建立的通用语法可能会影响到 L2 习得。她 也承认 L2 习得是否使用通用语法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 690 ·

桂诗春我国英语教育的再思考 认为,“最终目标的数据对正在进行的L2习得主流研究是无价的,因为它们为 L2习得的界限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视野,从最近L2习得观点来看,其语言能力上 限和单一本族语上限无法比较。”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说,就算是NS本身,他们对 自己的母语的上限在哪里?也是不清晰的。 Widdowson承认,他每天看报,都发 现有无数来自技术、法律、经济事务的词语是他不懂的。这些词语是否标准英 语?从英语词典历史的角度看,17世纪以来,最早出现供NS使用的词典都是为 了查阅难词。最终目标的考虑应有几个方面 a)必须从现实(即我们所处的语言社区)出发来决定最终目标。 b)最终目标必须是清晰、可触摸的,能测量到的,而不是空泛的“努力方向 c)达到最终目标的手段和途径。Bley- Vroman提出而又被 Birdsong所首肯 的是:二语习得研究的最基本问题是其达到最后目标的差别是否意味着其采取 手段(即学习过程)的差别? 2.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2.1我国英语教育的定位 a)按照 Kachru“三环说”,我国属扩展环,英语是作为一门外语而教学。它 包括了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地方的英语学习者所经历的二 语习得(或外语学习)的过程自然有所不同。 Leather& VanDam(2003把语言习 得分为4种:一语习得、早期二语习得、授课型二语习得、成人移民二语习得。 我国英语教育应属于授课型二语习得 (instructed L2 acquisition)。 Kachru(201) 曾经比较在一个世纪末亚洲的两个大国(中国和印度)的英语使用者情况,中 国在校把英语作为外语而学的人数约为2亿,使用英语者则难以估计,我的估 计一起也有3亿左右‘,而在印度则有3.3亿人在不同程度地上掌握印度英 语。但印度属于外环,英语仍为其官方语言之一,如印度的英语报刊种类很 多,英语的约占3749%。英语在我国是第一外语,由于人口众多,这意味着中 国的英语学生和教师都是NNS,我国既是一个英语学习者大国,也是一个英 语教师大国。 b)与此密切相关的是中国属于非英语社区,中国还没有哪个社区以英语为 母语。它并非像我们的母语那样,是赖以生存和进行人际交往的民族认同的语 言;作为一种常态,英语只是我们在学校里的一门课程,每周接触英语时间只有 几个课时,课堂以外就很少接触到它,虽然不是完全没有机会接触到英语,如广 播、电影、报纸广告,等等。因为教育发展不平衡,而英语教师的素质不一,授课 情况各异,学生的英语水平存在很大差异 在上一世纪末,一般估计是中国英语的学习和使用者人数在2-3个亿左右,但考虑到中国人口增长率为 5千万左右,随着教育普及,人学人数也呈增加趋势.故取其上限

认为,“最终目标的数据对正在进行的 L2 习得主流研究是无价的,因为它们为 L2 习得的界限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视野,从最近 L2 习得观点来看,其语言能力上 限和单一本族语上限无法比较。”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说,就算是 NS 本身,他们对 自己的母语的上限在哪里?也是不清晰的。Widdowson 承认,他每天看报,都发 现有无数来自技术、法律、经济事务的词语是他不懂的。这些词语是否标准英 语?从英语词典历史的角度看,17 世纪以来,最早出现供 NS 使用的词典都是为 了查阅难词。最终目标的考虑应有几个方面: a) 必须从现实(即我们所处的语言社区)出发来决定最终目标。 b) 最终目标必须是清晰、可触摸的,能测量到的,而不是空泛的“努力方向”。 c) 达到最终目标的手段和途径。Bley⁃Vroman 提出而又被 Birdsong 所首肯 的是:二语习得研究的最基本问题是其达到最后目标的差别是否意味着其采取 手段(即学习过程)的差别? 2. 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2.1 我国英语教育的定位 a) 按照 Kachru“三环说”,我国属扩展环,英语是作为一门外语而教学。它 包括了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地方的英语学习者所经历的二 语习得(或外语学习)的过程自然有所不同。Leather & VanDam(2003)把语言习 得分为 4 种:一语习得、早期二语习得、授课型二语习得、成人移民二语习得。 我国英语教育应属于授课型二语习得(instructed L2 acquisition)。Kachru(2011) 曾经比较在一个世纪末亚洲的两个大国(中国和印度)的英语使用者情况,中 国在校把英语作为外语而学的人数约为 2 亿,使用英语者则难以估计,我的估 计一起也有 3 亿左右 4 ,而在印度则有 3.3 亿人在不同程度地上掌握印度英 语。但印度属于外环,英语仍为其官方语言之一,如印度的英语报刊种类很 多,英语的约占 37.49%。英语在我国是第一外语,由于人口众多,这意味着中 国的英语学生和教师都是 NNS,我国既是一个英语学习者大国,也是一个英 语教师大国。 b) 与此密切相关的是中国属于非英语社区,中国还没有哪个社区以英语为 母语。它并非像我们的母语那样,是赖以生存和进行人际交往的民族认同的语 言;作为一种常态,英语只是我们在学校里的一门课程,每周接触英语时间只有 几个课时,课堂以外就很少接触到它,虽然不是完全没有机会接触到英语,如广 播、电影、报纸广告,等等。因为教育发展不平衡,而英语教师的素质不一,授课 情况各异,学生的英语水平存在很大差异。 4 在上一世纪末,一般估计是中国英语的学习和使用者人数在 2⁃3 个亿左右,但考虑到中国人口增长率为 5 千万左右,随着教育普及,入学人数也呈增加趋势,故取其上限。 桂诗春 我国英语教育的再思考 · 691 ·

年 现代外语 第5期 c)这些学生在学习英语前已经通过一语习得学过母语,其母语和他们的社 会认知和文化一起成长,换句话说,他们都是带着母语的模型来学习第二种语言 的,他们(甚至其老师)的英语基本上都属于BV,虽然在掌握语言方面,程度上有 所不同。 22规范问题 它跟最终目标与我国英语教育定位紧密相关,可和 Kachru“三环说”联系起 来探讨:从内环角度看,是提供规范变体(norm- providing varieties,在外环里,则 是发展规范变体(norm- developing varieties),而在扩展环里,则是依赖规范变体 ( norm-development varieties)。中国属扩展环,其规范是来自外部的( exocentric 如美国或英国)。与此相关的是辨识“失误”(相对于“创新”)和全球英语中的可理 解性 (intelligibility)问题,见 bolton(2000)。在国际英语背景下探讨可理解性,其 实是指说不同英语的说话人的语音能否为对方所了解, Larry Smith& Nelson (1987)归纳了一些共同看法:在最近200年以来,在世界上一部分说英语者并不 为世界上另一部份说英语者所理解;NS再不是英语课理解性的主要裁判;NS并 不总是比NNs更容易理解;可理解性并非以说话人或听话人为中心,而是两者之 间的相互交往;一个听话人越是积极参与和另一个人或各种英语变体接触,就越 有可能理解该人或变体;听话人的期望特别重要,如果一个人越是希望理解说话 人,他更有可能理解他。和可理解性接近的还有两个同义词,易懂性 ( comprehensibility)和可铨译性 (interpretability)。他们建议对这三个词略作一些层 次上的区分:i)可理解性:词和话语的辨认;i)易懂性:词和话语的意义(表述性 言语行为);ⅲ)铨译性:词/话语背后的意义(施为性言语行为)。 Jenkins(200 从另一个角度提出她的范式,通过实际调查NNS发音后提出,国际通用语的英 语有一个核心(称为 Lingua franca core),例如m和,/和vs/和/z//和d/都 没有什么差别,暗元音/1/也是容许的。在元音方面,长短并无区别,如seat和 sit, cooed和 could,cart和clas,cot和 caught;在不送气的辅音前的元音会缩短 在送气的辅音前会延长,等等。语音范围比较狭窄, Seidlhofer(2014)根据她的 ⅤOICE专门观察其使用形态和语法的使用情况,如动词第三人称现在时丢了-s who和 which关系代词混乱使用、省去或多用定冠词或不定冠词、错用附加疑问 句(如把 shouldn’ t they?说成isn’tit?或no?)、插入多余代词(如 We have to study about…)、超用某些语义上有高概括力的动词,如do,have,make,put,take、用that 字句代替不定式结构,如 I want that,过于明晰(如把back说成 black color),等 等。这意味着在讨论规范问题时语音成分不容忽视。 a)应不应该有个规范?我们学习的是一门外语,不是母语,回答当然是肯 定的。有一个规范比没有要好,“不以规矩,难成方圆”。有一个规范可以限定 可理解性也有不同的说法:相互理解性( mutual intelligibly)或国际理解性( (intemational intelligibity) 692

2015 年 现代外语 第5期 c) 这些学生在学习英语前已经通过一语习得学过母语,其母语和他们的社 会认知和文化一起成长,换句话说,他们都是带着母语的模型来学习第二种语言 的,他们(甚至其老师)的英语基本上都属于 BV,虽然在掌握语言方面,程度上有 所不同。 2.2 规范问题 它跟最终目标与我国英语教育定位紧密相关,可和 Kachru“三环说”联系起 来探讨:从内环角度看,是提供规范变体(norm⁃providing varieties),在外环里,则 是发展规范变体(norm⁃developing varieties),而在扩展环里,则是依赖规范变体 (norm⁃development varieties)。中国属扩展环,其规范是来自外部的“( exocentric”, 如美国或英国)。与此相关的是辨识“失误”(相对于“创新”)和全球英语中的可理 解性 5 (intelligibility)问题,见 Bolton(2006)。在国际英语背景下探讨可理解性,其 实是指说不同英语的说话人的语音能否为对方所了解,Larry Smith & Nelson (1987)归纳了一些共同看法:在最近 200 年以来,在世界上一部分说英语者并不 为世界上另一部份说英语者所理解;NS 再不是英语课理解性的主要裁判;NS 并 不总是比 NNS 更容易理解;可理解性并非以说话人或听话人为中心,而是两者之 间的相互交往;一个听话人越是积极参与和另一个人或各种英语变体接触,就越 有可能理解该人或变体;听话人的期望特别重要,如果一个人越是希望理解说话 人 ,他 更 有 可 能 理 解 他 。 和 可 理 解 性 接 近 的 还 有 两 个 同 义 词 ,易 懂 性 (comprehensibility)和可铨译性(interpretability)。他们建议对这三个词略作一些层 次上的区分:i)可理解性:词和话语的辨认;ii)易懂性:词和话语的意义(表述性 言语行为);iii)铨译性:词/话语背后的意义(施为性言语行为)。Jenkins(2000) 从另一个角度提出她的范式,通过实际调查 NNS 发音后提出,国际通用语的英 语有一个核心(称为 Lingua Franca Core), 例如/T/和/D/,/f/和/v/,/s/和/z/,/t/和/d/都 没有什么差别,暗元音/l/也是容许的。在元音方面,长短并无区别,如 seat 和 sit,cooed 和 could,cart 和 class, cot 和 caught;在不送气的辅音前的元音会缩短, 在送气的辅音前会延长,等等。 语音范围比较狭窄,Seidlhofer(2014)根据她的 VOICE 专门观察其使用形态和语法的使用情况,如动词第三人称现在时丢了⁃s、 who 和 which 关系代词混乱使用、省去或多用定冠词或不定冠词、错用附加疑问 句(如把 shouldn’t they?说成 isn’t it? 或 no?)、插入多余代词(如 We have to study about …)、超用某些语义上有高概括力的动词,如 do, have, make, put, take、用 that 字句代替不定式结构,如 I want that,过于明晰(如把 black 说成 black color),等 等。这意味着在讨论规范问题时语音成分不容忽视。 a) 应不应该有个规范?我们学习的是一门外语,不是母语,回答当然是肯 定的。有一个规范比没有要好,“不以规矩,难成方圆”。有一个规范可以限定 5 可理解性也有不同的说法:相互理解性(mutual intelligibity)或国际理解性(international intelligibity)。 · 692 ·

桂诗春我国英语教育的再思考 我国编制的各种英语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或课程标准、能力量表,等等,欧州 委员会(即过去的“欧洲共同体”,现在的“欧盟”)经过20多年实践最后在2001 年建立 CEFR(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 LEARNING. TEACHING, ASSESSMENT,欧洲语言能力等级共 同量表),见杨惠中等(2015)。CEFR是针对欧洲各种语言,并非哪一种特定语言 而提出的,其奠基思想是多元语言体系 plurilingualism),并进一步发展为多元文 化体系 (pluriculturalism)。它认为“从这个角度看,语言教育的目的已经被深刻地 修正,它再不是掌握’一、二甚至三种语言,每一种都是孤立的、以‘理想的NS 作为最终目标的模型;而是发展一个所有语言能力都包括在其中的语言库 linguistic repertory)。"CEFR分为3等(A:基本使用者B:独立使用者和C:流利使 用者),每等分为2级(A1开始学习,A2初级;B1中级,B2中上级;C1高级,C2非 常高级)。CEFR建议采用面向活动 action- oriented approach)的方法,即我们提到 的基于使用的理论,其目的是发展学习者的普遍能力 (general competence),这包 括陈述性知识( savoir,技能和知道如何做( savoir- faire),学习能力( savoir apprendre),以及个性倾向、态度( savoir-etre)等以什么作为规范?目前我国还没 有这样一个从理论到实践上根据我国实际统管全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和语 用)的规范。实际上,我国的教师和教材编写者并没有多少变体意识,只要是 NS所写和所说的都是学习规范,而与此有关就是真实性authenticity)的问题 CEFR认为“真实”指的“只是为了交际目的没有教学意图而产生的笔头或口头 文本”。 b)以什么作为规范?我国属英语扩展环,从历史原因和使用型式的角度 看,扩展环的英语仍然依赖于内环英语,视之为规范。有一个规范比没有要 好,而采取一个有历史传统的的变种(如英国英语)比一个历史上复杂而又受 多种语言影响的变体(如印度英语)要好。这个规范较符合我国实际, Cummins (1979;20002008提出一些能够触摸到的基本人际交际需要技能 (basic interpersonal commununicaitve skills. BICS)和认知/大学语言轮廓( cognitive academic language profile,CALP)的具体要求。BICS指人与人在日常生活里的 社会交往语言技能,强调会话的流利性;CALP则是指学生用口头和笔头方式 来了解与表达那些和学业成就有关的概念。总的来说,就是上述的EALF(见 BjOrkman(②2013),较符合我国并无英语社区的国情。从中小学开始,我们主要 的培养目标应该是BICS,到大学后也许还要视情况有所补充,但主要是CALP (英语专业学生除外)。当然BICS和CALP是否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还是它 CEFR指出它所提出的 plurilingualism有别于 multilingualism,后者指的是在一个社会里多种语言共存 而前者则强调一个人在文化环境里的语言经验从其本族语向整个社会,向别人的语言扩展,建立一种 共同享有的交际能力 693

我国编制的各种英语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或课程标准、能力量表,等等,欧州 委员会(即过去的“欧洲共同体”,现在的“欧盟”)经过 20 多年实践最后在 2001 年 建 立 CEFR(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 LEARNING, TEACHING, ASSESSMENT,欧洲语言能力等级共 同量表),见杨惠中等(2015)。CEFR 是针对欧洲各种语言,并非哪一种特定语言 而提出的,其奠基思想是多元语言体系(plurilingualism)6 ,并进一步发展为多元文 化体系(pluriculturalism)。它认为“从这个角度看,语言教育的目的已经被深刻地 修正,它再不是‘掌握’一、二甚至三种语言,每一种都是孤立的、以‘理想的 NS’ 作为最终目标的模型;而是发展一个所有语言能力都包括在其中的语言库 (linguistic repertory)。”CEFR 分为 3 等(A:基本使用者,B:独立使用者和 C:流利使 用者),每等分为 2 级(A1 开始学习,A2 初级;B1 中级,B2 中上级;C1 高级,C2 非 常高级)。CEFR 建议采用面向活动(action⁃oriented approach)的方法,即我们提到 的基于使用的理论,其目的是发展学习者的普遍能力(general competence),这包 括 陈 述 性 知 识 (savoir),技 能 和 知 道 如 何 做 (savoir ⁃ faire),学 习 能 力 (savoir ⁃ apprendre),以及个性倾向、态度(savoir⁃être)等以什么作为规范?目前我国还没 有这样一个从理论到实践上根据我国实际统管全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和语 用)的规范。实际上,我国的教师和教材编写者并没有多少变体意识,只要是 NS 所写和所说的都是学习规范,而与此有关就是真实性(authenticity)的问题, CEFR 认为“真实”指的“只是为了交际目的没有教学意图而产生的笔头或口头 的文本”。 b) 以什么作为规范?我国属英语扩展环,从历史原因和使用型式的角度 看,扩展环的英语仍然依赖于内环英语,视之为规范。有一个规范比没有要 好,而采取一个有历史传统的的变种(如英国英语)比一个历史上复杂而又受 多种语言影响的变体(如印度英语)要好。这个规范较符合我国实际,Cummins (1979; 2000; 2008) 提 出 一 些 能 够 触 摸 到 的 基 本 人 际 交 际 需 要 技 能 (basic interpersonal commununicaitve skills. BICS) 和 认 知/大 学 语 言 轮 廓 (cognitive/ academic language profile, CALP)的具体要求。BICS 指人与人在日常生活里的 社会交往语言技能,强调会话的流利性;CALP 则是指学生用口头和笔头方式 来了解与表达那些和学业成就有关的概念。总的来说,就是上述的 EALF(见 Björkman (2013)),较符合我国并无英语社区的国情。从中小学开始,我们主要 的培养目标应该是 BICS,到大学后也许还要视情况有所补充,但主要是 CALP (英语专业学生除外)。当然 BICS 和 CALP 是否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还是它 6 CEFR 指出它所提出的 plurilingualism 有别于 multilingualism,后者指的是在一个社会里多种语言共存。 而前者则强调一个人在文化环境里的语言经验从其本族语向整个社会,向别人的语言扩展,建立一种 共同享有的交际能力。 桂诗春 我国英语教育的再思考 693 ··

年 现代外语 第5期 们有些什么共同之处,有待研究。但是规范往往也不是在现实中必须或可能做 到的,一个明显例子是语音,我国许多英语老师自己的英语发音还带有难于克 服的方音特点,他们却认为学生的规范英语发音应该是英国的RP,或美国的通 用发音。形态/句法的问题也并不少见,语音则是区分各种不同本族语体的重 要特征 c)规范是否一成不变?随着社会发展和网络延伸,语言变化很快。这首先 表现在新词新义上面,然后又带动习惯用语的变化,有一日千里之势。要决定哪 些是应该教给学生的规范,还应有一个共时标准,即使用频数,就是上面提到的 基于使用的理论。在扩展环里的规范虽有所本,但随着文化交流需要,也有所创 新,视其使用情况,逐步融入内环的英语里,如“茶”"(最早为cha,后来跟着厦门方 言te而发展为tea),wok(圆底锅,来自广东话), paper tiger纸老虎)。中国人使用 汉语和英语的规范也在变化,有自然形成的,如dama大妈)、 chengguan(城管)、 geilivable(给力)、 We two, who and who?(咱两谁跟谁?);也有官方统一的,如 new normal(新常态) tiger in the road(拦路虎),four- pronged comprehensive strategy (四个全面战略)、 cracking down on both tigers and flies(老虎苍蝇一起打)。这些 变化有一个融合过程,取决于使用频率。 d)规范应否统一?我国经济和教育发展很不平衡,怎样制定一份统一的“国 家标准”也会出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后进地区怎样实施?英语课从小学3年 级开始,需要大量师资,师资问题不解决,统一标准怎样才能执行?有些人把这 些标准作为一个努力方向而提出;这样一来,标准就是有弹性的,难以实施和检 查。犯了大纲编写的大忌,见 Mager(1975)。我国虽然没有英语社区(包括英语在 内的双语社区),但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像内蒙、新疆等自治区那样的地方也属 于双语社区3,英语也就是第三种语言,那么按CEFR的观点(22),每一种语言的 目标和进步则不尽相同(如内蒙地区除蒙古语外的汉语和英语)。我们应该做的 是,首先当然是如杨惠中等建议的那样制定统一的语言等级量表,把教育和测试 统一起来不能各搞一套,然后才能研究这个语言等级量表应否对各个地区、各种 语言应有不同要求,如上海市制定的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2013)编写得不错, 也符合本文想法,但对别的外语是否也这样要求?它对别的地方的大学是否也 可适用?另外,对处在过渡语不同阶段中国学习者的BV在课堂里进行实证性 观测十分有必要。测试也是一种手段,但测试项目数受种种限制,往往只关注分 数和过关,不一定能够反映全部情况。 实际上,我国从未就语音做出规范,北方多强调美国英语,而南方多强调英国英语,而实际上教师和学 生的语言都受不同地区方言的影响,如/m/和/不分,丢掉尾辅音,朝汕地区把词尾的n念成ng,等等 按我国传统的区分,方言(如福建、粤、海南等),还是属于汉语,因为它们的文字是统一的、互通的。只有 文字不一致的才算为语言 694·

2015 年 现代外语 第5期 们有些什么共同之处,有待研究。但是规范往往也不是在现实中必须或可能做 到的,一个明显例子是语音,我国许多英语老师自己的英语发音还带有难于克 服的方音特点,他们却认为学生的规范英语发音应该是英国的 RP,或美国的通 用发音。形态/句法的问题也并不少见,语音则是区分各种不同本族语体的重 要特征。7 c) 规范是否一成不变?随着社会发展和网络延伸,语言变化很快。这首先 表现在新词新义上面,然后又带动习惯用语的变化,有一日千里之势。要决定哪 些是应该教给学生的规范,还应有一个共时标准,即使用频数,就是上面提到的 基于使用的理论。在扩展环里的规范虽有所本,但随着文化交流需要,也有所创 新,视其使用情况,逐步融入内环的英语里,如“茶”(最早为 cha, 后来跟着厦门方 言 te 而发展为 tea), wok (圆底锅,来自广东话),paper tiger(纸老虎)。中国人使用 汉语和英语的规范也在变化,有自然形成的,如 dama(大妈)、chengguan(城管)、 geilivable(给力)、We two, who and who? (咱两谁跟谁?); 也有官方统一的,如 new normal(新常态)、tiger in the road(拦路虎),four⁃pronged comprehensive strategy (四个全面战略)、cracking down on both tigers and flies (老虎苍蝇一起打)。这些 变化有一个融合过程,取决于使用频率。 d) 规范应否统一?我国经济和教育发展很不平衡,怎样制定一份统一的“国 家标准”也会出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后进地区怎样实施?英语课从小学 3 年 级开始,需要大量师资,师资问题不解决,统一标准怎样才能执行?有些人把这 些标准作为一个努力方向而提出;这样一来,标准就是有弹性的,难以实施和检 查。犯了大纲编写的大忌,见 Mager(1975)。我国虽然没有英语社区(包括英语在 内的双语社区),但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像内蒙、新疆等自治区那样的地方也属 于双语社区 8 ,英语也就是第三种语言,那么按 CEFR 的观点(2.2),每一种语言的 目标和进步则不尽相同(如内蒙地区除蒙古语外的汉语和英语)。我们应该做的 是,首先当然是如杨惠中等建议的那样制定统一的语言等级量表,把教育和测试 统一起来不能各搞一套,然后才能研究这个语言等级量表应否对各个地区、各种 语言应有不同要求,如上海市制定的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2013)编写得不错, 也符合本文想法,但对别的外语是否也这样要求?它对别的地方的大学是否也 可适用?另外,对处在过渡语不同阶段中国学习者的 BV 在课堂里进行实证性 观测十分有必要。测试也是一种手段,但测试项目数受种种限制,往往只关注分 数和过关,不一定能够反映全部情况。 7 实际上,我国从未就语音做出规范,北方多强调美国英语,而南方多强调英国英语,而实际上教师和学 生的语言都受不同地区方言的影响,如/n/和/l/不分,丢掉尾辅音,朝汕地区把词尾的 n 念成 ng,等等。 8 按我国传统的区分,方言(如福建、粤、海南等),还是属于汉语,因为它们的文字是统一的、互通的。只有 文字不一致的才算为语言。 · 694 ·

桂诗春我国英语教育的再思考 2.3以使用为基础的课堂教学 a)首先是对外语课堂教学的认识和理解问题。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 业、解惑也。”外语教师也不例外,外语的“道”无非就是外语知识(包括语音、语 法、词汇、语用,等等)。怎样传授呢?简单化的做法就是靠教师动嘴皮、满堂 灌。其实,从复杂理论(见 Larsen- Freeman2008来看,知识也是一个过程,把语言 习得过程看成是一个自动化的静态能力是一个失误,行为总是按特定时间而集 合成的,我们没有什么理由可以把它分解为一些重要的’、无时间性和永久性的 核心,它始终是当时当地的运用。所以在外语教学里,重要的不是传递知识本 身,而是传授知识过程的运用。如果只限于建立一个心理语法或词汇,我们则要 探讨怎样把它们激活。 b)其次是传授知识可以是一次性的(当然也可以是重复的),但是知识过程 的运用却必须反复进行,这才是“授业”,即做一个好的课堂教学组织者。这在 中国尤为重要,在我国课堂以外很少有接触英语机会。我也曾旁听过一些英语 基础课,发现在课堂上说英语最多的是教师本身,而学生则是带着耳朵听。这还 牵涉到我国外语教学的一个常为人忽略的问题,因为教师缺少,有的地方不得不 采用大班上课,甚至电视教学;外语课是一种技能训练课程。没有足够的训练, 学生怎么不患聋哑病?要治聋哑病,与其说加强听说,还不如说提供更多的听说 机会,如小班教学、或增加学生接触和使用外语的机会和场合,等等。因为缺乏 这些机会和场合,中国学习者往往缺乏语体意识,多数人区分不了口语和书面语 的区别,只要把书面接触到的东西说出来,就是口语,或反过来,把口语学到的表 达方式写下来,就是书面语,见桂诗春(2012b)。 c)进一步考虑我们应该怎样从复杂系统的角度来看语言的课堂教学, Larsen- Freeman提出了4点,值得我们考虑 切都有联系。语言教学课堂强调人类和社会组织各个层面上的联系, 从个人心灵到语言学习的社会政治语境,而且跨越时间广度,从课堂活动的每一 分钟到终生学习。语言学习首先必须经过学习者大脑,然后在班里通过小组活 动,联系在一起,在教师指导和帮助下,逐步向培养目标前进,而这又受教学大纲 或课程标准和最终的教育制度所制约。学校里每一班本身也是个复杂系统,不 但包括各个层面上的人(教师、级主任、教务长、校长;家长和监护人)、物(校舍、设 备)和经费。所有这些都构成一个互有联系的复杂系统 i甚至当它在固定时,语言也是动态的。语言作为一个独立整体是一种规 范性假想( normative fiction),但它只存在于特定语言社区的语言使用的流动中 就语言教学课堂而言,这意味着我们作为目标语而学习的目标,再不能停留在简 °按我对韩愈那句话的理解,“传道”强调的是静态的道理和学问,而“授业”则强调动态过程,如怎样实行 道理和做学问

2.3 以使用为基础的课堂教学 a) 首先是对外语课堂教学的认识和理解问题。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 业、解惑也。”外语教师也不例外,外语的“道”无非就是外语知识(包括语音、语 法、词汇、语用,等等)。怎样传授呢?简单化的做法就是靠教师动嘴皮、满堂 灌。其实,从复杂理论(见 Larsen⁃Freeman 2008)来看,知识也是一个过程,把语言 习得过程看成是一个自动化的静态能力是一个失误,行为总是按特定时间而集 合成的,我们没有什么理由可以把它分解为一些‘重要的’、无时间性和永久性的 核心,它始终是当时当地的运用。所以在外语教学里,重要的不是传递知识本 身,而是传授知识过程的运用。如果只限于建立一个心理语法或词汇,我们则要 探讨怎样把它们激活。 b) 其次是传授知识可以是一次性的(当然也可以是重复的),但是知识过程 的运用却必须反复进行,这才是“授业”9 ,即做一个好的课堂教学组织者。这在 中国尤为重要,在我国课堂以外很少有接触英语机会。我也曾旁听过一些英语 基础课,发现在课堂上说英语最多的是教师本身,而学生则是带着耳朵听。这还 牵涉到我国外语教学的一个常为人忽略的问题,因为教师缺少,有的地方不得不 采用大班上课,甚至电视教学;外语课是一种技能训练课程。没有足够的训练, 学生怎么不患聋哑病?要治聋哑病,与其说加强听说,还不如说提供更多的听说 机会,如小班教学、或增加学生接触和使用外语的机会和场合,等等。因为缺乏 这些机会和场合,中国学习者往往缺乏语体意识,多数人区分不了口语和书面语 的区别,只要把书面接触到的东西说出来,就是口语,或反过来,把口语学到的表 达方式写下来,就是书面语,见桂诗春(2012b)。 c) 进一步考虑我们应该怎样从复杂系统的角度来看语言的课堂教学,Larsen⁃ Freeman 提出了 4 点,值得我们考虑: i. 一切都有联系。语言教学课堂强调人类和社会组织各个层面上的联系, 从个人心灵到语言学习的社会政治语境,而且跨越时间广度,从课堂活动的每一 分钟到终生学习。语言学习首先必须经过学习者大脑,然后在班里通过小组活 动,联系在一起,在教师指导和帮助下,逐步向培养目标前进,而这又受教学大纲 或课程标准和最终的教育制度所制约。学校里每一班本身也是个复杂系统,不 但包括各个层面上的人(教师、级主任、教务长、校长;家长和监护人)、物(校舍、设 备)和经费。所有这些都构成一个互有联系的复杂系统。 ii. 甚至当它在固定时,语言也是动态的。语言作为一个独立整体是一种规 范性假想(normative fiction),但它只存在于特定语言社区的语言使用的流动中。 就语言教学课堂而言,这意味着我们作为目标语而学习的目标,再不能停留在简 9 按我对韩愈那句话的理解,“传道”强调的是静态的道理和学问,而“授业”则强调动态过程,如怎样实行 道理和做学问。 桂诗春 我国英语教育的再思考 · 695 ·

年 现代外语 第5期 单形式上。要就是把它作为语言的静态或固定而保存,要就是把它作为活的语 言的动态系统而教学,所以 Larsen-Freeman在203年提出的 grammaring的说法 (把语法看成是“听、说、读、写”一样,都是一种动态技能,所以有一个后缀ing) ⅲ相互适应(co- adaptation)是一种核心动态。在语言教学课堂里,互相适应 是一种特别重要的变化类型。在诸多连接主义系统里,一个系统的变化会引 起别的系统变化。在语言课堂里,教师和学生、学生之间、教师或学生和学习 环境之间都是相互适应。相互适应在不同时间段里,会引起稳定的行动(包括 语言行动)型式。在中国,课堂教学是提供学生学习和使用外语的最好场所 学生在课堂里实际上是沉浸在一个充满着意义,而又和外界相连的环境。当 学生和环境交往,这些意义便逐步涌现,需要他们使用语言资源来实施,所以 语言的课堂教学应该以内容为基础,故有 CLIL(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trated Learning)的说法。 iv.教学就是管理学习的动态 24英语教师的培养和观念更新 我国需要大量英语老师,英语教师可以分两类,一是来自英语国家的本族 语者教师,可称为 NEST(native English speaker teachers),另一种是 NNEST(非英 语本族语教师, NNEST),主要是中国自己培养的。围绕着谁是最好英语教师? 曾有过一场热烈争论, Reves& Medgyes(1994)在英国文化协会帮助下对在16 个非英语国家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做问卷调查,共有216人参加,问卷有23个 问题,其中18个是针对两者的,有5个是特别针对 NNEST。问题遍及个人背 景、实际教学环境,如学生的年龄、水平、班级大小和每周的教学负担等。在调 查中,不到10%是NEST,917%都是 NNEST。2/3人都有5年以上的教学经验 有一半教师每周教学负担多于20课时,班级大小也有差异,在25-40人之间。 2/3的学校并没有NEST,1/3的学校雇用NEST和 NNEST,23的教师认为NEST 和 NNEST的教学行为有差异。认为教学比较成功的,NEST和 NNEST各占1A4, 有一半人认为他们无甚差别。一半人不知道NEST和 NNEST之间有什么有组 织的合作。在针对 NNEST的问题里,只有10%的人曾经待在英语国家一年以 上,约有49.5%的人从来没有到过英语国家,其余的曾经去过一年和少于 个月。 调查中最有意义的部分是NEST和 NNEST的比较,例如 这使想起我和英国著名教材编写专家 L Alexander的一段交往,他在上一世纪的70年代曾对中国英语 教师代表团(我是成员之一)专门介绍教材编写的情况,我在中间休息时问他,“你的《新概念英语》在中 国很受欢迎,请问“新概念‘新’在哪里?”他回答道“它再不是新的了,体现我的新思想的是 Mainstream。"这正是他当时讲话里介绍的,这本教材按主题组成,只有一小段文字,然后要求学生读了 这段文字后,展开讨论,教材提供了进行讨论所需的单词、短语和句子。但是 Mainstream似乎并没有引 起我国教师的注意。中国教师还是觉得《新概念英语》很就手,有课文、有注释、词汇和语法学习,等等

2015 年 现代外语 第5期 单形式上。要就是把它作为语言的静态或固定而保存,要就是把它作为活的语 言的动态系统而教学,所以 Larsen⁃Freeman 在 2003 年提出的 grammaring 的说法 (把语法看成是“听、说、读、写”一样,都是一种动态技能,所以有一个后缀⁃ing)。 iii. 相互适应(co⁃adaptation)是一种核心动态。在语言教学课堂里,互相适应 是一种特别重要的变化类型。在诸多连接主义系统里,一个系统的变化会引 起别的系统变化。在语言课堂里,教师和学生、学生之间、教师或学生和学习 环境之间都是相互适应。相互适应在不同时间段里,会引起稳定的行动(包括 语言行动)型式。在中国,课堂教学是提供学生学习和使用外语的最好场所, 学生在课堂里实际上是沉浸在一个充满着意义,而又和外界相连的环境。当 学生和环境交往,这些意义便逐步涌现,需要他们使用语言资源来实施,所以 语言的课堂教学应该以内容为基础,故有 CLIL(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trated Learning)的说法。10 iv. 教学就是管理学习的动态。 2.4 英语教师的培养和观念更新 我国需要大量英语老师,英语教师可以分两类,一是来自英语国家的本族 语者教师,可称为 NEST(native English speaker teachers),另一种是 NNEST(非英 语本族语教师,NNEST),主要是中国自己培养的。围绕着谁是最好英语教师? 曾有过一场热烈争论,Reves & Medgyes(1994)在英国文化协会帮助下对在 16 个非英语国家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做问卷调查,共有 216 人参加,问卷有 23 个 问题,其中 18 个是针对两者的,有 5 个是特别针对 NNEST。问题遍及个人背 景、实际教学环境,如学生的年龄、水平、班级大小和每周的教学负担等。在调 查中,不到 10%是 NEST,91.7%都是 NNEST。2/3 人都有 5 年以上的教学经验, 有一半教师每周教学负担多于 20 课时,班级大小也有差异,在 25⁃40 人之间。 2/3 的学校并没有 NEST,1/3 的学校雇用 NEST 和 NNEST,2/3 的教师认为 NEST 和 NNEST 的教学行为有差异。认为教学比较成功的,NEST 和 NNEST 各占 1/4, 有一半人认为他们无甚差别。一半人不知道 NEST 和 NNEST 之间有什么有组 织的合作。在针对 NNEST 的问题里,只有 10%的人曾经待在英语国家一年以 上,约有 49.5%的人从来没有到过英语国家,其余的曾经去过一年和少于一 个月。 调查中最有意义的部分是 NEST 和 NNEST 的比较,例如: 10 这使想起我和英国著名教材编写专家 L.Alexander 的一段交往,他在上一世纪的 70 年代曾对中国英语 教师代表团(我是成员之一)专门介绍教材编写的情况,我在中间休息时问他,“你的《新概念英语》在中 国 很 受 欢 迎 ,请 问“ 新 概 念‘ 新 ’在 哪 里 ?”他 回 答 道“ 它 再 不 是 新 的 了 ,体 现 我 的 新 思 想 的 是 Mainstream。”这正是他当时讲话里介绍的,这本教材按主题组成,只有一小段文字,然后要求学生读了 这段文字后,展开讨论,教材提供了进行讨论所需的单词、短语和句子。但是 Mainstream 似乎并没有引 起我国教师的注意。中国教师还是觉得《新概念英语》很就手,有课文、有注释、词汇和语法学习,等等。 · 696 ·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8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