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九年级测试卷(一) 语文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友情提醒:此卷为试题卷,答業写在此卷上无效。请将答業写在答题卷上 (21分) 1.用诗文原句填空。(10分) (1)绿树村边合,口口口口口 (孟浩然《过故人庄》) (2)山光悦鸟性,囗囗口口口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口口口口口,青山独归远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4)春潮带雨晚来急,口囗囗口口囗口。 (韦应物《滁州西涧》) (5)锦帽貂裘,口囗口囗□。 (苏轼《密州出猎》) (6)口囗囗囗口口口,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 (7)□囗口,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范仲淹《岳阳楼记》) (8)口口囗口口口,佳木秀而繁阴 (欧阳修《醉翁亭记》) (9)“一诗千改始心安”,只是由于诗人“口口囗口口口”,不计其中辛苦也,所以诗篇 流芳千古,“口口囗口”(依次用《送东阳马生序》中和《爱莲说》中的句子填空) 2.根据注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4分) 字斟句酌(▲)出类拔cui(▲)再接再11(▲)脍炙人口(▲) 3.用正楷或行楷将“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诗抄写在田字格里。(3分) A 4.对下列名家书法作品鉴赏恰当的一项(▲)(2分) 文后是 胤旭館 公乙E 名的 山 安§ 食善川 草司 努额b (1) (2) (3) 4) A.第(1)幅是颜真卿的行书,“点画丰厚饱满,结构阔大端正 九年级语文测试卷第1页(共7页)
九年级语文测试卷 第 1 页(共7页) 2014~2015 学年第二学期九年级测试卷(一) 语文 (满分 120 分;时间 120 分钟) 友情提醒:此卷为试题卷,答案写在此卷上无效。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一(21 分) 1.用诗文原句填空。(10 分) (1)绿树村边合,□□□□□。 (孟浩然《过故人庄》) (2)山光悦鸟性,□□□□□。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青山独归远。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4)春潮带雨晚来急,□□□□□□□。 (韦应物《滁州西涧》) (5)锦帽貂裘,□□□□□。 (苏轼《密州出猎》) (6)□□□□□□□,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 (7)□□□,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佳木秀而繁阴。 (欧阳修《醉翁亭记》) (9)“一诗千改始心安”,只是由于诗人“□□□□□□”,不计其中辛苦也,所以诗篇 流芳千古,“□□□□”(依次用《送东阳马生序》中和《爱莲说》中的句子填空)。 2.根据注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4 分) 字斟.句酌( ▲ ) 出类拔 cuì(▲ ) 再接再 lì(▲ ) 脍.炙人口(▲ ) 3.用正楷或行楷将“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诗抄写在田字格里。(3 分) 4.对下列名家书法作品鉴赏恰当的一项( ▲ )(2 分) (1) (2) (3) (4) A.第(1)幅是颜真卿的行书,“点画丰厚饱满,结构阔大端正
B.第(2)幅是王羲之的楷书,“笔画游丝连绵,行笔灵活连贯”。 C.第(3)幅是怀素的草书,“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沉着”。 D.第(4)幅是张旭的草书,“笔画奔突游走,如烟云缭绕,龙蛇飞动” 5.读名著,对对联。(备选人物:保尔、孙悟空、吴用、傅雷等)(2分) 上联:废寝忘食香菱苦学诗 下联:▲ (49分) (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6~11题。(18分) 诗教流芳,古韵悠长 【论诗品艺】 论诗 元好问 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③,未害渊明是晋人。 注:①《论诗》一共30首,系统地阐发了作者的诗歌鉴赏理论。②真:真实。淳:朴实,淳朴,醇 厚。③陶渊明曾自称“羲皇上人”,但一直关注现实,忧国忧民。④害,妨碍。 【学诗习艺】 余幼时家贫,除四书五经外,不知诗为何物。一日,业师外出,其友张自南先生携书 一册,到馆求售,留札致师云:“适有亟(急切)需,奉上《古诗选》四本,求押银二星(“ 星”约合一百文钱),感非言罄。”予舅氏章升扶见之,语先母曰:“张先生以二星之故,而 辞哀如此,急宜与之。”予年九岁,偶阅之,如获珍宝:始《古诗十九首》,终于盛唐。伺 业师他出,及岁终解馆(学馆放假)时,便吟咏而摹仿之。呜呼!此余学诗所由始也。自南 先生其益我不亦多乎! (选自袁枚《随园诗话卷六》 【诗国忧思】 身边的现实:不少儿童喜用低俗口语“恶搞”唐诗,洋洋得意,而父母不以为意:“现 在孩子可不都这样吗?唐诗这种老古董谁还当回事学啊?” 身边的调査:你喜欢阅读、欣赏古诗吗? 喜欢 无所谓 不喜欢 很讨厌 人数 百分比 14.61% 28.09% 0.45% 16.86% 【诗教访谈】 解放周末: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将诗歌教育的重要性 提到了很高的高度。 钱理群:中国是“诗的王国”,历来就有“诗教”的传统。诗教是一种审美教育的行 为:一是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诗歌经典教村,二是注重指导学生背诵、涵咏诗歌, 九年级语文测试卷第2页(共7页)
九年级语文测试卷 第 2 页(共7页) B.第(2)幅是王羲之的楷书,“笔画游丝连绵,行笔灵活连贯”。 C.第(3)幅是怀素的草书,“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沉着”。 D.第(4)幅是张旭的草书,“笔画奔突游走,如烟云缭绕,龙蛇飞动”。 5.读名著,对对联。(备选人物:保尔、孙悟空、吴用、傅雷等)(2 分) 上联:废寝忘食香菱苦学诗 下联: ▲ 二(49 分) (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 6~11 题。(18 分) 诗教流芳,古韵悠长 【论诗品艺】 论 诗 ① 元好问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②。 南窗白日羲皇上③,未害④渊明是晋人。 注:①《论诗》一共 30 首,系统地阐发了作者的诗歌鉴赏理论。②真:真实。淳:朴实,淳朴,醇 厚。③陶渊明曾自称“羲皇上人”,但一直关注现实,忧国忧民。④害,妨碍。 【学诗习艺】 余幼时家贫,除四书五经外,不知诗为何物。一日,业师外出,其友张自南先生携书 一册,到馆求售,留札致师云:“适有亟(急切)需,奉上《古诗选》四本,求押银二星(“一 星”约合一百文钱),感非言罄。”予舅氏章升扶见之,语先母曰:“张先生以二星之故,而 辞哀如此,急宜与之。”予年九岁,偶阅之,如获珍宝:始《古诗十九首》,终于盛唐。伺 业师他出,及岁终解馆(学馆放假)时,便吟咏而摹仿之。呜呼!此余学诗所由始也。自南 先生其益我不亦多乎! (选自袁枚《随园诗话 卷六》) 【诗国忧思】 身边的现实:不少儿童喜用低俗口语“恶搞”唐诗,洋洋得意,而父母不以为意:“现 在孩子可不都这样吗?唐诗这种老古董谁还当回事学啊?” 身边的调查:你喜欢阅读、欣赏古诗吗? 喜欢 无所谓 不喜欢 很讨厌 人数 26 50 72 30 百分比 14.61% 28.09% 40.45% 16.86% 【诗教访谈】 解放周末:早在 2000 多年前,孔子就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将诗歌教育的重要性 提到了很高的高度。 钱理群:中国是“诗的王国”,历来就有“诗教”的传统。诗教是一种审美教育的行 为:一是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诗歌经典教材,二是注重指导学生背诵、涵咏诗歌
三是学习诗歌以达到提升、净化心灵的重要目的。 解放周末:但是,我们远离诗歌已经很久了。21世纪的当下,还有提倡的必要吗? 钱理群:诗歌的价值是不会因时空的转换而转变。可以说,诗歌伴人成长。除了智力、 情感和创造力开发等作用外,还能起到语言开发的作用,因为诗歌有最优美、最精粹的语 言。诗歌凝聚了时代精神、文化传统的精髓,也能起到文化传承的作用。所以说,诗歌是教 育,它能使我们获得对世界最好的理解。 解放周末:是什么造成了处于诗意年龄的青少年远离了诗歌这一局面? 钱理群:诗歌的本质是超功利的,是最精神化的艺术。诗歌被忽略,与我们当前功利 化、世俗化的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 解放周末:学校教育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也远离了诗歌。比如中高考作文就不允许写 成诗歌。 钱理群:中高考涉及到教育公平的问题,不准写诗歌也在情理之中——诗歌是个性化 难以规范的,难有评判标准,因此必然产生矛盾。考试却要求学生将诗歌分段,把个 性化解读落实在“反映什么”“说明什么”“表达什么”等一道道题目中。再说,就算课本 里有诗歌,在应试教育的狂澜下,也会使最应亲近诗的孩子“望诗生畏”。 (摘自《解放日报》,有删改 6结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谈谈你对《论诗》前两句诗的理解。(2分) 7解释”学诗习艺”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不知诗为何物(▲) (2)语先母曰( (3)伺业师他出(▲) (4)及岁终解馆(▲) 8翻译语句。(3分) 张先生以二星之故,而辞哀如此,急宜与之, 9对【诗国忧思】和【诗教访谈】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国忧思】告诉我们:有人不喜欢阅读、欣赏古诗源于父母纵容其“恶搞”诗歌。 B.钱理群认为诗歌教育只有智力开发、情感开发、创造力开发、语言开发四种教育作用 C.钱理群认为中高考不准写诗歌是因为诗歌的评判标准可以规范,但考试题目过于多样。 D.两部分材料告诉我们:提倡诗教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一起努力,要远离功利与世俗。 10结合“诗教访谈”的内容给“诗教”下定义。(3分) 诗教是 的一种审美教育行为。 1l小武为学校诗社设计的社名与徽标(见右图)很有古典诗词文 化气息。(4分 (1)观察右图,说说这个徽标的创意。(2分) 邀月社 (2)仿“邀月诗社”,为学校诗社再起个名字并说明理由。(2分) 九年级语文测试卷第3页(共7页)
九年级语文测试卷 第 3 页(共7页) 三是学习诗歌以达到提升、净化心灵的重要目的。 解放周末:但是,我们远离诗歌已经很久了。21 世纪的当下,还有提倡的必要吗? 钱理群:诗歌的价值是不会因时空的转换而转变。可以说,诗歌伴人成长。除了智力、 情感和创造力开发等作用外,还能起到语言开发的作用,因为诗歌有最优美、最精粹的语 言。诗歌凝聚了时代精神、文化传统的精髓,也能起到文化传承的作用。所以说,诗歌是教 育,它能使我们获得对世界最好的理解。 解放周末:是什么造成了处于诗意年龄的青少年远离了诗歌这一局面? 钱理群:诗歌的本质是超功利的,是最精神化的艺术。诗歌被忽略,与我们当前功利 化、世俗化的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 解放周末:学校教育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也远离了诗歌。比如中高考作文就不允许写 成诗歌。 钱理群:中高考涉及到教育公平的问题,不准写诗歌也在情理之中——诗歌是个性化 的、难以规范的,难有评判标准,因此必然产生矛盾。考试却要求学生将诗歌分段,把个 性化解读落实在“反映什么”“说明什么”“表达什么”等一道道题目中。再说,就算课本 里有诗歌,在应试教育的狂澜下,也会使最应亲近诗的孩子“望诗生畏”。 (摘自《解放日报》,有删改) 6.结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谈谈你对《论诗》前两句诗的理解。(2 分) ▲ 7.解释”学诗习艺”中加点的词语。(4 分) (1)不知诗为.何物( ▲ ) (2)语.先母曰 ( ▲ ) (3)伺.业师他出 ( ▲ ) (4)及岁终..解馆 ( ▲ ) 8.翻译语句。(3 分) 张先生以二星之故,而辞哀如此,急宜与之。 ▲ 9.对【诗国忧思】和【诗教访谈】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 ) A.【诗国忧思】告诉我们:有人不喜欢阅读、欣赏古诗源于父母纵容其“恶搞”诗歌。 B.钱理群认为诗歌教育只有智力开发、情感开发、创造力开发、语言开发四种教育作用。 C.钱理群认为中高考不准写诗歌是因为诗歌的评判标准可以规范,但考试题目过于多样。 D.两部分材料告诉我们:提倡诗教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一起努力,要远离功利与世俗。 10.结合“诗教访谈”的内容给“诗教”下定义。(3 分) 诗教是 ▲ 的一种审美教育行为。 11.小武为学校诗社设计的社名与徽标(见右图)很有古典诗词文 化气息。(4 分) (1)观察右图,说说这个徽标的创意。(2 分) ▲ (2)仿“邀月诗社”,为学校诗社再起个名字并说明理由。(2 分)
社名 理由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5题。(12分) 文章的修改 叶圣陶 写完了一篇东西,看几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数,这是妤习惯。认真的人,文章写得 好的人,大都有这种好习惯。那么,修改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从表面看,自然是检查所写的文字,看看有无不妥的地方,如果有,就把它改妥当 但是文字是语言的记录,语言妥当,文字就妥当,因此需要检查的,其实是语言 怎样的语言才妥当呢?这要看有没有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可叫思 想),表达得充分确切了,就是妥当,否则就是不妥当,需要改。这样寻根究底地一想,就 可见需要检查的,认为不妥当需要修改的,其实是意思。可是有些人不领会。常听人说 “这篇东西基本上不错,文字上还得好好修改。”好像文字和意思是两回事,竟可以修改 文字而不变更意思似的。实际上哪有这样的事?凡是修改,都是意思需要修改,一经修改就 变更了原来的意思 譬如原稿上几层意思是这样排列的,检查后,发觉这样排列不妥当,须得调动一下 作那样的排列,这不是变更了原来的意思了吗?譬如原稿上有这层意思,没有那层意思,检 查过后,发觉这层意思用不着,该删去,那层意思非有不可,必须补上,这不是增减了原 来的意思了吗?譬如原稿上的这个词,这样的句式,这样的衔接,检查过后,发觉这个词不 贴切,应该用那个词,这样的句式和这样的接榫不顺当,应该改成那样的句式和那样的接 榫,这不是变更了原来的词句了吗?词句需要变更,只为意思需要变更。你觉得“发动”这 个词不好,要改“推动”,你觉得某处要加个“的”字,某处要去个“了”字,那是根据 意思决定的。 说到这儿,似乎可以认为:修改必然会变更原来的意思,不过变更有大小不同:大的关 涉全局,小的仅限于枝节,也就是一词一句。修改是就原稿再仔细考虑,顾及到全局和枝节, 尽可能做到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这样的理解很重要。有了这样的理解 对修改就不肯草率从事。 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还要“念”,就是把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也可以不出声 念,只在心中默默地说。一路念下去,疏忽的地方自然会发现。下一句跟上一句不接气啊, 后一段跟前一段连得不紧密啊,词跟词的配合照应不对头啊,句子的成分多点儿或少点儿 啊,诸如此类的毛病都可以发现。同时也很容易发现该怎样说才接气,才紧密,才对头 才不多不少,而这些发现就是修改的办法。念下去顺当,就因为语言流畅妥贴,意思也就 流畅妥贴。 (选自《和老师谈写作》,有删改) 12.文章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3分) A.写完了一篇文章,看几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数,这是好习惯 B.文章的修改,不会变更原文意思;变更有大小,关乎全局和枝节。 九年级语文测试卷第4页(共7页)
九年级语文测试卷 第 4 页(共7页) 社名: ▲ 理由: ▲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2~15 题。(12 分) 文章的修改 叶圣陶 写完了一篇东西,看几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数,这是好习惯。认真的人,文章写得 好的人,大都有这种好习惯。那么,修改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从表面看,自然是检查所写的文字,看看有无不妥的地方,如果有,就把它改妥当。 但是文字是语言的记录,语言妥当,文字就妥当,因此需要检查的,其实是语言。 怎样的语言才妥当呢?这要看有没有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可叫思 想),表达得充分确切了,就是妥当,否则就是不妥当,需要改。这样寻根究底地一想,就 可见需要检查的,认为不妥当需要修改的,其实是意思。可是有些人不领会。常听人说: “这篇东西基本上不错,文字上还得好好修改。”好像文字和意思是两回事,竟可以修改 文字而不变更意思似的。实际上哪有这样的事?凡是修改,都是意思需要修改,一经修改就 变更了原来的意思。 譬如原稿上几层意思是这样排列的,检查后,发觉这样排列不妥当,须得调动一下, 作那样的排列,这不是变更了原来的意思了吗?譬如原稿上有这层意思,没有那层意思,检 查过后,发觉这层意思用不着,该删去,那层意思非有不可,必须补上,这不是增减了原 来的意思了吗?譬如原稿上的这个词,这样的句式,这样的衔接,检查过后,发觉这个词不 贴切,应该用那个词,这样的句式和这样的接榫不顺当,应该改成那样的句式和那样的接 榫,这不是变更了原来的词句了吗?词句需要变更,只为意思需要变更。你觉得“发动”这 个词不好,要改“推动”,你觉得某处要加个“的”字,某处要去个“了”字,那是根据 意思决定的。 说到这儿,似乎可以认为:修改必然会变更原来的意思,不过变更有大小不同:大的关 涉全局,小的仅限于枝节,也就是一词一句。修改是就原稿再仔细考虑,顾及到全局和枝节, 尽可能做到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这样的理解 .....很重要。有了这样的理解, 对修改就不肯草率从事。 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还要“念”,就是把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也可以不出声 念,只在心中默默地说。一路念下去,疏忽的地方自然会发现。下一句跟上一句不接气啊, 后一段跟前一段连得不紧密啊,词跟词的配合照应不对头啊,句子的成分多点儿或少点儿 啊,诸如此类的毛病都可以发现。同时也很容易发现该怎样说才接气,才紧密,才对头, 才不多不少,而这些发现就是修改的办法。念下去顺当,就因为语言流畅妥贴,意思也就 流畅妥贴。 (选自《和老师谈写作》,有删改) 12.文章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 ) (3 分) A.写完了一篇文章,看几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数,这是好习惯。 B.文章的修改,不会变更原文意思;变更有大小,关乎全局和枝节
C.修改文章一定要看有没有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思想 D.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还要“念”,这才是正确的修改办法。 13.从上下文来看,文章第四段的作用有哪些?(4分) 14.第五段中加点的“这样的理解”指什么?(2分) 15.结合你对本文的理解修改下面一篇日记的内容。(3分) ①在班上,我相貌平平,成绩平平,很不起眼。②放学路上,我独自行走,看着别的 同学结伴而行,心中难免有些失落。③今天回到家中,我进门便看到一株茉莉花蜷缩在茶 几一角,一小团绿叶,中间只几粒花苞,它那瘦小的花骨朵与盛开的杜鹃花相比,简直是 不值一题。④我突然觉得,它与我一样很不起眼!⑤这时 清香飘来,我嗅香而去, 啊,是苿莉花的香气!⑥它开在杜鹃花的边上,没有丝毫自负和胆怯—一我忽然懂了:我 应该像这苿莉一样,不在乎别人的“花”开得多艳美,认真地生活,活出自己的精彩 这篇日记中,从“全局”来看,可以删除的一句是 从“枝节”看,有错别 字的一句是 ,词语“配合照应”不当的一句是 (填句子序号)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20题。(19分) 蚕豆 毕飞宇 蚕豆主要种植在南方,它不是主食。因为这个緣故,它被种在田埂或河岸一类“边角 料”的地方。蚕豆最好的吃法是炒。香极了,嘠嘣脆。唯一的缺点是太硬。可是,孩子们 的牙更硬—一有了金刚钻就不怕瓷器活。不过,我小时候吃炒蚕豆的机会并不多,只是过 年的时侯操练操练。 我要写下我和蚕豆的故事,这是我终身不能忘怀的。 我出生那一年,父母在杨家庄小学做代课教师。他们决定请个人帮着烧午饭,附带着 带孩子。奶奶就这样成了我的奶奶。我和她在一起的时间比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还多。我 五岁,父母工作调动。奶奶没有和我们一起走。 我十一岁,父母要调到很远的地方工作。临行前,我去了一趟奶奶家。奶奶格外高兴 她的孙子来了,都“这么高了”。那时,奶奶守寡不久,爷爷的遗像挂在墙上,奶奶高高兴 兴地对着遗像说了一大通的话。可无论奶奶怎样高兴,我始终能感觉到她身上的重。她的 笑容很重,很吃力。奶奶和我谈起了爷爷,她很内疚。她对死亡似乎并不在意:“哪个不死 呢?”但奶奶不能原谅自己,她没让爷爷在最后的日子“吃妤”。奶奶说:“家里头没得唉。” 奶奶让我到锅里铲了一些锅巴,放在了爷爷遗像前——这是让我尽孝,我得给爷爷“上饭”。 奶奶望着锅巴,笑了,说:“死鬼嚼不动咯。” 傍晚,奶奶决定让我早点回家。她在犹豫,想。她在想让我带点什么东西走。现在回 想起来,她当时真是太难了,穷啊。真的是家徒四壁。奶奶拿过来一根丫杈,从屋梁上取 九年级语文测试卷第5页(共7页)
九年级语文测试卷 第 5 页(共7页) C.修改文章一定要看有没有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思想。 D.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还要“念”,这才是正确的修改办法。 13.从上下文来看,文章第四段的作用有哪些?(4 分) ▲ 14.第五段中加点的“这样的理解”指什么?(2 分) ▲ 15.结合你对本文的理解修改下面一篇日记的内容。(3 分) ①在班上,我相貌平平,成绩平平,很不起眼。②放学路上,我独自行走,看着别的 同学结伴而行,心中难免有些失落。③今天回到家中,我进门便看到一株茉莉花蜷缩在茶 几一角,一小团绿叶,中间只几粒花苞,它那瘦小的花骨朵与盛开的杜鹃花相比,简直是 不值一题。④我突然觉得,它与我一样很不起眼!⑤这时,一阵清香飘来,我嗅香而去, 啊,是茉莉花的香气!⑥它开在杜鹃花的边上,没有丝毫自负和胆怯——我忽然懂了:我 应该像这茉莉一样,不在乎别人的“花”开得多艳美,认真地生活,活出自己的精彩。 这篇日记中,从“全局”来看,可以删除的一句是 ▲ ;从“枝节”看,有错别 字的一句是 ▲ ,词语“配合照应”不当的一句是 ▲ 。(填句子序号)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6~20 题。(19 分) 蚕豆 毕飞宇 蚕豆主要种植在南方,它不是主食。因为这个缘故,它被种在田埂或河岸一类“边角 料”的地方。蚕豆最好的吃法是炒。香极了,嘎嘣脆。唯一的缺点是太硬。可是,孩子们 的牙更硬——有了金刚钻就不怕瓷器活。不过,我小时候吃炒蚕豆的机会并不多,只是过 年的时候操练操练。 我要写下我和蚕豆的故事,这是我终身不能忘怀的。 我出生那一年,父母在杨家庄小学做代课教师。他们决定请个人帮着烧午饭,附带着 带孩子。奶奶就这样成了我的奶奶。我和她在一起的时间比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还多。我 五岁,父母工作调动。奶奶没有和我们一起走。 我十一岁,父母要调到很远的地方工作。临行前,我去了一趟奶奶家。奶奶格外高兴, 她的孙子来了,都“这么高了”。那时,奶奶守寡不久,爷爷的遗像挂在墙上,奶奶高高兴 兴地对着遗像说了一大通的话。可无论奶奶怎样高兴,我始终能感觉到她身上的重。她的 笑容很重,很吃力。奶奶和我谈起了爷爷,她很内疚。她对死亡似乎并不在意:“哪个不死 呢?”但奶奶不能原谅自己,她没让爷爷在最后的日子“吃好”。奶奶说:“家里头没得唉。” 奶奶让我到锅里铲了一些锅巴,放在了爷爷遗像前——这是让我尽孝,我得给爷爷“上饭”。 奶奶望着锅巴,笑了,说:“死鬼嚼不动咯。” 傍晚,奶奶决定让我早点回家。她在犹豫,想。她在想让我带点什么东西走。现在回 想起来,她当时真是太难了,穷啊。真的是家徒四壁。奶奶拿过来一根丫杈,从屋梁上取
下一个竹篮,里头是蚕豆。奶奶最后的决定是炒蚕豆让我带走。多年后,我知道了那些蚕 豆是奶奶预备着第二年做种用的。蚕豆炒好了,她把滚烫的蚕豆盛在簸箕里,簸了好长时 间,给蚕豆降温。然后,奶奶高兴地让我把褂子脱下来,把两只袖口给缝上了—一袖管就 成了两个大口袋。奶奶把褂子绕在我的脖子上,口袋像两根柱子,立在了胸前。奶奶的手 在我的头发窝里摸了老半天 “你走吧乖乖。” 我第一次拥有这么多的炒蚕豆。你可以想象我这一路走得有多欢—一我丝毫没有意识 到奶奶当时有多艰难!一路走,一路吃,路的一侧是河流,我还可以一路解渴。杨家庄在 我的身后远去了,奶奶在我的身后远去了。后来的岁月里,我不停地回想起这个将预示着 我和奶奶长久分离的画面。等我到了一定的年纪,我想起一次就难受一次。 1986年,我在扬州读大学。有一天,接到父亲的来信,说我的姑姑,也就是奶奶唯 的女儿,死了。回到了杨家庄,我已经是个二十二岁的大小伙子了,我已经十一年没有来 看望奶奶了。我在许多夜里想起她,但天一亮我又忘了。这些,我想起一次就羞愧一次。 我再一次站在奶奶面前,她老人家一眼就把我认出来了。她的个子那么小,却坚持要摸我 的头,我弓下腰来她才能如愿。奶奶看上去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悲伤,这让我轻松许多了。 她只是抱怨了一句:“死丫头她不肯活咯 事实上,奶奶没多久就下世了。她一定承受不住这样的伤痛了。但奶奶就是这样,从 来不轻易流露她的伤心与悲痛,尤其在亲人面前—一我是从另一个可亲的老人那里理解了 我的奶奶的。她们时刻愿意承当亲人的痛,但她们永远也不会让自己的亲人分担她们的痛 1989年,奶奶的孙女小妹来南京读书了,我去看她。小妺说:“哥,你的头发很软。” 我说:“你怎么知道的?”小妺说:“奶奶告诉我的。奶奶时常唠叨你,到死都这样。” 小妺的这句话让我很受不了。我知道的,我想念奶奶的时候比奶奶想我要少很多 但是,我每一次想起奶奶总是从那些蚕豆开始的—一蚕豆成了我最亲的食物。 (选自《苏北少年“堂吉诃德”》,有删改) 16.文章主要叙写了“我”和奶奶交往的事情,请继续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填空。(2分) 一岁到五岁,奶奶被请来烧饭、照顾我;十一岁,我临别前去看奶奶、▲ 二十二岁,我回杨家庄奔丧,又见奶奶,奶奶不久去世了。 17.题目是“蚕豆”,作者却用了大量篇幅写“我和奶奶的故事”,为什么?写出你的理解。 (4分) 18.联系上下文,揣摩文中划线句,探究括号中的问题。(7分) (1)奶奶的手在我的头发窝里摸了老半天,说:“你走吧乖乖。” (这句话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表现了奶奶怎样的心理?)(3分) (2)等我到了一定的年纪,我想起一次就难受一次。 这些,我想起一次就羞愧一次, 九年级语文测试卷第6页(共7页)
九年级语文测试卷 第 6 页(共7页) 下一个竹篮,里头是蚕豆。奶奶最后的决定是炒蚕豆让我带走。多年后,我知道了那些蚕 豆是奶奶预备着第二年做种用的。蚕豆炒好了,她把滚烫的蚕豆盛在簸箕里,簸了好长时 间,给蚕豆降温。然后,奶奶高兴地让我把褂子脱下来,把两只袖口给缝上了——袖管就 成了两个大口袋。奶奶把褂子绕在我的脖子上,口袋像两根柱子,立在了胸前。奶奶的手 在我的头发窝里摸了老半天,说:“你走吧乖乖。” 我第一次拥有这么多的炒蚕豆。你可以想象我这一路走得有多欢——我丝毫没有意识 到奶奶当时有多艰难!一路走,一路吃,路的一侧是河流,我还可以一路解渴。杨家庄在 我的身后远去了,奶奶在我的身后远去了。后来的岁月里,我不停地回想起这个将预示着 我和奶奶长久分离的画面。等我到了一定的年纪,我想起一次就难受一次。 1986 年,我在扬州读大学。有一天,接到父亲的来信,说我的姑姑,也就是奶奶唯一 的女儿,死了。回到了杨家庄,我已经是个二十二岁的大小伙子了,我已经十一年没有来 看望奶奶了。我在许多夜里想起她,但天一亮我又忘了。这些,我想起一次就羞愧一次。 我再一次站在奶奶面前,她老人家一眼就把我认出来了。她的个子那么小,却坚持要摸我 的头,我弓下腰来她才能如愿。奶奶看上去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悲伤,这让我轻松许多了。 她只是抱怨了一句:“死丫头她不肯活咯。” 事实上,奶奶没多久就下世了。她一定承受不住这样的伤痛了。但奶奶就是这样,从 来不轻易流露她的伤心与悲痛,尤其在亲人面前——我是从另一个可亲的老人那里理解了 我的奶奶的。她们时刻愿意承当亲人的痛,但她们永远也不会让自己的亲人分担她们的痛。 1989 年,奶奶的孙女小妹来南京读书了,我去看她。小妹说:“哥,你的头发很软。” 我说:“你怎么知道的?”小妹说:“奶奶告诉我的。奶奶时常唠叨你,到死都这样。” 小妹的这句话让我很受不了。我知道的,我想念奶奶的时候比奶奶想我要少很多。 但是,我每一次想起奶奶总是从那些蚕豆开始的——蚕豆成了我最亲的食物。 (选自《苏北少年“堂吉诃德”》,有删改) 16.文章主要叙写了“我”和奶奶交往的事情,请继续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填空。(2 分) 一岁到五岁,奶奶被请来烧饭、照顾我;十一岁,我临别前去看奶奶、 ▲ 、 ▲ ; 二十二岁,我回杨家庄奔丧,又见奶奶,奶奶不久去世了。 17.题目是“蚕豆”,作者却用了大量篇幅写“我和奶奶的故事”,为什么?写出你的理解。 (4 分) ▲ 18.联系上下文,揣摩文中划线句,探究括号中的问题。(7 分) (1)奶奶的手在我的头发窝里摸了老半天,说:“你走吧乖乖。” (这句话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表现了奶奶怎样的心理?)(3 分) ▲ (2)等我到了一定的年纪,我想起一次就难受一次。 这些,我想起一次就羞愧一次
(“难受”和“羞愧”的原因各是什么?)(4分) 19.这篇文章,蕴含着作者哪些情思呢?(4分) 20.《阿长与〈山海经〉》是对儿时保姆的回忆,《蚕豆》是对儿时“保姆式奶奶”的回忆 仿照例句,从内容揣摩的角度,对《蚕豆》一文提出一个你的问题。(2分) 例:《阿长与〈山海经》的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憎恶”“讨厌”阿长,充满贬义,但后 半部分却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两者矛盾吗? 三、(50分) 21.静下心来,琢磨文字,琢磨人、事、景、物,可以让我们获得情趣,感受思想,也可 以让我们获得精神的滋养和成长。请以“琢磨”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除诗歌 外文体不限;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年级语文测试卷第7页(共7页)
九年级语文测试卷 第 7 页(共7页) (“难受”和“羞愧”的原因各是什么?)(4 分) ▲ 19.这篇文章,蕴含着作者哪些情思呢?(4 分) ▲ 20.《阿长与〈山海经〉》是对儿时保姆的回忆,《蚕豆》是对儿时“保姆式奶奶”的回忆。 仿照例句,从内容揣摩的角度,对《蚕豆》一文提出一个你的问题。(2 分) 例:《阿长与〈山海经〉》的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憎恶”“讨厌”阿长,充满贬义,但后 半部分却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两者矛盾吗? ▲ 三、(50 分) 21.静下心来,琢磨文字,琢磨人、事、景、物,可以让我们获得情趣,感受思想,也可 以让我们获得精神的滋养和成长。请以“琢磨”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 600 字,除诗歌 外文体不限;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