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学院课程授课教案 二级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课程所属教研室:原理教研室 课 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授课教师:
安顺学院课程授课教案 二级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课程所属教研室: 原理教研室 课 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授课教师:
一、授课题目:导论 二、授课进度:第一二周总第1-6节 三、授课班级: 四、教学目标: 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和发展阶 段,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增强学习和运用马克 思主义的自觉性。 五、教学重难点: 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与方法 六、教学设计分析: 教学引入: 案例分析: 材料:菠萝木陀(网名)公开倡议书,在中国停止教授无用的马克思哲学。理由如下: 第一,马克思理论已经过时,宣扬暴力的时代已经过去。第二,马克思哲学本身十分荒谬。 唯物主义根本站不住脚。第三,马克思没有人性不讲人道,他要消除道德,建立公妻制, 消除家庭。 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吗?我们先让视频材料来说话吧-(播放视频材料《马克思是对的》) 从视频材料可以看出:不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思想没有过时, 而且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不断地将其发扬光大,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建设及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思想。菠萝木陀的说法完全不符合事实(简要 说明3个错误判断的荒谬之处),造成其错误认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误 解,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无知造成的。正确评价马克思主义的前提是理解和把握“什 么是马克思主义”。 七、教学过程与内容: 导论
2 一、授课题目: 导论 二、授课进度:第一二周总第 1-6 节 三、授课班级: 四、教学目标: 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和发展阶 段,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增强学习和运用马克 思主义的自觉性。 五、教学重难点: 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与方法 六、教学设计分析: 教学引入: 案例分析: 材料:菠萝木陀(网名)公开倡议书,在中国停止教授无用的马克思哲学。理由如下: 第一,马克思理论已经过时,宣扬暴力的时代已经过去。第二,马克思哲学本身十分荒谬。 唯物主义根本站不住脚。第三,马克思没有人性不讲人道,他要消除道德,建立公妻制, 消除家庭。 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吗?我们先让视频材料来说话吧--(播放视频材料《马克思是对的》) 从视频材料可以看出:不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思想没有过时, 而且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不断地将其发扬光大,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建设及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思想。菠萝木陀的说法完全不符合事实(简要 说明 3 个错误判断的荒谬之处),造成其错误认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误 解,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无知造成的。正确评价马克思主义的前提是理解和把握“什 么是马克思主义”。 七、教学过程与内容: 导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1 层),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 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 发展的学说(2层),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3层)。” 简要分析这一定义的逻辑层次:从大的方面讲,可以分为3个层次。第1层是从创 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的。第2层主要从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角度讲的,第3层 是强调当今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和意义。 主 哲学.-辩证唯物论 认识论 体 历史唯物论 部 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 自然辩证法 分 科学社会主义 其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他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学 马克思主义法学 说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本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 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 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 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 个方面,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诗、融会贯通的。” 具体解读: “普遍真理性”是对相对于“个别判断和具体结论”而言的。要能分清哪些是要长期 坚持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基本原理”,哪些是要结合实际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判断。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基本立场体现是“为谁说话”的问题,立场决定观点。无产阶级、全人类、人、人民就是 马克思主者坚持的阶级立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 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事物矛盾运动规律、 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等等方面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的思 3
3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1 层),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 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 发展的学说(2 层),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3 层)。” 简要分析这一定义的逻辑层次:从大的方面讲,可以分为 3 个层次。第 1 层是从创 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的。第 2 层主要从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角度讲的,第 3 层 是强调当今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和意义。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本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 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 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 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 个方面,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诗、融会贯通的。” 具体解读: “普遍真理性”是对相对于“个别判断和具体结论”而言的。要能分清哪些是要长期 坚持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基本原理”,哪些是要结合实际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判断。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基本立场体现是“为谁说话”的问题,立场决定观点。无产阶级、全人类、人、人民就是 马克思主者坚持的阶级立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 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事物矛盾运动规律、 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等等方面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的思 马 克 思 主 义 主 体 部 分 其 他 学 说 哲学--辩证唯物论 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认识论 历史唯物论 自然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马克思主义法学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
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矛盾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 法、阶级分析方法等。 (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提问(课件动画设计):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创始人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 (1)社会根源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一方面带来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又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首 先,社会两级分化,工人极端困苦。社会一方面是财富积累,另一方面是贫困的增加,形 成鲜明的对比,阶级矛盾加剧。其次,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在英国,自工业革命开 始后,就多次发生过局部性的经济危机,1825年则爆发了第一次全国性经济危机。此后 于1836年和1847年又相继爆发了波及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每一次经济 危机的爆发,都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巨大的破坏。经济危机是怎么回事?应如何认识这些 现象?如何理解资本主义?人类的未来在哪里?这些都成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那个时代 进行反思的内容。 (2)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资本 主义的残酷压榨引发了工人们的反抗。19世纪30至40年代,英国、法国、德国接连爆 发了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1831年在法国里昂工人举行了第一次起义,1834 年举行第二次起义;1838年在英国爆发了延续长达十余年的、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工 人运动一一宪章运动:1844年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法国、英国、德国的 三大起义,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己经登上了历史舞台。觉醒了的无产 阶级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自身的斗争经验,形成科学的革命理论,来指导自身的解放斗争。 (3)思想渊源 德国古典哲学 直接的理 马克思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论来源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主义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三大科学 细胞学说 发现 生物进化论 其它社会思想(如希腊罗马哲学、文艺 复兴运动的思想成果、法国复辟时期历史 学的进步思想)
4 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矛盾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 法、阶级分析方法等。 (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提问(课件动画设计):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创始人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 (1)社会根源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一方面带来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又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首 先,社会两级分化,工人极端困苦。社会一方面是财富积累,另一方面是贫困的增加,形 成鲜明的对比,阶级矛盾加剧。其次,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在英国,自工业革命开 始后,就多次发生过局部性的经济危机,1825 年则爆发了第一次全国性经济危机。此后 于 1836 年和 1847 年又相继爆发了波及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每一次经济 危机的爆发,都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巨大的破坏。经济危机是怎么回事?应如何认识这些 现象?如何理解资本主义?人类的未来在哪里?这些都成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那个时代 进行反思的内容。 (2)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资本 主义的残酷压榨引发了工人们的反抗。19 世纪 30 至 40 年代,英国、法国、德国接连爆 发了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1831 年在法国里昂工人举行了第一次起义,1834 年举行第二次起义;1838 年在英国爆发了延续长达十余年的、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工 人运动——宪章运动;1844 年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法国、英国、德国的 三大起义,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觉醒了的无产 阶级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自身的斗争经验,形成科学的革命理论,来指导自身的解放斗争。 (3)思想渊源 直接的理 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三大科学 发现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细胞学说 生物进化论 马克思 主 义 其它社会思想(如希腊罗马哲学、文艺 复兴运动的思想成果、法国复辟时期历史 学的进步思想)
2、马克思、恩格斯的斗争实践和理论创造--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 (1)合作前的马、恩简介 讲述之前,可以先请学生讲一下自己所知道的马、恩之故事。 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于德国莱因省的一个小城特里尔的一个犹太家 庭。父亲是一名律师,希望他长大后成为一名律师、法官、大法学家。 1835年,马克思从特里尔中学毕业,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当年, 遵从父亲的意愿进入波恩大学攻读法律。一年后,从波恩大学转入柏林大学继续学习法学, 但兴趣转向哲学。很快看清了主观唯心主义的狭隘性和反科学性。接受了黑格尔的客观唯 心主义哲学,从此走上研究哲学之路。1841年,毕业于柏林大学。1841年4月15日,经 过耶拿大学的论文鉴定,马克思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 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通篇论文洋溢着一个年轻斗士对宗教迷信和专制秩序 的憎恨,充满了战斗精神,充满了逻辑的力量。表明马克思当时还是一个黑格尔唯心主义 者,他也公开申明自己是青年黑格尔派。马克思毕业后本想到波恩大学当教授,但普鲁士 王国政府为了镇压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运动,已经开始把青年黑格尔派的成员赶出大学讲 坛。因此在毕业后的一年时间里,马克思除了研究哲学和艺术史以外,主要还有两件事, 对他一生的发展影响巨大。一是越来越多地投身于当地的政治运动,写了许多有关时事政 治的论文,表明他在政治上已经是一个革命的民主主义者:二是1841年7月后,马克思 阅读了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在自然观上逐步转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立场上来, 但是在历史观上还是唯心主义者。从1842年4月开始,马克思为《莱茵报》撰写文章。 1843年3月,在普鲁士政府的压力下,马克思离开了《莱茵报》。1843年5月一10月, 马克思撰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黑格尔唯心主义彻底决裂,并朝着建立唯物史观 迈出了重要一步。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出生于德国普鲁士王国莱因省的巴门市。 恩格斯的家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爷爷是市政顾问,爸爸是工厂主。在中学里受的教育使 恩格斯在思想上与传统保守的父亲产生了距离。恩格斯自己非常想中学毕业以后读大学, 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在高中毕业前一年,即1837年,父亲与人合伙创办纺纱厂,分 别设在德国的巴门市和英国的曼彻斯特市。父亲让恩格斯退学,学做生意。恩格斯向来反 对做生意这样一种职业,但是父亲却逼着他非学做生意不可,恩格斯因此感到非常地郁闷。 虽然他学做生意学得很认真,做到了精通商业事务,但主要的兴趣是在阅读文学作品,并 且开始写诗。大量地阅读各种书籍,学习各种知识,并开始学习英文、荷兰文和西班牙文。 通过大量阅读和深入生活,恩格斯的思想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他开始接受资产阶级的进步
5 2、马克思、恩格斯的斗争实践和理论创造---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 (1)合作前的马、恩简介 讲述之前,可以先请学生讲一下自己所知道的马、恩之故事。 卡尔·马克思,1818 年 5 月 5 日出生于德国莱因省的一个小城特里尔的一个犹太家 庭。父亲是一名律师,希望他长大后成为一名律师、法官、大法学家。 1835 年,马克思从特里尔中学毕业,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当年, 遵从父亲的意愿进入波恩大学攻读法律。一年后,从波恩大学转入柏林大学继续学习法学, 但兴趣转向哲学。很快看清了主观唯心主义的狭隘性和反科学性。接受了黑格尔的客观唯 心主义哲学,从此走上研究哲学之路。1841 年,毕业于柏林大学。1841 年 4 月 15 日,经 过耶拿大学的论文鉴定,马克思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 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通篇论文洋溢着一个年轻斗士对宗教迷信和专制秩序 的憎恨,充满了战斗精神,充满了逻辑的力量。表明马克思当时还是一个黑格尔唯心主义 者,他也公开申明自己是青年黑格尔派。马克思毕业后本想到波恩大学当教授,但普鲁士 王国政府为了镇压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运动,已经开始把青年黑格尔派的成员赶出大学讲 坛。因此在毕业后的一年时间里,马克思除了研究哲学和艺术史以外,主要还有两件事, 对他一生的发展影响巨大。一是越来越多地投身于当地的政治运动,写了许多有关时事政 治的论文,表明他在政治上已经是一个革命的民主主义者;二是 1841 年 7 月后,马克思 阅读了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在自然观上逐步转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立场上来, 但是在历史观上还是唯心主义者。从 1842 年 4 月开始,马克思为《莱茵报》撰写文章。 1843 年 3 月,在普鲁士政府的压力下,马克思离开了《莱茵报》。1843 年 5 月—10 月, 马克思撰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黑格尔唯心主义彻底决裂,并朝着建立唯物史观 迈出了重要一步。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 年 11 月 28 日出生于德国普鲁士王国莱因省的巴门市。 恩格斯的家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爷爷是市政顾问,爸爸是工厂主。在中学里受的教育使 恩格斯在思想上与传统保守的父亲产生了距离。恩格斯自己非常想中学毕业以后读大学, 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在高中毕业前一年,即 1837 年,父亲与人合伙创办纺纱厂,分 别设在德国的巴门市和英国的曼彻斯特市。父亲让恩格斯退学,学做生意。恩格斯向来反 对做生意这样一种职业,但是父亲却逼着他非学做生意不可,恩格斯因此感到非常地郁闷。 虽然他学做生意学得很认真,做到了精通商业事务,但主要的兴趣是在阅读文学作品,并 且开始写诗。大量地阅读各种书籍,学习各种知识,并开始学习英文、荷兰文和西班牙文。 通过大量阅读和深入生活,恩格斯的思想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他开始接受资产阶级的进步
思想,开始反对普鲁士的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和宗教神秘主义,并逐渐抛弃了宗教信仰。 他通过亲身的生活体会,开始同情工人而批评工厂主。1839年,他在发表的匿名文章《乌 培河谷来信》中,揭露了工厂主剥削压迫工人的大量事实,说明他已经站到了劳动人民一 边。1841年9月底,恩格斯离开家乡,到柏林去服兵役。服兵役期间,他去柏林大学旁 听了哲学课程,并与青年黑格尔派建立了密切的联系。1842年,他读到了路德维希·费 尔巴哈的名著《基督教的本质》。在这本书的影响下,恩格斯开始疏远青年黑格尔主义, 转到唯物主义立场上来。从1842年开始,恩格斯给《莱茵报》写稿,与此同时,马克思 也开始为《莱茵报》写稿。而从9月开始,马克思就被聘为《莱因报》的编辑、主编,两 人开始有了笔交。恩格斯服完兵役后,于1842年11月到英国他父亲的工厂去继续学做生 意,途经科伦时,他访问了《莱因报》编辑部,在那里他和马克思第一次见面。这次见面 过程中,马克思对恩格斯比较冷淡,只是主编和撰稿人的一般见面。原因是那时马克思己 经和青年黑格尔切割清楚,而在马克思看来,恩格斯此时是属于青年黑格尔派的,志不同 道不合。 从1843年秋开始,马克思主编《德法年鉴》,《德法年鉴》一、二期的合刊号于1844 年2月在巴黎出版,其中,既有马克思的著作《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导言,也有恩格斯的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这些著作表明,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已 经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 (2)合作后的马恩简介 1844年8月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会面(第二次会面),相互接近的思想观点使 他们开启了毕生的合作。合著《神圣家族》(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德意志意识形态》(系 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将“正义者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并起草成立宣言《共 产党宣言》(1848.2),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领导工人运动并对革命经验进行总结。领导共产主义者同盟投身于1848年欧洲革命。 创办《新莱茵报》。撰写《资本论》(系统阐述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 秘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个重大发现。创立第一国际。撰写《法兰 西内战》,讴歌巴黎公社起义。《哥达纲领批判》(M.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反杜林 论》(E.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继续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并整理《资本论》第2、3卷, 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 (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1、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 先设问: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 根据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状况,马恩曾提出社会主义革 命将首先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的设想。 6
6 思想,开始反对普鲁士的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和宗教神秘主义,并逐渐抛弃了宗教信仰。 他通过亲身的生活体会,开始同情工人而批评工厂主。1839 年,他在发表的匿名文章《乌 培河谷来信》中,揭露了工厂主剥削压迫工人的大量事实,说明他已经站到了劳动人民一 边。1841 年 9 月底,恩格斯离开家乡,到柏林去服兵役。服兵役期间,他去柏林大学旁 听了哲学课程,并与青年黑格尔派建立了密切的联系。1842 年,他读到了路德维希·费 尔巴哈的名著《基督教的本质》。在这本书的影响下,恩格斯开始疏远青年黑格尔主义, 转到唯物主义立场上来。从 1842 年开始,恩格斯给《莱茵报》写稿,与此同时,马克思 也开始为《莱茵报》写稿。而从 9 月开始,马克思就被聘为《莱因报》的编辑、主编,两 人开始有了笔交。恩格斯服完兵役后,于 1842 年 11 月到英国他父亲的工厂去继续学做生 意,途经科伦时,他访问了《莱因报》编辑部,在那里他和马克思第一次见面。这次见面 过程中,马克思对恩格斯比较冷淡,只是主编和撰稿人的一般见面。原因是那时马克思已 经和青年黑格尔切割清楚,而在马克思看来,恩格斯此时是属于青年黑格尔派的,志不同 道不合。 从 1843 年秋开始,马克思主编《德法年鉴》,《德法年鉴》一、二期的合刊号于 1844 年 2 月在巴黎出版,其中,既有马克思的著作《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导言,也有恩格斯的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这些著作表明,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已 经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 (2)合作后的马恩简介 1844 年 8 月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会面(第二次会面),相互接近的思想观点使 他们开启了毕生的合作。合著《神圣家族》(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德意志意识形态》(系 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将“正义者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并起草成立宣言《共 产党宣言》(1848.2),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领导工人运动并对革命经验进行总结。领导共产主义者同盟投身于 1848 年欧洲革命。 创办《新莱茵报》。撰写《资本论》(系统阐述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 秘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个重大发现。创立第一国际。撰写《法兰 西内战》,讴歌巴黎公社起义。《哥达纲领批判》(M.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反杜林 论》(E.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继续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并整理《资本论》第 2、3 卷, 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 (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1、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 先设问: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 根据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状况,马恩曾提出社会主义革 命将首先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的设想
但马、恩逝世后,时代发生了变化,一方面,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另一方面,资 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剧最终导致战争(即一战)的爆发 列宁认为,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己成为资本 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发生并取得胜利。1917 年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人民夺取了十月革命胜利,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开 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胜利,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 和建设社会主义,列宁和布尔什维克作了有益的探索。 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实际相结合,创立 了列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历史阶段。 2、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并不断探索把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 产生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PPT动画中提问)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党和人民 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 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这一思想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当 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时代性、原创性贡献。二、马克思主义 的鲜明特征 (一)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 1、具有真理性的内容: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在 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2、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 的一个突出特征和理论优势,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重要体现。 3、理论体系的严密性与开放性。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即发展性,它并不是一个固步 自封的僵化系统,而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发展和完善。 (二)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1、彻底的批判精神 马克思曾说过:“如果我们的任务不是推断未来和宣布一些适合将来任何时候的一劳 永逸的决定,那么我们便会更明确地知道,我们现在应该做些什么,我指的就是要对现存
7 但马、恩逝世后,时代发生了变化,一方面,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另一方面,资 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剧最终导致战争(即一战)的爆发。 列宁认为,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资本 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发生并取得胜利。1917 年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人民夺取了十月革命胜利,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开 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十月革命胜利,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 和建设社会主义,列宁和布尔什维克作了有益的探索。 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实际相结合,创立 了列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历史阶段。 2、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并不断探索把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 产生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PPT 动画中提问)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党和人民 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 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这一思想是 21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当 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时代性、原创性贡献。二、马克思主义 的鲜明特征 (一)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 1、具有真理性的内容: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在 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2、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 的一个突出特征和理论优势,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重要体现。 3、理论体系的严密性与开放性。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即发展性,它并不是一个固步 自封的僵化系统,而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发展和完善。 (二)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1、彻底的批判精神 马克思曾说过:“如果我们的任务不是推断未来和宣布一些适合将来任何时候的一劳 永逸的决定,那么我们便会更明确地知道,我们现在应该做些什么,我指的就是要对现存
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所谓无情,意义有二,即这种批判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临到触 犯当权者时也不退缩”。“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这里的革命性指的是对一切僵化的、保守的事物和理论的否定。此种意义的革命性保证了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一个表现。 2、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它是指引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指引无产阶级政党进行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以及指引 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事业不断发展的行动指南。无产阶段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革命 性,发扬其革命精神。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另一个方面的表现:科学性 是革命性的基础。 (三)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 学说。从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和作用来说,它不是书斋中的学问,不是一种纯粹解释世界的 学说,而是直接服务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科学理论。马克思指出: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习近平进一步提出:“马 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 界'。”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来看,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这一基本 观点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全部思想内容之中。马克思主义具有突出的实践精神,它始终强调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始终坚持与社会主义实际运动紧密结合。可以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 导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形态。 (四)人民性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致力 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出对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者地位的尊重。 人民性以阶级性为基础。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求得自身解放 的学说。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是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反对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建立公平理想的社会,既是无产阶级的愿望,也符合一切被 压迫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五)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8 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所谓无情,意义有二,即这种批判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临到触 犯当权者时也不退缩”。“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这里的革命性指的是对一切僵化的、保守的事物和理论的否定。此种意义的革命性保证了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一个表现。 2、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它是指引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指引无产阶级政党进行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以及指引 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事业不断发展的行动指南。无产阶段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革命 性,发扬其革命精神。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另一个方面的表现:科学性 是革命性的基础。 (三)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 学说。从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和作用来说,它不是书斋中的学问,不是一种纯粹解释世界的 学说,而是直接服务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科学理论。马克思指出: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习近平进一步提出:“马 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 界’。”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来看,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这一基本 观点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全部思想内容之中。马克思主义具有突出的实践精神,它始终强调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始终坚持与社会主义实际运动紧密结合。可以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 导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形态。 (四)人民性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致力 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出对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者地位的尊重。 人民性以阶级性为基础。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求得自身解放 的学说。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是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反对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建立公平理想的社会,既是无产阶级的愿望,也符合一切被 压迫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五)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的,它不断吸取人类最新的文明成果来充实和发展自己。 马克思主义没有因为马、恩的逝世而消亡,反而被世界各国人民当作自己解放的思想武器, 并根据本国实际加以丰富和发展。特别是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形成了 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品格。 图示小结 科学性 革命性 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 人民性 发展性 三、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一)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课件书法展示:“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并请学生其思想含义。再结 合“欲究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明要想形成开阔的视野,就要“蹬高”,就要有所凭借。 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观察当代世界形势与变化的凭借、工具,因为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 法论,能够站在科学和时代的制高点上观察事物和现象,从而具有广大的视野。 人们认识事物,往往有这样的规律:容易认识简单的事物,理解浅显的道理,而对于 复杂的事物,对于被乱象掩盖的事物的认识却不容易把握。这时,就需要使用“透视镜”、 “望远镜”。近平习指出:“我们看世界,不能被乱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要端起 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马克思主义掌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提供了唯物辩证的 方法,能够成为这样的“透视镜”、“望远镜”,帮助我们透过现象本质,排开支流看主流, 跳出局部识大体。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的矛盾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利益分析方法, 等等,都有助于我们形成透视时代风的锐利目光。 习近平指出:“我们看世界,不能被乱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要端起历史规 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马克思主义掌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具有唯物辩证的科学 方法,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从扑朔迷离的复杂现象中把握住问题的实质,从众多支 流中找到主流,从局部的变幻中把握住总体和大局。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形势,我们要善 于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既能看到众多矛盾相互交织的复杂局势,又能从中找出具有决定 性作用的主要矛盾,紧紧抓住问题的症结,掌握事物矛盾斗争转化的根本所在。要善于运 用利益分析的方法,从国家间纷纭的说辞中看到国家间的利益博弈,在变幻莫测的国际风
9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的,它不断吸取人类最新的文明成果来充实和发展自己。 马克思主义没有因为马、恩的逝世而消亡,反而被世界各国人民当作自己解放的思想武器, 并根据本国实际加以丰富和发展。特别是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形成了 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品格。 图示小结 三、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一)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课件书法展示:“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并请学生其思想含义。再结 合“欲究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明要想形成开阔的视野,就要“蹬高”,就要有所凭借。 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观察当代世界形势与变化的凭借、工具,因为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 法论,能够站在科学和时代的制高点上观察事物和现象,从而具有广大的视野。 人们认识事物,往往有这样的规律:容易认识简单的事物,理解浅显的道理,而对于 复杂的事物,对于被乱象掩盖的事物的认识却不容易把握。这时,就需要使用“透视镜”、 “望远镜”。近平习指出:“我们看世界,不能被乱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要端起 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马克思主义掌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提供了唯物辩证的 方法,能够成为这样的“透视镜”、“望远镜”,帮助我们透过现象本质,排开支流看主流, 跳出局部识大体。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的矛盾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利益分析方法, 等等,都有助于我们形成透视时代风的锐利目光。 习近平指出:“我们看世界,不能被乱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要端起历史规 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马克思主义掌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具有唯物辩证的科学 方法,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从扑朔迷离的复杂现象中把握住问题的实质,从众多支 流中找到主流,从局部的变幻中把握住总体和大局。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形势,我们要善 于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既能看到众多矛盾相互交织的复杂局势,又能从中找出具有决定 性作用的主要矛盾,紧紧抓住问题的症结,掌握事物矛盾斗争转化的根本所在。要善于运 用利益分析的方法,从国家间纷纭的说辞中看到国家间的利益博弈,在变幻莫测的国际风 马克思主义 科学性 革命性 实践性 人民性 发展性
云中坚持正确的义利原则,坚定维护我国的主权和发展利益。 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都需要有长远的目光、长远的规划。“不谋万 世者,不足谋一时”,“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只有眼光超前、先行一步,才见成为“见 事于未萌”的智者,适时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末然,或者成为新 生事物发展的促进力量。马克思主义能够给予我们这样的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眼光和战略 定力,因为它讲辩证法,讲运动、变化、发展,帮助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有了长远 的目光,才能让我们在当前的形势下排除各种干扰,保持“战略定力”,立定自我,走自 己的路。 (二)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特征,让它不仅具有刚才讲的观察和认识世界的理论价值,而且 还有着更加重要的实践意义和价值。这种实践价值首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发 展的行动指南。 精神旗帜:近代以来,我们中国挨打落后,备受外国列强欺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 复兴成为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想。无数仁人志士为了这一梦想,前仆后继,但都末能改变 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才最终让中国 人民改变了历史命运,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转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呈现出光明灿烂的前景。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各项成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和当代 价值的最直接、最可靠的证明。 精神动力: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强大精神动力。 马克思主义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人民有信仰,民族就有希望,国家就有 力量。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指出:“广 大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坚定、干事创业精气神足,人民群众精神振奋、发愤图强,就可以 创造出很多人间奇迹。”党的十九大强调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意义,指出:“中国 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 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 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 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行动指南:只要运用 好马克思主义,就能处理好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 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才能引领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三)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价值,不只限于中国的发展,它对于全人类的进步都有着重大的指 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当今时代的真理。它所揭示的人类社会社会发展规律,所揭示 10
10 云中坚持正确的义利原则,坚定维护我国的主权和发展利益。 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都需要有长远的目光、长远的规划。"不谋万 世者,不足谋一时",“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只有眼光超前、先行一步,才见成为“见 事于未萌”的智者,适时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末然,或者成为新 生事物发展的促进力量。马克思主义能够给予我们这样的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眼光和战略 定力,因为它讲辩证法,讲运动、变化、发展,帮助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有了长远 的目光,才能让我们在当前的形势下排除各种干扰,保持“战略定力”,立定自我,走自 己的路。 (二)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特征,让它不仅具有刚才讲的观察和认识世界的理论价值,而且 还有着更加重要的实践意义和价值。这种实践价值首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发 展的行动指南。 精神旗帜:近代以来,我们中国挨打落后,备受外国列强欺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 复兴成为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想。无数仁人志士为了这一梦想,前仆后继,但都末能改变 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才最终让中国 人民改变了历史命运,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转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呈现出光明灿烂的前景。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各项成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和当代 价值的最直接、最可靠的证明。 精神动力: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强大精神动力。 马克思主义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人民有信仰,民族就有希望,国家就有 力量。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指出:“广 大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坚定、干事创业精气神足,人民群众精神振奋、发愤图强,就可以 创造出很多人间奇迹。”党的十九大强调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意义,指出:“中国 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 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 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 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行动指南:只要运用 好马克思主义,就能处理好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 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才能引领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三)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价值,不只限于中国的发展,它对于全人类的进步都有着重大的指 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当今时代的真理。它所揭示的人类社会社会发展规律,所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