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算结束的结束语 复旦大学苏汝铿
不算结束的结束语 复旦大学 苏汝铿
课程总结 争论的焦点 波函数 单粒子行为还是单粒子“系综”的行为? 粒子性+波动性→互补原理? 量子力学的描述是否完备?
课程总结 ➢争论的焦点 波函数 • 单粒子行为还是单粒子“系综”的行为? • 粒子性+波动性➔互补原理? • 量子力学的描述是否完备?
课程总结 》哥本哈根解释 Ⅳ>提供了量子体系状态的一个完全的描述 >给出任何观测量的测量结果和几率分布 并非所有可观测量都能同时有确定值 统计规律是个最终规律(№>是量子态的详尽 的完备的描述)
课程总结 哥本哈根解释 • |Ψ>提供了量子体系状态的一个完全的描述 • |Ψ>给出任何观测量的测量结果和几率分布 • 并非所有可观测量都能同时有确定值 • 统计规律是个最终规律(|Ψ>是量子态的详尽 的完备的描述)
课程总结 》哥本哈根解释 互补原理是个最普遍的原理 测量引起波包塌缩 仪器对客体有不可控制的相互作用(主客观不 可分;是否还有客体;是香存在认识的极限 等等)
课程总结 哥本哈根解释 • 互补原理是个最普遍的原理 • 测量引起波包塌缩 • 仪器对客体有不可控制的相互作用(主客观不 可分;是否还有客体;是否存在认识的极限 等等)
课程总结 EPR佯谬: 基础: 量子力学中对两个可在空间上分开的粒子的 预言正确 自然界存在不依赖于感觉、测量的物理实在 要素 U≤c定域性
课程总结 EPR佯谬: 基础: • 量子力学中对两个可在空间上分开的粒子的 预言正确 • 自然界存在不依赖于感觉、测量的物理实在 要素 • u≤c定域性
课程总结 EPR佯谬: 粒子Ⅱ 粒子 粒子Ⅲ 粒子
课程总结 EPR佯谬: 粒子 II 粒子 I 粒子 II 粒子 I
课程总结 EPR佯谬: 对()作不同的测量,对()有不同的预言 无相互作用的分开()和() V(X1,X2)=∑n(X2)un(×1)(0<t<T) (×1,x2)=∑ds(X2)Vs(x1) 对()测A:{um(X1)}→得ak,()的态必为ψk(x2) °对()测B:{s(X1)}→得bs,()的态必为中(X2)
课程总结 EPR佯谬: 对(I)作不同的测量,对(II)有不同的预言 • 无相互作用的分开(I)和(II) • Ψ(x1,x2)=ΣΨn(x2)un(x1) (0<t<T) • Ψ(x1,x2)=ΣΦs(x2)vs(x1) • 对(I)测A:{un(x1)}→得ak,(II)的态必为Ψk(x2) • 对(I)测B:{vs(x1)}→得bs,(II)的态必为Φs(x2)
课程总结 Von neumann定理:(d>1) 若=1;=c;若A非负,则 ≥0;三+++ 则必存在≠0的可观测量D
课程总结 Von Neumann定理:(d>1) • 若=1;=c;若A非负,则 ≥0;=+++… 则必存在≠0的可观测量D
课程总结 Gleason/修正:(d>2,A,B,C对易算符)
课程总结 Gleason修正:(d>2,A,B,C对易算符)
课程总结 定域隐变数理论及Be不等式 °引入隐变数{An、n=1,2,…),规定它们可能取 的数值 规定各个隐变数出现各种数值的几率分布, 特别是回到平衡时,即回到和量子力学预言 相同的状态时的概率分布
课程总结 ➢定域隐变数理论及Bell不等式 • 引入隐变数{λn},(n=1,2,…),规定它们可能取 的数值 • 规定各个隐变数出现各种数值的几率分布, 特别是回到平衡时,即回到和量子力学预言 相同的状态时的概率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