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学案 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于是迁居嘉定安亭江上,在那 里讲学二十余年。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 教学目标 郁不得志 归有光虽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 1.学习作者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自己深情 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他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被誉为“明 的写作风格 文第一”。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清桐城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姚鼐(nai)视之为唐宋八 确理解“当、洞、胜、凡、茲、过、竟、比、殆”9个实词,并归纳积累“顾、稍 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置、归、去”5个实词的义项。 诵读课文 能力目标 四、预习检测 1.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淸思路,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 2.根据上下文辨析实词和活用词的义项,做到熟练翻译课文,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凭几( 德育目标 先妣( 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 栖于庭( 教学重点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吞恋深情 (1)渗漉 2.研习三、五、六段,体味“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 教学难点 3)洞然 (4)兀坐 1.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氛围 5)珊珊 2.在诵读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全文 6)异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巩固文言知识。 8)归宁 (9)束发 2.讨论法。通过广泛讨论,培养学生的解析能力 (10)来归 3.延伸法。通过延伸练习,提高学生鉴赏文言的能力 (11)珊珊可爱 课时安排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某所,而母立于慈 课文题解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室仅方丈 (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 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 (2)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面是 (3)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4)后五年,吾妻来归 志一一古代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 5.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情或见解 走近作者 (2)使不上漏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人,明代著名古文家。他自幼苦读,9 (第1页,共4页)
《项脊轩志》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作者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自己深情 的写作风格。 2.准确理解“当、洞、胜、凡、兹、过、竟、比、殆”9 个实词,并归纳积累“顾、稍、 置、归、去”5 个实词的义项。 能力目标 1.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 2.根据上下文辨析实词和活用词的义项,做到熟练翻译课文,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2.研习三、五、六段,体味“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 教学难点 1.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氛围。 2.在诵读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巩固文言知识。 2.讨论法。通过广泛讨论,培养学生的解析能力。 3.延伸法。通过延伸练习,提高学生鉴赏文言的能力。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文题解: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 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 书斋。 志——古代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 情或见解。 二、走近作者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人,明代著名古文家。他自幼苦读,9 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 岁才中举人,后连续 8 次考进士不第。于是迁居嘉定安亭江上,在那 里讲学二十余年。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 60 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 郁不得志。 归有光虽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 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他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被誉为“明 文第一”。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清桐城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姚鼐(nài)视之为唐宋八 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三、诵读课文 四、预习检测 (第 1 页,共 4 页)
(3)前辟四窗 课文详解 小门墙 1、让作者产生这样感受的“项脊轩”是怎样的一间屋子,哪些句子写出了它的特点? (7)执此以朝 (8)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修葺前 (9)妪,先大母坤也,乳二世 (10)多可喜,亦多可悲 6.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 修葺后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使不上漏 (3)又杂植兰杜竹木于庭 2、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 性生活是怎样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大家通过归有 (4)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光的描绘的细节,想象一幅画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6)得不焚 ()其制异于前 8)底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班驳,风移影动,珊可爱 第二自然段 提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2)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朱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2.默读课文第3段,划分层次井概括层意 (3)庭有枇耙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3.分析第一层 第二课时 提问: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旧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 朗读全文,把握内容 自读:(1)思考:围绕着项脊轩,作者记叙了哪些事情?(概括内容) 4.分析第二层 (2)行文中那一句话,概括了作者在项脊轩中的生活的感受。 本层记叙了母亲哪几件往事?这些事情是怎样串连起来的?回忆起这些琐事,为什么会“语 末毕,余泣。妪亦泣。”呢? 3)哪些事情悲,哪些事情喜? (第2页,共4页)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把握内容 自读:(1)思考:围绕着项脊轩,作者记叙了哪些事情?(概括内容) (2)行文中那一句话,概括了作者在项脊轩中的生活的感受。 (3)哪些事情悲,哪些事情喜? 二、课文详解 第一自然段 1、让作者产生这样感受的“项脊轩”是怎样的一间屋子,哪些句子写出了它的特点? 修葺前: 修葺后: 2、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作者的生活是怎样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大家通过归有 光的描绘的细节,想象一幅画面。 第二自然段: 1.提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2.默读课文第 3 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3.分析第一层 提问: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旧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 4.分析第二层 本层记叙了母亲哪几件往事?这些事情是怎样串连起来的?回忆起这些琐事,为什么会“语 末毕,余泣。妪亦泣。”呢? (第 2 页,共 4 页)
三、课文总结 5.分析第三 文章以项脊轩为感情的触发点,以“亦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感触为主线,通过对日常生 本层叙述了作者束发读书轩中,祖母前来探望的一件佚事。说说祖母的言语举止表露了她 活中琐细之事的叙述,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无论是结构上的精巧布局,还是表现手 怎样的心情? 法的准确运用,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不事雕塚,自有风味”的朴素清淡的语言风 格更令人回味无穷,是我们今后写抒情散文的典范,很有借鉴意义 四.课堂练习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 A.“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日)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B.“妪,先大母婢也”(敬称自己已死去的祖母) 恩考:“瞻顾遗迹”,为什么“长号不自禁”?少年的伤痛只是对祖母的怀念吗? 先妣”(敬称自己已死去的母亲)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古代男子成人自立的标志)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D吾妻归宁(旧指女子出嫁后回娘家 吾妻来归(旧指女子出嫁) 第三自然段 2.翻译下列句 本段是补叙,非常简略。写了几件事?如此点染有何作用?又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2)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第四、五自然段 (3)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1.第5段为附记,集中描写了夫妻在轩中生活的片断,写了哪几个片断? (4)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2好景不长,妻子的早逝给作者留下了极大的愁苦和哀思,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呢? 3.这篇课文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5.分析第三层 本层叙述了作者束发读书轩中,祖母前来探望的一件佚事。说说祖母的言语举止表露了她 怎样的心情? 思考:“瞻顾遗迹”,为什么“长号不自禁”?少年的伤痛只是对祖母的怀念吗? 第三自然段 本段是补叙,非常简略。写了几件事?如此点染有何作用?又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四、五自然段 1.第 5 段为附记,集中描写了夫妻在轩中生活的片断,写了哪几个片断? 2.好景不长,妻子的早逝给作者留下了极大的愁苦和哀思,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呢? 3.这篇课文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三、课文总结 文章以项脊轩为感情的触发点,以“亦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感触为主线,通过对日常生 活中琐细之事的叙述,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无论是结构上的精巧布局,还是表现手 法的准确运用,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不事雕琢,自有风味”的朴素清淡的语言风 格更令人回味无穷,是我们今后写抒情散文的典范,很有借鉴意义。 四.课堂练习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 ) A.“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日)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B.“妪,先大母婢也”(敬称自己已死去的祖母) “先妣”(敬称自己已死去的母亲)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古代男子成人自立的标志)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D 吾妻归宁(旧指女子出嫁后回娘家) 吾妻来归(旧指女子出嫁) 2.翻译下列句子: (1)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2)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3)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 (4)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第 4 页,共 4 页) (第 3 页,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