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延安大学:《分析化学 Analytical Chemistry》课程教学资源(教学大纲)应用化学专业教学大纲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8,文件大小:682.8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分析化学 英文名称: Analytical Chemistry 课程编码:2030 课程类别:学位基础课 总学时:60 总学分:3 适用专业:应用化学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高等数学 开课院系:化学与化工学院 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分析化学是发展和应用各种理论、方法、仪器和策略以获取有关物质在相对时空内的组成和性质的信息的一门科学。分析化学是 化学类专业学生的主要基础课程。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不仅是分析科学的基础,也是从事生物、环境、医药、化学其它分支学 科以及化学教育等相关工作的基础。分析化学有很强的实用性,同时又有严密、系统的理论,是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学科。分析化 学课程在教授学生基本分析化学原理和方法的同时,使学生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培养学生从事理论硏究和实际分析工作的严谨科 学作风和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分析化学的目的、任务、基本原理及化学分析法(滴定分析、重量分析)的基本 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掌握分析测定中误差的来源、误差的表征以及初步学会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了解定量分析中 常用的分离方法的原理及其应用:掌握吸光光度法的原理及其应用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内容: 1.1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 1.2分析方法的分类及选择 1.3分析化学发展简史与发展趋势 1.4分析化学参考文献 1.5分析化学过程及分析结果的表示 1.6滴定分析法概述 1.7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1.8滴定分析中的计算 知识点: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分析化学 英文名称:Analytical Chemistry 课程编码: HGZB0030 课程类别:学位基础课 总 学 时: 60 总 学 分: 3 适用专业:应用化学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高等数学 开课院系:化学与化工学院 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分析化学是发展和应用各种理论、方法、仪器和策略以获取有关物质在相对时空内的组成和性质的信息的一门科学。分析化学是 化学类专业学生的主要基础课程。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不仅是分析科学的基础,也是从事生物、环境、医药、化学其它分支学 科以及化学教育等相关工作的基础。分析化学有很强的实用性,同时又有严密、系统的理论,是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学科。分析化 学课程在教授学生基本分析化学原理和方法的同时,使学生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培养学生从事理论研究和实际分析工作的严谨科 学作风和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分析化学的目的、任务、基本原理及化学分析法(滴定分析、重量分析)的基本 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掌握分析测定中误差的来源、误差的表征以及初步学会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了解定量分析中 常用的分离方法的原理及其应用;掌握吸光光度法的原理及其应用。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内容: 1.1  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 1.2  分析方法的分类及选择 1.3  分析化学发展简史与发展趋势 1.4  分析化学参考文献 1.5  分析化学过程及分析结果的表示 1.6  滴定分析法概述 1.7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1.8  滴定分析中的计算 知识点:

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分析方法的分类、定量分析基本过程分析结果的表示;滴定分析法 基本原理及相关术语;标准溶液;基准物质:化学计量关系;滴定分析结果计算。 重点: 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基准物质的选择及基本要求;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 难点: 滴定分析化学计量关系的确定;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 第二章:分析试样的采集及制备 教学内容: 2.1试样的采集 2.2试样的制备 2.3试样的分解 2.4测定前的预处理 知识点 分析试样的分类、性质:试样采集的目的及要求;试样采集方法;试样制备的目的及要 求;试样分解方法的选择原则。 重点:分布不均匀固体式样的采集、制备。 难点:固体试样分解方法的选择 第三章: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教学内容 3.1分析化学中的误差 3.2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3.3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理 3.4显著性检验 3.5可疑值取舍 3.6回归分析法 3.7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知识点 误差的基本概念,包括误差的分类及性质;误差的表示方法: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偏差 与相对偏差;平均偏差与相对平均偏差、标准偏差与相对标准偏差;极差:中位数与算术平均 值;准确度与误差、精密度与偏差的含义及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减免误差的措施;随机误 差的正态分布;t分布;平均值的标准偏差;置信度;置信区间;显著性检验;可疑值取舍:有 效数字的概念、修约及运算规则、分析结果的表示;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分析方法的分类、定量分析基本过程分析结果的表示;滴定分析法 基本原理及相关术语;标准溶液;基准物质;化学计量关系;滴定分析结果计算。 重点: 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基准物质的选择及基本要求;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 难点: 滴定分析化学计量关系的确定;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 第二章:分析试样的采集及制备 教学内容: 2.1  试样的采集 2.2  试样的制备 2.3  试样的分解 2.4  测定前的预处理 知识点: 分析试样的分类、性质;试样采集的目的及要求;试样采集方法;试样制备的目的及要 求;试样分解方法的选择原则。 重点:分布不均匀固体式样的采集、制备。 难点:固体试样分解方法的选择 第三章: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教学内容: 3.1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 3.2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3.3 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理 3.4 显著性检验 3.5 可疑值取舍 3.6 回归分析法 3.7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知识点: 误差的基本概念,包括误差的分类及性质;误差的表示方法: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偏差 与相对偏差;平均偏差与相对平均偏差、标准偏差与相对标准偏差;极差;中位数与算术平均 值;准确度与误差、精密度与偏差的含义及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减免误差的措施;随机误 差的正态分布;t分布;平均值的标准偏差;置信度;置信区间;显著性检验;可疑值取舍;有 效数字的概念、修约及运算规则、分析结果的表示;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重点 误差的分类及性质、误差的表示方法、减免误差的原理及措施;准确度与误差、精密度与 偏差的关系及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有限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显著 性检验:可疑值取舍;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难点: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t分布及有限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t检验:F检验 第四章:分析化学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教学内容: 4.1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概述 4.2分析全过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4.3标准方法与标准物质 4.4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4.5实验室认可、计量认证及审查认证 知识点 分析结果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及完整性;分析方法的灵敏度、检出限、空 白值、测定限、测定范围、校准曲线、加标回收率及干扰实验,标准方法与标准物质:质控 图:不确定度 重点: 分析化学中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涉及的基本概念的掌握;质控图的绘制及意义:不确定 度的意义及与误差的区别。 难点:相关概念的正确理解与掌握。 第五章:酸碱滴定法 教学内容 51溶液中的酸碱反应与平衡 5.2酸碱组分的平衡浓度及分布分数 5.3溶液中H+浓度的计算 5.4对数图解法(自学) 5.5酸碱缓冲溶液 5.6酸碱指示剂 5.7酸碱滴定原理 5.8终点误差 5.9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5.10非水溶液酸碱滴定(简介)

重点: 误差的分类及性质、误差的表示方法、减免误差的原理及措施;准确度与误差、精密度与 偏差的关系及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有限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显著 性检验;可疑值取舍;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难点: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t分布及有限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t检验;F检验。 第四章:分析化学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教学内容: 4.1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概述 4.2 分析全过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4.3 标准方法与标准物质 4.4 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4.5 实验室认可、计量认证及审查认证 知识点: 分析结果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及完整性;分析方法的灵敏度、检出限、空 白值、测定限、测定范围、校准曲线、加标回收率及干扰实验,标准方法与标准物质;质控 图;不确定度。 重点: 分析化学中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涉及的基本概念的掌握;质控图的绘制及意义;不确定 度的意义及与误差的区别。 难点:相关概念的正确理解与掌握。 第五章:酸碱滴定法 教学内容: 5.1  溶液中的酸碱反应与平衡 5.2  酸碱组分的平衡浓度及分布分数 5.3  溶液中H+浓度的计算 5.4  对数图解法(自学) 5.5  酸碱缓冲溶液 5.6  酸碱指示剂 5.7  酸碱滴定原理 5.8  终点误差 5.9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5.10 非水溶液酸碱滴定(简介)

知识点 活度及活度系数;酸碱反应的类型及平衡常数(活度常数、浓度常数及混合常数);酸碱 的强度及共轭酸碱对;酸碱平衡体系中各型体分布分数的计算:物料平衡、电荷平衡以及质子 平衡的含义及表达方法;代数法处理酸碱平衡的一般思路:酸、碱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计算方 法(强酸、碱、一元弱酸、碱、多元酸、碱、混合溶液、两性物质溶液以及酸碱缓冲溶液) 酸碱缓冲溶液原理、缓冲容量及缓冲溶液的选择原则;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变色点、变色 范围的意义及影响因素:指示剂选择的依据:酸碱滴定曲线、化学计量点及滴定突跃范围的意 义;强酸、碱、一元弱、酸碱滴定体系滴定曲线的计算、特征、影响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及指 示剂的选择;酸碱滴定准确滴定的条件;多元酸、碱、混合酸、碱分步(分别)滴定的条件 化学计量点的计算及指示剂的选择;酸碱滴定终点误差及计算;酸碱滴定中COQ2的影响及酸碱滴 定法的应用;非水溶液中酸碱滴定、拉平效应、区分效应。 重点: 酸碱平衡体系中各型体分布分数的计算;质子条件式的含义及表达方法;酸、碱溶液中氢 离子浓度的计算方法(强酸、碱、一元弱酸、碱、多元酸、碱、混合溶液、两性物质溶液以及 酸碱缓冲溶液);酸碱缓冲溶液原理、缓冲容量及缓冲溶液的选择: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变色点、变色范围的意义及影响因素,指示剂选择;酸碱滴定曲线、化学计量点及滴定突跃范 围的意义;酸碱滴定准确滴定的条件;多元酸、碱、混合酸、碱分步(分别)滴定的条件、化 学计量点的计算及指示剂的选择;酸碱滴定终点误差及计算;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难点 酸、碱溶液中氢离孑浓度的计算方法:标准缓冲溶液p的计算;酸碱滴定准确滴定条件 酸碱滴定分析方案的设计;酸碱滴定终点误差及计算。 第六章:络合滴定法 教学内容 6.1分析化学中常用的络合物 络合物的平衡常数 6.3副反应系数及条件稳定常数 6.4络合滴定基本原理 6.5准确滴定与分别滴定判别式 6.6络合滴定中酸度的控制 6.7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途径 6.8络合滴定方式及其应用 知识点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络合物;络合反应及其平衡常数(稳定常数、不稳定常数、逐级稳定 (不稳定)常数、逐级累积稳定(不稳定)常数等);络合平衡体系各型体分布分数的计算: 络合反应的副反应、副反应系数及条件稳定常数的意义及计算,用条件稳定常数处理络合平衡 的基本方法;络合滴定法基本原理(滴定曲线的绘制、化学计量点的计算、滴定突跃范围及影 响因素);金属离子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变色点及变色范围的计算及影响因素、使用指示剂时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指示剂的选择;络合滴定终点误差的计算:络合滴定准确滴定和分别滴定 的条件:络合滴定中溶液酸度的控制、适宜酸度范围的确定;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方法及原 理;滴定方式及应用

知识点: 活度及活度系数;酸碱反应的类型及平衡常数(活度常数、浓度常数及混合常数);酸碱 的强度及共轭酸碱对;酸碱平衡体系中各型体分布分数的计算;物料平衡、电荷平衡以及质子 平衡的含义及表达方法;代数法处理酸碱平衡的一般思路;酸、碱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计算方 法(强酸、碱、一元弱酸、碱、多元酸、碱、混合溶液、两性物质溶液以及酸碱缓冲溶液); 酸碱缓冲溶液原理、缓冲容量及缓冲溶液的选择原则;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变色点、变色 范围的意义及影响因素;指示剂选择的依据;酸碱滴定曲线、化学计量点及滴定突跃范围的意 义;强酸、碱、一元弱、酸碱滴定体系滴定曲线的计算、特征、影响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及指 示剂的选择;酸碱滴定准确滴定的条件;多元酸、碱、混合酸、碱分步(分别)滴定的条件、 化学计量点的计算及指示剂的选择;酸碱滴定终点误差及计算;酸碱滴定中CO2的影响及酸碱滴 定法的应用;非水溶液中酸碱滴定、拉平效应、区分效应。 重点: 酸碱平衡体系中各型体分布分数的计算;质子条件式的含义及表达方法;酸、碱溶液中氢 离子浓度的计算方法(强酸、碱、一元弱酸、碱、多元酸、碱、混合溶液、两性物质溶液以及 酸碱缓冲溶液);酸碱缓冲溶液原理、缓冲容量及缓冲溶液的选择;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变色点、变色范围的意义及影响因素,指示剂选择;酸碱滴定曲线、化学计量点及滴定突跃范 围的意义;酸碱滴定准确滴定的条件;多元酸、碱、混合酸、碱分步(分别)滴定的条件、化 学计量点的计算及指示剂的选择;酸碱滴定终点误差及计算;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难点: 酸、碱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计算方法;标准缓冲溶液pH的计算;酸碱滴定准确滴定条件; 酸碱滴定分析方案的设计;酸碱滴定终点误差及计算。 第六章:络合滴定法 教学内容: 6.1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络合物 6.2  络合物的平衡常数 6.3  副反应系数及条件稳定常数 6.4  络合滴定基本原理 6.5  准确滴定与分别滴定判别式 6.6  络合滴定中酸度的控制 6.7  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途径 6.8  络合滴定方式及其应用 知识点: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络合物;络合反应及其平衡常数(稳定常数、不稳定常数、逐级稳定 (不稳定)常数、逐级累积稳定(不稳定)常数等);络合平衡体系各型体分布分数的计算; 络合反应的副反应、副反应系数及条件稳定常数的意义及计算,用条件稳定常数处理络合平衡 的基本方法;络合滴定法基本原理(滴定曲线的绘制、化学计量点的计算、滴定突跃范围及影 响因素);金属离子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变色点及变色范围的计算及影响因素、使用指示剂时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指示剂的选择;络合滴定终点误差的计算;络合滴定准确滴定和分别滴定 的条件;络合滴定中溶液酸度的控制、适宜酸度范围的确定;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方法及原 理;滴定方式及应用

重点 络合反应及其平衡常数及用平衡常数处理络合平衡的基本方法;副反应系数及条件稳定常 数的意义及计算,用条件稳定常数处理络合平衡的基本方法;络合滴定化学计量点的计算、滴 定突跃范围及影响因素;金属离子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变色点及变色范围的计算及影响因素 使用指示剂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指示剂的选择;终点误差的计算;络合滴定准确滴定和分别 滴定的条件意义;络合滴定中适宜酸度范围的确定;提髙络合滴定选择性的方法及原理;滴定 方式及应用。 难点 副反应系数及条件稳定常数的计算;络合滴定化学计量点的计算、滴定突跃范围及影响因 素;金属离子指示剂变色点的计算;终点误差的计算;络合滴定中适宜酸度范围的确定。 第七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教学内容: 71氧化还原反应及平衡 72氧化还原滴定基本原理 73氧化还原滴定中的预处理 74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 7.5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知识点 氧化还原电对及分类; Nernst方程;条件电势及其影响因素;氧化还原反应平衡常数;化学 计量点时反应进行的完全程度: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及其影响因素;氧化还原滴定中所用的指 示剂;对称氧化还原电对滴定曲线的计算、化学计量点的计算、滴定突跃范围及其影响因素 滴定曲线的特征;氧化还原滴定终点误差的计算;氧化还原滴定前的预处理及常用的氧化还原 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重点 用条件电势结合 Nernst方程处理氧化还原平衡;对称氧化还原电对滴定曲线的绘制、化学 计量点的计算、滴定突跃及其影响因素;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结合实验掌握常用氧化还 原滴定分析方法(滴定条件、基本原理及结果计算)。 难点:条件电势的意义、计算及影响因素;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第八章:沉淀滴定法和滴定分析法小结 教学内容: 8.1沉淀滴定法 8.2滴定分析法小结 知识点: 沉淀滴定法基本原理;Moh法的基本原理及滴定条件;佛尔哈德法的原理及滴定条件;法 扬司法的基本原理及滴定条件;各种滴定分析方法的异同。 重点:

重点: 络合反应及其平衡常数及用平衡常数处理络合平衡的基本方法;副反应系数及条件稳定常 数的意义及计算,用条件稳定常数处理络合平衡的基本方法;络合滴定化学计量点的计算、滴 定突跃范围及影响因素;金属离子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变色点及变色范围的计算及影响因素、 使用指示剂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指示剂的选择;终点误差的计算;络合滴定准确滴定和分别 滴定的条件意义;络合滴定中适宜酸度范围的确定;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方法及原理;滴定 方式及应用。 难点: 副反应系数及条件稳定常数的计算;络合滴定化学计量点的计算、滴定突跃范围及影响因 素;金属离子指示剂变色点的计算;终点误差的计算;络合滴定中适宜酸度范围的确定。 第七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教学内容: 7.1 氧化还原反应及平衡 7.2 氧化还原滴定基本原理 7.3 氧化还原滴定中的预处理 7.4 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 7.5 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知识点: 氧化还原电对及分类;Nernst方程;条件电势及其影响因素;氧化还原反应平衡常数;化学 计量点时反应进行的完全程度;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及其影响因素;氧化还原滴定中所用的指 示剂;对称氧化还原电对滴定曲线的计算、化学计量点的计算、滴定突跃范围及其影响因素、 滴定曲线的特征;氧化还原滴定终点误差的计算;氧化还原滴定前的预处理及常用的氧化还原 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重点: 用条件电势结合Nernst方程处理氧化还原平衡;对称氧化还原电对滴定曲线的绘制、化学 计量点的计算、滴定突跃及其影响因素;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结合实验掌握常用氧化还 原滴定分析方法(滴定条件、基本原理及结果计算)。 难点:条件电势的意义、计算及影响因素;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第八章:沉淀滴定法和滴定分析法小结 教学内容: 8.1 沉淀滴定法 8.2 滴定分析法小结 知识点: 沉淀滴定法基本原理;Mohr法的基本原理及滴定条件;佛尔哈德法的原理及滴定条件;法 扬司法的基本原理及滴定条件;各种滴定分析方法的异同。 重点:

银量法的分类及滴定条件的选择(溶液酸度、指示剂及作用原理、干扰情况、适用范围) 难点:银量法的分类及滴定条件的选择 第九章:重量分析法 教学内容 9.1重量法概述 9.2沉淀溶解度及影响因素 9.3沉淀的类型和沉淀形成过程 94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因素 9.5沉淀条件的选择 9.6有机沉淀剂 知识点 重量分析法基本原理及分类;重量分析法的基本要求;重量分析法换算因数及分析结果的 计算;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活度积、溶度积、条件溶度积、溶解度以及考虑各种因素 影响时溶解度的计算);沉淀的形成过程及沉淀的分类;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沉淀条件的选 择;有机沉淀剂。 重点 重量分析法基本要求;重量分析法换算因数及分析结果的计算;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 素(活度积、溶度积、条件溶度积、溶解度以及考虑各种因素影响时溶解度的计算);影响沉 淀纯度的因素;沉淀条件的选择。 难点: 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活度积、溶度积、条件溶度积、溶解度 以及考虑各种因素影响时溶解度的计算)。 第十章:吸光光度法 教学内容: 10.1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和吸收定律 102分光光度计 10.3显色反应及影响因素 04光度分析法的设计及误差控制 10.5常用的吸光光度法 10.6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知识点 吸光光度法基本原理(光的基本性质、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光吸收基本定律,吸光 度、透光率的物理意义及关系,摩尔吸收系数和桑德尔灵敏度的物理意义及其相互换算关系、 吸收曲线与工作曲线的绘制及意义;参比溶液的作用及选择);分光光度计的基本构造、工作 原理及分类;显色反应及其影响因素;光度分析误差来源及测量条件的选择;示差、双波长光 度法的基本原理;光度分析法测定弱酸、碱解离常数、络合平衡常数及络合物组成的基本原 重点:

银量法的分类及滴定条件的选择(溶液酸度、指示剂及作用原理、干扰情况、适用范围) 难点:银量法的分类及滴定条件的选择 第九章:重量分析法 教学内容: 9.1 重量法概述 9.2 沉淀溶解度及影响因素 9.3 沉淀的类型和沉淀形成过程 9.4 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因素 9.5 沉淀条件的选择 9.6  有机沉淀剂 知识点: 重量分析法基本原理及分类;重量分析法的基本要求;重量分析法换算因数及分析结果的 计算;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活度积、溶度积、条件溶度积、溶解度以及考虑各种因素 影响时溶解度的计算);沉淀的形成过程及沉淀的分类;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沉淀条件的选 择;有机沉淀剂。 重点: 重量分析法基本要求;重量分析法换算因数及分析结果的计算;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 素(活度积、溶度积、条件溶度积、溶解度以及考虑各种因素影响时溶解度的计算);影响沉 淀纯度的因素;沉淀条件的选择。 难点: 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活度积、溶度积、条件溶度积、溶解度 以及考虑各种因素影响时溶解度的计算)。 第十章:吸光光度法 教学内容: 10.1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和吸收定律 10.2 分光光度计 10.3 显色反应及影响因素 10.4 光度分析法的设计及误差控制 10.5 常用的吸光光度法 10.6 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知识点: 吸光光度法基本原理(光的基本性质、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光吸收基本定律,吸光 度、透光率的物理意义及关系,摩尔吸收系数和桑德尔灵敏度的物理意义及其相互换算关系、 吸收曲线与工作曲线的绘制及意义;参比溶液的作用及选择);分光光度计的基本构造、工作 原理及分类;显色反应及其影响因素;光度分析误差来源及测量条件的选择;示差、双波长光 度法的基本原理;光度分析法测定弱酸、碱解离常数、络合平衡常数及络合物组成的基本原 理。 重点:

吸光光度法基本原理(光的基本性质、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光吸收基本定律,吸光 度、透光率的物理意义及关系,摩尔吸收系数和桑德尔灵敏度的物理意义及其相互换算关系、 吸收曲线与工作曲线的绘制及意义;参比溶液的作用及选择):光度分析误差来源及测量条件 的选择;光度分析法测定弱酸、碱解离常数、络合平衡常数及络合物组成的基本原理。。 难点: 吸光光度法基本原理;光度分析误差来源及测量条件的选择;吸收曲线与工作曲线的绘制 及意义 第十一章: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富集方法 教学内容 11.1概述 112气态分离法 11.3沉淀分离法 114萃取分离法 11.5离子交换分离法 11.6色谱分离法。 知识点: 分离富集的目的和意义;分离效果的评价(回收率);沉淀分离法、溶剂萃取分离法(萃 取、反萃取、分配定律、分配系数、分配比、萃取率)、离子交换分离法、色谱分离法、挥发 和蒸馏分离法;其它分离法。 重点: 分离富集的目的和意义;分离效果的评价(回收率);溶剂萃取分 离法中的相关计算 难点:溶剂萃取分离法中的相关计算 四、课程教学要求及考核方式 1教学方法:任课教师需认真研读本教学大纲、主教材、辅助教材和其它教学参考资料,认真备 课、批改作业,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课程主要内容需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必要时 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同时应及时对重难点内容辅导答疑,一般每章平均一次。 2.作业及实践环节: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是加深理解概念、掌握各种分析定量计算公式和达到消 化掌握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精选习题,做到难易适中、题量适度(一般为课后习题的1/2^2/3)、 认真批改、及时答疑。学生应独立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3.考试形式:本课程考核方式为考试。中期和期终考试都采取闭卷考试形式,综合评分以考试成 绩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给出。如果进行中期考试,则平时成绩占10%,中期占20%,期末成绩占70%; 如果不进行中期考试,则平时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80%。试题由题库统一命题、统一评分标准 统一考试;命制考题应严格按教学大纲要求进行,考试内容既要体现知识面,又要突出重点,题量 适度、难易适中。 五、学时分配(表格内内容为宋体五号) 章节主要内容 咯教学学时分配 阱授。回题。实验时论俗计备注 第1章 论 习题和讨论在辅 导课上进行

吸光光度法基本原理(光的基本性质、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光吸收基本定律,吸光 度、透光率的物理意义及关系,摩尔吸收系数和桑德尔灵敏度的物理意义及其相互换算关系、 吸收曲线与工作曲线的绘制及意义;参比溶液的作用及选择);光度分析误差来源及测量条件 的选择;光度分析法测定弱酸、碱解离常数、络合平衡常数及络合物组成的基本原理。。 难点: 吸光光度法基本原理;光度分析误差来源及测量条件的选择;吸收曲线与工作曲线的绘制 及意义。 第十一章: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富集方法 教学内容: 11.1 概述 11.2 气态分离法 11.3 沉淀分离法 11.4 萃取分离法 11.5 离子交换分离法 11.6 色谱分离法。 知识点: 分离富集的目的和意义;分离效果的评价(回收率);沉淀分离法、溶剂萃取分离法(萃 取、反萃取、分配定律、分配系数、分配比、萃取率)、离子交换分离法、色谱分离法、挥发 和蒸馏分离法;其它分离法。 重点: 分离富集的目的和意义;分离效果的评价(回收率);溶剂萃取分 离法中的相关计算。 难点:溶剂萃取分离法中的相关计算 四、课程教学要求及考核方式 1.教学方法:任课教师需认真研读本教学大纲、主教材、辅助教材和其它教学参考资料,认真备 课、批改作业,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课程主要内容需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必要时 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同时应及时对重难点内容辅导答疑,一般每章平均一次。 2.作业及实践环节: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是加深理解概念、掌握各种分析定量计算公式和达到消 化掌握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精选习题,做到难易适中、题量适度(一般为课后习题的1/2~2/3)、 认真批改、及时答疑。学生应独立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3.考试形式:本课程考核方式为考试。中期和期终考试都采取闭卷考试形式,综合评分以考试成 绩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给出。如果进行中期考试,则平时成绩占10%,中期占20%,期末成绩占70%; 如果不进行中期考试,则平时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80%。试题由题库统一命题、统一评分标准、 统一考试;命制考题应严格按教学大纲要求进行,考试内容既要体现知识面,又要突出重点,题量 适度、难易适中。 五、学时分配(表格内内容为宋体五号) 章节 主要内容 各教学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习题 实验 讨论 合计 第1章 绪论 4 2 0 1 7 习题和讨论在辅 导课上进行

第2章分析试样的采集及制备 第3章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 习题和讨论在辅 处理 导课上进行 第章份析化学中的质量保证与 质量控制 第5章酸碱滴定法 10 15 习题和讨论在辅 导课上进行 第6章 合滴定法 习题和讨论在辅 导课上进行 第7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11 习题和讨论在辅 导课上进行 第8章沉淀滴定法及滴定分析法265 第9章重量分析法 习题和讨论在辅 导课上进行 第10章吸光光度法 习题和讨论在辅 导课上进行 第1章份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富 0 0 10 六、建议教材及参考书 建议教材:《分析化学》(第五版)上册,武汉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参考书目: 1、《分析化学》,林树昌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分析化学定量分析化学简明教程》(第三版),彭崇慧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定量分析中的误差和数据评价》宋清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4、《分析化学》(第四版)上册,华中师范大学等校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 ModernAnalytical Chemistry, David Harvey, Depauw University, McGraw Hill, 1999

第2章 分析试样的采集及制备 2 0 0 0 2 第3章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 处理 8 4 0 1 13 习题和讨论在辅 导课上进行 第4章 分析化学中的质量保证与 质量控制 2 0 0 1 3 第5章 酸碱滴定法 10 4 0 1 15 习题和讨论在辅 导课上进行 第6章 络合滴定法 8 4 0 1 13 习题和讨论在辅 导课上进行 第7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8 2 0 1 11 习题和讨论在辅 导课上进行 第8章 沉淀滴定法及滴定分析法 小结 2 0 0 1 3 第9章 重量分析法 6 2 0 1 9 习题和讨论在辅 导课上进行 第10章 吸光光度法 6 2 0 1 9 习题和讨论在辅 导课上进行 第11章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富 集方法 4 0 0 1 5 合计 60 20 0 10 90 六、建议教材及参考书 建议教材:《分析化学》(第五版)上册,武汉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参考书目: 1、《分析化学》,林树昌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分析化学定量分析化学简明教程》(第三版),彭崇慧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定量分析中的误差和数据评价》宋清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4、《分析化学》(第四版)上册,华中师范大学等校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 ModernAnalytical Chemistry, David Harvey, Depauw University, McGraw Hill, 1999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