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1、本文作者是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填人名)。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缘溪行 忽逢桃花林 落英缤纷 欲穷其林 土地平旷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延至其家 此中人语云 处处志之 诣太守 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 欣然规往 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3、解释下列词语在本文中的意思。 缤纷: 开朗: 阡陌: 交通 俨然: 怡然: 妻子 邑人: 绝境: 外人 间隔 无论: 不足 问津 垂 4、文章第一段中间几句富有诗意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5、文章第二段写渔人初进桃花源所见,写出了桃花源的哪些特点? 6、听了渔人的讲述,桃花源里的人为什么“皆叹惋”? 7、“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的“咸”“各”“皆”有什么作用? 8、由《桃花源记》诞生了一条成语是什么?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什么? 9、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封建社会中人们心中的理想社会? 10、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印象中的作者是怎样一个人? 12、根据文章内容,上下两句分别用“桃花林”“桃花源”(在句中的位置不限)。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 13、用原文回答:(1)写世外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2)、写世外桃源社会环境平静安定的句子 (3)、写桃源人生活恬静舒适的句子 (4)、写桃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 (5)、《桃花源记》中写出渔人初进桃花源的感受的成语: (6)表达世事沧桑变化,浑然不觉的心境,今天常引用陶潜的《桃花源记》中的语 句 (7)、《桃花源记》中可以用来形容春色美妙景致迷人的成语: 14、读完全文,你认为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15、文章开头一段是什么描写?由此段描写及第二段发现桃源你能联想到古代哪两句诗? 16、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找桃源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 的是什么?
1 桃花源记 1、本文作者是 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填人名)。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缘溪行 忽逢桃花林 落英缤纷 欲穷其林 土地平旷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延至其家 此中人语云 处处志之 诣太守 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 欣然规往 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3、解释下列词语在本文中的意思。 缤纷: 开朗: 阡陌: 交通: 俨然: 怡然: 妻子: 邑人: 绝境: 外人: 间隔: 无论: 不足: 未果: 问津: 垂髫: 4、文章第一段中间几句富有诗意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5、文章第二段写渔人初进桃花源所见,写出了桃花源的哪些特点? 6、听了渔人的讲述,桃花源里的人为什么“皆叹惋”? 7、“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的“咸”“ 各”“ 皆”有什么作用? 8、由《桃花源记》诞生了一条成语是什么?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什么? 9、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封建社会中人们心中的理想社会? 10、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 1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印象中的作者是怎样一个人? 12、根据文章内容,上下两句分别用“桃花林”“桃花源”(在句中的位置不限)。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 13、用原文回答:(1)写世外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 , 。 (2)、写世外桃源社会环境平静安定的句子: , 。 (3)、写桃源人生活恬静舒适的句子: , 。 (4)、写桃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 , 。 (5)、《桃花源记》中写出渔人初进桃花源的感受的成语: 。 ( 6 ) 表 达 世 事 沧 桑 变 化 , 浑 然 不 觉 的 心 境 , 今 天 常 引 用 陶 潜 的 《 桃 花 源 记 》 中 的 语 句: , 。 (7)、《桃花源记》中可以用来形容春色美妙景致迷人的成语: 。 14、读完全文,你认为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15、文章开头一段是什么描写?由此段描写及第二段发现桃源你能联想到古代哪两句诗? 16、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找桃源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 的是什么?
2、顺着、沿着。遇到。花鵝。走尽。开阔,同“邀”邀请摆、邀请 告诉作标记 着从前。计划不久護 交错相通 访求,探求 4、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写桃 自然环境的美好,社会环境的平静,人们生活的恬适。或。美丽富饶,安宁和平,人们安居乐业 6、为世外的战乱纷争而叹惋,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叹惋。 7、 映桃源人的热情好客 反映了桃源人生活富足 8、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境界。 9、环境美丽,没有战争,没有压迫,生活富足,安居乐业 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虽民风淳 朴,但生产力低下,是封建社会状态下的小农经济,只能是当时的理想社会,而不是令天我们 11、 对黑暗动荡的现状不满,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 12、 桃花林芳草鲜美,桃花源土地平旷。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往来种作”和“黄发垂髫并恰然自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或:村中闽有人,威来问讯。或: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 14、饱受战乱之苦不愿出去。 15、景物描写。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
2 桃花源记参考答案: 1、东晋 陶渊明 2、顺着、沿着 遇到 花瓣 走尽 开阔 同“邀”邀请 摆、 邀请 告诉 作标记 到 顺着 从前 计划 不久 渡口 3、繁多的样子 开阔明亮 田间小路 交错相通 整齐的样子 愉快的样子 妻子儿女 乡邻 与世隔绝的地方 桃花源以外的人 隔断 不用说,更不必说 不值得 没有实现 访求,探求 指小孩 4、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写桃 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5、自然环境的美好,社会环境的平静,人们生活的恬适。或:美丽富饶,安宁和平,人们安居乐业。 6、 为世外的战乱纷争而叹惋,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叹惋。 7、 反映桃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也反映了桃源人生活富足。 8、 世外桃源 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境界。 9、 环境美丽,没有战争,没有压迫,生活富足,安居乐业。 10、 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虽民风淳 朴,但生产力低下,是封建社会状态下的小农经济,只能是当时的理想社会,而不是今天我们向往的理想社会。 11、 对黑暗动荡的现状不满,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 12、 桃花林芳草鲜美,桃花源土地平旷。 13、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往来种作”和“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或:村中闻有人,咸来问讯。或: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豁然开朗。 (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落英缤纷。 14、饱受战乱之苦不愿出去。 15、景物描写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6、表明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
《小石潭记》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该文选自《 》,作者 ,唐朝著名 2、注音 篁()洌()翕()邃()坻( 3、直接写潭水清的语句是 借石潭的形状写潭水清的句子是 4、下列词用法不同的是() A、闻:隔篁竹,闻水声 余闻之也久 B、许: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潭中鱼可百许头 C、其:以其境过清 不可知其源 D、差:参差披拂 犬牙差互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 (2)皆若空游无所依(依 (3)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悄怆幽邃: (5)隶而从者 (隶 6、课文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7、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是 8、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 等角度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 却又无处不在写 9、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 )(多选) A、闻水声,如鸣佩环 B、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D、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E、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F、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G、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H、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10、解释下列多义词 (1)环:如鸣佩环( )四面竹树环合( (2)清:水尤清洌 )以其境过清( (3)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知其源( 11、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 (1)写鱼静态的句子: (2)写鱼动态的句子: (3)写鱼情态的句子: 12、作者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是() A、深秋时节出游,天气凉了 B、游的时间长了,接近黄昏,下了寒气 ℃、小石潭四周没有多少游人,潭水很凉D、自己的心境凄苦孤寂
3 《小石潭记》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该文选自《 》,作者 ,唐朝著名 。 2、注音: 篁( ) 洌( ) 翕( )邃 ( ) 坻( ) 3、直接写潭水清的语句是 ;借石潭的形状写潭水清的句子是 。 4、下列词用法不同的是( ) A、闻:隔篁竹,闻水声 余闻之也久 B、许: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潭中鱼可百许头 C、其:以其境过清 不可知其源 D、差:参差披拂 犬牙差互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 ) ⑵皆若空游无所依 (依: ) ⑶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 ) ⑷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悄怆幽邃: ) ⑸隶而从者 (隶: ) 6、课文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7 、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是 。 8、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 、 、 等角度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 , 却又无处不在写 。 9、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 )(多选) A、闻水声,如鸣佩环 B、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D、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E、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F、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G、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H、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10、解释下列多义词: ⑴环:如鸣佩环( ) 四面竹树环合( ) ⑵清:水尤清洌( ) 以其境过清 ( ) ⑶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 不可知其源( ) 11、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 ⑴写鱼静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写鱼动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写鱼情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作者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是( ) A、深秋时节出游,天气凉了 B、游的时间长了,接近黄昏,下了寒气 C、小石潭四周没有多少游人,潭水很凉 D、自己的心境凄苦孤寂
二.阅读理解、分析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4、回答下边的问题。 ①“明灭可见”指的是一条小溪,这个说法有根据吗? ②文中提到“乐”字,这跟全文的情调协调吗?说说你的理解。 15、“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又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析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似与游者相乐 16、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三段的段意。 段 段 三段 1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4 二.阅读理解、分析。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回答下边的问题。 ①“明灭可见”指的是一条小溪,这个说法有根据吗? ②文中提到“乐”字,这跟全文的情调协调吗?说说你的理解。 15、 “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又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析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似与游者相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三段的段意。 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1、《柳河东集》;柳宗元;文学家 2,(huang 2)(ie4) xi1(sui4)(chi2 1 3、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 B 5、()向西(2凭借,依靠(3)像狗的牙齿那样④寂静得使人忧伤(跟随 6、愉悦:抑郁忧伤 7、潭中鱼可百许头……往来翕忽 8、游鱼、阳光、影子、水、水 10、玉制的装饰品:环绕;清澈;凄清:大约:可 11、日光……不动;俶尔……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13、①潭中大约有鱼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好像水都没有(游鱼)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 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14、①上文“斗折蛇行”是指溪说的;下文“其岸势犬牙差互”是指溪岸说的,这就是“明灭可见”指的是一条小 溪的根据。②作者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政治失意生活中的抑郁心情,因此当他听到水声时,当看到鱼儿“往来 翕忽”的游态时,他感到自然间的乐趣,心情也变得欢快起来,成为作者当时的心情的反衬,跟全文的忧伤凄苦的基 调形成了对立的统一,从而更有力地揭示了痛苦的深度。(意近即可) 15、①“鸣佩环”比喻“水声”的暸亮。②“空”,意为空中,比喻水的透眀度。③不是比喻,“似”表示作者的猹 16、一段:写潭中游鱼的情趣。二段:写潭的水源。三段:写潭四圊的景色和作者的感受。 、这八个字,不仅髙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环境淸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 点睛之笔
5 参考答案一、 1、《柳河东集》;柳宗元;文学家 2、(huang2) (lie4) ( xi1) (sui4) (chi2 ) 3、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 4、B 5、⑴向西⑵凭借,依靠⑶像狗的牙齿那样⑷寂静得使人忧伤⑸跟随 6、愉悦;抑郁忧伤 7、潭中鱼可百许头……往来翕忽 8、游鱼、阳光、影子、水、水 9、CFG 10、玉制的装饰品;环绕;清澈;凄清;大约;可以,能 11、日光……不动;俶尔……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12、D 二、 13、①潭中大约有鱼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好像水都没有)②(游鱼)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 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14、①上文“斗折蛇行”是指溪说的;下文“其岸势犬牙差互”是指溪岸说的,这就是“明灭可见”指的是一条小 溪的根据。②作者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政治失意生活中的抑郁心情,因此当他听到水声时,当看到鱼儿“往来 翕忽”的游态时,他感到自然间的乐趣,心情也变得欢快起来,成为作者当时的心情的反衬,跟全文的忧伤凄苦的基 调形成了对立的统一,从而更有力地揭示了痛苦的深度。(意近即可) 15、①“鸣佩环”比喻“水声”的嘹亮。②“空”,意为空中,比喻水的透明度。③不是比喻,“似”表示作者的猜 想。 16、一段:写潭中游鱼的情趣。二段:写潭的水源。三段:写潭四周的景色和作者的感受。 17、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 点睛之笔
《核舟记》练习题及答案 基础知识 1.给加粗字注音。 (1)罔不 (2)贻 (3)箬篷 (4)八方有奇 (5)石青糝之 (6)髯 (7)天启壬戌 (8)篆章 解释加粗词 (1)罔不: (2)尝贻余核舟 (3)绝类弥勒 (4)诎右臂支船 (5)篆章 (6)视端容寂 (7)曾不盈寸 (8)桃核修狭者 3.《核舟记》选自 朝人 编辑的 ,《核舟记》的作者是 朝人 4.核舟的主题是 课文在介绍核舟时先用 词(原文中词)总括,结尾再用 话相照应,高度评价了王叔远高超的技艺。 5.根据文中表数量的形式,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古汉语表数量的用法。 阅读 阅读课文1~3节,回答问题。 (1)下面句中加粗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中峨冠而多髯(x)者为东坡 B.苏黄共阅一手卷(juan) C.石青糁之(san) D.神情与苏黄不属(zhu) (2)下面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高可(大约)二黍许 B.矫(举)首昂视 C.两膝相比(比较) 清风徐(缓缓地)来 (3)在这段中找出一个通假字并解释: 解释 (4)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为”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B.士卒多为用者 C.为人五,为窗八 中轩敞者为舱 (5)第三段文字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后介绍黄庭坚、佛印?从这三段文字中各找一点理由 (6)第三段细致描写鲁直“如有所语话”,佛印“神情与苏、黄不属”,“珠可历历数也”是为了说明什么?试用自己 的话简要回答
6 《核舟记》练习题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粗字注音。 (1)罔不 (2)贻 (3)箬篷 (4)八方有奇 (5)石青糝之 (6)髯 (7)天启壬戌 (8)篆章 2.解释加粗词。 (1)罔不: (2)尝贻余核舟一: (3)绝类弥勒: (4)诎右臂支船: (5)篆章: (6)视端容寂: (7)曾不盈寸: (8)桃核修狭者: 3.《核舟记》选自________朝人________编辑的________,《核舟记》的作者是________朝人________。 4.核舟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课文在介绍核舟时先用________一词(原文中词)总括,结尾再用________一句 话相照应,高度评价了王叔远高超的技艺。 5.根据文中表数量的形式,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古汉语表数量的用法。 二、阅读 阅读课文 1~3 节,回答问题。 (1)下面句中加粗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峨冠而多髯(xú)者为东坡 B.苏黄共阅一手卷(juǎn) C.石青糁之(sǎn) D.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 (2)下面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高可(大约)二黍许 B.矫(举)首昂视 C.两膝相比(比较) D.清风徐(缓缓地)来 (3)在这段中找出一个通假字并解释:________同________解释________ (4)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为”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B.士卒多为用者 C.为人五,为窗八 D.中轩敞者为舱 (5)第三段文字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后介绍黄庭坚、佛印?从这三段文字中各找一点理由。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三段细致描写鲁直“如有所语话”,佛印“神情与苏、黄不属”,“珠可历历数也”是为了说明什么?试用自己 的话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三、①wng②M③ruai⑤ )son (6r&n (ren×0 zhuan 2.①无不②曾经③极 张潮《虞初新志》 5.古汉语中无专门的量词,常用数词加名词表示数量。 窗上刻的是东坡的文句。c·三人位置东坡居中(6)说明雕刻技艺娴熟高超。 《关雎》《蘗葭》选择题练习 1、.(1)对《蒹葭》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 (2).对《蒹葭》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 B.古诗中,“水”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 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寥廓凄清的特点。通过该特点衬托出主人公因热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心情 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 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 (3)对《蒹葭》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 A.这首诗以眼前所见景物起兴,既点出深秋季节一片萧条,又衬托出诗人凄婉的感情 B.“伊人”可以理解为诗人所追求的人:诗人对意中人充满了爱悦之情,热烈地追求,然而可望不可即,始终求之 不得,诗人心中充满了惆 C.“白露为霜”、“白露未睎”、“白露未已”以及“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等意思相同,这种重章叠 句的表达方法加强了诗歌的感情色彩。 D.第一章的韵脚是“苍”“霜”“方”“长”“央”,即第一句入韵,其余是偶句押韵,奇句不押韵。 2、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北冥有鱼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并写出一个含有跟该词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成语。 ①怒而飞 成语: ②志怪者也 成语: ③则芥为之舟。芥 成语: ④适千里者 成语: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l.①wǎng ②yí ③ruò ④jī ⑤sǎn ⑥rán ⑦rén xū ⑧zhuàn 2.①无不 ②曾经 ③极 ④同“屈”,弯曲 ⑤篆字图章 ⑥神色 ⑦还 ⑧长而窄 3.清 张潮《虞初新志》 明 魏学洢 4.大苏泛赤壁 奇巧 技亦灵怪 5.古汉语中无专门的量词,常用数词加名词表示数量。 二、 (1)C (2)C (3)诎屈弯曲 (4)D (5)[ ] A.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B.窗上刻的是东坡的文句 c.三人位置东坡居中 (6)说明雕刻技艺娴熟高超。 《关雎》《蒹葭》选择题练习 1、. (1)对《蒹葭》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 (2)..对《蒹葭》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 B.古诗中,“水”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 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寥廓凄清的特点。通过该特点衬托出主人公因热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心情。 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 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 . (3)对《蒹葭》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 ) A.这首诗以眼前所见景物起兴,既点出深秋季节一片萧条,又衬托出诗人凄婉的感情。 B.“伊人”可以理解为诗人所追求的人;诗人对意中人充满了爱悦之情,热烈地追求,然而可望不可即,始终求之 不得,诗人心中充满了惆怅。 C.“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以及“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等意思相同,这种重章叠 句的表达方法加强了诗歌的感情色彩。 D.第一章的韵脚是“苍”“霜”“方”“长”“央”,即第一句入韵,其余是偶句押韵,奇句不押韵。 2、.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 “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北冥有鱼 (1) 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并写出一个含有跟该词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成语。 ①怒而飞。 怒: 成语: ②志怪者也。 志: 成语: ③则芥为之舟。 芥: 成语: ④适千里者。 适: 成语: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跟现代汉语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A.野马也,尘埃也。 B.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背负青天 D.腹犹果然 (3)说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两句的论证特点和表达作用 答 (4)有关蜩与学鸠的分析,是什么论证方法?有怎样的效果? 答案:2,D解析: 1)①怒:奋发:百花怒放。②记载。开张志喜。③小草:视如草芥。④往,到:适可而止。 说明没有崇高的志向,心灵终究飞不远 4)。对比论证。用没有远大志向的蜩与学鸪反衬鯤鵬的雄才大略。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2)请循其本。 循: (3)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2.翻译下列句子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3.通过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可以看出两个人的心境有什么不同? 4.请概括《庄子》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文,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关于这一点,历来争论不休。下 面是其中看法之 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 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请你对谁是胜者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所属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试题难度系数:中档 答案 1.(1)固然(2)顺着,沿着(3)代词,鱼的快乐
8 (2)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跟现代汉语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 A. 野马也,尘埃也。 B.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 背负青天 D. 腹犹果然 (3) 说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两句的论证特点和表达作用。 答:________ (4) 有关蜩与学鸠的分析,是什么论证方法?有怎样的效果? 答:________ 答案:2.D;解析: (1) ①怒:奋发;百花怒放。②记载;开张志喜。③小草;视如草芥。④往,到;适可而止。 (2) 句中义:(吃得)饱饱的样子;现代汉语义:副词,表示跟预料的相同。 (3) 比喻论证。用浅水托不起大舟这一喻体,说明没有崇高的志向,心灵终究飞不远。 (4) 对比论证。用没有远大志向的蜩与学鸠反衬鲲鹏的雄才大略。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固:_____________ (2)请循其本。 循:_____________ (3)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之: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可以看出两个人的心境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概括《庄子》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文,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关于这一点,历来争论不休。下 面是其中看法之一: 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 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请你对谁是胜者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属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试题难度系数:中档 答案 1.(1)固然 (2)顺着,沿着 (3)代词,鱼的快乐
3.惠子求实的态度近乎呆板,而庄子极富灵性,有诗人一般的心境 4,机智、幽默、富有想像力。 《虽有佳肴》导学案 学习过程: 背景链接(介绍作者): 本文节选自《》(《 》),又名《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_论著的选集,共』篇。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 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 系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自强( )兑命( )学学半(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 )②弗食( ③不知其旨也( ④不知其善也( )⑤然后能自强也() ⑥虽有至道( ⑦教学相长 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⑨教然后知困( ⑩然后能自反也( )①D然后能自强( ①2学学半( 03其此之谓乎 4.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 古义:( 今义:( 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义:( ))) 今义:( 教然后知困 古义:( 今义:( ))) 学学半 古义:( 今义:( 5.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6、(1)《虽有嘉肴》节选自 又名 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 论著的选集, 共篇。《学记》是 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 的专著 (2)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 合作探究 1.细读文章,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方法指导:要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在此基础 上,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如;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9 2.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3.惠子求实的态度近乎呆板,而庄子极富灵性,有诗人一般的心境。 4.机智、幽默、富有想像力。 5.“略”。 《虽有佳肴》导学案 学习过程: 背景链接(介绍作者): 本文节选自《 》(《 》),又名《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 论著的选集,共 篇。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 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 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 系。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不少于 4 遍,力争读熟,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 ( )( ) 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 )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 虽.有嘉肴( ) ② 弗.食( ) ③不知其旨.也( ) ④不知其善.也( ) ⑤然后能自强..也( ) ⑥虽有至.道( ) ⑦教学相长.( ) 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⑨教然后知困.( ) ⑩.然后能自反..也( ) ⑾然后能自强.( ) ⑿学.学半( ) ⒀ 其.此之谓乎( ) 4.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 古义:( ) 今义:( ) 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义:( ) 今义:( ) 教然后知困. 古义 :( ) 今义:( ) 学.学半 古义:( ) 今义: ( ) 5.翻译下列句子。 (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6、(1)《虽有嘉肴》节选自 ,又名 , 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 论著的选集, 共 篇。《学记》是 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 的专著。 (2)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 。 合作探究: 1. 细读文章,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方法指导:要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在此基础 上,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如;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3.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4.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签案背景链接(介绍作者) 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49篇。《学记》是《礼记》中 是中国教自史 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 师生关系以及回学之间的关系 (4)虽有嘉看,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5)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6)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④不知其普也。好,妙⑤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 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⑨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了 4其此之 推测 虽有佳肴 然 弗食,不知其旨也 习 5、翻译下列句子。 即 (5)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 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自己 (6)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然后 才能自我勉励。 6、(1)《虽有嘉肴》节选自 名 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 论著的选集,共篇。《学记》是 (2)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教学相长 1
10 (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3.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4.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案背景链接(介绍作者): 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 49 篇。《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 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 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不少于 4 遍,力争读熟,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4)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5)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6)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 ( jiá) ( yáo ) 自强.( qiǎng ) 兑.命( yuè ) 学.学半( xiào )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② 虽.有嘉肴 即使 ② 弗.食 不 ③不知其旨.也 甘美 ④不知其善.也 好,妙 ⑤然后能自强..也 自我勉励 ⑥虽有至.道 达到极点 ⑦教学相长. 促进 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因此 ⑨教然后知困. 不通,理解不了 ⑩.然后能自反..也 反省自己 ⑾然后能自强. 勉励 ⑿学.学半 教 ⒁ 其.此之谓乎 大概,表示推测 4、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义: 甘美 今义:主旨 教然后知困. 古义 :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学.学半 古义:教 今义:学习 5、 翻译下列句子。 (4)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也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即使 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5)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自己 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6)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然后 才能自我勉励。 6、(1)《虽有嘉肴》节选自 ,又名 , 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 论著的选集,共 篇。《学记》是 中的一篇, 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 的专著。 (2)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 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