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同步练习 ◆选择题 1.在晚清青年一代的阅读目录中,立宪机关报与革命机关报一起出现是很常见的事。胡适指 出二十世纪初年梁启超先生“虽不曾明白提倡种族革命,却在一班少年人的脑海里种下了不 少革命种子”。材料反映了当时青年() A.认清了立宪与革命的本质不同B.积极宣传各地各类报刊信息 C.通过立宪宣传形成了革命思想D.并未将立宪与革命绝对对立 2.1895年,由传教士李提摩太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一书在上海出版后,几千册一售而 空,三年间卖了两万到三万本,一时成为“谈新学者,皆不得不备之书”,以致于盗版书更 多。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翻译者采用了本土化的译书策略B.清政府对教育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 C.该书内容适应了当时国人的需要D.外国传教势力在中国获得迅速发展 3.《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 “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B.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C.对西方政治体制己有所涉及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4.1902年,梁启超写文章分辨了中国儒学“仁政”与西方近代“自由”的区别,认为“以 孔孟之贤,其仁政之说,不能禁暴君贼臣之鱼肉人民”,是因为“治人者有权,而治于人者 无权”,强调“仁政”已经完全过时,应被“自由”取代。这表明梁启超() A.反思和批判传统文化 B.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 C.根本否定了儒家思想 D.主张推翻君主制度 5.晚清知识分子冯激生活在洋务运动最激烈的时代,自小就好读经世书和西学书,用自己学 到的西方近代光学知识注解《墨经》,用西方近代矿物学知识和化学知识注解《管子》,希望 通过自己的解释能够证明西学和中学是相通的。冯激这些努力( A.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B.有利于推动当时向西方学习 C.为学习西方找到科学的依据D.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同步练习 1.在晚清青年一代的阅读目录中,立宪机关报与革命机关报一起出现是很常见的事。胡适指 出二十世纪初年梁启超先生“虽不曾明白提倡种族革命,却在一班少年人的脑海里种下了不 少革命种子”。材料反映了当时青年( ) A.认清了立宪与革命的本质不同 B.积极宣传各地各类报刊信息 C.通过立宪宣传形成了革命思想 D.并未将立宪与革命绝对对立 2.1895 年,由传教士李提摩太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一书在上海出版后,几千册一售而 空,三年间卖了两万到三万本,一时成为“谈新学者,皆不得不备之书”,以致于盗版书更 多。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翻译者采用了本土化的译书策略 B.清政府对教育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 C.该书内容适应了当时国人的需要 D.外国传教势力在中国获得迅速发展 3.《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 “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C.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4.1902 年,梁启超写文章分辨了中国儒学“仁政”与西方近代“自由”的区别,认为“以 孔孟之贤,其仁政之说,不能禁暴君贼臣之鱼肉人民”,是因为“治人者有权,而治于人者 无权”,强调“仁政”已经完全过时,应被“自由”取代。这表明梁启超( ) A.反思和批判传统文化 B.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 C.根本否定了儒家思想 D.主张推翻君主制度 5.晚清知识分子冯激生活在洋务运动最激烈的时代,自小就好读经世书和西学书,用自己学 到的西方近代光学知识注解《墨经》,用西方近代矿物学知识和化学知识注解《管子》,希望 通过自己的解释能够证明西学和中学是相通的。冯激这些努力( ) A.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 B.有利于推动当时向西方学习 C.为学习西方找到科学的依据 D.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 ◆ 选择题
6.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分析说,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 到种子和种植方法。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以下是 中国近代史中诸派的救国思想,其中能印证张鸣教授观点的是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师夷长技以制夷” C.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D.设议会、开国会 7.史学家陈旭麓说:“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 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 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意在说明() A.只有“中体西用”,才能解决内忧外患 B.洋务运动习西方科技是必然选择 C.“中体西用”有利于洋务运动顺利推行 D.洋务运动变革不彻底无法实现目的 8.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说:“窃闻与日本议和,……天下震动。”需“迁都”“练兵”,以 备日后“不必割地”“可以言战”。时隔四年后他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说:“万国报馆议 论沸腾咸以分中国言”,应“特置制度局于内廷”,并提出“国政之立,皆以为民”的主张。 康有为维新思想前后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时局发生变化B.变法遭遇挫折C.朝廷极力阻碍D.皇帝软弱无能 9.19世纪后期报刊上诸如《论中西历史之所以不同》、《中西饮食异宜说》、《论中西民情不 同》、《中西政情之别》一类文章屡见不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比较的范围在逐渐扩 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现象表明 中国知识分子() A.传统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B.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 C.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的重大变化D.放弃了儒家是古非今的传统观念 10.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的考题,其中19世纪70年代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 A.“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 B.“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C.“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 D.“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试举例明之。” 11.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之“新”的主要含义是( A.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除弊端 B.批判程朱理学,提倡“经世致用
6.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分析说,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 到种子和种植方法。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以下是 中国近代史中诸派的救国思想,其中能印证张鸣教授观点的是 (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 D.设议会、开国会 7.史学家陈旭麓说:“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 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 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意在说明( ) A.只有“中体西用”,才能解决内忧外患 B.洋务运动习西方科技是必然选择 C.“中体西用”有利于洋务运动顺利推行 D.洋务运动变革不彻底无法实现目的 8.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说:“窃闻与日本议和,……天下震动。”需“迁都”“练兵”,以 备日后“不必割地”“可以言战”。时隔四年后他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说:“万国报馆议 论沸腾咸以分中国言”,应“特置制度局于内廷”,并提出“国政之立,皆以为民”的主张。 康有为维新思想前后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时局发生变化 B.变法遭遇挫折 C.朝廷极力阻碍 D.皇帝软弱无能 9.19 世纪后期报刊上诸如《论中西历史之所以不同》、《中西饮食异宜说》、《论中西民情不 同》、《中西政情之别》一类文章屡见不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比较的范围在逐渐扩 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现象表明 中国知识分子( ) A.传统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 B.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 C.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的重大变化 D.放弃了儒家是古非今的传统观念 10.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的考题,其中 19 世纪 70 年代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 ) A.“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 B.“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C.“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 D.“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试举例明之。” 11.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之“新”的主要含义是( ) A.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除弊端 B.批判程朱理学,提倡“经世致用
C.抛弃“天朝上国”梦幻,放眼看世界D.“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2.如图是某学者概括的中国近现代思想发展历程示意图,依据此图,中国近现代思想发展 国粹论一互补论一本位论 天朝儒 现代、中国式的 学道统 全盘化论一现代化论 西用论→西化论一西化论 A.是一个从学习西方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 B.是一个西学东渐去传统化的过程 C.是一个东西文化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 D.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综合题 13.材料一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 夜揽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民,尊崇教主,必在是矣 康有为《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1898年6月) 材料二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一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有何特点?近代西方哪次思想解放运动与之相 似 (2)影响以上特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欧洲人是以商业和宗教这两种途径接近中国的,不过起初宗教交流就很活跃。明末 清初,一批来华耶稣会会士由于精通中国文化而获得高官的赏识,其中最有名的是利玛窦 他们脱下僧袍,换成了儒服,通过与儒家学者们谈天、辩论,用三棱镜、自鸣钟和地理知识 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汤若望精通天文,后来他在满清宫廷担任过钦天监监正的职务。耶稣 会会士在皇室中发展了许多教徒。会士们将大约7000种西文图书带到了北京。17世纪时会 士与中国学者合译出了大约380种著作,这些书多为神学著作,但也有一些涉及天文、数学 地理、医药、气象、机械、解剖学、动物学、逻辑以及欧洲政治和教育制度等方面的论文和
C.抛弃“天朝上国”梦幻,放眼看世界 D.“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12.如图是某学者概括的中国近现代思想发展历程示意图,依据此图,中国近现代思想发展 ( ) A.是一个从学习西方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 B.是一个西学东渐去传统化的过程 C.是一个东西文化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 D.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13.材料一 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 夜揽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民,尊崇教主,必在是矣。 ——康有为《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1898 年 6 月) 材料二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有何特点?近代西方哪次思想解放运动与之相 似? (2)影响以上特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人是以商业和宗教这两种途径接近中国的,不过起初宗教交流就很活跃。明末 清初,一批来华耶稣会会士由于精通中国文化而获得高官的赏识,其中最有名的是利玛窦, 他们脱下僧袍,换成了儒服,通过与儒家学者们谈天、辩论,用三棱镜、自鸣钟和地理知识 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汤若望精通天文,后来他在满清宫廷担任过钦天监监正的职务。耶稣 会会士在皇室中发展了许多教徒。会士们将大约 7000 种西文图书带到了北京。17 世纪时会 士与中国学者合译出了大约 380 种著作,这些书多为神学著作,但也有一些涉及天文、数学、 地理、医药、气象、机械、解剖学、动物学、逻辑以及欧洲政治和教育制度等方面的论文和 ◆ 综合题
专著。汤若望他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出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一书 一费正清《东亚: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西风东渐,对中国的传统秩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而等清政府 认识到这一点时已为时过晚。林则徐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曾编译《四洲志》,此书后 经魏源增补为《海国图志》。魏源的思想新旧参半,他在提出上述主张的同时,又提出“师 夷长技以制夷”的战略思想。“自强运动”便脱胎于这种思想,该派中人主张向西方学习先 进的机器制造技术,这实际上是魏源等人“经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孙子兵法》中云: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正好表明了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不幸的是,中国太大了,士 大夫们墨守成规、思想闭塞,对外界情况麻木不仁,因而西方的影响主要只是局限于香港等 通商口岸地区。 一费正清《东亚:传统与变迁》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到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西学东渐发生的变化。 ◆参考答案 谷案和解析 【答案】 1.D2.C3.C4.A5.B6.A7.C8 0.A11.D 12.C (1)利用儒家经学(孔子学说)来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文艺复兴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14.变化 传播主体: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主,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以西方传教士、外交家、官员、 探险家和中国旅行家、外交家、商人等为主: 传播内容:明末清初主要传播基督教神学思想和欧洲先进科技知识,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以学 习西方的先进武器以及相关的器械运输等为主; 传播对象: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主要是皇室成员和高官,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主要是先进知识分
专著。汤若望他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出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一书。 ——费正清《东亚: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西风东渐,对中国的传统秩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而等清政府 认识到这一点时已为时过晚。林则徐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曾编译《四洲志》,此书后 经魏源增补为《海国图志》。魏源的思想新旧参半,他在提出上述主张的同时,又提出“师 夷长技以制夷”的战略思想。“自强运动”便脱胎于这种思想,该派中人主张向西方学习先 进的机器制造技术,这实际上是魏源等人“经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孙子兵法》中云: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正好表明了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不幸的是,中国太大了,士 大夫们墨守成规、思想闭塞,对外界情况麻木不仁,因而西方的影响主要只是局限于香港等 通商口岸地区。 ——费正清《东亚:传统与变迁》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到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西学东渐发生的变化。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D 2.C 3.C 4.A 5.B 6.A 7.C 8.A 9.C 10.A 11.D 12.C 13. (1)利用儒家经学(孔子学说)来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文艺复兴。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14. 变化: 传播主体: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主,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以西方传教士、外交家、官员、 探险家和中国旅行家、外交家、商人等为主; 传播内容:明末清初主要传播基督教神学思想和欧洲先进科技知识,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以学 习西方的先进武器以及相关的器械运输等为主; 传播对象: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主要是皇室成员和高官,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主要是先进知识分 子。 ◆ 参考答案
传播范围:明末清初西学主要在宫廷传播,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局限于香港等通商口岸地区 传播影响: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也伴随东学西渐,中国文化传播到欧洲,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 重大影响: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主要是西方文化传入,对中国人开阔视野,开始认识世界起了 启蒙的作用,(或:西风东渐,对中国的传统秩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使先进的中国人萌 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有利于中国工业化的启动 【解析】 1.略。 2.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旨在考查灵活运用相关所学评述相关史实的能 力。题目中未提及西方翻译者的译书策略及清政府对教育制度的改革,故无法得出AB两项 的结论:D项中“外国传教势力”的说法与题目中的信息“谈新学”不符,故排除;由题目 中的信息“1895年,由传教士李提摩太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一书在上海出版后……成 为‘谈新学者,皆不得不备之书’”可知《泰西新史揽要》适应了当时国人的需要,故选C 3.本题本题考查《海国图志》,旨在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海国 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故A项错误;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的是资产阶级派别,《海国图志》作者魏源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故B项错误:“西业”、“里 勃里先好司”、“勃列西领”等词汇体现出西方的代议制度,《海国图志》中涉及这些外来词 汇,反映出它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故C项正确: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的是康 梁维新思想,故D项错误。故选C。 4.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史料并评述的能力 项中的“维新变法”失败于1898年,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902年”,故排除;题目中未提 及梁启超从根本上否定儒家思想及推翻君主制度的主张,故无法得出CD两项的结论:题 中的信息“梁启超……认为‘以孔孟之贤,其仁政之说,不能禁暴君贼臣之鱼肉人民’,是 因为‘治人者有权,而治于人者无权’”体现了梁启超对传统儒学的反思和批判,故选A。 5.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査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 据材料“用自己学到的西方近代光学知识注解《墨经》,用西方近代矿物学知识和化学知识 注解《管子》,希望通过自己的解释能够证明西学和中学是相通的。”可知作者认为主张中西 文化是相通的,目的是为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提供依据,故B正确:材料没有 涉及中国的政治制度,故排除A:C与题干主旨不符,故排除:D明显说法错误,故排除。 故选B。 略
传播范围:明末清初西学主要在宫廷传播,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局限于香港等通商口岸地区。 传播影响: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也伴随东学西渐,中国文化传播到欧洲,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 重大影响;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主要是西方文化传入,对中国人开阔视野,开始认识世界起了 启蒙的作用,(或:西风东渐,对中国的传统秩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使先进的中国人萌 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有利于中国工业化的启动。 【解析】 1. 略。 2.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旨在考查灵活运用相关所学评述相关史实的能 力。题目中未提及西方翻译者的译书策略及清政府对教育制度的改革,故无法得出 AB 两项 的结论;D 项中“外国传教势力”的说法与题目中的信息“谈新学”不符,故排除;由题目 中的信息“1895 年,由传教士李提摩太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一书在上海出版后……成 为‘谈新学者,皆不得不备之书’”可知《泰西新史揽要》适应了当时国人的需要,故选 C。 3. 本题本题考查《海国图志》,旨在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海国 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故 A 项错误;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的是资产阶级派别,《海国图志》作者魏源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故 B 项错误;“西业”、“里 勃里先好司”、“勃列西领”等词汇体现出西方的代议制度,《海国图志》中涉及这些外来词 汇,反映出它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故 C 项正确;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的是康 梁维新思想,故 D 项错误。故选 C。 4.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史料并评述的能力。B 项中的“维新变法”失败于 1898 年,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902 年”,故排除;题目中未提 及梁启超从根本上否定儒家思想及推翻君主制度的主张,故无法得出 CD 两项的结论;题目 中的信息“梁启超……认为‘以孔孟之贤,其仁政之说,不能禁暴君贼臣之鱼肉人民’,是 因为‘治人者有权,而治于人者无权’”体现了梁启超对传统儒学的反思和批判,故选 A。 5.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 据材料“用自己学到的西方近代光学知识注解《墨经》,用西方近代矿物学知识和化学知识 注解《管子》,希望通过自己的解释能够证明西学和中学是相通的。”可知作者认为主张中西 文化是相通的,目的是为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提供依据,故 B 正确;材料没有 涉及中国的政治制度,故排除 A;C 与题干主旨不符,故排除;D 明显说法错误,故排除。 故选 B。 6. 略
7.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 能力。从“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 户的”可知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人创造了条件,因此 C项说法正确:AB项说法过于绝对,可以排除:;D项说法不是材料信息的主旨,可以排除。 故选C 8.本题考査康有为思想变化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査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公车上书》发生在1895年,《应诏统筹全局折》是在19世纪末西 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深化时提出的,因此A项说法正确;B项说法不 适合于前者,1895年维新变法还没有进行,可以排除:CD项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可以排 除。故选A 9.本题考查19世纪后期中国知识分子相关知识,旨在考査阅读理解材料信息并进行正确认 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中西比较的范围在逐渐扩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 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可知,材料主旨体现近代知识分子知识结构与 认知空间的变化,C符合题意:材料仅仅是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的主张和活动,不代表中国社 会的主流,A错误;材料看不出知识分子的“中体西用”思想,B不正确;“知识分子放弃了 儒家传统观念”,明显论据不足,排除D。故选C。 10.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题 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学堂以“中体西用”为办学的指导思想,主要关注西方科技, “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探究的是西方科技,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19世纪70 年代尚无中国自办的银行,B项错误;行政机关元首的产生方法属于政治制度,法国大革命 对欧洲民族主义发展的影响属于政治问题,两者均不属于洋务运动关注的内容,CD两项错 误,排除。故选A 11.本题主要考查“开眼看世界”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査正确掌握相关历史概念的能力。根 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项属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9世纪四 十年代”,故排除:C项的表述无法反映题目中的“新思想”的具体内涵,故排除:题目中 的信息“19世纪四十年代的清朝出现‘新思想的萌发’”反映了鸦片战争前后,以林则徐、 魏源等人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以 探求强国御侮之策的史实,D项符合题意,排除A项。故选D。 12.由图中上面一行的“国粹论→中西互补论→中国本位论”与它对应的下面的“中体西用 论一直到全盘西化论”属于东西方文化的分化,到后边两者融合为现代化论,说明中国近现
7.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 能力。从“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 户的”可知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人创造了条件,因此 C 项说法正确;AB 项说法过于绝对,可以排除;D 项说法不是材料信息的主旨,可以排除。 故选 C。 8. 本题考查康有为思想变化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公车上书》发生在 1895 年,《应诏统筹全局折》是在 19 世纪末西 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深化时提出的,因此 A 项说法正确;B 项说法不 适合于前者,1895 年维新变法还没有进行,可以排除;CD 项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可以排 除。故选 A。 9. 本题考查 19 世纪后期中国知识分子相关知识,旨在考查阅读理解材料信息并进行正确认 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中西比较的范围在逐渐扩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 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可知,材料主旨体现近代知识分子知识结构与 认知空间的变化,C 符合题意;材料仅仅是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的主张和活动,不代表中国社 会的主流,A 错误;材料看不出知识分子的“中体西用”思想,B 不正确;“知识分子放弃了 儒家传统观念”,明显论据不足,排除 D。故选 C。 10. 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题 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学堂以“中体西用”为办学的指导思想,主要关注西方科技, “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探究的是西方科技,A 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19 世纪 70 年代尚无中国自办的银行,B 项错误;行政机关元首的产生方法属于政治制度,法国大革命 对欧洲民族主义发展的影响属于政治问题,两者均不属于洋务运动关注的内容,CD 两项错 误,排除。故选 A。 11. 本题主要考查“开眼看世界”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正确掌握相关历史概念的能力。根 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 项属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9 世纪四 十年代”,故排除;C 项的表述无法反映题目中的“新思想”的具体内涵,故排除;题目中 的信息“19 世纪四十年代的清朝出现‘新思想的萌发’”反映了鸦片战争前后,以林则徐、 魏源等人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以 探求强国御侮之策的史实,D 项符合题意,排除 A 项。故选 D。 12. 由图中上面一行的“国粹论→中西互补论→中国本位论”与它对应的下面的“中体西用 论一直到全盘西化论”属于东西方文化的分化,到后边两者融合为现代化论,说明中国近现
代思想发展是一个东西文化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故C项正确。A项从另一个角度反 映了近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但和图片意思不符.BD连续表述错误。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现代思想发展的历程。近代中国百年思潮经过鸦片战争前后、甲午战争 之后、五四运动前后和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变化和更迭,其主流意识形态由企图重建帝国秩 序、建立资产阶段民族国家发展到对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本题以图表分析的形式考查学 生对中国近现代思想发展历程所呈现出的特点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图表分析的能力,此题 容易错选成A选项,这是我们教科书上所概括的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 (1)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中“知大 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材料二“布衣改制,事 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可知康有为利用孔子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宣传变法改制,主要用意是减少变法阻力,稳定社会秩序。第二小问,解题的关键理解“托 古改制“的含义,文艺复兴运用实质解雇希腊和罗马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2)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论证、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出现第(1)问的特点,主要 是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而没得到充分的发展,决定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 弱小,必须借助孔子的权威推行变法;同时也说明了封建势力异常的强大。 14.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和清末西学东渐,旨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材料的理解 和分析能力与比较能力。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的传播主体是传教士,传 教士把西方的科技成果带到中国,但是清末的西学东渐的主体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外交人员 商人等。传播的内容也不一样,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传播的是一般的科技成果,但是在清末 传播的主要是军事科技。清末的西学东渐传播主要是在沿海地区的,但是明末清初的是在宫 廷:目的也不相同,明末清初的传播中国接受是自发的,但是清末的学习西方的内容是以救 亡为
代思想发展是一个东西文化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故 C 项正确。A 项从另一个角度反 映了近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但和图片意思不符.BD 连续表述错误。故选 C。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现代思想发展的历程。近代中国百年思潮经过鸦片战争前后、甲午战争 之后、五四运动前后和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变化和更迭,其主流意识形态由企图重建帝国秩 序、建立资产阶段民族国家发展到对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本题以图表分析的形式考查学 生对中国近现代思想发展历程所呈现出的特点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图表分析的能力,此题 容易错选成 A 选项,这是我们教科书上所概括的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 13. (1)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中“知大 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材料二“布衣改制,事 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可知康有为利用孔子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宣传变法改制,主要用意是减少变法阻力,稳定社会秩序。第二小问,解题的关键理解“托 古改制“的含义,文艺复兴运用实质解雇希腊和罗马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2)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论证、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出现第(1)问的特点,主要 是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而没得到充分的发展,决定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 弱小,必须借助孔子的权威推行变法;同时也说明了封建势力异常的强大。 14.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和清末西学东渐,旨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材料的理解 和分析能力与比较能力。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的传播主体是传教士,传 教士把西方的科技成果带到中国,但是清末的西学东渐的主体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外交人员 商人等。传播的内容也不一样,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传播的是一般的科技成果,但是在清末 传播的主要是军事科技。清末的西学东渐传播主要是在沿海地区的,但是明末清初的是在宫 廷;目的也不相同,明末清初的传播中国接受是自发的,但是清末的学习西方的内容是以救 亡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