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学案(复习班) 主备人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单元结构】 敌抗派]林、魏 师夷长技以制夷 器物 地主阶级 洋务派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康、梁、 维新派 君主立宪 向西方学习 制度 资产阶级 革命派]孙中山 民主共和 激进派 科学与民主 思想 毛泽东等 无产阶级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 找到救国救民理论武器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考点要求】 (1)“师夷长技”的主张: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维新思想: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 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考点落实】 地主阶级向西方的学习 、新思想的萌发(地主阶级抵抗派) )背景:①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②清朝君臣闭关自 守,愚昧无知。③鸦片战争中,西方坚船利炮的刺激 (二)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主要活动:设译馆翻译外文资料,《各国律例》,《华事夷言》,《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 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设法购买英制船炮,并加以仿制。 2.评价: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启迪了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 三)魏源与《海国图志》: 1.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第一部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 作) 2.内容:(1)系统介绍西方历史地理和科学技术知识:(2)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主张,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以抵御外侮,使国家富强。 3.目的:向西方学习,抵制西方列强侵略 4.意义: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向西方学习有重要启迪作用。 (四)评价:林则徐、魏源的活动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引导着人们关注 第1页共4页
高三历史学案(复习班) - 主备人: 第 1 页 共 4 页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单元结构】 第 14 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考点要求】 (1)“师夷长技”的主张: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维新思想: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 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考点落实】 ◆地主阶级向西方的学习 一、新思想的萌发(地主阶级抵抗派) (一)背景:①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②清朝君臣闭关自 守,愚昧无知。③鸦片战争中,西方坚船利炮的刺激。 (二)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1.主要活动:设译馆翻译外文资料,《各国律例》,《华事夷言》,《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 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设法购买英制船炮,并加以仿制。 2.评价: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启迪了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 (三)魏源与《海国图志》: 1.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第一部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 作) 2.内容:⑴系统介绍西方历史地理和科学技术知识; ⑵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主张,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以抵御外侮,使国家富强。 3.目的:向西方学习,抵制西方列强侵略。 4.意义: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向西方学习有重要启迪作用。 (四)评价:林则徐、魏源的活动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引导着人们关注 地主阶级 敌抗派 洋务派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林、魏 曾、李、张 器物 资产阶级 维新派 革命派 君主立宪 民主共和 康、梁、严 孙中山 制度 激进派 科学与民主 陈、李 思想 无产阶级 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等 马克思主义 找到救国救民理论武器 向西方学习
高三历史学案(复习班) 主备人 世界形势,对当时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 1.背景: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②清政府内部分裂,出现 了洋务派 2.核心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含义:中学:封建制度、封建纲常伦理 西学: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纲常名教为国家命运根本;利用西方近代科技,挽救清王朝 4.主要活动:①创办近代企业。②开设新式学堂。 5.结果: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6.作用:①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近代工业兴起:②兴办的新式学堂为西学的广 泛传播奠定了基础,也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了促进作用:③洋务运动也诱导了中国民 族资本主义的产生。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资产阶级向西方的学习 康、梁、严等人的维新思想 (一)背景:①政治上,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②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经济的初步发展。③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产生: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二)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康有为 (1)代表作:《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 (2)主要思想: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借用进化论观点论证君主立宪制是 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被称为“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3)特点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学相结合,宣传变法 2.梁启超 (1)代表作:《变法通议》 (2)主要思想:批判封建专制制度,主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提出“法者天下 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3严复: (1)代表作:翻译《天演论》 (2)主要思想:用生物进化理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国家 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公仆。(用民权否定君权,直接动摇了君权论的基础。) (三)维新思想的核心内容 方式: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政体: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目的: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 族危亡。 (四)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①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还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维新派提倡西学,兴民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 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 第2页共4页
高三历史学案(复习班) - 主备人: 第 2 页 共 4 页 世界形势,对当时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 1.背景: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②清政府内部分裂,出现 了洋务派。 2.核心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 含义:中学:封建制度、封建纲常伦理 西学: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纲常名教为国家命运根本;利用西方近代科技,挽救清王朝 4.主要活动:①创办近代企业。②开设新式学堂。 5.结果: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6.作用:①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近代工业兴起;②兴办的新式学堂为西学的广 泛传播奠定了基础,也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了促进作用;③洋务运动也诱导了中国民 族资本主义的产生。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资产阶级向西方的学习 一、康、梁、严等人的维新思想 (一)背景:①政治上,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②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经济的初步发展。③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产生;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二)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1.康有为: (1)代表作 :《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 (2) 主要思想 :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借用进化论观点论证君主立宪制是 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被称为“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3)特点 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学相结合,宣传变法。, 2.梁启超 : (1)代表作:《变法通议》 (2)主要思想:批判封建专制制度,主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提出“法者天下 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3.严复: (1)代表作:翻译《天演论》, (2)主要思想:用生物进化理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国家 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公仆。(用民权否定君权,直接动摇了君权论的基础。) (三)维新思想的核心内容: 方式: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政体: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目的: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 族危亡。 (四)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①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还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维新派提倡西学,兴民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 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
高三历史学案(复习班) 主备人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详细知识点见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1.代表人物:孙中山 2.主要主张:民主共和(三民主义) 3.实践:辛亥革命 【重难点突破】 、多元史观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 (1)从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看,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的本能,其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 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2)从现代化史观看,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 念,对中国的工业、国防和军队、教育和外交现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从整体史观看,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 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 (4)从文明史观看,“中体西用”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 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拒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 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 二、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 (1)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利用孔子的学说来论证资产 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 (2)成因: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 强大。②主传统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③减少改革阻力;④康有为个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史料硏读】近代中国社会认识和汲取西学的历程充满艰辛曲折,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 汲取西学过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下起步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 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 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 材料二中国驻法大使郭嵩焘的翻译马建忠,于1877年写信给李鸿章汇报来欧洲的思想 认识,指出欧洲各国“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 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 摘编自郑大华《晚清思想家 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材料三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内 是很难如愿的。……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引导下迈开步伐 的,又徐徐地总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体西用”思想为什么能成为当时清政府的最佳选 (②)19世纪晚期,洋务思想家对于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化,请根据材料二加以说明。 第3页共4页
高三历史学案(复习班) - 主备人: 第 3 页 共 4 页 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详细知识点见第 16 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1.代表人物:孙中山 2.主要主张:民主共和(三民主义) 3.实践: 辛亥革命 【重难点突破】 一、多元史观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 (1)从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看,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的本能,其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 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2)从现代化史观看,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 念,对中国的工业、国防和军队、教育和外交现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从整体史观看,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 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 (4)从文明史观看,“中体西用”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 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拒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 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 二、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 (1)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利用孔子的学说来论证资产 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 (2)成因: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 强大。②主传统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③减少改革阻力;④康有为个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史料研读】近代中国社会认识和汲取西学的历程充满艰辛曲折,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 汲取西学过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下起步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 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 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 材料二 中国驻法大使郭嵩焘的翻译马建忠,于 1877 年写信给李鸿章汇报来欧洲的思想 认识,指出欧洲各国“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 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 ——摘编自郑大华《晚清思想家 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材料三 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内, 是很难如愿的。……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引导下迈开步伐 的,又徐徐地总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体西用”思想为什么能成为当时清政府的最佳选 择? (2)19 世纪晚期,洋务思想家对于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化,请根据材料二加以说明
高三历史学案(复习班) 主备人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如何冲击“中体西用 的宗旨的? 答案(1)原因:“中体西用”思想一方面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宗旨,适应了清政府维护封 建统治的需要:另一方面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谋求国家富强,直面内忧外患的严峻现实。 (2)说明:承认西方政制的优越性:认为西学也有本末之分。 (3)说明: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反对君主专制, 中体”受到冲击: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 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抛弃“中体”: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派提倡民主和科学,动摇了封 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全盘否定“中体”。 第4页共4页
高三历史学案(复习班) - 主备人: 第 4 页 共 4 页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如何冲击“中体西用” 的宗旨的? 答案 (1)原因:“中体西用”思想一方面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宗旨,适应了清政府维护封 建统治的需要;另一方面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谋求国家富强,直面内忧外患的严峻现实。 (2)说明:承认西方政制的优越性;认为西学也有本末之分。 (3)说明:19 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反对君主专制, “中体”受到冲击;20 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 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抛弃“中体”;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派提倡民主和科学,动摇了封 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全盘否定“中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