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成就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地位 文化是民族的,同时也是世界的。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产生最早且唯一一脉相传的文化体系 在上古时代,人类文明是在不同的地区独立地产生出来的。这种文明,可称 为最初的文明或第一代文明。在这些第一代文明的基础上,通过各民族之间的继 承、交流、借鉴,形成大小不同的文化困和层层迭压的“文明世代”。据英国考 古学家丹尼尔的研究,属于“独立起源的文明”或第一代文明的,全世界共有九 个他们分别是古埃及、两河流域、中国、印度、爱琴一一米诺斯、南俄、美洲的 奥尔梅克、玛雅、査文。这九个文明的历史命运是很不相同的。古埃及的文化现 已后继无人,美洲的奧尔梅克、玛雅、査文没有能经受住欧洲殖民主义浪潮的冲 击,已经濒于灭绝。两河流域、爱琴-米诺斯、印度文明经过多次的民族入侵 深深迭压在后起文明世代的底层,基本上成了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惟有中国文明 得到了最为连贯的继展和发展。这方面最雄辩的证据是文字。汉字的历史可以追 溯别公元前2500年至2000年的大汶口文化晚期。按一般规律,语系不同的民族 继承或输入了前代文明文字系统的立接结果,即为拼音文字或准拼音文字的出 现。而汉字系统却没有经历这样的变迁。中国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 并且是其中得到最为连贯的继承和发展的文明。 (二)照顾文化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化的发展并不限于中国本土,它还扩散到东亚各国,如日本、朝鲜、 越南等,形成中国文化圈或东亚文化圈。从公元前4世纪到19世纪中叶,中国 一直是这个文化圈的中心。汉字白公元前4世纪底相继传入朝鲜、越南、日本等 国,成为通行于这些国度的唯一公用文字以及国际间交往的通用文字。尽管东亚 各国在其后的发展中参照汉字创制出本国文字,汉字在东亚地区仍是具有权威性 的文字。随着汉字的流体,中国的典章制度及哲学、宗教、科技、文学艺术亦传 播于各国,形成又有共同文化要素的中国文化圈。这个文化圈,与西方基督放文 化圈、东方正教文化圈、伊斯兰教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并称世界五大文化圈。 (三)人类封建时代发展水平最高、贡献最大的文化系统 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证明,各民族的文化和各文化圈的文化的发展是不平衡 的,它们对于世界文明的贡献也大小不等。在这个意义上,存在所谓“文明中心” 和文明中心的转移。大体言之,在世界文化史上,文明中心已经历了三次大的转 移。在奴隶制时代,文明发展水平最高、对世界文明贡献最大的是古希腊、古罗 马。在封建制时代,文明发展水平最高,对世界文明贡献最大的是中国。在资本 义时代,文明发展水平最高、对世界文明贡献最大的是属于西方基督教文化圈的 西欧和英国。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 我们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封建时代文化中发展水平最高、贡献最大的文化 基于以下的事实:第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封建时代文化中宗教色彩最谈、理 性主义和人文精神最浓的文化;第二,中国封建时代的科学技术长期居于世界领 先地位,第三,小国封建时代的文学艺术领一代风骚;第四,中国在近两千年中 央集权的统一国家的建设个,积累了许许多多经验教训,形成了许多至今仍可以 借鉴的制度,显承出很高的政治智慧;第五,中国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 在人类的封建时代,中国的物质文明水平也是世界第一流的
1 第四讲: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成就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地位 文化是民族的,同时也是世界的。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产生最早且唯一一脉相传的文化体系 在上古时代,人类文明是在不同的地区独立地产生出来的。这种文明,可称 为最初的文明或第一代文明。在这些第一代文明的基础上,通过各民族之间的继 承、交流、借鉴,形成大小不同的文化困和层层迭压的“文明世代”。据英国考 古学家丹尼尔的研究,属于“独立起源的文明”或第一代文明的,全世界共有九 个他们分别是古埃及、两河流域、中国、印度、爱琴——米诺斯、南俄、美洲的 奥尔梅克、玛雅、查文。这九个文明的历史命运是很不相同的。古埃及的文化现 已后继无人,美洲的奥尔梅克、玛雅、查文没有能经受住欧洲殖民主义浪潮的冲 击,已经濒于灭绝。两河流域、爱琴-米诺斯、印度文明经过多次的民族入侵, 深深迭压在后起文明世代的底层,基本上成了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惟有中国文明 得到了最为连贯的继展和发展。这方面最雄辩的证据是文字。汉字的历史可以追 溯别公元前 2500 年至 2000 年的大汶口文化晚期。按一般规律,语系不同的民族 继承或输入了前代文明文字系统的立接结果,即为拼音文字或准拼音文字的出 现。而汉字系统却没有经历这样的变迁。中国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并且是其中得到最为连贯的继承和发展的文明。 (二)照顾文化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化的发展并不限于中国本土,它还扩散到东亚各国,如日本、朝鲜、 越南等,形成中国文化圈或东亚文化圈。从公元前 4 世纪到 19 世纪中叶,中国 一直是这个文化圈的中心。汉字白公元前 4 世纪底相继传入朝鲜、越南、日本等 国,成为通行于这些国度的唯一公用文字以及国际间交往的通用文字。尽管东亚 各国在其后的发展中参照汉字创制出本国文字,汉字在东亚地区仍是具有权威性 的文字。随着汉字的流体,中国的典章制度及哲学、宗教、科技、文学艺术亦传 播于各国,形成又有共同文化要素的中国文化圈。这个文化圈,与西方基督放文 化圈、东方正教文化圈、伊斯兰教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并称世界五大文化圈。 (三)人类封建时代发展水平最高、贡献最大的文化系统 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证明,各民族的文化和各文化圈的文化的发展是不平衡 的,它们对于世界文明的贡献也大小不等。在这个意义上,存在所谓“文明中心” 和文明中心的转移。大体言之,在世界文化史上,文明中心已经历了三次大的转 移。在奴隶制时代,文明发展水平最高、对世界文明贡献最大的是古希腊、古罗 马。在封建制时代,文明发展水平最高,对世界文明贡献最大的是中国。在资本 义时代,文明发展水平最高、对世界文明贡献最大的是属于西方基督教文化圈的 西欧和英国。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 我们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封建时代文化中发展水平最高、贡献最大的文化 基于以下的事实:第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封建时代文化中宗教色彩最谈、理 性主义和人文精神最浓的文化;第二,中国封建时代的科学技术长期居于世界领 先地位,第三,小国封建时代的文学艺术领一代风骚;第四,中国在近两千年中 央集权的统一国家的建设个,积累了许许多多经验教训,形成了许多至今仍可以 借鉴的制度,显承出很高的政治智慧;第五,中国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 在人类的封建时代,中国的物质文明水平也是世界第一流的
二、科学技术长期走在世界前列 (1)中国古代科技的特征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子系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区别于世界具他文 明中心的特殊风貌、特殊结构、特殊传统,反射出中国文化的卓异光辉。 首先,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强烈的实用性。而这一实用性,又主要表现为“绝 对地以国家的‘实用’为主”⑧。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相当突出,其原因在于王 朝一统天下的统治以“授命于天”为根据,假如“新朝的政治能和谐而与大自然 的底律吻合,则新朝即可立于巩固坚定的基础之上”,因此,“历法乃国家要务, 关系匪轻”。历代王朝莫不设立专官观测天象,修改历法,即使在魏晋南北朝的 大动乱时代,天文研究的传统亦末断绝,甚至连北方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如前 秦、前燕、北魏等,也设天官,皆以占候著名。这种传统,构成中国古代天象记 录殊为丰富、历法也备臻精确的盛况。中国古代农学相当发达,仅农书就有三百 多种,土地丈量技术与绘制地图技术也颇为出色。这与历代王朝“以农立目”的 方略有密切关系。中国地域广阔,王朝的统一维系于强有力的行政管理,故不少 官员,甚至身居相位如李吉甫者,亦关心政区沿革、物产民情,促成了古代地理 学的长足进展。著名的。四大发明”也是国家“实用”需要的产物,纸张、指南 针和印刷术作为一统社会中社会通讯工具而产生:火药的发明固然与炼丹术相久 但作为一种技术应用于社会,还是出自于大一统政权军事活动的需要。 中国古代科技的实用性渗透于各学科,中国古代数学以解决实际问题而著 称。如《九章算术》中分列了方田、粟米、哀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 方程、勾股等九章,计有245个应用题,都与生产需要密切相关。明代曾编辑大 量算学书籍,但是,“非官曹民事所必需者,虽九章古法,亦所摈弃”,表现出强 烈的实用色彩。此外,如大地测量以“皇舆全览”为目的,天文学附属于历法 生物学知识几乎完全存在于农学和医学中,各学科无不以“实用”来规范自己的 发展道路。 中国科技的实用性,是其长期居于世界前列的重要原因。这是因为,国家的 实用需要使得封建王朝可以“利用国家的权力,利用集中组织的社会力量。推动 科技的发展。在希腊、中世纪的欧洲,以及重视科学的回教诸国,有时也有统治 者聚集学者从事科学研究,但是,一旦当权者失势或死亡,研究机构也随之废止。 在中国,很早就出现了钦天监、太医院等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并以国家之力网 罗了大量专门人才从事天文学、数学、医学以及工艺技术等领域的研究。例如历 代史籍记载的天文资科、唐代以来公布的医书和药典;都是通过官方组织的大规 模的科技人员的合作才得以完成。尽管王朝有兴替,但是,这一传统一脉相承延 续不断。这种情形在近代以前的欧洲不曾出现就是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而言,也 是一个相特殊的历史现象。与此同时,社会和个人的实用需要也使科技发展获得 广泛的关心。 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揭示出,伟大科学理论的建构并非以实用为出发 点,而往往基于一种超实用的好奇心。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非常痛恨实用性, 据说有一个学生曾问他学几何有什么用,欧几里得立刻叫奴隶给他一个金币,然 后叫他走。欧几里得毕生追求的是透过几何图形探讨世界本质,这最不实用的理 论几何学在文艺复兴以后与代数结合成一崭新的数理模型,为近代以降西方科技 的飞跃奠定了雄厚、坚实的基础。而在中国,实用的价值取向局限了人们思维的 升华,注定了中国科技不可能进入更高层次,建构成独立的科学体系 中国古代科技的另一特点是“经验”色彩浓厚。中国古代的科技著作大多属
2 二、科学技术长期走在世界前列 (1)中国古代科技的特征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子系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区别于世界具他文 明中心的特殊风貌、特殊结构、特殊传统,反射出中国文化的卓异光辉。 首先,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强烈的实用性。而这一实用性,又主要表现为“绝 对地以国家的‘实用’为主”⑧。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相当突出,其原因在于王 朝一统天下的统治以“授命于天”为根据,假如“新朝的政治能和谐而与大自然 的底律吻合,则新朝即可立于巩固坚定的基础之上”,因此,“历法乃国家要务, 关系匪轻”。历代王朝莫不设立专官观测天象,修改历法,即使在魏晋南北朝的 大动乱时代,天文研究的传统亦末断绝,甚至连北方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如前 秦、前燕、北魏等,也设天官,皆以占候著名。这种传统,构成中国古代天象记 录殊为丰富、历法也备臻精确的盛况。中国古代农学相当发达,仅农书就有三百 多种,土地丈量技术与绘制地图技术也颇为出色。这与历代王朝“以农立目”的 方略有密切关系。中国地域广阔,王朝的统一维系于强有力的行政管理,故不少 官员,甚至身居相位如李吉甫者,亦关心政区沿革、物产民情,促成了古代地理 学的长足进展。著名的。四大发明”也是国家“实用”需要的产物,纸张、指南 针和印刷术作为一统社会中社会通讯工具而产生;火药的发明固然与炼丹术相久 但作为一种技术应用于社会,还是出自于大一统政权军事活动的需要。 中国古代科技的实用性渗透于各学科,中国古代数学以解决实际问题而著 称。如《九章算术》中分列了方田、粟米、哀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 方程、勾股等九章,计有 245 个应用题,都与生产需要密切相关。明代曾编辑大 量算学书籍,但是,“非官曹民事所必需者,虽九章古法,亦所摈弃”,表现出强 烈的实用色彩。此外,如大地测量以“皇舆全览”为目的,天文学附属于历法, 生物学知识几乎完全存在于农学和医学中,各学科无不以“实用”来规范自己的 发展道路。 中国科技的实用性,是其长期居于世界前列的重要原因。这是因为,国家的 实用需要使得封建王朝可以“利用国家的权力,利用集中组织的社会力量。推动 科技的发展。在希腊、中世纪的欧洲,以及重视科学的回教诸国,有时也有统治 者聚集学者从事科学研究,但是,一旦当权者失势或死亡,研究机构也随之废止。 在中国,很早就出现了钦天监、太医院等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并以国家之力网 罗了大量专门人才从事天文学、数学、医学以及工艺技术等领域的研究。例如历 代史籍记载的天文资科、唐代以来公布的医书和药典;都是通过官方组织的大规 模的科技人员的合作才得以完成。尽管王朝有兴替,但是,这一传统一脉相承延 续不断。这种情形在近代以前的欧洲不曾出现就是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而言,也 是一个相特殊的历史现象。与此同时,社会和个人的实用需要也使科技发展获得 广泛的关心。 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揭示出,伟大科学理论的建构并非以实用为出发 点,而往往基于一种超实用的好奇心。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非常痛恨实用性, 据说有一个学生曾问他学几何有什么用,欧几里得立刻叫奴隶给他一个金币,然 后叫他走。欧几里得毕生追求的是透过几何图形探讨世界本质,这最不实用的理 论几何学在文艺复兴以后与代数结合成一崭新的数理模型,为近代以降西方科技 的飞跃奠定了雄厚、坚实的基础。而在中国,实用的价值取向局限了人们思维的 升华,注定了中国科技不可能进入更高层次,建构成独立的科学体系。 中国古代科技的另一特点是“经验”色彩浓厚。中国古代的科技著作大多属
于对当时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极少进行科学理论的探 讨。如小国古代对天文现象的观察极为仔细而系统,其完整程度为古代和中世纪 欧洲所不可比拟,但是,我国古代科学家却没有对这些天象观察记录进行深入分 析,以寻求规律。故中国史籍虽然留下了哈雷彗星出没的三十一次记录,但发现 其平均周期的却是十七世纪的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明代《本草纲目》、《农政全书》 《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三大领域的最高水平总结,但也只 限于记录、归纳、总结生产经验,乏于理论方面的概括和升华。中国古代科学家 注重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但大多从日常经验和自身感受出及这一思维方式固然 “提出了一些天才的思想,预测到一些后来的发现”①,但却始终停留在“言其 所当然而不复强求其所以然”②的直观、笼统的水平上,未能建立完善的科学理 论体系。对科学发展具有关键意义的分折精神与实证精神,难以在中国古代科技 的“经验型”土壤中寻觅到生长的条件。因而,中国的经验长梦”虽曾使中国有 极辉煌的科技成就记录,但也阻碍了科学技术迈向近代化。 “实用型”和“经验型”给中国科技发展以相当的局限,但也包藏着合理的 内核,正如现代最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期坦所指出的:“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 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 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 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 中国]全都做出来了。” 十六、七世纪之交,当耶稣会士踏上中国大陆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光 芒使他们恍如发现了一个新世界,从而由衷地发出“古代的中国人是伟大的创造 者”的惊叹。而中华民族创造力的辉煌正渗透于多方面的突出成就中 (二)对人类历史进程发生革命性作用的四大发明 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活字印刷,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并改变了整个人 类历史进程的伟大技术成泉,反映和代表了我国古代文明的辉煌灿烂。 1造纸术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卓越的创造发明。造纸术发明以前,古代 埃及取用纸草茎部的薄皮,书写于上。欧洲人则在羊皮纸上书写。我国曾以甲骨」 竹木乃至丝帛作为书写材料。西汉时,人们使用丝絮制成薄片,叫做粱纸。这是 造纸术的开端。由于丝絮珍贵,絮纸原料来源极窄,人们在实践中又采用了麻纤 维制成的薄片,亦即植物纤维纸。到了东汉时期(公元二世纪初),蔡伦集中了劳 动人民的造纸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创造了利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废物 制成的植物纤维纸。这种造纸方法,使造纸原料的来源大大扩充,造纸的成本大 大降低.因此很快地推广开来。蔡伦遂成为后世所传的纸的发明人。至晋朝时, 纸张已为人们普遍使用,从而取代了简、帛的地位成为我国主要的书写材料。 公元六世纪开始,这种造纸术传往朝鲜、越南、日本。公元7引年传到中亚 细亚的撤马尔罕,以后又传到西亚的大马士革城。阿拉伯纸大批生产后,源源不 断翰往欧洲的希腊、意大利等地。一一五O年西班牙开始造纸,建立了欧洲第 家造纸工厂,此时离蔡伦的发明己有一千多年。后来法国、意大利在十三世纪 开始造纸。德国(1391年)、英国(1495或1498年)、荷兰(1586年)、美国(1696年) 都先后设厂造纸,到十六世纪,纸张已流行欧洲 “纸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会过分”①。中世纪
3 于对当时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极少进行科学理论的探 讨。如小国古代对天文现象的观察极为仔细而系统,其完整程度为古代和中世纪 欧洲所不可比拟,但是,我国古代科学家却没有对这些天象观察记录进行深入分 析,以寻求规律。故中国史籍虽然留下了哈雷彗星出没的三十一次记录,但发现 其平均周期的却是十七世纪的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明代《本草纲目》、《农政全书》、 《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三大领域的最高水平总结,但也只 限于记录、归纳、总结生产经验,乏于理论方面的概括和升华。中国古代科学家 注重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但大多从日常经验和自身感受出及这一思维方式固然 “提出了一些天才的思想,预测到一些后来的发现”①,但却始终停留在“言其 所当然而不复强求其所以然”②的直观、笼统的水平上,未能建立完善的科学理 论体系。对科学发展具有关键意义的分折精神与实证精神,难以在中国古代科技 的“经验型”土壤中寻觅到生长的条件。因而,中国的经验长梦”虽曾使中国有 极辉煌的科技成就记录,但也阻碍了科学技术迈向近代化。 “实用型”和“经验型”给中国科技发展以相当的局限,但也包藏着合理的 内核,正如现代最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期坦所指出的:“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 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 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 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 中国]全都做出来了。” 十六、七世纪之交,当耶稣会士踏上中国大陆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光 芒使他们恍如发现了一个新世界,从而由衷地发出“古代的中国人是伟大的创造 者”的惊叹。而中华民族创造力的辉煌正渗透于多方面的突出成就中。 (二)对人类历史进程发生革命性作用的四大发明 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活字印刷,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并改变了整个人 类历史进程的伟大技术成泉,反映和代表了我国古代文明的辉煌灿烂。 1.造纸术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卓越的创造发明。造纸术发明以前,古代 埃及取用纸草茎部的薄皮,书写于上。欧洲人则在羊皮纸上书写。我国曾以甲骨、 竹木乃至丝帛作为书写材料。西汉时,人们使用丝絮制成薄片,叫做粱纸。这是 造纸术的开端。由于丝絮珍贵,絮纸原料来源极窄,人们在实践中又采用了麻纤 维制成的薄片,亦即植物纤维纸。到了东汉时期(公元二世纪初),蔡伦集中了劳 动人民的造纸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创造了利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废物 制成的植物纤维纸。这种造纸方法,使造纸原料的来源大大扩充,造纸的成本大 大降低.因此很快地推广开来。蔡伦遂成为后世所传的纸的发明人。至晋朝时, 纸张已为人们普遍使用,从而取代了简、帛的地位成为我国主要的书写材料。 公元六世纪开始,这种造纸术传往朝鲜、越南、日本。公元 7 引年传到中亚 细亚的撤马尔罕,以后又传到西亚的大马士革城。阿拉伯纸大批生产后,源源不 断翰往欧洲的希腊、意大利等地。一一五 O 年西班牙开始造纸,建立了欧洲第 一家造纸工厂,此时离蔡伦的发明已有一千多年。后来法国、意大利在十三世纪 开始造纸。德国(1391 年)、英国(1495 或 1498 年)、荷兰(1586 年)、美国(1696 年) 都先后设厂造纸,到十六世纪,纸张已流行欧洲。 “纸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会过分”①。中世纪
的欧洲,尚流行以羊皮作为信息的物质载体。据估计,生产一本羊皮纸的《圣经》, 至少需要三百多只羊的皮,文化信息的传播因材料的限制范围极为狭小。纸的生 产,为当时欧洲蓬勃发展的教育、政治、商业等方面的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 件。从这一意义而言,“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耍比许多更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 2印刷术 被称为“文明之母”的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又一伟大发明。雕版印 刷是在古代刻石和印章的基础上产生的。隋代初期(七世纪初),民间已经开始用 雕版印刷佛象等数量较多的宗教画。到了唐代又逐渐用雕版印刷流通较广的书 籍。一九OO年,敦坦千佛洞发现了一卷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印刷的 《金刚经》长约五百三十三厘米,由七个印张粘接而成。卷首是一幅释迦牟尼说 法图,卷尾题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介为二亲敬造善施”。此卷雕刻精美, 刀法纯熟,印刷清晰,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印刷物。欧洲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 的雕版印刷品,是德国南部的《圣克利斯托菲尔》画像,日期是公元一四二三年, 晚于我国约六百年。到了五代,后唐宰相冯道等奏请雕印九经,这是内国家雕版 印刷儒家经典的开始。于是,雕版印刷更广泛地得到应用 由于雕版印刷费工费料,印刷业遂产生改进技术的意向。宋仁宗庆历年间(十 世纪中期),刻字工人毕升发明了活字印,他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单字,入火 烧烤,使之坚硬,作成字模,然后排列起来进行印刷。这是排版印刷的开始。以 后;又有人用锡、铜等金属制成活宇。 我国的雕版印刷大约在公元八世纪传到日本,十二世纪或略早,传人埃及。 波斯也很早便熟悉了中国的印刷术,并曾经用来印造纸币。著名历史学家拉希 德·丁在其 O年完成的著作《世界史》中,还专门介绍了中国雕版术。 活字印刷则于十四世纪传到朝鲜。欧洲接触中国印刷术当在十三世纪(元代),此 时,中西交通活跃,不少欧洲旅行家远涉中国,亲眼看到中国人用雕版和活字印 刷图书、纸币和纸牌,从中受到启发,于是,十四-十五世纪,雕版与活字印刷 开始流行于欧洲。一四六六年意大利出现了印刷厂以后,欧洲各国的印刷厂如雨 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印刷术在欧洲的出现,把学术、教育从基督教修道院中解放出来。恩格斯指 出:“印刷术的发明以及商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不仅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写 字的状况,而且也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受较高级的教育的状况。”从此,欧洲的 学术中心由修道院转移到了各地的大学。印刷术的出现为当时欧洲的宗教改革运 动和反封建斗争提供有力的武器,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思想文化的交 流传播起了巨大作用。 3火药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现了硝石和硫磺的功能,为火药的 发明奠定了基础。唐初(公元七世纪末)名医孙思邈在他的著作《丹经》一书中 提出了一种火药的配方,把硫磺、硝末、木炭制成一种药粉,用来发火炼丹。这 说明我国最迟在唐朝已经发明了火药。以后提炼纯硝的技术不断提高,它的燃烧 性、爆炸性逐渐显示出来,于是,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唐朝末年(十世纪初),出 现了“飞火”,也就是火炮、火箭。宋朝时.用火炮、火箭于战争更为普遍。到 了北宋末年(十二世纪初期),出现了“霹雷炮”,大大加强了火药的爆炸力和破 坏力。南宋初年(十二世纪初陈规发明了管形火器,近代枪炮就是从原始的管形 火器发展起来的。《水浒》中的“轰天雷”凌振,便是元末明初文学作品刻画的 位宋代火炮专家。蒙古人在对宋、金作战中学到了制造火药、火器的方法,阿
4 的欧洲,尚流行以羊皮作为信息的物质载体。据估计,生产一本羊皮纸的《圣经》, 至少需要三百多只羊的皮,文化信息的传播因材料的限制范围极为狭小。纸的生 产,为当时欧洲蓬勃发展的教育、政治、商业等方面的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 件。从这一意义而言,“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耍比许多更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 2.印刷术 被称为“文明之母”的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又一伟大发明。雕版印 刷是在古代刻石和印章的基础上产生的。隋代初期(七世纪初),民间已经开始用 雕版印刷佛象等数量较多的宗教画。到了唐代又逐渐用雕版印刷流通较广的书 籍。一九 OO 年,敦坦千佛洞发现了一卷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 868 年)印刷的 《金刚经》长约五百三十三厘米,由七个印张粘接而成。卷首是一幅释迦牟尼说 法图,卷尾题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介为二亲敬造善施”。此卷雕刻精美, 刀法纯熟,印刷清晰,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印刷物。欧洲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 的雕版印刷品,是德国南部的《圣克利斯托菲尔》画像,日期是公元一四二三年, 晚于我国约六百年。到了五代,后唐宰相冯道等奏请雕印九经,这是内国家雕版 印刷儒家经典的开始。于是,雕版印刷更广泛地得到应用。 由于雕版印刷费工费料,印刷业遂产生改进技术的意向。宋仁宗庆历年间(十 一世纪中期),刻字工人毕升发明了活字印,他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单字,入火 烧烤,使之坚硬,作成字模,然后排列起来进行印刷。这是排版印刷的开始。以 后;又有人用锡、铜等金属制成活宇。 我国的雕版印刷大约在公元八世纪传到日本,十二世纪或略早,传人埃及。 波斯也很早便熟悉了中国的印刷术,并曾经用来印造纸币。著名历史学家拉希 德·丁在其一三一 O 年完成的著作《世界史》中,还专门介绍了中国雕版术。 活字印刷则于十四世纪传到朝鲜。欧洲接触中国印刷术当在十三世纪(元代),此 时,中西交通活跃,不少欧洲旅行家远涉中国,亲眼看到中国人用雕版和活字印 刷图书、纸币和纸牌,从中受到启发,于是,十四-十五世纪,雕版与活字印刷 开始流行于欧洲。一四六六年意大利出现了印刷厂以后,欧洲各国的印刷厂如雨 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印刷术在欧洲的出现,把学术、教育从基督教修道院中解放出来。恩格斯指 出:“印刷术的发明以及商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不仅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写 字的状况,而且也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受较高级的教育的状况。”从此,欧洲的 学术中心由修道院转移到了各地的大学。印刷术的出现为当时欧洲的宗教改革运 动和反封建斗争提供有力的武器,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思想文化的交 流传播起了巨大作用。 3.火药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现了硝石和硫磺的功能,为火药的 发明奠定了基础。唐初(公元七世纪末)名医孙思邈在他的著作《丹经》一书中, 提出了一种火药的配方,把硫磺、硝末、木炭制成一种药粉,用来发火炼丹。这 说明我国最迟在唐朝已经发明了火药。以后提炼纯硝的技术不断提高,它的燃烧 性、爆炸性逐渐显示出来,于是,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唐朝末年(十世纪初),出 现了“飞火”,也就是火炮、火箭。宋朝时.用火炮、火箭于战争更为普遍。到 了北宋末年(十二世纪初期),出现了“霹雷炮”,大大加强了火药的爆炸力和破 坏力。南宋初年(十二世纪初)陈规发明了管形火器,近代枪炮就是从原始的管形 火器发展起来的。《水浒》中的“轰天雷”凌振,便是元末明初文学作品刻画的 一位宋代火炮专家。蒙古人在对宋、金作战中学到了制造火药、火器的方法,阿
拉伯人在与蒙古人作战中也学会了制造火药的武器。欧洲人于十三世纪后期,从 阿拉伯人的书籍中获得了火药的知识。到了十四世纪前期,又从对回教国家的战 争中学到了制造、使用火药火器的方法,于是掌握了火药的秘密。 火药传入欧洲后发生巨大影响,思格斯指出:“火器一开始就是城市和以城 市为依靠的新兴君主政体反对封建贵族的武器。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贵族城堡的石 墙报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枪弹射穿了骑士的盔甲,贵族的统治跟身披铠甲的 贵族骑兵队同归于尽了。”火药武器的使用,在城市市民反封建的斗争中发挥了 极大的威力。 4.指南针 指南针的发明,是世界航海业中划时代的事件。早在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已 经发现了天然磁石吸铁和指示南北的现象。人们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制成 了最初的指南针一一司南。北宋末年(公元十二世纪初)朱彧在他的《萍州可谈》 中堤到,他曾在广州看见“舟师一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 针”以确定航向。这是世界航海史上使用指南针的最早记录。在宋朝,中国的商 船在南洋、印度,西至波斯湾一带,极为活跃。同时波斯和阿拉伯的船只也在红 海和波斯湾一带航行,他们不久就从中国人那里学会采用指南针来指导航向,以 后经过他们又传播到欧洲。恩格斯指出:“从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人手中”是在“ 八O年左右”① 磁针罗盘的使用,为远洋航行创造了有利条件。十五、六世纪时,葡萄牙人 达马环绕非洲到达印度的航行,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航行,麦哲伦的环行全 球,若是没有磁针罗盘,是不可想象的。新航线的开辟,殖民地的建立,导致了 世界市场的出现,刺激了欧洲的工业生产。这一切又都促进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成 长壮大和封建贵族的没落衰亡。 5发明的文化价值 四大发明的文化价值为世界所公认。美国学者德克海德说:“纸和印刷术, 我们将仍然生活在中世纪。如果没有火药,世界也许会少受点痛苦,但另一方面, 中世纪欧洲那些穿戴盔甲的骑士们可能仍然在他们有护城河围绕的城堡里称王 称霸,不可一世,而我们的社会可能仍然处在封建制度的奴役之下。最后,如果 没有指南针,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可能永远不会到来,而正是这个地理大发现的时 代刺激了欧洲的物质文化生活,把知识带给了当时人们还不了解的世界,包括我 们美国。”马克思更精辟地论述道,“火药、罗盘、印刷木一一这是预兆资产阶级 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 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 变成创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 6领先与落后的反思 但是,在古代中国,由于封建经济发展的停滞,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举世 闻名的四大发明未能在本土产生革命性的社会效应,而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 态。法国作家雨果指出:“象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 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的发展成为 种奇妙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嗅。中国其是一个保 存胎儿的酒精瓶。”鲁迅也辛辣地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 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活字印刷发明于北宋,基 本无人知晓,更没有得到推广,明代中叶以前普遍使用的仍是木版印刷。如果不 是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工匠毕升的这一成就加以记载,世人根本无法得知十
5 拉伯人在与蒙古人作战中也学会了制造火药的武器。欧洲人于十三世纪后期,从 阿拉伯人的书籍中获得了火药的知识。到了十四世纪前期,又从对回教国家的战 争中学到了制造、使用火药火器的方法,于是掌握了火药的秘密。 火药传入欧洲后发生巨大影响,思格斯指出:“火器一开始就是城市和以城 市为依靠的新兴君主政体反对封建贵族的武器。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贵族城堡的石 墙报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枪弹射穿了骑士的盔甲,贵族的统治跟身披铠甲的 贵族骑兵队同归于尽了。”火药武器的使用,在城市市民反封建的斗争中发挥了 极大的威力。 4.指南针 指南针的发明,是世界航海业中划时代的事件。早在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已 经发现了天然磁石吸铁和指示南北的现象。人们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制成 了最初的指南针——司南。北宋末年(公元十二世纪初)朱彧在他的《萍州可谈》 中堤到,他曾在广州看见“舟师一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 针”以确定航向。这是世界航海史上使用指南针的最早记录。在宋朝,中国的商 船在南洋、印度,西至波斯湾一带,极为活跃。同时波斯和阿拉伯的船只也在红 海和波斯湾一带航行,他们不久就从中国人那里学会采用指南针来指导航向,以 后经过他们又传播到欧洲。恩格斯指出:“从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人手中”是在“一 一八 O 年左右”①。 磁针罗盘的使用,为远洋航行创造了有利条件。十五、六世纪时,葡萄牙人 达.马环绕非洲到达印度的航行,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航行,麦哲伦的环行全 球,若是没有磁针罗盘,是不可想象的。新航线的开辟,殖民地的建立,导致了 世界市场的出现,刺激了欧洲的工业生产。这一切又都促进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成 长壮大和封建贵族的没落衰亡。 5.发明的文化价值 四大发明的文化价值为世界所公认。美国学者德克.海德说:“纸和印刷术, 我们将仍然生活在中世纪。如果没有火药,世界也许会少受点痛苦,但另一方面, 中世纪欧洲那些穿戴盔甲的骑士们可能仍然在他们有护城河围绕的城堡里称王 称霸,不可一世,而我们的社会可能仍然处在封建制度的奴役之下。最后,如果 没有指南针,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可能永远不会到来,而正是这个地理大发现的时 代刺激了欧洲的物质文化生活,把知识带给了当时人们还不了解的世界,包括我 们美国。”马克思更精辟地论述道,“火药、罗盘、印刷木——这是预兆资产阶级 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 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 变成创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 6.领先与落后的反思 但是,在古代中国,由于封建经济发展的停滞,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举世 闻名的四大发明未能在本土产生革命性的社会效应,而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 态。法国作家雨果指出:“象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 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的发展成为 一种奇妙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嗅。中国其是一个保 存胎儿的酒精瓶。”鲁迅也辛辣地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 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活字印刷发明于北宋,基 本无人知晓,更没有得到推广,明代中叶以前普遍使用的仍是木版印刷。如果不 是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工匠毕升的这一成就加以记载,世人根本无法得知十
世纪的中国有这样惊人的创造。具有巨大生命力的发明涅没于历史积坐中,而 传到欧洲的火药和指南针“应用在枪炮和航海上,给本师吃了许多亏”。这确实 是值得深省的历史现象。 (三)数学的世界性贡献及其缺陷 数学曾被称作“科学的女王”,它对科技其他侧面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中国曾经产生过世界第一流的数学成果。从公元前二世纪直到十四世纪,中国的 数学研究从未间断。特别是从一二四七年到一三0三年间的五十多年问,涌现出 批划时代的人物,如秦九韶、李治、杨辉、郭守敬、朱世杰等。他们的工作使 “天元术”飞速地发展,成绩之突出是史无前例的。中国数学卓有成就之时,正 值欧洲的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和经院哲学的权威与教条统治全社会,障碍了人们 思想的自由发展,在东方(中亚细亚地区使用阿拉伯文的各民族)学术输入之前 数学水平很难说已经超过公元前六世纪的埃及,和我国相比,更是相形见绌。 1十进位位置值制记数法 我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首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 古今中外的记数法,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位值制,一类是非位值制 前者以现行的阿拉伯数码记数法为代表,后者以罗马记数法为代表。所谓位值制, 就是一个数码表示什么数,要看它所在的位置而定。如23中的2表示20,32 中的2表示2,等等。非位值制与此不同,每一个较高的单位是用特殊的符号采 表示。例如3888,罗马记数法要写成 MMMDCCCLXXXVⅢl。采用这种记数法, 不利于思维过程的表达,用它作加减运算非常因难。这种笨拙的记数法在十二世 纪以前盛行于欧洲,不难想象当时数学的落后情形 我国用筹记数,早就使用十进位值制。加2656写成量“=TxT”,3888 写成““”,和现代相比,只是符号不同罢了。中美洲的玛雅人虽然懂得位值的 道理,但用的是20进位值,巴比伦人也知道位值制,但用的是60进位制。印度 到六世纪末才有十进位值制记数法。使用位值制而又是十进位的,以中国人为最 早。故李约瑟指出:“在西方后来所习见的印度数字’的背后,位值制早已在中 国存在两千年了”,“中国的计算人员和星官为印度人发展只需要九个符号的计算 方法开辟了道路”。他高度评价说;“如果没有这种十进位制,就几乎不可能出现 我们现在这个统一化的世界了。” 2简捷的四则运算 有了先进的记效法,简捷的四则运算就不难得到。再加上广泛地使用了口诀, 于是能够“运筹如飞”。在这个基础上又出现了开平方、开立方的法则,这在世 界上也是最早的。三千多年以前,埃及纸草书虽然已有分数,但所有分数都化为 单分子分数,计算非常复杂。巴比他人用60进分数,运算也颇麻烦。欧几里得 《几何原本》经到分数,但没有提出运算方法。欧洲直到十五世纪以后才逐渐有 现代分数算法,晚于我国一千多年。 3.圆周率 有了一整套简捷的运算方法,就得以对某些问题建立优良的解法,取得卓有 成效的结果。例如,在被称为“各个时代的数学才能的量度”的圆周率研究领域 中国古代数学家便成果斐然 首先在圆周率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的是魏晋时期的刘徽。他在为数学名著 《九章算术》作注时,正确指出,“周三径一”不是圆周率值,实际上是圆内接
6 一世纪的中国有这样惊人的创造。具有巨大生命力的发明涅没于历史积坐中,而 传到欧洲的火药和指南针“应用在枪炮和航海上,给本师吃了许多亏”。这确实 是值得深省的历史现象。 (三)数学的世界性贡献及其缺陷 数学曾被称作“科学的女王”,它对科技其他侧面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中国曾经产生过世界第一流的数学成果。从公元前二世纪直到十四世纪,中国的 数学研究从未间断。特别是从一二四七年到一三 0 三年间的五十多年问,涌现出 一批划时代的人物,如秦九韶、李治、杨辉、郭守敬、朱世杰等。他们的工作使 “天元术”飞速地发展,成绩之突出是史无前例的。中国数学卓有成就之时,正 值欧洲的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和经院哲学的权威与教条统治全社会,障碍了人们 思想的自由发展,在东方(中亚细亚地区使用阿拉伯文的各民族)学术输入之前, 数学水平很难说已经超过公元前六世纪的埃及,和我国相比,更是相形见绌。 1.十进位位置值制记数法 我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首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 古今中外的记数法,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位值制,一类是非位值制。 前者以现行的阿拉伯数码记数法为代表,后者以罗马记数法为代表。所谓位值制, 就是一个数码表示什么数,要看它所在的位置而定。如 23 中的 2 表示 20,32 中的 2 表示 2,等等。非位值制与此不同,每一个较高的单位是用特殊的符号采 表示。例如 3888,罗马记数法要写成 MMMDCCCLXXXVlll。采用这种记数法, 不利于思维过程的表达,用它作加减运算非常因难。这种笨拙的记数法在十二世 纪以前盛行于欧洲,不难想象当时数学的落后情形。 我国用筹记数,早就使用十进位值制。加 2656 写成量“=T x T”, 3888 写成““”, 和现代相比,只是符号不同罢了。中美洲的玛雅人虽然懂得位值的 道理,但用的是 20 进位值,巴比伦人也知道位值制,但用的是 60 进位制。印度 到六世纪末才有十进位值制记数法。使用位值制而又是十进位的,以中国人为最 早。故李约瑟指出;“在西方后来所习见的印度数字’的背后,位值制早已在中 国存在两千年了”,“中国的计算人员和星官为印度人发展只需要九个符号的计算 方法开辟了道路”。他高度评价说;“如果没有这种十进位制,就几乎不可能出现 我们现在这个统一化的世界了。” 2.简捷的四则运算 有了先进的记效法,简捷的四则运算就不难得到。再加上广泛地使用了口诀, 于是能够“运筹如飞”。在这个基础上又出现了开平方、开立方的法则,这在世 界上也是最早的。三千多年以前,埃及纸草书虽然已有分数,但所有分数都化为 单分子分数,计算非常复杂。巴比他人用 60 进分数,运算也颇麻烦。欧几里得 《几何原本》经到分数,但没有提出运算方法。欧洲直到十五世纪以后才逐渐有 现代分数算法,晚于我国一千多年。 3.圆周率 有了一整套简捷的运算方法,就得以对某些问题建立优良的解法,取得卓有 成效的结果。例如,在被称为“各个时代的数学才能的量度”的圆周率研究领域, 中国古代数学家便成果斐然。 首先在圆周率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的是魏晋时期的刘徽。他在为数学名著 《九章算术》作注时,正确指出,“周三径一”不是圆周率值,实际上是圆内接
正六边形周长和直径的比值。经过深入研究,他发现圆内按正多边形边数无限增 加的时候,多边形周长无限迫近圆周长,从而创立割圆术。刘徽根据割圆术从圆 内接正六边形算起,边数逐步加倍,相继算出正12边形、正24边形,…以至 于正96边形每边的长。当他其到192边形的面积时,得出: S192=3.1424/625I=3.141240 他又继续割圆,计算了固内接正3072边形面积,得出了更为精确的∏值, ∏=3.1416。这两个∏值的精度已超过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和托勒密取得的成 果。其计算方法只用圆内接多边形面积而无须外切多边形面积,这比阿基米德圆 内接和外切正多边形计算,在程序上要简便得多。刘徽提出的方法,如果有必要, 还可以继续“割创”下去,就是在现代,仍具有实用意义 继刘徽之后,南北朝的祖冲之把圆周率推算到更加精密的程度。祖冲之应用 割圆术,在刘徽的计算基础上继续推算,求出了精确到第七位有效数字的圆周率 3.1415936<∏I<3.1415927。其精确度走在世界前列。李约瑟曾将与祖冲之同 时代的世界上其它学者对圆周率研究的成果加以比较:“与祖冲之和祖恒同时代 的圣使满足于3.1416,一个世纪以后的梵藏则采用3.162。在欧洲,与沈括同 属十一世纪的列日的弗兰科得出一个很可怜的数值324”,直到一千年后,十五 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于公无一四二七年著《算术之钥》和十六世纪法国 数学家维叶特于公元一五四O和一六O三年才求出更精确的数值。祖冲之的时 代,小数点后的数一般都用分数表示。祖冲之对圆周率确定了两个值。一个是约 率,∏=227;另一个叫密率,∏=355/133,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第一次提出。 在欧洲,十六世纪的鄂图和荷兰人安托尼兹才得到这个数值。因此,有人建议 把∏=355/13称为“祖率”以纪念这位杰出的数学家。这是有充足理由的。 4.多项数学成就世界领先 中国古代对一次同余式的研究也在世界数坛七一直遥遥领先,独占熬头。公 元十三世纪的大数学家秦九韶提出的“大衍求一术”,便是中国古代数学家对这 一问题研究的结晶。在欧洲最早接触一次同余式的,是和泰九韶同时代的意大利 数学家斐波那契,但其研究水平远远低于秦九韶。直到十八、九世纪,大数学家 欧拉(公元1743年)和高斯(公元职01年)对一般一次同余式进行了详细研究,才 重新获得和秦九韶“大衍求一术”相同的定理。但是却晚了五百多年。因此,秦 九韶的“大衍求一术”传到西方后,受到西方学者的高度评价。德国著名数学史 家康托称誉秦九韶为“最幸运的天才”。美国科学史家萨顿在评价秦九韶的贡献 时称他为“他那个民族、他那个时代,并且确实也是所有时代最伟大的数学家之 ”。在世界数学界,“大衍求一术”获得“中国剩余定理”之称 处于世界前列的中国古代数学成就还有多项 数学名著《九章算术》记载了负数概念和正负数的加减法运算法则,这在 世界数学史上是第一陕。同书所记载的关于联立一次方程解法,要比欧洲同类算 法早出一千五百多年 南北朝时祖冲之之子祖恒所提出的关于球体体积的“祖恒公理”,直到约 千年后的十七世纪才以卡瓦利里原理形式重现,成为微积分得以创立的关键 步 十一世纪上半叶数学家贾宪所提出的“开方作法本源图”(“贾宪三角”) 比欧洲巴斯加(公元1654年)提出同样成果早六百多年。 由北宋贾宪首先提出,南宋秦九韶最后完成的“秦九韶程序”一一增乘开元 法,把我国的高次方程数值解法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欧洲,直到一八一九年
7 正六边形周长和直径的比值。经过深入研究,他发现圆内按正多边形边数无限增 加的时候,多边形周长无限迫近圆周长,从而创立割圆术。刘徽根据割圆术从圆 内接正六边形算起,边数逐步加倍,相继算出正 12 边形、正 24 边形,……以至 于正 96 边形每边的长。当他其到 192 边形的面积时,得出: S192=3.14 24/625 ∏=3.141240 他又继续割圆,计算了固内接正 3072 边形面积,得出了更为精确的∏值, ∏=3.1416。这两个∏值的精度已超过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和托勒密取得的成 果。其计算方法只用圆内接多边形面积而无须外切多边形面积,这比阿基米德圆 内接和外切正多边形计算,在程序上要简便得多。刘徽提出的方法,如果有必要, 还可以继续“割创”下去,就是在现代,仍具有实用意义。 继刘徽之后,南北朝的祖冲之把圆周率推算到更加精密的程度。祖冲之应用 割圆术,在刘徽的计算基础上继续推算,求出了精确到第七位有效数字的圆周率 3.1415936<∏<3.1415927。其精确度走在世界前列。李约瑟曾将与祖冲之同 时代的世界上其它学者对圆周率研究的成果加以比较:“与祖冲之和祖恒同时代 的圣使满足于 3.1416,一个世纪以后的梵藏则采用 3.162。在欧洲,与沈括同 属十一世纪的列日的弗兰科得出一个很可怜的数值 3.24”,直到一千年后,十五 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于公无一四二七年著《算术之钥》和十六世纪法国 数学家维叶特于公元一五四 O 和一六 O 三年才求出更精确的数值。祖冲之的时 代,小数点后的数一般都用分数表示。祖冲之对圆周率确定了两个值。一个是约 率,∏=22/7;另一个叫密率,∏=355/133,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第一次提出。 在欧洲,十六世纪的鄂图和荷兰人安托尼兹才得到这个数值。因此,有人建议, 把∏=355/133 称为“祖率”以纪念这位杰出的数学家。这是有充足理由的。 4.多项数学成就世界领先 中国古代对一次同余式的研究也在世界数坛七一直遥遥领先,独占熬头。公 元十三世纪的大数学家秦九韶提出的“大衍求一术”,便是中国古代数学家对这 一问题研究的结晶。在欧洲最早接触一次同余式的,是和泰九韶同时代的意大利 数学家斐波那契,但其研究水平远远低于秦九韶。直到十八、九世纪,大数学家 欧拉(公元 1743 年)和高斯(公元职 01 年)对一般一次同余式进行了详细研究,才 重新获得和秦九韶“大衍求一术”相同的定理。但是却晚了五百多年。因此,秦 九韶的“大衍求一术”传到西方后,受到西方学者的高度评价。德国著名数学史 家康托称誉秦九韶为“最幸运的天才”。美国科学史家萨顿在评价秦九韶的贡献 时称他为“他那个民族、他那个时代,并且确实也是所有时代最伟大的数学家之 一”。在世界数学界,“大衍求一术”获得“中国剩余定理”之称。 处于世界前列的中国古代数学成就还有多项。 数学名著《九章算术》记载了负数概念和正负数的加减法运算法则,这在 世界数学史上是第一陕。同书所记载的关于联立一次方程解法,要比欧洲同类算 法早出一千五百多年。 南北朝时祖冲之之子祖恒所提出的关于球体体积的“祖恒公理”,直到约一 千年后的十七世纪才以卡瓦利里原理形式重现,成为微积分得以创立的关键一 步。 十一世纪上半叶数学家贾宪所提出的“开方作法本源图” (“贾宪三角”), 比欧洲巴斯加(公元 1654 年)提出同样成果早六百多年。 由北宋贾宪首先提出,南宋秦九韶最后完成的“秦九韶程序”——增乘开元 法,把我国的高次方程数值解法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欧洲,直到一八一九年
英国人霍纳才创造了类似的方法,比秦九韶晚五百七十二年,而比贾宪晚七百多 年。 我国早在两汉时期就能解一次联立方程组。把“天元术”(即根据问题所给 已知条件列写包含所设未知数的方程的普遍方法)应用于联立方程组,先后产生 二元术、三元术和四元术,这是十三世纪到十四世纪初我国数学家的又一辉煌成 就。在欧洲,解联立一次方程开始于十六世纪。 5中国古代数学的缺陷 中国古代数学本身也存在固有缺陷。数学是思维方式的一面镜子。中国传统 数学以实用、经验为基本前提,是讲究实用价值的思维方式的产物,因而重于计 算,轻于逻辑。古埃及、巴比伦的几何学和古代中国的情形一样,以实用为主, 但是,这些数学成就转移到希腊以后,便从实用折入演绎推理的研究轨道,古希 腊的数学家泰利斯、毕达哥拉斯、拍拉图、亚里士多德、欧儿里得,无一不是哲 学家或教师,他们把数学发展成纯理论性的独立科学。但中国的情形迥然相异 古代的数学家是掌天文的畴人和计吏。由于未经哲学逻辑思辩的洗礼,古代数学 只是天文、农业、赋税、商业的附庸,没有形成一个严密的演绎体系。此外,数 学进一步发展,要求以抽象的符号形式来表示数学中各种量,量的关系,量的变 化以及在量之间进行推导和运算。但是,传统的筹算和珠算制度只能借助文字来 叙述其各种运算,妨碍了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四元术之所以成为我国古代方程式 发展的极限,关键原因也正在于筹算法所能提供的天地过于狭小。日本学者上野 清认为,“西洋算学与时俱进,中国从来不再进一步,其一原因,即在斯也”。十 四世纪以后,中国数学停滞不前,除社会原因外,与中国数学自身的短缺也直接 相关。 (四)天文学的成就与功能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 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屈原《天问》 战国时期的伟大诗人屈原对日月出没、星转斗移等天文现象提出的一系列疑 问,正是中国古人探索宇宙之谜的积极思维的艺木表现。如同埃及人在观察天狼 星和尼罗河泛滥的实践中建立起古埃及天文学体系一样,中国人观察北斗相的旋 转和参商星的出没,形成了自有特色的古代天文学系统,并取得具有世界意义的 丰硕成果 1.多种天象观测世界最早 在世界天文学史上,中国古代天文学以对多种天象的最早观测记录著称于 世,其连续性、完备性、淮确性亦为世上所罕见 我国古文献中,有世界上最早、最丰富的太阳黑子记录。《汉书·五行志》 中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严四月的“日黑居仄,大如弹丸”的记载与河平元年(公 元前28年)三月的“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的太阳黑子记录,都要
8 英国人霍纳才创造了类似的方法,比秦九韶晚五百七十二年,而比贾宪晚七百多 年。 我国早在两汉时期就能解一次联立方程组。把“天元术”(即根据问题所给 已知条件列写包含所设未知数的方程的普遍方法)应用于联立方程组,先后产生 二元术、三元术和四元术,这是十三世纪到十四世纪初我国数学家的又一辉煌成 就。在欧洲,解联立一次方程开始于十六世纪。 5.中国古代数学的缺陷 中国古代数学本身也存在固有缺陷。数学是思维方式的一面镜子。中国传统 数学以实用、经验为基本前提,是讲究实用价值的思维方式的产物,因而重于计 算,轻于逻辑。古埃及、巴比伦的几何学和古代中国的情形一样,以实用为主, 但是,这些数学成就转移到希腊以后,便从实用折入演绎推理的研究轨道,古希 腊的数学家泰利斯、毕达哥拉斯、拍拉图、亚里士多德、欧儿里得,无一不是哲 学家或教师,他们把数学发展成纯理论性的独立科学。但中国的情形迥然相异, 古代的数学家是掌天文的畴人和计吏。由于未经哲学逻辑思辩的洗礼,古代数学 只是天文、农业、赋税、商业的附庸,没有形成一个严密的演绎体系。此外,数 学进一步发展,要求以抽象的符号形式来表示数学中各种量,量的关系,量的变 化以及在量之间进行推导和运算。但是,传统的筹算和珠算制度只能借助文字来 叙述其各种运算,妨碍了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四元术之所以成为我国古代方程式 发展的极限,关键原因也正在于筹算法所能提供的天地过于狭小。日本学者上野 清认为,“西洋算学与时俱进,中国从来不再进一步,其一原因,即在斯也”。十 四世纪以后,中国数学停滞不前,除社会原因外,与中国数学自身的短缺也直接 相关。 (四)天文学的成就与功能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 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屈原《天问》 战国时期的伟大诗人屈原对日月出没、星转斗移等天文现象提出的一系列疑 问,正是中国古人探索宇宙之谜的积极思维的艺木表现。如同埃及人在观察天狼 星和尼罗河泛滥的实践中建立起古埃及天文学体系一样,中国人观察北斗相的旋 转和参商星的出没,形成了自有特色的古代天文学系统,并取得具有世界意义的 丰硕成果。 1.多种天象观测世界最早 在世界天文学史上,中国古代天文学以对多种天象的最早观测记录著称于 世,其连续性、完备性、淮确性亦为世上所罕见。 我国古文献中,有世界上最早、最丰富的太阳黑子记录。《汉书·五行志》 中永光元年(公元前 43 年)四月的“日黑居仄,大如弹丸”的记载与河平元年(公 元前 28 年)三月的“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的太阳黑子记录,都要
早于欧洲八百多年。欧洲最早的黑子记录是公元八O七年。一六O七年五月, 以发现行星运动三大定律而著名的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1571一1630)看到太阳 黑子时,还以为是水星走进了太阳的圆面。直到伽利略使用望远镜观察太阳,才 从科学意义上宣告了黑子的发现。根据一九七五年云南天文台统计的资料,从公 元前四十三年到公元一六三八年,我国共有太阳黑子记录一百零六条,据此资料 推算出的太阳黑子周期是十点六加减零点四三年。我国古文献中的太阳黑子记 录,对当代天文学研究具有重大价值。德国科学家弗立茨利用我国古文献的记录 探讨太阳黑子与地球地磁感应的周期性;英国科学家肖夫引证我国古文献中的资 料,探索太阳黑子与极光的关系;日本科学家神田茂综合我国古文献的记载编制 了太阳黑子表……李约瑟曾经评价中国的黑子观测说:“中国的黑子记录是我们 所拥有的最完整的资料,记录从公元前二十八年即刘向时代开始,比西方最早的 文献几乎早一千年,从那时起,至公元一六三八年止,在中国的正史中,显著的 黑子记载共达112次,而地方志、笔记以及其他书籍中的大量材料,迄今尚未完 全汇辑成书。”美国天文学者海尔曾经指出;“中国古人测天的精勤,十分惊人。 黑子的观测,远在西人之前大约二千年。历史记载不绝,而且相传颇确实,自然 是可以征信的。” 我国古代的彗星记录也是极为珍贵的。春秋时代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 记录了“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次哈雷彗星记录。哈雷彗星绕 太阳运行平均周期是七十六年,出现的时候形态庞然、明亮易见。从春秋战国到 清末的二千多年,我们的祖先观测并记录哈雷彗星二十一次,有些记录以生动而 又简洁的语言,把气势雄壮的彗星运行路线、运行快慢以及岀现时间,描绘得栩 栩如生。在欧洲,关于哈雷彗星的记载,可以上溯到公元前十一年,比我国《春 秋》中的可靠记载晚了几百年。我国古代的彗星记事,并不限于哈雷彗星。据统 计,从古代到公元一九一O年,关于彗星记录不少于五百次。早在长沙马王堆 西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就有了二十九幅彗星图;据研究,这批图可能绘于战国时期, 距今已有两千三百多年,比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彗星图都要早得多。在丰富的观测 记录中,我们的祖先记录下彗星运行路径、形状和颜色,并在《晋书·天文志》 中还记录下慧星的慧尾总是背向太阳的规律。而在欧洲,直到公元一五三二年, 阿皮尼斯才发现这一规律。法国人巴耳代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研究了记录有一千 四百二十八颗彗星的《彗星轨道总表》之后断定说:“慧星记载最好的(除极少数 例外,当推中国的记载。”这一评语是公允的。 在“客星”的观测上,中国的记载亦雄冠全球。自殷代到公元一七OO年为 止,我国共记录了大约九十颗新星和超新星。历史上最早的一颗新星记载于公元 前十四世纪殷商时代的一块甲骨上:“七日己巳夕新大星并火”,意思是说七 日黄昏有一颗很亮的新星出现在大火(即心宿二,天蝎座里著名的红巨星)附近 《汉书·天文志》关于元光元年(前I34年)五月出现于天蝎星座头部的新星记录 是中外历史上都有记录的第一颗新星。但欧洲没有记载月日,也没有注明方位 远不如《汉书·天文志》的记录详细。故法国人比奥编《新星汇编》时,把《汉 志》新星列为第一颗。古代中国关于新星和超新星记录的详备,在世界上首屈 指。近来有些外国天文学家对古希腊和罗马的经典若作以及巴比伦的天文著作进 行了一次检视,发现这些书里面尽管包含有大量的日月食、月掩星和彗星资料。 可是都没有新星或超新星资料。即使在欧洲的中世纪编年史里关于新星与超新星 的记载也颇为少见。这些乃是亚里士多德关于天空是完美不变的观念在整个欧洲 根深蒂固所造成的后果。正如萨顿指出的:“中世纪的欧洲人和阿拉伯人未能认
9 早于欧洲八百多年。欧洲最早的黑子记录是公元八 O 七年。一六 O 七年五月, 以发现行星运动三大定律而著名的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157l 一 1630)看到太阳 黑子时,还以为是水星走进了太阳的圆面。直到伽利略使用望远镜观察太阳,才 从科学意义上宣告了黑子的发现。根据一九七五年云南天文台统计的资料,从公 元前四十三年到公元一六三八年,我国共有太阳黑子记录一百零六条,据此资料 推算出的太阳黑子周期是十点六加减零点四三年。我国古文献中的太阳黑子记 录,对当代天文学研究具有重大价值。德国科学家弗立茨利用我国古文献的记录, 探讨太阳黑子与地球地磁感应的周期性;英国科学家肖夫引证我国古文献中的资 料,探索太阳黑子与极光的关系;日本科学家神田茂综合我国古文献的记载编制 了太阳黑子表……李约瑟曾经评价中国的黑子观测说:“中国的黑子记录是我们 所拥有的最完整的资料,记录从公元前二十八年即刘向时代开始,比西方最早的 文献几乎早一千年,从那时起,至公元一六三八年止,在中国的正史中,显著的 黑子记载共达 112 次,而地方志、笔记以及其他书籍中的大量材料,迄今尚未完 全汇辑成书。”美国天文学者海尔曾经指出;“中国古人测天的精勤,十分惊人。 黑子的观测,远在西人之前大约二千年。历史记载不绝,而且相传颇确实,自然 是可以征信的。” 我国古代的彗星记录也是极为珍贵的。春秋时代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 613), 记录了“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次哈雷彗星记录。哈雷彗星绕 太阳运行平均周期是七十六年,出现的时候形态庞然、明亮易见。从春秋战国到 清末的二千多年,我们的祖先观测并记录哈雷彗星二十一次,有些记录以生动而 又简洁的语言,把气势雄壮的彗星运行路线、运行快慢以及出现时间,描绘得栩 栩如生。在欧洲,关于哈雷彗星的记载,可以上溯到公元前十一年,比我国《春 秋》中的可靠记载晚了几百年。我国古代的彗星记事,并不限于哈雷彗星。据统 计,从古代到公元一九一 O 年,关于彗星记录不少于五百次。早在长沙马王堆 西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就有了二十九幅彗星图;据研究,这批图可能绘于战国时期, 距今已有两千三百多年,比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彗星图都要早得多。在丰富的观测 记录中,我们的祖先记录下彗星运行路径、形状和颜色,并在《晋书·天文志》 中还记录下慧星的慧尾总是背向太阳的规律。而在欧洲,直到公元一五三二年, 阿皮尼斯才发现这一规律。法国人巴耳代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研究了记录有一千 四百二十八颗彗星的《彗星轨道总表》之后断定说:“慧星记载最好的(除极少数 例外),当推中国的记载。”这一评语是公允的。 在“客星”的观测上,中国的记载亦雄冠全球。自殷代到公元一七 OO 年为 止,我国共记录了大约九十颗新星和超新星。历史上最早的一颗新星记载于公元 前十四世纪殷商时代的一块甲骨上:“七日己巳夕 新大星并火”,意思是说七 日黄昏有一颗很亮的新星出现在大火(即心宿二,天蝎座里著名的红巨星)附近。 《汉书·天文志》关于元光元年(前 I 34 年)五月出现于天蝎星座头部的新星记录 是中外历史上都有记录的第一颗新星。但欧洲没有记载月日,也没有注明方位, 远不如《汉书·天文志》的记录详细。故法国人比奥编《新星汇编》时,把《汉 志》新星列为第一颗。古代中国关于新星和超新星记录的详备,在世界上首屈一 指。近来有些外国天文学家对古希腊和罗马的经典若作以及巴比伦的天文著作进 行了一次检视,发现这些书里面尽管包含有大量的日月食、月掩星和彗星资料。 可是都没有新星或超新星资料。即使在欧洲的中世纪编年史里关于新星与超新星 的记载也颇为少见。这些乃是亚里士多德关于天空是完美不变的观念在整个欧洲 根深蒂固所造成的后果。正如萨顿指出的:“中世纪的欧洲人和阿拉伯人未能认
识这些现象,不是因为它们难于观测,而是他们盲目相信天体是完美元缺的成见 和思想上的惰性所造成的。在这方面,中国人没有受到束缚 在中国古代天象记录中,日月食、流星雨的记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观察记 录。它们无一不反映出先人孜孜不倦,观测唯勤,探微唯精的严谨态度。伏尔泰 在《风俗论》中曾赞扬中国人道“全世界各民族中,唯有他们的史籍,持续不断 地记录下日蚀和星球的交会,我们的天文学家在验证他们的计算后,惊奇地发现, 几乎所有的记录都真实可信。” 2历法世界一流 我国不仅有详备的天文记录,而且还有世界第一流的历法。春秋末年,我国 开始使用四分历;它的岁实是三六五.二五日,这是当时世界上所使用的最精密 的数值。希腊的伽利泼斯历和我国的四分历相当,但要比我国晚一百六十多年 四分历规定十九年中置七个闰月,以调整明阳历.这是具有世界意义的贡献。 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集历法之大成,创制颁布《授时历》。《授时历》是我国 历史上使用最长的一部历法,也是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它以三六五.二四 五天为一年,比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时间只差二十六秒,经过三干三百二 十年后才相差一日。跟目前国际通行的公历(格里哥利历)完全相同。但是格里哥 利历直到公元一五儿二年才开始使用,比《授时历》要晚三百年。《按时历》还 应用数学上的招差法推算太阳、月亮以及五星逐日的情况,比欧洲早了将近四百 年。 3有世界领先的天文仪器 历法的改革和完善,主要求天文观测逐步精确为根据。正如郭守敬所说:“历 之本在于测验(观测),而测验之器,莫先于仪表。” 远在公元前四世纪,我们的祖先为了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制定季节,就创 制了世界上第一架测天仪器一一浑仪。我国原始的浑仪结构简单,可能仅有赤道 环和四游环的两个圆环和观测用的窥管。后来,随着人们的天文知识的丰富和发 展,浑仪也不断得到改进。至元代,郭守敬在浑仪的基础上进行了彻底改革,制 造了简化的浑仪一一简仪。其设计和制造水平,在世界上遥迢领先三百多年,直 到公元一五九八年丹麦天文学家第谷所发明的仪器才能和它相比。著名的《新总 星表》(N.G.星表)的作者德雷耶尔在评价简仪的历史重要性时指出:“不少伟 大的发明,常常在西方国家享有它们以前的许多世纪,中国人民就已经作出了 另一天文学家约翰逊也对简仪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元代仪器所表现的简单性, 并不是出于原始组糙,而是由于他们已达到省事省力的熟练技巧。这比希腊和伊 斯兰地区的每一种座标靠一种仪器测量的做法优越得多一一无论是亚历山大里 亚城或马拉加天文台,都没有一种仪器能亲郭守敬的简仪那样完善、有效而又简 单。实际上,我们今天的赤道装置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改进。”李约瑟也径直指 出:“赤道浑仪曾被认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方面的主要进步之一,而中 国人却早巳使用”。 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史上,还有一项重大创造发明一一水运仪象台,国际上对 它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它“很可能是后来欧洲中世纪天文钟的直接祖先”。这座 水运仪象台是北宋天文学家苏颂组织韩公廉等人,于公元一O八八年到一O九 O年在开封建造的。它高约十二米,宽七米,分做三层。上层放浑仪,用来观测 日月星辰的;中层放浑象,它是一个球体,在球面布列天体的星宿位置。有机械 能使浑象由东向西转动,和天体运动一致,使得球面星座位置和天象相合;下层 设木阁,又分五层。每层有门,到一定时刻,门中有木人出来报时,木阁后面装
10 识这些现象,不是因为它们难于观测,而是他们盲目相信天体是完美元缺的成见 和思想上的惰性所造成的。在这方面,中国人没有受到束缚。” 在中国古代天象记录中,日月食、流星雨的记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观察记 录。它们无一不反映出先人孜孜不倦,观测唯勤,探微唯精的严谨态度。伏尔泰 在《风俗论》中曾赞扬中国人道“全世界各民族中,唯有他们的史籍,持续不断 地记录下日蚀和星球的交会,我们的天文学家在验证他们的计算后,惊奇地发现, 几乎所有的记录都真实可信。” 2.历法世界一流 我国不仅有详备的天文记录,而且还有世界第一流的历法。春秋末年,我国 开始使用四分历;它的岁实是三六五.二五日,这是当时世界上所使用的最精密 的数值。希腊的伽利泼斯历和我国的四分历相当,但要比我国晚一百六十多年。 四分历规定十九年中置七个闰月,以调整明阳历.这是具有世界意义的贡献。 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集历法之大成,创制颁布《授时历》。《授时历》是我国 历史上使用最长的一部历法,也是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它以三六五.二四二 五天为一年,比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时间只差二十六秒,经过三干三百二 十年后才相差一日。跟目前国际通行的公历(格里哥利历)完全相同。但是格里哥 利历直到公元一五儿二年才开始使用,比《授时历》要晚三百年。《按时历》还 应用数学上的招差法推算太阳、月亮以及五星逐日的情况,比欧洲早了将近四百 年。 3.有世界领先的天文仪器 历法的改革和完善,主要求天文观测逐步精确为根据。正如郭守敬所说:“历 之本在于测验(观测),而测验之器,莫先于仪表。” 远在公元前四世纪,我们的祖先为了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制定季节,就创 制了世界上第一架测天仪器——浑仪。我国原始的浑仪结构简单,可能仅有赤道 环和四游环的两个圆环和观测用的窥管。后来,随着人们的天文知识的丰富和发 展,浑仪也不断得到改进。至元代,郭守敬在浑仪的基础上进行了彻底改革,制 造了简化的浑仪——简仪。其设计和制造水平,在世界上遥迢领先三百多年,直 到公元一五九八年丹麦天文学家第谷所发明的仪器才能和它相比。著名的《新总 星表》(N.G.星表)的作者德雷耶尔在评价简仪的历史重要性时指出:“不少伟 大的发明,常常在西方国家享有它们以前的许多世纪,中国人民就已经作出了。” 另一天文学家约翰逊也对简仪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元代仪器所表现的简单性, 并不是出于原始组糙,而是由于他们已达到省事省力的熟练技巧。这比希腊和伊 斯兰地区的每一种座标靠一种仪器测量的做法优越得多——无论是亚历山大里 亚城或马拉加天文台,都没有一种仪器能亲郭守敬的简仪那样完善、有效而又简 单。实际上,我们今天的赤道装置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改进。”李约瑟也径直指 出:“赤道浑仪曾被认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方面的主要进步之一,而中 国人却早巳使用”。 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史上,还有一项重大创造发明——水运仪象台,国际上对 它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它“很可能是后来欧洲中世纪天文钟的直接祖先”。这座 水运仪象台是北宋天文学家苏颂组织韩公廉等人,于公元一 O 八八年到一 O 九 O 年在开封建造的。它高约十二米,宽七米,分做三层。上层放浑仪,用来观测 日月星辰的;中层放浑象,它是一个球体,在球面布列天体的星宿位置。有机械 能使浑象由东向西转动,和天体运动一致,使得球面星座位置和天象相合;下层 设木阁,又分五层。每层有门,到一定时刻,门中有木人出来报时,木阁后面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