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 陕师大锦园中学 杨华 教学目标: 、知识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能力训练目标: 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2.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2.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难点: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解决办法:1、课前通过网络査阅有关孟子仁政思想的资料,课堂上可交流思想, 分组讨论,形成学生自己对孟子思想的深入的理解。2、分类归纳文言知识,注 重词句积累。进行拓展训练,使学有所获。3、在诵读中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 由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引入,回忆孟子的名句“天时不如地利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 陕师大锦园中学 杨 华 教学目标 :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2.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2.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难点: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解决办法:1、课前通过网络查阅有关孟子仁政思想的资料,课堂上可交流思想, 分组讨论,形成学生自己对孟子思想的深入的理解。2、分类归纳文言知识,注 重词句积累。进行拓展训练,使学有所获。3、在诵读中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由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引入,回忆孟子的名句“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了解其中包含的仁政思想 二.板书课题,介绍孟子生平及思想 学生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三.检查自读情况 (一)《寡人之于国也》 1.齐读课文 2.指名学生口头翻译,师生共同纠正误译之处 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 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则:表示假设,如果…就 ②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 ③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丧:为动用法死:形容词作名词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树、衣:名词作动词 ⑤谨庠序之教 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王:名词作动词 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名词作动词,归咎,归罪岁:年成 3.指名学生翻译。 (二)《齐人有一妻一妾》 1.解释句中加粗词。 (1)其良人出: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2)必餍酒肉而后反:满足、饱食 (3)吾将瞤良人之所之也:窥视,暗中看。 (4)卒之东郭墦间:坟墓。 (5)与其妾讪其良人:讥讽。 (6)施施从外来:喜悦自得的样子。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必餍酒肉而后反:“反”通“返” (2)蚤起:“蚤”通“早”。 (3)施从良人之所之:“施”通“迤” 3.从文中找出一个宾语前置的句子,再举三个以上相同的例子。 (1)文中宾语前置句:良人未知之也。 (2)曾学过的宾语前置句 ①无乃尔是过与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了解其中包含的仁政思想。 二.板书课题,介绍孟子生平及思想 学生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三.检查自读情况 (一)《寡人之于国也》 1.齐读课文 2.指名学生口头翻译,师生共同纠正误译之处 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 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则:表示假设,如果…就… ②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 ③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丧:为动用法死:形容词作名词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树、衣:名词作动词 ⑤谨庠序之教 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王:名词作动词 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名词作动词,归咎,归罪岁:年成 3.指名学生翻译。 (二)《齐人有一妻一妾》 1.解释句中加粗词。 (1)其良人出: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2)必餍酒肉而后反:满足、饱食。 (3)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窥视,暗中看。 (4)卒之东郭墦间:坟墓。 (5)与其妾讪其良人:讥讽。 (6)施施从外来:喜悦自得的样子。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必餍酒肉而后反:“反”通“返”。 (2)蚤起:“蚤”通“早”。 (3)施从良人之所之:“施”通“迤”。 3.从文中找出一个宾语前置的句子,再举三个以上相同的例子。 (1)文中宾语前置句:良人未知之也。 (2)曾学过的宾语前置句: ①无乃尔是过与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余之人不余欺也 ④大王来何操 ⑤夫晋,何厌之有 4、指名翻译课文,教师纠正翻译错误 《攘邻之鸡》学生自主翻译 (四)《孟子见梁襄王》 1、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卒然(c)沛然(pei)嗜杀(shi)枯槁(gdo)恶乎定(w) 2、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 3、解释下列词语: ①出,语人曰语:告诉 ②天下恶乎定恶:何,怎么 ③今夫天下之人牧牧:统治 ④如有不嗜杀人者如:如果 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引:伸长 4、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同“猝”,突然 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士兵 C初,鲁肃闻刘表卒死 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整个,全 A谁能一之统 B用心一也专 C一鼓作气第一次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一个 E黄鹤一去不复返一经 ③就 A由水之就下也往 B金就砺则利靠近 C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登上 四、课外拓展阅读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 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 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 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 囿方四十里,杀其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 乎?” 1.此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述方法?有什么好处? 提示:对比、反问手法。增强了说服力。 2.这篇文章中的这种观点与哪一篇相同,具体说明
③余之人不余欺也 ④大王来何操 ⑤夫晋,何厌之有 4、指名翻译课文,教师纠正翻译错误。 (三) 《攘邻之鸡》学生自主翻译。 (四) 《孟子见梁襄王》 1、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卒然(cù)沛然(pèi)嗜杀(shì)枯槁(gǎo)恶乎定(wù) 2、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 3、解释下列词语: ①出,语人曰语:告诉 ②天下恶乎定恶:何,怎么 ③今夫天下之人牧牧:统治 ④如有不嗜杀人者如:如果 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引:伸长 4、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①卒 A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同“猝”,突然 B 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士兵 C 初,鲁肃闻刘表卒死 D 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整个,全 ②一 A 谁能一之统一 B 用心一也专一 C 一鼓作气第一次 D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一个 E 黄鹤一去不复返一经 ③就 A 由水之就下也往 B 金就砺则利靠近 C 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D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登上 四、课外拓展阅读: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 “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 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 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 囿方四十里,杀其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 乎?” 1.此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述方法?有什么好处? 提示:对比、反问手法。增强了说服力。 2.这篇文章中的这种观点与哪一篇相同,具体说明
提示:同于《庄暴见孟子》,都是阐释“与民同乐”思想。 五、课外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文学读本》上选读的孟子文章 第二课时 导入:视频《五十步笑百步》 导语:短片讲的什么成语啊?比喻什么?该成语出自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 在这篇文章里,孟子巧妙的借这个故事开始向梁惠王宣讲自己的仁政思想。本文 所选四篇短文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这一思想。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说自己对国家既尽心又用心,他的尽心与用心是如何体现的呢? 为什么这么重视人口? (移、察)他又是举例又是比较,但是结果呢?(“民不加多 战国中期,合纵连横,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 削,劳役繁重,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是各君王的当务之急。“民不加 多”的现状当然令梁惠王忧心忡忡。然而,有果必有因,那么,他的“移” 的做法是不是强国的根本之策?宋代的朱子解释移粟用来给老幼的不能行走。移 民是移走那些青壮年,为什么?梁惠王的一切决策都要以战争为指归,暴政所导 2、从而引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在这里说明了什么?梁惠王和邻国之君 的本质一样,都是杀民的暴政。(结合后文一句)看来时政很严峻那。 3、接下来孟子具体的讲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包括几个方面?具体 说说都有哪些措施? 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一是“王道之成”。 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谷、鱼、木,即有吃有用,用我们 的话说就是先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运用排比,有吃用不尽之感。那么,王道 之始的标准就是要“养民”而非杀民。(补充: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第一步做 好之后呢?树桑、蓄殖、耕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这里俨然是在奔小康啊, 那么第二步的理念就是要“富民”,同样是三个排比,令人不禁向往。那么,我 们一手要抓物质文明,另外还要抓什么?精神文明,即教育,教化百姓要知孝悌 之义,要有助老之心,以形成尊老爱幼、和谐美好的社会风气,“然而不王者, 未有之也!”这便是王道之成。P31页孔子的主张,孟子在描述他所理想的社会 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与孔子对大同之世的理
提示:同于《庄暴见孟子》,都是阐释“与民同乐”思想。 五、课外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文学读本》上选读的孟子文章 第二课时 导入:视频《五十步笑百步》 导语:短片讲的什么成语啊?比喻什么?该成语出自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 在这篇文章里,孟子巧妙的借这个故事开始向梁惠王宣讲自己的仁政思想。本文 所选四篇短文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这一思想。 一、《寡人之于国也》 1、 梁惠王说自己对国家既尽心又用心,他的尽心与用心是如何体现的呢? 为什么这么重视人口? (移、察)他又是举例又是比较,但是结果呢?(“民不加多 ”) 战国中期,合纵连横,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 削,劳役繁重,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是各君王的当务之急。 “民不加 多”的现状当然令梁惠王忧心忡忡。 然而,有果必有因,那么,他的“移” 的做法是不是强国的根本之策?宋代的朱子解释移粟用来给老幼的不能行走。移 民是移走那些青壮年,为什么?梁惠王的一切决策都要以战争为指归,暴政所导 致。 2、 从而引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在这里说明了什么?梁惠王和邻国之君 的本质一样,都是杀民的暴政。(结合后文一句)看来时政很严峻那。 3、接下来孟子具体的讲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包括几个方面?具体 说说都有哪些措施? 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一是“王道之成”。 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谷、鱼、木,即有吃有用,用我们 的话说就是先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运用排比,有吃用不尽之感。那么,王道 之始的标准就是要“养民”而非杀民。(补充: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第一步做 好之后呢?树桑、蓄殖、耕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这里俨然是在奔小康啊, 那么第二步的理念就是要“富民”,同样是三个排比,令人不禁向往。那么,我 们一手要抓物质文明,另外还要抓什么?精神文明,即教育,教化百姓要知孝悌 之义,要有助老之心,以形成尊老爱幼、和谐美好的社会风气, “然而不王者, 未有之也!”这便是王道之成。P31 页孔子的主张,孟子在描述他所理想的社会 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与孔子对大同之世的理解: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 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4、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的统治者的? 对比:诸侯贵族与下层百姓;狗彘食人食与涂有饿莩,可见老百姓的生活 很不平等,很悲惨,很艰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此之乱世流亡之景象 和上文所描绘的世界大同的美好景象也是一层对比,希望君主深刻反思自己的所 作所为,他又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句,有力的指出,统治者不要如此荒唐, 不要错误归因,只有反省自我,具有仁心,才能除暴政而行仁政,则天下之民至 焉 《齐人乞墦》 1、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地揭示齐人的丑态的? 从五个方面来层层揭示齐人的丑态:一、齐人对妻子夸口,树起一个极 度膨胀的优越形象;二、妻子的怀疑、与妾的商量:三、妻子的追踪和齐人真面 目的显露;四、妻妾的羞愧和哭骂,对齐人行为的否定;五、齐人无耻得意的另 种丑态。三次正面,两次侧面,曲折越多,越具有戏剧性和讽刺性,尤其是最 后齐人“骄”时的洋洋自得,突出其虚伪的本质,极具讽刺意味 2、文中的哪些关键字可以表现出齐人的品性? 尽 齐人”势利卑鄙,虚伪做作,在妻妾前威风十足,自吹自擂,显 现了虚伪无耻的本性。 “必”,乞食行为的经常性,他的无耻深入骨髓。 “遍”,连都城中的普通百姓也不屑与这样的人“立谈”,更别说富贵者。为下 文铺垫。 “乞”行为的卑劣,不顾尊严,不择手段,低声下气,求取一些令人憎恶的利益。 “顾”真是贪得无厌,无耻至极 施施”,洋洋自得,恬不知耻。“骄” 外表的趾高气扬,不可一世,他的厚颜无耻,欺骗虚伪,刻画的深入骨 髓 “良”具有讽刺的效果。 3、本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试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两重对比:一是齐人自身行为的对比:坟场的“乞”与妻妾面前的“骄”,人物 内在品格的委琐与外表的傲慢自得形成强烈的反差,形成了尖锐的讽刺。二是妻 妾与齐人在人生准则上的对比:齐人在坟场乞食而没有丝毫的羞耻感,甚至在自 己的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两个妇道人家能明大理,强调在追求“利”的同时能注 意采用正当的手段,要“行丈夫之道”。两种道德标准的对比和冲撞,从更深层 次上揭露了齐人的丑态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 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4、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的统治者的? 对比:诸侯贵族与下层百姓;狗彘食人食与涂有饿莩 , 可见老百姓的生活 很不平等,很悲惨,很艰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此之乱世流亡之景象 和上文所描绘的世界大同的美好景象也是一层对比,希望君主深刻反思自己的所 作所为,他又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句,有力的指出,统治者不要如此荒唐, 不要错误归因,只有反省自我,具有仁心,才能除暴政而行仁政,则天下之民至 焉。 二、《齐人乞墦》 1、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地揭示齐人的丑态的? 从五个方面来层层揭示齐人的丑态:一、齐人对妻子夸口,树起一个极 度膨胀的优越形象;二、妻子的怀疑、与妾的商量;三、妻子的追踪和齐人真面 目的显露;四、妻妾的羞愧和哭骂,对齐人行为的否定;五、齐人无耻得意的另 一种丑态。三次正面,两次侧面,曲折越多,越具有戏剧性和讽刺性,尤其是最 后齐人“骄”时的洋洋自得,突出其虚伪的本质,极具讽刺意味。 2、文中的哪些关键字可以表现出齐人的品性? “尽”。 “齐人”势利卑鄙,虚伪做作,在妻妾前威风十足,自吹自擂,显 现了虚伪无耻的本性。 “必”,乞食行为的经常性,他的无耻深入骨髓。 “遍”,连都城中的普通百姓也不屑与这样的人“立谈”,更别说富贵者。为下 文铺垫。 “乞”行为的卑劣,不顾尊严,不择手段,低声下气,求取一些令人憎恶的利益。 “顾”真是贪得无厌,无耻至极。 “施施”,洋洋自得,恬不知耻。“骄” 外表的趾高气扬,不可一世,他的厚颜无耻,欺骗虚伪,刻画的深入骨 髓。 “良”具有讽刺的效果。 3、 本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试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两重对比:一是齐人自身行为的对比:坟场的“乞”与妻妾面前的“骄”,人物 内在品格的委琐与外表的傲慢自得形成强烈的反差,形成了尖锐的讽刺。二是妻 妾与齐人在人生准则上的对比:齐人在坟场乞食而没有丝毫的羞耻感,甚至在自 己的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两个妇道人家能明大理,强调在追求“利”的同时能注 意采用正当的手段,要“行丈夫之道”。两种道德标准的对比和冲撞,从更深层 次上揭露了齐人的丑态
4、“齐人”穷得讨饭,怎么会有一妻一妾? “妾”这个人物的出现是为了主题突出和情节安排的需要。另外亦有更深层次的 理解. 5、文章的写作动机,补充 课文的前一章:“储子曰:‘王使人瞤夫子,果有以异于人乎?’孟子曰:‘何 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瞤”字,本意是窥视, 本身并非光明磊落的行为,“瞤”人更属非礼,被“瞤”的人,想必是做了见不 得人的事。齐王以王者之尊,竟然派人去“瞤”孟子,孟子当然很反感,就用齐 人乞墦的故事一方面说只有龌龊小人才阳一套阴一套,才有被“瞤”的必要,对 那些不择手段追求“富贵利达”的龌龊小人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另一方面也正是 孟子自我表白:我不求富贵利达,自然就不会做自欺欺人的丑事,更无须伪善。 是孟子利用反证来证明自己的光明磊落 文中妻所言:“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及最后一句,有如此之夫 的妻妾羞且泣,感到无限的羞耻和痛苦。《邹忌》妻妾与客,喻朝廷之臣和四境 之民,那么,这里亦有对齐王的讽刺,将自己的图霸梦想建立在百姓的性命之上, 为了追求利益不顾百姓的死活。 那么,在现在,为了追求利益不择手段的人亦不在少数:贪污腐败、以权谋私之 官员:外表光鲜,而品性丑恶的的明星:以及利用非法手段来谋取暴利的商贩企 业,如:毒奶粉、染色粉条、化学火锅,用鸭肉来替代牛羊肉来烤……他们富裕 的是物质,贫穷的是精神,他们的已有财产和将有财产,岂止是养一妻一妾?也 恰是因为对利益的贪婪,而导致了他们人格的沦丧,道德的堕落。 三、《攘邻之鸡》 不择手段追逐利益一方面是发动战争,另一方面就是对内搜刮民脂民膏, 征收繁重的苛捐杂税。攘鸡的故事寓意很明白,就是对于所做的事情,如果不符 合道义,就应该立即停止。 四、《孟子见梁襄王》 1.从梁襄王的三句问话中可看出其形象如何? 梁襄王的三句问话:“天下恶乎定?”“孰能一之?”“孰能与之?”语调上扬, 语气轻而短促,从中可体味出梁襄王虽有贪得之野心,却无王者之威仪,精神状 态是低下的,“卒然”问话中流露出惶惑,表现出涉世不深的窘态。平定天下容 易吗?这三个问题问的很大,让人难以回答。可见他连一些常识都没有。他也是 个嗜杀人的国君。史料上评价他是“一生无所作为的平庸之君”。 孟子见梁襄王后,出来对他人说:“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这反映了孟子怎样的个性?他对梁襄王的态度是怎样的?
4、“齐人”穷得讨饭,怎么会有一妻一妾? “妾”这个人物的出现是为了主题突出和情节安排的需要。另外亦有更深层次的 理解. 5、文章的写作动机,补充: 课文的前一章:“储子曰:‘王使人瞷夫子,果有以异于人乎?’孟子曰:‘何 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瞷”字,本意是窥视, 本身并非光明磊落的行为,“瞷”人更属非礼,被“瞷”的人,想必是做了见不 得人的事。齐王以王者之尊,竟然派人去“瞷”孟子,孟子当然很反感,就用齐 人乞墦的故事一方面说只有龌龊小人才阳一套阴一套,才有被“瞷”的必要,对 那些不择手段追求“富贵利达”的龌龊小人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另一方面也正是 孟子自我表白:我不求富贵利达,自然就不会做自欺欺人的丑事,更无须伪善。 是孟子利用反证来证明自己的光明磊落。 文中妻所言:“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及最后一句,有如此之夫 的妻妾羞且泣,感到无限的羞耻和痛苦。《邹忌》妻妾与客,喻朝廷之臣和四境 之民,那么,这里亦有对齐王的讽刺,将自己的图霸梦想建立在百姓的性命之上, 为了追求利益不顾百姓的死活。 那么,在现在,为了追求利益不择手段的人亦不在少数:贪污腐败、以权谋私之 官员;外表光鲜,而品性丑恶的的明星;以及利用非法手段来谋取暴利的商贩企 业,如:毒奶粉、染色粉条、化学火锅,用鸭肉来替代牛羊肉来烤……他们富裕 的是物质,贫穷的是精神,他们的已有财产和将有财产,岂止是养一妻一妾?也 恰是因为对利益的贪婪,而导致了他们人格的沦丧,道德的堕落。 三、《攘邻之鸡》 不择手段追逐利益一方面是发动战争,另一方面就是对内搜刮民脂民膏, 征收繁重的苛捐杂税。攘鸡的故事寓意很明白,就是对于所做的事情,如果不符 合道义,就应该立即停止。 四、《孟子见梁襄王》 1.从梁襄王的三句问话中可看出其形象如何? 梁襄王的三句问话:“天下恶乎定?”“孰能一之?”“孰能与之?”语调上扬, 语气轻而短促,从中可体味出梁襄王虽有贪得之野心,却无王者之威仪,精神状 态是低下的,“卒然”问话中流露出惶惑,表现出涉世不深的窘态。平定天下容 易吗?这三个问题问的很大,让人难以回答。可见他连一些常识都没有。他也是 一个嗜杀人的国君。史料上评价他是“一生无所作为的平庸之君”。 2.孟子见梁襄王后,出来对他人说:“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这反映了孟子怎样的个性? 他对梁襄王的态度是怎样的?
在孟子犀利、辛辣、不留情面的言辞中,流露着鲜明的爱憎感情,孟子的 率真、耿直的性格鲜活地表现了出来。他对这个国君印象不佳,轻慢而藐视。诸 侯危社稷,则变置 3、“天下莫不与也”文意至此可结,但“王知夫苗乎?”一语宕开,便生出无 限烟波。这是什么手法?其本体与喻体是如何相联的? 将人民盼望不嗜杀人的,即善良仁爱的君主,比作七八月间的枯苗盼雨。民如枯 苗,君泽如雨,一旦仁君出现,百姓如同枯苗遇沛然之雨,便“浡然兴之”不可 阻止:这个比喻还暗含了对比,苗的“槁”与“兴”的对比,说明雨对禾生死荣 枯的重要作用,显示了君恩对于治理国家的决定性作用 孟子形容天下人民归附不嗜杀者,用“水之就下”,无法抗拒作比,民心 所向,必将国势浩荡,形象贴切。也突出了广施恩义、仁者无敌的思想。 五、汉代赵岐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试分析本文中寓言和 比喻的艺术魅力何在? 课后习题:弹之如弹。用已知来说明未知。妙趣橫生,生动形象,贴切恰当。 1、五十步笑百步:弃、曳、走,败仗如败政,狼狈,喻虽有程度差别但本质相 同 2、杀人罪兵: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君王的虐政本质。 3、齐人乞墦:乞,不顾自尊、廉耻写到极致,准确传神。亦有君王以百姓的性 命为代价换取利益。 4、攘邻之鸡:窃取百姓的财产,恰当贴切。 5、枯苗盼雨:自然新颖,形象贴切。“油然、沛然、勃然 6、水之就下:前以天上雨水比君泽,后以地上流水比民心。 然而,所有的比喻都是为其表达思想而服务的,接下来我们来了解 六、孟子“仁政’思想 《孟子》全书立论的根本点是“性善论”,核心是“仁政”思想。《尚书》中说: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1、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邦国的主权在民:应由百姓决定立谁为君 3、用人以民意为准:选拔、杀掉某些人,应以国人的意见为出发点,不能只听 大臣、大夫之言 4、.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施恩、不扰民、与民同乐 5、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 反对不义的战争
在孟子犀利、辛辣、不留情面的言辞中,流露着鲜明的爱憎感情,孟子的 率真、耿直的性格鲜活地表现了出来。他对这个国君印象不佳,轻慢而藐视。诸 侯危社稷,则变置。 3、“天下莫不与也”文意至此可结,但“王知夫苗乎?”一语宕开,便生出无 限烟波。这是什么手法?其本体与喻体是如何相联的? 将人民盼望不嗜杀人的,即善良仁爱的君主,比作七八月间的枯苗盼雨。民如枯 苗,君泽如雨,一旦仁君出现,百姓如同枯苗遇沛然之雨,便“浡然兴之”不可 阻止;这个比喻还暗含了对比,苗的“槁”与“兴”的对比,说明雨对禾生死荣 枯的重要作用,显示了君恩对于治理国家的决定性作用。 孟子形容天下人民归附不嗜杀者,用“水之就下”,无法抗拒作比,民心 所向,必将国势浩荡,形象贴切。也突出了广施恩义、仁者无敌的思想。 五、汉代赵岐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试分析本文中寓言和 比喻的艺术魅力何在? 课后习题:弹之如弹。用已知来说明未知。妙趣横生,生动形象,贴切恰当。 1、五十步笑百步:弃、曳、走,败仗如败政,狼狈,喻虽有程度差别但本质相 同。 2、杀人罪兵: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君王的虐政本质。 3、齐人乞墦:乞,不顾自尊、廉耻写到极致,准确传神。亦有君王以百姓的性 命为代价换取利益。 4、攘邻之鸡:窃取百姓的财产,恰当贴切。 5、枯苗盼雨:自然新颖,形象贴切。“油然、沛然、勃然 6、水之就下:前以天上雨水比君泽,后以地上流水比民心。 然而,所有的比喻都是为其表达思想而服务的,接下来我们来了解 六、孟子“仁政’思想 《孟子》全书立论的根本点是“性善论”,核心是“仁政”思想。《尚书》中说: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1、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邦国的主权在民:应由百姓决定立谁为君 3、用人以民意为准:选拔、杀掉某些人,应以国人的意见为出发点,不能只听 大臣、大夫之言 4、.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施恩、不扰民、与民同乐 5、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 6、反对不义的战争:
7、反对苛捐杂税,沉重的徭役 七、总结全文,拓展探究 孟子的“仁政”思想的现代意义:这几个方面,我们做的有成绩亦有不足。急在 功近利的战国 时代,孟子的“仁政”虽然不能得以实现,却给后世留下了一幅完美的治国蓝图。 我们应继续努力。仁政下的中国,如今,在新闻里常会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 崛起。 八、高考链接:2011陕西高考语文材料作文: 据美国全球语言研究所公布全球二十一世纪十大新闻,其中有关中国作为经济和 政治大国崛起的新闻名列首位,成为全球最大的新闻。该所跟踪了全球75万家 纸媒体、电子媒体及互联网信息,发现其中报道中国崛起的信息有3亿多条 那么,中国的崛起主要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和关注的特点呢?《中国青年报》和新 浪网在中国网民中进行了调查,结果排在前六名的分别是:经济发展、国际影响、 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新进程和开放程度 请根据以上材料,谈自己的所思、所想。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题目自拟,文体 不限(除诗歌外);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例文: 祖国颂节选 祖国,您如一叶希望之帆,从共和国开国大典的隆隆礼炮声中驶来;从航天英雄 杨利伟乘坐的神州5号宇宙飞船遨游太空的喜讯中驶来;从城市改革振兴的蓝图 和乡村富裕文明畅想曲中驶来。于是,我看到春风吹进亿万扇幸福的门窗,听到 了“春天的故事”响彻华夏大地。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排除万难,以极大的热 情投入到“振兴中华,壮我国威”的经济建设之中。党中央正带领全国人民努力 践行“三个代表”,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向美好未来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进军中,华夏儿女创造了无数奇迹,在世界民 族之林让世人刮目相看。你看,浦东新区挺起胸膛,骄傲地抒写振兴中华的醒目 标题。钢铁巨龙大京九腾飞南北,展示中国的雄姿。北京奧运的成功,上海世博 的举办,华夏儿女无不扬眉吐气,豪情万丈。 朋友们,迎着太阳,让我们站在古老的长城上以一种深情,以一种豪迈,以一种 庄严的仪式,端起金杯,痛饮欢庆的美酒,轻轻柔抚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共同祝 福我们亲爱的祖国一一国泰民安,前程似锦。 九作业 1、上网收集资料,试析孟子“仁政”思想的现代意义。 2、课后习题二、三
7、反对苛捐杂税,沉重的徭役 七、总结全文,拓展探究 孟子的“仁政”思想的现代意义:这几个方面,我们做的有成绩亦有不足。急在 功近利的战国 时代,孟子的“仁政”虽然不能得以实现,却给后世留下了一幅完美的治国蓝图。 我们应继续努力。仁政下的中国,如今,在新闻里常会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 ——崛起。 八、高考链接:2011 陕西高考语文材料作文: 据美国全球语言研究所公布全球二十一世纪十大新闻,其中有关中国作为经济和 政治大国崛起的新闻名列首位,成为全球最大的新闻。该所跟踪了全球 75 万家 纸媒体、电子媒体及互联网信息,发现其中报道中国崛起的信息有 3 亿多条。 那么,中国的崛起主要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和关注的特点呢?《中国青年报》和新 浪网在中国网民中进行了调查,结果排在前六名的分别是:经济发展、国际影响、 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新进程和开放程度。 请根据以上材料,谈自己的所思、所想。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题目自拟,文体 不限(除诗歌外); 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例文: 祖国颂 节选 祖国,您如一叶希望之帆,从共和国开国大典的隆隆礼炮声中驶来;从航天英雄 杨利伟乘坐的神州 5 号宇宙飞船遨游太空的喜讯中驶来;从城市改革振兴的蓝图 和乡村富裕文明畅想曲中驶来。于是,我看到春风吹进亿万扇幸福的门窗,听到 了“春天的故事”响彻华夏大地。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排除万难,以极大的热 情投入到“振兴中华,壮我国威”的经济建设之中。党中央正带领全国人民努力 践行“三个代表”,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向美好未来。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进军中,华夏儿女创造了无数奇迹,在世界民 族之林让世人刮目相看。你看,浦东新区挺起胸膛,骄傲地抒写振兴中华的醒目 标题。钢铁巨龙大京九腾飞南北,展示中国的雄姿。北京奥运的成功,上海世博 的举办,华夏儿女无不扬眉吐气,豪情万丈。 朋友们,迎着太阳,让我们站在古老的长城上以一种深情,以一种豪迈,以一种 庄严的仪式,端起金杯,痛饮欢庆的美酒,轻轻柔抚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共同祝 福我们亲爱的祖国——国泰民安,前程似锦。 九作业 1、上网收集资料,试析孟子 “仁政”思想的现代意义。 2、课后习题二、三
附录:【孟子概述】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 圣”。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汲(子思)的门人。曾游历 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着书,作《孟子》 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 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 行,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増强说服力,是先秦极富特色的散文专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 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 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 书。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 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 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着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 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 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 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纟 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 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 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 《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孟子》由孟 轲口授,其弟子万章、公孙丑整理成书。宋朱熹、清魏源是主张孟轲自着的,但都 认为有孟子和弟子参加。 【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孟子曾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 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每个人也有不忍人之心,若看见小孩将要 掉入井中,并不因为交情、声誉等利害关系而救人,而是因为内心“善”的本质自 然流露而救人。 孟子认为“善”的本质分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 心,是为“四端”。“端”是起点的意思,孟子认为只要努力地把四端扩充,即道 德实践,就可成就德性 然而,既然“善”早已存在心中,还有人行恶,孟 子认为人之所以不善,是因为受到私欲所蒙蔽,孟子认为人应该放弃私利,保存仁 义 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 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 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有传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 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仁政与王道 孟子主张君 主行仁政,承接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人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君 主只要将自己的仁德推广,所谓“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爱
附录:【孟子概述】孟子(约前 372-前 289),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 圣”。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汲(子思)的门人。曾游历 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着书,作《孟子》 7 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 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 行,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秦极富特色的散文专 集。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 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 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 书。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 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 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着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 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 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 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 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 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 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 《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孟子》由孟 轲口授,其弟子万章、公孙丑整理成书。宋朱熹、清魏源是主张孟轲自着的,但都 认为有孟子和弟子参加。 【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孟子曾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 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每个人也有不忍人之心,若看见小孩将要 掉入井中,并不因为交情、声誉等利害关系而救人,而是因为内心“善”的本质自 然流露而救人。 孟子认为“善”的本质分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 心,是为“四端”。“端”是起点的意思,孟子认为只要努力地把四端扩充,即道 德实践,就可成就德性。 然而,既然“善”早已存在心中,还有人行恶,孟 子认为人之所以不善,是因为受到私欲所蒙蔽,孟子认为人应该放弃私利,保存仁 义。 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 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 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有传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 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仁政与王道 孟子主张君 主行仁政,承接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人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君 主只要将自己的仁德推广,所谓“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爱
护自己的家人,到爱护国民,就是仁政。 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是行“王 道”,要使人民富足,百姓安乐,即“保民而王”,人民自然拥戴君主,国家自然富 强安定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 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 君欢心的做大夫。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祭品丰盛,祭品洁净 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孟子》的基调是理 想主义和乐观主义,它反映了孟子的关于人性基本是善良的坚定信念。他的政治 思想在很多方面与孔子非常相似,特别是孟子坚决主张君主应主要靠道德规范而 不是武力来统治。但是比起孔子来说,孟子则更加堪称为是一位“贵民之人。“天 是通过人民的眼睛来看,天是通过人民的耳朵来听”②这是他的最着名的论断 之一。孟子强调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成份是人民而不是统治者。为民造福是一个统 治者的职责,特别是他应该为他们提供道德指南和适宜的生活条件。他所倡导的 政府政策是自由贸易;轻税赋和保护自然资源;共享财富而不是弱肉强食。政府要 为老弱病残者提供福利。孟子认为君主的权力是上天给的,一个君主如果不顾人 民的幸福,就会失去上天赐给的统治权,而且理应被赶下台。由于这句话的结尾是 对开头的有效的否定,因而孟子实际上早在约翰?洛克之前就提出人民有权力造 非正义的统治者的反。这是一种中国人普遍接受的思想。但是一般说来,孟子倡 导的那些观点更加受到被统治者而不是统治者的欢迎。因此孟子的建议也未被当 时的统治者采纳,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是这时期内他的观点越 来越为儒家学者和中国大众所欢迎。孟子在当时已享有很高的声望,随着11世纪 和12世纪新儒教派的崛起。他的声望在中国变得更高了 【孟子名言】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 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 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 (5)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 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6)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⑦)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译文】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 使百姓富足
护自己的家人,到爱护国民,就是仁政。 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是行“王 道”,要使人民富足,百姓安乐,即“保民而王”,人民自然拥戴君主,国家自然富 强安定。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 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 君欢心的做大夫。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祭品丰盛,祭品洁净, 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孟子》的基调是理 想主义和乐观主义,它反映了孟子的关于人性基本是善良的坚定信念。他的政治 思想在很多方面与孔子非常相似,特别是孟子坚决主张君主应主要靠道德规范而 不是武力来统治。但是比起孔子来说,孟子则更加堪称为是一位“贵民之人。“天 是通过人民的眼睛来看,天是通过人民的耳朵来听” ②这是他的最着名的论断 之一。孟子强调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成份是人民而不是统治者。为民造福是一个统 治者的职责,特别是他应该为他们提供道德指南和适宜的生活条件。他所倡导的 政府政策是自由贸易;轻税赋和保护自然资源;共享财富而不是弱肉强食。政府要 为老弱病残者提供福利。孟子认为君主的权力是上天给的,一个君主如果不顾人 民的幸福,就会失去上天赐给的统治权,而且理应被赶下台。由于这句话的结尾是 对开头的有效的否定,因而孟子实际上早在约翰?洛克之前就提出人民有权力造 非正义的统治者的反。这是一种中国人普遍接受的思想。但是一般说来,孟子倡 导的那些观点更加受到被统治者而不是统治者的欢迎。因此孟子的建议也未被当 时的统治者采纳,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是这时期内他的观点越 来越为儒家学者和中国大众所欢迎。孟子在当时已享有很高的声望,随着 11 世纪 和 12 世纪新儒教派的崛起。他的声望在中国变得更高了。 【孟子名言】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 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 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 快。 (5)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 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6)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7)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译文】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 使百姓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