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法与资源保护法》测试及答案 1环境的一般定义,是指环绕着某一中心事物的()、条件和状况,如社会环境、生活环 境、学习环境、工作环境等。 A.外部空间 B.内部空间 C.空间 D.内外空间 2环境总是相对于一定的中心事物或某一具体的对象而言,离开()或具体对象的环境是 不存在的。 中心事物 B.事物 C.中心对象 D.中心参照物 又 3环境科学上的环境主要是以人类为中心事物的环境,它是指围绕人群的()和作用于人 类这一对象的所有外界影响与力量的总和。 A.空间 B.时间 C.人物 D地点 4环境法上的“环境”具有特定的含义,它特指()环境科学和环境法所特别定义的“环 境”。A环境 B环境科学 C.自然规律 D.生活环境 5环境是由各种物质所组成的综合体,通常将构成环境物质单元成分称为()。 A环境要素 B环境要点 C环境 D环境规律 6按环境要素形成的原因分类,环境可分为()和社会环境。 A环境 B.自然环境 C.自然 D.环境问题 7按照环境要素分类,环境可分为大气环境、( )、海洋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等。 A湖泊环境 B.绿化环境 C水环境 D.河流环境 8按照环境要素分类,环境可分为农业环境、工业环境、()、生产环境、生活环境、旅 游环境等。 A交通环境 B.生物环境 C.食物环境 D.绿化环境 9按是否为人类居住区分类,环境可分为生活环境和()。 A绿化环境 B.生物环境 C.工业环境 D.生态环境 10.( ),是指由自然化或人类活动而引起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质量变化的现 象。 A环境问题 B环境因素 C环境 D环境生态 11.环境破坏也称生态破坏,是指由于( )对环境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活动所造成的生态 退化及由而衍生的环境效应。 A.外界 B.人类 C.企业 D.公司 12.环境污染,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入了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 1/13
1 / 13 《环境法与资源保护法》测试及答案 1.环境的一般定义,是指环绕着某一中心事物的( )、条件和状况,如社会环境、生活环 境、学习环境、工作环境等。 A.外部空间 B.内部空间 C.空间 D.内外空间 2.环境总是相对于一定的中心事物或某一具体的对象而言,离开( )或具体对象的环境是 不存在的。 中心事物 B.事物 C.中心对象 D.中心参照物 A. 3.环境科学上的环境主要是以人类为中心事物的环境,它是指围绕人群的( )和作用于人 类这一对象的所有外界影响与力量的总和。 A.空间 B.时间 C.人物 D.地点 4.环境法上的“环境”具有特定的含义,它特指( )环境科学和环境法所特别定义的“环 境”。 A.环境 B.环境科学 C.自然规律 D.生活环境 5.环境是由各种物质所组成的综合体,通常将构成环境物质单元成分称为( )。 A.环境要素 B.环境要点 C.环境 D.环境规律 6.按环境要素形成的原因分类,环境可分为( )和社会环境。 A.环境 B.自然环境 C.自然 D.环境问题 7.按照环境要素分类,环境可分为大气环境、( )、海洋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等。 A.湖泊环境 B.绿化环境 C.水环境 D.河流环境 8.按照环境要素分类,环境可分为农业环境、工业环境、( )、生产环境、生活环境、旅 游环境等。 A.交通环境 B.生物环境 C.食物环境 D.绿化环境 9.按是否为人类居住区分类,环境可分为生活环境和( )。 A.绿化环境 B.生物环境 C.工业环境 D.生态环境 10.( ),是指由自然化或人类活动而引起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质量变化的现 象。 A.环境问题 B.环境因素 C.环境 D.环境生态 11.环境破坏也称生态破坏,是指由于( )对环境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活动所造成的生态 退化及由而衍生的环境效应。 A.外界 B.人类 C.企业 D.公司 12.环境污染,是指( )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入了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
A.人类活动 B.活动 C.企业活动 D.单位活动 13.( ),是指人类为保证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 坏,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行动的总和。 A环境保护 B环境生态保护 C生态保护 D环境 14.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 )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A.生态文明 B.生态环境 C环境保护 D环境绿化 15.环境保护实质上就是( )。 A环境监督 B环境管理 C环境保护 D环境生态 16.环境保护法是做好环境保护( )的法律依据,它所具有的国家强制性特点是其他 环境管理手段所不具备的。 A.监督管理 B环境管理 C生态监督 D.生态管理 17.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是人们的活动()环境保护工作所具有的客观规 律性。 A破坏了 B.违反了 C.损害了 D.毁灭了 18.()是自然界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A生态环境 B环境问题 C生态规律 D.生态问题 19.环境保护法必须反映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 )。 A体现 B表现 C要求 D.存在 20.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要求( )必须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为目 的。 A.发展经济 B.发展目标 C经济 D.客观发展 21.商品经济发展具有内在的规律性,其中最重要的是( A.价值规律 B.价值目标 C发展需求 D.发展规律 22.环境保护法的产生和发展是与()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的。 A.生态问题 B.环境问题 C环境要素 D环境标准 23.环境保护法学,是指对环境保护规律,环境保护()、()和()实践进行理论 概括的科学。 A立法 B.执法 C.司法 D.监督 24.环境保护法学以环境保护法为研究对象,是在( )和()互相渗透的基础上形 成的一门新兴的法学学科。 A法学 B环境科学 C环境生态学 D.法律 2/13
2 / 13 A.人类活动 B.活动 C.企业活动 D.单位活动 13.( ),是指人类为保证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 坏,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行动的总和。 A.环境保护 B.环境生态保护 C.生态保护 D.环境 14.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 )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A.生态文明 B.生态环境 C.环境保护 D.环境绿化 15.环境保护实质上就是( )。 A.环境监督 B.环境管理 C.环境保护 D.环境生态 16.环境保护法是做好环境保护( )的法律依据,它所具有的国家强制性特点是其他 环境管理手段所不具备的。 A.监督管理 B.环境管理 C.生态监督 D.生态管理 17.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是人们的活动( )环境保护工作所具有的客观规 律性。 A.破坏了 B.违反了 C.损害了 D.毁灭了 18.( )是自然界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A.生态环境 B.环境问题 C.生态规律 D.生态问题 19.环境保护法必须反映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 )。 A.体现 B.表现 C.要求 D.存在 20.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要求( )必须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为目 的。 A.发展经济 B.发展目标 C.经济 D.客观发展 21.商品经济发展具有内在的规律性,其中最重要的是( )。 A.价值规律 B.价值目标 C.发展需求 D.发展规律 22.环境保护法的产生和发展是与( )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的。 A.生态问题 B.环境问题 C.环境要素 D.环境标准 23.环境保护法学,是指对环境保护规律,环境保护( )、( )和( )实践进行理论 概括的科学。 A.立法 B.执法 C.司法 D.监督 24.环境保护法学以环境保护法为研究对象,是在( )和( )互相渗透的基础上形 成的一门新兴的法学学科。 A.法学 B.环境科学 C.环境生态学 D.法律
25.环境保护法学体系,是指环境保护法学的研究()和()。 A范围 B.分科 C.学科 D.区域 26.环境保护法是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而出现的,环境问题具有()特点。 A.地方性 B.地域性 C地区性 D.局限性 27.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新阶段的()、( )、( )、 ()和基本措施。 A必然性 B.特点 C.目标 D.任务 28.环境保护法学的分支学科,大体上可以分为()、()、()、()、环境保 护法史学。 A.本国环境保护法学 B.外国环境保护法学 C国际环境保护法学 D.比较环境法学 29.()和( )多种学科的互相渗透和吸收,是发展现代科学和进行理论创新的有效 且重要的途径。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科学种类 D.自然界科学 30.紧密联系国内外的()和()实践,更是环境保护法学得以健康发展和具有生命 力的关键。 A环境保护 B环境保护法 C环境法 D,环境法学 31.环境保护法,是指调整因()和( )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A.保护 B.改善 C.改良 D.保存 32.环境法,是指调整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环境的活动中所产生的()的法律规 范体系。 A.环境社会 B.环境 C.环境社会关系 D.社会关系 33.环境资源法,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有关环境资源 的()、()、()、()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是由环境保护法、自然资 源法和区域开发整治法等组成的法律部门,相当于广义环境法。 A.开发 B.利用 C.保护 D.治理 34.环境保护法的特征有那些。 A.环境保护法的科学技术性 B.环境保护法的社会性 C.环境保护法的综合性 D.环境保护法体现可持续发展价值视 35.环境立法的目的,是指立法者在环境法理念的指导下,根据其对环境法的功能的需求从 可供选择的法律价值体系中为环境法设定的价值目标,是国家()或()环境法律 时所希望达到的目的或实现的结果。 A.制定 B.认可 C.认定 D.指定 3/13
3 / 13 25.环境保护法学体系,是指环境保护法学的研究( )和( )。 A.范围 B.分科 C.学科 D.区域 26.环境保护法是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而出现的,环境问题具有( )特点。 A.地方性 B.地域性 C.地区性 D.局限性 27.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新阶段的( )、( )、( )、 ( )和基本措施。 A.必然性 B.特点 C.目标 D.任务 28.环境保护法学的分支学科,大体上可以分为( )、( )、( )、( )、环境保 护法史学。 A.本国环境保护法学 B.外国环境保护法学 C.国际环境保护法学 D.比较环境法学 29.( )和( )多种学科的互相渗透和吸收,是发展现代科学和进行理论创新的有效 且重要的途径。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科学种类 D.自然界科学 30.紧密联系国内外的( )和( )实践,更是环境保护法学得以健康发展和具有生命 力的关键。 A.环境保护 B.环境保护法 C.环境法 D.环境法学 31.环境保护法,是指调整因( )和( )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A.保护 B.改善 C.改良 D.保存 32.环境法,是指调整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环境的活动中所产生的( )的法律规 范体系。 A.环境社会 B.环境 C.环境社会关系 D.社会关系 33.环境资源法,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有关环境资源 的( )、( )、( )、( )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是由环境保护法、自然资 源法和区域开发整治法等组成的法律部门,相当于广义环境法。 A.开发 B.利用 C.保护 D.治理 34.环境保护法的特征有那些。 A.环境保护法的科学技术性 B.环境保护法的社会性 C.环境保护法的综合性 D.环境保护法体现可持续发展价值观 35.环境立法的目的,是指立法者在环境法理念的指导下,根据其对环境法的功能的需求从 可供选择的法律价值体系中为环境法设定的价值目标,是国家( )或( )环境法律 时所希望达到的目的或实现的结果。 A.制定 B.认可 C.认定 D.指定
36.环境保护法的调整对象是指()所调整的社会关系。 A.环境监督法 B.环境保护法 C.环境防护法 D.环境法 37.环境法律关系,是指环境法律规范在确认和调整人们与环境有关的行为过程产生的以 ()和()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A.环境权利 B.义务 C.环境义务 D.权利 38.环境保护法的渊源,即环境保护法的( )。它们主要表现在国内法和国际法之中。 A.表现方式 B.表现形式 C.方式 D.形式 39.法律体系是指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体系化 的()的统一整体。 A.有机联系 B.关联 C.联合 D.紧密联系 40.环境保护法的基本是指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或体现的,贯穿于整个(),反映环境 保护法价值、本质和特征,对贯彻和实施环境保护法具有普遍指导作用的基本准则。 A.环境 B.环境保护法体系 C.环境社会关系 D.社会关系 41,保护优先原则,是指在对待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上,应当坚持环境保护 的(),即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当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出现冲突时,应将环 境保护目标作为优先选择。 A.优先 B.优先性 C.优越 D.提前 42.预防为主原则,也称()、( )、( )的原则,是指国家在环境保护工作中采 取各种预防措施,以防止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恶化,或者把环境污染和破坏控制在能够维持 生态平衡、保护人体健康和社会财富及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限度之内,而对己造成 的环境污染和破坏积极治理的原则。 A.预防为主 B.防治结合C.综合治理 D.防护治理 43.综合治理原则,是指针对已经造成的()和(),综合采取多种措施防止损失 的扩大,同时运用技术手段治理污染、恢复生态,将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A.环境污染 B.破坏 C.损害 D.损失 44.公众参与原则,也称()或(),是指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必 须依靠公众的广泛参与,环境保护法通过各种法定的形式和途径确立公众在参与环境管理 与保护中的资格,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事业,保护他们对污染环境和破坏环境的行 为依法进行监督的权利。 A.依靠群众保护环境原则 B.环境义务原则 C.环境民主原则 D.环境权利原理 45.环境责任原则,也称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曾被 简称为(),()的原则,是指人们基于对环境和资源的利用,对环境造成污染破 坏、对自然资源造成减损,即应承担法律义务和法律责任。 4/13
4 / 13 36.环境保护法的调整对象是指( )所调整的社会关系。 A.环境监督法 B.环境保护法 C.环境防护法 D.环境法 37.环境法律关系,是指环境法律规范在确认和调整人们与环境有关的行为过程产生的以 ( )和( )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A.环境权利 B.义务 C.环境义务 D.权利 38.环境保护法的渊源,即环境保护法的( )。它们主要表现在国内法和国际法之中。 A.表现方式 B.表现形式 C.方式 D.形式 39.法律体系是指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体系化 的( )的统一整体。 A.有机联系 B.关联 C.联合 D.紧密联系 40.环境保护法的基本是指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或体现的,贯穿于整个( ),反映环境 保护法价值、本质和特征,对贯彻和实施环境保护法具有普遍指导作用的基本准则。 A.环境 B.环境保护法体系 C.环境社会关系 D.社会关系 41.保护优先原则,是指在对待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上,应当坚持环境保护 的( ),即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当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出现冲突时,应将环 境保护目标作为优先选择。 A.优先 B.优先性 C.优越 D.提前 42.预防为主原则,也称( )、( )、( )的原则,是指国家在环境保护工作中采 取各种预防措施,以防止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恶化,或者把环境污染和破坏控制在能够维持 生态平衡、保护人体健康和社会财富及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限度之内,而对已造成 的环境污染和破坏积极治理的原则。 A.预防为主 B.防治结合 C.综合治理 D.防护治理 43.综合治理原则,是指针对已经造成的( )和( ),综合采取多种措施防止损失 的扩大,同时运用技术手段治理污染、恢复生态,将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A.环境污染 B.破坏 C.损害 D.损失 44.公众参与原则,也称( )或( ),是指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必 须依靠公众的广泛参与,环境保护法通过各种法定的形式和途径确立公众在参与环境管理 与保护中的资格,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事业,保护他们对污染环境和破坏环境的行 为依法进行监督的权利。 A.依靠群众保护环境原则 B.环境义务原则 C.环境民主原则 D.环境权利原理 45.环境责任原则,也称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曾被 简称为( ),( )的原则,是指人们基于对环境和资源的利用,对环境造成污染破 坏、对自然资源造 成减损,即应承担法律义务和法律责任
A.谁污染谁治理 B.谁开采谁保护 C.谁开发谁保护 D.谁污染谁恢复 46.(),是指为实现环境保护法的目的和任务,依据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制度的,调 整某一类或者某一方面环境保护社会关系的,具有重大意义和起主要作用的法律规范的统 称。 A.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 B.环境保护法的制度 C.环境保护法 D.环境保护法的监督 47.环境保护法基本制度的特征 A.具体性 B.系统性 C.特定性 D.稳定性 0 48.环境保护规划,是指根据国家或者一定地区的环境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一定 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环境的()和()活动所做的总体部署和安排。 A.保护 B.改善 C.防护 D.改良 49.环境保护规划的原则 A.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原则 B.协调发展、互惠共赢原则 C.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 D.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原则和依靠科技进步保护 环境原则 50.环境影响评价,亦称()、()。 A.环境质量预断评价 B.环境质量评估 C.环境质量评价 D.环境质量预测 51.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生态保护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 区域,是()和()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 A.保障 B.维护 C.保护 D.稳定 52.生态保护补充制度,简称生态补偿制度,是指有关生态补偿的原则、()、()、 ()、()以及专项资金的设立和使用规定的总称。 A.主体 B.客体 C.标准 D.方式 53.生态保护补充制度的特征。 A.工具性 B.广泛性 C.多样性D.丰富性 54.“三同时”制度,是指对环境有影响的一切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和区域开发项 目,其中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的一 项法律制度。 A.同时设计 B.同时施工 C.同时投产使用 D.同时开工 55.“三同时”制度适用于什么开发建设项目。 A.新建 B.扩建 C.改建项目 D.改造 56.环境法律责任,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或(),对其造成的或可能造成的环 境污染与破坏行为所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 5/13
5 / 13 A.谁污染谁治理 B.谁开采谁保护 C.谁开发谁保护 D.谁污染谁恢复 46.( ),是指为实现环境保护法的目的和任务,依据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制度的,调 整某一类或者某一方面环境保护社会关系的,具有重大意义和起主要作用的法律规范的统 称。 A.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 B.环境保护法的制度 C.环境保护法 D.环境保护法的监督 47.环境保护法基本制度的特征 A.具体性 B.系统性 C.特定性 D.稳定性 0 48.环境保护规划,是指根据国家或者一定地区的环境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一定 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环境的( )和( )活动 所做的总体部署和安排。 A.保护 B.改善 C.防护 D.改良 49.环境保护规划的原则 A.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原则 B.协调发展、互惠共赢原则 C.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 D.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原则和依靠科技进步保护 环境原则 50.环境影响评价,亦称( )、( )。 A.环境质量预断评价 B.环境质量评估 C.环境质量评价 D.环境质量预测 51.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生态保护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 制性严格保护的 区域,是( )和( )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 A.保障 B.维护 C.保护 D.稳定 52.生态保护补充制度,简称生态补偿制度,是指有关生态补偿的原则、( )、( )、 ( )、( )以及专项资金的设立和使用规 定的总称。 A.主体 B.客体 C.标准 D.方式 53.生态保护补充制度的特征。 A.工具性 B.广泛性 C.多样性 D.丰富性 54.“三同时”制度,是指对环境有影响的一切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 和区域开发项 目,其中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 )、( )、( )的一 项法律制度。 A.同时设计 B.同时施工 C.同时投产使用 D.同时开工 55.“三同时”制度适用于什么开发建设项目。 A.新建 B.扩建 C.改建项目 D.改造 56.环境法律责任,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 )或( ),对其造成的或可能造成的环 境污染与破坏行为所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
A.单位 B.个人 C.组织 D.团队 57.法律责任包括什么功能。 A.惩罚 B.救济 C.预防 D.防护 58.环境民事责任,是指单位或者个人因污染环境或破坏生态而侵害了()或者 ()、()所应承担的民事方面的责任。 A.公共财产 B.他人的人身 C.财产 D.安全 59.环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有那些。 A.污染或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存在 B.损害事实 C.因果关系 D.关联性 60.环境民事责任的免责事由有那些。 A.不可抗力 B.受害人故意 C.第三方原因 D.自然灾害 61.环境行政责任,是指违反环境保护法,实施了()或者()行为者应承担的行政 方面的法律责任。 A.破坏 B.污染环境 C.损害 D.毁坏 62.环境行政责任的特征: A.环境行政责任是一种危害性相对较轻的行为后果B.环境行政责任的追究主体广泛 C.环境行政责任的追究程序多元 D.多方面多元化 63.环境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 A.环境行政违法行为的存在 B.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C.行为有危害后果 D.违法行为与危害后果有因果关系 64.环境行政处罚,是指环境保护行政机关依照环境保护法规,对犯有一般环境违法行为的 ()或()作出的具体的行政制裁措施。 A.个人 B.组织 C.单位 D.团体 65.环境行政处罚的原则,是对于设定和实施环境行政处罚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准则,指 立法机关设置行政处罚规范和()入()部门实施行政处罚时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 A.执法 B.司法 C.法院 D.警察局 66.环境行政处分,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按照行政隶属关系,依法对在保护和改善 ()和(),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中违法失职,但又不够刑事惩罚的所属人员的一 种行政处罚措施。 A.生活环境 B.生态环境 C.自然环境 D.水污染 67.环境刑事责任,是指个人或者单位(包括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因违反(),严重污 染或者破坏环境,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触犯刑 法构成罪所应负的刑事方面的法律后果。 6/13
6 / 13 A.单位 B.个人 C.组织 D.团队 57.法律责任包括什么功能。 A.惩罚 B.救济 C.预防 D.防护 58.环境民事责任,是指单位或者个人因污染环境或破坏生态而侵害了( )或者 ( )、( )所应承担的民事方面的责任。 A.公共财产 B.他人的人身 C.财产 D.安全 59.环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有那些。 A.污染或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存在 B.损害事实 C.因果关系 D.关联性 60.环境民事责任的免责事由有那些。 A.不可抗力 B.受害人故意 C.第三方原因 D.自然灾害 61.环境行政责任,是指违反环境保护法,实施了( )或者( )行为者应承担的行政 方面的法律责任。 A.破坏 B.污染环境 C.损害 D.毁坏 62.环境行政责任的特征。 A.环境行政责任是一种危害性相对较轻的行为后果 B.环境行政责任的追究主体广泛 C.环境行政责任的追究程序多元 D.多方面多元化 63.环境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 A.环境行政违法行为的存在 B.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C.行为有危害后果 D.违法行为与危害后果有因果关系 64.环境行政处罚,是指环境保护行政机关依照环境保护法规,对犯有一般环境违法行为的 ( )或( )作出的具体的行政制裁措施。 A.个人 B.组织 C.单位 D.团体 65.环境行政处罚的原则,是对于设定和实施环境行政处罚具有普 遍指导意义的准则,指 立法机关设置行政处罚规范和 ( )、( )部门实施行政处罚时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 A.执法 B.司法 C.法院 D.警察局 66.环境行政处分,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按照行政隶属关系, 依法对在保护和改善 ( )和(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 害中违法失职,但又不够刑事惩罚的所属人员的一 种行政处罚 措施。 A.生活环境 B.生态环境 C.自然环境 D.水污染 67.环境刑事责任,是指个人或者单位(包括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因违反( ),严重污 染或者破坏环境,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触犯刑 法构成 罪所应负的刑事方面的法律后果
A.环境保护 B.环境法 C.环境保护法 D.环境制度 68.环境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A.犯罪主体 B.犯罪的主观方面 C.犯罪客体 D.犯罪的客观方面 69.专门环境法律责任的内容。 A.污染者负担 B.生产者责任延伸 C.环境保护问责制 D.环境保护“党政问责” 70.环境刑事责任的特点有那些。 A.强制性和惩罚性 B.补偿性 C.保护对象的特殊性 D.承担方式的多元性和罪过的规范性 71.环境纠纷,是指环境法主体之间就其环境()和()而产生的争议。 A.权利 B.义务 C.权力 D.保护 72.环境纠纷的特点 环境纠纷产生的原因具有复杂性 A.环境纠纷产生的原因具有复杂性B.环境纠纷的主、客体具有不确定性 C.环境纠纷 D.环境纠纷跟产生 73.环境诉讼的类型 A.环境民事诉讼、环境行政诉讼、环境刑事诉讼 B.环境公益诉讼、环境私益诉讼 C.环境公诉、环境私诉 D.环境诉讼 74.专门环境诉讼是指因产业活动或其他人原因,导致自然环境的污染或破坏,并因而对 他人()、()入、()或()造成损害或损害之虞而发生争议在法院进行诉讼活 动的总称。 A.人身权 B.财产权 C.环境权 D.公共财产 75.专门环境诉讼的特征 A.诉讼的整体性 B.内容的综合性 C.目标的双重性 D.程序正义的独立价值和程序设置向弱者一方倾斜 76.环境纠纷的非诉讼解决机制,又称()纠纷解决程序,泛指法院诉讼程序之外的争 议解决机制。 A.替代性 B.代替性 C.换位 D.代表性 77.环境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的特点, A.及时性 B.灵活性 C.私密性 D.合作性 和经济性 78.环境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的功能有那些。 A.预防纠纷功能 B.评价冲突功能 C.审核评价 D.综合评价 7/13
7 / 13 A.环境保护 B.环境法 C.环境保护法 D.环境制度 68.环境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A.犯罪主体 B.犯罪的主观方面 C.犯罪客体 D.犯罪的客观方面 69.专门环境法律责任的内容。 A.污染者负担 B.生产者责任延伸 C.环境保护问责制 D.环境保护“党政问责” 70.环境刑事责任的特点有那些。 A.强制性和惩罚性 B.补偿性 C.保护对象的特殊性 D.承担方式的多元性和罪过的规范性 71.环境纠纷,是指环境法主体之间就其环境( )和( )而产生的争 议。 A.权利 B.义务 C.权力 D.保护 72.环境纠纷的特点 环境纠纷产生的原因具有复杂性 A. 环境纠纷产生的原因具有复杂性 B.环境纠纷的主、客体具有不确定性 C.环境纠纷 D.环境纠纷跟产生 73.环境诉讼的类型 A.环境民事诉讼、环境行政诉讼、环境刑事诉讼 B.环境公益诉讼、环境私益诉讼 C.环境公诉、环境私诉 D.环境诉讼 74.专门环境诉讼是指因产业活动或其他人原因,导致自然环境的污染或 破坏,并因而对 他人( )、( )、( )或( )造成损害或 损害之虞而发生争议在法院进行诉讼活 动的总称。 A.人身权 B.财产权 C.环境权 D.公共财产 75.专门环境诉讼的特征 A.诉讼的整体性 B.内容的综合性 C.目标的双重性 D.程序正义的独立价值和程序设置向弱者一方倾斜 76.环境纠纷的非诉讼解决机制,又称( )纠纷解决程序,泛指法院诉讼程序之外的争 议解决机制。 A.替代性 B.代替性 C.换位 D.代表性 77.环境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的特点. A.及时性 B.灵活性 C.私密性 D.合作性 和经济性 78.环境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的功能有那些。 A.预防纠纷功能 B.评价冲突功能 C.审核评价 D.综合评价
79.民间调解有那些。 A.自行调解 B.律师主持的调解 C.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 D.居委协调 80.仲裁,是指争议双方在争议发生前或发生后达成协议,()将争议交给仲裁机构作出 对争议双方具有拘束力的终局裁决的纠纷解决方式。 A.自愿 B.自主 C.自动 D.愿意 81.环境标准,是指国家为了保护人体健康和维持生态平衡,根据国家的环境政策和有关法 令,在综合分析()、()人、()和()的基础上,规定环境中污染物的容许含 量、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数量和浓度等的技术规范。 A.自然环境特征 B.控制环境污染的技术水平 C.经济条件 D.社会要求 82.环境标准的特点 A.规范性 B.强制性 C.严格的制定程序 D.显著的技术性和时限性 83.环境标准体系,就是根据环境标准的特点和要求,按照它们的性质功能、内在联系进行 ()、(),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A.分级 B.分类 C.分批 D.集中 84.环境质量标准,是指在一定区域环境内在()各种污染物的最高允许浓度所作的综 合规定。 A.限定时间内 B.规定时间内 C.指定时间内 D.一定时间内 85.环境标准的分类。 A.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B.环境监测规范标准 C.管理规范类标准 D.环境基础 86.环境监测,是指环境监测机构对环境质量状况进行()和()的活动。 A.监视 B.测定 C.预测 D.监督 87.环境监测的特点。 A.综合性 B.连续性 C.追踪性 D.优越性 88.环境监测管理是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运用科学方法指导和协调监测活动中以质量和效率 为中心的各类监测问题,达到对环境监测系统的科学管理,确保为环境管理提供()、 ()、()的决策依据。 A.及时 B.准确 C.高效 D.高能 89.环境监察,是指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据环境保护()、()、()和()的 行政执法活动。 A.法律 B.法规 C.规章 D.其他规范性文件实施 8/13
8 / 13 79.民间调解有那些。 A.自行调解 B.律师主持的调解 C.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 D.居委协调 80.仲裁,是指争议双方在争议发生前或发生后达成协议,( )将争议交给仲裁机构作出 对争议双方具有拘束力的终局裁决的纠纷解决方式。 A.自愿 B.自主 C.自动 D.愿意 81.环境标准,是指国家为了保护人体健康和维持生态平衡,根据国家的环境政策和有关法 令,在综合分析( )、( )、( )和( )的基础上,规定环境中污染物的容许含 量、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数量和浓度等的技术规范。 A.自然环境特征 B.控制环境污染的技术水平 C.经济条件 D.社会要求 82.环境标准的特点. A.规范性 B.强制性 C.严格的制定程序 D.显著的技术性和时限性 83.环境标准体系,就是根据环境标准的特点和要求,按照它们的性质功能、内在联系进行 ( )、( ),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A.分级 B.分类 C.分批 D.集中 84.环境质量标准,是指在一定区域环境内在( )各种污染 物的最高允许浓度所作的综 合规定。 A.限定时间内 B.规定时间内 C.指定时间内 D.一定时间内 85.环境标准的分类。 A.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B.环境监测 规范标准 C.管理规范类标准 D.环境基础 86.环境监测,是指环境监测机构对环境质量状况进行( )和( )的活动。 A.监视 B.测定 C.预测 D.监督 87.环境监测的特点。 A.综合性 B.连续性 C.追踪性 D.优越性 88.环境监测管理是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运用科学方法指导和协调监测 活动中以质量和效率 为中心的各类监测问题,达到对环境监测系 统的科学管理,确保为环境管理提供( )、 ( )、( )的决策依 据。 A.及时 B.准确 C.高效 D.高能 89.环境监察,是指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据环境保护( )、( )、 ( )和( )的 行政执法活动。 A.法律 B.法规 C.规章 D.其他规范性文件实施
90.环境监察的核心是()监督执法。 A.日常 B.平常 C.平时 D.平日 91.自然资源一般是指自然界存在的,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被人类利用的物质 要素和能量,包括()、()、()入、水、矿藏、()和野生动植物等。 A.土地 B.森林 C.草原 D.能源 92.自然资源法的任务是。 A.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B.保护自然资源 C.防护自然资源D.大自然资源 93.地下资源一般是指赋存在地表以下的金属、费金属原料资源和石化燃料资源,主要包括 ()、()、()、()和天然气等。 A.铝 B.铁 C.石油 D.煤炭 94.自然资源一般具有()、()、()、()等特征。 A.自然性 B.有用性 C.关联性 D.稀有性 95.自然资源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是人们在自然资源()、()、()和()过程中 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及自然资源社会关系。 A.开发 B.利用 C.保护 D.管理 96.自然资源法的基本原则总结归纳为那些。 A.保护优先和合理利用相结合原则B.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C.开源和节约并重原则 D.合理规划和利益平衡原则 97.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基本来源,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A.社会文明 B.社会关系 C.社会联系 D.文明素养 98.自然资源法的作用亦称自然资源法的功能,即()存在的价值。 A.自然资源法 B.资源法 C.自然矿藏 D.天然资源 99.自然资源法是提高国家( )和社会公众自然资源法制观念的基本参照。 A.自然资源管理机关 B.管理机关 C.自然资源 D.自然宝藏 100.自然资源的渊源主要是指自然资源法律规范的各种载体形式,凡存在自然资源法律规 范的各种法律文件或其他法的形式可以认为是()的法律渊源。 A.环境资源法 B.自然资源法 C.环境法 D.环境大气 101.野生生物泛指一切在自然状态下生存且未被驯化的动物。主要包括()、()、 ()、( )、鱼类、软体动物、昆虫动物及其他动物等。 A.哺乳动物 B.鸟类 C.爬行动物 D.两栖动物 102.野生植物,是指在自然状态下生长且无法证明为人工栽培的植物,可分为()、 9/13
9 / 13 90.环境监察的核心是( )监督执法。 A.日常 B.平常 C.平时 D.平日 91.自然资源一般是指自然界存在的,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 以被人类利用的物质 要素和能量,包括( )、( )、( )、水、矿 藏、( )和野生动植物等。 A.土地 B.森林 C.草原 D.能源 92.自然资源法的任务是。 A.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B.保护自然资源 C.防护自然资源 D.大自然资源 93.地下资源一般是指赋存在地表以下的金属、费金属原料资源和石化燃料资源,主要包括 ( )、( )、( )、( )和天然气等。 A.铝 B.铁 C.石油 D.煤炭 94.自然资源一般具有( )、( )、( )、( )等特征。 A.自然性 B.有用性 C.关联性 D.稀有性 95.自然资源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是人们在自然资源( )、( )、( )和( )过程中 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及自然资源社会关系。 A.开发 B.利用 C.保护 D.管理 96.自然资源法的基本原则总结归纳为那些。 A.保护优先和合理利用相结合原则 B.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C.开源和节约并重原则 D.合理规划和利益平衡原则 97.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基本来源,是( )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A.社会文明 B.社会关系 C.社会联系 D.文明素养 98.自然资源法的作用亦称自然资源法的功能,即( )存在的价值。 A.自然资源法 B.资源法 C.自然矿藏 D.天然资源 99.自然资源法是提高国家( )和社会公众自然资源法制观念的基本参照。 A.自然资源管理机关 B.管理机关 C.自然资源 D.自然宝藏 100.自然资源的渊源主要是指自然资源法律规范的各种载体形式,凡存在自然资源法律规 范的各种法律文件或其他法的形式可以认为是( )的法律渊源。 A.环境资源法 B.自然资源法 C.环境法 D.环境大气 101.野生生物泛指一切在自然状态下生存且未被驯化的动物。主要包括( )、( )、 ( )、( )、鱼类、软体动物、昆虫动物及 其他动物等。 A.哺乳动物 B.鸟类 C.爬行动物 D.两栖动物 102.野生植物,是指在自然状态下生长且无法证明为人工栽培的植物, 可分为( )
()、()、( )、蕨类和种子植物。 A.藻类 B.菌类 C.地衣 D.苔藓 103.草原资源,是指由生长在()与( )地区草本植物为主形成的植物群落。 A.千旱 B.半千旱 C.潮湿 D.半潮湿 104.渔业资源可称为水产资源,则是指可供( )、( )和( )利用的水生动植物 资源。A.养殖 B.采集 C.捕捞 D.捕捉 105.渔业资源一般可分( )和( )两大类,主要包括鱼类、虾蟹类、贝类、海藻 类、淡水实用水生植物类(如莲藕、菱角等)。 A.淡水渔业资源 B.海水渔业资源 C.渔业 D.水产 106.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和( ),建立资源档案。 A.国际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B.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 C.重点保护资源 D.重点防护资源 107.森林资源具有生长的( )、( )和( )特点。 A.周期性 B.可永续利用性 C.利用的多功能性 D.间接性 108.森林资源登记制度,是指森林资源的( )、( )由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登记造 册、核发证书的制度。 A.所有权 B.使用权 C.利用权 D.保留权 109.林业规划是林业建设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指在较长时期内林业()、()和 的纲领性计划。 A.生产 B.建设 C.发展 D.投资 110.造化绿林是( ),提高森林覆盖率的主要途径,也是保护森林资源的主要措施。 A.增加森林面积 B.减少森林面积 C.增多森林面积 D.提高森林面积 111.土地是地球()的表层。 A.陆地 B.地面 C.地上 D.土地 112.我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和()。 A.全民所有制 B.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C,居民所有 D.集体所有 113.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土地的所有权由()代表国家行使。 A.国务院 B.司法部门 C.法院 D.仲裁机构 114.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办理()审批手续。 A.农用地转用 B.土地 C.农田 D.宅基地 10/13
10 / 13 ( )、( )、( )、蕨类和种子植物。 A.藻类 B.菌类 C.地衣 D.苔藓 103.草原资源,是指由生长在( )与( )地区草本植物为主形成的植物群落。 A.干旱 B.半干旱 C.潮湿 D.半潮湿 104.渔业资源可称为水产资源,则是指可供( )、( )和( )利用的水生动植物 资源。A.养殖 B.采集 C.捕捞 D.捕捉 105.渔业资源一般可分( )和( )两大类,主要 包括鱼类、虾蟹类、贝类、海藻 类、淡水实用水生植物类(如莲藕、菱角等)。 A.淡水渔业资源 B.海水渔业资源 C.渔业 D.水产 106.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 )和( ),建立资源档案。 A.国际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B.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 C.重点保护资源 D.重点防护资源 107.森林资源具有生长的( )、( )和( )特点。 A.周期性 B.可永续利用性 C.利用的多功能性 D.间接性 108.森林资源登记制度,是指森林资源的( )、( )由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登记造 册、核发证书的制度。 A.所有权 B.使用权 C.利用权 D.保留权 109.林业规划是林业建设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指在较长时期内林业( )、( )和 的纲领性计划。 A.生产 B.建设 C.发展 D.投资 110.造化绿林是( ),提高森林覆盖率的主要途径,也是保护森林资源的主要措施。 A.增加森林面积 B.减少森林面积 C.增多森林面积 D.提高森林面积 111.土地是地球( )的表层。 A.陆地 B.地面 C.地上 D.土地 112.我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 )和( )。 A.全民所有制 B.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C,居民所有 D.集体所有 113.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土地的所有权由( )代表国家行使。 A.国务院 B.司法部门 C.法院 D.仲裁机构 114.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办理( )审批手续。 A.农用地转用 B.土地 C.农田 D.宅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