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广州开放大学:《环境法与资源保护法》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章节课后作业及(答案)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X,文档页数:11,文件大小:38.12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X)

《环境法与资源保护法》章节课后作业及答案 绪论 1环境的一般定义,是指环绕着某一中心事物的()、条件和状况,如社会环境、生活环 境、学习环境、工作环境等。 A.外部空间 B.内部空间 C.空间 D.内外空间 2环境总是相对于一定的中心事物或某一具体的对象而言,离开()或具体对象的环境是 不存在的。 中心事物 B.事物 C.中心对象 D.中心参照物 A. 3环境科学上的环境主要是以人类为中心事物的环境,它是指围绕人群的()和作用于人 类这一对象的所有外界影响与力量的总和。 A.空间 B.时间 C.人物 D地点 4环境法上的“环境”具有特定的含义,它特指()环境科学和环境法所特别定义的“环 境”。A环境 B.环境科学 C.自然规律 D.生活环境 5环境是由各种物质所组成的综合体,通常将构成环境物质单元成分称为()。 A环境要素 B环境要点 C环境 D环境规律 6按环境要素形成的原因分类,环境可分为()和社会环境。 A环境 B.自然环境 C.自然 D.环境问题 7按照环境要素分类,环境可分为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等。 A湖泊环境 B.绿化环境 C水环境 D.河流环境 8按照环境要素分类,环境可分为农业环境、工业环境、()、生产环境、生活环境、旅 游环境等。 A.交通环境 B.生物环境 C.食物环境 D.绿化环境 9按是否为人类居住区分类,环境可分为生活环境和()。 A.绿化环境 B.生物环境 C.工业环境 D.生态环境 10.( ),是指由自然化或人类活动而引起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质量变化的现 象。 A环境问题 B环境因素 C环境 D.环境生态 答案 1.A 2.A 3.A 4.B 5.A 6.B 7.c 8.A 9.D 10.A 1/11

1 / 11 《环境法与资源保护法》章节课后作业及答案 绪论 1.环境的一般定义,是指环绕着某一中心事物的( )、条件和状况,如社会环境、生活环 境、学习环境、工作环境等。 A.外部空间 B.内部空间 C.空间 D.内外空间 2.环境总是相对于一定的中心事物或某一具体的对象而言,离开( )或具体对象的环境是 不存在的。 中心事物 B.事物 C.中心对象 D.中心参照物 A. 3.环境科学上的环境主要是以人类为中心事物的环境,它是指围绕人群的( )和作用于人 类这一对象的所有外界影响与力量的总和。 A.空间 B.时间 C.人物 D.地点 4.环境法上的“环境”具有特定的含义,它特指( )环境科学和环境法所特别定义的“环 境”。 A.环境 B.环境科学 C.自然规律 D.生活环境 5.环境是由各种物质所组成的综合体,通常将构成环境物质单元成分称为( )。 A.环境要素 B.环境要点 C.环境 D.环境规律 6.按环境要素形成的原因分类,环境可分为( )和社会环境。 A.环境 B.自然环境 C.自然 D.环境问题 7.按照环境要素分类,环境可分为大气环境、( )、海洋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等。 A.湖泊环境 B.绿化环境 C.水环境 D.河流环境 8.按照环境要素分类,环境可分为农业环境、工业环境、( )、生产环境、生活环境、旅 游环境等。 A.交通环境 B.生物环境 C.食物环境 D.绿化环境 9.按是否为人类居住区分类,环境可分为生活环境和( )。 A.绿化环境 B.生物环境 C.工业环境 D.生态环境 10.( ),是指由自然化或人类活动而引起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质量变化的现 象。 A.环境问题 B.环境因素 C.环境 D.环境生态 答案: 1.A 2.A 3.A 4.B 5.A 6.B 7.C 8.A 9.D 10.A

第一章环境保护法的一般原理 1环境保护法,是指调整因()和()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 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A.保护 B.改善 C改良 D.保存 2环境法,是指调整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环境的活动中所产生的()的法律规范体 系。 A环境社会 B.环境 C.环境社会关系 D社会关系 3环境资源法,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有关环境资源的 ()、()、()、()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是由环境保护法、自然资源 法和区域开发整治法等组成的法律部门,相当于广义环境法。 A开发 B利用 C.保护 D.治理 4环境保护法的特征有那些。 A,环境保护法的科学技术性 B环境保护法的社会性 C环境保护法的综合性 D,环境保护法体现可持续发展价值观 5环境立法的目的,是指立法者在环境法理念的指导下,根据其对环境法的功能的需求从可 供选择的法律价值体系中为环境法设定的价值目标,是国家()或()环境法律时所 希望达到的目的或实现的结果。 A制定 B.认可 C认定 D.指定 6环境保护法的调整对象是指()所调整的社会关系。 A环境监督法 B.环境保护法 C环境防护法 D环境法 7环境法律关系,是指环境法律规范在确认和调整人们与环境有关的行为过程产生的以() 和()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A环境权利 B.义务 C环境义务 D权利 8环境保护法的渊源,即环境保护法的()。它们主要表现在国内法和国际法之中。 A表现方式 B.表现形式 C方式 D.形式 9法律体系是指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体系化 的()的统一整体。 A有机联系 B.关联 C联合 D紧密联系 10环境保护法的基本是指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或体现的,贯穿于整个(),反映环境保 护法价值、本质和特征,对贯彻和实施环境保护法具有普遍指导作用的基本准则。 A环境 B环境保护法体系 C环境社会关系 D社会关系 答案: 1.AB 2.C 3.ABCD 4.ABCD 5.AB 6.B7.AC8.B 9.A 10.B 2/11

2 / 11 第一章 环境保护法的一般原理 1.环境保护法,是指调整因( )和( )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 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A.保护 B.改善 C.改良 D.保存 2.环境法,是指调整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环境的活动中所产生的( )的法律规范体 系。 A.环境社会 B.环境 C.环境社会关系 D.社会关系 3.环境资源法,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有关环境资源的 ( )、( )、( )、( )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是由环境保护法、自然资源 法和区域开发整治法等组成的法律部门,相当于广义环境法。 A.开发 B.利用 C.保护 D.治理 4.环境保护法的特征有那些。 A.环境保护法的科学技术性 B.环境保护法的社会性 C.环境保护法的综合性 D.环境保护法体现可持续发展价值观 5.环境立法的目的,是指立法者在环境法理念的指导下,根据其对环境法的功能的需求从可 供选择的法律价值体系中为环境法设定的价值目标,是国家( )或( )环境法律时所 希望达到的目的或实现的结果。 A.制定 B.认可 C.认定 D.指定 6.环境保护法的调整对象是指( )所调整的社会关系。 A.环境监督法 B.环境保护法 C.环境防护法 D.环境法 7.环境法律关系,是指环境法律规范在确认和调整人们与环境有关的行为过程产生的以( ) 和( )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A.环境权利 B.义务 C.环境义务 D.权利 8.环境保护法的渊源,即环境保护法的( )。它们主要表现在国内法和国际法之中。 A.表现方式 B.表现形式 C.方式 D.形式 9.法律体系是指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体系化 的( )的统一整体。 A.有机联系 B.关联 C.联合 D.紧密联系 10.环境保护法的基本是指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或体现的,贯穿于整个( ),反映环境保 护法价值、本质和特征,对贯彻和实施环境保护法具有普遍指导作用的基本准则。 A.环境 B.环境保护法体系 C.环境社会关系 D.社会关系 答案: 1.AB 2.C 3.ABCD 4.ABCD 5.AB 6.B 7.AC 8.B 9.A 10.B

第二章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 1.(),是指为实现环境保护法的目的和任务,依据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制度的,调整 某一类或者某一方面环境保护社会关系的,具有重大意义和起主要作用的法律规范的统称。 A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 B环境保护法的制度 C.环境保护法 D环境保护法的监督 2环境保护法基本制度的特征 A具体性 B系统性 C.特定性 D稳定性0 3环境保护规划,是指根据国家或者一定地区的环境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一定时 期和一定范围内环境的()和()活动所做的总体部署和安排。 A.保护 B改善 C防护 D.改良 4.环境保护规划的原则 A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原则 B.协调发展、互惠共赢原则 C.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 D.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原则和依靠科技进步保护环境 原则 5环境影响评价,亦称()、()。 A环境质量预断评价 B.环境质量评估 C.环境质量评价 D环境质量预测 6.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生态保护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 域,是()和()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 A.保障 B维护 C.保护 D稳定 7生态保护补充制度,简称生态补偿制度,是指有关生态补偿的原则、()、()、()、 ()以及专项资金的设立和使用规定的总称。 A.主体 B客体 C标准 D.方式 8.生态保护补充制度的特征。 A.工具性 B广泛性 C多样性 D.丰富性 9.“三同时”制度,是指对环境有影响的一切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和区域开发项目,其 中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的一项法律制 度。A同时设计 B同时施工 C同时投产使用 D.同时开工 10.“三同时”制度适用于什么开发建设项目。 A.新建 B扩建 C改建项目 D.改造 答案: 1.A 2ABC 3.AB 4.ABCD 5.AB 6.AB 7.ABCD 8.ABC 9.ABC 10.ABC 3/11

3 / 11 第二章 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 1.( ),是指为实现环境保护法的目的和任务,依据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制度的,调整 某一类或者某一方面环境保护社会关系的,具有重大意义和起主要作用的法律规范的统称。 A.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 B.环境保护法的制度 C.环境保护法 D.环境保护法的监督 2.环境保护法基本制度的特征 A.具体性 B.系统性 C.特定性 D.稳定性0 3.环境保护规划,是指根据国家或者一定地区的环境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一定时 期和一定范围内环境的( )和( )活动 所做的总体部署和安排。 A.保护 B.改善 C.防护 D.改良 4.环境保护规划的原则 A.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原则 B.协调发展、互惠共赢原则 C.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 D.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原则和依靠科技进步保护环境 原则 5.环境影响评价,亦称( )、( )。 A.环境质量预断评价 B.环境质量评估 C.环境质量评价 D.环境质量预测 6.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生态保护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 制性严格保护的区 域,是( )和( )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 A.保障 B.维护 C.保护 D.稳定 7.生态保护补充制度,简称生态补偿制度,是指有关生态补偿的原则、( )、( )、( )、 ( )以及专项资金的设立和使用规 定的总称。 A.主体 B.客体 C.标准 D.方式 8.生态保护补充制度的特征。 A.工具性 B.广泛性 C.多样性 D.丰富性 9.“三同时”制度,是指对环境有影响的一切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 和区域开发项目,其 中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 )、( )、( )的一项法律制 度。A.同时设计 B.同时施工 C.同时投产使用 D.同时开工 10.“三同时”制度适用于什么开发建设项目。 A.新建 B.扩建 C.改建项目 D.改造 答案: 1.A 2.ABC 3.AB 4.ABCD 5.AB 6.AB 7.ABCD 8.ABC 9.ABC 10.ABC

第三章环境法律责任 1环境法律责任,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或(),对其造成的或可能造成的环境污 染与破坏行为所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 A单位 B.个人 C组织 D.团队 2.法律责任包括什么功能。 A惩罚 B.救济 C.预防 D.防护 3环境民事责任,是指单位或者个人因污染环境或破坏生态而侵害了()或者()、 ()所应承担的民事方面的责任。 A公共财产 B.他人的人身 C财产 D.安全 4环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有那些。 A污染或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存在 B.损害事实 C因果关系 D.关联性 5环境民事责任的免责事由有那些。 A不可抗力 B受害人故意C第三方原因 D.自然灾害 6环境行政责任,是指违反环境保护法,实施了()或者()行为者应承担的行政方 面的法律责任。 A破坏 B.污染环境 C损害 D毁坏 7环境行政责任的特征。 A环境行政责任是一种危害性相对较轻的行为后果 B环境行政责任的追究主体广泛 C环境行政责任的追究程序多元 D.多方面多元化 8环境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 A环境行政违法行为的存在 B.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C.行为有危害后果 D违法行为与危害后果有因果关系 9环境行政处罚,是指环境保护行政机关依照环境保护法规,对犯有一般环境违法行为的 ()或()作出的具体的行政制裁措施。 A.个人 B组织 C.单位 D.团体 10环境行政处罚的原则,是对于设定和实施环境行政处罚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准则,指立 法机关设置行政处罚规范和()、()部门实施行政处罚时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 A执法 B.司法 C.法院 D警察局 答案: 1.AB 2.ABC 3.ABC 4ABC 5.ABC 6.AB 7.ABC 8.ABCD 9.AB 10.AB 4/11

4 / 11 第三章 环境法律责任 1.环境法律责任,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 )或( ),对其造成的或可能造成的环境污 染与破坏行为所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 A.单位 B.个人 C.组织 D.团队 2.法律责任包括什么功能。 A.惩罚 B.救济 C.预防 D.防护 3.环境民事责任,是指单位或者个人因污染环境或破坏生态而侵害了( )或者( )、 ( )所应承担的民事方面的责任。 A.公共财产 B.他人的人身 C.财产 D.安全 4.环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有那些。 A.污染或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存在 B.损害事实 C.因果关系 D.关联性 5.环境民事责任的免责事由有那些。 A.不可抗力 B.受害人故意 C.第三方原因 D.自然灾害 6.环境行政责任,是指违反环境保护法,实施了( )或者( )行为者应承担的行政方 面的法律责任。 A.破坏 B.污染环境 C.损害 D.毁坏 7.环境行政责任的特征。 A.环境行政责任是一种危害性相对较轻的行为后果 B.环境行政责任的追究主体广泛 C.环境行政责任的追究程序多元 D.多方面多元化 8.环境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 A.环境行政违法行为的存在 B.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C.行为有危害后果 D.违法行为与危害后果有因果关系 9.环境行政处罚,是指环境保护行政机关依照环境保护法规,对犯有一般环境违法行为的 ( )或( )作出的具体的行政制裁措施。 A.个人 B.组织 C.单位 D.团体 10.环境行政处罚的原则,是对于设定和实施环境行政处罚具有普 遍指导意义的准则,指立 法机关设置行政处罚规范和 ( )、( )部门实施行政处罚时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 A.执法 B.司法 C.法院 D.警察局 答案: 1.AB 2.ABC 3.ABC 4.ABC 5.ABC 6.AB 7.ABC 8.ABCD 9.AB 10.AB

第四章环境纠纷和环境诉讼 1环境纠纷,是指环境法主体之间就其环境()和()而产生的争议。 A权利 B义务 C权力 D.保护 2环境纠纷的特点 环境纠纷产生的原因具有复杂性 A.环境纠纷产生的原因具有复杂性B环境纠纷的主、客体具有不确定性 C.环境纠纷 D环境纠纷跟产生 3环境诉讼的类型 A环境民事诉讼、环境行政诉讼、环境刑事诉讼 B环境公益诉讼、环境私益诉讼 C环境公诉、环境私诉 D环境诉讼 4专门环境诉讼是指因产业活动或其他人原因,导致自然环境的污染或破坏,并因而对他 人()、()、()或()造成损害或损害之虞而发生争议在法院进行诉讼活动 的总称。 A.人身权 B财产权C环境权 D.公共财产 5.专门环境诉讼的特征 A诉讼的整体性 B内容的综合性 C.目标的双重性 D.程序正义的独立价值和程序设置向弱者一方倾斜 6环境纠纷的非诉讼解决机制,又称()纠纷解决程序,泛指法院诉讼程序之外的争议解 决机制。 A.替代性 B.代替性 C换位 D.代表性 7环境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的特点. A.及时性 B.灵活性 C私密性 D.合作性和经济性 8环境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的功能有那些。 A预防纠纷功能 B评价冲突功能 C.审核评价 D.综合评价 9民间调解有那些。 A.自行调解 B律师主持的调解 C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 D.居委协调 10.仲裁,是指争议双方在争议发生前或发生后达成协议,()将争议交给仲裁机构作出对 争议双方具有拘束力的终局裁决的纠纷解决方式。 A.自愿 B.自主 C.自动 D.愿意 答案: 1.AB 2.AB 3.ABC 4.ABCD 5ABCD 6.A 7.ABCD 8.AB 9.ABC 10.A 5/11

5 / 11 第四章 环境纠纷和环境诉讼 1.环境纠纷,是指环境法主体之间就其环境( )和( )而产生的争 议。 A.权利 B.义务 C.权力 D.保护 2.环境纠纷的特点 环境纠纷产生的原因具有复杂性 A. 环境纠纷产生的原因具有复杂性 B.环境纠纷的主、客体具有不确定性 C.环境纠纷 D.环境纠纷跟产生 3.环境诉讼的类型 A.环境民事诉讼、环境行政诉讼、环境刑事诉讼 B.环境公益诉讼、环境私益诉讼 C.环境公诉、环境私诉 D.环境诉讼 4.专门环境诉讼是指因产业活动或其他人原因,导致自然环境的污染或 破坏,并因而对他 人( )、( )、( )或( )造成损害或 损害之虞而发生争议在法院进行诉讼活动 的总称。 A.人身权 B.财产权 C.环境权 D.公共财产 5.专门环境诉讼的特征 A.诉讼的整体性 B.内容的综合性 C.目标的双重性 D.程序正义的独立价值和程序设置向弱者一方倾斜 6.环境纠纷的非诉讼解决机制,又称( )纠纷解决程序,泛指法院诉讼程序之外的争议解 决机制。 A.替代性 B.代替性 C.换位 D.代表性 7.环境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的特点. A.及时性 B.灵活性 C.私密性 D.合作性和经济性 8.环境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的功能有那些。 A.预防纠纷功能 B.评价冲突功能 C.审核评价 D.综合评价 9.民间调解有那些。 A.自行调解 B.律师主持的调解 C.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 D.居委协调 10.仲裁,是指争议双方在争议发生前或发生后达成协议,( )将争议交给仲裁机构作出对 争议双方具有拘束力的终局裁决的纠纷解决方式。 A.自愿 B.自主 C.自动 D.愿意 答案: 1.AB 2.AB 3.ABC 4.ABCD 5.ABCD 6.A 7.ABCD 8.AB 9.ABC 10.A

第五章环境标准、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 1环境标准,是指国家为了保护人体健康和维持生态平衡,根据国家的环境政策和有关法令, 在综合分析()、()、(()和()的基础上,规定环境中污染物的容许含量、 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数量和浓度等的技术规范。 A.自然环境特征 B控制环境污染的技术水平 C经济条件 D.社会要求 2环境标准的特点, A规范性 B.强制性 C严格的制定程序 D.显著的技术性和时限性 3环境标准体系,就是根据环境标准的特点和要求,按照它们的性质功能、内在联系进行 ()、(),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A.分级 B.分类 C.分批 D.集中 4环境质量标准,是指在一定区域环境内在()各种污染物的最高允许浓度所作的综合 规定。 A限定时间内 B规定时间内 C指定时间内 D.一定时间内 5环境标准的分类。 A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B环境监测规范标准 C.管理规范类标准 D环境基础 6环境监测,是指环境监测机构对环境质量状况进行()和()的活动。 A.监视 B测定 C.预测 D.监督 7环境监测的特点。 A综合性 B.连续性 C追踪性 D.优越性 8环境监测管理是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运用科学方法指导和协调监测活动中以质量和效率为 中心的各类监测问题,达到对环境监测系统的科学管理,确保为环境管理提供()、()、 ()的决策依据。 A.及时 B.准确 C.高效 D.高能 9环境监察,是指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据环境保护()、()、()和()的行 政执法活动。 A.法律 B法规 C规章 D.其他规范性文件实施 10环境监察的核心是()监督执法。 A.日常 B.平常 C.平时 D.平日 答案: 1.ABCD 2ABCD 3.AB 4.A 5.ABCD 6.AB 7.ABC 8ABC 9.ABCD 10.A 6/11

6 / 11 第五章 环境标准、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 1.环境标准,是指国家为了保护人体健康和维持生态平衡,根据国家的环境政策和有关法令, 在综合分析( )、( )、( )和( )的基础上,规定环境中污染物的容许含 量、 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数量和浓度等的技术规范。 A.自然环境特征 B.控制环境污染的技术水平 C.经济条件 D.社会要求 2.环境标准的特点. A.规范性 B.强制性 C.严格的制定程序 D.显著的技术性和时限性 3.环境标准体系,就是根据环境标准的特点和要求,按照它们的性质功能、内在联系进行 ( )、( ),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A.分级 B.分类 C.分批 D.集中 4.环境质量标准,是指在一定区域环境内在( )各种污染 物的最高允许浓度所作的综合 规定。 A.限定时间内 B.规定时间内 C.指定时间内 D.一定时间内 5.环境标准的分类。 A.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B.环境监测 规范标准 C.管理规范类标准 D.环境基础 6.环境监测,是指环境监测机构对环境质量状况进行( )和( )的活动。 A.监视 B.测定 C.预测 D.监督 7.环境监测的特点。 A.综合性 B.连续性 C.追踪性 D.优越性 8.环境监测管理是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运用科学方法指导和协调监测 活动中以质量和效率为 中心的各类监测问题,达到对环境监测系 统的科学管理,确保为环境管理提供( )、( )、 ( )的决策依 据。 A.及时 B.准确 C.高效 D.高能 9.环境监察,是指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据环境保护( )、( )、 ( )和( )的行 政执法活动。 A.法律 B.法规 C.规章 D.其他规范性文件实施 10.环境监察的核心是( )监督执法。 A.日常 B.平常 C.平时 D.平日 答案: 1.ABCD 2.ABCD 3.AB 4.A 5.ABCD 6.AB 7.ABC 8.ABC 9.ABCD 10.A

第六章自然资源法 1自然资源一般是指自然界存在的,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被人类利用的物质要 素和能量,包括()、()、()、水、矿藏、()和野生动植物等。 A土地 B森林 C草原 D.能源 2自然资源法的任务是。 A.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B.保护自然资源 C防护自然资源D.大自然资源 3地下资源一般是指赋存在地表以下的金属、费金属原料资源和石化燃料资源,主要包括()、 ()、()、()和天然气等。 A铝B铁 C.石油 D煤炭 4.自然资源一般具有()、()、()、()等特征。 A.自然性B.有用性 C.关联性D稀有性 5.自然资源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是人们在自然资源()、()、()和()过程中发 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及自然资源社会关系。 A开发 B.利用 C.保护 D.管理 6.自然资源法的基本原则总结归纳为那些。 A.保护优先和合理利用相结合原则B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C.开源和节约并重原则 D.合理规划和利益平衡原则 7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基本来源,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A社会文明 B社会关系 C.社会联系 D.文明素养 8自然资源法的作用亦称自然资源法的功能,即( )存在的价值。 A.自然资源法 B资源法 C.自然矿藏 D.天然资源 9.自然资源法是提高国家( )和社会公众自然资源法制观念的基本参照。 A.自然资源管理机关 B.管理机关 C.自然资源 D.自然宝藏 10.自然资源的渊源主要是指自然资源法律规范的各种载体形式,凡存在自然资源法律规范 的各种法律文件或其他法的形式可以认为是( )的法律渊源。 A环境资源法 B.自然资源法 C环境法 D环境大气 答案: 1.ABCD 3.ABCD 4.ABCD 5.ABCD 6.ABCD 7.A 8.A 9.A 10.ABC 7/11

7 / 11 第六章 自然资源法 1.自然资源一般是指自然界存在的,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 以被人类利用的物质要 素和能量,包括( )、( )、( )、水、矿 藏、( )和野生动植物等。 A.土地 B.森林 C.草原 D.能源 2.自然资源法的任务是。 A.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B.保护自然资源 C.防护自然资源 D.大自然资源 3.地下资源一般是指赋存在地表以下的金属、费金属原料资源和石化燃料资源,主要包括( )、 ( )、( )、( )和天然气等。 A.铝 B.铁 C.石油 D.煤炭 4.自然资源一般具有( )、( )、( )、( )等特征。 A.自然性 B.有用性 C.关联性 D.稀有性 5.自然资源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是人们在自然资源( )、( )、( )和( )过程中发 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及自然资源社会关系。 A.开发 B.利用 C.保护 D.管理 6.自然资源法的基本原则总结归纳为那些。 A.保护优先和合理利用相结合原则 B.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C.开源和节约并重原则 D.合理规划和利益平衡原则 7.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基本来源,是( )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A.社会文明 B.社会关系 C.社会联系 D.文明素养 8.自然资源法的作用亦称自然资源法的功能,即( )存在的价值。 A.自然资源法 B.资源法 C.自然矿藏 D.天然资源 9.自然资源法是提高国家( )和社会公众自然资源法制观念的基本参照。 A.自然资源管理机关 B.管理机关 C.自然资源 D.自然宝藏 10.自然资源的渊源主要是指自然资源法律规范的各种载体形式,凡存在自然资源法律规范 的各种法律文件或其他法的形式可以认为是( )的法律渊源。 A.环境资源法 B.自然资源法 C.环境法 D.环境大气 答案: 1.ABCD 2.AB 3.ABCD 4.ABCD 5.ABCD 6.ABCD 7.A 8.A 9.A 10.ABC

第七章生物资源保护法 1野生生物泛指一切在自然状态下生存且未被驯化的动物。主要包括()、()、()、 ()、鱼类、软体动物、昆虫动物及其他动物等。 A.哺乳动物 B.鸟类 C.爬行动物 D.两栖动物 2野生植物,是指在自然状态下生长且无法证明为人工栽培的植物,可分为()、()、 ()、()、蕨类和种子植物。 A藻类 B.菌类 C地衣 D.苔藓 3草原资源,是指由生长在()与()地区草本植物为主形成的植物群落。 A.干旱 B半干旱 C潮湿 D.半潮湿 4渔业资源可称为水产资源,则是指可供( )( )和( )利用的水生动植物资源。 A.养殖 B采集 C.捕捞 D.捕捉 5.渔业资源一般可分()和( )两大类,主要包括鱼类、虾蟹类、贝类、海藻类、淡 水实用水生植物类(如莲藕、菱角等)。 A淡水渔业资源 B海水渔业资源 C渔业 D.水产 6.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 )和(),建立资源档案。 A.国际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B.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 C重点保护资源 D.重点防护资源 7森林资源具有生长的()人、( )和( )特点。 A.周期性B.可永续利用性 C利用的多功能性D.间接性 8森林资源登记制度,是指森林资源的( )( )由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登记造册、核 发证书的制度。 A.所有权 B使用权 C利用权 D.保留权 9林业规划是林业建设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指在较长时期内林业( )人( )和的纲领 性计划。 A生产 B.建设 C发展 D投资 10.造化绿林是( ),提高森林覆盖率的主要途径,也是保护森林资源的主要措施。 A增加森林面积 B减少森林面积 C增多森林面积 D.提高森林面积 答案: 1.ABCD 2.ABCD 3.AB 4.ABC 5.AB 6.AB 7.ABC 8.AB 9.ABC 10.A 8/11

8 / 11 第七章 生物资源保护法 1.野生生物泛指一切在自然状态下生存且未被驯化的动物。主要包括( )、( )、( )、 ( )、鱼类、软体动物、昆虫动物及 其他动物等。 A.哺乳动物 B.鸟类 C.爬行动物 D.两栖动物 2.野生植物,是指在自然状态下生长且无法证明为人工栽培的植物,可分为( )、( )、 ( )、( )、蕨类和种子植物。 A.藻类 B.菌类 C.地衣 D.苔藓 3.草原资源,是指由生长在( )与( )地区草本植物为主形成的植物群落。 A.干旱 B.半干旱 C.潮湿 D.半潮湿 4.渔业资源可称为水产资源,则是指可供( )、( )和( )利用的水生动植物资源。 A.养殖 B.采集 C.捕捞 D.捕捉 5.渔业资源一般可分( )和( )两大类,主要 包括鱼类、虾蟹类、贝类、海藻类、淡 水实用水生植物类(如莲藕、菱角等)。 A.淡水渔业资源 B.海水渔业资源 C.渔业 D.水产 6.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 )和( ),建立资源档案。 A.国际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B.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 C.重点保护资源 D.重点防护资源 7.森林资源具有生长的( )、( )和( )特点。 A.周期性 B.可永续利用性 C.利用的多功能性 D.间接性 8.森林资源登记制度,是指森林资源的( )、( )由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登记造册、核 发证书的制度。 A.所有权 B.使用权 C.利用权 D.保留权 9.林业规划是林业建设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指在较长时期内林业( )、( )和的纲领 性计划。 A.生产 B.建设 C.发展 D.投资 10.造化绿林是( ),提高森林覆盖率的主要途径,也是保护森林资源的主要措施。 A.增加森林面积 B.减少森林面积 C.增多森林面积 D.提高森林面积 答案: 1.ABCD 2.ABCD 3.AB 4.ABC 5.AB 6.AB 7.ABC 8.AB 9.ABC 10.A

第八章非生物资源保护法 1土地是地球()的表层。 A陆地 B地面 C地上 D.土地 2我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和()。 A全民所有制 B.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C,居民所有 D.集体所有 3.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土地的所有权由()代表国家行使。 A国务院 B.司法部门 C.法院 D.仲裁机构 4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办理()审批手续。 A,农用地转用 B.土地 C.农田 D.宅基地 5.永久基本农田转为建设用地的,由()批准。 A国务院 B.司法部门 C.法院 D.仲裁机构 6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农村宅基地()和()有关工作。 A改善 B改革 C.管理 D.监督 7水资源指的是地球上的()。 A水资源 B.海洋 C.河流 D.河水 8水资源具有()、()、()、( )、多功能性和厉害双重性等特点。 A流动性B.时空分布不均性C.可重复利用性 D.可再生性 9水资源管理制度是国家管理水资源的组织体系和权限划分的基本制度,是实现国家治水 ()、()、()的组织制度。 A.方针 B政策 C.目标 D.目的 10.我国实行()、()、()制度。 A探矿权 B采矿权申请和审批 C.许可证 D.审批权 答案: 1.A 2.AB 3.A 4.A 5.A 6.BC 7.A 8.ABCD 9.ABC 10ABC 9/11

9 / 11 第八章 非生物资源保护法 1.土地是地球( )的表层。 A.陆地 B.地面 C.地上 D.土地 2.我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 )和( )。 A.全民所有制 B.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C,居民所有 D.集体所有 3.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土地的所有权由( )代表国家行使。 A.国务院 B.司法部门 C.法院 D.仲裁机构 4.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办理( )审批手续。 A.农用地转用 B.土地 C.农田 D.宅基地 5.永久基本农田转为建设用地的,由( )批准。 A.国务院 B.司法部门 C.法院 D.仲裁机构 6.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农村宅基地( )和( )有关工作。 A.改善 B.改革 C.管理 D.监督 7.水资源指的是地球上的( )。 A.水资源 B.海洋 C.河流 D.河水 8.水资源具有( )、( )、( )、( )、多功能性和厉害双重性等特点。 A.流动性B.时空分布不均性 C.可重复利用性 D.可再生性 9.水资源管理制度是国家管理水资源的组织体系和权限划分的基本制度,是实现国家治水 ( )、( )、( )的组织制度。 A.方针 B.政策 C.目标 D.目的 10.我国实行( )、( )、( )制度。 A.探矿权 B.采矿权申请和审批 C.许可证 D.审批权 答案: 1.A 2.AB 3.A 4.A 5.A 6.BC 7.A 8.ABCD 9.ABC 10.ABC

第九章环境污染防治法一自然资源污染防治法 1.土壤污染,是指因人为因素导致某种物质进入陆地表层土壤,引起土壤()、()、 ()等方面特性的改变, 影响土壤功能和有效利用,危害公众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 的现象。 A化学 B.物理 C.生物 D.能源 2机动车船等污染防治制度有那些。 A低碳、环保出行倡议制度 B禁止机动车船、非道路移动机械超过标准排放大气污染物 C.召回和强制报废制度 D.燃料控制制度 3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或者( 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 恶化的现象。 A.化学 B.物理 C.生物 D.放射性 4.水污染物,是指( )或者( )向水体排放的、能导致水体污染的物质。 A直接 B间接 C转介 D转交 5.《土壤污染防治法》明确土壤污染防治应当坚持( )人()、( )、污染 担责、公众参与的原则。 A预防为主 B.保护优先 C.分类管理 D.风险管控 6.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应当主要包括( )、( )是否超过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等 内容。 A地块基本信息 B.污染物含量 C.污染物 D.土地基本信息 7.土壤污染责任人负有实施土壤污染风险()和( )的义务。 A管控 B.修复 C完善 D.补充 8城市建设应当统筹规划,在燃煤供热地区,推进( )和( A.供热 B热电联产 C集中供热 D.供暖 9国家倡导环保驾驶,鼓励燃油机动车驾驶人在不影响道路通行且需停车( )以上的情况 下熄灭发动机,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A.1分钟 B.3分钟 C.5分钟 D.4分钟 10.城镇污水应当( )处理。 A集合 B会合 C集中 D聚集 答案 1.ABC 2ABCD 3ABCD 4.AB 5.ABCD 6.AB 7.AB 8.BC 9.B 10.C 10/11

10 / 11 第九章 环境污染防治法—自然资源污染防治法 1.土壤污染,是指因人为因素导致某种物质进入陆地表层土壤, 引起土壤( )、( )、 ( )等方面特性的改变,影响土壤功能 和有效利用,危害公众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 的现象。 A.化学 B.物理 C.生物 D.能源 2.机动车船等污染防治制度有那些。 A.低碳、环保出行倡议制度 B.禁止机动车船、非道路移动机械超过标准排放大气污染物 C.召回和强制报废制度 D.燃料控制制度 3.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 )、( )、( )或者( ) 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 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 恶化的现象。 A.化学 B.物理 C.生物 D.放射性 4.水污染物,是指( )或者( )向水体排放的、能导致水体污染的物质。 A.直接 B.间接 C.转介 D.转交 5.《土壤污染防治法》明确土壤污染防治应当坚持( )、( )、( )、( )、污染 担责、公众参与的原则。 A.预防为主 B.保护优先 C.分类管理 D.风险管控 6.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应当主要包括( )、( )是否超过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等 内容。 A.地块基本信息 B.污染物含量 C.污染物 D.土地基本信息 7.土壤污染责任人负有实施土壤污染风险( )和( )的义务。 A.管控 B.修复 C.完善 D.补充 8.城市建设应当统筹规划,在燃煤供热地区,推进( )和( )。 A.供热 B.热电联产 C.集中供热 D.供暖 9.国家倡导环保驾驶,鼓励燃油机动车驾驶人在不影响道路通行且需停车( )以上的情况 下熄灭发动机,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A.1 分钟 B.3 分钟 C.5 分钟 D.4 分钟 10.城镇污水应当( )处理。 A.集合 B.会合 C.集中 D.聚集 答案: 1.ABC 2.ABCD 3.ABCD 4.AB 5.ABCD 6.AB 7.AB 8.BC 9.B 10.C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X)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1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