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 第一节 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第二节 作物的 “源、流、库 ”理论及其应用 第三节 作物品质及其形成
第三章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 第一节 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第二节 作物的 “源、流、库 ”理论及其应用 第三节 作物品质及其形成
一、作物产量 1.生物产量:是指作物全生育期内通过光合作用和吸收作用,所生产 和累积的各种有机物的总量。 2.经济产量:是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的收获量。 (1)不同作物其经济产品器官不同 (2)同一作物,因栽培目的不同,其经济产量的概念也不同。 3.经济系数(收获指数):经济产量占生物产量的比例,即生物产量 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1)不同作物的经济系数有所不同,其变化与遗传基础、收获器官 及其化学成分以及栽培技术和环境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等有关。 (2)通常,薯类作物的经济系数为0.70~0.85,甜菜、烟草为 0.60~0.70,水稻、小麦为0.35~0.50,玉米0.30~0.50,大豆0.25~ 0.40,油菜0.28左右。 经济产量=生物产量×经济系数 第一节 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一、作物产量 1.生物产量:是指作物全生育期内通过光合作用和吸收作用,所生产 和累积的各种有机物的总量。 2.经济产量:是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的收获量。 (1)不同作物其经济产品器官不同 (2)同一作物,因栽培目的不同,其经济产量的概念也不同。 3.经济系数(收获指数):经济产量占生物产量的比例,即生物产量 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1)不同作物的经济系数有所不同,其变化与遗传基础、收获器官 及其化学成分以及栽培技术和环境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等有关。 (2)通常,薯类作物的经济系数为0.70~0.85,甜菜、烟草为 0.60~0.70,水稻、小麦为0.35~0.50,玉米0.30~0.50,大豆0.25~ 0.40,油菜0.28左右。 经济产量=生物产量×经济系数 第一节 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作物产量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群体的产量,即由个体产量或产品 器官数量所构成。 作物产量可以分解为几个构成因素(Engledow,1923;松岛,1957),并 依作物种类而异: 二、产量构成因素 表3~1 各类作物的产量构成因素 作物名称 产量构成因素 禾 谷 类 穗数、每穗实粒数、粒重 豆 类 株数、每株有效分枝数、每分枝荚数、每荚实粒数、粒重 薯 类 株数、每株薯块数、单薯重 油 菜 株数、每株有效分枝数、每分枝角果数、每角果粒数、粒重 烟 草 株数、每株叶数、单叶重 绿肥作物 株数、单株重
作物产量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群体的产量,即由个体产量或产品 器官数量所构成。 作物产量可以分解为几个构成因素(Engledow,1923;松岛,1957),并 依作物种类而异: 二、产量构成因素 表3~1 各类作物的产量构成因素 作物名称 产量构成因素 禾 谷 类 穗数、每穗实粒数、粒重 豆 类 株数、每株有效分枝数、每分枝荚数、每荚实粒数、粒重 薯 类 株数、每株薯块数、单薯重 油 菜 株数、每株有效分枝数、每分枝角果数、每角果粒数、粒重 烟 草 株数、每株叶数、单叶重 绿肥作物 株数、单株重
(一)产量因素的形成 1.产量因素的形成是在作物整个生育期内不同时期依次而重叠进 行的。 2.产量因素在其形成过程中具有自动调节现象,这种调节主要反 映在对群体产量的补偿效应上。 实践证明:禾谷类作物产量因素的补偿作用,主要表现为生长后 期形成的产量因素可以补偿生长前期损失的产量因素。 (二)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 作物产量形成的全过程包括光合器官、吸收器官及产品器官的建 成及产量内容物的形成、运输和积累。 作物光合生产的能力与光合面积、光合时间及光合效率密切相关。 作物的干物质积累动态遵循Logistic曲线(S形曲线)模式。 三、作物产量形成特点
(一)产量因素的形成 1.产量因素的形成是在作物整个生育期内不同时期依次而重叠进 行的。 2.产量因素在其形成过程中具有自动调节现象,这种调节主要反 映在对群体产量的补偿效应上。 实践证明:禾谷类作物产量因素的补偿作用,主要表现为生长后 期形成的产量因素可以补偿生长前期损失的产量因素。 (二)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 作物产量形成的全过程包括光合器官、吸收器官及产品器官的建 成及产量内容物的形成、运输和积累。 作物光合生产的能力与光合面积、光合时间及光合效率密切相关。 作物的干物质积累动态遵循Logistic曲线(S形曲线)模式。 三、作物产量形成特点
1.相对生长率(RGR):单位时间单位重量植株的重量增加,通常用 g/g.d或g/g·周表示。 相对生长率主要由遗传特性控制,但环境条件对其影响也较大。 2.净同化率(NAR):单位叶面积在单位时间内的干物质增长量。 3.叶面积比率(LAR):叶面积与植株干重之比(L/W)称叶面积比率, (三) 生长分析 12 2 1 12 tt InWInW R − − − = 12 2 1 12 1 2 1 tt InWInW LL InLInL dt dW L NAR − − • − − =•= NARLAR dt dW LW L dt dW W RGR ( ) ×=•=•= 1 1 W2=W1eR(t2-t1) 2 1 12 12 2 1 InLInL LL WW InWInW W L LAR − − • − − ==
1.相对生长率(RGR):单位时间单位重量植株的重量增加,通常用 g/g.d或g/g·周表示。 相对生长率主要由遗传特性控制,但环境条件对其影响也较大。 2.净同化率(NAR):单位叶面积在单位时间内的干物质增长量。 3.叶面积比率(LAR):叶面积与植株干重之比(L/W)称叶面积比率, (三) 生长分析 12 2 1 12 tt InWInW R − − − = 12 2 1 12 1 2 1 tt InWInW LL InLInL dt dW L NAR − − • − − =•= NARLAR dt dW LW L dt dW W RGR ( ) ×=•=•= 1 1 W2=W1eR(t2-t1) 2 1 12 12 2 1 InLInL LL WW InWInW W L LAR − − • − − ==
4.比叶面积(SLA):也称叶面积干重比,为叶面积与叶干重之比,在 某种意义上是叶子相对厚度的一种度量。 5.叶干重比(LWR):是叶的干重与植株干重之比。 6.作物生长率(CGR):又叫做群体生长率,它表示在单位时间、单位 土地面积上所增加的干物重。 (三) 生长分析 LW L SLA = W L LWR W = NARLWRSLA dt dW LW L L L dt dW LW L RGR W W ( ) ( ) ××=••=•= 1 1 LAINARF dt dW Ldt dy CGR ( ) ×=••== 1
4.比叶面积(SLA):也称叶面积干重比,为叶面积与叶干重之比,在 某种意义上是叶子相对厚度的一种度量。 5.叶干重比(LWR):是叶的干重与植株干重之比。 6.作物生长率(CGR):又叫做群体生长率,它表示在单位时间、单位 土地面积上所增加的干物重。 (三) 生长分析 LW L SLA = W L LWR W = NARLWRSLA dt dW LW L L L dt dW LW L RGR W W ( ) ( ) ××=••=•= 1 1 LAINARF dt dW Ldt dy CGR ( ) ×=••== 1
一、源 定义:源是指生产和输出光合同化物的叶片。就作物群体而言,则 是指群体的叶面积及其光合能力。 1.颖壳、叶鞘和茎的绿色部分也能进行光合作用,虽然干物质生产量 很小,但在逆境条件下,对稳定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2.在籽粒产量形成期,产量内容物除直接来源于光合器官的光合作用 外,部分来源于茎鞘贮藏物质的再调运(殷宏章等,1956;彭永欣等, 1992;吉田昌一,1984); 3.根系除吸收水分和矿质元素外,还能合成氨基酸、苹果酸等,也参 与产量内容物的合成。 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源应包括叶源、鞘源和根源三个部分。 第二节 作物的“源、流、库”理论及其应用
一、源 定义:源是指生产和输出光合同化物的叶片。就作物群体而言,则 是指群体的叶面积及其光合能力。 1.颖壳、叶鞘和茎的绿色部分也能进行光合作用,虽然干物质生产量 很小,但在逆境条件下,对稳定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2.在籽粒产量形成期,产量内容物除直接来源于光合器官的光合作用 外,部分来源于茎鞘贮藏物质的再调运(殷宏章等,1956;彭永欣等, 1992;吉田昌一,1984); 3.根系除吸收水分和矿质元素外,还能合成氨基酸、苹果酸等,也参 与产量内容物的合成。 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源应包括叶源、鞘源和根源三个部分。 第二节 作物的“源、流、库”理论及其应用
9 禾谷类作物开花前光合作用生产的营养物质主要供给穗、小穗和小 花等产品器官形成的需要,并在茎、叶、叶鞘中有一定量的贮备。开花 后的光合产物直接供给产品器官,作为产量内容物而积累。 9 不同作物开花前的贮备物质的再调运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不同。 9 环境条件及栽培管理水平对开花前和开花后源的供给能力影响较 大,在氮肥供应较少的低产栽培条件下,开花后光合作用逐渐降低,光 合产物少,产量内容物主要依赖于花前贮备物。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产 量的大部分来自花后的光合产物。 9 源的同化产物有就近输送的特性。 9 除了叶面积大小和光合速率以外,颖花叶比、粒叶比等也用来表示 源的供给能力或强度,其比值越高,说明单位叶面积供给物质量越多。 一、源
9 禾谷类作物开花前光合作用生产的营养物质主要供给穗、小穗和小 花等产品器官形成的需要,并在茎、叶、叶鞘中有一定量的贮备。开花 后的光合产物直接供给产品器官,作为产量内容物而积累。 9 不同作物开花前的贮备物质的再调运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不同。 9 环境条件及栽培管理水平对开花前和开花后源的供给能力影响较 大,在氮肥供应较少的低产栽培条件下,开花后光合作用逐渐降低,光 合产物少,产量内容物主要依赖于花前贮备物。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产 量的大部分来自花后的光合产物。 9 源的同化产物有就近输送的特性。 9 除了叶面积大小和光合速率以外,颖花叶比、粒叶比等也用来表示 源的供给能力或强度,其比值越高,说明单位叶面积供给物质量越多。 一、源
9 定义:库主要是指产品器官的容积和接纳营养物质的能力。 广义的既包括最终贮存同化物的器官,如种子、果实、块根、 块茎等,也包括还在生长中的幼嫩器官,如根、茎、叶、花、 果实等;狭义的则专指收获对象。 9 产品器官的容积随作物种类而异。 9 库的潜力存在于库的构建中。 9 生态条件对库的建成也有明显影响(光照、水分等) 9 禾谷类作物籽粒的贮积能力取决于灌浆持续期和灌浆速度。 二、库
9 定义:库主要是指产品器官的容积和接纳营养物质的能力。 广义的既包括最终贮存同化物的器官,如种子、果实、块根、 块茎等,也包括还在生长中的幼嫩器官,如根、茎、叶、花、 果实等;狭义的则专指收获对象。 9 产品器官的容积随作物种类而异。 9 库的潜力存在于库的构建中。 9 生态条件对库的建成也有明显影响(光照、水分等) 9 禾谷类作物籽粒的贮积能力取决于灌浆持续期和灌浆速度。 二、库
9 定义:流是指作物植株体内输导系统的发育状况及其运转速率。 9 流的主要器官是叶、鞘、茎中的维管系统,其中穗颈维管束可 看作源通向库的总通道,同化物质运输的途径是韧皮部,韧皮部 薄壁细胞是运输同化物的主要组织。在韧皮部运输的同化物质 中,大部分是碳水化合物,少部分是有机氮化合物。 9 同化物的运输受多种因素的制约。韧皮部输导组织的发达程 度,是影响同化物运输的重要因素。 三、流
9 定义:流是指作物植株体内输导系统的发育状况及其运转速率。 9 流的主要器官是叶、鞘、茎中的维管系统,其中穗颈维管束可 看作源通向库的总通道,同化物质运输的途径是韧皮部,韧皮部 薄壁细胞是运输同化物的主要组织。在韧皮部运输的同化物质 中,大部分是碳水化合物,少部分是有机氮化合物。 9 同化物的运输受多种因素的制约。韧皮部输导组织的发达程 度,是影响同化物运输的重要因素。 三、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