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教育立项核心课程 课程名称:生物技术与人类课程编号:B1906姓名:孙剑锋 班级: F1103003 学号: 5110309179专业: 电院 阅读与理解 题目编号 14 得分 序 阅读文章名称 1 A new hominin foot from Ethiopia shows multiple Pliocene bipedal adaptations 2 Additive threats from pathogens,climate and land-use change for global amphibian diversity 3 Causes,consequences and ethics 4 Changing Arctic Ocean freshwater pathways 5 Clonal evolution in relapsed acute myeloid leukaemia revealed by whole-genome sequencing 6 Comparing the yields of organic and conventional agriculture 7 Consequences of changing 8 Ecology drives a global network of gene exchange connecting the human microbiome 9 Emerging fungal threats to animal,plant and ecosystem health 10 Evolution of increased complexity in a molecular machine 11 Genetic contribution to stability and change in intelligence from childhood to old age 12 Getting the measure of biodiversity 13 Global patterns in biodiversity 14 Global warming preceded by increasing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s during the last deglaciation 15 Insights into hominid evolution from the gorilla genome sequence 16 Prediction mutation outcome from early stochastic variation in genetic interaction partners 17 Rapid evolutionary divergence and ecotypic diversification of germination behavior in weedy rice populations 18 Recent contribution of glaciers and ice caps to sea level rise 19 Regeneration of whole fertile plants from 30000-y-old fruit tissue buried in Siberian permafrost 20 Reversal of cocaine-evoked synaptic potentiation resets drug-induced adaptive behaviour 21 Stability and complexity in model ecosystems 22 Stability criteria for complex ecosystems 23 Systematic conservation planning 24 The diversity-stability debate 25 The Medicago genome provides insight into the evolution of rhizobial symbioses 26 Twenty-first-century warming of a large Antarctic ice-shelf cavity by a redirected coastal current 27 Will a Large Complex System be Stable
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教育立项核心课程 课程名称: 生物技术与人类 课程编号: BI 906 姓名: 孙剑锋 班级: F1103003 学号: 5110309179 专业: 电院 阅读与理解 题目编号 14 得分 序 号 阅读文章名称 1 A new hominin foot from Ethiopia shows multiple Pliocene bipedal adaptations 2 Additive threats from pathogens, climate and land-use change for global amphibian diversity 3 Causes, consequences and ethics 4 Changing Arctic Ocean freshwater pathways 5 Clonal evolution in relapsed acute myeloid leukaemia revealed by whole-genome sequencing 6 Comparing the yields of organic and conventional agriculture 7 Consequences of changing 8 Ecology drives a global network of gene exchange connecting the human microbiome 9 Emerging fungal threats to animal,plant and ecosystem health 10 Evolution of increased complexity in a molecular machine 11 Genetic contribution to stability and change in intelligence from childhood to old age 12 Getting the measure of biodiversity 13 Global patterns in biodiversity 14 Global warming preceded by increasing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s during the last deglaciation 15 Insights into hominid evolution from the gorilla genome sequence 16 Prediction mutation outcome from early stochastic variation in genetic interaction partners 17 Rapid evolutionary divergence and ecotypic diversification of germination behavior in weedy rice populations 18 Recent contribution of glaciers and ice caps to sea level rise 19 Regeneration of whole fertile plants from 30000-y-old fruit tissue buried in Siberian permafrost 20 Reversal of cocaine-evoked synaptic potentiation resets drug-induced adaptive behaviour 21 Stability and complexity in model ecosystems 22 Stability criteria for complex ecosystems 23 Systematic conservation planning 24 The diversity–stability debate 25 The Medicago genome provides insight into the evolution of rhizobial symbioses 26 Twenty-first-century warming of a large Antarctic ice-shelf cavity by a redirected coastal current 27 Will a Large Complex System be Stable
Global warming preceded by increasing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s during the last deglaciation (Jeremy D.Shakun,Peter U.Clark,Feng He,Shaun A.Marcott, Alan C.Mix,Zhengyu Liu,Bette Otto-Bliesner, Andreas Schmittner Edouard Bard C02是“冰消期”全球变暖的一个驱动力 一、背景知识 冰芯(ice core)顾名思义,“”就是大块冰内部的较深处,很稀有。冰芯是地球的“自 然档案”,它是人们在冰盖上钻孔获得的连续冰层。冰芯具有信息量大、高保真、高分辨率 等特点。从冰芯中,科学家可以提取物理、化学、生物信息,而这些信息可以真实再现成冰 时的环境特征。例如,冰芯中记录的冰雪累计量,可以反映降水程度。冰芯中的尘埃含量、 同位素、化学元素等,都可以反映当时的大气环境。冰芯中雪粒的粒径可以反映温度的高低。 冰芯的这些特性使之当之无愧地成为地球的“自然档案”,并对全球环境变化的研究产生重 大贡献。 冰消期(deglacial)亦称末次冰期冰消期(last deglacial),指从盛冰期起冰川开始 消融退缩至冰川消亡这一时段。它的时间跨度包括盛冰期后、晚冰期和冰后期的一段时间。 人们从南极冰芯记录知道,在更新世冰期,在大气二氧化碳水平与温度之间有一个关系。 但二者之间的定相关系一直不清楚,从而导致关于温室气体是冰期的主要驱动力、是气候变 暖的一个反馈、还是过去气候变化的一个后果而不是原因的争议。 为了解决这个争议问题,在这里Shakun等人整理了一个关于最近一次冰消期的替代性温 度记录的全球性数据集,并且发现,在这一时期,全球变暖之前所发生的是C02的增加。这 些观察结果结合瞬态全球气候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在最近一次冰消期,C02是全球变暖的一
Global warming preceded by increasing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s during the last deglaciation (Jeremy D. Shakun, Peter U. Clark, Feng He, Shaun A. Marcott, Alan C. Mix, Zhengyu Liu, Bette Otto-Bliesner, Andreas Schmittner & Edouard Bard) CO2是“冰消期”全球变暖的一个驱动力 一、 背景知识 冰芯(ice core)顾名思义,“”就是大块冰内部的较深处,很稀有。冰芯是地球的“自 然档案”,它是人们在冰盖上钻孔获得的连续冰层。冰芯具有信息量大、高保真、高分辨率 等特点。从冰芯中,科学家可以提取物理、化学、生物信息,而这些信息可以真实再现成冰 时的环境特征。例如,冰芯中记录的冰雪累计量,可以反映降水程度。冰芯中的尘埃含量、 同位素、化学元素等,都可以反映当时的大气环境。冰芯中雪粒的粒径可以反映温度的高低。 冰芯的这些特性使之当之无愧地成为地球的“自然档案”,并对全球环境变化的研究产生重 大贡献。 冰消期(deglacial)亦称末次冰期冰消期(last deglacial),指从盛冰期起冰川开始 消融退缩至冰川消亡这一时段。它的时间跨度包括盛冰期后、晚冰期和冰后期的一段时间。 人们从南极冰芯记录知道,在更新世冰期,在大气二氧化碳水平与温度之间有一个关系。 但二者之间的定相关系一直不清楚,从而导致关于温室气体是冰期的主要驱动力、是气候变 暖的一个反馈、还是过去气候变化的一个后果而不是原因的争议。 为了解决这个争议问题,在这里 Shakun 等人整理了一个关于最近一次冰消期的替代性温 度记录的全球性数据集,并且发现,在这一时期,全球变暖之前所发生的是 CO2 的增加。这 些观察结果结合瞬态全球气候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在最近一次冰消期,CO2 是全球变暖的一
个主要驱动因素。 二、创新点 人们过去对于全球变暖与C02含量的问题不清的主要原因是各地区数据分散,没有统一 协调的数据基础,故很难得出一致的结论。 本篇论文的最大贡献在于刘征宇教授与他的合作者们对末次冰盛期(21000年前)以来的 全球气候资料进行了至今为止最全面的分析,并用现代复杂气候模式对21000年来的气候进 行了第一次成功的模拟。结果指出,二氧化碳的增加和海洋环流的变化是导致21000年来全 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三、读后感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 成的温度上升。世界范围内认为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过多所造成的。 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一暖一冷一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 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燃烧煤、油、天然气和树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 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使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自工业革命以来,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25%,远超过科学家可能勘测出来的过去16万年的全部历史纪 录,而且尚无减缓的迹象。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的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 大量C0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3.8-7.6m,波长 较短)具有高度的穿透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如红外线)具有高度的吸收性, 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具体原因是,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 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了地球的大气层。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 据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2.5-10.4华氏度)。 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000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来 潜在的重大影响。 当然对于全球变暖现象的诱因,在学术界还是存在许多不同的看法。MT工学院的地球、 大气科学专家Richard Lindzen认为地球气候长久以来一直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期间存在各 种复杂的原因,而不是如“全球变暖”支持者所说的那样仅仅是由于二氧化碳排放的原因。他在 2007年曾在News Week杂志撰文指出20世纪全球温度上升最快的阶段是1910至1940年
个主要驱动因素。 二、 创新点 人们过去对于全球变暖与 CO2 含量的问题不清的主要原因是各地区数据分散,没有统一 协调的数据基础,故很难得出一致的结论。 本篇论文的最大贡献在于刘征宇教授与他的合作者们对末次冰盛期(21000 年前)以来的 全球气候资料进行了至今为止最全面的分析,并用现代复杂气候模式对 21000 年来的气候进 行了第一次成功的模拟。结果指出,二氧化碳的增加和海洋环流的变化是导致 21000 年来全 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三、 读后感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 成的温度上升。世界范围内认为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过多所造成的。 近 100 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 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 年全球平均气温比 100 年前上升了 0.48℃。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燃烧煤、油、天然气和树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 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使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自工业革命以来,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 25%,远超过科学家可能勘测出来的过去 16 万年的全部历史纪 录,而且尚无减缓的迹象。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的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 大量 CO2 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3.8--7.6nm,波长 较短)具有高度的穿透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如红外线)具有高度的吸收性, 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具体原因是,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 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了地球的大气层。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 据气候模型预测,到 2100 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 1.4-5.8℃(2.5-10.4 华氏度)。 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 10,000 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来 潜在的重大影响。 当然对于全球变暖现象的诱因,在学术界还是存在许多不同的看法。MIT 工学院的地球、 大气科学专家 Richard Lindzen 认为地球气候长久以来一直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期间存在各 种复杂的原因,而不是如“全球变暖”支持者所说的那样仅仅是由于二氧化碳排放的原因。他在 2007 年曾在 News Week 杂志撰文指出 20 世纪全球温度上升最快的阶段是 1910 至 1940 年
此后则迎来长达30年的全球降温阶段,直到1978年全球温度重新开始上升。如果工业二氧 化碳的排放是导致全球暖化的主要原因,那么如果解释1940年至1978年间的降温阶段。众 所周知,这三十年是全球绝大部分地区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大跃进的时代即所谓战后景气时代。 本篇论文利用大量全面且具有普遍性的数据作为支柱,再加之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虽 然不可以彻底驳倒其他学术看法,但是也为C02含量与全球变暖的关系提供了一有力证据
此后则迎来长达 30 年的全球降温阶段,直到 1978 年全球温度重新开始上升。如果工业二氧 化碳的排放是导致全球暖化的主要原因,那么如果解释 1940 年至 1978 年间的降温阶段。众 所周知,这三十年是全球绝大部分地区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大跃进的时代即所谓战后景气时代。 本篇论文利用大量全面且具有普遍性的数据作为支柱,再加之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虽 然不可以彻底驳倒其他学术看法,但是也为 CO2 含量与全球变暖的关系提供了一有力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