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生产管理概论 生产管理或称生产与作业管理,实际上就是大家早己熟悉的“生产管理学”。这是由于 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产业结构的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其中以各种服务为特征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在知识经济的社会 里,制造业和服务业已无本质区别。制造业多年积累起来的成功的丰富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完 全可以应用于服务性企业。因此,使用运作这个术语,来表述以操作性为主的服务业的生产 特征,从而来拓展生产管理的研究领域。 第一节生产系统 、生产的概念 所谓生产,简而言之,就是制造某种新的物品。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的最基本的的实 践活动。因此,生产亦称社会生产。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的概念也在不断地发展 变化,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1.自然生产阶段 在古代,即原始公社制度时期。人们使用极其简单的工具,以群体方式同自然界作斗争 生产力水平极低,基本生产活动是农耕、采矿、捕鱼和狩猎等。人类的全部劳动成果除维持 自身生存外,几乎没有剩余,生产只是为了生存,大自然是获取资源的唯一源泉。 2.市场生产阶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工具的改进,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生产成果除了自足外,还有 剩余。生产目的已由单纯的为了生存而转向少数人剥削多数人,从而出现了商品生产、价值 和利润的概念。生产内容也由农、林、牧、渔转向加工业和制造业 3.效用生产阶段 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生产力有了极大提高,生产的 成果使社会物质进一步丰富。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人们除了物质需求外,人们对教育、医 疗、保险、娱乐、人际交往等相关的社会服务行业的要求也日渐迫切,生产的含义进一步扩 大。于是在19世纪末,威廉,斯坦利,杰文斯和卡尔·门格尔首先提出“效用”的概念 把一些服务性活动,诸如商业、文教卫生和交通运输等也包括在生产范围内。因此,现代生 产,即效用生产是一个把生产要素转换为有形的产品和无形(产品)服务的经济财富,通过 创造效用,增加附加价值的过程。这里的生产含义与前述两阶段的生产含义已有了很大发展 它既包括制造业中以加工为主的生产,也包括服务业中的以运作为主的生产。如图1-1所示, 生产也可以看作是一输入一输出系统。它包括有生产要素、生产转换和生产输出(即生产
第一章 生产管理概论 生产管理或称生产与作业管理,实际上就是大家早已熟悉的“生产管理学”。这是由于 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产业结构的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其中以各种服务为特征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在知识经济的社会 里,制造业和服务业已无本质区别。制造业多年积累起来的成功的丰富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完 全可以应用于服务性企业。因此,使用运作这个术语,来表述以操作性为主的服务业的生产 特征,从而来拓展生产管理的研究领域。 第一节 生产系统 一、生产的概念 所谓生产,简而言之,就是制造某种新的物品。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的最基本的的实 践活动。因此,生产亦称社会生产。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的概念也在不断地发展 变化,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1. 自然生产阶段 在古代,即原始公社制度时期。人们使用极其简单的工具,以群体方式同自然界作斗争。 生产力水平极低,基本生产活动是农耕、采矿、捕鱼和狩猎等。人类的全部劳动成果除维持 自身生存外,几乎没有剩余,生产只是为了生存,大自然是获取资源的唯一源泉。 2. 市场生产阶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工具的改进,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生产成果除了自足外,还有 剩余。生产目的已由单纯的为了生存而转向少数人剥削多数人,从而出现了商品生产、价值 和利润的概念。生产内容也由农、林、牧、渔转向加工业和制造业。 3. 效用生产阶段 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生产力有了极大提高,生产的 成果使社会物质进一步丰富。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人们除了物质需求外,人们对教育、医 疗、保险、娱乐、人际交往等相关的社会服务行业的要求也日渐迫切,生产的含义进一步扩 大。于是在 19 世纪末,威廉,斯坦利,杰文斯和卡尔·门格尔首先提出“效用”的概念。 把一些服务性活动,诸如商业、文教卫生和交通运输等也包括在生产范围内。因此,现代生 产,即效用生产是一个把生产要素转换为有形的产品和无形(产品)服务的经济财富,通过 创造效用,增加附加价值的过程。这里的生产含义与前述两阶段的生产含义已有了很大发展 它既包括制造业中以加工为主的生产,也包括服务业中的以运作为主的生产。如图 1-1 所示, 生产也可以看作是一输入──输出系统。它包括有生产要素、生产转换和生产输出(即生产
的财富)。表1-1是几种典型的输入—转换—输出的生产实例。 生产实例分析表 表1-1 系统 专换 汽车工厂原材料、设备、工具、工人汽车的制造、装配(有形物)汽车 传授知识技能(无形物) 受过教育的专业人才 医院患者、医生、护士、药物、医治疗与护理 健康的人(生理与心理康复 疗设备 满意的顾客与锌 转换 形态 效用{时间 (投入) (生产过程) 场所 生产要素 生产转换生产 ·生产对象 形态转换 有形物(产品) 劳动力 时间转换·无形物(服务) 生产手段·场所转换·效用与价值 图1-1生产的基本意义 (1)生产要素(生产的输入) 生产要素是指购进的和在生产过程中用于制造物品的或服务的生产输入。它包括有生产 对象、劳动力、生产手段和生产信息 ①生产对象。是指完成生产活动所用的材料,包括主要材料和辅助材料。主要材料是通 过生产过程转变成产品的材料,辅助材料是为主要材料服务或消耗的材料,如涂料、润滑油 ②劳动力。是指直接参加生产劳动的人的能力,它包含着每个劳动者所具有的体力、脑 力和智力 ③生产手段。是指劳动者把生产对象转换为产品的手段。它包括直接生产资料,即生产 设备和间接生产资料,如:土地、道路、厂房、设施等。生产对象在加工过程中消失,而生 产手段可以在规定的寿命周期内反复使用。 ④生产信息。是指为有效地进行生产所运用的一切知识。它包括生产技术、技巧、和生 产方法,具有软件特性,它能有效地控制上述三种具有硬件特性的生产要素。在知识经济时 代,信息在生产中的作用将会更加重要 (2)生产转换
的财富)。表 1-1 是几种典型的输入──转换──输出的生产实例。 生产实例分析表 表 1-1 系统 输入 转换 输出 汽车工厂 原材料、设备、工具、工人 汽车的制造、装配(有形物) 汽车 学校 学生、教师、教材 传授知识技能(无形物) 受过教育的专业人才 医院 患者、医生、护士、药物、医 疗设备 治疗与护理 健康的人(生理与心理康复) 商店 顾客、售货员、商品、仓库 吸引顾客、推销产品 满意的顾客与销售量 输 入 (投 入) 转 换 (生产过程) 输 出 效用 (产 出) 生产要素 ·生产对象 ·劳动力 ·生产手段 生产信息 生产转换 ·形态转换 ·时间转换 ·场所转换 质量 生产率 生产财富 ·有形物(产品) ·无形物(服务) ·效用与价值 形态 时间 场所 图 1-1 生产的基本意义 (1)生产要素(生产的输入) 生产要素是指购进的和在生产过程中用于制造物品的或服务的生产输入。它包括有生产 对象、劳动力、生产手段和生产信息。 ①生产对象。是指完成生产活动所用的材料,包括主要材料和辅助材料。主要材料是通 过生产过程转变成产品的材料,辅助材料是为主要材料服务或消耗的材料,如涂料、润滑油 等。 ②劳动力。是指直接参加生产劳动的人的能力,它包含着每个劳动者所具有的体力、脑 力和智力。 ③生产手段。是指劳动者把生产对象转换为产品的手段。它包括直接生产资料,即生产 设备和间接生产资料,如:土地、道路、厂房、设施等。生产对象在加工过程中消失,而生 产手段可以在规定的寿命周期内反复使用。 ④生产信息。是指为有效地进行生产所运用的一切知识。它包括生产技术、技巧、和生 产方法,具有软件特性,它能有效地控制上述三种具有硬件特性的生产要素。在知识经济时 代,信息在生产中的作用将会更加重要。 (2)生产转换
把生产要素变成有形的产品(或无形的服务)过程,叫生产转换(或生产过程),这种 转换主要有三种形式 ①形态转换,把有形的原材料和无形的信息予以形状上或性质上的改变。 ②时间转换。通过对物品一定时间的库存,得以价值上的变化 ③场所转换。通过输送、流通等地点的改变,谋求价值上的变化 (3)生产的财富和效用(生产输出) 通过生产转换得到的输出,是具有使用价值的有形物(产品)或获得了某种满足的无形 物(服务)。通过创造效用,而产生附加价值。例如,生产汽车,电视机等创造了形态效用 而电信传递和仓储服务等将提供时间效用;使用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则提供场所效用。 综上所述,作为生产,不论哪个企业,都希望用最低成本,最好的质量,按期生产所需 功能的产品。因而追求生产的经济效益,节约生产中的劳动消耗,获得更多的使用价值,是 各个企业的生产管理的中心课题 、生产系统 1.系统的概念 系统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619年,它与其他科学一样也是来源于人类的长期社会实践。 系统是相对于“个体”或“部分”而言的,在韦氏大辞典中,“系统”一词被解释为“有组 织的或被组织化的整体;结合着整体所形成的各种概念和原理的综合;由有规则的相互作用, 相互依存的形式组成的诸要素集合等等”。 (1)系统的基本特性 对于系统,人们曾作了很多论述,基本特性有以下四个。 ①整体性。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以相互区别的要素组成的综合整体。构成系统 的各要素虽然具有不同的性能,但它们是按照逻辑统一性的要求而构成的整体。因此,即使 每个要素不很完善,但它们也可以组成一个具有良好功能的系统。反之,即便每个要素都是 良好的,但构成的整体却没有良好的功能,对此也不能认为是完善的系统。 ②相关性。系统内各要素之间是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之间具有某种相互依赖的特 定关系。 ③目的性。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实现一定的功能,具有一个或几个目的。如果这些目的 达到了最大程度,就是实现了系统的最优化。为此,必须能主观地或客观地度量目的达到的 程度 ④环境适应性。任何一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物质环境中,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系 统和外部环境之间互相存在物质的、或能量的、或信息的交换,并相互影响。如果一个系统 能控制自己在外界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则称此系统为自适应系统。即这种 系统具有动态自适应能力,环境变化时,系统能以最小的滞后时间达到所希望的状态
把生产要素变成有形的产品(或无形的服务)过程,叫生产转换(或生产过程),这种 转换主要有三种形式: ① 形态转换,把有形的原材料和无形的信息予以形状上或性质上的改变。 ② 时间转换。通过对物品一定时间的库存,得以价值上的变化。 ③ 场所转换。通过输送、流通等地点的改变,谋求价值上的变化。 (3)生产的财富和效用(生产输出) 通过生产转换得到的输出,是具有使用价值的有形物(产品)或获得了某种满足的无形 物(服务)。通过创造效用,而产生附加价值。例如,生产汽车,电视机等创造了形态效用; 而电信传递和仓储服务等将提供时间效用;使用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则提供场所效用。 综上所述,作为生产,不论哪个企业,都希望用最低成本,最好的质量,按期生产所需 功能的产品。因而追求生产的经济效益,节约生产中的劳动消耗,获得更多的使用价值,是 各个企业的生产管理的中心课题。 二、生产系统 1. 系统的概念 系统这个词最早出现在 1619 年,它与其他科学一样也是来源于人类的长期社会实践。 系统是相对于“个体”或“部分”而言的,在韦氏大辞典中,“系统”一词被解释为“有组 织的或被组织化的整体;结合着整体所形成的各种概念和原理的综合;由有规则的相互作用, 相互依存的形式组成的诸要素集合等等”。 (1)系统的基本特性 对于系统,人们曾作了很多论述,基本特性有以下四个。 ①整体性。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以相互区别的要素组成的综合整体。构成系统 的各要素虽然具有不同的性能,但它们是按照逻辑统一性的要求而构成的整体。因此,即使 每个要素不很完善,但它们也可以组成一个具有良好功能的系统。反之,即便每个要素都是 良好的,但构成的整体却没有良好的功能,对此也不能认为是完善的系统。 ②相关性。系统内各要素之间是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之间具有某种相互依赖的特 定关系。 ③目的性。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实现一定的功能,具有一个或几个目的。如果这些目的 达到了最大程度,就是实现了系统的最优化。为此,必须能主观地或客观地度量目的达到的 程度。 ④环境适应性。任何一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物质环境中,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系 统和外部环境之间互相存在物质的、或能量的、或信息的交换,并相互影响。如果一个系统 能控制自己在外界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则称此系统为自适应系统。即这种 系统具有动态自适应能力,环境变化时,系统能以最小的滞后时间达到所希望的状态
(2)系统的基本定义 基于上述的系统特性,系统的基本定义可归纳为以下四个: ①抽象(或基本)定义。基于系统的整体性和相关性,系统是若干互相关联、可以识 别的要素集合体。 ②结构(或静态)定义。在系统四个特性基础上,系统是若干互相关联,可以识别的 要素集合体。并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下,达到规定的一个或多个目标。 ③转换(或功能)定义。基于系统的环境适应性,系统从环境中得到输入,再把输入 转转变为输出,并交付于周围环境,力图使转换过程的生产效率最高 ④程序(或动态)定义。系统的输入、输出及转换过程,由许多彼此相关的阶段所组 成,每个阶段均完成一定的工作,通过接连地完成与各个阶段有优先关系的工作来完成整个 任务。因此,系统是一个程序,是事物的一系列时间的逻辑步骤 目前,系统的概念和在方法生产中日益重要,这是因为在生产中,从原材料采购、技术 准备,计划、生产、库存、销售,最后到产品分配等这一综合系统,正向着大规模和复杂化 方向发展。为达生产目的,就必须从整个系统最优化观点出发去协调各部门活动。同时,近 三十年来,由于优化技术、管理科学、系统工程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借助于这些软 科学或软技术,以及计算机对信息的收集,储存、加工、传递能力的提高,为定量地解决大 规模系统的问题,作出合理而又符合逻辑的决策已成为可能。 2.生产系统 如前所述,生产是人们的有目的的活动,生产过程为人们提供有用的产品和服务。从系 统观点来看,把生产要素转换为产品的系统即为生产系统。企业生产系统,有广义和狭义之 分。 广义的生产系统是指整个企业系统。它包括从原材料、设备、劳动力、资金等输入开始, 经过设计、制造、检验、包装、仓储、销售、人事、财务等环节,一直到商品流通和为消费 者服务的全过程 企业在社会这个大系统中,只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如果把企业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它 又由几个子系统所组成接其功能可划分为制造系统、研究开发系统、生产供应与保证系统、 营销与服务系统、计划与控制系统、人事与财务系统等。由于企业的中心任务是为社会提供 产品和服务,因而生产是企业的基本功能。 狭义的生产系统是指企业的核心系统,对制造业来说即制造系统。该系统主要是进行产 品加工或实现劳务的过程,它直接决定着产品的数量、质量和生产费用。 制造系统的运行过程,由输入、转换、输出三个环节组成。如图1-1所示,整个生产系 统包含有两个流,一个是由原材料、毛坯、半成品、成品以及工具、设备等物质在企业各个 环节流动而形成的物质流,其输入经过转换变为输出的过程主要是物质流。与物质流密切相
(2)系统的基本定义 基于上述的系统特性,系统的基本定义可归纳为以下四个: ① 抽象(或基本)定义。基于系统的整体性和相关性,系统是若干互相关联、可以识 别的要素集合体。 ② 结构(或静态)定义。在系统四个特性基础上,系统是若干互相关联,可以识别的 要素集合体。并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下,达到规定的一个或多个目标。 ③ 转换(或功能)定义。基于系统的环境适应性,系统从环境中得到输入,再把输入 转转变为输出,并交付于周围环境,力图使转换过程的生产效率最高。 ④ 程序(或动态)定义。系统的输入、输出及转换过程,由许多彼此相关的阶段所组 成,每个阶段均完成一定的工作,通过接连地完成与各个阶段有优先关系的工作来完成整个 任务。因此,系统是一个程序,是事物的一系列时间的逻辑步骤。 目前,系统的概念和在方法生产中日益重要,这是因为在生产中,从原材料采购、技术 准备,计划、生产、库存、销售,最后到产品分配等这一综合系统,正向着大规模和复杂化 方向发展。为达生产目的,就必须从整个系统最优化观点出发去协调各部门活动。同时,近 三十年来,由于优化技术、管理科学、系统工程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借助于这些软 科学或软技术,以及计算机对信息的收集,储存、加工、传递能力的提高,为定量地解决大 规模系统的问题,作出合理而又符合逻辑的决策已成为可能。 2. 生产系统 如前所述,生产是人们的有目的的活动,生产过程为人们提供有用的产品和服务。从系 统观点来看,把生产要素转换为产品的系统即为生产系统。企业生产系统,有广义和狭义之 分。 广义的生产系统是指整个企业系统。它包括从原材料、设备、劳动力、资金等输入开始, 经过设计、制造、检验、包装、仓储、销售、人事、财务等环节,一直到商品流通和为消费 者服务的全过程。 企业在社会这个大系统中,只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如果把企业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它 又由几个子系统所组成。接其功能可划分为制造系统、研究开发系统、生产供应与保证系统、 营销与服务系统、计划与控制系统、人事与财务系统等。由于企业的中心任务是为社会提供 产品和服务,因而生产是企业的基本功能。 狭义的生产系统是指企业的核心系统,对制造业来说即制造系统。该系统主要是进行产 品加工或实现劳务的过程,它直接决定着产品的数量、质量和生产费用。 制造系统的运行过程,由输入、转换、输出三个环节组成。如图 1-1 所示,整个生产系 统包含有两个流,一个是由原材料、毛坯、半成品、成品以及工具、设备等物质在企业各个 环节流动而形成的物质流,其输入经过转换变为输出的过程主要是物质流。与物质流密切相
关的是信息流,即伴随着企业生产活动的进行,有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生产计划、作业计 划和各种报表等信息,这些信息在企业各部门间的流动而形成信息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紧密 结合组成一个有机的融为一体的综合生产系统。 一般说来,把制造系统的物质流称为生产过程系统,而把制造系统的信息流称为生产管 理系统 作为生产系统除了上述物质流和信息流而外,伴随着生产的进行,还应当有价值流、能 源流和人员流等。其中价值流,又称经济流,在企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生产需要资金, 同时生产又通过资金流动取得利润,从价值增殖观点来看,它应当符合如图1-2所示的马克 思的资本循环模式。 w生产要素 A 品售 力生产手段 图1-2马克思的资本循环模式 作为非制造业的服务业来说,虽然投入的生产要素,转换过程以及产出物性质与制造业 都有所不同。(如表1-2所示)但都是由“输入一转换一输出”三个环节组成的 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比较表1-2 制造业 服务业 所需生产设施规模大所需生产设施规模 主产转换封闭式 生产转换开放式 产品质量易度量 服务质量不易度量 费需求响应期长消费需求响应快 产品有形、可储备产品无形、不可储备 因此,多年来在制造业中形成的生产管理技术与方法,都可以移植到服务业的运作管理 中去。实际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也在同时向市场提供各种与产品 有关的服务。企业通过生产转换所创造的附加价值中,物质转换部分所占的比例正逐渐减少 同样道理,有些服务企业也不断发展成为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在提供产品 第二节生产管理系统的功能与基本模式 、管理系统的层次结构和功能结构
关的是信息流,即伴随着企业生产活动的进行,有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生产计划、作业计 划和各种报表等信息,这些信息在企业各部门间的流动而形成信息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紧密 结合组成一个有机的融为一体的综合生产系统。 一般说来,把制造系统的物质流称为生产过程系统,而把制造系统的信息流称为生产管 理系统。 作为生产系统除了上述物质流和信息流而外,伴随着生产的进行,还应当有价值流、能 源流和人员流等。其中价值流,又称经济流,在企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生产需要资金, 同时生产又通过资金流动取得利润,从价值增殖观点来看,它应当符合如图 1-2 所示的马克 思的资本循环模式。 G A Pm G W … P … W′ G′ 资本 购买过程 生产要素 劳动力生产手段 生产过程 商品 销售过程 g 利润 图 1-2 马克思的资本循环模式 作为非制造业的服务业来说,虽然投入的生产要素,转换过程以及产出物性质与制造业 都有所不同。(如表 1-2 所示)但都是由“输入—转换—输出”三个环节组成的。 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比较 表 1-2 制造业 服务业 所需生产设施规模大 所需生产设施规模小 生产转换封闭式 生产转换开放式 产品质量易度量 服务质量不易度量 消费需求响应期长 消费需求响应快 产品有形、可储备 产品无形、不可储备 因此,多年来在制造业中形成的生产管理技术与方法,都可以移植到服务业的运作管理 中去。实际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也在同时向市场提供各种与产品 有关的服务。企业通过生产转换所创造的附加价值中,物质转换部分所占的比例正逐渐减少。 同样道理,有些服务企业也不断发展成为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在提供产品。 第二节 生产管理系统的功能与基本模式 一、管理系统的层次结构和功能结构
为了保证实现生产系统的运行,必须对系统的运行过程实施有效管理,即对生产进行计 划、实施和控制,这个管理系统就是生产管理系统。它是一个含有各种不同功能,进行各种 不同管理工作的复杂系统。为此可按管理的层次结构和功能结构的不同,把一个复杂系统划 分为几个子系统 1.管理系统的层次结构 以管理的层次(或级别)为基础,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如图1-3所示 经济决策层 (战略性) 生产销售财务劳资作业层 功能功能功能功能 功能结构 图1-3管理的层次结构与功能结构 (1)经营决策层 编制与整个系统和环境有关的总体规划,进行战略性决策。其内容有,建立企业的经营 原则:制定管理政策;确定管理目标;明确管理策略;进行长期和中期的经营规划等,是指 导生产管理的上层管理。 (2)管理层 根据经营计划所作的战略决策,编制具体的战术计划和管理。其内容有,针对管理目标 确定功能控制对象:分配资源;协调各部门关系;评价生产效果等。 (3)作业层(日常管理层) 根据管理层的战术计划,决定执行日常的作业活动。其内容有,按规定方案进行生产作 业;例行处理各种日常业务:生产情况的报告,尤其是生产的异常情况报告等。 这里的管理层和作业层是生产管理所涉及的三个管理层次 2.管理系统的功能结构 从构成企业管理活动的主要功能角度来看,可分为如图1-3所示的四个功能 (1)生产(或运作)功能,通过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合理地组织生产系统,保质、保 量、按时地生产和运作社会上所需要的物美价廉的产品和劳务,是企业管理系统中的最基本 的管理。 (2)销售功能,通过市场调查,广告宣传、制定销售计划,开展销售活动、售后服务 等,为企业直接创造经济效益。 (3)劳资功能,人力的组织、调配、使用和培训,以及工资,奖励和职工福利等。 (4)财务功能,为企业等措资金,合理使用资金和对企业进行成本,利润的核算与控
为了保证实现生产系统的运行,必须对系统的运行过程实施有效管理,即对生产进行计 划、实施和控制,这个管理系统就是生产管理系统。它是一个含有各种不同功能,进行各种 不同管理工作的复杂系统。为此可按管理的层次结构和功能结构的不同,把一个复杂系统划 分为几个子系统。 1. 管理系统的层次结构 以管理的层次(或级别)为基础,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如图 1-3 所示。 生产 功能 劳资 功能 财务 功能 销售 功能 经济决策层 (战略性) 管 理 层 作 业 层 功能结构 图 1-3 管理的层次结构与功能结构 (1)经营决策层 编制与整个系统和环境有关的总体规划,进行战略性决策。其内容有,建立企业的经营 原则;制定管理政策;确定管理目标;明确管理策略;进行长期和中期的经营规划等,是指 导生产管理的上层管理。 (2)管理层 根据经营计划所作的战略决策,编制具体的战术计划和管理。其内容有,针对管理目标 确定功能控制对象;分配资源;协调各部门关系;评价生产效果等。 (3)作业层(日常管理层) 根据管理层的战术计划,决定执行日常的作业活动。其内容有,按规定方案进行生产作 业;例行处理各种日常业务;生产情况的报告,尤其是生产的异常情况报告等。 这里的管理层和作业层是生产管理所涉及的三个管理层次。 2. 管理系统的功能结构 从构成企业管理活动的主要功能角度来看,可分为如图 1-3 所示的四个功能。 (1)生产(或运作)功能,通过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合理地组织生产系统,保质、保 量、按时地生产和运作社会上所需要的物美价廉的产品和劳务,是企业管理系统中的最基本 的管理。 (2)销售功能,通过市场调查,广告宣传、制定销售计划,开展销售活动、售后服务 等,为企业直接创造经济效益。 (3)劳资功能,人力的组织、调配、使用和培训,以及工资,奖励和职工福利等。 (4)财务功能,为企业等措资金,合理使用资金和对企业进行成本,利润的核算与控 制
、生产管理系统的基本模式 如前所述,生产是把生产要素转换为有形物或无形物的物质流输入一—输出过程。而生 产管理系统则是以计划——一实施——控制等为主的生产活动信息流。一般来说,生产管理主 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战略性生产计划,处理生产系统和外部环境之间的战略性生产问题, 目的是使生产系统能够恰当地适应环境。一般是长期性的客观决策,如建立生产目标,分配 生产资源等;另一个是作业性生产管理,它包括管理层次结构中的管理层和作业层的内容。 一般进行短期的、微观的优化决策。以上述两方面内容为中心的生产管理系统的基本模式 由图1-4所示的五个阶段组成。 需求、订货信息 总生产计划 生产技术信息 生产计划信息 >2生产过程计划 生产作业计划 生产过程信息 作业计划信息 生产实施 生产结果信息 5生产控制 生产控制信息 图1-4生产管理系统的基本模式 阶段1:总生产计划 根据经营计划和需求与订货信息,确定计划期内应生产的产品品种和数量或服务项目。 阶段2:生产过程计划 对总生产计划确定的产品或服务,进行生产转换过程,即确定把生产要素有效地转换为 产品或服务的运用过程,一般称为过程计划 阶段3:生产作业运作计划 为实施计划期间应生产的产品或服务内容按照生产过程计划,确定作业路线中每项生产 任务的时间进度,即何时,用什么设备,由谁、完成哪一项工作。有时也称为生产进度计划。 阶段4:生产实施 根据上述计划方案,按照生产进度表,在作业现场具体实施,组织生产工作 阶段5:生产控制 监视生产实施的进展情况,当实际生产进度与阶段1、2、3中所确定的生产计划发生偏 离时,测定此偏差,并及时予以修正 以上即为生产管理系统的基本模式,其中阶段1、2、3是“计划阶段”,阶段4是“实
二、生产管理系统的基本模式 如前所述,生产是把生产要素转换为有形物或无形物的物质流输入──输出过程。而生 产管理系统则是以计划──实施──控制等为主的生产活动信息流。一般来说,生产管理主 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战略性生产计划,处理生产系统和外部环境之间的战略性生产问题, 目的是使生产系统能够恰当地适应环境。一般是长期性的客观决策,如建立生产目标,分配 生产资源等;另一个是作业性生产管理,它包括管理层次结构中的管理层和作业层的内容。 一般进行短期的、微观的优化决策。以上述两方面内容为中心的生产管理系统的基本模式, 由图 1-4 所示的五个阶段组成。 1 总生产计划 生产技术信息 生产计划信息 2 生产过程计划 3 生产作业计划 生产过程信息 5 生产控制 生产结果信息 4 生产实施 作业计划信息 生产控制信息 需求、订货信息 图 1-4 生产管理系统的基本模式 阶段 1:总生产计划 根据经营计划和需求与订货信息,确定计划期内应生产的产品品种和数量或服务项目。 阶段 2:生产过程计划 对总生产计划确定的产品或服务,进行生产转换过程,即确定把生产要素有效地转换为 产品或服务的运用过程,一般称为过程计划。 阶段 3:生产作业运作计划 为实施计划期间应生产的产品或服务内容按照生产过程计划,确定作业路线中每项生产 任务的时间进度,即何时,用什么设备,由谁、完成哪一项工作。有时也称为生产进度计划。 阶段 4:生产实施 根据上述计划方案,按照生产进度表,在作业现场具体实施,组织生产工作。 阶段 5:生产控制 监视生产实施的进展情况,当实际生产进度与阶段 1、2、3 中所确定的生产计划发生偏 离时,测定此偏差,并及时予以修正。 以上即为生产管理系统的基本模式,其中阶段 1、2、3 是“计划阶段”,阶段 4 是“实
施阶段”,阶段5是“控制阶段”。 第三节生产管理系统的地位、任务与内容 、生产管理在企业管理系统中的地位 企业是由各种要素,如车间、工段、班组、设备、人员等所构成,并服从于企业的统 目标。在系统的经营活动中,某个要素或几个素之间又可构成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并具有相 对独立的职能,即企业系统的多层次性。如图1-5所示,生产管理作为一个子系统,在整个 企业管理系统中处于什么地位,需要从生产管理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上来分 企业目标 经营决策 (经营计划) 「技术开发管理 生产管理 销售管理 统 图1-5企业管理系统的构成 首先,从管理层次上看。经营决策属上层,即企业领导层。生产管理属中层,即管理层 生产管理相对经营决策来说,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处于执行地位,是执行系统,而经营计划则 属于决策系统。 从管理功能角度看,经营决策主要解决企业的经营目标,企业内部的生产活如何同企业 外部环境取得动态平衡的问题;而生产管理主要解决企业的生产活动如何同企业内部的人、 材料、设备、资金等达到动态平衡的问题。由此可见,生产管理必须以经营决策为依据,而 企业的经营目标、经营计划又必须通过生产活动和生产管理才能得以实现,为社会和消费者 提供满意的社会需求和社会服务 技术开发管理,销售管理同生产管理一样,在企业管理系统中都属于执行系统。 技术开发是企业生产活动和生产管理的依据和保证。它为生产提供设计方案、工艺计划、 技术准备和原材料供应等;而生产管理又为技术开发创造条件和反馈信息。 销售管理为生产管理提供市场信息,为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或市场需要的服务项目 提供信息;生产管理又是销售的前提和保证,为销售提供市场所需的产品与服务。没有产品 和服务的能力,也就没有销售。所以,生产管理是销售服务的强大后盾。 综上所述,在企业管理系统中,经营决策是企业的核心,其他各个子系统是围绕经营决 策所确定的企业目标服务的。其中生产管理子系统,在目前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 的形势下,显得更加重要。其主要表现为: (1)生产管理是企业管理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制造业与服务业,尽管经营目标和产 品有所不同,但是在如何满足社会的需求,实现企业的利润目标上是相同的。所以生产管理 是为企业经营创造物质基础,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重要保证
施阶段”,阶段 5 是“控制阶段”。 第三节 生产管理系统的地位、任务与内容 一、生产管理在企业管理系统中的地位 企业是由各种要素,如车间、工段、班组、设备、人员等所构成,并服从于企业的统一 目标。在系统的经营活动中,某个要素或几个素之间又可构成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并具有相 对独立的职能,即企业系统的多层次性。如图 1-5 所示,生产管理作为一个子系统,在整个 企业管理系统中处于什么地位,需要从生产管理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上来分 析。 企业目标 经营决策 (经营计划) 技术开发管理 生产管理 销售管理 决策 系 统执行系统 图 1-5 企业管理系统的构成 首先,从管理层次上看。经营决策属上层,即企业领导层。生产管理属中层,即管理层。 生产管理相对经营决策来说,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处于执行地位,是执行系统,而经营计划则 属于决策系统。 从管理功能角度看,经营决策主要解决企业的经营目标,企业内部的生产活如何同企业 外部环境取得动态平衡的问题;而生产管理主要解决企业的生产活动如何同企业内部的人、 材料、设备、资金等达到动态平衡的问题。由此可见,生产管理必须以经营决策为依据,而 企业的经营目标、经营计划又必须通过生产活动和生产管理才能得以实现,为社会和消费者 提供满意的社会需求和社会服务。 技术开发管理,销售管理同生产管理一样,在企业管理系统中都属于执行系统。 技术开发是企业生产活动和生产管理的依据和保证。它为生产提供设计方案、工艺计划、 技术准备和原材料供应等;而生产管理又为技术开发创造条件和反馈信息。 销售管理为生产管理提供市场信息,为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或市场需要的服务项目 提供信息;生产管理又是销售的前提和保证,为销售提供市场所需的产品与服务。没有产品 和服务的能力,也就没有销售。所以,生产管理是销售服务的强大后盾。 综上所述,在企业管理系统中,经营决策是企业的核心,其他各个子系统是围绕经营决 策所确定的企业目标服务的。其中生产管理子系统,在目前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 的形势下,显得更加重要。其主要表现为: (1)生产管理是企业管理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制造业与服务业,尽管经营目标和产 品有所不同,但是在如何满足社会的需求,实现企业的利润目标上是相同的。所以生产管理 是为企业经营创造物质基础,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重要保证
(2)在企业转型的情况下,对生产管理的要求更高,过去在生产型企业情况下,任务 的下达,材料的供应,产品的销售,均由国家统管。企业生产管理比较简单,重点是提高效 率,增加产量,完成国家计划。但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型条件下,由于市场竞争激烈,用户不 仅要求产品多样化,而且质量、价格、交货期等方面均有比较和选择。为解决用户和企业经 济效益之间的矛盾,上述要求对生产管理来说,无疑比单纯生产型企业管理要求更高。 、生产管理系统的内容 生产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包含许多具体管理工作,其管理内容和它 们之间相互关系可见图1-6所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生产全球化的形势下,从管理职能 来看,主要有五个方面内容 生产战略 生产战略 产品开发与设计 工厂与设施布置 生产准备与生产组织 作研究与劳动组织 物资管理 时间组织 生产组织设计 空间组织 流水生产组织 成组生产组织 生产计划 作业计划 理 生产运作计划 能力计划 人员计划 生产进度控制 质量控制 生产运作控制 成本控制 供应链管理 流程重组(BPR) 准时生产(JIT) 先进生产运作模式 制造资源计划(MRPI 精良生产(LP) 敏捷制造(AM) 动态联盟(VAE) 图1-6生产管理系统的内容 1.生产战略。它是企业总体战略下的职能战略,按照所选定的目标市场和企业既定的 竞争战略,对企业的生产运作系统进行全局性和长远性的谋划,构造一个能不断发展的具有 高效益,高效率的先进的生产运作模式
(2)在企业转型的情况下,对生产管理的要求更高,过去在生产型企业情况下,任务 的下达,材料的供应,产品的销售,均由国家统管。企业生产管理比较简单,重点是提高效 率,增加产量,完成国家计划。但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型条件下,由于市场竞争激烈,用户不 仅要求产品多样化,而且质量、价格、交货期等方面均有比较和选择。为解决用户和企业经 济效益之间的矛盾,上述要求对生产管理来说,无疑比单纯生产型企业管理要求更高。 三、生产管理系统的内容 生产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包含许多具体管理工作,其管理内容和它 们之间相互关系可见图 1-6 所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生产全球化的形势下,从管理职能 来看,主要有五个方面内容: 生产战略 生产战略 工厂与设施布置 产品开发与设计 生产准备与生产组织 工作研究与劳动组织 物资管理 时间组织 生产组织设计 空间组织 流水生产组织 成组生产组织 生产计划 生产运作计划 作业计划 人员计划 能力计划 生产进度控制 生产运作控制 质量控制 成本控制 供应链管理 流程重组(BPR) 准时生产(JIT) 制造资源计划(MRP-II) 精良生产(LP) 先进生产运作模式 敏捷制造(AM) 动态联盟(VAE) 生产管 理 图 1-6 生产管理系统的内容 1. 生产战略。它是企业总体战略下的职能战略,按照所选定的目标市场和企业既定的 竞争战略,对企业的生产运作系统进行全局性和长远性的谋划,构造一个能不断发展的具有 高效益,高效率的先进的生产运作模式
2.生产准备和组织 是指生产的物质准备、技术准备工作和组织工作。它包括工厂与车间的平面布置,产品 开发与设计,工作研究,生产过程组织,物资管理,设备管理,企业文化等。 3.生产计划工作 是指与产品有关的生产计划工作和负荷分配工作。它包括生产计划,过程计划,生产作 业计划,材料计划,人员计划和负荷分配等。 4.生产控制 是指围绕着完成计划任务所进行的检査、调整管理工作。它包括生产进度控制,库存控 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及企业的标准化工作。 5.先进生产运作模式。为适应企业国际化和企业竞争激烈的新形势,尽快提高企业管 理集成度,实现生产经营一体化,已是现代生产管理的热点。从50年代的GT,70年代的 MRP与MRPI,到80年代的JIT,90年代的出现的LP、AM、BPR、AVE都是先进的生产 模式。 、生产管理的任务 从生产管理在企业管理系统中的作用可知,生产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在计划期内,按照 社会需要,在必要的时间,按规定的产品质量,以限定的产品成本,高效率地生产必要数量 的产品 产品质量、数量、成本和交货期是互相关联的。如提高产品质量,就会增加生产成本 增大生产批量,又可降低生产成本等。因此,必须从整个生产管理系统出发,运用组织、计 划、控制的职能,把投入生产系统中的各种生产要素有效地结合起来,使生产中物质流和信 息流有机地融为一体,按照最经济的方式,创造出使社会和企业都满意的产品或服务。 第四节生产管理的演进 当前有关企业管理理论与方法是非常丰富多采的,但是,追根求源的话,企业管理理论 最早还是从生产管理逐步完善发展起来的。从体制上看,与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相适应的生产 管理,可分为放任管理、科学管理和现代管理三个阶段 、早期的放任管理阶段 这一阶段起始于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末,大约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当时的工 业生产由个体生产逐步发展到手工作坊,并开始使用机器,形成了工厂,就有了管理。1771 年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与“分工”的理论。指出价值产生于劳动,只有分工才能有 更高的生产效率,产生更多价值 这个时期的管理理论主要内容是:分工协作、计件工资、靠经验进行管理,生产无操作 标准,工作随意性很大,技术传递采取师付带徒弟的方法。管理是极其落后的。 二、科学管理阶段 科学管理是在否定了传统管理基础上产生的。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经历了 约半个世纪的时间。其代表人物是泰勤、吉尔布雷斯夫妇,甘特以及福特等人。 这个时期的管理是在经验和判断进行管理的基础上,通过总结提高,使之标准化,系统
2. 生产准备和组织。 是指生产的物质准备、技术准备工作和组织工作。它包括工厂与车间的平面布置,产品 开发与设计,工作研究,生产过程组织,物资管理,设备管理,企业文化等。 3. 生产计划工作 是指与产品有关的生产计划工作和负荷分配工作。它包括生产计划,过程计划,生产作 业计划,材料计划,人员计划和负荷分配等。 4. 生产控制 是指围绕着完成计划任务所进行的检查、调整管理工作。它包括生产进度控制,库存控 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及企业的标准化工作。 5. 先进生产运作模式。为适应企业国际化和企业竞争激烈的新形势,尽快提高企业管 理集成度,实现生产经营一体化,已是现代生产管理的热点。从 50 年代的 GT,70 年代的 MRP 与 MRPII,到 80 年代的 JIT,90 年代的出现的 LP、AM、BPR、AVE 都是先进的生产 模式。 三、生产管理的任务 从生产管理在企业管理系统中的作用可知,生产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在计划期内,按照 社会需要,在必要的时间,按规定的产品质量,以限定的产品成本,高效率地生产必要数量 的产品。 产品质量、数量、成本和交货期是互相关联的。如提高产品质量,就会增加生产成本; 增大生产批量,又可降低生产成本等。因此,必须从整个生产管理系统出发,运用组织、计 划、控制的职能,把投入生产系统中的各种生产要素有效地结合起来,使生产中物质流和信 息流有机地融为一体,按照最经济的方式,创造出使社会和企业都满意的产品或服务。 第四节 生产管理的演进 当前有关企业管理理论与方法是非常丰富多采的,但是,追根求源的话,企业管理理论 最早还是从生产管理逐步完善发展起来的。从体制上看,与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相适应的生产 管理,可分为放任管理、科学管理和现代管理三个阶段。 一、早期的放任管理阶段 这一阶段起始于 18 世纪后半期到 19 世纪末,大约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当时的工 业生产由个体生产逐步发展到手工作坊,并开始使用机器,形成了工厂,就有了管理。1771 年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与“分工”的理论。指出价值产生于劳动,只有分工才能有 更高的生产效率,产生更多价值。 这个时期的管理理论主要内容是:分工协作、计件工资、靠经验进行管理,生产无操作 标准,工作随意性很大,技术传递采取师付带徒弟的方法。管理是极其落后的。 二、科学管理阶段 科学管理是在否定了传统管理基础上产生的。从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 40 年代,经历了 约半个世纪的时间。其代表人物是泰勤、吉尔布雷斯夫妇,甘特以及福特等人。 这个时期的管理是在经验和判断进行管理的基础上,通过总结提高,使之标准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