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鉴赏全释 知识资料汇总 编校雍斌 、古诗释义 中国古代诗歌,一般称作旧诗,是指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广义的中国古 代诗歌,可以包括各种中国古代的韵文如赋、词、曲等,狭义则仅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 早期的诗 人类许多民族在语言的发展中产生了适合本民族语言的诗歌形式。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 集是《诗经》,其中最早的诗作于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 中国古典诗歌最早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 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也被称为“诗三百”。《诗经》按内容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为民歌,是其中的精华部分。《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 是赋、比、兴。四言为主的句式和重叠反复的章法,也是这一时期诗体的主要特色。后来有人 将“风、雅、颂、赋、比、兴”归纳为《诗经》六义。 在战国后期,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文人诗人和他在楚歌的基础上创制的诗体,这就 是屈原和楚辞。因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故楚辞也被称为骚体诗。究其缘由,主要是因为到 了战国时期,在南方的楚国华夏族和百越族语言逐渐融合,其诗歌集《楚辞》突破了《诗经》 的一些形式限制,更能体现南方语言的特点。楚辞是在楚地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以屈原 为其杰出代表。楚辞句式以六言、七言为主,长短参差,灵活多变,多用语气词“兮”字。 《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并称“风骚”,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两个典范, 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因此该词也常用来代称文学作品,或代 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 汉代的古体诗 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代时乐府诗形成。乐府,最先是指 汉朝的音乐机关,主要任务是搜集歌辞,训练乐工。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叫“乐府”,于是 乐府由官府名称演变成一种带音乐性诗体的名称。 乐府诗是为了配音乐演唱的,相当于现在的歌词,由西汉的乐府机关和东汉的黄门鼓吹署 在民间搜集而来。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乐府诗长于叙事,和《诗经》 是一脉相承的,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实现了四言诗向杂言、五言的过渡。汉乐府中著 名的篇章有《十五从军征》《陌上桑》《羽林郎》《有所思》等,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孔雀东南 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 但乐府诗来自民间,直到东汉,文人才在乐府民歌的影响下试作五言诗。班固的《咏史》 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长于 抒情,善用比、兴手法是《古诗十九首》最大的艺术特色。 汉末建安时期,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籍、 应旸、刘桢)为核心,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并完成了乐 府民歌向文人诗的最后转变。这一时期著名的诗篇有曹操的《短歌行》,曹丕的《燕歌行》,曹 植的《赠白马王彪》《白马篇》,王粲的《七哀诗》等。其中,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 完整七言诗,对七言诗的形成功不可没 曹魏后期的正始年间,“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中的 嵇康和阮籍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阮籍的代表作《咏怀诗》82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政治抒 情组诗的先河,进一步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 此外,汉魏流行的文体还有赋,其体式源于荀子的《赋篇》,并吸收了楚辞的某些要素而成 著名的篇章有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班固的《东都赋》《西都赋》,以及曹 植的《洛神赋》等 三国时期以建安文学为代表的诗歌作品吸收了乐府诗的营养,为后来的格律更严谨的近体 诗奠定了基础 两晋古诗 西晋太康时期,诗歌创作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讲究形式,辞彩华丽,描写繁复。这一时 期的代表人物是三张(张协、张载、张亢兄弟)、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潘尼 叔侄)、一左(左思)。只有左思的诗歌骨力遒劲,承传了建安文学的精神,其《咏史》诗开启
1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全释 知识资料汇总 编校雍斌 一 、古诗释义 中国古代诗歌,一般称作旧诗,是指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广义的中国古 代诗歌,可以包括各种中国古代的韵文如赋、词、曲等,狭义则仅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二、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 早期的诗 人类许多民族在语言的发展中产生了适合本民族语言的诗歌形式。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 集是《诗经》,其中最早的诗作于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 中国古典诗歌最早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 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 305 篇,也被称为“诗三百”。《诗经》按内容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为民歌,是其中的精华部分。《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 是赋、比、兴。四言为主的句式和重叠反复的章法,也是这一时期诗体的主要特色。后来有人 将“风、雅、颂、赋、比、兴”归纳为《诗经》六义。 在战国后期,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文人诗人和他在楚歌的基础上创制的诗体,这就 是屈原和楚辞。因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故楚辞也被称为骚体诗。究其缘由,主要是因为到 了战国时期,在南方的楚国华夏族和百越族语言逐渐融合,其诗歌集《楚辞》突破了《诗经》 的一些形式限制,更能体现南方语言的特点。楚辞是在楚地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以屈原 为其杰出代表。楚辞句式以六言、七言为主,长短参差,灵活多变,多用语气词“兮”字。 《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并称“风骚”,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两个典范, 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因此该词也常用来代称文学作品,或代 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 汉代的古体诗 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代时乐府诗形成。乐府,最先是指 汉朝的音乐机关,主要任务是搜集歌辞,训练乐工。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叫“乐府”,于是 乐府由官府名称演变成一种带音乐性诗体的名称。 乐府诗是为了配音乐演唱的,相当于现在的歌词,由西汉的乐府机关和东汉的黄门鼓吹署 在民间搜集而来。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乐府诗长于叙事,和《诗经》 是一脉相承的,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实现了四言诗向杂言、五言的过渡。汉乐府中著 名的篇章有《十五从军征》《陌上桑》《羽林郎》《有所思》等,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孔雀东南 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 但乐府诗来自民间,直到东汉,文人才在乐府民歌的影响下试作五言诗。班固的《咏史》 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长于 抒情,善用比、兴手法是《古诗十九首》最大的艺术特色。 汉末建安时期,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籍、 应旸、刘桢)为核心,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并完成了乐 府民歌向文人诗的最后转变。这一时期著名的诗篇有曹操的《短歌行》,曹丕的《燕歌行》,曹 植的《赠白马王彪》《白马篇》,王粲的《七哀诗》等。其中,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 完整七言诗,对七言诗的形成功不可没。 曹魏后期的正始年间,“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中的 嵇康和阮籍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阮籍的代表作《咏怀诗》82 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政治抒 情组诗的先河,进一步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 此外,汉魏流行的文体还有赋,其体式源于荀子的《赋篇》,并吸收了楚辞的某些要素而成。 著名的篇章有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班固的《东都赋》《西都赋》,以及曹 植的《洛神赋》等。 三国时期以建安文学为代表的诗歌作品吸收了乐府诗的营养,为后来的格律更严谨的近体 诗奠定了基础。 两晋古诗 西晋太康时期,诗歌创作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讲究形式,辞彩华丽,描写繁复。这一时 期的代表人物是三张(张协、张载、张亢兄弟)、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潘尼 叔侄)、一左(左思)。只有左思的诗歌骨力遒劲,承传了建安文学的精神,其《咏史》诗开启
了咏史和咏怀相结合的新道路 东晋末年的陶渊明为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得到了高度的发展 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被诗论家称为“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他开创了 田园诗,其代表作有《归园田居》《饮酒》。陶渊明诗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唐代的山水田园 寺派受其直接影响 南北朝的诗歌文化交流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又一发展时期,这表现在又一批乐府民歌集中地涌现出来 与汉乐府诗前后辉映。南朝的民歌多清丽柔婉,代表作是长诗《西洲曲》。北朝的民歌则多刚健 豪爽,其代表作《木兰诗》,与汉乐府中的《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 在这其间交流产生的更是《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的代表,标志着五言诗由产生发展 到最终的成熟,它以怨而不怒的态度、形象的语言、比兴手法形成独特的含蓄的风格,对后世 的抒情诗有直接的影响 在文人诗方面,南朝的谢灵运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沈约等人创立了音韵严格的“永 明体”,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主张要讲究诗歌的音韵美。“永明体”的代表诗人谢朓 山水诗写得清新圆熟,与谢灵运并称“大小谢”;他的新体诗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一定影 响。鲍照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五言和七言乐府诗,《拟行路难》十八首是他杰出的代表作;他隔句 押韵的七言歌行为七言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北朝最有成就的是由南入北的诗人庾信。他的诗赋集南北文学之大成,成为唐代诗风的先 唐宋的近体诗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初、盛、中、晚各期都有名家辈出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及稍后的陈子昂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创造了新 体诗——律诗:五律在宋之问、沈佺期手上最后定型。 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这两位分别代表我国古典诗歌 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并被誉为唐诗的“双子星座”得著名诗人之外,还有很多 成就显著的诗人,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等人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 另一类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人为代表的边塞诗人。李白的诗歌豪放飘逸,号称“诗仙”,其 名篇有《将进酒》、《行路难》、《蜀道难》等。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号称“诗史”,其名篇有“三 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时期,诗歌创作延续了盛唐的高潮。刘长卿、韦应物的山水诗,是王维 孟浩然一派的继续;卢纶、李益的边塞诗,是高适、岑参一派的余绪。白居易是这个时期最杰 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倡导了一场新乐府运 。元稹、张籍、王建都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诗人。白居易名篇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 行》等。除新乐府运动之外,这一时期还另有一派诗人与元白诗派齐名,这就是以韩愈、孟郊 李贺等人为代表的韩孟诗派。韩孟诗派以才学为本,以议论见长,作诗力避平俗而求生硬奇险, 开了后世宋诗的风气。其中李贺的诗风更是独树一帜,有“诗鬼”之称,其名篇有《苏小小墓》 《梦天》 晚唐时期的诗歌感伤气氛浓厚,其代表诗人是杜牧、李商隐,世称“小李杜”。杜牧长于写 七绝,可与盛唐“七绝圣手”王昌龄并肩,其名篇有《山行》《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李商 隐长于写七律,其七律用典精巧,对偶工整,名篇有《无题》《锦瑟》《夜雨寄北》等 另一值得注意的便是诗余一一词的产生。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晚期所兴起的一种新的文 学样式。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 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词早在唐代已经出现,是随 乐而兴起的新诗体,起源于民间。敦煌曲子词是现存最早的民间词。唐末的温庭筠第一个专 力作词,他的词词藻华丽,被后人称为“花间派”。五代时,中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 问世于西蜀。这个时期的词人中成就最高的是南唐后主李煜,其名篇有《虞美人》(“春花秋月 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等 宋诗理越化及诗余一一词的发展壮大 经过了唐诗不可逾越的高峰,宋诗无以为继。但是宋代诗人另辟蹊径,重在理趣,也走上 了诗歌的另一高峰。北宋大家有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其中黄庭坚与陈师道一起开创了宋 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而南宋的陆游,酷肖李白的才华,更是堪称宋诗第一人,其名篇有 《关山月》《示儿》等。与他同时的还有以“田园杂兴”诗而出名的范成大和以写景说理而出名 的杨万里。文天祥是南宋最后一个大诗人,其代表作是《过零丁洋》。 源于唐代的词,在宋代达到了鼎盛。唐诗、宋词,堪称中国文学的双璧。北宋著名的词人
2 了咏史和咏怀相结合的新道路。 东晋末年的陶渊明为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得到了高度的发展。 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被诗论家称为“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他开创了 田园诗,其代表作有《归园田居》《饮酒》。陶渊明诗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唐代的山水田园 诗派受其直接影响。 南北朝的诗歌文化交流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又一发展时期,这表现在又一批乐府民歌集中地涌现出来, 与汉乐府诗前后辉映。南朝的民歌多清丽柔婉,代表作是长诗《西洲曲》。北朝的民歌则多刚健 豪爽,其代表作《木兰诗》,与汉乐府中的《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 在这其间交流产生的更是《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的代表,标志着五言诗由产生发展 到最终的成熟,它以怨而不怒的态度、形象的语言、比兴手法形成独特的含蓄的风格,对后世 的抒情诗有直接的影响。 在文人诗方面,南朝的谢灵运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沈约等人创立了音韵严格的“永 明体”,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主张要讲究诗歌的音韵美。“永明体”的代表诗人谢朓, 山水诗写得清新圆熟,与谢灵运并称“大小谢”;他的新体诗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一定影 响。鲍照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五言和七言乐府诗,《拟行路难》十八首是他杰出的代表作;他隔句 押韵的七言歌行为七言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北朝最有成就的是由南入北的诗人庾信。他的诗赋集南北文学之大成,成为唐代诗风的先 声。 唐宋的近体诗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初、盛、中、晚各期都有名家辈出。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及稍后的陈子昂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创造了新 体诗——律诗;五律在宋之问、沈佺期手上最后定型。 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这两位分别代表我国古典诗歌 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并被誉为唐诗的“双子星座”得著名诗人之外,还有很多 成就显著的诗人,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等人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 另一类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人为代表的边塞诗人。李白的诗歌豪放飘逸,号称“诗仙”,其 名篇有《将进酒》、《行路难》、《蜀道难》等。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号称“诗史”,其名篇有“三 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时期,诗歌创作延续了盛唐的高潮。刘长卿、韦应物的山水诗,是王维、 孟浩然一派的继续;卢纶、李益的边塞诗,是高适、岑参一派的余绪。白居易是这个时期最杰 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倡导了一场新乐府运 动。元稹、张籍、王建都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诗人。白居易名篇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 行》等。除新乐府运动之外,这一时期还另有一派诗人与元白诗派齐名,这就是以韩愈、孟郊、 李贺等人为代表的韩孟诗派。韩孟诗派以才学为本,以议论见长,作诗力避平俗而求生硬奇险, 开了后世宋诗的风气。其中李贺的诗风更是独树一帜,有“诗鬼”之称,其名篇有《苏小小墓》 《梦天》等。 晚唐时期的诗歌感伤气氛浓厚,其代表诗人是杜牧、李商隐,世称“小李杜”。杜牧长于写 七绝,可与盛唐“七绝圣手”王昌龄并肩,其名篇有《山行》《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李商 隐长于写七律,其七律用典精巧,对偶工整,名篇有《无题》《锦瑟》《夜雨寄北》等。 另一值得注意的便是诗余——词的产生。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晚期所兴起的一种新的文 学样式。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 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词早在唐代已经出现,是随 燕乐而兴起的新诗体,起源于民间。敦煌曲子词是现存最早的民间词。唐末的温庭筠第一个专 力作词,他的词词藻华丽,被后人称为“花间派”。五代时,中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 问世于西蜀。这个时期的词人中成就最高的是南唐后主李煜,其名篇有《虞美人》(“春花秋月 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等。 宋诗理趣化及诗余——词的发展壮大 经过了唐诗不可逾越的高峰,宋诗无以为继。但是宋代诗人另辟蹊径,重在理趣,也走上 了诗歌的另一高峰。北宋大家有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其中黄庭坚与陈师道一起开创了宋 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而南宋的陆游,酷肖李白的才华,更是堪称宋诗第一人,其名篇有 《关山月》《示儿》等。与他同时的还有以“田园杂兴”诗而出名的范成大和以写景说理而出名 的杨万里。文天祥是南宋最后一个大诗人,其代表作是《过零丁洋》。 源于唐代的词,在宋代达到了鼎盛。唐诗、宋词,堪称中国文学的双璧。北宋著名的词人
有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等。柳永开创了长调的慢词,使词的规模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代 表作是《雨霖铃》(“寒蝉凄切”)。苏轼作为词的革新家,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 使词成为独立的抒情诗体。这就是所谓的“以诗为词”;其名篇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 芒)、《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苏轼的词启迪了南宋豪放词派的诞生。秦观善作小令,而周邦彦不仅写词且善作曲,他创造了 不少新调,对词的发展贡献很大。在南北宋之交,还出现了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女词人李清照。 她的词意境深厚,感情宛曲,造语清新,尤其是南渡以后的作品如《声声慢》(寻寻觅觅)等, 将国破家亡的悲愤与身世漂泊的伤痛融合一气,缠绵抑郁,感人心魄。 进入南宋,词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当推辛弃疾。他继承苏轼词的 豪放风格并加以发展,把词的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其名篇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永遇乐》(千古江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等。南宋后期最著名的词人是姜夔, 他继承周邦彦,走上了尚风雅、主格律的创作道路,其名篇有《长亭怨慢》。 诗歌的后期发展 到了元代,散曲流行,诗词乃退居其后。曲可以说是词的另一体,但它跟词除了咏唱时的 伴奏乐器不同以外,在语言上也更加接近口语,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加衬字。这个时期著名 的人物有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世称“元曲四大家” 明代诗歌是在拟古与反拟古的反反复复中前行的,没有杰出的作品和诗人出现 清代诗词流派众多,如娄东诗派的吴伟业,其《圆圆曲》成为了“梅村体”的代表作;虞 山诗派的钱谦益,学得杜甫神髓,风格沉郁悲凉。但大多数诗人均未摆脱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 的套子,难有超出前人之处 清代最著名的词人当属纳兰性德,他的词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王国维评曰:“北宋 以来,一人而已”。其名篇有《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等。 清末的龚自珍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后一位伟人,他的诗直接描写心灵,表现物我冲突,代表作有 《秋心》《己亥杂诗》等 自此之后,中国古典诗歌再无高峰。五四运动合上了中国数千年古典文学的大门,同时打 开了现代文学的崭新天地。 三、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的分类及各体裁简介 (一)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的分类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 “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 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 新乐府。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言、七言之分,简称五律 七律。通常的律诗为8句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 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律诗要求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 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绝句, 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另外,律诗的 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 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 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 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 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 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写景抒情诗(包括山水田园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 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 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王维的《山居秋暝》等 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 感情,托物言志,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如贺知章的《咏柳》、王安石的《梅花》等
3 有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等。柳永开创了长调的慢词,使词的规模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代 表作是《雨霖铃》(“寒蝉凄切”)。苏轼作为词的革新家,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 使词成为独立的抒情诗体。这就是所谓的“以诗为词”;其名篇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 茫)、《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苏轼的词启迪了南宋豪放词派的诞生。秦观善作小令,而周邦彦不仅写词且善作曲,他创造了 不少新调,对词的发展贡献很大。在南北宋之交,还出现了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女词人李清照。 她的词意境深厚,感情宛曲,造语清新,尤其是南渡以后的作品如《声声慢》(寻寻觅觅)等, 将国破家亡的悲愤与身世漂泊的伤痛融合一气,缠绵抑郁,感人心魄。 进入南宋,词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当推辛弃疾。他继承苏轼词的 豪放风格并加以发展,把词的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其名篇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永遇乐》(千古江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等。南宋后期最著名的词人是姜夔, 他继承周邦彦,走上了尚风雅、主格律的创作道路,其名篇有《长亭怨慢》。 诗歌的后期发展 到了元代,散曲流行,诗词乃退居其后。曲可以说是词的另一体,但它跟词除了咏唱时的 伴奏乐器不同以外,在语言上也更加接近口语,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加衬字。 这个时期著名 的人物有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世称“元曲四大家”。 明代诗歌是在拟古与反拟古的反反复复中前行的,没有杰出的作品和诗人出现。 清代诗词流派众多,如娄东诗派的吴伟业,其《圆圆曲》成为了“梅村体”的代表作;虞 山诗派的钱谦益,学得杜甫神髓,风格沉郁悲凉。但大多数诗人均未摆脱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 的套子,难有超出前人之处。 清代最著名的词人当属纳兰性德,他的词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王国维评曰:“北宋 以来,一人而已”。其名篇有《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等。 清末的龚自珍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后一位伟人,他的诗直接描写心灵,表现物我冲突,代表作有 《秋心》《己亥杂诗》等。 自此之后,中国古典诗歌再无高峰。五四运动合上了中国数千年古典文学的大门,同时打 开了现代文学的崭新天地。 三、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的分类及各体裁简介 (一)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的分类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 “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 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 新乐府。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言、七言之分,简称五律、 七律。通常的律诗为 8 句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 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律诗要求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 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绝句, 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另外,律诗的 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 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 字以上)、中调(59-90 字)、小令(58 字以内)。词有单调 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 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 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 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写景抒情诗(包括山水田园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 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 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王维的《山居秋暝》等。 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 感情,托物言志,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如贺知章的《咏柳》、王安石的《梅花》等
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送别、怀亲、思乡、念友等。如王勃的《送 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柳永《雨霖林》等。 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 感慨。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杜牧的《过华清宫》《泊秦淮》《赤壁》等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 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如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李白的《关山月》等。 3.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古体诗是指唐代格律诗产生以前的诗歌形式,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主要形式有“诗经 “楚辞”“汉乐府”“南北朝乐府”等 古体诗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形式比较自由,即使在唐代也有很多诗人喜爱用古体写 诗,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秋浦歌》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的“歌”“行”“吟”“引”即是古诗的一种形式。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近体诗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 到唐初成熟 1、用韵上,古体诗可用、可不用,用了可换韵;近体诗,必须用,且不换韵,偶数句押韵, 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 2、字数上,古体诗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以及杂言:近体诗,有五言、七言两 种 3、句数上,古体诗没有限制,可长可短;近体诗分为律诗(八句,四联:首联、颔联、颈 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和绝句(四句),二者又可分别可分为五律、七律和五绝、七 (二)古典诗歌的体裁简介 四言诗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春秋以前的 诗歌,如《诗经》,大都为四言。汉代以后格调稍变。《诗经》的四言诗,《楚辞》的骚体诗,汉 乐府和魏晋的四言、五言诗,是唐代以前的三种诗歌样式。《诗经》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 现实主义传统 楚辞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代有 时简称它为“辞”,或连称为“辞赋”。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 后人也有以“骚”来指称楚辞。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离骚》 是《楚辞》篇名,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自汉迄南北朝,《离骚》又被举为 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 来概括《楚辞》 汉乐府原来指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乐府”,就是掌管音乐的官府。它的任务是制订乐谱、 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后来人们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就 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乐府”。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产生于两汉,多数通篇是五言旬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句或七 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规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 韵到底,也可以换韵。篇幅一般较长,容量也较大。李白尤擅长古体诗的创作。 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字数为五言或七言 句数为四句或八句,每句的平仄有严格的规定,律诗中间两联须对仗,绝句不一定对仗,要 韵到底 律诗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是近体诗的一种。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 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 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双数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 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 绝句也称截句、断句,仅有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在唐代律诗形 成以前,已有绝句,也押韵而平仄较自由,如《玉台新咏》就记载有《古绝句》,后人即用“古 绝句”来区别于近体绝句。唐以后的近体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 不一定对仗 行、歌、引、吟古诗的体裁。汉魏以来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 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 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王灼《碧鸡漫志》卷一:“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 也。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赵德操《北窗炙(gu)》卷上:“凡歌始发声, 胃之引…既引矣,其声稍放焉,故谓之行。行者,其声行也。”“行”如白居易《琵琶行》,“歌
4 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送别、怀亲、思乡、念友等。如王勃的《送 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柳永《雨霖林》等。 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 感慨。如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杜牧的《过华清宫》《泊秦淮》《赤壁》等。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 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如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李白的《关山月》等。 3.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古体诗是指唐代格律诗产生以前的诗歌形式,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主要形式有“诗经” “楚辞”“汉乐府”“南北朝乐府”等。 古体诗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形式比较自由,即使在唐代也有很多诗人喜爱用古体写 诗,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秋浦歌》,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的“歌”“行”“吟”“引”即是古诗的一种形式。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近体诗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 到唐初成熟。 1、用韵上,古体诗可用、可不用,用了可换韵;近体诗,必须用,且不换韵, 偶数句押韵, 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 2、字数上,古体诗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以及杂言;近体诗,有五言、七言两 种。 3、句数上,古体诗没有限制,可长可短;近体诗分为律诗(八句,四联:首联、颔联、颈 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和绝句(四句),二者又可分别可分为五律、七律和五绝、七 绝。 (二)古典诗歌的体裁简介 四言诗 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春秋以前的 诗歌,如《诗经》,大都为四言。汉代以后格调稍变。《诗经》的四言诗,《楚辞》的骚体诗,汉 乐府和魏晋的四言、五言诗,是唐代以前的三种诗歌样式。《诗经》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 现实主义传统。 楚辞 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代有 时简称它为“辞”,或连称为“辞赋”。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 后人也有以“骚”来指称楚辞。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离骚》 是《楚辞》篇名,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自汉迄南北朝,《离骚》又被举为 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 来概括《楚辞》。 汉乐府 原来指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乐府”,就是掌管音乐的官府。它的任务是制订乐谱、 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后来人们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就 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乐府”。 古体诗 又称古诗、古风,产生于两汉,多数通篇是五言旬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句或七 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规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 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篇幅一般较长,容量也较大。李白尤擅长古体诗的创作。 近体诗 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字数为五言或七言, 句数为四句或八句,每句的平仄有严格的规定,律诗中间两联须对仗,绝句不一定对仗,要一 韵到底。 律诗 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是近体诗的一种。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 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 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双数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 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 绝句 也称截句、断句,仅有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在唐代律诗形 成以前,已有绝句,也押韵而平仄较自由,如《玉台新咏》就记载有《古绝句》,后人即用“古 绝句”来区别于近体绝句。唐以后的近体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 不一定对仗。 行、歌、引、吟 古诗的体裁。汉魏以来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 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 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王灼《碧鸡漫志》卷一:“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 也。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赵德操《北窗炙(guǒ)》卷上:“凡歌始发声, 谓之引……既引矣,其声稍放焉,故谓之行。行者,其声行也。”“行”如白居易《琵琶行》,“歌
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引”如李贺的《箜篌引》,“吟”,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如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赋得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的诗,为科举考试所作、奉皇帝命令所作或所和的应制诗,诗 人集会或即景赋诗的诗,题目多冠以“赋得”二字,如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 四、中国古典诗歌题材解析 1.借景抒情诗 借景抒情诗(写景抒情诗)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 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 事的感慨。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2咏史怀古诗 怀古(含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 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借所吟咏的古人、往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凭吊古迹古人 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 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 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的是面对古赤壁战场所产生的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 志未酬的感慨。 3伤春伤别诗(闺怨诗) 古代上流社会的女子常因寂闷孤独而面临美好的春光想到自己韶华将逝,更加思念离家宦 游的丈夫或天各一方的情人,所以人们就有了“女子伤春”之说(当然这个“春”可以不指季 节,而指恋情) 伤春伤别诗往往借对春光消逝的记叙描写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 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4羁旅行役诗 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 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或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由所见所闻所感 独发思乡之愁,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这类许多诗人的诗中都有,尤以杜牧、李商隐、柳永、秦观、李清照为著。这类诗词亦可 称之为思乡怀人诗,其特点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望月伤心,见花落泪,听雨思亲,多少景 物都被染上诗人的感情色彩,因而此类诗中常将伤感、迷离、凄苦、寂寞、孤寂、惆怅、忧郁 的情怀及种种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很婉约、含蓄。 5山水田园诗 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了一个重要诗派一一山水田园诗派。 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 牧歌式的生活,或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厌恶官场、远离浊世,对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生活 的向往:或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对壮丽山河热爱:或表现归耕隐居之乐,多抒发质朴、 青新、恬淡、闲适、物我两忘的感情,表现不同流俗的清高,追求隐逸,有消极避世的思想, 他们的艺术成就颇高,具有用语言艺术再现自然景物的能力。景物逼真,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诗风恬静清朴,而少奔放雄浑。代表作家如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王维、孟浩然、储光羲 常建等 6托物言志诗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便有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 晚唐3556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 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一一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一一刘熙载《艺概》 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 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常有松、竹、梅等意象),即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情操志趣。或 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 7.即事抒怀诗 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常以“即事”为 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 5
5 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引”如李贺的《箜篌引》,“吟”,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如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赋得 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的诗,为科举考试所作、奉皇帝命令所作或所和的应制诗,诗 人集会或即景赋诗的诗,题目多冠以“赋得”二字,如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 四、中国古典诗歌题材解析 ⒈借景抒情诗 借景抒情诗(写景抒情诗)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 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 事的感慨。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⒉咏史怀古诗 怀古(含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 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借所吟咏的古人、往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 歌。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凭吊古迹古人 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 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 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表达的是面对古赤壁战场所产生的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 志未酬的感慨。 ⒊伤春伤别诗(闺怨诗) 古代上流社会的女子常因寂闷孤独而面临美好的春光想到自己韶华将逝,更加思念离家宦 游的丈夫或天各一方的情人,所以人们就有了“女子伤春”之说(当然这个“春”可以不指季 节,而指恋情)。 伤春伤别诗往往借对春光消逝的记叙描写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 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⒋羁旅行役诗 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 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或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由所见所闻所感 触发思乡之愁,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这类许多诗人的诗中都有,尤以杜牧、李商隐、柳永、秦观、李清照为著。这类诗词亦可 称之为思乡怀人诗,其特点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望月伤心,见花落泪,听雨思亲,多少景 物都被染上诗人的感情色彩,因而此类诗中常将伤感、迷离、凄苦、寂寞、孤寂、惆怅、忧郁 的情怀及种种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很婉约、含蓄。 ⒌山水田园诗 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了一个重要诗派——山水田园诗派。 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 牧歌式的生活,或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厌恶官场、远离浊世,对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生活 的向往;或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对壮丽山河热爱;或表现归耕隐居之乐,多抒发质朴、 清新、恬淡、闲适、物我两忘的感情,表现不同流俗的清高,追求隐逸,有消极避世的思想。 他们的艺术成就颇高,具有用语言艺术再现自然景物的能力。景物逼真,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诗风恬静清朴,而少奔放雄浑。代表作家如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王维、孟浩然、储光羲、 常建等。 ⒍托物言志诗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便有 6021 首,初唐 504 首,盛唐 746 首,中唐 1455 首, 晚唐 3556 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 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 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 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常有松、竹、梅等意象),即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情操志趣。或 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 ⒎即事抒怀诗 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常以“即事”为 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
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所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 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一般皆可笼统称之为“即 事感怀诗”。 8边塞征战诗 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疆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 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焕、王翰等。他们继承汉魏乐府及六朝、初 唐诗人鲍照、陈子昂等的传统,多以诗歌描写边塞山川景物、风土人情:他们的诗或描写塞外 风光,或表现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或反映将士不畏辛劳、保卫 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望月思乡的苍凉和长年征战的悲苦,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 及其不幸遭遇: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 往。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 9谈禅说理诗 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与咏物言志诗有共同 的特点,分析时要注意把握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诗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中的“庐山”便含有比喻义,后两句的议论隐含许多哲理,既蕴含看待任何事物和问题 都应一分为二的意思,又隐含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多种答案的哲理,还含有和俗话所说的“当局 者迷,旁观者清”一样的道理,只不过这句俗话纯乎说理,而苏轼是以形象来喻理 10赠友送别诗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与挚友分别时,心中 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古诗词中国诗坛上,赠友送别诗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这类诗歌主要抒写离别之情,借对送别情景的描写 表达达依依不舍的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 古代的交通不发达,人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诗人们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 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 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 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 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 1.适隐逸诗 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 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 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有不少令人拍案之作 这类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与山水田园诗相近或相同,在分析时可结合起来 12悼亡游仙诗 诗人多有神奇的想象力,在心爱的人离自己而去或自己的理想壮志得不到实现之际,他们 往往借助于睡梦、游仙等形式,或与心上人相会,或在仙境中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五、中国古典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忧国伤时 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庯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②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 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③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 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 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像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 正统观念。最后袒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 情 2.建功报国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
6 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所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 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一般皆可笼统称之为“即 事感怀诗”。 ⒏边塞征战诗 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疆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 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焕、王翰等。他们继承汉魏乐府及六朝、初 唐诗人鲍照、陈子昂等的传统,多以诗歌描写边塞山川景物、风土人情;他们的诗或描写塞外 风光,或表现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或反映将士不畏辛劳、保卫 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望月思乡的苍凉和长年征战的悲苦,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 及其不幸遭遇;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 往。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 ⒐谈禅说理诗 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与咏物言志诗有共同 的特点,分析时要注意把握。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诗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中的“庐山”便含有比喻义,后两句的议论隐含许多哲理,既蕴含看待任何事物和问题 都应一分为二的意思,又隐含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多种答案的哲理,还含有和俗话所说的“当局 者迷,旁观者清”一样的道理,只不过这句俗话纯乎说理,而苏轼是以形象来喻理。 ⒑赠友送别诗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与挚友分别时,心中 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古诗词中国诗坛上,赠友送别诗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这类诗歌主要抒写离别之情,借对送别情景的描写, 表达达依依不舍的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 古代的交通不发达,人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诗人们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 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 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 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 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 ⒒闲适隐逸诗 一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 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 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有不少令人拍案之作。 这类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与山水田园诗相近或相同,在分析时可结合起来。 ⒓悼亡游仙诗 诗人多有神奇的想象力,在心爱的人离自己而去或自己的理想壮志得不到实现之际,他们 往往借助于睡梦、游仙等形式,或与心上人相会,或在仙境中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五、中国古典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忧国伤时: 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②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 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③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 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 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像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 正统观念。最后袒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 情 。 2.建功报国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
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年,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 至哉,歌以咏志。)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 ②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 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③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④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 日,家祭毋忘告乃翁。)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 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 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3.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 人。〕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②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③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 军白发征夫泪!) ④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 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 春山外。)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 虏,良人罢远征?) 4.长亭送别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 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 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评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 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 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 5.生活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②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③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⑤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⑥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 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⑦生活哲理的阐释如:杜甫《后游》“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写江山花柳像在等待 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是无私心的道理。杜甫《江亭》“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看 到水的缓缓流动,云的停着不动,竞争的心思,飞驰的意念都停滞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 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这诗说明陷在里面不能 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另外较有名的说理诗句如朱熹《观书有 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昨夜江 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 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等。 六、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1.知人论世,通解文字 世”即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也就是诗歌的写作背景;“人”即作者,也就是与所写诗歌有 7
7 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年,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 至哉,歌以咏志。)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 ②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 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③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④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 日,家祭毋忘告乃翁。)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 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 青。) ⑤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⑦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3.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 人。)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②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③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 军白发征夫泪!) ④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 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 春山外。)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 虏,良人罢远征?) 4.长亭送别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 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 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评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 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 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 穷。 5.生活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②昔盛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③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⑤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⑥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 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⑦生活哲理的阐释 如: 杜甫《后游》“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写江山花柳像在等待 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是无私心的道理。 杜甫《江亭》“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看 到水的缓缓流动,云的停着不动,竞争的心思,飞驰的意念都停滞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 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这诗说明陷在里面不能 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另外较有名的说理诗句如朱熹《观书有 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昨夜江 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 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等。 六、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1.知人论世,通解文字。 “世”即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也就是诗歌的写作背景;“人”即作者,也就是与所写诗歌有
关的作者的一些情况。我们应该注意这些情况,在此基础上真正理解作品的文字所负载的思想 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 2.披文入境,体物察情。 诗歌或描写,或抒情,或议论,表达着诗人深刻的认知和独特的感悟。想真正把握作品的 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必须投入到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去,体察诗人所展示的景物, 体会诗人所抒发的真情,从而使自己把握哲思之奥,体味境界之妙 3.结合原诗,分析概括。 分析概括时,要明确该诗所写的内容是什么(人,或事,或景,或物);作者通过所写的内 容(人、事、景、物),要抒发怎样的感情,阐发怎样的观点态度,表现怎样的人生志趣(或是感 情,或是道理,或是情趣)。 七、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形象(意象) (一)古典诗歌中的艺术形象解析 中国古典诗歌中诗人最用心塑造的就是其中复杂多变,又意蕴非凡的众多艺术形象,而这 些艺术化了的形象简单来说又分为以下几类:首先便是人形象,即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 情主人公:其次是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含意象):再者才是景(或环境),主要 是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含意象、意境)。 就人形象而言,主要的就是在抒情主人公的用意。古诗中的抒情主人公,一般指“我”, 即诗人自己。具体的鉴赏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 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在这方面,最为典型的是唐代著名的三首咏蝉诗,虽然都是托物(蝉 寓意,都工于比兴寄托,但由于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地位、遭际、情趣、理念不同,因 而情貌殊异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答题模式解析】其答案一般按下面三个步骤组织 (1)总体说明是什么形象(2)这一形象特点具体表现在哪里,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3) 结合诗的思想内容分析这一形象的意义。也就是说一般的短评写作时要注意先“盖帽”,即说出 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 最后小结一下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意义 其次就物形象,即被诗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形象描写来曲折地 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在古诗中诗人塑造物形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鉴赏咏 物诗中的物形象需注意下面两个方面:(1)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 世界、品质、感情等。(2)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 再者,最为复杂的就是众多诗人所致力的景象,其中涵盖意象、意境。而所谓意象,就是 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 固有的概念,然而这个概念也象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其他一些概念 既没有确定的涵义 也没有一致的用法。它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术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 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如马致远《秋思》中“枯藤老树昏 鸦,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 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构成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意象是具体事物的,意境是 具体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那么我们如何辨析诗中意象,把握诗中意境,可以透过以下三种途径,(1)解释诗句内容 (翻译诗句),(2)简述意象的特点,(3)揭示这些意象中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具体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看画面形、色、动、静,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读一首诗,首先看它 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 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 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 低沉伤感的 2.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 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
8 关的作者的一些情况。我们应该注意这些情况,在此基础上真正理解作品的文字所负载的思想 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 2.披文入境,体物察情。 诗歌或描写,或抒情,或议论,表达着诗人深刻的认知和独特的感悟。想真正把握作品的 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必须投入到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去,体察诗人所展示的景物, 体会诗人所抒发的真情,从而使自己把握哲思之奥,体味境界之妙。 3.结合原诗,分析概括。 分析概括时,要明确该诗所写的内容是什么(人,或事,或景,或物);作者通过所写的内 容(人、事、景、物),要抒发怎样的感情,阐发怎样的观点态度,表现怎样的人生志趣(或是感 情,或是道理,或是情趣)。 七、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形象(意象) (一)古典诗歌中的艺术形象解析 中国古典诗歌中诗人最用心塑造的就是其中复杂多变,又意蕴非凡的众多艺术形象,而这 些艺术化了的形象简单来说又分为以下几类:首先便是人形象,即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 情主人公;其次是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含意象);再者才是景(或环境),主要 是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含意象、意境)。 就人形象而言,主要的就是在抒情主人公的用意。古诗中的抒情主人公,一般指“我”, 即诗人自己。具体的鉴赏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 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在这方面,最为典型的是唐代著名的三首咏蝉诗,虽然都是托物(蝉) 寓意,都工于比兴寄托,但由于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地位、遭际、情趣、理念不同,因 而情貌殊异。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答题模式解析】其答案一般按下面三个步骤组织: (1)总体说明是什么形象(2)这一形象特点具体表现在哪里,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3) 结合诗的思想内容分析这一形象的意义。也就是说一般的短评写作时要注意先“盖帽”,即说出 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 证,最后小结一下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意义。 其次就物形象,即被诗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形象描写来曲折地 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在古诗中诗人塑造物形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鉴赏咏 物诗中的物形象需注意下面两个方面:(1)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 世界、品质、感情等。(2)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 再者,最为复杂的就是众多诗人所致力的景象,其中涵盖意象、意境。而所谓意象,就是 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 固有的概念,然而这个概念也象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其他一些概念一样,既没有确定的涵义, 也没有一致的用法。它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术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 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如马致远《秋思》中“枯藤老树昏 鸦,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 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构成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意象是具体事物的,意境是 具体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那么我们如何辨析诗中意象,把握诗中意境,可以透过以下三种途径,(1)解释诗句内容 (翻译诗句),(2)简述意象的特点,(3)揭示这些意象中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具体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看画面形、色、动、静,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读一首诗,首先看它 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 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 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 低沉伤感的。 2.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 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
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 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透过表面意义,挖据深层含义 古代诗词常是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在表面意义之下,还可以挖掘到其深层含 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从字面是看是写一段行程,水流急 船行快,实质是写心情的轻松和愉悦。 【答题模式解析】其答案一般按下面三个步骤组织: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 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 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 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一一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髙远、壮阔、深远 细腻—一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一一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二)古诗常见艺术形象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 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 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 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 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 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 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 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 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 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重要词语: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 恨情长、建功立业、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 (三)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 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 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 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一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 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 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 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借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 之人的思乡之情。如1987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 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
9 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 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 古代诗词常是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在表面意义之下,还可以挖掘到其深层含 义,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从字面是看是写一段行程,水流急, 船行快,实质是写心情的轻松和愉悦。 【答题模式解析】其答案一般按下面三个步骤组织: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 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 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 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二)古诗常见艺术形象: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 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 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 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 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 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 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 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 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 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重要词语: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 恨情长、建功立业、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 (三)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 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 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 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 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 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 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 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 之人的思乡之情。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 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
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 稜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 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 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 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 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 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蝉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 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 《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 “甚独抱清髙,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髙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 洁的人品。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 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岀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 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 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 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 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6、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 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 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 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 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晩。”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 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8、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 萋。”“萋萋”是形容舂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 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 睛翠接荒城。”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 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9、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 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 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 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10、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白居易《长恨歌》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李煜《相 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11、梅花“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一时期的梅 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 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张耒:“何以伴高洁,清晓颂《黄庭》”;张朋友:“一白雪相似,独清 春不知。”“肌肤姑射白,风骨伯夷清。”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陆 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2、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 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
10 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 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 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 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 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 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 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蝉 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 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 《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 “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 洁的人品。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 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 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 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 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 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6、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 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 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 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 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 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8、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 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 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 睛翠接荒城。”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 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9、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 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 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 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10、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白居易《长恨歌》: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李煜《相 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11、梅花 “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一时期的梅 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 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张耒:“何以伴高洁,清晓颂《黄庭》”;张朋友:“一白雪相似,独清 春不知。”“肌肤姑射白,风骨伯夷清。”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陆 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12、松柏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 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