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齊减知其齊 面意。心其 减致 圆而知欲 第四单元 治后在正欲明 心格其窘德 治正物心共于 面心 后正物先 天而格减先者 下后面其璧 修齐治平 身后意其治 修知欲。同 書集 身至减欲 修。其修欲 大面知套其 制作:冷水江七中李巨平 家面先者圆 句齊后致先 意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 第四单元 • 修 齐 治 平 • 制作:冷水江七中李巨平
4、《大学》节选 教学目标 、《大学》是儒家经典著作, 0000 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 大 诸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学 习中应让学生对其中“修齐治 平”的思想有个基本的了解, 路 并引导他们探讨这些思想的现 代意义 学 《大学》的主体是 纲”“八目”。要让学生明 这些内容的逻辑关系。 三、积累文言词句,把握文意
4、《大学》节选 • 教学目标: 一、《大学》是儒家经典著作, 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 诸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学 习中应让学生对其中“修齐治 平”的思想有个基本的了解, 并引导他们探讨这些思想的现 代意义 • 二、《大学》的主体是“三 纲”“八目”。要让学生明了 这些内容的逻辑关系。 • 三、积累文言词句,把握文意
导入: 我们在第一单元学过,儒家的经典是“四书五经”。四书中 的《论语》与《孟子》我们在第二单元已学过了。下面,我 「来学习另外两书:《大学》与《中庸》。首先来学习《大 学》。 本单元的主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经典介绍:《大学》(详见《学海导航》P31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 把它从《礼记》中抽,编次意包。朱嘉将《大学》、《中 庸》、《论语》、《孟子》貪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 《大学》成为儒家经典。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 而曾子述之其传节章,则曾子之意而污人记也。分就是 说,“”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 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 一、导入: • 我们在第一单元学过,儒家的经典是“四书五经”。四书中 的《论语》与《孟子》我们在第二单元已学过了。下面,我 们来学习另外两书:《大学》与《中庸》。首先来学习《大 学》。 • 二、本单元的主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三、经典介绍:《大学》(详见《学海导航》P31) •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 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 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 《大学》成为儒家经典。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 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 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 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 “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 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大学”是大人之学。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 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 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 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十 章分别解释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 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 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 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 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 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大学”是大人之学。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 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 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 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十 章分别解释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 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 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 。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 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 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 高自身素质。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国 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怎样治理国家呢?首先要作 表率;自己讨厌的,不加给别人;要得众、慎得、生财、 举贤。“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有德此有人 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见贤能举,举而能先。 四、听《大学》全文朗读。 1、自读课文,强调字词音义。 2、朗读地址:白云出岫:《大学》朗读版 http:/baiyuncx.spaces.livecom/bloglcns!c9c2448 15FEA3E85163 entry(点击图上《大学》) ·3、边听朗读,边看原文:
• 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 高自身素质。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国 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怎样治理国家呢?首先要作 表率;自己讨厌的,不加给别人;要得众、慎得、生财、 举贤。“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有德此有人, 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见贤能举,举而能先。 • • 四、听《大学》全文朗读。 • 1、自读课文,强调字词音义。 • 2、朗读地址:白云出岫 :《大学》朗读版 • http://baiyuncx.spaces.live.com/blog/cns!C9C2448 15FEA3E85!163.entry(点击图上《大学》) • 3、边听朗读,边看原文:
《大学》内容 书名:大学作者:不详(相传为孔子的弟子,曾参所作 经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 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 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 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 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 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 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 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 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 《大学》内容 书名:大学 作者:不详(相传为孔子的弟子,曾参所作 • 经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 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 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 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 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 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 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 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 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传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 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 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 何益矣。此谓诚子甲,形芋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富润屋,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ρ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 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倜兮”煮,恂栗也。赫兮喧含”者威仪也。“有斐君 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 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誤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 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诗》曰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 传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 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 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 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 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 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 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 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 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 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 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 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 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 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憶,则不得其正, 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 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 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 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 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 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 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 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 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 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 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 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 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 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 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 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 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 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 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 “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 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 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 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 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 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 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 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 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 国在齐其家
•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 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 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 曰: “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 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 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 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 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 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 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 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 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 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 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 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 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 谓絜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 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 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 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鉴于殷,峻 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 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 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 则失之矣。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 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 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所恶于上,毋以使 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 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 谓絜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 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 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 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鉴于殷,峻 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 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 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 则失之矣。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 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