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教案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辩证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 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方面的基本思想。 了解李贽《童心说》的时代背景,体会其赞赏童心、突出个体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回忆《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有活水来。 2、我们经常从报纸互联网上看到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的真实报道。这些高官为什么会纷 纷落马呢?究其原因是无法抑制的人欲和贪欲将他们变成了魔鬼。那么古人对人欲又是如何 看待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子语类》三则,一起来聆听朱老夫子的教诲 二、作家、作品介绍 1、作家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如果把孔 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 学思想。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 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在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 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 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 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 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 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2、《朱子语类》 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 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三、介绍理学产生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 1、理学产生时代背景 从唐末五代之乱以来,道德沦亡,廉耻尽失。宋代士子为振衰起敝,从学问修养上挽救 人心社会,加之当时国家的统一,君主的提倡,与书籍流传之盛,而大开讲学之风,促成理 学的发达。宋代理学的起源有两个思想的背景:一是外来的影响、一是内在的变化 外来的影响:就是无形中受到“佛”、“道”的影响。尤其是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 之道影响最为大。儒家思想一向以现实社会的伦理纲常为主,论者遂以为缺乏哲学上的推理 系统,难以满足好学深思之士进一步探究的欲求。因此唐代儒学虽为政府倡导,实际影响却 远不及佛学深远。宋初学者戒五代之混乱,为挽回世道人心,重新提倡儒学,并为能与佛学 相抗衡,特别著意于儒家思想的“形上学”体系的建立,同时亦吸收“道教”中关于宇宙的 本体的概念,作为建构理学“宇宙论”、“本体论”的重要部份。但是理学家著述立法的目 的,在于救世济民,寻求建立一个完美的社会和人生,故此仍以伦理为主。故儒、道、佛 三种思想揉合的结果,乃产生“理学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教案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辩证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 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方面的基本思想。 了解李贽《童心说》的时代背景,体会其赞赏童心、突出个体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回忆《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有活水来。 2、我们经常从报纸互联网上看到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的真实报道。这些高官为什么会纷 纷落马呢?究其原因是无法抑制的人欲和贪欲将他们变成了魔鬼。那么古人对人欲又是如何 看待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子语类》三则,一起来聆听朱老夫子的教诲。 二、作家、作品介绍 1、作家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如果把孔 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 学思想。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 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在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 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 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 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 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 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2、《朱子语类》 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 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三、介绍理学产生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 1、理学产生时代背景 从唐末五代之乱以来,道德沦亡,廉耻尽失。宋代士子为振衰起敝,从学问修养上挽救 人心社会,加之当时国家的统一,君主的提倡,与书籍流传之盛,而大开讲学之风,促成理 学的发达。宋代理学的起源有两个思想的背景:一是外来的影响、一是内在的变化。 外来的影响:就是无形中受到“佛”、“道”的影响。尤其是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 之道影响最为大。儒家思想一向以现实社会的伦理纲常为主,论者遂以为缺乏哲学上的推理 系统,难以满足好学深思之士进一步探究的欲求。因此唐代儒学虽为政府倡导,实际影响却 远不及佛学深远。宋初学者戒五代之混乱,为挽回世道人心,重新提倡儒学,并为能与佛学 相抗衡,特别著意于儒家思想的“形上学”体系的建立,同时亦吸收“道教”中关于宇宙的 本体的概念,作为建构理学“宇宙论”、“本体论”的重要部份。但是理学家著述立法的目 的,在于救世济民,寻求建立一个完美的社会和人生,故此仍以伦理为主。故儒、道、佛 三种思想揉合的结果,乃产生“理学
内在的变化:就是儒家本身的思想变化。儒学自两汉以迄隋唐,已由孔、孟、荀的儒 家之学变为经学。而且所谓经学,从西汉、东汉到唐代,亦已由注重“微言大义”的今文学 经,一变而为专重训诂考据的古文经学。又由笺注经传的“注”,再变为“注”作“注”的 疏”了,致力於文字训诂名物,考据章句分析,已有偏重书本研究之嫌,去孔、孟、荀“尊 德性”、“论政治”的学风日远。而且经生喜欢自夸博学,笺注日趋繁锁,而唐人作疏,例 不破注,即注有纰漏,亦必曲说以为弥补。这种繁屑的讲疏,有遗孔孟遗意,忽略先哲经传 中所含义理的讨究,舍本遂末,正是经学末流之弊。到韩愈、李翱的作“原道”、“复性” 儒家思想开始转向一新的路向。韩愈的“原道”指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 脉相承,并感慨地说:“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真传焉!”从此孟子的地位提高, 《孟子》一书亦得与《论语》并列。同时“原道”又引《大学》:“明明德”、“正心诚意 之说,表而出之。李翱之“复性书”三篇:上篇论性、情及圣人。中篇论修本成圣之法。下 篇论人必须修养,其思想备受佛学的影响,为儒家学说开创一条新途径,更走向“经学”的 境界。 所谓“理学”,便是“体认性命之学,而求配当事物之理,合天理物理而一之。”的 一种学问。《宋史·道学传》云:“道学之名,古无是也……孟子没后无传,至宋中叶周敦 颐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阴阳五行之理,命於天而性於人者,了若指掌 张载作西铭,又极言理一分殊之情。程颐、程颢受业周氏,表章大学、中庸与论、孟并行…… 迄宋南渡,朱熹得程氏之传…大体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诚身为要。”说明宋代理学发展 的大概。而在黄宗羲等人所辑的《宋元学案》中所记,宋代的理学家著名的有,胡瑗、孙复、 司马光、邵雍、张载等人。但宋初诸儒的思想理论,还是陈义粗浅,未能深入精微之处,所 谓理学,也末建立起来。故宋初诸儒努力的结果,只是开其风气,为理学家铺平道路而已! 及至周敦颐起,凭其博大精深之学识,碓切地发挥儒家“心性学”之精微处,而后理学始成 立。故周敦颐实是称为理学创始者,传之程颐、程颢而定理学之基础。 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 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除了上述的思想的背景外,其实还有一些的客观因素影响的。分 述如下 (一)宋代君主的提倡:由于唐末五代十国以来,社会风气及士人的道德尽败坏,朝秦 暮楚的臣子屡见不鲜,如有历四朝之丞相冯道,厚颜无耻,自称“常乐老人”,尝唾面自乾 士子风败坏至此:而且由于政治风气亦为之腐化,篡弑的行为,无日无之,严重影响政府运 作。故宋代统一后,为了改变这种社会及政治上之颓风,君主大倡重视气节,及重文轻武之 政策,故理学中的修身思想正合于时势也。 )私人教学之风盛于宋代,私人讲学之风极盛,盖由于唐末五代以来,社会动乱, 累世经学之家遭受打击,而流落民间,而且部份大儒者亦为了逃避战乱,又无心政治,故纷 纷逃入山林开馆受学。此等私人讲学所多重视者为“修身”之学,而少谈治世之学,并且重 视发扬经义的研究,重视道德教育。盖由于时势所限也,而此种修身之学术,也正合于理学 者之要求 (三)印刷术的发展:唐宋以前的书籍都由手抄,故流传不广,而至唐代已发展出雕版印 刷术,至宋代毕升发明了活版印刷术,使到书籍流行更广,理学传播更易、更广,此亦为促 进理学之发展也。 在宋明理学六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主要的派别, 其中朱熹是最为关键的人物
内在的变化:就是儒家本身的思想变化。儒学自两汉以迄隋唐,已由孔、孟、荀的儒 家之学变为经学。而且所谓经学,从西汉、东汉到唐代,亦已由注重“微言大义”的今文学 经,一变而为专重训诂考据的古文经学。又由笺注经传的“注”,再变为“注”作“注”的 “疏”了,致力於文字训诂名物,考据章句分析,已有偏重书本研究之嫌,去孔、孟、荀“尊 德性”、“论政治”的学风日远。而且经生喜欢自夸博学,笺注日趋繁锁,而唐人作疏,例 不破注,即注有纰漏,亦必曲说以为弥补。这种繁屑的讲疏,有遗孔孟遗意,忽略先哲经传 中所含义理的讨究,舍本遂末,正是经学末流之弊。到韩愈、李翱的作“原道”、“复性”, 儒家思想开始转向一新的路向。韩愈的“原道”指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 一脉相承,并感慨地说:“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真传焉!”从此孟子的地位提高, 《孟子》一书亦得与《论语》并列。同时“原道”又引《大学》:“明明德”、“正心诚意” 之说,表而出之。李翱之“复性书”三篇:上篇论性、情及圣人。中篇论修本成圣之法。下 篇论人必须修养,其思想备受佛学的影响,为儒家学说开创一条新途径,更走向“经学”的 境界。 所谓“理学”,便是“体认性命之学,而求配当事物之理,合天理物理而一之。”的 一种学问。《宋史‧道学传》云:“道学之名,古无是也……孟子没后无传,至宋中叶周敦 颐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阴阳五行之理,命於天而性於人者,了若指掌。 张载作西铭,又极言理一分殊之情。程颐、程颢受业周氏,表章大学、中庸与论、孟并行…… 迄宋南渡,朱熹得程氏之传……大体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诚身为要。”说明宋代理学发展 的大概。而在黄宗羲等人所辑的《宋元学案》中所记,宋代的理学家著名的有,胡瑗、孙复、 司马光、邵雍、张载等人。但宋初诸儒的思想理论,还是陈义粗浅,未能深入精微之处,所 谓理学,也末建立起来。故宋初诸儒努力的结果,只是开其风气,为理学家铺平道路而已! 及至周敦颐起,凭其博大精深之学识,碓切地发挥儒家“心性学”之精微处,而后理学始成 立。故周敦颐实是称为理学创始者,传之程颐、程颢而定理学之基础。 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 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除了上述的思想的背景外,其实还有一些的客观因素影响的。分 述如下: (一) 宋代君主的提倡:由于唐末五代十国以来,社会风气及士人的道德尽败坏,朝秦 暮楚的臣子屡见不鲜,如有历四朝之丞相冯道,厚颜无耻,自称“常乐老人”,尝唾面自乾, 士子风败坏至此;而且由于政治风气亦为之腐化,篡弑的行为,无日无之,严重影响政府运 作。故宋代统一后,为了改变这种社会及政治上之颓风,君主大倡重视气节,及重文轻武之 政策,故理学中的修身思想正合于时势也。 (二) 私人教学之风盛于宋代,私人讲学之风极盛,盖由于唐末五代以来,社会动乱, 累世经学之家遭受打击,而流落民间,而且部份大儒者亦为了逃避战乱,又无心政治,故纷 纷逃入山林开馆受学。此等私人讲学所多重视者为“修身”之学,而少谈治世之学,并且重 视发扬经义的研究,重视道德教育。盖由于时势所限也,而此种修身之学术,也正合于理学 者之要求。 (三) 印刷术的发展:唐宋以前的书籍都由手抄,故流传不广,而至唐代已发展出雕版印 刷术,至宋代毕升发明了活版印刷术,使到书籍流行更广,理学传播更易、更广,此亦为促 进理学之发展也。 在宋明理学六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主要的派别, 其中朱熹是最为关键的人物
朱熹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北宋时期兴起的理学思想,为理学思想体系初步确立了范围 及基础。宋明理学发展到朱熹这里,才确立了独特的学术规模与体系,奠定了确然不拔的基 础,并影响了此后学术思想的发展达六七百年之久。明清两代一般士人所读的书籍,如《五 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等,都与朱熹的思想有关。另外,为了维护理学的学术 地位,朱熹不但反对不同于儒学的佛学、道教,而且还批判了儒学内部与程朱理学不同的其 他学派。经过了朱熹的努力,理学从北宋时期一个普通的学术派别,发展为一个有力量、有 影响的学派。但是,在朱熹晚年,由于他卷入了当时的党争,朱熹的学说也被禁为“伪学” 朱熹去世以后,党禁解除,他的思想学说得到统治者认可,在南宋末期以至元、明、清时期, 逐渐成为官方认可的正统儒学思想。可以说,理学的整个发展都与朱熹有着密切的关系。全 祖望在《宋元学案·晦翁学案》中从学术史的角度赞扬朱熹,说他“致广大,尽精微,综罗 百代矣。江西之学,浙东永嘉之学,非不岸然,而终不能讳其偏。”这是说,朱熹的学问极 其广大,极其精微,是宋代以前百代学术思想的总结。当时江西的陆九渊,浙东的叶适,他 们的学问虽然也很突出,但与朱熹相比,总是有所偏颇。这个说法虽然是过去学者的评价, 多有溢美之词,但朱熹是理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他的地位非陆九渊、王守仁所可比拟,这 点是我们应该承认的。 朱熹的一生,大都是在著述与讲学中度过的。儒家经典《易》《诗》《书》《礼》《春 秋》,朱熹都有注释和研究。另外,在历史、文学甚至道教典籍方面,朱熹也有广泛的学术 兴趣。在朱熹的所有著述当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四书章句集注》。朱熹将《大学》《中 庸》与《论语》和《孟子》并列,并用毕生精力为之注释,据说直至去世前还在修改。朱熹 在《四书集注》当中,不重训诂,重在义理,以精炼的文字,阐述了他的理学思想,把《四 书》纳入了程朱理学的轨道,如他的门徒李性传所说,这是一部“覃思最久,训释最精,明 道传世”之作。此外,朱熹还留有《文集》一百余卷,其中保存了他的一些学术论著、讲义、 政治文件、序跋、书信以及诗词等。朱熹的门人九十多人记录了他讲学时的一些问答,后人 分类整理,编为《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这些资料也是硏究朱熹思想的重要依据。 2、发展概况 理学兴起于北宋时期,周敦颐和张载是理学的真正奠基人,理学体系真正形成于程颢、 程颐两亲兄弟,南宋是理学的发展的高峰,出现了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等重要的理 学家。到了元代,程朱理学成为官学,明代中期,随着朱学逐渐走向僵化,理学发展主要的 内容是王守仁心学的崛起以及王学的广泛传播。明代后期,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等人对宋明理学作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宋明理学在历经了六、七百年的发展以后,逐渐在 思想学术领域衰落了。 3、宋明理学的特点 我们可以通过下列三个特点,对宋明理学有一总体上的认识和把握 (1)宋明理学是哲学化的儒学 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哲学化。 作为一种思想流派,儒学在哲学形而上的层面上,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儒学在孔子 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由于孔子本人罕言“性与天道”,所以,如何从哲学 本体论上论证儒家思想的正当性与必然性,成为儒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宋代的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学的形上学,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 果,一方面又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例如被称为“五经之首” 而最具形上学性质的《周易》,《孟子》与《中庸》中关于“性”与“天”的内容等。利用 这些外来的和传统的文明成果,在消化吸收的同时,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 学形上学的本体论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如周敦颐的“无极”、邵雍的“太极”、 张载的“太虚”、二程和朱子的“天理”、王安石和二苏的“道”、陆象山和王阳明的
朱熹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北宋时期兴起的理学思想,为理学思想体系初步确立了范围 及基础。宋明理学发展到朱熹这里,才确立了独特的学术规模与体系,奠定了确然不拔的基 础,并影响了此后学术思想的发展达六七百年之久。明清两代一般士人所读的书籍,如《五 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等,都与朱熹的思想有关。另外,为了维护理学的学术 地位,朱熹不但反对不同于儒学的佛学、道教,而且还批判了儒学内部与程朱理学不同的其 他学派。经过了朱熹的努力,理学从北宋时期一个普通的学术派别,发展为一个有力量、有 影响的学派。但是,在朱熹晚年,由于他卷入了当时的党争,朱熹的学说也被禁为“伪学”。 朱熹去世以后,党禁解除,他的思想学说得到统治者认可,在南宋末期以至元、明、清时期, 逐渐成为官方认可的正统儒学思想。可以说,理学的整个发展都与朱熹有着密切的关系。全 祖望在《宋元学案•晦翁学案》中从学术史的角度赞扬朱熹,说他“致广大,尽精微,综罗 百代矣。江西之学,浙东永嘉之学,非不岸然,而终不能讳其偏。”这是说,朱熹的学问极 其广大,极其精微,是宋代以前百代学术思想的总结。当时江西的陆九渊,浙东的叶适,他 们的学问虽然也很突出,但与朱熹相比,总是有所偏颇。这个说法虽然是过去学者的评价, 多有溢美之词,但朱熹是理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他的地位非陆九渊、王守仁所可比拟,这 一点是我们应该承认的。 朱熹的一生,大都是在著述与讲学中度过的。儒家经典《易》《诗》《书》《礼》《春 秋》,朱熹都有注释和研究。另外,在历史、文学甚至道教典籍方面,朱熹也有广泛的学术 兴趣。在朱熹的所有著述当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四书章句集注》。朱熹将《大学》《中 庸》与《论语》和《孟子》并列,并用毕生精力为之注释,据说直至去世前还在修改。朱熹 在《四书集注》当中,不重训诂,重在义理,以精炼的文字,阐述了他的理学思想,把《四 书》纳入了程朱理学的轨道,如他的门徒李性传所说,这是一部“覃思最久,训释最精,明 道传世”之作。此外,朱熹还留有《文集》一百余卷,其中保存了他的一些学术论著、讲义、 政治文件、序跋、书信以及诗词等。朱熹的门人九十多人记录了他讲学时的一些问答,后人 分类整理,编为《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这些资料也是研究朱熹思想的重要依据。 2、发展概况 理学兴起于北宋时期,周敦颐和张载是理学的真正奠基人,理学体系真正形成于程颢、 程颐两亲兄弟,南宋是理学的发展的高峰,出现了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等重要的理 学家。到了元代,程朱理学成为官学,明代中期,随着朱学逐渐走向僵化,理学发展主要的 内容是王守仁心学的崛起以及王学的广泛传播。明代后期,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等人对宋明理学作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宋明理学在历经了六、七百年的发展以后,逐渐在 思想学术领域衰落了。 3、宋明理学的特点 我们可以通过下列三个特点,对宋明理学有一总体上的认识和把握。 (1)宋明理学是哲学化的儒学 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哲学化。 作为一种思想流派,儒学在哲学形而上的层面上,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儒学在孔子 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由于孔子本人罕言“性与天道”,所以,如何从哲学 本体论上论证儒家思想的正当性与必然性,成为儒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宋代的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学的形上学,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 果,一方面又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例如被称为“五经之首” 而最具形上学性质的《周易》,《孟子》与《中庸》中关于“性”与“天”的内容等。利用 这些外来的和传统的文明成果,在消化吸收的同时,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 学形上学的本体论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如周敦颐的“无极”、邵雍的“太极”、 张载的“太虚”、二程和朱子的“天理”、王安石和二苏的“道”、陆象山和王阳明的“心
等。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由哲学形上学作基础的 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2)宋明理学是以伦理道德为哲学核心的儒学 从儒学自身发展来看,宋明理学作为哲学思潮或者作为儒学运动,它所强调的义理之学, 是对于汉唐儒学的一种反动。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它包 括儒家所提倡的伦理道德以及其中的“所以然”与“所当然”的道理。这里,宋明理学表现 出一种想要摈弃汉唐训诂之学而直接面向儒家元典、回复圣人之道的气势,颇有一点“文艺 复兴”的味道。 但是,宋明理学家所强调的义理,也有自己的特色。就内容而言,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 比,宋明理学的义理,重点并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儒学元典相比, 宋明理学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宋明理学家在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上, 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论结构。无论是理学哲学各种各样的本体论、 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 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宋明理学是佛道化的儒学 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主 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上学,建构儒学的伦理道德的形上学 其二是借鉴佛道二教的传教谱系,创立儒家学说的传道体系,即儒学的“道统”:其三是把佛 教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并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 主张 4、理学之影响 宋明理学对后世影响甚大,由朱熹发展并集大成的理学,成为其后几百年封建社会的统 治思想。元朝恢复科举以朱熹的《四书集注》来考试文人,明清两代也以朱熹的思想为科举 的标准答案,康熙在《朱子全书》作序说:“朱夫子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 而立亿万世之规……虽圣人复起,必不能逾也。 陆九渊强调发明本心,轻视一切权威,谓“六经皆我注脚”。王守仁讲求理于心。陆王 强调主观意志、自立精神、独立意识,不依赖别人不迷信权威、不拘于习俗、对封建伦理道 德、对凝固了的程朱理学都起着冲击和破坏的作用,对封建朝代的异端思想家、改革家都有 启迪作用,对近代、现代的革命人士也有一定的影响。 从宋明理学发展史上看,宋明理学存在着浓厚的泛道德主义倾向,自始就存在理论脱离 实际、理想超越现实的弊端,特别是理学成为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统治者以 其道德说教进行片面利用,致使伦理异化,成为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扼杀人的本性的 武器,使之愈益教条化和僵化,必然受至历史的批判。 纵观宋明理学的思想,宋明理学实际上是儒学发展的最高形态,它以儒家思想为本体, 汲取易学、佛学、道学中某些思想养料以丰富儒学理论,建立了以“理”或“心”、“气 为本位,以“格物致知”或“穷理尽性”“致良知”为方法,以“内圣外王”为目的哲学理 论体系,使它具有在哲学思维的深度上、理论体系的严密精致上超过先秦子学、汉唐经学的 成就与特色。宋明理学还是一种以道德为本体的人文主义哲学,确立道德为主体的独立性, 执着地追求人生精神价值,对培养气节情操,发奋立志,重视品德,以理统情等主体意识结 构以及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总之,对宋明理学,应当进行切实的分析,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坚持“古 为今用”,“推陈出新”、“求真务实”之原则,结合我国当代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吸取 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成果,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新文化,在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
等。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由哲学形上学作基础的 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2)宋明理学是以伦理道德为哲学核心的儒学 从儒学自身发展来看,宋明理学作为哲学思潮或者作为儒学运动,它所强调的义理之学, 是对于汉唐儒学的一种反动。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它包 括儒家所提倡的伦理道德以及其中的“所以然”与“所当然”的道理。这里,宋明理学表现 出一种想要摈弃汉唐训诂之学而直接面向儒家元典、回复圣人之道的气势,颇有一点“文艺 复兴”的味道。 但是,宋明理学家所强调的义理,也有自己的特色。就内容而言,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 比,宋明理学的义理,重点并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儒学元典相比, 宋明理学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宋明理学家在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上, 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论结构。无论是理学哲学各种各样的本体论、 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 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宋明理学是佛道化的儒学 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主 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上学,建构儒学的伦理道德的形上学; 其二是借鉴佛道二教的传教谱系,创立儒家学说的传道体系,即儒学的“道统”;其三是把佛 教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并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 主张。 4、理学之影响 宋明理学对后世影响甚大,由朱熹发展并集大成的理学,成为其后几百年封建社会的统 治思想。元朝恢复科举以朱熹的《四书集注》来考试文人,明清两代也以朱熹的思想为科举 的标准答案,康熙在《朱子全书》作序说:“朱夫子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 而立亿万世之规……虽圣人复起,必不能逾也。 陆九渊强调发明本心,轻视一切权威,谓“六经皆我注脚”。王守仁讲求理于心。陆王 强调主观意志、自立精神、独立意识,不依赖别人不迷信权威、不拘于习俗、对封建伦理道 德、对凝固了的程朱理学都起着冲击和破坏的作用,对封建朝代的异端思想家、改革家都有 启迪作用,对近代、现代的革命人士也有一定的影响。 从宋明理学发展史上看,宋明理学存在着浓厚的泛道德主义倾向,自始就存在理论脱离 实际、理想超越现实的弊端,特别是理学成为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统治者以 其道德说教进行片面利用,致使伦理异化,成为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扼杀人的本性的 武器,使之愈益教条化和僵化,必然受至历史的批判。 纵观宋明理学的思想,宋明理学实际上是儒学发展的最高形态,它以儒家思想为本体, 汲取易学、佛学、道学中某些思想养料以丰富儒学理论,建立了以“理”或“心”、“气” 为本位,以“格物致知”或“穷理尽性”“致良知”为方法,以“内圣外王”为目的哲学理 论体系,使它具有在哲学思维的深度上、理论体系的严密精致上超过先秦子学、汉唐经学的 成就与特色。宋明理学还是一种以道德为本体的人文主义哲学,确立道德为主体的独立性, 执着地追求人生精神价值,对培养气节情操,发奋立志,重视品德,以理统情等主体意识结 构以及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总之,对宋明理学,应当进行切实的分析,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坚持“古 为今用”,“推陈出新”、“求真务实”之原则,结合我国当代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吸取 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成果,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新文化,在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
复兴 第二课时 、具体研习第一则。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数(shu)过:几次略晓:大略通晓厌:通“餍”,满足 得趣:明白其中旨趣愦愦(kui):昏乱不清醒 2、分析课文 (1)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请结合具体的句子予以简要分析。 熟读、精思、不贪多 只有通过熟读,才能掌握书中的义理,即真味。从反复诵读入手,才能真正把书读通、 读透。他还特别指出读书中的不好习惯,“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读得不深不透 也就是说没有弄懂书中的真趣。 (2)在你的印象中,还有那些名言警句是谈论此类读书方法的? o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o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o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o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3)对你学习的启示有哪些呢? 于潜僧绿筠轩【宋】苏轼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无题 【今】竹子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 无肉令人瘦,无书令人愚 人瘦尚可肥,士愚不可亲 、具体研习第二则 1、导入一天有人问朱熹:“平时做事时知道哪是天理哪是人欲,可是行动时却往往 被人欲引了去,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来看看朱熹是怎样回答的。 2、朗读第二则,多种方式并用 3、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芜秽(whui):杂草丛生 交战之机:交战的关键 战战兢兢:害怕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 仁:实现仁德 自家:自己 大段:仔细 以为:以……为 4、朗读并思考理解文意 大路、小路指什么?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 大路:天理小路:人欲 无克己工夫” (外物无官无尽地撼动人心,而人好恶的情感又不能加以节制,这样很容易被人欲左右) 很明显这一则围绕天理,人欲而展开讨论,圣人、贤人、普通人在理欲之间是怎样选择 圣人:自然存天理 贤人:先分辩再行动 普通人:克制私欲
复兴。 第二课时 一、具体研习第一则。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数(shù)过:几次 略晓:大略通晓 厌:通“餍”,满足 得趣:明白其中旨趣 愦愦(kuì):昏乱不清醒 2、分析课文 (1)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请结合具体的句子予以简要分析。 熟读、精思、不贪多 (只有通过熟读,才能掌握书中的义理,即真味。从反复诵读入手,才能真正把书读通、 读透。他还特别指出读书中的不好习惯,“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读得不深不透, 也就是说没有弄懂书中的真趣。 (2)在你的印象中,还有那些名言警句是谈论此类读书方法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 (3)对你学习的启示有哪些呢? 于潜僧绿筠轩 【宋】苏轼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无 题 【今】竹子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 无肉令人瘦,无书令人愚。 人瘦尚可肥,士愚不可亲。 二、具体研习第二则 1、导入 一天有人问朱熹:“平时做事时知道哪是天理哪是人欲,可是行动时却往往 被人欲引了去,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来看看朱熹是怎样回答的。 2、朗读第二则,多种方式并用 3、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芜秽(wú huì):杂草丛生 交战之机:交战的关键 战战兢兢:害怕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 仁:实现仁德 自家:自己 大段:仔细 以为:以……为 4、朗读并思考理解文意 大路、小路指什么?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 大路:天理 小路:人欲 “无克己工夫” (外物无官无尽地撼动人心,而人好恶的情感又不能加以节制,这样很容易被人欲左右) 很明显这一则围绕天理,人欲而展开讨论,圣人、贤人、普通人在理欲之间是怎样选择 的? 圣人:自然存天理 贤人:先分辩再行动 普通人:克制私欲
(圣人在理欲问题上依天理而行,贤人比圣人稍差,普通人则在后天的修养中更加用力, 时刻克己复礼,不为人欲所牵引,最后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说明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谨慎对待,这样才能达到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 5、朱熹对于天理和人欲的关系有怎样的论述?联系现实问题,谈谈你对道德规范和物 质欲望之间关系的理解 “存天理、灭人欲”朱熹的这一句名言恐怕是被当前一些人士批得最厉害的了。但是 你若要问那些狠批这句话的人,朱熹说的天理是指什么?人欲是指什么?恐怕他一时也很难 说出清楚… ①、“存天理,灭人欲”的几处出处 出处一:“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 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涂判矣。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 心之疾疢,循之则其心私且邪。”(《朱子文集·延和奏札二》) 出处二:“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 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四书集注·孟子》) 出处三:“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 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朱子语 类》卷十三) 天理”指的是什么 “天”指的是什么?“理”指的是什么?“天理”指的是什么?朱熹认为:“天有 春夏秋冬,地有金木水火,人有仁义礼智,皆以四者相为用也。”(《朱子语类》卷一)“理 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大而天地万物,小而起居食息,皆太极阴阳之理也。”(《朱 子语类》卷六)“至于一草一木昆虫之微,亦各各有理。”(《朱子语类》卷十五)“天地 之间,有理有气,理者也,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朱文公文集·答黄道夫》“天 下万物当然之则便是理。”(《朱子语类》卷一一七)“世间之物,无不有理,皆须格过 (《朱子语类》卷十五)“天下之理,终而复始,所以恒而不穷。恒,非一定之谓也,一定 则不能恒矣。惟随时变异,乃常道也。天地常久之道,天下常久之理。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近思录》卷一)“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 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朱子语类》卷一)“理只是这一个。道理则同, 其分不同。君臣有君臣之理,父子有父子之理。”“理,只是一个理。理举著,全无欠阙。 且如言著仁,则都在仁上;言著诚,则都在诚上:言著忠恕,则都在忠恕上:言著忠信,则 都在忠信上。只为只是这个道理,自然血脉贯通。”(《朱子语类》卷六) “天理”在朱熹的哲学思想中包含道理、规律、秩序、准则、规定性,“天理”既是天 之大理,又是物之小理,还是人之道理。天理是自然之理,是万物之常理,是事物本来的规 律,是社会之秩序,是人的伦理、道理、情理 “天地之心,天地之理。理是道理……心固是主宰底意,然所谓主宰者,即是理也,不 是心外别有个理,理外别有个心……窃谓天地无心,仁便是天地之心。”(《朱子语类》卷 )“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近思 录》卷一)可见朱熹希望留存的是人的仁爱之心。 人者,仁也。仁慈恻隐,自利利他,故名为“人”。人者,尽也。尽儒教伦常之道以敦 伦,尽佛教心性之道以证心,故名为“人”。(《印光大师文选》第二章)人之所以为人就 是因为有仁爱之心。这就是朱熹希望留存的“天理
(圣人在理欲问题上依天理而行,贤人比圣人稍差,普通人则在后天的修养中更加用力, 时刻克己复礼,不为人欲所牵引,最后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说明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谨慎对待,这样才能达到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 5、朱熹对于天理和人欲的关系有怎样的论述?联系现实问题,谈谈你对道德规范和物 质欲望之间关系的理解 “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的这一句名言恐怕是被当前一些人士批得最厉害的了。但是 你若要问那些狠批这句话的人,朱熹说的天理是指什么?人欲是指什么?恐怕他一时也很难 说出清楚…… ①、“存天理,灭人欲”的几处出处 出处一:“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 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涂判矣。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 心之疾疢,循之则其心私且邪。” (《朱子文集·延和奏札二》) 出处二:“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 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 (《四书集注·孟子》) 出处三:“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 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 “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 朱子语 类》卷十三) …… ② 二、“天理” 指的是什么? “天”指的是什么?“理” 指的是什么?“天理” 指的是什么? 朱熹认为:“天有 春夏秋冬,地有金木水火,人有仁义礼智,皆以四者相为用也。”(《朱子语类》卷一)“理 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大而天地万物,小而起居食息,皆太极阴阳之理也。”(《朱 子语类》卷六)“至于一草一木昆虫之微,亦各各有理。”(《朱子语类》卷十五)“天地 之间,有理有气,理者也,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朱文公文集·答黄道夫》“天 下万物当然之则便是理。”(《朱子语类》卷一一七)“世间之物,无不有理,皆须格过。” (《朱子语类》卷十五)“天下之理,终而复始,所以恒而不穷。恒,非一定之谓也,一定 则不能恒矣。惟随时变异,乃常道也。天地常久之道,天下常久之理。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近思录》卷一)“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 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朱子语类》卷一) “理只是这一个。道理则同, 其分不同。君臣有君臣之理,父子有父子之理。” “理,只是一个理。理举著,全无欠阙。 且如言著仁,则都在仁上;言著诚,则都在诚上;言著忠恕,则都在忠恕上;言著忠信,则 都在忠信上。只为只是这个道理,自然血脉贯通。”(《朱子语类》卷六)…… “天理”在朱熹的哲学思想中包含道理、规律、秩序、准则、规定性,“天理”既是天 之大理,又是物之小理,还是人之道理。天理是自然之理,是万物之常理,是事物本来的规 律,是社会之秩序,是人的伦理、道理、情理。 “天地之心,天地之理。理是道理……心固是主宰底意,然所谓主宰者,即是理也,不 是心外别有个理,理外别有个心……窃谓天地无心,仁便是天地之心。”(《朱子语类》卷 一)“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近思 录》卷一)可见朱熹希望留存的是人的仁爱之心。 人者,仁也。仁慈恻隐,自利利他,故名为“人”。人者,尽也。尽儒教伦常之道以敦 伦,尽佛教心性之道以证心,故名为“人”。(《印光大师文选》第二章)人之所以为人就 是因为有仁爱之心。这就是朱熹希望留存的“天理
理是人物同得于天者。”(《朱子语类》卷四)“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 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近思录》卷一)“存天理”就是追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 谐统 “天理”包含“人欲”,“大而天地万物,小而起居食息,皆太极阴阳之理也。”(《朱 子语类》卷六)“天理本多,人欲便也是天理里面做出来。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 (《朱子语类》卷十三) 6.作为常人,我们该怎样提高自己的身心修养? o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o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o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研习第三则 1、导入第三则朱熹的弟子问他:“现在应当读什么书?”那么他是怎样指导他读书 的呢?到底应当读些什么书呢?让我们来学第三则。 2、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切己:切身 说话:说教 睹:察看 剖(pou)判:辨别,分 喻:明白 不肖:不才,不正派 将:助词,常用于动词后,无实意 3、理解文意。 本则围绕一个什么问题展开? 义利问题 怎样阐述义利问题的?(引用了哪些名人名言) 义利来源于孔子所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利对立起来,看作是君 子与小人的区别,孟子也说:“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孔孟的这些说法是儒家关于 义利关系的基本主张,朱子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传统,并进一步作了阐释。指出选择 “义”,便是向内,才能步入圣贤殿堂,选择“利”,便是“向外”,只会趋向不肖之途, 可见,义是天理之所宜,利则“人情之所欲”,义利问题是等同于理欲问题的。 4、今天,你如何看待作者“重义轻利”的观点? o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o不义且富贵,于我若浮云. o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o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o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四、朗读全文,师简单总结 第一则:读书方法→义理 第二则:天理、人欲 第三则:义、利 五、练习 阅读这则新闻,谈谈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怎样理解朱子的“天理”“人 欲”? 7月17日报道国家级贫困县—重庆巫山县交通局原局长晏大彬因涉嫌受贿2226 万元,昨日在该市第二中级法院上堂受审 晏大彬因受贿金额巨大而成为“重庆第一贪”;而其妾则因帮助洗钱,同时走上了被 告席,成为因亲属贪污受贿被指控“洗钱罪”的全国第一人。该案将择期判决。 今年1月14日晚,重庆南岸区铜元局派出所接到报警求助,称楼上房屋严重漏水
“理是人物同得于天者。”(《朱子语类》卷四)“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 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近思录》卷一)“存天理”就是追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 谐统一。 “天理”包含“人欲”,“大而天地万物,小而起居食息,皆太极阴阳之理也。”(《朱 子语类》卷六)“天理本多,人欲便也是天理里面做出来。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 (《朱子语类》卷十三) ⒍ 作为常人,我们该怎样提高自己的身心修养?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三、研习第三则 1、导入第三则 朱熹的弟子问他:“现在应当读什么书?”那么他是怎样指导他读书 的呢?到底应当读些什么书呢?让我们来学第三则。 2、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切己:切身 说话:说教 睹:察看 剖(pōu)判:辨别,分 析 喻:明白 不肖:不才,不正派 将:助词,常用于动词后,无实意 3、理解文意。 本则围绕一个什么问题展开? 义利问题 怎样阐述义利问题的?(引用了哪些名人名言) 义利来源于孔子所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利对立起来,看作是君 子与小人的区别,孟子也说:“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孔孟的这些说法是儒家关于 义利关系的基本主张,朱子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传统,并进一步作了阐释。指出选择 “义”,便是向内,才能步入圣贤殿堂,选择“利”,便是“向外”,只会趋向不肖之途, 可见,义是天理之所宜,利则“人情之所欲”,义利问题是等同于理欲问题的。 4、 今天,你如何看待作者“重义轻利”的观点?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不义且富贵,于我若浮云.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四、朗读全文,师简单总结 第一则:读书方法→义理 第二则:天理、人欲 第三则:义、利 五、练习 阅读这则新闻,谈谈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怎样理解朱子的“天理”“人 欲”? 7 月 17 日报道国家级贫困县——重庆巫山县交通局原局长晏大彬因涉嫌受贿 2226 万元,昨日在该市第二中级法院上堂受审。 晏大彬因受贿金额巨大而成为“重庆第一贪”;而其妻则因帮助洗钱,同时走上了被 告席,成为因亲属贪污受贿被指控“洗钱罪”的全国第一人。该案将择期判决。 今年 1 月 14 日晚,重庆南岸区铜元局派出所.接到报警求助,称楼上房屋严重漏水
而该业主不在家,保安不能擅自进入他人住宅。民警随后赶往这处小区 警方人士赶到后,发现这户居民的水管爆了,物管开始处理漏水,民警则发现卫 生间有8个矿泉水纸箱,用胶带密封着,但被水浸泡,已经打湿。民警和物管人员帮着把 这些纸箱搬到室内干的地方,却发现下方已被泡烂的一角露出了一扎一扎的红色纸张里面 竟然全是百元大钞,总计为9839万元。这一案件很快被移送到重庆市纪委。钱的主人很快 明确:它们都属于一位名叫晏大彬的男子。检察机关查明:晏自2001年底担任县交通局 局长到2007年底,在巫山长江大桥及该县各公路建设项目中,层层捞钱,63次共接受建筑 承包商送钱2226万元—这一金额,相当于当地年财政收入的20%强 参考发言 天理与人欲的问题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儒家一贯认为,天理 与人欲是对立的,人欲横行则天理灭,要克服人的一心之私欲,使之符合礼的要求 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中,必须把精神的要求放在前面。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实际上是人的 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朱熹主张人追求精神的需求应该超过对物质的需求。这才是朱熹原本的 意义。朱熹不是教大家不吃不喝,而是为了说明精神的需求最重要,不要为了物质的需求, 把精神的需求都废除了。这和孔子夸奖他的学生颜回不因为物质生活低下而放弃理想的行为 是一致的 个贫困县,挖出大贪官。不可思议的是,就是这位巨贪,某家刊物还曾专题报道了他 的“清廉勤政”事迹。今天,我们重提朱子的学说,不光是为了了解古代文化,更重要的是 合理继承古人的精神遗产,为现实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当今社会,物质虽然高度丰富了, 但一些人仍是欲壑难填,在物质的狂迷中丧失了自己,完全突破了伦理道德乃至法律的底线, 人欲”无度,“天理”何存?在对待个人获取财富的原则和途径问题上,朱熹倡导儒家 见利思义”、“先义后利”,认为对于“天理之公”的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非但不应否定, 还应该加以宣传,而对于“人欲之私”的利己之心,则应受到道德和论理的规范和限制。因 为“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正确地使用“存天 理、灭人欲”的主张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所以说,在现代社会,同样存在社会的道德规范与人的欲望满足之间的矛盾。例如在体 育竞赛中,每个运动员都志在摘金夺银,这可以说也是人的一种欲望的表现,理应得到肯定 与尊重。但是如果为了这一目的而服用兴奋剂,就违反了体育精神与比赛规则,是不允许的。 从大的方面说,人类为了求发展、谋生存,过度地向自然索取,以致进行破坏性、掠夺性地 开发,造成严重的环境危机,其实也是放纵欲望的结果,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因此,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应当正确的处理欲望与规范的关系,只有这样, 人的正常需求才能最终得到合理的满足。 六、课堂寄语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应鼓励人们在不违背法律道义及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积 极地追求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义”与“利”上实现双赢。然而,当二者不可调和,必须在 其中作出抉择时,我们必须努力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把守住心中的道德底线
而该业主不在家,保安不能擅自进入他人住宅。民警随后赶往这处小区。 警方人士赶到后,发现这户居民的水管爆了,物管开始处理漏水,民警则发现卫 生间有 8 个矿泉水纸箱,用胶带密封着,但被水浸泡,已经打湿。民警和物管人员帮着把 这些纸箱搬到室内干的地方,却发现下方已被泡烂的一角露出了一扎一扎的红色纸张,里面 竟然全是百元大钞,总计为 939 万元。这一案件很快被移送到重庆市纪委。钱的主人很快 明确:它们都属于一位名叫晏大彬的男子。 检察机关查明:晏自 2001 年底担任县交通局 局长到 2007 年底,在巫山长江大桥及该县各公路建设项目中,层层捞钱,63 次共接受建筑 承包商送钱 2226 万元——这一金额,相当于当地年财政收入的 20%强。 参考发言: 天理与人欲的问题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儒家一贯认为,天理 与人欲是对立的,人欲横行则天理灭,要克服人的一心之私欲,使之符合礼的要求。 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中,必须把精神的要求放在前面。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实际上是人的 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朱熹主张人追求精神的需求应该超过对物质的需求。这才是朱熹原本的 意义。朱熹不是教大家不吃不喝,而是为了说明精神的需求最重要,不要为了物质的需求, 把精神的需求都废除了。这和孔子夸奖他的学生颜回不因为物质生活低下而放弃理想的行为 是一致的。 一个贫困县,挖出大贪官。不可思议的是,就是这位巨贪,某家刊物还曾专题报道了他 的“清廉勤政”事迹。今天,我们重提朱子的学说,不光是为了了解古代文化,更重要的是, 合理继承古人的精神遗产,为现实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当今社会,物质虽然高度丰富了, 但一些人仍是欲壑难填,在物质的狂迷中丧失了自己,完全突破了伦理道德乃至法律的底线, “人欲”无度,“天理”何存?在对待个人获取财富的原则和途径问题上,朱熹倡导儒家 “见利思义”、“先义后利”,认为对于“天理之公”的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非但不应否定, 还应该加以宣传,而对于“人欲之私”的利己之心,则应受到道德和论理的规范和限制。因 为“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正确地使用“存天 理、灭人欲”的主张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所以说,在现代社会,同样存在社会的道德规范与人的欲望满足之间的矛盾。例如在体 育竞赛中,每个运动员都志在摘金夺银,这可以说也是人的一种欲望的表现,理应得到肯定 与尊重。但是如果为了这一目的而服用兴奋剂,就违反了体育精神与比赛规则,是不允许的。 从大的方面说,人类为了求发展、谋生存,过度地向自然索取,以致进行破坏性、掠夺性地 开发,造成严重的环境危机,其实也是放纵欲望的结果,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因此,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应当正确的处理欲望与规范的关系,只有这样, 人的正常需求才能最终得到合理的满足。 六、课堂寄语: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应鼓励人们在不违背法律道义及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积 极地追求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义”与“利”上实现双赢。然而,当二者不可调和,必须在 其中作出抉择时,我们必须努力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把守住心中的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