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世致用》学案 高卫青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日知录〉三则》,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述贵独创、立身贵 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学习《浙东学术》,了解章学诚反对“空言学问”、提倡“切于人事”的学术思想, 体会浙东学术的务实精神。 过程与方法 1、了解作者,疏通课文 2、探究“经世致用″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经世致用”学术精神和务实的精神。 第一课时 相关链接 经世致用”是中华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的精华,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 王夫之等人的学说。“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 胸怀天下,;“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 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 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 其特点是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学大兴,形成了一股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代表人物有顾炎武
1 《经世致用》学案 髙卫青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日知录〉三则》,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述贵独创、立身贵 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学习《浙东学术》,了解章学诚反对“空言学问”、提倡“切于人事”的学术思想, 体会浙东学术的务实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作者,疏通课文。 2、探究“经世致用”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经世致用”学术精神和务实的精神。 第一课时 相关链接 “经世致用”是中华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的精华,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 王夫之等人的学说。“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 胸怀天下,;“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 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 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 其特点是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学大兴,形成了一股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代表人物有顾炎武
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李塨、王源等等。清初学者在总结明亡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深感明季学风的空疏不实,对国家、民族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 未有不误人国家者”。他们要求学术反虚就实,提倡经世致用的真学问和“以实为宗”的新 学风。他们学风的特点是:务当世之务,康济时艰,反对脱离社会实际;勇于任事,不务空 谈,“生存一日当为民办事一日”;致力于创新,绝不蹈袭古人;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 他们的研究范围,几乎涉及社会问题的一切方面。 预学检测 纪政事也:“纪”通 剿()袭菑()畲( 自主学习: 结合注释自读全文,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知识检测:写出下面加线词语的含义。 文之( )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日明( )道也,纪政事也,察民 隐( )也,乐道人之善也。着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 矣。若夫(至于那)怪力乱神之事,无稽(考证)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 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子书自《盂》、《荀》之外,如《考》《庄》《管》《商》《申》《韩》,皆自成 一家言。至《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故取诸子之言汇而为书,此子书之 变也,今人书集一一尽出其手,必不能多,大抵如《吕览》、《淮南》之类耳。其() 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後世之所不可无,而後为之,庶乎其传也与?宋人书如司马温公《资治 通鉴》、马贵与《文献通考》,皆以( )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後世不可无之书。而其
2 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李塨、王源等等。清初学者在总结明亡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深感明季学风的空疏不实,对国家、民族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 未有不误人国家者”。他们要求学术反虚就实,提倡经世致用的真学问和“以实为宗”的新 学风。他们学风的特点是:务当世之务,康济时艰,反对脱离社会实际;勇于任事,不务空 谈,“生存一日当为民办事一日”;致力于创新,绝不蹈袭古人;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 他们的研究范围,几乎涉及社会问题的一切方面。 预学检测 纪政事也:“纪”通 剿( )袭 菑( )畲( ) 潢( ) 摭( )我华( ) 自主学习: 结合注释自读全文,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知识检测:写出下面加线词语的含义。 文之( )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 )道也,纪政事也,察民 隐( )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 矣。若夫(至于那)怪力乱神之事,无稽(考证)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 损于己 ,无益于人 ,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子书自《盂》、《荀》之外,如《老》《庄》《管》《商》《申》《韩》,皆自成 一家言。至《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故取诸子之言汇而为书,此子书之一 变也,今人书集一一尽出其手,必不能多,大抵如《吕览》、《淮南》之类耳。其( ) 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後世之所不可无,而後为之,庶乎其传也与?宋人书如司马温公《资治 通鉴》、马贵与《文献通考》,皆以( )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後世不可无之书。而其
中小有舛漏,尚亦不免若後人之书愈多而愈舛漏,愈速而愈不传,所以然者,其() 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故也 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而自命为 文人者矣。韩文公《符读书城南诗》日:“文章岂不贵,经训乃笛畲( 根源,朝满夕己除。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而宋刘挚之 训子孙,每日:“土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然则以文人名于世, 焉足重()哉。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黄鲁直言:“数十年来, 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後生,故华而不实。”本朝嘉靖以来亦有此风,而陆文裕所记刘文靖 告吉土之言,空同大以为不平矣 《宋史》言:欧阳永叔与学者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 以及物 合作探究: 1、研习第一则《文须有益于天下》回答问题 (1)、本则观点是什么? (2)、“文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原因是什么? (3)、无益之文有何弊端? (4)、本则使用什么论证方法? 2、研习第二则《著书之难》
3 中小有舛漏,尚亦不免。若後人之书愈多而愈舛漏,愈速而愈不传,所以然者,其( ) 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故也。 唐宋以下,何文人之( )多也!固( )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而自命为 文人者矣。韩文公《符读书城南诗》 曰:“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 )。潢潦无 根源,朝满夕己除。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而宋刘挚 之 训子孙,每曰:“士当以( )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然则以文人名于世, 焉足重( )哉。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黄鲁直言:“数十年来, 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後生,故华而不实。”本朝嘉靖以来亦有此风,而陆文裕所记刘文靖 告吉士之言,空同大以为不平矣。 《宋史》言:欧阳永叔与学者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 以及物。 合作探究: 1、研习第一则《文须有益于天下》回答问题 (1)、本则观点是什么? (2)、“文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原因是什么? (3)、无益之文有何弊端? (4)、本则使用什么论证方法? 2、研习第二则《著书之难》
(1)、从著书的角度,作者肯定了哪些书、否定了哪些书?作者提岀了一个怎样的著 书原则? (2)作者认为古人中还有谁做到了此原则?作者为何推崇此二人? (3)作者认为今人坚持了著书原则吗?原因何在? (4)本则的观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研习第三则 (1)、作者开篇就慨叹“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文人多,不好吗?为什么单 说“唐宋以下”? (2)、韩愈之诗是什么意思? (3)、作者引用韩愈和刘挚的话有什么作用?
4 (1)、从著书的角度,作者肯定了哪些书、否定了哪些书?作者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著 书原则? (2)作者认为古人中还有谁做到了此原则?作者为何推崇此二人? (3)作者认为今人坚持了著书原则吗?原因何在? (4)本则的观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研习第三则 (1)、作者开篇就慨叹“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文人多,不好吗?为什么单 说“唐宋以下”? (2)、韩愈之诗是什么意思? (3)、作者引用韩愈和刘挚的话有什么作用?
(4)、作者引述西汉扬雄和宋代黄庭坚的话,目的何在? (5)、作者引用本朝掌故——空同的辩驳,作用是什么? (6)、最后一段,作者引用欧阳修的话,表明了什么? (7)本则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我的疑惑: 语文科代表收集疑问,课后师整理疑问。 总结归纳 课文节选的《日知录》三则,并见于该书卷十九,集中体现了他关于作文、著述及立身 处世的观点,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他“一以贯之”的经世致用思想。 训练评估:
5 (4)、作者引述西汉扬雄和宋代黄庭坚的话,目的何在? (5)、作者引用本朝掌故——空同的辩驳,作用是什么? (6)、最后一段,作者引用欧阳修的话,表明了什么? (7)本则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我的疑惑: 语文科代表收集疑问,课后师整理疑问。 总结归纳: 课文节选的《日知录》三则,并见于该书卷十九,集中体现了他关于作文、著述及立身 处世的观点,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他“一以贯之”的经世致用思想。 训练评估:
1、加点的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后世之所不可无 B庶乎其传也与 宋刘挚之训子孙 而予以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马牛而襟裾 D士当以器识为先 摭我华而不实我实 皆以一生精力成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日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情也,乐道人之善也 (2)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庶乎其传也与? (3)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 学习反思 第二课时 相关链接 顾炎武治学,并非纸上谈兵,亦且身体力行,注重实际调查。他晚年流寓秦晋之间, 每出游,“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 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他怀抱经世之才,不愿为统治 者所用,常常自己“小试”一番。他曾垦田于山东,畜牧于雁门之北五台之东,累致干金 6
6 1、加点的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后世之所不可无 B 庶乎其传也与 宋刘挚之训子孙 而予以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马牛而襟裾 D 士当以器识为先 摭我华而不实我实 皆以一生精力成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情也,乐道人之善也。 ⑵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庶乎其传也与? ⑶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 学习反思 第二课时 相关链接 顾炎武治学,并非纸上谈兵,亦且身体力行,注重实际调查。他晚年流寓秦晋之间, 每出游,“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 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他怀抱经世之才,不愿为统治 者所用,常常自己“小试”一番。他曾垦田于山东,畜牧于雁门之北、五台之东,累致千金
曾慨然叹日:“使吾泽中有牛羊干,则江南不足怀也!"”他漂泊北地25年,最终客死影乡。 然其生活所资皆赖自我操持经营,财力有余,无需乞求,可见其非凡的经济才能 自主学习 1.阐述“一以贯之”的经世致用精 2.《著书之难》与《文人之多》立论之异同 3.两种文人的比较、 合作探究 结合“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说说明年高考填报志愿时专业选择与社会现实关系的思 考。 这是一道学以致用的开放题。“经世致用”是本单元所选课文的中心议题,可以选取自 己感受深刻的有关论述引发开来,结合当今的社会现实与个人的择业兴趣来谈,要注意在引
7 曾慨然叹曰:“使吾泽中有牛羊千,则江南不足怀也!”他漂泊北地 25 年,最终客死异乡。 然其生活所资皆赖自我操持经营,财力有余,无需乞求,可见其非凡的经济才能。 自主学习: 1.阐述“一以贯之”的经世致用精神。 2.《著书之难》与《文人之多》立论之异同 3.两种文人的比较、 合作探究: 结合“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说说明年高考填报志愿时专业选择与社会现实关系的思 考。 这是一道学以致用的开放题。“经世致用”是本单元所选课文的中心议题,可以选取自 己感受深刻的有关论述引发开来,结合当今的社会现实与个人的择业兴趣来谈,要注意在引
证事例中表明自己的观点,避免空泛议论 我的疑惑 总结归纳: 从汉代到清朝的经学家,很多人过分注重章句之学,根本不顾全篇旨意,有舍本逐末 之弊。李白有一首著名的讽刺诗《嘲鲁儒》即言:“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 茫如坠烟雾。"另一方面,文学家也并不是普通的“醉汉”,文学除了它的审美价值之外 还有它反映社会现实的认识功能,不可一概抹杀。 训练评估 诵读全文,完成《考一本》 学习反思
8 证事例中表明自己的观点,避免空泛议论。 我的疑惑: 总结归纳: 从汉代到清朝的经学家,很多人过分注重章句之学,根本不顾全篇旨意,有舍本逐末 之弊。李白有一首著名的讽刺诗《嘲鲁儒》即言:“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 茫如坠烟雾。”另一方面,文学家也并不是普通的“醉汉”,文学除了它的审美价值之外, 还有它反映社会现实的认识功能,不可一概抹杀。 训练评估 诵读全文,完成《考一本》。 学习反思 第三课时
相关链接 《文史通义》是我国凊代一部综论文史、品评古今的学术著作,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 要位置。同时,它也是章学诚的代表作。它和刘知几的《史通》一同被视为我国现代史学实 际的双璧。 作者章学诚(1738-1801年),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绍兴市)人,是我国 封建社会早期一位出色的史学评论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不只批判了过来的文学和 史学,也提出了编写文史的主张。他对编纂史书的详细做法,又表如今他所修的诸种中央志 之中 章学诚在这部书中提出了“经世致用"、“六经皆史”、“做史贵知其意”和“史德”等著 名断,树立了本人的史学实际体系;同时还在总结后人修志经历的根底上,提出了“志属信 史"、“三书"、“四体"、“方志辨体”和建议州县“特立志科”等重要观念,树立了方志实际 体系,创刨建了方志学,从而奠定了章学诚在清代史学上的重要位置。 章学诚在《与族孙汝南论学书》一文中回想他的童年时说:“仆卜尚为群儿,嬉戏左右, 事先闻经史大义,已私心独喜,决疑质问,间有出成人拟议外者。”这阐明章学诚自幼对经 学和史学实际就发作了浓重的兴味,并且所发的谈论常常令大人吃惊,在这方面显示出良好 的资质 章学诚十五六岁时,随父亲到湖北应城,从馆师学习举子业。但他对此却很腻烦,于是 偷偷压服了妻子,将金银首饰摘下,卖钱换来纸笔,雇来县里的小书吏,连夜抄录春秋内外 传,以及东周、战国时的子、史书,然后依据本人的意图,把它们剖析开后重新组合,编纂 成纪、表、志、传体裁的史书,共100多卷。可是这些事情还没来得及完成,他便因“馆 师所觉,呵责中废"。可见他在青少年读书时期,次要阅历也是用在历史编纂学方面的 他真正萌发撰写-部史学实际著作的想法,是在他29岁的时分。章学诚曾说:“尝
9 相关链接 《文史通义》是我国清代一部综论文史、品评古今的学术著作,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 要位置。同时,它也是章学诚的代表作。它和刘知几的《史通》一同被视为我国现代史学实 际的双璧。 作者章学诚(1738-1801 年),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绍兴市)人,是我国 封建社会早期一位出色的史学评论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不只批判了过来的文学和 史学,也提出了编写文史的主张。他对编纂史书的详细做法,又表如今他所修的诸种中央志 之中。 章学诚在这部书中提出了“经世致用”、“六经皆史”、“做史贵知其意”和“史德”等著 名断,树立了本人的史学实际体系;同时还在总结后人修志经历的根底上,提出了“志属信 史”、“三书”、“四体”、“方志辨体”和建议州县“特立志科”等重要观念,树立了方志实际 体系,创建了方志学,从而奠定了章学诚在清代史学上的重要位置。 章学诚在《与族孙汝南论学书》一文中回想他的童年时说:“仆尚为群儿,嬉戏左右, 事先闻经史大义,已私心独喜,决疑质问,间有出成人拟议外者。”这阐明章学诚自幼对经 学和史学实际就发作了浓重的兴味,并且所发的谈论常常令大人吃惊,在这方面显示出良好 的资质。 章学诚十五六岁时,随父亲到湖北应城,从馆师学习举子业。但他对此却很腻烦,于是 偷偷压服了妻子,将金银首饰摘下,卖钱换来纸笔,雇来县里的小书吏,连夜抄录春秋内外 传,以及东周、战国时的子、史书,然后依据本人的意图,把它们剖析开后重新组合,编纂 成纪、表、志、传体裁的史书,共 100 多卷。可是这些事情还没来得及完成,他便因“馆 师所觉,呵责中废”。可见他在青少年读书时期,次要阅历也是用在历史编纂学方面的。 他真正萌发撰写一部史学实际著作的想法,是在他 29 岁的时分。章学诚曾说: “尝
以二十一家义例不纯,体要多舛,故欲遍察其中得得胜病,约为科律,作为数篇,讨论笔削 大旨。”(《与族孙汝南论学书》) 章学诚在太学志局的不幸遭遇,是促使他下决计着手撰写《文史通义》的直接缘由。乾 隆三十二年(1767年),章学诚进入太学志局,参与《国子监志》的编修任务。但他一旦 进入志局,便感四处处受牵制,难以发挥本人的才千。尤其令他愤慨的是,志局监领嫉贤妒 能,倚仗本人手中的权利,颠倒黑白,排斥和打击不学无术之土。数年之后,章学诚忍辱负 重,于是愤然分开志局 分开志局后不久,他给曾任顺天乡试考官、一向很关怀和重视他的朱春浦先生写了一封 长信,经过叙说刘知几在史馆里的遭遇,不只暗示了本人分开志局的缘由,同时也阐明了本 人开端撰写《文史通义》的缘由和动机。 1772年,时年35岁的章学诚开端动笔写《文史通义》 由于章终身贫穷,为了生计经常要四处奔走,使他不能够平稳坐上去从事学术研讨,所 以《文史通义》一书的写作时断时续,停顿非常困难弛缓慢。章学诚去世前一年,由于积劳 成疾,曾经双目失明,即便这样,仍笔耕不辍。但天不假年,他早已列入方案的《圆通》 《春秋》等篇还未及动笔,便遗憾地死去。可见,《文史通义》一书的写作,自章学诚35 岁起,至他64岁去世时止,共历时29年。但严厉说来,仍没有写完。 关于浙东学派 广义浙东学派,指清初以黄宗羲、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邵晋涵等为代表 研讨经学兼史学的经史学派,因这些代表人物均系浙江东部故名 狭义的浙东学派包括广义浙东学派,及浙江其他地域的学术派系,如宋今浙中(浙江中 部地域)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今浙南(浙江南部地域)叶 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注:古以钱塘江为界,分为“浙西"、“浙东”,今杭嘉湖地域古为“浙
10 以二十一家义例不纯,体要多舛,故欲遍察其中得得胜病,约为科律,作为数篇,讨论笔削 大旨。”(《与族孙汝南论学书》) 章学诚在太学志局的不幸遭遇,是促使他下决计着手撰写《文史通义》的直接缘由。乾 隆三十二年(1767 年),章学诚进入太学志局,参与《国子监志》的编修任务。但他一旦 进入志局,便感四处处受牵制,难以发挥本人的才干。尤其令他愤慨的是,志局监领嫉贤妒 能,倚仗本人手中的权利,颠倒黑白,排斥和打击不学无术之士。数年之后,章学诚忍辱负 重,于是愤然分开志局。 分开志局后不久,他给曾任顺天乡试考官、一向很关怀和重视他的朱春浦先生写了一封 长信,经过叙说刘知几在史馆里的遭遇,不只暗示了本人分开志局的缘由,同时也阐明了本 人开端撰写《文史通义》的缘由和动机。 1772 年,时年 35 岁的章学诚开端动笔写《文史通义》。 由于章终身贫穷,为了生计经常要四处奔走,使他不能够平稳坐上去从事学术研讨,所 以《文史通义》一书的写作时断时续,停顿非常困难弛缓慢。章学诚去世前一年,由于积劳 成疾,曾经双目失明,即便这样,仍笔耕不辍。但天不假年,他早已列入方案的《圆通》、 《春秋》等篇还未及动笔,便遗憾地死去。可见,《文史通义》一书的写作,自章学诚 35 岁起,至他 64 岁去世时止,共历时 29 年。但严厉说来,仍没有写完。 关于浙东学派 广义浙东学派,指清初以黄宗羲、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邵晋涵等为代表 研讨经学兼史学的经史学派,因这些代表人物均系浙江东部故名。 狭义的浙东学派包括广义浙东学派,及浙江其他地域的学术派系,如宋今浙中(浙江中 部地域)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今浙南(浙江南部地域)叶 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注:古以钱塘江为界,分为“浙西”、“浙东”,今杭嘉湖地域古为“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