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灵公不君》学案 、教学目标 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二、相关知识:《春秋》、《左传》 《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内容简约,只是大事年表式记载。 《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 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 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 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只一笔带过,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 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 三、初步感知全文 1、读准字音 难认字:蹯()翳()食之 )橐( 自诒() 2、通假字 ①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辟一 ②宣子田于首山(田 ③子为正卿,亡不越竟(竟 ④反不讨贼(反 ⑤衮职有圆,惟仲山甫补之(阙— ⑥我之怀矣,自迨伊戚(诒 四、结合注释自读课文,重点解释下列词语 1.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不君:不行君道。厚敛:加重赋税。以:连词,当译作来 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而:连词,可译作来 3.宰夫眄熊蹯不孰,杀之,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宰夫,厨子。过朝,经过朝廷。 4.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没有人继续您进谏了,宾语前置。 5.君能补过,衮不废矣:补过,补救过失。衮,衮袍,这里指君位 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善事里没有哪个能比这个更大的 7.公患之,使鉏麑贼之::厌恶。贼之:杀赵盾。 8.晋侯饮(yin)赵盾酒:饮:给酒喝,意动用法。 9.公嗾夫獒焉:嗾(sδu):呼唤狗的声音。夫:指示代词,那个。獒(如σ):猛犬。 10.斗且出:且,连词,一边……一边。 11.提弥明死之:死之:为之死,即为赵盾而死。 12.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免之,使赵盾免于 13.赵盾荻其君:弑,古代下杀上,如臣杀君, 14.古今异义词 宣子骤谏( )、鉏麑贼之( 、见灵辄饿( )、书法不隐( 五、理解课文 1.晋灵公之“不君”反映在哪几件事上? 1)“厚敛以雕墙”,即向人民征收了很重的赋税来装饰宮墙。 (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即从高台上射弹,看大臣们如何躲避弹丸,以此取乐 (3)“宰夫腼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即厨师蕊熊掌没蒸熟,晋灵公就把他給 杀了。杀了以后,还让女人拿着畚箕走过朝堂
1 《晋灵公不君》学案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二、相关知识:《春秋》、《左传》 《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内容简约,只是大事年表式记载。 《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 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 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 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只一笔带过,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 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 三、初步感知全文 1、读准字音 难认字:蹯( ) 翳( ) 食之( ) 箪( ) 橐( ) 自诒( )伊 2、通假字 ①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辟—— ) ②宣子田于首山 (田—— ) ③子为正卿,亡不越竟 (竟—— ) ④反不讨贼 (反—— ) ⑤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阙—— ) ⑥我之怀矣,自诒伊戚 (诒——- ) 四、结合注释自读课文,重点解释下列词语 1.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不君:不行君道。厚敛:加重赋税。以:连词,当译作来。 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而:连词,可译作来。 3.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宰夫,厨子。过朝,经过朝廷。 4.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没有人继续您进谏了,宾语前置。 5.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补过,补救过失。衮,衮袍,这里指君位。 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善事里没有哪个能比这个更大的了。 7.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患:厌恶。贼之:杀赵盾。 8.晋侯饮(yìn)赵盾酒:饮:给酒喝,意动用法。 9.公嗾夫獒焉:嗾(sǒu):呼唤狗的声音。夫:指示代词,那个。獒(áo):猛犬。 10.斗且出:且,连词,一边……一边。 11.提弥明死之:死之:为之死,即为赵盾而死。 12.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免之,使赵盾免于受害。 13.赵盾弑其君:弑,古代下杀上,如臣杀君,子杀父,都叫弑。 14.古今异义词: 宣子骤谏( )、鉏麑贼之( )、见灵辄饿( )、书法不隐( ) 五、理解课文 1.晋灵公之“不君”反映在哪几件事上? (1)“厚敛以雕墙”,即向人民征收了很重的赋税来装饰宫墙。 (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即从高台上射弹,看大臣们如何躲避弹丸,以此取乐。 (3)“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即厨师蒸熊掌没蒸熟,晋灵公就把他给 杀了。杀了以后,还让女人拿着畚箕走过朝堂
(4)“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麑贼之。”“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嗾夫獒焉”。即不听赵盾 等大臣的劝谏,反而屡次想杀掉赵盾,甚至不惜动用猛犬。以上这些事,说明晋灵公贪婪、荒唐、残 2.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哪些事情体现? (1)“盛服将朝”,“坐而假寐”,“不忘恭敬” (2)看到晋灵公随意杀人,非常忧心。多次劝谏晋灵公,希望晋灵公有所悔改,成为一个好的君主 _(3)体贴下情。看到灵辄饿病了,就給他吃的;听说他要省下食物給家人,就給他家亼也准备 丰盛的食品。 (4)虽然“为法受恶”,但充分尊重史官的记载 3.如何理解赵盾的“为法受恶”? 法即“书法”,也就是记事的原则。晋国太史董狐的记事原则是不隐晦事实真相,评价事实的标准是 当时被普遍认可的礼(宗法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孔子认为赵盾是国之良臣,对他寄予同情,却又认为 他背负“弑君”的罪名是“为法受恶”,并不算冤枉。 《左传》中对很多事情都是用“礼”和“非礼”来评价的。在董狐和孔子看来,赵盾按臣道,做到了 敬'。他尊敬国君,对国君最忠,这表现在他的直言敢谏。赵盾对晋灵公滥杀宰夫是谏诤了,且由此引起 晋灵公谋害。这不能说不是直言敢谏,尽了忠君之职。所谓'敬',还有一个内容,就是敬业,对工作重视 认真。赵盾在职守上是做到了宵衣旰食。为了上朝,他起得很早,以至坐而假寐,并且是盛服等待,这是 敬业,所以鉏麑这个杀手,也不能不感叹说,赵盾是'不忘恭敬'。在这里赵盾确是做到其行已也恭,其事 上也敬了。 赵盾对老百姓是其养民也患了,当其打猎遇到灵辄饿得很时,就给了他吃的,知道其家中还有老母, 舍不得吃时,就叫他吃完,又带上一袋饭和肉回家。这不能不说养民是恩惠的。 从以上种种表现看,赵盾确乎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 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做“赵盾获其君 是合乎礼法的。 但是,这种“为法受恶”模糊了事实真相,给后世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没 有《左传》为《春秋》所做的解释,那我们所能见到的历史就是“晋赵盾弑其君夷皋”。这显然不是历史 的真相。 六、理解“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 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据说孔子编写《春秋》,在语言平面上“不露山水”,但在表达上,自能见其“微言大义”,在记述 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 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 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 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 所谓“不露山水”,实指不显露那些不宜明说或不愿直说本意的语句,宜与名家画山水一样,“妙在 含糊,方见作乎”,或旁敲侧击,或含义模糊,或闪烁其词,或含蓄委婉,或意在言外,或从旁烘托,或 虚掩伪饰,或上下暗示,总之不露本意。当然也有涉及本意的,则往往从轻从宽,或隐隐约约,未见庐山 真面日,或扑粉涂脂,顿使恶语变美言
2 (4)“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麑贼之。”“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嗾夫獒焉”。即不听赵盾 等大臣的劝谏,反而屡次想杀掉赵盾,甚至不惜动用猛犬。以上这些事,说明晋灵公贪婪、荒唐、残暴, 完全不行君道。 2.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哪些事情体现? (1)“盛服将朝”,“坐而假寐”,“不忘恭敬”。 (2)看到晋灵公随意杀人,非常忧心。多次劝谏晋灵公,希望晋灵公有所悔改,成为一个好的君主。 (3)体贴下情。看到灵辄饿病了,就给他吃的;听说他要省下食物给家人,就给他家人也准备了一份 丰盛的食品。 (4)虽然“为法受恶”,但充分尊重史官的记载。 3.如何理解赵盾的“为法受恶”? 法即“书法”,也就是记事的原则。晋国太史董狐的记事原则是不隐晦事实真相,评价事实的标准是 当时被普遍认可的礼(宗法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孔子认为赵盾是国之良臣,对他寄予同情,却又认为 他背负“弑君”的罪名是“为法受恶”,并不算冤枉。 《左传》中对很多事情都是用“礼”和“非礼”来评价的。在董狐和孔子看来,赵盾按臣道,做到了 '敬'。他尊敬国君,对国君最忠,这表现在他的直言敢谏。赵盾对晋灵公滥杀宰夫是谏诤了,且由此引起 晋灵公谋害。这不能说不是直言敢谏,尽了忠君之职。所谓'敬',还有一个内容,就是敬业,对工作重视 认真。赵盾在职守上是做到了宵衣旰食。为了上朝,他起得很早,以至坐而假寐,并且是盛服等待,这是 敬业,所以鉏麑这个杀手,也不能不感叹说,赵盾是'不忘恭敬'。在这里赵盾确是做到其行已也恭,其事 上也敬了。 赵盾对老百姓是其养民也惠了,当其打猎遇到灵辄饿得很时,就给了他吃的,知道其家中还有老母, 舍不得吃时,就叫他吃完,又带上一袋饭和肉回家。这不能不说养民是恩惠的。 从以上种种表现看,赵盾确乎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 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做“赵盾弑其君” 是合乎礼法的。 但是,这种“为法受恶”模糊了事实真相,给后世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没 有《左传》为《春秋》所做的解释,那我们所能见到的历史就是“晋赵盾弑其君夷皋”。这显然不是历史 的真相。 六、理解“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 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据说孔子编写《春秋》,在语言平面上“不露山水”,但在表达上,自能见其“微言大义”,在记述 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 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 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 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 所谓“不露山水”,实指不显露那些不宜明说或不愿直说本意的语句,宜与名家画山水一样,“妙在 含糊,方见作乎”,或旁敲侧击,或含义模糊,或闪烁其词,或含蓄委婉,或意在言外,或从旁烘托,或 虚掩伪饰,或上下暗示,总之不露本意。当然也有涉及本意的,则往往从轻从宽,或隐隐约约,未见庐山 真面日,或扑粉涂脂,顿使恶语变美言
《晋灵公不君》学案 、教学目标 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二、相关知识:《春秋》、《左传》 《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内容简约,只是大事年表式记载。 《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 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 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 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只一笔带过,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 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 三、初步感知全文 1、读准字音 难认字:蹯()翳()食之 )橐( 自诒() 2、通假字 ①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辟一 ②宣子田于首山(田 ③子为正卿,亡不越竟(竟 ④反不讨贼(反 ⑤衮职有圆,惟仲山甫补之(阙— ⑥我之怀矣,自诒伊戚(诒 四、结合注释自读课文,重点解释下列词语 1.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不君 厚敛 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而 3.宰夫腼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宰夫, 过朝, 4.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5.君能补过,衮不废矣:补过, 衮 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7.公患之,使鈕麑贼之:患 8.晋侯饮(yin)赵盾酒:饮 9.公嗾夫獒焉:嗾(s6u) 獒(ao): 10.斗且出:且, 11.提弥明死之:死之 12.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免之, 13.赵盾弑其君:弑 14.古今异义词 宣子骤谏( )、鉏麑贼之( 、见灵辄饿( )、书法不隐( 五、理解课文 1.晋灵公之“不君”反映在哪几件事上?
3 《晋灵公不君》学案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二、相关知识:《春秋》、《左传》 《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内容简约,只是大事年表式记载。 《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 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 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 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只一笔带过,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 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 三、初步感知全文 1、读准字音 难认字:蹯( ) 翳( ) 食之( ) 箪( ) 橐( ) 自诒( )伊 2、通假字 ①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辟—— ) ②宣子田于首山 (田—— ) ③子为正卿,亡不越竟 (竟—— ) ④反不讨贼 (反—— ) ⑤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阙—— ) ⑥我之怀矣,自诒伊戚 (诒——- ) 四、结合注释自读课文,重点解释下列词语 1.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不君: 厚敛: 以: 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而: 3.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宰夫, 过朝, 4.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5.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补过, 衮, 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7.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患: 贼之: 8.晋侯饮(yìn)赵盾酒:饮: 9.公嗾夫獒焉:嗾(sǒu): 夫: 獒(áo): 10.斗且出:且, 11.提弥明死之:死之: 12.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免之, 13.赵盾弑其君:弑, 14.古今异义词: 宣子骤谏( )、鉏麑贼之( )、见灵辄饿( )、书法不隐( ) 五、理解课文 1.晋灵公之“不君”反映在哪几件事上?
2.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哪些事情体现? 3.如何理解赵盾 法受恶”? 法即“书法”,也就是记事的原则。晋国太史董狐的记事原则是不隐哖事实真相,评价事实的标准是 当时被普遍认可的礼(宗法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孔子认为赵盾是国之良臣,对他寄予同情,却又认为 他背负“弑君”的罪名是“为法受恶”,并不算冤枉。 《左传》中对很多事情都是用“礼”和“非礼”来评价的。在董狐和孔子看来,赵盾按臣道,做到了 敬'。他尊敬国君,对国君最忠,这表现在他的直言敢谏。赵盾对晋灵公滥杀宰夫是谏诤了,且由此引起 晋灵公谋害。这不能说不是直言敢谏,尽了忠君之职。所谓'敬',还有一个内容,就是敬业,对工作重视 认真。赵盾在职守上是做到了宵衣旰食。为了上朝,他起得很早,以至坐而假寐,并且是盛服等待,这是 敬业,所以鉏麑这个杀手,也不能不感叹说,赵盾是'不忘恭敬'。在这里赵盾确是做到其行已也恭,其事 上也敬了。 赵盾对老百姓是其养民也患了,当其打猎遇到灵辄饿得很时,就給了他吃的,知道其家中还有老母, 舍不得吃时,就叫他吃完,又带上一袋饭和肉回家。这不能不说养民是恩惠的。 从以上种种表现看,赵盾确乎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 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做“赵盾弑其君” 是合乎礼法的。 但是,这种“为法受恶”模糊了事实真相,给后世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没 有《左传》为《春秋》所做的解释,那我们所能见到的历史就是“晋赵盾弑其君夷皋”。这显然不是历史 的真相 六、理解“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 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据说孔子编写《春秋》,在语言平面上“不露山水”,但在表达上,自能见其“微言大义”,在记述 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 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 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 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 所谓“不露山水”,实指不显露那些不宜明说或不愿直说本意的语句,宜与名家画山水一样,“妙在 含糊,方见作乎”,或旁敲侧击,或含义模糊,或闪烁其词,或含蓄委婉,或意在言外,或从旁烘托,或 虚掩伪饰,或上下暗示,总之不露本意。当然也有涉及本意的,则往往从轻从宽,或隐隐约约,未见庐山 真面日,或扑粉涂脂,顿使恶语变美言
4 2.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哪些事情体现? 3.如何理解赵盾的“为法受恶”? 法即“书法”,也就是记事的原则。晋国太史董狐的记事原则是不隐晦事实真相,评价事实的标准是 当时被普遍认可的礼(宗法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孔子认为赵盾是国之良臣,对他寄予同情,却又认为 他背负“弑君”的罪名是“为法受恶”,并不算冤枉。 《左传》中对很多事情都是用“礼”和“非礼”来评价的。在董狐和孔子看来,赵盾按臣道,做到了 '敬'。他尊敬国君,对国君最忠,这表现在他的直言敢谏。赵盾对晋灵公滥杀宰夫是谏诤了,且由此引起 晋灵公谋害。这不能说不是直言敢谏,尽了忠君之职。所谓'敬',还有一个内容,就是敬业,对工作重视 认真。赵盾在职守上是做到了宵衣旰食。为了上朝,他起得很早,以至坐而假寐,并且是盛服等待,这是 敬业,所以鉏麑这个杀手,也不能不感叹说,赵盾是'不忘恭敬'。在这里赵盾确是做到其行已也恭,其事 上也敬了。 赵盾对老百姓是其养民也惠了,当其打猎遇到灵辄饿得很时,就给了他吃的,知道其家中还有老母, 舍不得吃时,就叫他吃完,又带上一袋饭和肉回家。这不能不说养民是恩惠的。 从以上种种表现看,赵盾确乎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 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做“赵盾弑其君” 是合乎礼法的。 但是,这种“为法受恶”模糊了事实真相,给后世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没 有《左传》为《春秋》所做的解释,那我们所能见到的历史就是“晋赵盾弑其君夷皋”。这显然不是历史 的真相。 六、理解“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 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据说孔子编写《春秋》,在语言平面上“不露山水”,但在表达上,自能见其“微言大义”,在记述 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 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 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 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 所谓“不露山水”,实指不显露那些不宜明说或不愿直说本意的语句,宜与名家画山水一样,“妙在 含糊,方见作乎”,或旁敲侧击,或含义模糊,或闪烁其词,或含蓄委婉,或意在言外,或从旁烘托,或 虚掩伪饰,或上下暗示,总之不露本意。当然也有涉及本意的,则往往从轻从宽,或隐隐约约,未见庐山 真面日,或扑粉涂脂,顿使恶语变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