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白 对照插图版 贞观 第六单元 家国天 大 代 盛圣 世君 的的 创理 建政 唐太宗治国方略 政要 制作:冷水江七中李巨平 风 路 蓝天出版社 B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 第六单元 • 家 国 天 下 • 制作:冷水江七中李巨平
6、《贞观政要·求谏》吴兢 教学目标: 1.了解《贞观政要》的主要思 想和进步意义。 2.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 3友展 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3、分析唐太宗贤明的君主形 象,思考“贞观之治”出现的 深层次原因。 4、积累常用的文言词句
6、《贞观政要 ·求谏》吴兢 • • 教学目标: • 1.了解《贞观政要》的主要思 想和进步意义。 • 2.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 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 3、分析唐太宗贤明的君主形 象,思考“贞观之治”出现的 深层次原因。 • 4、积累常用的文言词句
、相关知识介绍(见“单元提示”与《学海导航》) 封建君主专制与谏官制度: 君主专制是指中央政权或地方政权掌握在君主手中,是 非民主的政治体制,而中央集权制则是指地方政权直接 归属中央,尤其是财政、政治、军事等大权。封建君主 专制的政治体制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皇权至高无上 与君主专制制度相适应的,封建社会还有一套谏官 制度,以限制君主的胡作非为。中国古代很早就有谏諍 之臣,《周礼、地官》中有“保氏掌谏王恶”,秦汉时,有 散骑、谏议大夫专司谏諍。但唐以前谏官还不是正式职 事官。到了唐朝谏官的名号增多,并分别隶属于中央政 府机要部门——中书、门下两省,才成为重要的职事官 唐朝中书、门下两省中谏官形成了集体已有谏院之称。 谏官是历史上君主专制的产物,昏愤之君独断专行,堵塞 言路时,必有大臣出而谏评
• 一、相关知识介绍(见“单元提示”与《学海导航》): • 1、封建君主专制与谏官制度: • 君主专制是指中央政权或地方政权掌握在君主手中,是 非民主的政治体制,而中央集权制则是指地方政权直接 归属中央,尤其是财政、政治、军事等大权。封建君主 专制的政治体制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皇权至高无上。 • 与君主专制制度相适应的,封建社会还有一套谏官 制度,以限制君主的胡作非为。中国古代很早就有谏諍 之臣,《周礼、地官》中有“保氏掌谏王恶”,秦汉时,有 散骑、谏议大夫专司谏諍。但唐以前谏官还不是正式职 事官。到了唐朝,谏官的名号增多,并分别隶属于中央政 府机要部门——中书、门下两省,才成为重要的职事官。 唐朝中书、门下两省中谏官形成了集体,已有谏院之称。 谏官是历史上君主专制的产物,昏愤之君独断专行,堵塞 言路时,必有大臣出而谏评
2、《贞观政要》 1)“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由 于唐太宗能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 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 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当 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 朝的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 时期。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2)、《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 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 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 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 诚当今皇上的意图出发,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经 经济上的重大措施。不按时间顺序组织全书,而是
• 2、《贞观政要》 • 1)“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由 于唐太宗能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 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 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当 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 朝的第一个盛世, ”。“贞观之治”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 时期。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 2)、《贞观政要》 :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 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 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 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 经济上的重大措施。不按时间顺序组织全书,而是从告 诫当今皇上的意图出发,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经验
《贞观政要》,作者是唐代史学家吴兢,写作于开元、 天宝之际。当时的社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 机已露端倪,政治上颇为敏感的吴兢已感受到衰颓的趋 势。为了保证唐皇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 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 立起施政的楷模。《贞观政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治 目的而写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重大参 考价值,而得到历代的珍视。 解题:回忆《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是被讽喻 纳谏”。而“求谏”是唐太宗主动要求大臣们敢于向 自己直谏。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重臣们,励精求治,开 创了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一代盛世“贞观之治”,其 治政要略一直为后人所赏鉴。贞观盛世的出现,有着多 方面的因素,其中与唐太宗的虚怀纳谏之风是密不可分 的
• 《贞观政要》,作者是唐代史学家吴兢,写作于开元、 天宝之际。当时的社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 机已露端倪,政治上颇为敏感的吴兢已感受到衰颓的趋 势。为了保证唐皇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 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 立起施政的楷模。《贞观政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治 目的而写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重大参 考价值,而得到历代的珍视。 • 二、解题:回忆《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是被讽喻 “纳谏”。而“求谏”是唐太宗主动要求大臣们敢于向 自己直谏。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重臣们,励精求治,开 创了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一代盛世“贞观之治”,其 治政要略一直为后人所赏鉴。贞观盛世的出现,有着多 方面的因素,其中与唐太宗的虚怀纳谏之风是密不可分 的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魏征 以铜为鉴, 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鉴, 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鉴, 可以明得失。 今魏征逝, 鉴亡矣。 唐太宗
•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 ---魏 征 • 以铜为鉴, • 可以正衣冠; • 以古为鉴, • 可以知兴替; • 以人为鉴, • 可以明得失。 • 今魏征逝, • 一鉴亡矣。 • ----唐太宗
三、预习准备: ·1、对照注释自读课文,粗通字句。 ·2、教师范读,强调字音与停顿。 3、学生自由朗读,力求琅琅上口 四、课文学习重点与步骤: 1、学生朗读。 ·2、逐句翻译并分析唐太宗的君主形象。 3、分析总结说理方法
• 三、预习准备: • 1、对照注释自读课文,粗通字句。 • 2、教师范读,强调字音与停顿。 • 3、学生自由朗读,力求琅琅上口。 • 四、课文学习重点与步骤: • 1、学生朗读。 • 2、逐句翻译并分析唐太宗的君主形象。 • 3、分析总结说理方法
五、学习第一段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1、唐太宗积极求 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谏的态度: 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态度诚恳; 闻谏诤,知政教得失。 放下架子, [译文唐太宗容貌威武严肃, 百官中进见的人,见到他都 宽厚体谅,打消 他们的畏惧心理 会紧张得举止失常不知所措。 太宗知道情况后,每当见到 虚心纳谏,以知 有人奏事时,总是做出和颜 得失 悦色的样子,希望能够听到·努力营造君臣相 谏诤,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 得的良好氛围
五、学习第一段 •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 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 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 闻谏诤,知政教得失。 • [译文]唐太宗容貌威武严肃, 百官中进见的人,见到他都 会紧张得举止失常不知所措。 太宗知道情况后,每当见到 有人奏事时,总是做出和颜 悦色的样子,希望能够听到 谏诤,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 • 1、唐太宗积极求 谏的态度: • 态度诚恳; • 放下架子, • 宽厚体谅,打消 他 们的畏惧心理; • 虚心纳谏,以知 得失; • 努力营造君臣相 得的良好氛围
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2、太宗对求谏的 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 认识: 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比喻类比方法:忠 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臣的谏诤如明镜, 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可指出君主的过失 [译文贞观初年,太宗曾对公·假设论证:假如皇 卿们说:“人要照见自己, 帝自以为是,臣子 定要有明镜;一国之主要想知 又不加以匡救,国 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借助于必危败。 忠臣。君主假如自以为圣明, 臣下又不去纠正,要想国家不 严重后果:国家危 倾危败亡,能办得到吗?于是 败,臣子也不能独 君主失掉他的国,臣下也不能 全其家。君臣关系 唇亡齿寒。 独自保全他的家
• 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 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 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 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 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 [译文]贞观初年,太宗曾对公 卿们说:“人要照见自己,一 定要有明镜;一国之主要想知 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借助于 忠臣。君主假如自以为圣明, 臣下又不去纠正,要想国家不 倾危败亡,能办得到吗?于是 君主失掉他的国,臣下也不能 独自保全他的家。 • 2、太宗对求谏的 认识: • 比喻类比方法:忠 臣的谏诤如明镜, 可指出君主的过失。 • 假设论证:假如皇 帝自以为是,臣子 又不加以匡救,国 必危败。 • 严重后果:国家危 败,臣子也不能独 全其家。君臣关系, 唇亡齿寒
至於隋炀帝暴虐,臣下钳·举例论证:隋炀帝暴虐, 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臣子们不敢直言规谏 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导致隋朝灭亡。 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希望公卿大臣们以前朝 事有不利於人,必须极言之事为鉴,替国家人民 规谏。” 着想,极言规谏。 译文至于像隋炀帝残暴·求谏若渴。 淫虐,臣下都把嘴闭起来 ·小结:太宗的理想模式 不讲话,最后终于因为听 君主开怀纳谏和臣子 不到自己的过失而导致灭忠直敢言的相互配合, 亡,虞世基等人,不久也 被诛杀。前事不远,你们 使国家长治久安。(至 今后每当看到事情有不利尊的君主是关键) 于百姓的,必须直言规劝 谏诤
• 至於隋炀帝暴虐,臣下钳 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 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 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 事有不利於人,必须极言 规谏。” • [译文]至于像隋炀帝残暴 淫虐,臣下都把嘴闭起来 不讲话,最后终于因为听 不到自己的过失而导致灭 亡,虞世基等人,不久也 被诛杀。前事不远,你们 今后每当看到事情有不利 于百姓的,必须直言规劝 谏诤。” • 举例论证:隋炀帝暴虐, 臣子们不敢直言规谏, 导致隋朝灭亡。 • 希望公卿大臣们以前朝 之事为鉴,替国家人民 着想,极言规谏。 • 求谏若渴。 • 小结:太宗的理想模式 ---君主开怀纳谏和臣子 忠直敢言的相互配合, 使国家长治久安。(至 尊的君主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