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那一串记忆的珍珠》教案制作者:郭建设共4页第1页 第一单元:那一串记忆的珍珠 教学目标 、体会散文选材的典型性和精粹性 、体会散文抒情写意的独特性和深刻性。 三、探究散文蕴涵的思想文化价值。 四、探究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单元说明 从本单元开始,学习中国现代散文。这几篇散文都是描写地域风光的作品,把自然景物和人 文景象集于篇中,把珍贵的历史和现实情景展现在读者面前。文中有着丰富的认识价值、审 美价值和教育意义,不仅教人认识现实、认识历史,还教人学会思考,学会心灵体验,学会 提升思想境界。一切现实终将变为历史,历史也将烟消云散,唯有文学作品可将已经发生和 正在发生的种种新奇情景记录下来,像一串凝聚着宝贵记忆的珍珠一样,供人欣赏、凝视, 写人记事抒情的散文作品在这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比较三篇课文的异同 三篇课文都有一些相同点,都是写景观、写感受,却写出了不同景象、不同风格,可以同中 比异,异中寻同 《动人的北平》之所以被选做精读课文,一是因为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一大名家, 他的散文作品理应在我们选修教材的散文系列中占一席之地:二是因为本文也确属一篇名文 佳作,作者对古老而时新的北平城和北平故都文化爱之深、感之切,把整个北平的现实和历 史装入心中,荟萃于笔下,整体地描写北平的景象,但又不是抽象概括地描写,而是以一幅 幅小画面呈现出来,具有良好的审美效果 作为略读课文的《汉家寨》《特利尔的幽灵》,其意趣与《动人的北平》相异。《动》写整体 景象,而其他两篇都写片段景,有选择地讲述造访、观察的景象;《动》呈现一幅幅小画面, 而其他两篇都有一个主画面;《动》写作者自己所在的城市,故而观察体验更全面,情感性 更强,而其他两篇都是作者以访客的身份“进入”又“走出”那陌生的审美情境,故而新鲜 感强,感受和思考的力度更大。当然这也跟作家的写作风格相关,林语堂的散文创作更强调 情调、情味,更多地写感性:而张承志和梁衡则长于思考,作品具有思想深度。另外也与时 代风格相关,当代散文总体上更爱往理性和思想深度方面发展,与现代散文具有较多的感性 倾向有所不同 再有,同是当代散文的《汉》与《特》也略不相同。前者更多地写景,后者更多地写所感所 思;前者更多地写现实,后者更多地写历史;前后思想感情属内敛型,后者属开放型 当然,三篇课文的同异点不止这些,后面还将另述。通过比较三篇课文的异同点,可以更清 楚地理解每篇课文,也可以认识散文文体的某些特点。 二、体会散文形神相依的规律 单元后所附短文《现代散文的形与神》,指导学生从形神相辅相依方面认识散文的文体特征。 篇好的散文就像一个形神兼备的生命体一样,形要完整匀称,不可残缺;神要充实饱满 不可空洞枯槁。同时,形可以丰富多彩,也可以单一;神要凝聚集中,当然也可以多元多向 度。一般说来,形散神不散是散文写作的通则,但也有一些例外。 本单元的课文都体现散文形神兼备又相辅相依的规律。以《动人的北平》为例,散文之形表 现为作者所见之景物丰富多样、色彩斑斓,那一幅幅生动的小画面丰富了作品的“血肉”, 堆积起作品的“形体”。当然组织成篇的结构方式和生动醇厚的语言也成为作品之形的一部 分。而蕴涵在课文之中的散文之神可以从不同方面领会,一是故都北平之“神”—一精神、 神韵、灵气,二是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前者谓之“神”,后者谓之“情”,课文在这两方面都
第一单元《那一串记忆的珍珠》教案 制作者: 郭建设 共4页 第1页 1 第一单元:那一串记忆的珍珠 教学目标 一、体会散文选材的典型性和精粹性。 二、体会散文抒情写意的独特性和深刻性。 三、探究散文蕴涵的思想文化价值。 四、探究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单元说明 从本单元开始,学习中国现代散文。这几篇散文都是描写地域风光的作品,把自然景物和人 文景象集于篇中,把珍贵的历史和现实情景展现在读者面前。文中有着丰富的认识价值、审 美价值和教育意义,不仅教人认识现实、认识历史,还教人学会思考,学会心灵体验,学会 提升思想境界。一切现实终将变为历史,历史也将烟消云散,唯有文学作品可将已经发生和 正在发生的种种新奇情景记录下来,像一串凝聚着宝贵记忆的珍珠一样,供人欣赏、凝视, 写人记事抒情的散文作品在这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一、比较三篇课文的异同 三篇课文都有一些相同点,都是写景观、写感受,却写出了不同景象、不同风格,可以同中 比异,异中寻同。 《动人的北平》之所以被选做精读课文,一是因为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一大名家, 他的散文作品理应在我们选修教材的散文系列中占一席之地;二是因为本文也确属一篇名文 佳作,作者对古老而时新的北平城和北平故都文化爱之深、感之切,把整个北平的现实和历 史装入心中,荟萃于笔下,整体地描写北平的景象,但又不是抽象概括地描写,而是以一幅 幅小画面呈现出来,具有良好的审美效果。 作为略读课文的《汉家寨》《特利尔的幽灵》,其意趣与《动人的北平》相异。《动》写整体 景象,而其他两篇都写片段景,有选择地讲述造访、观察的景象;《动》呈现一幅幅小画面, 而其他两篇都有一个主画面;《动》写作者自己所在的城市,故而观察体验更全面,情感性 更强,而其他两篇都是作者以访客的身份“进入”又“走出”那陌生的审美情境,故而新鲜 感强,感受和思考的力度更大。当然这也跟作家的写作风格相关,林语堂的散文创作更强调 情调、情味,更多地写感性;而张承志和梁衡则长于思考,作品具有思想深度。另外也与时 代风格相关,当代散文总体上更爱往理性和思想深度方面发展,与现代散文具有较多的感性 倾向有所不同。 再有,同是当代散文的《汉》与《特》也略不相同。前者更多地写景,后者更多地写所感所 思;前者更多地写现实,后者更多地写历史;前后思想感情属内敛型,后者属开放型。 当然,三篇课文的同异点不止这些,后面还将另述。通过比较三篇课文的异同点,可以更清 楚地理解每篇课文,也可以认识散文文体的某些特点。 二、体会散文形神相依的规律 单元后所附短文《现代散文的形与神》,指导学生从形神相辅相依方面认识散文的文体特征。 一篇好的散文就像一个形神兼备的生命体一样,形要完整匀称,不可残缺;神要充实饱满, 不可空洞枯槁。同时,形可以丰富多彩,也可以单一;神要凝聚集中,当然也可以多元多向 度。一般说来,形散神不散是散文写作的通则,但也有一些例外。 本单元的课文都体现散文形神兼备又相辅相依的规律。以《动人的北平》为例,散文之形表 现为作者所见之景物丰富多样、色彩斑斓,那一幅幅生动的小画面丰富了作品的“血肉”, 堆积起作品的“形体”。当然组织成篇的结构方式和生动醇厚的语言也成为作品之形的一部 分。而蕴涵在课文之中的散文之神可以从不同方面领会,一是故都北平之“神”──精神、 神韵、灵气,二是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前者谓之“神”,后者谓之“情”,课文在这两方面都
第一单元《那一串记忆的珍珠》教案制作者:郭建设共4页第2页 是集中聚合的,不见些许散乱。 其余两篇,《汉家寨》只写了汉家寨一处风光,看似形不散,其实也散,你看,这里既写自 然又写社会,既写现实又写历史,既写外景又写内情,怎说不散?其神则体现为情感的线索 这情感集中地凝聚在“坚守”这一情结上。《特利尔的幽灵》之形散神聚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课文写特利尔小镇和马克思故居不多,更多地写“特利尔的幽灵”是怎么传播世界并在中国 落脚、蓬勃发展的,视野开阔,笔墨纵横,此谓之形散:神聚呢?全文、全部材料都集中于 幽灵”,此其一;作者在写“幽灵”之灵动、迅猛、宏伟时,表达了一种崇敬、激动的心 情,此其二。此二者从不同方面构成课文的神之线索,组串起全文的材料和结构 三、挖掘课文的人文价值 三篇课文都有着丰厚的人文价值。《动人的北平》表达故都古老而时新文化的魅力,引导读 者对故都这座城市和它的文化的热爱,也表达了作者一种优雅的情怀,很有感染力:《汉家 寨》表现汉民族文化的顽强生命力,表现“坚守”的精神力量,表现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人的 精神的超越和升华,阅读这样的作品何尝不是一种精神的洗礼?《特利尔的幽灵》从一个特 别的角度展现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年轻的读者应起到认识和教育的作用。 关于“思考与探究一” 、《动人的北平》多采用对照的方式衬托北平的“包容”,试出文中一些句子或段落 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这种“包容”的?你觉得一个城市、一种文化“包容”的意义何在?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文意,并拓展视野,引发对社会现象、社会发展的思考。 参考谷案课文中“包容”可以从广义的狭义的两方面理解。 首先看狭义的“包容”,开篇一段说:“北平是豪爽的,北平是宽大的。它包容着新旧两 派……”说的是对新旧两种现象、势力、潮流、风格的包容,涉及文章1~3段。正如题干中 所说“采用对照的方式”,即新旧两派的对照互别,以此表现当时的包容。 如果深入挖掘,还可以发现课文中的北平更多的包容性。最直接的描述是个别段落的开 头:“北平有多样性——多样的人”,“北平有五颜六色旧的与新的色彩”,“那儿很自由去追 求你的学问、娱乐、嗜好,或者云赌博和搞政治"。这些段落都含有“包容”的意思。 这都是北平包容性之所在。其实课文通篇都在说北平的包容。 一座城市、一种文化“包容”的意义,在于发展、进步,在于赶上时代步伐。所包容者, 既指新与旧两派同处共居,又指多色彩、多风格、多势力、多阶层的兼容并包。当然大而化 之还是新与旧两派同处共居成为包容性的明显标志,无旧不出新,无新旧亦亡,一座城市 种文化如果很好地包容了新旧两派,就获得了发展进步的基础。否则,或一味新,或一味
第一单元《那一串记忆的珍珠》教案 制作者: 郭建设 共4页 第2页 2 是集中聚合的,不见些许散乱。 其余两篇,《汉家寨》只写了汉家寨一处风光,看似形不散,其实也散,你看,这里既写自 然又写社会,既写现实又写历史,既写外景又写内情,怎说不散?其神则体现为情感的线索, 这情感集中地凝聚在“坚守”这一情结上。《特利尔的幽灵》之形散神聚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课文写特利尔小镇和马克思故居不多,更多地写“特利尔的幽灵”是怎么传播世界并在中国 落脚、蓬勃发展的,视野开阔,笔墨纵横,此谓之形散;神聚呢?全文、全部材料都集中于 “幽灵”,此其一;作者在写“幽灵”之灵动、迅猛、宏伟时,表达了一种崇敬、激动的心 情,此其二。此二者从不同方面构成课文的神之线索,组串起全文的材料和结构。 三、挖掘课文的人文价值 三篇课文都有着丰厚的人文价值。《动人的北平》表达故都古老而时新文化的魅力,引导读 者对故都这座城市和它的文化的热爱,也表达了作者一种优雅的情怀,很有感染力;《汉家 寨》表现汉民族文化的顽强生命力,表现“坚守”的精神力量,表现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人的 精神的超越和升华,阅读这样的作品何尝不是一种精神的洗礼?《特利尔的幽灵》从一个特 别的角度展现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年轻的读者应起到认识和教育的作用。 关于“思考与探究一” 一、《动人的北平》多采用对照的方式衬托北平的“包容”,试出文中一些句子或段落, 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这种“包容”的?你觉得一个城市、一种文化“包容”的意义何在? 设题意图 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文意,并拓展视野,引发对社会现象、社会发展的思考。 参考答案 课文中“包容”可以从广义的狭义的两方面理解。 首先看狭义的“包容”,开篇一段说:“北平是豪爽的,北平是宽大的。它包容着新旧两 派……”说的是对新旧两种现象、势力、潮流、风格的包容,涉及文章 1~3 段。正如题干中 所说“采用对照的方式”,即新旧两派的对照互别,以此表现当时的包容。 如果深入挖掘,还可以发现课文中的北平更多的包容性。最直接的描述是个别段落的开 头:“北平有多样性——多样的人”,“北平有五颜六色旧的与新的色彩”,“那儿很自由去追 求你的学问、娱乐、嗜好,或者云赌博和搞政治”。这些段落都含有“包容”的意思。 这都是北平包容性之所在。其实课文通篇都在说北平的包容。 一座城市、一种文化“包容”的意义,在于发展、进步,在于赶上时代步伐。所包容者, 既指新与旧两派同处共居,又指多色彩、多风格、多势力、多阶层的兼容并包。当然大而化 之还是新与旧两派同处共居成为包容性的明显标志,无旧不出新,无新旧亦亡,一座城市、 一种文化如果很好地包容了新旧两派,就获得了发展进步的基础。否则,或一味新,或一味
第一单元《那一串记忆的珍珠》教案制作者:郭建设共4页第3页 旧,都是偏向的,也是难以有持久的生命力的。 二、景物描写是散文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不同作家、不同作品的景物描写显示不同的意 蕴、风格。试将《动人的北平》和《汉家寨》的景物描写进行对比,说说二者有什么不同。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体会不同作家作品的写作风格之不同,学会比较鉴赏 参考答案《动》写景类似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一处处观察、描写,这处那 处未必紧密相连,最后汇集成一幅大画面,如《清明上河图》一样,每个角落都是一幅小画 面,毎幅小画面都生动有趣;《汉》则是描写一幅画面,画面中的每个小局部都与其他局部 紧密相连,不可分离。再有,林语堂心中装下整个北平城,他想在一篇散文中写出整个北平 的风貌,所以不得不运用一些概略的笔法,当然也有相当多的速写式的小片段画面;而《汉》 则是放大地集中地尽情地描写。《动》大多写城市之景、生活之景,亲近人类生活;《汉》主 要写自然之景,离人类生活较远。《动》更朴实,《汉》更富于夸饰。 、散文的语言不像诗歌的语言那样精粹、凝练,但也蕴藏浓情、深意,如“北平又像 是一株古木老树,根脉深入地中,藉之得畅茂”(《动人的北平》),“山坳褶皱之间,风蚀的 痕迹像刀割一样清晰,狞恶的尖石棱一浪浪堆起,布满着正对太阳的一面山坡”(《汉家寨》), 它们于自然流畅之中传达出文学语言的神韵,像诗一样优美。重读你印象深刻的散文,就“散 文语言中的诗意”作一点探究,写一点感想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品味散文语言,体会散文语言的特点、规律,并巩固从学习诗歌语 言所得的能力,鼓励探究,鼓励动笔写作。 参考答案首先要明了“散文语言中的诗意”的意思,是挖掘散文语言中像诗语一样的 美,像诗语一样的节奏感,像诗语一样的凝练,像诗语样的富有抒情性。品味散文语言中 的诗意,应该调动心中的诗的感觉和审美感觉,对一些优美的句子不妨深情地朗读,尽管不 必读得像诗一样抑扬顿挫、节奏分明,但也要读得近似于诗,如“北平/又像是/株古木老 树,根脉深入地中,藉之/得畅茂”,停顿不像读诗样多、一样明显。当然最重要的是挖 掘语句中诗一样的意蕴,题干所引两句都很有形象性,画面感很强,语言节奏感也强,如果 分行排列就近似于诗了。这两篇课文中类似的语句不少,如“并且北平有蓝天洁月,雨夏凉 秋,与高爽的冬日气候”,就富有诗一样的内蕴和表现形式,内在情感丰富,词句很工稳;
第一单元《那一串记忆的珍珠》教案 制作者: 郭建设 共4页 第3页 3 旧,都是偏向的,也是难以有持久的生命力的。 二、景物描写是散文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不同作家、不同作品的景物描写显示不同的意 蕴、风格。试将《动人的北平》和《汉家寨》的景物描写进行对比,说说二者有什么不同。 设题意图 引导学生体会不同作家作品的写作风格之不同,学会比较鉴赏。 参考答案 《动》写景类似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一处处观察、描写,这处那 处未必紧密相连,最后汇集成一幅大画面,如《清明上河图》一样,每个角落都是一幅小画 面,每幅小画面都生动有趣;《汉》则是描写一幅画面,画面中的每个小局部都与其他局部 紧密相连,不可分离。再有,林语堂心中装下整个北平城,他想在一篇散文中写出整个北平 的风貌,所以不得不运用一些概略的笔法,当然也有相当多的速写式的小片段画面;而《汉》 则是放大地集中地尽情地描写。《动》大多写城市之景、生活之景,亲近人类生活;《汉》主 要写自然之景,离人类生活较远。《动》更朴实,《汉》更富于夸饰。 三、散文的语言不像诗歌的语言那样精粹、凝练,但也蕴藏浓情、深意,如“北平又像 是一株古木老树,根脉深入地中,藉之得畅茂”(《动人的北平》),“山坳褶皱之间,风蚀的 痕迹像刀割一样清晰,狞恶的尖石棱一浪浪堆起,布满着正对太阳的一面山坡”(《汉家寨》), 它们于自然流畅之中传达出文学语言的神韵,像诗一样优美。重读你印象深刻的散文,就“散 文语言中的诗意”作一点探究,写一点感想。 设题意图 引导学生品味散文语言,体会散文语言的特点、规律,并巩固从学习诗歌语 言所得的能力,鼓励探究,鼓励动笔写作。 参考答案 首先要明了“散文语言中的诗意”的意思,是挖掘散文语言中像诗语一样的 美,像诗语一样的节奏感,像诗语一样的凝练,像诗语一样的富有抒情性。品味散文语言中 的诗意,应该调动心中的诗的感觉和审美感觉,对一些优美的句子不妨深情地朗读,尽管不 必读得像诗一样抑扬顿挫、节奏分明,但也要读得近似于诗,如“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 树,根脉/深入地中,藉之/得畅茂”,停顿不像读诗一样多、一样明显。当然最重要的是挖 掘语句中诗一样的意蕴,题干所引两句都很有形象性,画面感很强,语言节奏感也强,如果 分行排列就近似于诗了。这两篇课文中类似的语句不少,如“并且北平有蓝天洁月,雨夏凉 秋,与高爽的冬日气候”,就富有诗一样的内蕴和表现形式,内在情感丰富,词句很工稳;
第一单元《那一串记忆的珍珠》教案制作者:郭建设共4页第4 又如“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块皮肤″,同样形象感很强,语言节奏很强,说它是作者 审美印象的诗意表达诚不为过 还可以引述高中必修课文和初中所学过的课文的语句 四、研读后面的《现代散文的形与神》,联系你所读过的散文,就散文“形散神不散” 的问题作一番思考,与同学讨论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握散文神形方面的特点。此颕没有固定答 案,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思考和作答。要提示学生认真读短文,这是前提,切忌囫囵吞 枣读一遍,不加思考急速作答。读课文是理智和情感相伴随的心理意识活动,而读知识短文 则是纯粹的理性认识活动,在完成了前者的基础上,再完成后者,对提高鉴赏能力有着很大 的帮助。 谷案略
第一单元《那一串记忆的珍珠》教案 制作者: 郭建设 共4页 第4页 4 又如“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同样形象感很强,语言节奏很强,说它是作者 审美印象的诗意表达诚不为过。 还可以引述高中必修课文和初中所学过的课文的语句。 四、研读后面的《现代散文的形与神》,联系你所读过的散文,就散文“形散神不散” 的问题作一番思考,与同学讨论。 设题意图 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握散文神形方面的特点。此题没有固定答 案,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思考和作答。要提示学生认真读短文,这是前提,切忌囫囵吞 枣读一遍,不加思考急速作答。读课文是理智和情感相伴随的心理意识活动,而读知识短文, 则是纯粹的理性认识活动,在完成了前者的基础上,再完成后者,对提高鉴赏能力有着很大 的帮助。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