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管理与心理健康》教案 (第1次课2学时) 一、授课题目 第一章绪论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1、能正确认识心理学和消除对心理健康的误解,树立科学健康理念 2、能学会分析心理健球的影利因素 3、能掌握心理健康的标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心理健康的标准 四、教学方法 1、以讲授法为主,辅以讨论法、启发教学法、案例法、团体辅导法 2、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五、作业 自我测试:《心理压力自我诊断量表》 讨论:你有心理压力吗?有哪些特征? 六、参考资料 (1)段鑫星,程蜻著.《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关)Brian Luke Seaward著,许燕等译.《压力管理策略》[],中国经工业出 版社,2008年版. (3)李子勋.《心理飞舞一李子勋谈心理健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 (4)傅佩荣.抗压有方法加,江西教有出版社,2007年。 (5)注龙光.减压完全手册0,九州出版社,2008年. 七、教学过程
第一章绪论 一、正确认识心理学 讨论:大家看到“心理学”三个字会想到什么?有漫有这么认识心理学? 1、心理学家知道人们在想什么 解释:人们普遍认为心理学家和算命先生差个多,应该能透视眼前人的内容活动,这 是一种误解。其实心理学家是通过人的情绪表现和外在行为等来研究人的心理,也许他们可 以根据你的外在特征或测验结果来推测你的内部心理特征,但除非具有超感知能力,杏则再 老道的心理学家也不可能会所谓的“知心术”一一眼就能看穿你的内心世界。 2、心理学是“伪科学” 解释: 误解的原因可能在于:(1)所谓科学,应该有严格的实验燥作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而 人的心理变化莫测,是个|分难以控制的变量,所以人们对心理学研究是靠不住的:(2)心 理咨询往往令人们失望,往往产生解间治愈心理问题的希望。 正确观点:心理咨询要想收到好的效果,咨询者需要积极配合咨询师的要求,不能只 山咨询师一方劣力,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1982年,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正式成为国际科学联合会的成员,这证明了心理学的学 术地位,关于心理咨询要相信“冰冻一尺,非一山之寒”,不宜因为急于求成、效果不佳而 杏定心理咨询,否定整个心理学。 3、心理学家会催眠,就像电影《双雄》甲的黎明那样。 解释: 误解的原因可能在于:弗洛伊德会用催眠术,所以心理学家应该都会用催眠术,再者。 源于几部颇有知名度的心理学电影的误导,如:山本恐怖片《催眠》纯属商业炒作。 正确观点:催眠术源自18世纪发斯麦术。19世纪英国医生布雷德研究得出,令患者凝 视发光物体会诱导其进入催眠状态,他认为麦斯麦术所引起的昏睡是神经性睡眠,因此另创 了“催眠术”一词,但其内在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搞清楚 催眠术并非所有心理学家必然会的招牌本领,只是精神分析学派在心理治疗中使用的 方法之一。 1、心理学就是心理咨询 解释:
心理学最广泛的应用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较之其他心理学只是更为大家所知,所以 将心理咨询等同于心理学是一种误解。心理咨询只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从事这项工作的人 必须有专业知识背录,足够的实际技能培训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 5、心理学家只研究变态的人 解释:这种看法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决定进行心理咨询时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进行微烈 的思想斗争。这可能在于:一方面与我们的人文传统有关,另一方面与媒体的误导有关,如 《沉默的羔羊》、《精神变态者》、《发条橙》、《催眠》等,再者,人们也常把心理学家和精神 病学家混在一起,其实,精神病学家足医生,对象是心理异常的人,即所谓“变态”的人 主要从事精神扶病和心理问题的治疗。 6、心理学知识就是一般常识 解释:心理学知识是来源于一般生活的,但并非一般知识,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远不 是一般常识所能解决和理解的。 7、心理学就是解梦 解释:这种误解的产生同样和弗洛伊德分不开。对于多数了解心理学的人,解梦是弗 洛伊德理论中最吸引人,最经典的部分,这是因为人们总喜欢挖掘自己和别人内心深处的秘 密,而梦被当作是透视内心世界的一扇天窗。例!《最后分析》,是很多人对心理学最初了 解的来源。《爱德华大夫》是好莱坞第一部沙及精神分析的作品,票房成绩斐然,电影中心 内容就是解梦,其中一句经典台词,也是许多人以为的心理学家的口头禅:“晚安,做个好 梦,明天拿出来分析一下.” 解梦只是精神分析学家所使用的心理治疗技术一直,仪仪是心理学热带喇林中的一株 树木而已,怎么能等同于整个雨林呢? 二、消除对心理健康的误解 1、身体健康就心理健康 解释:世界卫生组织早在其成立时就指出健康不仪指身体健块,还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 的社会适应能力. 2、心理不变态就算心理健康 心理变念属于心理异常,根据状态,人的心理可用三区来表示:白色区、灰色区和黑色 区,处于心理白色区就是心理健集,处于黑色区划是心理变念,而处于灰色区则介于两者这 件,所以心理不变态的人不一定心理健康。 3、有心理问题就是有精神病
解释:几乎每个人都有一般的心理问恶,但不会都发展为精神病,所以一般心理问题与 精神病没有必然的、内在的联系。 4、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是静态的、不可变化的 解释: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都是相对而言的,两者是动态的、可逆的、有变化的 5、心理问题只发生在少数人身上 人一生每个阶段都可能产生心理问题。几乎每个人都有心理问题,只是轻重程度不同, 或自己没有意识到 6、纪律、道德、想想问题与心理健康毫无关系 解释:几者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 7、对心理问题只能出现后再进行治疗 解释:心理问题是能被预防、发现和调适的,对心理问题同样也应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 8、去看心理医生是件玉人的事情 解释:心理咨询在中国发尼较慢,人们对它的了解还不够深入,认为是骗人的,这是误 解。哈佛大学博士岳晓东曾说:“心理咨询师一种享受而不是痛苦,是明智的选择而不是愚 蠢的做法。” 9、心理上有“病”不用去看 解释: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只重视身体健煤而忽视心理健成造成的误解。 10、一次心理咨询就可以解决问题 解释:心理问题和身体疾病一样,不可能很快就能痊愈,是需要双方配合的。 三、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人的心理健康是个相对独立、极为复杂的和动念的过程,所以影响心理健康,导致心 理偏差,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是一个人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内在和主观的因素,包括生物遗传与心理因素两 大类: 1、生物遗传因察 (1)遗传因素 (2)化学中青或脑外伤 (3)病菌或病寺感染 (1)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
2、心理因素 (1)认知因素 (2)情绪因素 (二)外部因素 上、家庭因素 2、社会因素 3、学校因素 总之,上述因素是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 四、心理健康的标准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也有不同的说法。 (一)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心理健康的四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志是:1、身体、情绪|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3、有幸福感: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二)我国知名心理学家郭念锋先生心理健康的十标准 1、周期节律性 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比如白天思维清晰,注意力高, 适于工作:晚上能进入睡银,以便养精蓄锐,第二天工作。如果一个人每到了晚上就睡个着 觉,那表明他的心理活动的周有节律处在素乱状态。 2、意识水平 意识水半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不 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就有可能存在 心理健煤方面的问题了。 3、暗示性 易受暗示性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 志力薄弱。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给精神活动带来不太稳定的特点。 4、心理活动强度 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一种强烈的精神打击出现在面前,抵抗力低的人往往 容易遗刷下后患,可能因为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反应性桔神病或遮症,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 反应但不致病。 5、心理活动附受力
这是指人的心理对于现实生活中长期反复地出现的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这种慢性刺 激生不是一次性的强大割烈,但却久久不消失,几乎每川每时都要缠绕者人的心灵。 6、心理康复能力 山于人们各自的认识能力不同,人们各自的经验不同,从一次打击中恢复过来所需要 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恢复的程度也有差别。这种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半的能力,称 为心理康复能力 7、心理自控力 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方向和过程祁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当一个人 身心|分健块时,他的心理活动会|分自如,情感的表达恰如其分,词令通畅、仪念大方, 既不拘谨也不放肆。 8、自信心 一个人是杏有恰当的自信心是精神健康的一种标准,自信心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认知和思 维的分析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在生活实践中逐步提高。 9,社会交往 一个人与社会中其他人的交往,也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精神健煤水平。当一个人严重 地、毫无理山地与亲友断绝来往,或者变得分冷漠时,这就构成了精神病症状,叫做接触 不良。果过分地进行社会交往,也可能处于一种躁狂状念。 10、环境适应能力 环境就是人的生存环境,包括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工作性质、人际关系等等。人不 仪能适应环境,而月可以通过实践和认识去改造环境。 (二)心理学者马建青心理健来的七标准 一、智力正常 二、情绪协调,心境良好 三、具备一定的意志品质 四、人际关系和谐 五、能动地适应环境 六、保持人格完整 七、符合年龄特 以上列举了一些学者提出的心理健康的评判标准和尺度,一般说来,心理健的人都 能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适应环境,情铭正常,人格和诺。心理健康的人并非没有痛苦和
烦恼,而是他们能适时地从痛苦和烦恼中解脱出来,积极地寻求改变不利现状的新途径。他 们能够深切领怡人生冲突的严峻性和不可回避性,也能深刻体察人性的阴阳善恶。他们是那 些能够自山、适度地表达、展现自己个性的人,并月和环境和谐地相处。他们善于不断地学 习,利用各种资源,不断地充实自己。他们也会享受美好人生,同时也明白知足常乐的道理。 他们不会去钻牛角尖,而是善于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