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中国人生礼仪文化 (第11次课2学时) 一、授课题目:人生仪礼 二、教学目的:掌握人生仪礼民俗的内容。 教学要求:了解传人生仪礼民俗的活动过程。 二、教学重点:人生仪礼民俗的历史形成内涵。 丧葬仪礼体现的我国核心价值观。 教学难点:人生仪礼民俗的文化体现。 四、教学内容 人生仪礼的概念和类型 人生仪礼,又简称个人生活仪礼,国际上又称“通过仪礼”。它本来是从佛教术语Rites de Passage译过来的。每个人在一生中都必须经过几个生活阶段,在各阶段中自古以来便用一 定的仪式作出表示,以便获得社会的承认和评价。在这一生中各阶段所标志出的仪礼,就是 定的仪式,但重要仪礼有四大仪礼习俗,即:诞生礼、成年礼 一、脱离前状况的仪式:人的成长过程中,凡是脱离以前状况的异常重要变化,都简称脱离 前状况。这时举行的仪式,称脱离前状况的仪式,如诞生礼和丧葬礼。 二、过液阶段的仪式:人的生长过程中,凡是生活各重要阶段相间隔的过程,都是过渡阶段 这时举行的仪式,称过渡阶段的仪式。如少年礼与成年礼之间的所有仪式 三、进入新状况的仪式:过渡阶段后进入重要的生活阶段的所有仪式,都是进入新状况的仪 式。如成年礼、婚礼。 第一节:诞生仪礼 诞生仪礼是人一生的开端礼 。一个婴儿刚一出生,只有通过为他举行的诞生仪礼,他才获得 在社会中的地位。诞生礼可以看作是一个较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大体包括求子仪礼、孕期习 俗、庆贺生子三个阶段的内容,而以庆贺生子为中心部分。 一求子仪礼 民间有种种期盼怀孕得子的习俗,采取向神祈祷、施行巫术行为等方式,按其观念与手段的 特点分为三个主要种类: (一)向神灵祈子。这是最普遍的求子方式。不育妇女到神像前默祷,之后,常伴有“拴娃 This document is generated by free edition of Print2Flash.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娃”的行为。日后生了孩子,要再往庙中去还愿。 (二)由旁人送子。是由亲友或特殊人物向盼望得子的家庭及妇女本人做出象征性的“送 子”举动。首先是送去某种食物,据说妇女吃了可以很快受孕。其次是送去带有多子多孙避 义的某些吉祥物,第三是结合元宵节舞龙等活动送子此外还有“拍喜”、“棒打求子 子会”等习俗。 (三)性器崇拜与性行为模仿巫术。即在某神圣的时间、地点和场合对某种生殖器象征物加 以祭拜和进行交行为的模仿 二孕期习俗 (一)孕妇禁忌。妇女有孕之后,民间常以“有喜”、,“害口”等俗称,悄悄传递信息。孕 妇在饮食、视听、外出等方面有种种禁忌。 (二)孕期馈送。各地有许多领有特色的催生习俗,一般在产期将届时,由娘家送一些缨儿 出生后所需用的衣、食物品。催生礼品有的叫“催生担”,有的叫“吹笙” (三)接生方式。产妇将要分娩的时候,常请来接生婆,这对于稳定产妇的情绪和樱儿顺利 出生都有很大帮助。又“临盆”、“落草”之称。 庆贺生子 一)生命降生仪式:“洗三”。汉族一般是在婴儿出生后第三天举行庆贺仪式。调之“洗 三”或“三朝”。 (二)进入人群仪式:“满月”。产妇在生产后一个月内不能做事,不能出门,叫“坐月子”。 到了一个月,母亲身体基本恢复,婴儿也比较适应了离开母体之后的新的生存环境,所以在 满月这天为婴儿举行由众多亲友参加的庆贺仪式。满月之后,还有在 百天时举行的庆贺仪 式,称“百岁 ,又称“百醉”、“百”等,合义都是祝裙小能够健康长寿 (三)预卜前程的仪式:“周岁”。是小孩诞生礼的最后一个高潮。这一天特别举行检验小 孩天赋和卜测未来前途的“抓周儿”仪式。周岁之后,小孩每年过一次生日,有的地方叫“爬 门槛”,父母煮鸡蛋和长面条给孩子吃。 第二节:成年仪礼 成年仪礼是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仪礼,在我国古代,通称冠礼 近代逐渐废止,只在法律上规定了法定的成年年龄。是用加冠做标识由社会承认并接纳这个 人进入成人行列,在此之前都是“童子”。近世成年仪礼可分三种类型: (一)与婚礼相结合的成年礼。明清以来,冠笄之礼渐不普遍,及至民国时期,大多数人家 习惯于在婚礼的亲迎之前举行这种成年仪式。在婚礼过程中的女子成年礼更为普遍的存在。 (二)与幼子养有习俗相结合的成年礼。许多地方有为男女少年举行庆贺顺利通过养有阶段 的仪式,如广东省的“出花园”、南北方普避的“大生日”和“开锁”等。 (三)相对独立的成年礼。上海松江县一带有青年集体举行的“庆号”仪式,即为拥有成人 资格的名字而互相庆贺。 从“通过仪礼”的角度讲,成年礼具有最为典型的意义. This document is generated by free edition of Print2Flash.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婚姻仪礼 婚是维系人类自身繁衍而社会延续的最基本的制度和活动。又称“嫁娶”,即:女婚为嫁 男姻为娶。又称“婚婧”, 一婚姻俗制的发展概况 1.杂婚。是远古时期人类祖先实行的一种“婚烟”关系,这种关系是远古人在群团生活中 实行的杂乱的两性配偶关系, 没有周定的配偶形式,因而也不可能构成任何家族。它作为最 古的一种婚姻俗制,在民俗科学上主要是一种科学推断, 2.血缘婚。是杂婚的进一步发展,是排斥了父辈与女辈、母辈与子辈的通婚之后,在群团 生活中以同胞兄弟和姐妹之间的婚烟为基础,遂步扩展开来的同辈血缘婚。特点是:把杂婚 的遗风只保留到直系和旁系兄弟姐妹之间的集体婚姻上,其他婚姻关系一律被排斥掉。 3.伙婚。是从血缘婚发展来的一种较为前进的一种婚姻俗制。 和血缘婚的最大区别就在于 伙婚是在排斥了同胞兄弟姐妹通婚这一古俗之后的一种转变形式,是一种过渡的婚俗,特点 是:一群兄弟(亲的、从的、表的及再从、再表的兄弟)和不是自己姐妹的一群不一定是姐 妹的女子通婚,兄弟共妻,女子共夫,女子之间互为“亲密的伙伴”;同样,姐妹共夫,男 子共妻,男女之间互为“亲密的伙伴” 4.对偶婚。血缘婚与伙婚俗中的共夫共妻是多偶婚的结构形式,对偶婚俗制终于把血缘 烟缘纠缠不清的婚姻关系分析清楚了。对偶婚的特点是:以任何一个母系“衣底”的女性为 基础,与其他母系“衣底”的任何男子自愿结成婚州,通过比较简单的议婚缔结婚姻关系, 男子晚上到女家实行同居,白天返回自己的母系“一度”,参加生产,享受分配,形成十分 简单明确地对偶同居关系,这种已经构成夫妻的关系,称作“阿注”关系。 5专偶婚。俗称一夫一委婚俗,是从对偶婚制发展来的,是在对偶婚产生了父权及父权观 念后形成的。父权是专偶婚俗的主要特点。一夫一起的专偶婚在发展中,首次构成了系统的 严格而清晰的亲属关系。 二婚烟的民俗形式 (一)掠夺婚,俗称抢婚,是一种古代婚姻形式,是古代氏族部落外婚时期用战争手段俘获 妇女的一种野蛮的强制婚姻形式。这种形式在许多民族生活中由习俗转为遗风,在当代婚礼 中还保留可某些仪式。 (二)服役婚。是一种古老的婚调形式,是以男子赴女方家服劳役为结婚条件的。这种劳役 是对女家失去一个女劳力的先期赔偿,有一定期限。 (三)买卖婚,是古代氏族外婚议婚的一种发展形势,也是私有制婚俗的一种代表形式。 它是以男方用相当数量财物为代价换娶女方为妻为特点,私有制是这种婚姻的基础和靠山 (四)表亲婚,通常又称姑舅表亲婚,是古老的血缘婚、亚血缘婚的遗风构成的古婚形式之 。右 个民俗传统依据:亲族之间周有的感情基础,兄弟姐妹间在财产继承关系方面的某 种联系,古老的姑舅关系 (五)交换婚,是古代氏族外婚的一种古俗形式,是两个氏族的男方协议互换其姊妹为妻, 或互换其女儿为媳的做法,是一种几乎完全对等的交换议婚形式。 This document is generated by free edition of Print2Flash.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六)转房婚,学术上又称做逆缘婚,是古代“夫兄弟”、“妻姊妹”共夫共妻的残余形式。 表现有兄亡嫂嫁给弟、姊亡妹续嫁给姐丈等。转房婚也应当说是一种财产继承转移的变异形 (七)招养婚,是古已有之的入赘形式的典型样式,民间俗称“招养老女婿”。是一种母系 家族婚制,从妻居、服役婚的古婚遗俗的发展。 (八)招养夫婚,是一种重婚的一素多夫的变异形式,法律无明文规定,在民间却得到承认 在东北俗称“搭伙”或“拉帮套” (九)典妻婚,又称做承典婚,是旧社会买卖婚派生出来的临时婚形式。以男方用财务租用 已婚女子做临时夫妻为其特点。 (十)童养婚,是我国封建剥削制度加家长制产生的一种婚姻畸形。具有极大的剥削性与强 制性。 (十一)指腹婚,俗称“胎婚”,是封建时代兴起的一种包办婚烟形式,特点是:两家女主 人同时余韵,指腹相约,产后如一男一女,结为夫妻,是家长制为子女包办衡定婚约的变态 形武。 (十二)只婚,又称“婚肠婚”,或俗称“鬼婚”,是一种古老的封津迷信的婚俗类型,以 男女两方为已死儿女联州的婚嫁关系为特点的, (十三)共妻婚,是解放前流行于西藏的古婚俗残余形式,是古代血缘婚、亚血缘婚的对偶 变异形式,多以兄弟共妻为特点。 (十四)“阿注”婚,是我国永宁西族现行的一种“望门居”婚俗形式,以女系为主招夫, 男不过门,只到女家偶居为特点。 (十五)试验婚,是过去西南少数民族中常见的婚姻形式,以未正式结婚前先举行试婚同居 仪礼为婚俗持点,是自愿婚的一种萌芽形式。 (十六)自愿婚,是以男女双方性爱为基础和手段的自由婚俗形式。它是以双方在经济、生 活、感情等各方面都保持若平等与均衡,不受其它外力左右或支配为特点的正常婚俗。 三结婚仪礼程式 关于婚姻毅力,中国古代有“六礼“之说,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下面 分阶段介绍婚俗的文化内涵。 (一)相亲、订婚阶段:媒、帖、聘的含义 媒,在我国由来已久,即谋和二姓以成婚,谋介婚姻之人称为媒人,是使婚事得以成立的关 键人物,职权很大。 帖,问名、纳吉之礼,民间俗称“下帖”。取八字、下帖子目的在于“询查天意” 聘是婚礼前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环节。男方送财礼往妇家,表明聘定女方为妻 (二)迎阶段:祈求吉祥、多生贵子的视迎娶之前,女方要准备嫁妆,亲威朋友忙送 “添箱”礼。迎娶前一天送男方家。结婚当大,新郎、新娘要“上头”,新娘还要“开脸” 新房的便桶要在婚礼那天让男童溺尿,新床要遍酒桂圆、莲心、花生、枣子等。接亲多用花 轿。还要断娘“跨火堆”,夫妇拜堂,闹新房。 This document is generated by free edition of Print2Flash.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三)婚礼后,姻亲关系的认可 结婚三日后,有庙见的习俗,庙见的第三天还要“三朝回门”。 丧攀仪礼 简称丧礼或葬礼,是人结束了一生后,由亲属、邻里、友好等进行哀悼、纪年、评价的仪式, 同时也是殓殡祭奠的仪式 一丧葬仪式 (一)初终,指弥留之际。首先确定将死者是否停止呼吸,“属纩”是最常见的一种。紧 接着是招魂,古称“复”。 (二)设床。招魂以后,即设床停尸。 (三)沐浴、更衣。是对死者遗体的清洗装扮,以便其“上路”是顺当无碍,称为小殓。 (四)报丧,是将死讯及时报告给亲朋、邻居和有关部门。 (五)大殓,尸体入棺,是丧葬活动中重要一项,习俗讲究也特别多。大殓后多种祭莫仪式 有朝夕莫,朔望奠以及俗称的“做七”。做七至七七结束。 (六)选择墓地及落葬日,是死者落葬之前各项仪式的最后一步,古时称为“卜宅兆,卜葬 日”。择定时间、地点后,即做好一切准备,将棺木下韩,所谓“入士为安”。 二丧葬类型 (一)土券,是我国古代通用形式,古代殉券也采用同样攀俗 (二)火莽,在我田传袭年久,先行于少数民族中,与我国西北西南高原地区的佛教影响有 一定关联,佛教僧侣多取火葬。 (三)水辈,我国不多见,只在康藏古俗中有用此辈法的。 (四)天葬,又名露天葬或鸟藏、风藏。少数民族这种葬法较多 (五)药物存尸,不属拳法,是处理尸体的古法。埃及“木乃伊”如此,我国西藏高僧也多 用此法,俗称“肉身喇嘛”。 (六)复合莽法,是先后采用多重形式做靠礼的。 (七)腹葬,又亲祖分食死者尸体,举行“人体圣餐礼”,以求死者的佑护 三丧券仪礼中价值观体现 1、孝观念 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总是要通过许多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丧葬中则是通过礼仪形式 “中国传统的殡绰礼仪中贯穿若家的‘孝文化',各礼仪环节是按孝道的思路设计的。 孝观念在葬礼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对丧葬的重视和对丧葬质量的重视。 2、和的观念 This document is generated by free edition of PrintFlash.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在文化价值取向上,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以和谐文化模式为基础。”《论语》上也说: “礼之用,和为贵”。在丧礼仪中也体现出“和”的文化价值观念。它主要表现在,通过 丧辈礼仪实现人与人之间 人与群体和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第一,通过丧 仪活动达到家室和宗族的和谐。丧事的处理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行为,它 往往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行为。在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中,葬礼是一件大事,也是民间各种 仪式中最为隆重,也最为铺张讲究的仪式,丧事不是由几个人单独完成了,而是需要家族成 员的参与。莽礼是公开性的活动,也是一次社会聚合的机会,通过葬事的处理达到家庭的和 谐,家族内的相互了解和和,达到了邻里之间的互助,尤其重要的是,通过丧莽礼仪活动 达到了对子孙后代的教育。由此可见,丧韩礼仪的和的功能以及教育功能也具有不可忽视的 重要意义.第二,丧葬礼仪中还含有人与自然和诺的观念,人从自然中来,又回到自然中去, 比如“人士为安”的观念就是一个明显的写照。 五、作业 记录分析你家乡的人生礼仪文化内涵。 六、主要参考资料 《中国民俗学教程》苑利顾军著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3年10月 《中国民俗学》 乌丙安著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85年8月 《二十世纪中国民俗经典社会民俗卷》 苑利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年3月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4年 《中国文化常识》,任启亮,香港中国旅游出版社,200 七、课后记 This document is generated by free edition of Print2Flash.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