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高三级语文导学案 第20周第1课时课题:《高考考点之文言虛词1》 编写人:丁晓军编写时间:2013.1.2使用时间:2013-1-16学案编号:58审核人 班 组姓名组评 师评 【学习目标】1.了解高考文言文虚词考点的基本要求。 2.掌握常见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 【学习重点】掌握而、何、乎、乃、其、且意义及用法。 【学习难点】准确辨析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课前背诵】《劝学》 【“考纲”解读】 2012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而且 明确列出18个常见的文言虚词。虚词的数量虽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既是高考文言文复习的重 点,也是高考试题中的一个难点。 所谓“常见”,指以《大纲》中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为重点。 所谓“在文中”,指主要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及用法的能力。 、自主学 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五人墓碑记》)( (4)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8)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而:(1)-(连词。分别表示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因果、修饰关系。 (8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也可译为“你(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2、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4)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 (6)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7)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8)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9)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何:(1)-(3)问代词。其中(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2作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1 高三级 语文导学案 第 20 周 第 1 课时 课题:《高考考点之文言虚词 1》 编写人:丁晓军 编写时间:2013.1.2 使用时间:2013-1-16 学案编号:58 审核人: 班 组 姓名 组评: 师评: 【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虚词考点的基本要求。 2.掌握常见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 【学习重点】掌握而、何、乎、乃、其、且意义及用法。 【学习难点】准确辨析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课前背诵】《劝学》 【“考纲”解读】 2012 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而且 明确列出 18 个常见的文言虚词。虚词的数量虽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既是高考文言文复习的重 点,也是高考试题中的一个难点。 所谓“常见”,指以《大纲》中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为重点。 所谓“在文中”,指主要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及用法的能力。 一、自主学习 1、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⑴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 ⑵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 ⑶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五人墓碑记》)( ) ⑷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 ⑸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 ⑹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 ⑺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 ⑻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 而:⑴-⑺连词。分别表示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因果、修饰关系。 ⑻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也可译为“你(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2、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⑴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 ⑵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⑶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 ⑷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⑸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 ⑹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 ⑺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 ⑻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 ⑼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 何:⑴-⑶疑问代词。其中⑴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⑵作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4)(5疑问副 词。其中(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5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 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6)(8【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 什么”。(9)【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 么”“凭什么”等 3、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 ⑤众言同,于是乎书。一一方苞《狱中杂记》。( 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 ⑧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 ⑨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⑩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乎:①⑤语气助词:①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②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③表 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④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⑤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⑥⑧介词,分别相当于“于”“对”“比”;可作词尾,⑨⑩译为“…….样子”“……地”。 4、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3)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赢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5)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6)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乃:(1)(4)副词。其中(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于是(项王乃复引兵而 东)”这才”等(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 可译为“是”就是”等。 (5代词。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今欲发之,乃肯从我乎?《汉书·翟 义传》)”。不能作宾语。 (6)【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5、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4)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5)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8)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9)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 0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祭十二郎文》)(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2 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⑶作定语,可译为“什么”。⑷⑸疑问副 词。其中⑷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⑸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 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⑹-⑻【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 什么”。⑼【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 么”“凭什么”等。 3、 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 )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 ) 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 ) 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 ) ⑤众言同,于是乎书。——方苞《狱中杂记》。 ( ) 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 )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 ( ) ⑧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 ) ⑨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 ) ⑩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 乎:①-⑤语气助词:①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②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③表 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④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⑤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⑥-⑧介词,分别相当于“于” “对”“ 比”;可作词尾,⑨⑩译为“……的样子”“……地”。 4、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⑴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⑵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 ⑶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 ⑷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 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 ⑹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 乃:⑴-⑷副词。其中⑴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于是(项王乃复引兵而 东)”“这才”等⑵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⑶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⑷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 可译为“是”“就是”等。 ⑸代词。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今欲发之,乃肯从我乎?《汉书·翟 义传》)”。不能作宾语。 ⑹【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5、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⑴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⑵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 ⑶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 ⑷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 ⑸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 ⑹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 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 ⑻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 ⑼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 ⑽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祭十二郎文》)( )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D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①D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其:()(5代词。其中(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 “它的”包括复数)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 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修饰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不能加“的”。 (3)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4)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6)(9)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揣测、反诘、期望、商量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搭配。视 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一定”“还是”等或省去不译 00QD连词。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表选择,可译为“是…还是…” QD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6、解释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 (1)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4)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5)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6)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且:(1)-(4)连词。递进关系,“并且”、“况且”;让步关系,“尚且”并列关系 (5(6)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问题生成】 二、合作探究 1、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 战乎?故冯婉贞日:“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 之于蓝而(5)青于蓝。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刀)思也。众应之 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 行,乃巾帼英杰而(11)。 解析:1、连词,并列关系2、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3、连词,假设关系4 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 连词,转折关系6、连词,递进关系7、连词 修饰关系8、不久,一会儿9、连词,承接关系10、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 ”11、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肯定 判断“何”在文段中的意义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3 ⑾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 ⑿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 )其:⑴-⑸代词。其中⑴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 “它的”包括复数)。 ⑵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 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修饰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不能加“的”。 ⑶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 或“我(自己)”。 ⑷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⑸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⑹-⑼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揣测、反诘、期望、商量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搭配。视 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一定”“还是”等或省去不译。 ⑽ ⑾连词。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表选择,可译为“是……还是……”。 ⑿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6、解释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 ⑴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 ⑵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 ⑶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 ⑷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⑸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 ⑹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 且:⑴-⑷连词。递进关系,“并且”、“况且”;让步关系,“尚且”;并列关系。 ⑸⑹副词。相当于“将”“ 将要”“ 暂且”“ 姑且” 【问题生成】 二、合作探究 1、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 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 之于蓝而(5)青于蓝。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7)思也。众应之。 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 行,乃巾帼英杰而(11)。 解析:1、连词,并列关系 2、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3、连词,假设关系 4、 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 5、连词,转折关系 6、连词,递进关系 7、连词, 修饰关系 8、不久,一会儿 9、连词,承接关系 10、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 了” 11、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肯定。 2、判断“何”在文段中的意义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也?其所据何(3)为? 原其理,乃爱之深也。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然何(5)人能忘情耶?何以(6 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 解析: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疑问代词,可译为“为什么”3、疑问 代词,可译为“什么”4、疑问副词,可译为“多么”5、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6、可译 为“凭什么”7、可译为“怎么样 3、判断“乃”在文段中的意义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1)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2) 翁”一句,大为感佩,乃(3)忠贞之土也!然亦有人不齿,乃(4)日:“此徒沽名耳。” 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5)不得已而谢。原其言,炒作乃尔(6),无乃(7)自高耳。 解析:(1)副词,表承接,于是。(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你”、“你的”。(3)副词,表 判断,相当于“为 是”、“就是”。(4)副词,表转折,相当于“竟然”、“却”。(5)副词 表条件,相当于“才”。(6)复音虚词,相当于“样子”。(7)复音虚词,表猜测,相当于“恐怕… 吧 4、判断“其”在文段中的意义 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之,得饱其(4)口福。 狼日:“甚(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日:“羊数詈言,甚(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 其(7)无闫邪,其(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许之! 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甚(13)修远矣,护 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解析:1、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2、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3、代 词,可译为“其中”4、代词,可译为“我,自己”5、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又6、代词,可译 为“他的”7、8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9、第三人称代词,它们10、 指示代词,可译为“那”11、副词,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12、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 怎么13、助词,补足音节,不译 课堂作业 1、下列加点的“且”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B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C.吾攻赵,旦暮且下 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E.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F.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CEF(A将近。几乎B暂且,姑且C将要,马上D尚且E将要,马上F将要,马上)】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4 “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也?其所据何(3)为? 原其理,乃爱之深也。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然何(5)人能忘情耶?何以(6) 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 解析: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 2、疑问代词,可译为“为什么” 3、疑问 代词,可译为“什么” 4、疑问副词,可译为“多么” 5、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 6、可译 为“凭什么” 7、可译为“怎么样” 3、判断“乃”在文段中的意义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1)读之。至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2) 翁”一句,大为感佩,乃(3)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4)曰:“此徒沽名耳。” 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5)不得已而谢。原其言,炒作乃尔(6),无乃(7)自高耳。 解析:(1)副词,表承接,于是。(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你”、“你的”。(3)副词,表 判断,相当于“为”、“是”、“就是”。(4)副词,表转折,相当于“竟然”、“却”。(5)副词, 表条件,相当于“才”。(6)复音虚词,相当于“样子”。(7)复音虚词,表猜测,相当于“恐怕…… 吧”。 4、判断“其”在文段中的意义 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之,得饱其(4)口福。” 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 其(7)无闻邪,其(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许之!” 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 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解析:1、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2、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3、代 词,可译为“其中” 4、代词,可译为“我,自己” 5、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又 6、代词,可译 为“他的” 7、8 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 9、第三人称代词,它们 10、 指示代词,可译为“那” 11、副词,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12、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 怎么 13、助词,补足音节,不译 三、课堂作业 1、下列加点的“且”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B.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C.吾攻赵,旦暮且下 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E.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F.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CEF(A 将近。几乎 B 暂且,姑且 C 将要,马上 D 尚且 E 将要,马上 F 将要,马上)】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 ①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②曰:壮士,能复饮乎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比②助词,表疑问语气③助词,表揣测语气④词尾)乎】 四、课外作业:归纳、何、乎、乃、其、且意义及用法。 【课堂小结】 【我的收获】 【我的疑惑】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5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②曰:壮士,能复饮乎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比 ②助词,表疑问语气 ③助词,表揣测语气 ④词尾)乎】 四、课外作业:归纳、何、乎、乃、其、且意义及用法。 【课堂小结】 【我的收获】 【我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