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一叶总关情 我看2009年高考语文试卷 武汉市新洲区第一中学潘美元 今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异彩纷呈,像湖北卷的科技说明文选《数字海洋》,展示了人类对 海洋的新视点,20题的仿句,既是对“幸福”的诠释,又是对课本的回归,的确是可圈可点。 再如山东卷散文选《记住回家的路》,旨在告诉青年学子面对花花世界,要守住自己的精神家 园,让学生在做题时享受一次心灵洗礼。而北京卷,不仅是《昆曲》、《司马祠》等反映中华 文化底蕴的文章选得好,试卷的结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4篇选文增大了阅读量。符合现代社 会信息多,阅读量大的要求。为了使高考卷臻于完美,作为语文教师,我在白璧上寻找一点 瑕疵以就教于方家 湖北卷第3题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刚刚苏醒的大地上,袅袅炊咽弥漫开去,远¢传来汪汪的狗吠声,一切显得那么静谧。 B.历史如同一条长河,从源头连绵不断地流去,每一个阶段都貝有特立独行的标志。 C.演讲是一种艺术。演讲中势如破竹的滔滔雄辯,侃侃而谈,未必能赢得高明的听众 D.小面瀼斑在窝峡籴中,平骨得緞缎般,稍微抖滅羕来,精缒谜人 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选B当然没有错,但A、C两个带点词语的使用则未必尽 当。先说C项,用“势如破竹”修饰“雄辩”当不当呢?据《现代汉语词典》注释,势如破 竹:形势像劈竹子一样,劈开上端之后,底下的随着刀刃分开了。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辞海》的注释,先引文说明它的原始义,“后因以势如破竹形容作战或工作节节胜利,毫无 阻碍”。接着举例:“其后以之取燕,以之拔齐,势如破竹,皆迎刃而解者。”(《野客丛书·韩 信之幸》)从两个词典的注释及举例来看,“势如破竹”后用来比喻(或形容)作战或工作节 节胜利,毫无阻碍。而从C项来看,“势如破竹”和“滔滔不绝”是一个意思,意谓讲话的人 言语流畅,如江河之水滔滔不绝,有“毫无阻碍”,却没有“节节胜利”的意思,因为会说不 定能说贏。而且这个成语的出处也正是杜预谈对东吴作战,《辞海》的举例与杜预的原意 脉相承,谈的是战争,是节节胜利,所以我以为C项“势如破竹”的用法未必妥当 A项的“弥漫”,《现代汉语词典》释为:(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举例:烟雾 弥漫。乌云弥漫了天空。《辞海》解释,弥漫:充盈、洋溢貌,多形容水势盛大。而从A项的 语境来看,是写炊烟由缭绕上升(袅袅)转而向四周散去,是消散而不是充满。这个意境是 清新的、静谧的、田园的、美好的,如果炊烟充满大地,村庄都笼罩在烟雾中,人们会感到
- 1 - 一枝一叶总关情 ——我看 2009 年高考语文试卷 武汉市新洲区第一中学 潘美元 今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异彩纷呈,像湖北卷的科技说明文选《数字海洋》,展示了人类对 海洋的新视点,20 题的仿句,既是对“幸福”的诠释,又是对课本的回归,的确是可圈可点。 再如山东卷散文选《记住回家的路》,旨在告诉青年学子面对花花世界,要守住自己的精神家 园,让学生在做题时享受一次心灵洗礼。而北京卷,不仅是《昆曲》、《司马祠》等反映中华 文化底蕴的文章选得好,试卷的结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4 篇选文增大了阅读量。符合现代社 会信息多,阅读量大的要求。为了使高考卷臻于完美,作为语文教师,我在白璧上寻找一点 瑕疵以就教于方家。 湖北卷第 3 题: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刚刚苏醒的大地上,袅袅炊烟弥漫..开去,远处传来汪汪的狗吠声,一切显得那么静谧。 B.历史如同一条长河,从源头连绵不断地流去,每一个阶段都具有特立独行 ....的标志。 C.演讲是一种艺术。演讲中势如破竹 ....的滔滔雄辩,侃侃而谈,未必能赢得高明的听众。 D.水面镶嵌在高峡深谷中,平滑得像绸缎一般,稍微抖一抖波纹便荡漾起来,精致..且迷人。 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选 B 当然没有错,但 A、C 两个带点词语的使用则未必尽 当。先说 C 项,用“势如破竹”修饰“雄辩”当不当呢?据《现代汉语词典》注释,势如破 竹:形势像劈竹子一样,劈开上端之后,底下的随着刀刃分开了。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辞海》的注释,先引文说明它的原始义,“后因以势如破竹形容作战或工作节节胜利,毫无 阻碍”。接着举例:“其后以之取燕,以之拔齐,势如破竹,皆迎刃而解者。”(《野客丛书·韩 信之幸》)从两个词典的注释及举例来看,“势如破竹”后用来比喻(或形容)作战或工作节 节胜利,毫无阻碍。而从 C 项来看,“势如破竹”和“滔滔不绝”是一个意思,意谓讲话的人 言语流畅,如江河之水滔滔不绝,有“毫无阻碍”,却没有“节节胜利”的意思,因为会说不 一定能说赢。而且这个成语的出处也正是杜预谈对东吴作战,《辞海》的举例与杜预的原意一 脉相承,谈的是战争,是节节胜利,所以我以为 C 项“势如破竹”的用法未必妥当。 A 项的“弥漫”,《现代汉语词典》释为:(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举例:烟雾 弥漫。乌云弥漫了天空。《辞海》解释,弥漫:充盈、洋溢貌,多形容水势盛大。而从 A 项的 语境来看,是写炊烟由缭绕上升(袅袅)转而向四周散去,是消散而不是充满。这个意境是 清新的、静谧的、田园的、美好的,如果炊烟充满大地,村庄都笼罩在烟雾中,人们会感到
室息,哪里还有什么清新、静谧可言?所以也未必妥当。 无独有偶,2009年全国卷Ⅱ所选古文《宋书·郭原平传》的翻译有一处出现了明显的错 误,“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出卷专家所认同的翻译是“府君 如果因我的孝义行为而给以赏赐,那么,我认为自己没有一点善行,所以不能随便给这种赏 赐”。何以知道他遵从这种翻译呢?因为第10题D项是关于内容概括的正确选项:“太守蔡兴 宗送米给他,他坚决推辞;有人劝他别拒绝,原平谦虚地说,自己没有一点善行,不当受到 赏赐。” 这句话正确的翻译应该是“府君如果因我的孝义行为而给以赏赐,那么有一点善行的人 没有谁(或没有哪个有一点善行的人)不能享受这种赏赐”,理由如下 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表肯定的意思,即只要有一点善行的人,都能享受这种赏赐。 根据句子的对称性推知,它跟下句一样是强调有资格接受这种赏赐的人很多。“府君 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 人而已。”(如果因为我贫穷衰老而馈赠,而八九十岁的老人很多,家家都很贫困,并非只 是我一个罢了)后句是说如果因我贫穷衰老而馈赠,那么社会上贫穷衰老的人很多,都应该 受到赏赐。前后两句都是把“我”和社会上同类人进行对比,句式是基本对称的,语意是基 本相同的 三、古人可以谦虚,但不会颠倒黑白。郭原平孝顺父母,仗义助人,积善数十年,他可 以谦虚地说自己善行不多,善举不大,但不能说自己没有一点善行,如果那样说就是矫情 所以我认为全国卷Ⅱ采用的翻译是错误的。那也意味着第10题D项(“原平谦虚地说, 自己没有一点善行”)关于内容的概括是错误的,因此第10题就有两个“不正确”的选项。 值得商榷的还有2009年山东卷14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的“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第(2)题的标准答案是这样的:诗人的情感由孤寂而变得精神振奋。正当诗人心境孤寂 时,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凭栏眺望,这幅色彩鲜明的图象,充满画意,不妨当作 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在客心孤迴之时,意绪本来有些落寞无聊,流目江上,忽见这样 幅美丽图象,精神振奋,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不少
- 2 - 窒息,哪里还有什么清新、静谧可言?所以也未必妥当。 无独有偶,2009 年全国卷 II 所选古文《宋书·郭原平传》的翻译有一处出现了明显的错 误,“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出卷专家所认同的翻译是“府君 如果因我的孝义行为而给以赏赐,那么,我认为自己没有一点善行,所以不能随便给这种赏 赐”。何以知道他遵从这种翻译呢?因为第 10 题 D 项是关于内容概括的正确选项:“太守蔡兴 宗送米给他,他坚决推辞;有人劝他别拒绝,原平谦虚地说,自己没有一点善行 ........,不当受到 赏赐。” 这句话正确的翻译应该是“府君如果因我的孝义行为而给以赏赐,那么有一点善行的人 没有谁(或”没有哪个有一点善行的人”)不能享受这种赏赐”,理由如下。 一、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表肯定的意思,即只要有一点善行的人,都能享受这种赏赐。 二、根据句子的对称性推知,它跟下句一样是强调有资格接受这种赏赐的人很多。“府君 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 一人而已。”(如果因为我贫穷衰老而馈赠,而八九十岁的老人很多,家家都很贫困,并非只 是我一个罢了)后句是说如果因我贫穷衰老而馈赠,那么社会上贫穷衰老的人很多,都应该 受到赏赐。前后两句都是把“我”和社会上同类人进行对比,句式是基本对称的,语意是基 本相同的。 三、古人可以谦虚,但不会颠倒黑白。郭原平孝顺父母,仗义助人,积善数十年,他可 以谦虚地说自己善行不多,善举不大,但不能说自己没有一点善行,如果那样说就是矫情。 所以我认为全国卷 II 采用的翻译是错误的。那也意味着第 10 题 D 项(“原平谦虚地说, 自己没有一点善行”)关于内容的概括是错误的,因此第 10 题就有两个“不正确”的选项。 值得商榷的还有 2009 年山东卷 14 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的“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第(2)题的标准答案是这样的:诗人的情感由孤寂而变得精神振奋。正当诗人心境孤寂 时,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凭栏眺望,这幅色彩鲜明的图象,充满画意,不妨当作 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落寞无聊,流目江上,忽见这样一 幅美丽图象,精神振奋,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不少
我觉得这个答案最重要的一点没有揭示出来。作者坐船前行,无风的水面一平如镜,忽 然起风了,风还有点紧,吹得白云飘飘,清冷的感觉让人感到秋肃的到来。随着行程的深入, 诗人旅途的孤寂也慢慢加深,正在孤寂无聊之时,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一红袖(年轻貌美) 女子凭栏眺望,于是眼睛一亮,精神一振,因为这凭栏的红袖让诗人联想到另一个“红袖 可能是他的妻、妾,抑或是他的相好,总之是“红颜知已”,于是诗人又陷入更深的思念 之中,他把自己的这种经历和感受写下来,寄出去。这从诗题上也可以得到印证,“寄远” 寄给远方的人,表达“我”对“她”的思念。所以我以为在原答案要加上一句,“然后想起远 方的红袖,于是陷入更深的离愁”。倘若是写自己在旅途中的一次“眼福”,寄给男士,格调 不高,意义寥寥;寄给女士,徒增醋意而已 杜牧是著名的风流才子,经常出入秦楼楚馆,有一批红颜知已,所谓“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因此《寄远》很可能就是他的《遺怀》《赠别》的姊妺篇。 另外山东卷的第4题也值得高榷。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A.在某些传染病暴发初期,医学专家最感左右为难的是,如何判断和预测疫情的规模和 发展趋势,以便为公共决策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B.大型实景舞剧《长恨歌》的演员们充分利用华清池的空间,以优美的舞姿把发生在 千多年前的爱情悲剧演绎得动人心弦,幻若梦境 C.再完美的机制也得靠人去操作,一旦机会主义,暴利主义成为心底横行之猛兽,即便 要付出天大的代价,破坏制度和规则者也会前赴后继。 D.广交会为企业提供了内外贸对接的契机,但这种对接不可能挥而就,绝大多数出口 企业由于不熟悉国内市场,即使有意内销也无从着手 参考答案选A 答案未提供“左右为难”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词海》都未收录这个词语,按平时 的理解,应是一种两难境地。记得小时候读《宝莲灯》的剧本,沉香打死了太师的儿子要偿 命,他的父亲刘彦昌觉得让沉香偿命,对不起沉香的母亲华山娘娘;让沉香的弟弟秋儿偿命, 又对不起后来的夫人。他唱道“左难右难难坏了我……”那就是左右为难的意思,也就是两 难境地。可是A项的语境,只是“为难”而不是“左右为难”,“疫情的规模”和“疫情的发 展趋势”是一个事物(或问题)的两个阶段,而不是一个事物处在两难境地。还有“判断” 和“预测”用在这里也值得研究,“预测”是事前估计,“判断”是明确“断定”,那么应是“预 测”在前,“判断”在后;如果说“预测”也有“判断”的意思,那就没有必要重复使用。还 有一种情况可能是“判断”“疫情的规模”,“预测”“疫情”的“发展趋势”,如果是这样就应 该分开说
- 3 - 我觉得这个答案最重要的一点没有揭示出来。作者坐船前行,无风的水面一平如镜,忽 然起风了,风还有点紧,吹得白云飘飘,清冷的感觉让人感到秋肃的到来。随着行程的深入, 诗人旅途的孤寂也慢慢加深,正在孤寂无聊之时,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一红袖(年轻貌美) 女子凭栏眺望,于是眼睛一亮,精神一振,因为这凭栏的红袖让诗人联想到另一个“红袖” ——可能是他的妻、妾,抑或是他的相好,总之是“红颜知已”,于是诗人又陷入更深的思念 之中,他把自己的这种经历和感受写下来,寄出去。这从诗题上也可以得到印证,“寄远”, 寄给远方的人,表达“我”对“她”的思念。所以我以为在原答案要加上一句,“然后想起远 方的红袖,于是陷入更深的离愁”。倘若是写自己在旅途中的一次“眼福”,寄给男士,格调 不高,意义寥寥;寄给女士,徒增醋意而已。 杜牧是著名的风流才子,经常出入秦楼楚馆,有一批红颜知已,所谓“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因此《寄远》很可能就是他的《遣怀》《赠别》的姊妹篇。 另外山东卷的第 4 题也值得高榷。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 A.在某些传染病暴发初期,医学专家最感左右为难 ....的是,如何判断和预测疫情的规模和 发展趋势,以便为公共决策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B.大型实景舞剧《长恨歌》的演员们充分利用华清池的空间,以优美的舞姿把发生在一 千多年前的爱情悲剧演绎得动人心弦 ....,幻若梦境。 C.再完美的机制也得靠人去操作,一旦机会主义,暴利主义成为心底横行之猛兽,即便 要付出天大的代价,破坏制度和规则者也会前赴后继 ....。 D.广交会为企业提供了内外贸对接的契机,但这种对接不可能一挥而就 ....,绝大多数出口 企业由于不熟悉国内市场,即使有意内销也无从着手。 参考答案选 A 答案未提供“左右为难”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词海》都未收录这个词语,按平时 的理解,应是一种两难境地。记得小时候读《宝莲灯》的剧本,沉香打死了太师的儿子要偿 命,他的父亲刘彦昌觉得让沉香偿命,对不起沉香的母亲华山娘娘;让沉香的弟弟秋儿偿命, 又对不起后来的夫人。他唱道“左难右难难坏了我……”那就是左右为难的意思,也就是两 难境地。可是 A 项的语境,只是“为难”而不是“左右为难”,“疫情的规模”和“疫情的发 展趋势”是一个事物(或问题)的两个阶段,而不是一个事物处在两难境地。还有“判断” 和“预测”用在这里也值得研究,“预测”是事前估计,“判断”是明确“断定”,那么应是“预 测”在前,“判断”在后;如果说“预测”也有“判断”的意思,那就没有必要重复使用。还 有一种情况可能是“判断”“疫情的规模”,“预测”“疫情”的“发展趋势”,如果是这样就应 该分开说
总之,A项不仅成语使用不是最恰当的,而且表述也有问题。 山东卷的12题也存在问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用十天的时间没有攻下原邑而主动撤兵。由于坚守诚信,文公感动了原邑和卫 国人,反而得到两地。孔子对此表示赞赏。 B.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魏文侯在“会天疾风”时仍不失信于 虞人,体现出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 C.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欺骗将土而失信于 军,险致全军覆没。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 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授受了贿赂。卫嗣公知 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他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明察秋毫。 这个题标准答案选D项,但C项也存在问题。 关于楚厉王的故事参考译文是这样的“……楚厉王有了警报,就用敲鼓的方式来和民众 起防守。有一天喝醉了酒,就错误地敲打鼓,民众大惊。楚厉王派人去阻止民众,说:“我 喝醉了酒和身边的人开玩笑,误打了鼓。” 原文两处说:“过而击之也”“过击之也”,都有“过”,表示是“误”打了,而C项表述 为“因醉酒击鼓为戏”,那是明知是错的却要做,像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与原文因醉酒与身边 的人游戏而误打了鼓,意思有很大区别。一个是有心捉弄臣民,把国事当儿戏;一个是无心 之失。至少在字面上漏掉了一个“过”字。 所以C项也是不正确的 该卷的6题也不够严谨 该题是要选出不正确的选项,答案提供的选项是B B项说:“簖桥的主要功能是方便渔人用簖捕鱼蟹”。答案解析:原文说“而且依簖设桥, 以方便捕捉鱼蟹和到孤山的交通”,主要功能应有两种。 可是原文第四段说:“而‘簖桥’则是与捕鱼蟹之‘簖’相伴的一种桥,它主要是用来协 助捕鱼蟹的”,白纸黑字,清楚明白。这至少说明思考欠严谨,让答案“打架”。“依簖设桥” 人也可从桥上行走,交通就成了它的另一个作用。虽然有两个作用,但有主次之分,文中没 有仼何地方说簖桥的主要功能是方便交通,所以“答案解析”不能驳倒第四段的论据,也就 不能证明B项是错误的。 古人说:“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促织》)我们出卷的专家出的每一道题 都关系到考生的命运,你们的一点疏忽将扼杀许多人,所以每一道题都必须反复推敲。板桥 先生有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 4 - 总之,A 项不仅成语使用不是最恰当的,而且表述也有问题。 山东卷的 12 题也存在问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文公用十天的时间没有攻下原邑而主动撤兵。由于坚守诚信,文公感动了原邑和卫 国人,反而得到两地。孔子对此表示赞赏。 B.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魏文侯在“会天疾风”时仍不失信于 虞人,体现出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 C.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欺骗将士而失信于 军,险致全军覆没。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 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知 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他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明察秋毫。 这个题标准答案选 D 项,但 C 项也存在问题。 关于楚厉王的故事参考译文是这样的“……楚厉王有了警报,就用敲鼓的方式来和民众 一起防守。有一天喝醉了酒,就错误地敲打鼓,民众大惊。楚厉王派人去阻止民众,说:“我 喝醉了酒和身边的人开玩笑,误打了鼓。” 原文两处说:“过而击之也”“过击之也”,都有“过”,表示是“误”打了,而 C 项表述 为“因醉酒击鼓为戏”,那是明知是错的却要做,像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与原文因醉酒与身边 的人游戏而误打了鼓,意思有很大区别。一个是有心捉弄臣民,把国事当儿戏;一个是无心 之失。至少在字面上漏掉了一个“过”字。 所以 C 项也是不正确的 该卷的 6 题也不够严谨 该题是要选出不正确的选项,答案提供的选项是 B B 项说:“簖桥的主要功能是方便渔人用簖捕鱼蟹”。答案解析:原文说“而且依簖设桥, 以方便捕捉鱼蟹和到孤山的交通”,主要功能应有两种。 可是原文第四段说:“而‘簖桥’则是与捕鱼蟹之‘簖’相伴的一种桥,它主要是用来协 助捕鱼蟹的”,白纸黑字,清楚明白。这至少说明思考欠严谨,让答案“打架”。“依簖设桥” 人也可从桥上行走,交通就成了它的另一个作用。虽然有两个作用,但有主次之分,文中没 有任何地方说簖桥的主要功能是方便交通,所以“答案解析”不能驳倒第四段的论据,也就 不能证明 B 项是错误的。 古人说:“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促织》)我们出卷的专家出的每一道题 都关系到考生的命运,你们的一点疏忽将扼杀许多人,所以每一道题都必须反复推敲。板桥 先生有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2009-11-29
- 5 - 2009-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