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专题复习
文言虚词专题复习 (二)
课前尝试:温故知新 尝试一:补写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离骚》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琵琶行》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陋室铭》
课前尝试:温故知新 ◼ 尝试一:补写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 )。——《离骚》 2、( ),( )。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琵琶行》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 )。——《陋室铭》
课前尝试:温故知新 尝试一:补写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 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离骚》 2、(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琵琶行》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陋室铭》
课前尝试:温故知新 ◼ 尝试一:补写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 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 2、(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行》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陋室铭》
课前尝试:温故知新 尝试二:翻译下列句子 1、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求,即 冉有,人名)(《季氏将伐颛臾》 2、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3、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
课前尝试:温故知新 ◼ 尝试二:翻译下列句子。 1、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求,即 冉有,人名)(《季氏将伐颛臾》) 2、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3、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
课前尝试:温故知新 尝试二:翻译下列句子。 1、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求,即冉有,人名) (《季氏将伐颛臾》) 译:孔子说:“冉有,恐怕该责备你吧? 2、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译:而我也后悔自己跟随着他们(出洞来),从而不能够尽情享 受那游玩的乐趣 3、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 译:樊哙说:“我对死亡尚且不回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呢!
课前尝试:温故知新 ◼ 尝试二:翻译下列句子。 1、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求,即冉有,人名) (《季氏将伐颛臾》) 译:孔子说:“冉有,恐怕该责备你吧?” 2、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译:而我也后悔自己跟随着他们(出洞来),从而不能够尽情享 受那游玩的乐趣。 3、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译:樊哙说:“我对死亡尚且不回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呢!
展示本节课教学目标 1、归纳、巩固“乃、其、且”的常见意义 与用法。 2、在文言翻译中落实“乃、其、且”的常 见意义与用法。 3、体会古今语言的传承
展示本节课教学目标: ◼ 1、归纳、巩固“乃、其、且”的常见意义 与用法。 ◼ 2、在文言翻译中落实“乃、其、且”的常 见意义与用法。 ◼ 3、体会古今语言的传承
课堂尝试:自我探究与归纳 学生自主归纳“乃、其、且”这三个文 言虚词的常见意义与用法。(见《核按钮》 附录P61-62) 习小组探究“乃、其、且”的常见意 义与用法,并尝试找出这三个文言虚词的重 难点义项。 师生互动质疑,共同明确、巩固“乃 其、且”在考试中需重点注意的乂项
课堂尝试:自我探究与归纳 ◼ 一、学生自主归纳“乃、其、且”这三个文 言虚词的常见意义与用法。(见《核按钮》 附录P61—62) ◼ 二、学习小组探究“乃、其、且”的常见意 义与用法,并尝试找出这三个文言虚词的重 难点义项。 ◼ 三、师生互动质疑,共同明确、巩固“乃、 其、且”在考试中需重点注意的义项
尝试归纳:乃 副词 1、表承接:于是,就,便。 表条件:才 3、表转折:竞然(出乎意外),却 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4、表限制范围、数量、程度:仅仅,只,才。 例: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 5、表判断:是,就是 例: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尝试归纳:乃 ◼ 一、副词 ◼ 1、表承接:于是,就,便。 ◼ 2、表条件:才。 ◼ 3、表转折:竟然(出乎意外),却。 ◼ 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 4、表限制范围、数量、程度:仅仅,只,才。 ◼ 例: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 ◼ 5、表判断:是,就是。 ◼ 例: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尝试归纳:乃 代词 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有时也 用作主语,译为“你” 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无乃.乎(与、欤)? 固定句式,表猜测:恐怕.…吧 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 后乎?(《勾践灭吴》
尝试归纳:乃 ◼ 二、代词 ◼ 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有时也 用作主语,译为“你”。 ◼ 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示儿》) ◼ 三、无乃……乎(与、欤)? ◼ 固定句式,表猜测:恐怕……吧。 ◼ 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 后乎?(《勾践灭吴》)
尝试归纳:其 代词 1、人称代词。他(她、它),他(她、它)们。 人称代词。表领有:他(她、它)的,他(她 它)们的 3、人称代词。我,我的,自己。 4、指示代词。表远指:那,那个,那些,那里。 例: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5、指示代词。其中的 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 记》
尝试归纳:其 ◼ 一、代词 ◼ 1、人称代词。他(她、它),他(她、它)们。 ◼ 2、人称代词。表领有:他(她、它)的,他(她、 它)们的。 ◼ 3、人称代词。我,我的,自己。 ◼ 4、指示代词。表远指:那,那个,那些,那里。 ◼ 例: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 5、指示代词。其中的。 ◼ 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