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抓手的选取 韶关市田家炳中学王军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过分强调“字字落实,句句清楚”, 习惯于翻译一段,分析一段,篇篇如此,堂堂如此,经典被肢解,美 妙的情思理趣上气不接下气。系统论强调整体性原则,我们以为这 原则也适用于文言文阅读教学。 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抓手指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 围绕这一抓手可以对文本进行整体系统地处理,将学生引入文本世 界,将文言文课堂演译成一篇结构完整、行云流水的美文。 文言文阅读教学抓手的选取时,要从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出发, 坚持几个原则:(1)四两拔千金。选择的抓手越小巧,便于师生集中 有限的时间直抵教学目标,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做到一课一得。(2) 透辟深刻,切中肯綮。抓手应是师生研读全文的一个突破口,这个点 必须有较强的辐射性,有一定的深度。(3)深颖独特,易于激趣。选 择的抓手,力求做到一开始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增强学生学习 课文的兴趣。 下面结合自己的上课所得及杂志公开发表的一些课例谈一谈选 取抓手的操作 1、一个“其”字指向课文疏通 游记类文章中经常使用“其”字,如柳宗元《小石城山记》中 有11个,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多达20个,而这些“其”字大
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抓手的选取 韶关市田家炳中学 王军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过分强调“字字落实,句句清楚”, 习惯于翻译一段,分析一段,篇篇如此,堂堂如此,经典被肢解,美 妙的情思理趣上气不接下气。系统论强调整体性原则,我们以为这一 原则也适用于文言文阅读教学。 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抓手指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 围绕这一抓手可以对文本进行整体系统地处理,将学生引入文本世 界,将文言文课堂演译成一篇结构完整、行云流水的美文。 文言文阅读教学抓手的选取时,要从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出发, 坚持几个原则:(1)四两拔千金。选择的抓手越小巧,便于师生集中 有限的时间直抵教学目标,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做到一课一得。(2) 透辟深刻,切中肯綮。抓手应是师生研读全文的一个突破口,这个点 必须有较强的辐射性,有一定的深度。(3)深颖独特,易于激趣。选 择的抓手,力求做到一开始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增强学生学习 课文的兴趣。 下面结合自己的上课所得及杂志公开发表的一些课例谈一谈选 取抓手的操作。 1、一个“其”字指向课文疏通 游记类文章中经常使用 “其”字,如柳宗元《小石城山记》中 有 11 个,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多达 20 个,而这些“其”字大
多数是作代词出现的。代词用来指代前文中出现的内容,其大量使用 保证了文字的凝炼,但给学生阅读文言文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我们在 处理这类文章时往往习惯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疏通全文,理清作者 的游踪,由于处理方式不够新鲜,目标指向不够明确,往往达不到应 有的效果。如果我们在疏通文章这个环节这样设计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篇文章中有多少个“其”字吗? (学生要想准确指出“其”字的个数,就必然要快速浏览课文。) 师:刚才有的同学说是17个有的说是21个,有的说是20个, 准确的答案是20个。这也提醒我们对一件细小的工作也要抱着十分 细心的态度。接下来,大家把这些“其”字标注代号,指出每个“其 字的含义和功能,如果作代词,请指出它指代的具体内容。 学生能准确指出“其”作代词时所指代的内容,就表明他已经完 成了课文的疏通 2、关键词语探入作者的情思 在古典诗文的解读鉴赏中,经常会提到“诗眼”“文眼”的概念,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准确抓住“诗眼”“文眼”,能让文言文的 教学变得简单、实用、流畅。 苏轼的《后赤壁赋》紧扣风、月来展开描与和议论,因此这“风 月”就可以成为教学的着陆点,由此编织教学设计的纲 寻风月(画出文中写风月的句子) 解风月(探讨风、月的内容和作用) 引发情思、触动心灵、引联想、阐哲理、预示人生
多数是作代词出现的。代词用来指代前文中出现的内容,其大量使用 保证了文字的凝炼,但给学生阅读文言文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我们在 处理这类文章时往往习惯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疏通全文,理清作者 的游踪,由于处理方式不够新鲜,目标指向不够明确,往往达不到应 有的效果。如果我们在疏通文章这个环节这样设计。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篇文章中有多少个“其”字吗? (学生要想准确指出“其”字的个数,就必然要快速浏览课文。) 师:刚才有的同学说是 17 个,有的说是 21 个,有的说是 20 个, 准确的答案是 20 个。这也提醒我们对一件细小的工作也要抱着十分 细心的态度。接下来,大家把这些“其”字标注代号,指出每个“其” 字的含义和功能,如果作代词,请指出它指代的具体内容。 学生能准确指出“其”作代词时所指代的内容,就表明他已经完 成了课文的疏通。 2、关键词语探入作者的情思 在古典诗文的解读鉴赏中,经常会提到“诗眼”“文眼”的概念,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准确抓住“诗眼”“文眼”,能让文言文的 教学变得简单、实用、流畅。 苏轼的《后赤壁赋》紧扣风、月来展开描与和议论,因此这“风 月”就可以成为教学的着陆点,由此编织教学设计的纲。 寻风月(画出文中写风月的句子) 解风月(探讨风、月的内容和作用) 引发情思、触动心灵、引联想、阐哲理、预示人生
读风月(在理解的基础上美读) 《归园田居》是反映陶渊明隐逸思想,展现其心路历程的重要诗 篇,全诗用了很多意象来形象地描述了自己辞实归隐前后的感受。细 读之后,可以发现“丘山”和“尘网”最能代表诗人的两个生活世界, 因此这“丘山”和“尘网”就要成为教学设计的关注点 细读下列词语在诗中的含义:适俗、羁鸟、旧林、池鱼、故渊 守拙、樊篱、自然、心远、真意 课文描写了诗人的两个生活世界,一个是“丘山”,一个是“尘 网”。将上列词语分类填入下表 描写“丘山”的词语 描写“尘网”的词语 课文中用了哪些诗句来描写这两个世界,从这些诗句你能感受陶 渊明一个怎样的内心世界。 3、扣住文尾追本溯源 研读《师说》《兰亭集序》这类文章时可以发现,其采用卒章显 志的办法,将写作的缘由安排在最后一段(句),辐射照应全文。因 此,这最后一段(句)是全文的总纲,也是教学设计时的出发点,由 这个点去逆推作者的写作思路,了解作者的思维过程 《师说》的最后一段: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这段话很明显地彰示了作者对当时不从师学 习的风尚表示不满。从这一写作缘由入手,逆推作者的写作思路, 看看最后一段是如何辐射全文的论证的
读风月(在理解的基础上美读) 《归园田居》是反映陶渊明隐逸思想,展现其心路历程的重要诗 篇,全诗用了很多意象来形象地描述了自己辞实归隐前后的感受。细 读之后,可以发现“丘山”和“尘网”最能代表诗人的两个生活世界, 因此这“丘山”和“尘网”就要成为教学设计的关注点。 细读下列词语在诗中的含义:适俗、羁鸟、旧林、池鱼、故渊、 守拙、樊篱、自然、心远、真意 课文描写了诗人的两个生活世界,一个是“丘山”,一个是“尘 网”。将上列词语分类填入下表: 描写“丘山”的词语 描写“尘网”的词语 课文中用了哪些诗句来描写这两个世界,从这些诗句你能感受陶 渊明一个怎样的内心世界。 3、扣住文尾追本溯源 研读《师说》《兰亭集序》这类文章时可以发现,其采用卒章显 志的办法,将写作的缘由安排在最后一段(句),辐射照应全文。因 此,这最后一段(句)是全文的总纲,也是教学设计时的出发点,由 这个点去逆推作者的写作思路,了解作者的思维过程。 《师说》的最后一段: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这段话很明显地彰示了作者对当时不从师学 习的风尚表示不满。从这一写作缘由入手,逆推作者的写作思路, 看看最后一段是如何辐射全文的论证的
师:全文是如何围绕作者的这一写作缘起的。 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圣人无常 师 再如《兰亭集序》的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抓住这句话进行追问:斯文指的是什么文章;为什么作者这么肯 定后人会对这些文章产生共鸣。第一个问题就引出兰亭集会及流 觞赋诗的雅事;第二个问题可以问出“古今人兴感之由,若合一 契”、“趣舍万殊,静躁不同”之同。由最后一句话出发引出事 牵出情,逼出理,一气呵成
师:全文是如何围绕作者的这一写作缘起的。 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圣人无常 师。 再如《兰亭集序》的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抓住这句话进行追问:斯文指的是什么文章;为什么作者这么肯 定后人会对这些文章产生共鸣。第一个问题就引出兰亭集会及流 觞赋诗的雅事;第二个问题可以问出“古今人兴感之由,若合一 契”、“趣舍万殊,静躁不同”之同。由最后一句话出发引出事, 牵出情,逼出理,一气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