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新区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测试 九年级语文试卷 2013年11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22题,满分130分,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生务必将姓名、点名称、场号、座位号、试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3.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指定 的位置上,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其他笔答题 4.答题必须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一律无效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25分)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 ①陶y)▲②qe)▲意③玲珑(t_▲透④(chou)▲莫展 面一段话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填入表,然后改正。(4分 江南水乡就像一幅朦胧的水墨画,朴实甜静。蜿蜒曲回的小河在清晨和夕阳浅吟低唱, 石拱桥倾斜在清澈的水面,或优雅别至,或玲珑飘逸。乘一叶扁舟撑一支篙,穿行于青山绿 水,两岸是历经风浪的班驳和亘古柔情的飘零,一泓清水所承载的,是似水流年的痕迹和苍 桑 正确字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10分) ①晓战随金鼓, (李白《塞下曲》)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 ③蒌蒿满地芦芽短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④▲,单于夜遁逃 《塞下曲》) ⑤关关雎鸠 君子好逑 (《关雎》) ⑥_▲,白露未唏。所谓伊人, (《蒹葭》) ⑦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⑧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猛浪若奔。 (吴均《与朱元思书》) 4.阅读《格列佛游记》,完成下面的问题。(4分) ①“我们到了语言学校,三位教授正坐在那儿讨论如何改进本国语言”。请根据你的阅 读与所学,说说教授们提出了怎样的计划改进本国语言?(2分) ②在《格列佛游记》,利立浦特与邻国不夫斯库之间因为什么问题而产生矛盾?格列佛 又是如何帮助利立浦特人打败了不夫斯库帝国的入侵?(2分) 5.阅读下面的漫画,根据情景补充人物的对话,要求简洁得体。(3分) 主持人您能用一句话描述这幅画吗? 嘉宾① (2分) 子们都忙 主持人老人为什么喃喃自语这句话? 嘉宾孩子不在身边,老人非常孤独。 主持人您觉得这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嘉宾老人缺少精神上的赡养。 主持人② ?(1分)
苏州市新区 2013-201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测试 九年级语文试卷 2013 年 11 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 22 题,满分 130 分,试用时 150 分钟。 2.答题前,生务必将姓名、点名称、场号、座位号、试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3.答选择题必须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指定 的位置上,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其他笔答题。 4.答题必须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一律无效。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25 分)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 分) ①陶(yě) ▲ ②(qiè) ▲ 意 ③玲珑(tī) ▲ 透 ④一(chou) ▲ 莫展 2.下面一段话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填入表,然后改正。(4 分) 江南水乡就像一幅朦胧的水墨画,朴实甜静。蜿蜒曲回的小河在清晨和夕阳浅吟低唱, 石拱桥倾斜在清澈的水面,或优雅别至,或玲珑飘逸。乘一叶扁舟撑一支篙,穿行于青山绿 水,两岸是历经风浪的班驳和亘古柔情的飘零,一泓清水所承载的,是似水流年的痕迹和苍 桑。 错别字 ▲ ▲ ▲ ▲ 正确字 ▲ ▲ ▲ ▲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10 分) ①晓战随金鼓, ▲ 。 (李白《塞下曲》) ②_______ ▲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 ▲ 》) ③蒌蒿满地芦芽短, ▲ 。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④ ▲ ,单于夜遁逃。 ( ▲ 《塞下曲》) ⑤关关雎鸠, ▲ 。 ▲ ,君子好逑。 (《关雎》) ⑥ ▲ ,白露未唏。所谓伊人, ▲ 。 (《蒹葭》) ⑦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⑧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 ,猛浪若奔。 (吴均《与朱元思书》) 4.阅读《格列佛游记》,完成下面的问题。(4 分) ①“我们到了语言学校,三位教授正坐在那儿讨论如何改进本国语言”。请根据你的阅 读与所学,说说教授们提出了怎样的计划改进本国语言?(2 分) ▲ ②在《格列佛游记》,利立浦特与邻国不夫斯库之间因为什么问题而产生矛盾?格列佛 又是如何帮助利立浦特人打败了不夫斯库帝国的入侵? (2 分) ▲ 5.阅读下面的漫画,根据情景补充人物的对话,要求简洁得体。(3 分) 主持人您能用一句话描述这幅画吗? 嘉宾① ▲ 。(2 分) 主持人老人为什么喃喃自语这句话? 嘉宾孩子不在身边,老人非常孤独。 主持人您觉得这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嘉宾老人缺少精神上的赡养。 主持人② ▲ ?(1 分)
嘉宾最重要的是,还要常回家看看。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45分) 读《捕蛇者说》的几段文字,完成6-9题。(9分 ①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②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 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 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 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夺。悍吏之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 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 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③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6.下面哪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2分 A.若毒之乎B.几死者数矣 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 C.今吾嗣为之十二年D.悍吏之吾乡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记》)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记》) 7.“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和“吾尝疑乎是”两句的“是”指代的内容是否相同?请作 具体说明。(2分) 8.蒋氏说“其余,则熙熙而乐”,但是作者听了蒋氏的陈述后却“愈悲”,对此你是怎么理 解的?(2分) 9.文段蒋氏要表述的主要意思是什么?作者借蒋氏之口极力铺陈其乡邻的生存状况,这样 写有什么作用?(3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第10题。(4分) 楚人居贫,读《淮南子》,“得螳螂伺①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 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 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②云“不见。”默然大喜, 赍③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县官受辞,自说本柬④。官大笑,放而不治 【注】①伺侦察,守候。②绐dai,欺騙。③赍j,携带。④本末事情经过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日“汝见我不?” ②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阅读《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的几段文字,完成11-12题。(8分) (一)这的便是闻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 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
嘉宾最重要的是,还要常回家看看。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45 分) 读《捕蛇者说》的几段文字,完成 6-9 题。(9 分) ①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②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 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 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 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 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 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③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6.下面哪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2 分) ( ▲ ) A.若.毒之乎 B.几死者数.矣 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 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 C.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D.悍吏之.吾乡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记》)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记》) 7.“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和“吾尝疑乎是”两句的“是”指代的内容是否相同?请作 具体说明。(2 分) ▲ 8.蒋氏说“其余,则熙熙而乐”,但是作者听了蒋氏的陈述后却“愈悲”,对此你是怎么理 解的?(2 分) ▲ 9.文段蒋氏要表述的主要意思是什么?作者借蒋氏之口极力铺陈其乡邻的生存状况,这样 写有什么作用?(3 分) ▲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第 10 题。(4 分) 楚人居贫,读《淮南子》,“得螳螂伺①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 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 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②云“不见。”默然大喜, 赍③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县官受辞,自说本束④。官大笑,放而不治。 【注】①伺侦察,守候。②绐 dài,欺骗。③赍 jī,携带。④本末事情经过。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①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日“汝见我不?” ▲ ②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 阅读《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的几段文字,完成 11-12 题。(8 分) (一)这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 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
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 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 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了?”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 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 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璧了。我也说不 出话。 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 收盛又坏。种出东西,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 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默默的吸烟了。(《故乡》) (二)船长本已不耐烦我父亲那番谈话,就冷冷地回答说“他是个法国老流氓,去年我 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带回祖国。据说他在哈佛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 为他欠了他们的钱。他叫于勒姓达尔芒司,——也不知还是达尔汪司,总之是跟这差不多的 那么一个姓。听说他在那边阔绰过一个时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什么田地!”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 谢谢您,船长 我把5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 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的叔叔于勒》) 11两篇课文的相关语段对年闰土和于勒都进行了外貌描写,这些外貌描写反映了人物怎样 的生活状况?在这些外貌描写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12省略号往往包含丰富的内容,请分析两段划线句的省略号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说话状 况和精神状态。(4分) 阅读下面这篇议论文,完成13-15题。(7分) 读书风雅事何必硬上弓 钱科峰 ①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红烛佳人,西窗伴读,古人这种读书意境曾经是许 多读书人的美妤向往。然而时过境迁,佳丽多在夜总会,窗前多是游人。在现代人的文化生 活,一个ipad玩一宿,一个手机捧半天,就是缺失了捧书夜读这档事,家里可以没有书, 却不能没有wifi,读书者几何?我们已可想而知。 ②一天工作八小时,睡觉除去八小时,剩下的三分之一时间大家都在干什么?在这个相 对浮躁的时代,写书的都在搞穿越搞戏说搞低俗围着重口味打转,读书的哪能聚精会神一门 心思看名著读经典?职场要拼杀,社交要应酬,友情要联络,身心要娱乐,读书,有时即便 有那个心,也未必有那份闲情。于是,图书大多成了家居装修时点缀书柜的软包装
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 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 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了?”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 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 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 出话。 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 收盛又坏。种出东西,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 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默默的吸烟了。 (《故乡》) (二)船长本已不耐烦我父亲那番谈话,就冷冷地回答说“他是个法国老流氓,去年我 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带回祖国。据说他在哈佛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 为他欠了他们的钱。他叫于勒姓达尔芒司,——也不知还是达尔汪司,总之是跟这差不多的 那么一个姓。听说他在那边阔绰过一个时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什么田地!”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了! 谢谢您,船长。” 我把 5 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 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的叔叔于勒》) 11 两篇课文的相关语段对年闰土和于勒都进行了外貌描写,这些外貌描写反映了人物怎样 的生活状况?在这些外貌描写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情感?(4 分) ▲ 12 省略号往往包含丰富的内容,请分析两段划线句的省略号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说话状 况和精神状态。(4 分) ▲ 阅读下面这篇议论文,完成 13-15 题。(7 分) 读书风雅事何必硬上弓 钱科峰 ①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红烛佳人,西窗伴读,古人这种读书意境曾经是许 多读书人的美好向往。然而时过境迁,佳丽多在夜总会,窗前多是游人。在现代人的文化生 活,一个 ipad 玩一宿,一个手机捧半天,就是缺失了捧书夜读这档事,家里可以没有书, 却不能没有 wifi,读书者几何?我们已可想而知。 ②一天工作八小时,睡觉除去八小时,剩下的三分之一时间大家都在干什么?在这个相 对浮躁的时代,写书的都在搞穿越搞戏说搞低俗围着重口味打转,读书的哪能聚精会神一门 心思看名著读经典?职场要拼杀,社交要应酬,友情要联络,身心要娱乐,读书,有时即便 有那个心,也未必有那份闲情。于是,图书大多成了家居装修时点缀书柜的软包装
③国是个出版大国,每年出版的图书总量世界第一,然而与成反比的是国读者群却不是 世界第一。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 平均每人一年读64本,俄罗斯人均每年读55本,日本人均每年读40本,就连忙着整容做 泡莱的韩国人每年也要读书7本,而国人均每年看书是07本。值得关注的是,三年前的调 查数据显示,国人每年平均看书是45本,由此可见,国人不仅读书少,而且变得越越不爱 读书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④文化大国居然读者寥寥,这事儿说出去确实有伤面子,于是皇帝不急太监急,有识之 士和官方组织坐不住了,意欲立法强制人们读书,不读书就是违法,违法就要处罚。这不, 新华有报道称,我国民阅读立法已列入2013年国家立法工作计划,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将争取在年底形成较成熟方案提交国务院法制办。依法读书,守法读书,霸王硬上弓,此情 形说出去照样不光彩,老外那是自愿读书热爱读书,咱却是牛不喝水强按头,这读书读得也 太无奈了些 ⑤“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是唐 代书法家颜真卿的一首劝学诗,既然大伙儿黑发不知勤学早,那么依靠点法律手段促进社会 读书热也是一种不错的尝试。然而我总觉得立法读书看上去很美,做起会很囧,试想,依法 读书如何实施?读书多少如何计量?光买书不看书又如何鉴别?图书借而不阅又如何界 定?真读与假读如何评判?一字一句看到脑子里的东西还真不好依法查处,硬制度要个软着 陆难度还不是一般的大,由此看,为阅读立法实在是不靠谱。 ⑥阅读是对知识的渴求,是一种精神的享受。阅读好比谈恋爱,没感觉、不喜欢的总是 很难通过外力捆绑到一起的,即便通过法规硬性捆绑,读者与作者都不会有幸福感。 ⑦读书本是风雅事,如今却弄得像霸王硬上弓,这多少有点病急乱投医的味道。还是 明代的于谦说得好书卷多情似古人,晨昏忧乐毎相亲。要阅读更要悦读,只有发自内心地产 生一种对书的热爱与嗜好,这书才能读到心里记在脑里,否则,徒增一种形式主义而已。因 此,读书之事可引导可激励而不可霸王硬上弓,有关部门肯花这番心思去立法,倒不如出台 政策把书价降下,把更多的图书馆和便利借书点建起,通过各种方式让读书益智养心的氛围 浓起。风雅之事文雅办,岂不更好更有效?! (摘自2013年9月《杂文报》有删改) 13本文的心论点是什么?(2分) 14文章开头写古人与现代的不同表现有何作用?(3分) 15第⑤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16-20题。(17分 芦苇,激荡人心的大美 李汉荣 ①绿树拥岸、蜿蜒流淌的河是很美的,要说河的最美的地方,那肯定是芦苇荡 ②对河流的审美并不需要多的美学修养,河流有一种天生的打动人的美的力量,她闪烁 的波光,她婉转的河岸,她或激越或温柔的流水的声音,她的周围和上空旋绕的鸟的身影, 她的波光里明灭起落的星星的倒影、银河的倒影和云的倒影,从她身上弥漫而的湿润清爽的 空气这一切,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方位地感染你、渗透你、浸润你,河流很快就笼 罩和充满了你,此时,你没有别的感觉,你只有一个感觉河流真好,真爽,真美啊。 ③你不想再远离河流了,你就入迷地站在河风里,站在河的絮语里,你举目四望,河流 太好看了,目光都不知该停放在哪个地方,因为每一个地方都是美景,都是亮点
③国是个出版大国,每年出版的图书总量世界第一,然而与成反比的是国读者群却不是 世界第一。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 平均每人一年读 64 本,俄罗斯人均每年读 55 本,日本人均每年读 40 本,就连忙着整容做 泡菜的韩国人每年也要读书 7 本,而国人均每年看书是 07 本。值得关注的是,三年前的调 查数据显示,国人每年平均看书是 45 本,由此可见,国人不仅读书少,而且变得越越不爱 读书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④文化大国居然读者寥寥,这事儿说出去确实有伤面子,于是皇帝不急太监急,有识之 士和官方组织坐不住了,意欲立法强制人们读书,不读书就是违法,违法就要处罚。这不, 新华有报道称,我国民阅读立法已列入 2013 年国家立法工作计划,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将争取在年底形成较成熟方案提交国务院法制办。依法读书,守法读书,霸王硬上弓,此情 形说出去照样不光彩,老外那是自愿读书热爱读书,咱却是牛不喝水强按头,这读书读得也 太无奈了些。 ⑤“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是唐 代书法家颜真卿的一首劝学诗,既然大伙儿黑发不知勤学早,那么依靠点法律手段促进社会 读书热也是一种不错的尝试。然而我总觉得立法读书看上去很美,做起会很囧,试想,依法 读书如何实施?读书多少如何计量?光买书不看书又如何鉴别?图书借而不阅又如何界 定?真读与假读如何评判?一字一句看到脑子里的东西还真不好依法查处,硬制度要个软着 陆难度还不是一般的大,由此看,为阅读立法实在是不靠谱。 ⑥阅读是对知识的渴求,是一种精神的享受。阅读好比谈恋爱,没感觉、不喜欢的总是 很难通过外力捆绑到一起的,即便通过法规硬性捆绑,读者与作者都不会有幸福感。 ⑦读书本是风雅事,如今却弄得像霸王硬上弓,这多少有点病急乱投医的味道。还是 明代的于谦说得好书卷多情似古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要阅读更要悦读,只有发自内心地产 生一种对书的热爱与嗜好,这书才能读到心里记在脑里,否则,徒增一种形式主义而已。因 此,读书之事可引导可激励而不可霸王硬上弓,有关部门肯花这番心思去立法,倒不如出台 政策把书价降下,把更多的图书馆和便利借书点建起,通过各种方式让读书益智养心的氛围 浓起。风雅之事文雅办,岂不更好更有效?! (摘自 2013 年 9 月《杂文报》有删改) 13 本文的心论点是什么?(2 分) ▲ 14 文章开头写古人与现代的不同表现有何作用?(3 分) ▲ 15 第⑤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 分) ▲ 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 16-20 题。(17 分) 芦苇,激荡人心的大美 李汉荣 ①绿树拥岸、蜿蜒流淌的河是很美的,要说河的最美的地方,那肯定是芦苇荡。 ②对河流的审美并不需要多的美学修养,河流有一种天生的打动人的美的力量,她闪烁 的波光,她婉转的河岸,她或激越或温柔的流水的声音,她的周围和上空旋绕的鸟的身影, 她的波光里明灭起落的星星的倒影、银河的倒影和云的倒影,从她身上弥漫而的湿润清爽的 空气这一切,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方位地感染你、渗透你、浸润你,河流很快就笼 罩和充满了你,此时,你没有别的感觉,你只有一个感觉河流真好,真爽,真美啊。 ③你不想再远离河流了,你就入迷地站在河风里,站在河的絮语里,你举目四望,河流 太好看了,目光都不知该停放在哪个地方,因为每一个地方都是美景,都是亮点
④你该把目光投向哪里呢?你知道了“美不胜收”这个词的历,要是古人不造这个词, 面对了河流,你也会在此时此刻造出这个词的,不然,你会觉得对不起河流。 ⑤这时,你看见了河湾里那大片大片的芦苇荡。 ⑥那么浓郁热烈的绿,像旗帜招展在河流的身体上。微风吹,苇浪就开始有节奏地起伏, 那么绵软、优雅、节制,那么美好的动作。也许只有芦苇能做出这么美好的动作。风大起了, 苇浪起伏的弧度明显放大了,眼看要匍伏在地上,然而并没有完伏下去,你也不愿意看见可 爱的芦苇做出这么委屈的姿势。芦苇们互相依托着、呼应着,只把柔韧的腰弯到有几份悲壮 的程度,就又挺起,然后随了风继续那哀而不伤、伏而不倒的动人舞蹈。 ⑦是的,水在流动,风在跑动,岸在移动,在变动不居的河流里,在变动不居的岁月里, 芦苇们不知听到了谁的暗示,不声不响地在低处做着准备,然后集结成浩荡的军队呼啦啦开 出,就在流动的河里,流动的时间里,流动的生活里,切割了这么一些安静的、绿色的岛屿, 宣告美的征服和温柔的占领。让我们看到许多东西在不停地变化、流逝,许多事物在无可挽 回地快速远离我们,但是,仍然有一些东西没有变,仍然有一些可爱的事物停留了下,并且 远远近近地陪伴着我们,它们时时眺望着我们,也被我们时时眺望,比如你正在凝视的那一 片片芦苇,此时,它在接受你投去的目光,它那么安静,深邃,它似乎要把你清澈、深情的 日光收藏起,把你的美好年华收藏起,若干年后,当你老眼昏花了,它再把它收藏的你青春 的情怀,把它收藏的你早年的目光,都还给你,重新放进你的瞳仁。 ⑧到了秋天,苇花如弥漫的白雪,被覆盖的河滩成了起伏的雪原,走近它,你能听见大 地深长、细微的吇吸,你能感受到一种只有从风浪和霜寒一路走才会有的那种深沉、忧郁 而依然保持着纯悳情操的成熟之美和内在之美。在苇花的雪浪里行走,你会重新发现你内 深处原有一片柔软地带,此时它正在落雪,正在不断展开灵魂的空阔和洁白。 ⑨许多个秋夜,我到苇花飘曳的河滩,月亮小心地、踮着脚轻轻从上空走过,生怕让这 唯美、柔弱的梦受惊。月光落下,一层层落在苇花上,天上的雪与地上的雪相遇了,尘世的 梦与天国的梦汇合了,我目睹并参与了两个梦的交接仪式和汇合过程,并荣幸地成为那超现 实梦境的一个细节。我在大地的一隅邂逅了天堂。 ⑩不止一次,我在秋日里看见过这样的情景一对对情侣在苇花的白雪里走着走着,置身 于大自然纯美的诗的意境,即使再没有诗意的人,这时候看过去,也有了几分空灵和超凡气 息。我想,也许他们都是很普通的人,以后也将过着庸常甚至琐碎的日子,然而,这一刻 大自然的诗意使他们凡俗的岁月有了经典的记忆,雪白的苇花漫过他们初恋的时光,即使到 老了,什么都忘记了,也许他们仍记得那雪白的苇花,以及那贴着苇花飞过的雪白的鹭鸟 还有头顶那雪白的云。这记忆的底色,将漂白时光里沉积的灰暗,在纷繁甚至浑浊的色彩里, 他们一生里都将坚持对洁白的崇拜。当他们在尘世间走出去很远,停下回望,总能望见过去 的白雪,那是多么纯真的雪啊。 16文章第③段讲“每一个地方都是美景,都是亮点”,请联系上下文概括一下文章都写了哪 些美景和亮点?(4分) 17文章第②段,作者为什么要写“河流真美”?联系文说说你的看法。(3分) 18请从修辞和表现手法的角度,对第⑧段划线的句子作简要赏析。(4分) 19文章第⑨段“月光落下,一层层落在苇花上,天上的雪与地上的雪相遇了,尘世的梦与 天国的梦汇合了”这一句“尘世的梦”与“天国的梦”分别指什么?(2分) 20文章的结尾说“当他们在尘世间走出去很远,停下回望,总能望见过去的白雪,那是多
④你该把目光投向哪里呢?你知道了“美不胜收”这个词的历,要是古人不造这个词, 面对了河流,你也会在此时此刻造出这个词的,不然,你会觉得对不起河流。 ⑤这时,你看见了河湾里那大片大片的芦苇荡。 ⑥那么浓郁热烈的绿,像旗帜招展在河流的身体上。微风吹,苇浪就开始有节奏地起伏, 那么绵软、优雅、节制,那么美好的动作。也许只有芦苇能做出这么美好的动作。风大起了, 苇浪起伏的弧度明显放大了,眼看要匍伏在地上,然而并没有完伏下去,你也不愿意看见可 爱的芦苇做出这么委屈的姿势。芦苇们互相依托着、呼应着,只把柔韧的腰弯到有几份悲壮 的程度,就又挺起,然后随了风继续那哀而不伤、伏而不倒的动人舞蹈。 ⑦是的,水在流动,风在跑动,岸在移动,在变动不居的河流里,在变动不居的岁月里, 芦苇们不知听到了谁的暗示,不声不响地在低处做着准备,然后集结成浩荡的军队呼啦啦开 出,就在流动的河里,流动的时间里,流动的生活里,切割了这么一些安静的、绿色的岛屿, 宣告美的征服和温柔的占领。让我们看到许多东西在不停地变化、流逝,许多事物在无可挽 回地快速远离我们,但是,仍然有一些东西没有变,仍然有一些可爱的事物停留了下,并且 远远近近地陪伴着我们,它们时时眺望着我们,也被我们时时眺望,比如你正在凝视的那一 片片芦苇,此时,它在接受你投去的目光,它那么安静,深邃,它似乎要把你清澈、深情的 目光收藏起,把你的美好年华收藏起,若干年后,当你老眼昏花了,它再把它收藏的你青春 的情怀,把它收藏的你早年的目光,都还给你,重新放进你的瞳仁。 ⑧到了秋天,苇花如弥漫的白雪,被覆盖的河滩成了起伏的雪原,走近它,你能听见大 地深长、细微的呼吸,你能感受到一种只有从风浪和霜寒一路走才会有的那种深沉、忧郁、 而依然保持着纯真情操的成熟之美和内在之美。在苇花的雪浪里行走,你会重新发现你内心 深处原有一片柔软地带,此时它正在落雪,正在不断展开灵魂的空阔和洁白。 ⑨许多个秋夜,我到苇花飘曳的河滩,月亮小心地、踮着脚轻轻从上空走过,生怕让这 唯美、柔弱的梦受惊。月光落下,一层层落在苇花上,天上的雪与地上的雪相遇了,尘世的 梦与天国的梦汇合了,我目睹并参与了两个梦的交接仪式和汇合过程,并荣幸地成为那超现 实梦境的一个细节。我在大地的一隅邂逅了天堂。 ⑩不止一次,我在秋日里看见过这样的情景一对对情侣在苇花的白雪里走着走着,置身 于大自然纯美的诗的意境,即使再没有诗意的人,这时候看过去,也有了几分空灵和超凡气 息。我想,也许他们都是很普通的人,以后也将过着庸常甚至琐碎的日子,然而,这一刻, 大自然的诗意使他们凡俗的岁月有了经典的记忆,雪白的苇花漫过他们初恋的时光,即使到 老了,什么都忘记了,也许他们仍记得那雪白的苇花,以及那贴着苇花飞过的雪白的鹭鸟, 还有头顶那雪白的云。这记忆的底色,将漂白时光里沉积的灰暗,在纷繁甚至浑浊的色彩里, 他们一生里都将坚持对洁白的崇拜。当他们在尘世间走出去很远,停下回望,总能望见过去 的白雪,那是多么纯真的雪啊。 16 文章第③段讲“每一个地方都是美景,都是亮点”,请联系上下文概括一下文章都写了哪 些美景和亮点?(4 分) ▲ 17 文章第②段,作者为什么要写“河流真美”?联系文说说你的看法。(3 分) ▲ 18 请从修辞和表现手法的角度,对第⑧段划线的句子作简要赏析。(4 分) ▲ 19 文章第⑨段“月光落下,一层层落在苇花上,天上的雪与地上的雪相遇了,尘世的梦与 天国的梦汇合了”这一句“尘世的梦”与“天国的梦”分别指什么?(2 分) ▲ 20 文章的结尾说“当他们在尘世间走出去很远,停下回望,总能望见过去的白雪,那是多
么纯真的雪啊。”请联系文,简要分析这一结尾的表达作用。(4分) 第三部分作文(60分) 21请以“心的阳光”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有真情实感,文体不限(除诗歌剧 本),文不得出现真实姓名 义务教育阶段学业质量分析测试 九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2013.11 (甜)致(至)斑(班)沧(苍) ①宵眠抱玉鞍②羌笛何须怨杨柳《凉州词》③正是河豚欲上时④月黑雁飞高卢纶 ⑤在河之洲窈窕淑女⑥蒹葭凄凄在水之湄⑦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⑧急湍甚箭 参考答案:①简化言辞:取消语言中的所有词汇。(2分) ②吃鸡蛋的方法不同(先磕破大端还是小端):格列佛涉过海峡,潜入水中,那绳索和钩子栓在敌舰上, 一下子拖走五十艘最大战舰。(2分) 参考答案:①一个老人对着镜子说:孩子们都忙2分)②您觉得孩子们能做些什么?(1分) B(2分)7.不相同。“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的“是”指的是乡邻们因赋税而面临死亡的威胁。“吾 尝疑乎是”的“是”指“苛政猛于虎也”这句话 8蒋氏的“熙熙而乐”是将自己与相邻的生活状况比较后产生的,是用“一岁之犯死者二焉”的代价换来的, 并不是真正的快乐。(1分)作者“闻而愈悲”的“悲”的不仅是蒋氏了,更为老百姓受赋敛的压迫与危害 之深而“悲”。(1分) 9.蒋氏宁愿捕蛇也不愿意交税。或“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1分)与下文蒋 氏以捕蛇独存形成对比,突出赋敛之毒有甚于蛇的主题。(2分,写出对比和突出主题各1分。) 10.【译文】有个楚国人,生活贫困,他读《淮南方》,“得到螳螂偷看蝉时用来隐蔽自己的那片叶子,就 可以隐形。”于是就去摘这种树叶,由于不小心,那片叶子落在树下。他无法分辨是哪片叶子,于是 就扫了好几斗带回去。他一片片地用树叶遮挡自己,问他妻子:“你能看见我吗?”他妻子最初一律说 能看见。后来他妻子实在不耐烦,就哄骗他说:“不能看见。”楚人暗自高兴,带上叶子到集市去,当 着别人的面偷东西,结果被抓住送到官府去了。县官受理此案,那人自己说了事情经过。县官大笑 释放了他,没有治他的罪 Il、都反映人物贫困窘迫的生活状况,都寄寓着作者的同情、怜悯。(2分) 12、语段(一)体现中年闰土说话断断续续,麻木迟钝;语段(二)表现了父亲确认真相后的语无伦次,惊恐 绝望。(4分) I3.读书之事可引导可激励而不可新王硬上弓。(读书风雅事,不必硬上弓)2分 举古人与现代的读书情况,引出本文的中心论题。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作为论据来论证 本文的论点:阅读更需要悦读。(3分) 15.用了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有力论证了读书不依靠个人的意识而依靠立法阅读是不靠谱的,使文章 更有说服力。(2分) 6.绿树拥岸、蜿蜒流淌的河流;浓郁热烈的绿色芦苇,像旗帜招展在河流的身体上;秋天,白雪般的 芦花覆盖河滩充满纯真情操的成熟之美和内在之美;月光下的芦苇充满着梦幻之美;情侣在苇花的 白雪里走着充满了诗意的美。(4分) 17.以河流天生打动人的美的力量烘托芦苇形象,为下文进一步展现芦苇激荡人心的大美作铺垫。(3分) 18.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秋天芦苇的洁白纯真以及成熟之美、内在之美 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来体现秋天苇花覆盖的河滩宁静、深沉、纯真的美。(4分) 19.尘世的梦指秋夜里芦花飘曳的河滩。天国的梦指秋夜的月光(2分) 20.看把芦苇比作白雪,突出了芦苇的纯真之美,以及这种美给人们的心灵带来的巨大震撼,成为人们 难以忘怀的记忆,从而与文章的题目相呼应,揭示了文章的主旨。(4分)
么纯真的雪啊。”请联系文,简要分析这一结尾的表达作用。(4 分) ▲ 第三部分 作文(60 分) 21 请以“心的阳光”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 600 字,有真情实感,文体不限(除诗歌剧 本),文不得出现真实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