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4:康有为的政治改革策略及其失误 【案例呈现】 康有为(1858一1927),广东南海人,是1898年戊戌变法中维新派的领袖。康有为推 动戊戌变法政治改革,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是大造变法舆论,通过著书立说、开学堂等方 式,宣传改革主张:二是通过屡次上书、进呈书籍等方式,鼓动光绪帝变法,策划和推动改 革的实践进程。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虽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新旧势力对比过于悬殊, 然而康有为在这场政治改革中也有不少失误。 首先,康有为对政治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估计不足,没有充分考虑到改革的阻力和社 会承受度。康有为曾对光绪帝说,日本明治维新“施行三十年而强”,我们“国土之大,人 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这番话当然有为光绪帝 打气树立信心的成分,但也太过乐观。在103天里,光绪帝急忙下了180多道新政改革的 上谕、命令,但在守旧官员的抵制、敷衍下,很多都成了一纸空文。 康有为政治改革策略的核心措施是在宫中开制度局,重用维新人士为皇帝立法定制,然 后成立12个新政局,实行各项新政。守旧势力认为这是要尽废军机、六部,于是他们施了 偷梁换柱之计,把康有为建议的“选天下通才二十人置左右议制度”,改为“选翰詹科道十 二人,轮日召见备顾问”,仍由旧官僚充数,巧妙地扼杀了制度局之议。改革措施操之过急, 超过社会承受力,还表现在裁冗署、撤绿营改革举措上。裁冗署是康有为提出的改革官制措 施的一部分,其涉及面过大,一下就要裁撤詹事府、太仆寺等一大批衙门,以及三省巡抚、 河道总督等官员,而且光绪帝严令“限一个月办竣复奏”,以致朝野震骇,有的衙门如太仆 寺“堂司等官一哄而散”。其他改革措施包括练新军、撤绿营,引起大批绿营官兵失业恐慌。 “许旗人自谋生计”一项,使一向依靠国家供养的旗人们人人自危。守旧官僚、绿营官兵等 都把康有为视为不共戴天之仇敌,叫嚷着要“杀康梁以谢天下”。至于9月4日,光绪帝以 阻挠礼部主事王照上书为由,罢免了礼部尚书、侍郎6位堂官(即正副部长),更是激化了 矛盾,加快了守旧势力扼杀改革的步伐。 其次,康有为不顾国情,照搬外国改革模式,幻想依靠外国支持。康有为多次宣称“我 朝变法,但采鉴于日本,一切己足”,殊不知日本与中国国情完全不同。康有为还大力提倡 联英联日,甚至建议聘请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和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来当中国新政顾问。 最后,康有为信奉英雄史观,迷信皇帝和自己的能力,不善于团结同盟者,更不愿发动 广大群众,以致陷于孤立。在维新运动兴起时,洋务派官僚曾表示支持,李鸿章要捐钱加入 强学会,却被康有为拒绝,把他推到了对立面。对人民群众,康有为更以“民智未开”加以 轻视。连他最得意的门生梁启超也看到了康有为的弱点,发出“谓之政治家,不如谓之教育 家:谓之实行者,不如谓之理想者”的感慨。 【案例点评】 本案例讲述的是康有为的维新运动及其失误。康有为上书、传播维新思想,推进维新运 动,其改革策略的失误成为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 【教学建议】 (1)本案例可作为第三节“维新变法运动”教学,以引起学生对于维新变法运动的思 考,提高他们对维新变法运动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 (2)在讲述本案例(或播放相关视频)之后,可以组织学生首先就“康有为是如何推 进变法运动的”这一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之后,由教师加以点评,并由此进 一步向学生简介“戊戌维新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教学案例 4:康有为的政治改革策略及其失误 【案例呈现】 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是 1898 年戊戌变法中维新派的领袖。康有为推 动戊戌变法政治改革,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是大造变法舆论,通过著书立说、开学堂等方 式,宣传改革主张;二是通过屡次上书、进呈书籍等方式,鼓动光绪帝变法,策划和推动改 革的实践进程。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虽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新旧势力对比过于悬殊, 然而康有为在这场政治改革中也有不少失误。 首先,康有为对政治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估计不足,没有充分考虑到改革的阻力和社 会承受度。康有为曾对光绪帝说,日本明治维新“施行三十年而强”,我们“国土之大,人 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这番话当然有为光绪帝 打气树立信心的成分,但也太过乐观。在 103 天里,光绪帝急忙下了 180 多道新政改革的 上谕、命令,但在守旧官员的抵制、敷衍下,很多都成了一纸空文。 康有为政治改革策略的核心措施是在宫中开制度局,重用维新人士为皇帝立法定制,然 后成立 12 个新政局,实行各项新政。守旧势力认为这是要尽废军机、六部,于是他们施了 偷梁换柱之计,把康有为建议的“选天下通才二十人置左右议制度”,改为“选翰詹科道十 二人,轮日召见备顾问”,仍由旧官僚充数,巧妙地扼杀了制度局之议。改革措施操之过急, 超过社会承受力,还表现在裁冗署、撤绿营改革举措上。裁冗署是康有为提出的改革官制措 施的一部分,其涉及面过大,一下就要裁撤詹事府、太仆寺等一大批衙门,以及三省巡抚、 河道总督等官员,而且光绪帝严令“限一个月办竣复奏”,以致朝野震骇,有的衙门如太仆 寺“堂司等官一哄而散”。其他改革措施包括练新军、撤绿营,引起大批绿营官兵失业恐慌。 “许旗人自谋生计”一项,使一向依靠国家供养的旗人们人人自危。守旧官僚、绿营官兵等 都把康有为视为不共戴天之仇敌,叫嚷着要“杀康梁以谢天下”。至于 9 月 4 日,光绪帝以 阻挠礼部主事王照上书为由,罢免了礼部尚书、侍郎 6 位堂官(即正副部长),更是激化了 矛盾,加快了守旧势力扼杀改革的步伐。 其次,康有为不顾国情,照搬外国改革模式,幻想依靠外国支持。康有为多次宣称“我 朝变法,但采鉴于日本,一切已足”,殊不知日本与中国国情完全不同。康有为还大力提倡 联英联日,甚至建议聘请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和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来当中国新政顾问。 最后,康有为信奉英雄史观,迷信皇帝和自己的能力,不善于团结同盟者,更不愿发动 广大群众,以致陷于孤立。在维新运动兴起时,洋务派官僚曾表示支持,李鸿章要捐钱加入 强学会,却被康有为拒绝,把他推到了对立面。对人民群众,康有为更以“民智未开”加以 轻视。连他最得意的门生梁启超也看到了康有为的弱点,发出“谓之政治家,不如谓之教育 家;谓之实行者,不如谓之理想者”的感慨。 【案例点评】 本案例讲述的是康有为的维新运动及其失误。康有为上书、传播维新思想,推进维新运 动,其改革策略的失误成为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 【教学建议】 (1)本案例可作为第三节“维新变法运动”教学,以引起学生对于维新变法运动的思 考,提高他们对维新变法运动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 (2)在讲述本案例(或播放相关视频)之后,可以组织学生首先就“康有为是如何推 进变法运动的”这一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之后,由教师加以点评,并由此进 一步向学生简介“戊戌维新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