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5:清帝退位诏书 【案例呈现】 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 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於途,士露于 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 於前,北方各将亦主张於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 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 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滋新旧代谢之 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 人民安堵,海宇义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 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资料来源:《中国历代文献精粹大典》,门岿,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年版) 【案例点评】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而反映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标志之一,就是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代表6岁的皇帝溥 仪颁布的“退位诏书”,即“清帝退位诏书”,至此溥仪正式“下岗”。相对于苟延残喘的清 王室来说,这是避免生灵涂炭的明智之举:而对于襁褓中的民国来说,这是避免内战,走向 共和的理性之举。清帝退位诏书中关于帝国终结、走向共和、和平统一、民族团结等施政纲 领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教学建议】 (1)本案例可作为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第二目“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教 学,说明清朝皇帝退位的过程,以此引起学生们对辛亥革命重要性的认识。 (2)在简介案例梗概或者播放视频资料“清帝退位诏书”之后,可以组织学生围绕“这 一案例说明了什么”进行讨论,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对辛亥革命历史作用的解读
教学案例 5:清帝退位诏书 【案例呈现】 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 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於途,士露于 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 於前,北方各将亦主张於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 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 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 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 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 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资料来源:《中国历代文献精粹大典》,门岿,北京:学苑出版社 1990 年版) 【案例点评】 1911 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而反映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标志之一,就是 1912 年 2 月 12 日,隆裕太后代表 6 岁的皇帝溥 仪颁布的“退位诏书”,即“清帝退位诏书”,至此溥仪正式“下岗”。相对于苟延残喘的清 王室来说,这是避免生灵涂炭的明智之举;而对于襁褓中的民国来说,这是避免内战,走向 共和的理性之举。清帝退位诏书中关于帝国终结、走向共和、和平统一、民族团结等施政纲 领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教学建议】 (1)本案例可作为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第二目“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教 学,说明清朝皇帝退位的过程,以此引起学生们对辛亥革命重要性的认识。 (2)在简介案例梗概或者播放视频资料“清帝退位诏书”之后,可以组织学生围绕“这 一案例说明了什么”进行讨论,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对辛亥革命历史作用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