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 XX市XXX学院计算机教育研训部 XXX X年X月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 1 XX市XXX学院计算机教育研训部 XXX X年X月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 参加培训教师对培训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 2 参加培训教师对培训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 新课程标准 课改背景 课改目标 义务教育课程设计及比例 综合实践活动课 新课标的特点 新课程标准的结构 如何描述课程标准 教师的变化 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变化 学生观 学习方式的变化 新课程评价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 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发展与反思 网上课程的发展前景 3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 3 新课程标准 • 课改背景 • 课改目标 • 义务教育课程设计及比例 • 综合实践活动课 • 新课标的特点 • 新课程标准的结构 • 如何描述课程标准 • 教师的变化 • 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变化 • 学生观 • 学习方式的变化 • 新课程评价 •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 • 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发展与反思 • 网上课程的发展前景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 课改背景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 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课改背景和动因: 1.92年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试用), 时隔几年,是否必要进行如此而已大规模的改革? 学校教育制度 工业经济 知识经济 2.当前整个时代发展具有哪些特征?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际竞争空前激烈;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 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具有越来越关键的意 义。这样的人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 算和问题解决能力);二是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 3.为什么说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生产方式的变革可以促成国爱的非常规的发展;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教育起奠 基作用。 4.为什么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由教师探讨完成) 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 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 实。 5.各个国家的课程改革有什么特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二者 之间的关系;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 4 课改背景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 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课改背景和动因: 1.92年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试用), 时隔几年,是否必要进行如此而已大规模的改革? 学校教育制度 工业经济 知识经济 2.当前整个时代发展具有哪些特征?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际竞争空前激烈;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 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具有越来越关键的意 义。这样的人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 算和问题解决能力);二是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 3.为什么说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生产方式的变革可以促成国爱的非常规的发展;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教育起奠 基作用。 4.为什么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由教师探讨完成) 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 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 实。 5.各个国家的课程改革有什么特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二者 之间的关系;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 课改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这次课改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 改革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六项具体目标: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5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 5 课改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这次课改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 改革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六项具体目标: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义务教育课程设计及比例 年级 九年课时 十总 六 七 计(比例)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思想品德思想品德 7-9% 课 历史与社会(或选择历史、地理) 科学 科学 科学 科学 科学(或选择生物、物理、化学) 7-9% 程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20-22%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13-15% 门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6-8%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与健体育与健体育与键康10-1 艺术(或选择音乐、美术 9-11% 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6-8% 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10-12% 周总课时数学年总课时 274 910 910 1050 1050 1050 1190 9522 每学年按35周上课计算 6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 6 义务教育课程设计及比例 课 程 门 类 年级 九年课时总 计(比例)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生活 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 7—9% 历史与社会(或选择历史、地理) 3—4% 科学 科学 科学 科学 科学(或选择生物、物理、化学) 7—9%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20—22%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13—15%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6—8%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与健 康 体育与健 康 体育与健康 10—11% 艺术(或选择音乐、美术) 9—11% 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6—8% 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10—12% 周 总 课 时 数 26 26 30 30 39 30 34 34 34 274 学 年 总 课 时 910 910 1050 1050 1050 1050 1190 1190 1190 9522 每学年按35周上课计算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 综合实践活动课 性质及特点 必修课,每周平均3学时。对应于分科课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对应于学科 课程,它是一门经验课程。具有如下特性: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 性、自主性 主要内容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遵循原则 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恰当处理学 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 主题的关系;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整合校内课程和校外课程; 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 加强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迅速全 面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加快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 7 综合实践活动课 • 性质及特点 必修课,每周平均3学时。对应于分科课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对应于学科 课程,它是一门经验课程。具有如下特性: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 性、自主性 • 主要内容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 遵循原则 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恰当处理学 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 主题的关系;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整合校内课程和校外课程; 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 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 加强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迅速全 面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加快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 新课标的特点 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涵:按门类制定;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 标、内容框架;指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不包括教学重 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新课标与大纲对比 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 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 新课标特点 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突破学科中 改善学习方式 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 为课程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8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 8 新课标的特点 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涵:按门类制定;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 标、内容框架;指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不包括教学重 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 新课标与大纲对比 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 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 • 新课标特点 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突破学科中心 改善学习方式 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 为课程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 新课程标准的结构 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 前言 课程基本理念 标准设计思路 知识与技能 课程目标 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内容标准学习领域、目标及行为目标「教学内容及要求 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 评价建议 课时安排 实施建议 教材编写建议 教学中应注意问题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考核与评价 术语解释 附录 案例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 9 新课程标准的结构 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 前言 课程性质 课程基本理念 标准设计思路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内容标准 学习领域、目标及行为目标 教学内容及要求 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教学中应注意问题 考核与评价 评价建议 教材编写建议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 术语解释 案例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 如何描述课程标准 结果性目标 知 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回忆、选出、识别等。 理解-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区别、提供、预测、检索 整理等。应用-设计、辩护、质疑、撰写。解决、检验、计划、总结、 推广、证 (2)技 模仿-模拟、重复、再现、例证、临摹、类推、扩展等 独立操作-完成、制定、解决。绘制、安装。尝试等。 迁移-联系、转换、哭活运角、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体验性目标 经历(感受)--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考察等。 反映(认同)-认可、接受、欣赏、关 拒绝、摈弃 领悟(内化)-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追求等 10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 10 如何描述课程标准 • 结果性目标 (1)知识 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回忆、选出、识别等。 、 理解--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区别、提供、预测、检索、 整理等。 应用--设计、辩护、质疑、撰写。解决、检验、计划、总结、 推广、证明等。 (2)技能 模 仿--模拟、重复、再现、例证、临摹、类推、扩展等。 独立操作--完成、制定、解决。绘制、安装。尝试等。 迁 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 体验性目标 经历(感受)--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考察等。 反映(认同)--认可、接受、欣赏、关注、拒绝、摈弃等。 领悟(内化)--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追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