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 1.1总量指标 【学习目标】 本章主要介绍了有关总量指标和想对指标是统计分析的基本指标,包括 总量指标和星对指标的意义、作用,种类,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和运用是 应注意的问题。 【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习者明确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的意义、作用、 种类,掌握这两大指标的计算方法和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学习内容】 4.1.1总量指标的概念 总量指标是用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条件下的总规模、总水平或 工作总量的统计指标。总量指标用绝对数表示,也就是用一个绝对数来反 映特定现象在一定时间上的总量状况,它是一种最基本的统计指标。例如, 2001年3月5日朱镕基同志在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 告》中指出: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9404亿元:粮食产量达到9850 亿斤: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253元和 6280元;进出口总额达4743亿美元;外汇储备达1656亿美元。这些都是 总量指标,都是利用绝对数说明我国2000年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模、总 体水平和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41.2.总量指标的种类 1.按其说明总体的内容不同分为 总体单位总量一一是用来反映统计总体内包含总体单位个数多少的总 量指标。它用来表明统计总体的容量大小。例如,研究我国的人口状况时 统计总体是全国所有公民,总体单位是每一位公民,那么我国的人口数表 明总体单位的个数,是总体单位总量。再如,研究某市的工业发展状况, 统计总体是全市的所有工业企业,若该市现有工业企业2350家,则2350
第 4 章 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 1.1 总量指标 【学习目标】 本章主要介绍了有关总量指标和想对指标是统计分析的基本指标,包括 总量指标和星对指标的意义、作用,种类,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和运用是 应注意的问题。 【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习者明确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的意义、作用、 种类,掌握这两大指标的计算方法和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学习内容】 4.1.1 总量指标的概念 总量指标是用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条件下的总规模、总水平或 工作总量的统计指标。总量指标用绝对数表示,也就是用一个绝对数来反 映特定现象在一定时间上的总量状况,它是一种最基本的统计指标。例如, 2001 年 3 月 5 日朱镕基同志在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 告》中指出:2000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89404 亿元;粮食产量达到 9850 亿斤;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 2253 元和 6280 元;进出口总额达 4743 亿美元;外汇储备达 1656 亿美元。这些都是 总量指标,都是利用绝对数说明我国 2000 年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模、总 体水平和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4.1.2. 总量指标的种类 1. 按其说明总体的内容不同分为 总体单位总量——是用来反映统计总体内包含总体单位个数多少的总 量指标。它用来表明统计总体的容量大小。例如,研究我国的人口状况时, 统计总体是全国所有公民,总体单位是每一位公民,那么我国的人口数表 明总体单位的个数,是总体单位总量。再如,研究某市的工业发展状况, 统计总体是全市的所有工业企业,若该市现有工业企业 2350 家,则 2350
家即为总体单位总量 总体标志总量一一是统计总体各单位某一方面数量标志值的总和。仍 举上例,该市的每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每一工业企业的工业职工人数 是该工业企业的一个数量标志,则该市全部工业职工人数就是总体标志总 量。另外该市的年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利税总额等指标也都是 总体标志总量。一个已经确定的统计总体,其总体单位总量是唯一确定的, 而总体标志总量却不止一个。 某一总量指标是总体单位总量还是标志总量不是完全确定的,而是随 着统计总体的改变而改变的。如上例中的全市工业职工人数是总体标志总 量,若研究目的改变为认识该市工业企业职工的生活水平时,统计总体是 全市的所有工业职工,全市工业职工人数就变成总体单位总量了。 2.按其反映总体的时间状况不同分为 时期指标—一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段时间上发展变化结果的总 量。例如我国2001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5533亿元,是指在2001年这 年的时间内,我国国民经济各行业每天所创增加值的总和。再如产品产量、 社会零售商品销售额等都是时期指标。时期指标具有如下特点 (1)具有可加性。时间上相邻的时期指标相加能够得到另一更长时 期的总量指标。 (2)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所属时期的长短直接相关。一般来讲,时期越 长,指标数值就越大 (3)必须连续登记而得。时期指标数值的大小取决于整个时期内所 有时间上的发展状况,只有连续登记得到的时期指标才会准确。 时点指标一一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时刻或某一时点上的状况的总 量。如我国首次基本单位普查显示1996年底我国共有各类法人单位44102 万个,有产业活动单位635.1万个,这仅能说明我国1996年12月31日这 一天的基本单位的数量情况。再如人口数、商品库存额、外汇储备额等也 都是时点指标。时点指标具有如下特点 (1)不具有可加性。不同时点上的两个时点指标数值相加不具有实 际意义。 (2)数值大小与登记时间的间隔长短无关。时点指标仅仅反映社会 经济现象在一瞬间上的数量,每隔多长时间登记一次对它没有影响 (3)指标数值是间断计数的。时点指标没有必要进行连续登记,有 的也是不可能连续进行登记的,如:一国的总人口数 41.3.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 总量指标的计量形式都是有名数,都有计量单位。根据总量指标所反
家即为总体单位总量。 总体标志总量——是统计总体各单位某—方面数量标志值的总和。仍 举上例,该市的每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每一工业企业的工业职工人数 是该工业企业的—个数量标志,则该市全部工业职工人数就是总体标志总 量。另外该市的年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利税总额等指标也都是 总体标志总量。—个已经确定的统计总体,其总体单位总量是唯一确定的, 而总体标志总量却不止一个。 某一总量指标是总体单位总量还是标志总量不是完全确定的,而是随 着统计总体的改变而改变的。如上例中的全市工业职工人数是总体标志总 量,若研究目的改变为认识该市工业企业职工的生活水平时,统计总体是 全市的所有工业职工,全市工业职工人数就变成总体单位总量了。 2. 按其反映总体的时间状况不同分为 时期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段时间上发展变化结果的总 量。例如我国 2001 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95533 亿元,是指在 2001 年这一 年的时间内,我国国民经济各行业每天所创增加值的总和。再如产品产量、 社会零售商品销售额等都是时期指标。时期指标具有如下特点: (1)具有可加性。时间上相邻的时期指标相加能够得到另—更长时 期的总量指标。 (2)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所属时期的长短直接相关。—般来讲,时期越 长,指标数值就越大。 (3)必须连续登记而得。时期指标数值的大小取决于整个时期内所 有时间上的发展状况,只有连续登记得到的时期指标才会准确。 时点指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时刻或某一时点上的状况的总 量。如我国首次基本单位普查显示 1996 年底我国共有各类法人单位 440.2 万个,有产业活动单位 635.1 万个,这仅能说明我国 1996 年 12 月 31 日这 一天的基本单位的数量情况。再如人口数、商品库存额、外汇储备额等也 都是时点指标。时点指标具有如下特点: (1)不具有可加性。不同时点上的两个时点指标数值相加不具有实 际意义。 (2)数值大小与登记时间的间隔长短无关。时点指标仅仅反映社会 经济现象在一瞬间上的数量,每隔多长时间登记一次对它没有影响。 (3)指标数值是间断计数的。时点指标没有必要进行连续登记,有 的也是不可能连续进行登记的,如:一国的总人口数。 4.1.3. 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 总量指标的计量形式都是有名数,都有计量单位。根据总量指标所反
映现象的性质不同,其计量单位一般有实物单位、价值单位和劳动单位 种 1.实物单位。实物单位是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或物理属性而采用的单 位。它又分为 (1)自然单位。如鞋以“双”为单位:桌子以“张”为单位;拖拉机 以“台”为单位等。 (2)度量衡单位。度量衡单位是以已经确定出的标准来计量实物的 重量、长度、面积、容积等的单位。如:吨、公里、米等。 (3)复合单位。复合单位是两个单位的乘积。如货物周转量用“吨 公里”计量;电的度数用“千瓦时”计量等。 (4)双重单位。双重单位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位结合起来进行 计量。如起重机的计量单位是“台/吨”;货轮用“艘/马力/吨位”计量。 (5)标准实物单位。标准实物单位是按照统一的折算标准来计量事 物数量的一种实物单位。它主要用于计量存在差异的工业产品和农产品, 为了准确地反映其总量,需要把各产品按照一定的标准折合成标准品再相 加。如把含氮量不同的化肥都折合成含氮100%的标准化肥;把各种能源 都折合成热量值为7000千卡/公斤的标准煤等。以实物单位计量的总量指 标,叫做实物指标。 2.价值单位。价值单位也叫货币单位,它是以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来计 量社会财产和劳动成果。例如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储蓄额、外汇收入、 财政收入都必须用货币单位来计量,常见的货币单位有美元、人民币元 欧元等。用货币单位计量的总量指标叫做价值指标。价值指标具有十分广 泛的综合能力,在国民经济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劳动单位。劳动单位主要用于企业内部计量工业产品的数量,它是 用生产工业产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来计量生产工人的劳动成果。企业首先 根据自身的生产状况制定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的工时定额,再乘以产品的 实物即得以劳动单位计量的产量指标—一劳动量指标,也叫做定额工时总 产量 4.1.4.总量指标的计算和运用 1.总量指标的统计方法 总量指标数值都是通过对总体单位进行全面调査登记,采用直接计 数、点数或测量等方法,逐步计算汇总得出的。例如,统计报表中的总量
映现象的性质不同,其计量单位一般有实物单位、价值单位和劳动单位三 种。 1. 实物单位。实物单位是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或物理属性而采用的单 位。它又分为: (1)自然单位。如鞋以“双”为单位;桌子以“张”为单位;拖拉机 以“台”为单位等。 (2)度量衡单位。度量衡单位是以已经确定出的标准来计量实物的 重量、长度、面积、容积等的单位。如:吨、公里、米等。 (3)复合单位。复合单位是两个单位的乘积。如货物周转量用“吨 公里”计量;电的度数用“千瓦时”计量等。 (4)双重单位。双重单位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位结合起来进行 计量。如起重机的计量单位是“台/吨”;货轮用“艘/马力/吨位”计量。 (5)标准实物单位。标准实物单位是按照统一的折算标准来计量事 物数量的一种实物单位。它主要用于计量存在差异的工业产品和农产品, 为了准确地反映其总量,需要把各产品按照一定的标准折合成标准品再相 加。如把含氮量不同的化肥都折合成含氮 100%的标准化肥;把各种能源 都折合成热量值为 7000 千卡/公斤的标准煤等。以实物单位计量的总量指 标,叫做实物指标。 2. 价值单位。价值单位也叫货币单位,它是以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来计 量社会财产和劳动成果。例如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储蓄额、外汇收入、 财政收入都必须用货币单位来计量,常见的货币单位有美元、人民币元、 欧元等。用货币单位计量的总量指标叫做价值指标。价值指标具有十分广 泛的综合能力,在国民经济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 劳动单位。劳动单位主要用于企业内部计量工业产品的数量,它是 用生产工业产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来计量生产工人的劳动成果。企业首先 根据自身的生产状况制定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的工时定额,再乘以产品的 实物即得以劳动单位计量的产量指标——劳动量指标,也叫做定额工时总 产量。 4.1.4. 总量指标的计算和运用 1. 总量指标的统计方法 总量指标数值都是通过对总体单位进行全面调查登记,采用直接计 数、点数或测量等方法,逐步计算汇总得出的。例如,统计报表中的总量
资料,普查中的总量资料,都是采用这种直接计量法取得的。只有在不能 直接计算或不必直接计算总体的总量指标的少数情况下,才采用估计推算 的方法取得有关的总量资料 总量指标数值在计算方法上比较简单,但在计算内容上却是相当复 杂,这就涉及到如何在质与量的统一中,反映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经济现 象的规模和水平。因此,总量指标数值的计算并不是一个单纯技术性的加 总问题,而必须正确规定总量指标所表示的各种社会经济现象的概念、构 成内容和计算范围,确定计算方法,然后才能进行计算汇总,以取得正确 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总量资料。例如,要正确计算工资总额,必须先明确 工资的实质和构成:要计算国民经济各部门职工人数,不仅要明确职工的 概念和范围,而且要从理论上先确定国民经济部门的分类,才能得出按部 门分类的职工人数。 2.总和记法及求和规则 计算总量指标数值时,或在统计运算中,涉及一系列变量值或标志值 的全部或部分相加,是最常用的一种运算,需要采用简便的记法来表示其 总和。代表总和的通用符号就是希腊文大写字母∑( Sigma),也称连加和 号,最常用的形式为Σx1,其中X代表各个变量值,总和号上下方的标 号表明计算总和的X,的起止点,即从X开始加到X为止 总x X+X,+x. 为方便起见,常以Σ作为2的简写。 以下分别介绍三个求和的规则或公式。 (1)设X和Y是两个变量,则两个变量之值的和的总和,等于每个 变量之值的总和,即 因为 ∑(xi+h)=(X1+h)+(X2+12)+…+(Xn+Yn) =X1+1+X2+Y2+…Xn+1n ∑x+∑ 同理,可以证明两个变量之值之差的总和,等于每个变量之值的总和 之差,即 ∑(X-Y)=(X1-1)+(X2-12) (Xn-Yn)
资料,普查中的总量资料,都是采用这种直接计量法取得的。只有在不能 直接计算或不必直接计算总体的总量指标的少数情况下,才采用估计推算 的方法取得有关的总量资料。 总量指标数值在计算方法上比较简单,但在计算内容上却是相当复 杂,这就涉及到如何在质与量的统一中,反映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经济现 象的规模和水平。因此,总量指标数值的计算并不是一个单纯技术性的加 总问题,而必须正确规定总量指标所表示的各种社会经济现象的概念、构 成内容和计算范围,确定计算方法,然后才能进行计算汇总,以取得正确 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总量资料。例如,要正确计算工资总额,必须先明确 工资的实质和构成;要计算国民经济各部门职工人数,不仅要明确职工的 概念和范围,而且要从理论上先确定国民经济部门的分类,才能得出按部 门分类的职工人数。 2. 总和记法及求和规则 计算总量指标数值时,或在统计运算中,涉及一系列变量值或标志值 的全部或部分相加,是最常用的一种运算,需要采用简便的记法来表示其 总和。代表总和的通用符号就是希腊文大写字母 (Sigma),也称连加和 号,最常用的形式为 = n i Xi 1 ,其中 Xi 代表各个变量值,总和号上下方的标 号表明计算总和的 Xi 的起止点,即从 Xi 开始加到 X n 为止: X X X Xn n i i X = + + + + = 1 2 3 1 为方便起见,常以Σ作为 = n i 1 的简写。 以下分别介绍三个求和的规则或公式。 (1)设 X 和 Y 是两个变量,则两个变量之值的和的总和,等于每个 变量之值的总和,即 Xi +Yi = Xi + Yi ( ) 因为 ) ( ) 2 2 ) ( 1 1 (Xi +Yi ) = (X +Y + X +Y ++ Xn +Yn = X1 +Y1 + X2 +Y2 +Xn +Yn = Xi + Yi 同理,可以证明两个变量之值之差的总和,等于每个变量之值的总和 之差,即 ) ( ) 2 2 ) ( 1 1 ( ) ( n Y n X Y X Y X i Y i X − = − + − + + −
=(X1+X2+…n)-(1+12+…+13) ∑X-∑Y 依据上述结论可以推广到若干个变量之值的总和,例如 ∑(X1-1-21)=∑X1-∑-∑Z (2)某一变量乘以常数a后求的总和,等于该变量值的总和乘以常数 ∑x1-∑F1-∑ (3)假设进行n次观测,每次所得的观测值为同一常数,则n次观测 值的总和等于n乘以该常数,即 ∑ ca+a+…+a =a(1+1+…1 42相对指标 42.1相对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相对指标的概念 要分析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仅仅利用总量指标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要 对事物做深入的了解,就需要对总体的组成和其各部分之间的数量关系进 行分析、比较,这就必须计算相对指标 相对指标是用两个有联系的指标进行对比的比值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 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综合指标。相对指标也称作相对数,其数值有两种 表现形式:无名数和复名数。无名数是一种抽象化的数值,多以系数、倍 数、成数、百分数或千分数表示。复名数主要用来表示强度的相对指标, 以表明事物的密度、强度和普遍程度等。例如,人均粮食产量用“千克 人”表示,人口密度用“人/平方公里”表示等 2.相对指标的作用
= ) 1 2 3 ) ( 1 2 (X + X +Xn − Y +Y ++Y = Xi − Yi 依据上述结论可以推广到若干个变量之值的总和,例如: ( − − ) = i Xi Yi Z − − i Xi Yi Z (2)某一变量乘以常数 a 后求的总和,等于该变量值的总和乘以常数 a,即 − − i Z i Y i X (3)假设进行 n 次观测,每次所得的观测值为同一常数,则 n 次观测 值的总和等于 n 乘以该常数,即 an a a a a a n i = (++ ) = 1 1 1 1 = + + + = 4.2 相对指标 4.2.1 相对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1. 相对指标的概念 要分析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仅仅利用总量指标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要 对事物做深入的了解,就需要对总体的组成和其各部分之间的数量关系进 行分析、比较,这就必须计算相对指标。 相对指标是用两个有联系的指标进行对比的比值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 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综合指标。相对指标也称作相对数,其数值有两种 表现形式:无名数和复名数。无名数是一种抽象化的数值,多以系数、倍 数、成数、百分数或千分数表示。复名数主要用来表示强度的相对指标, 以表明事物的密度、强度和普遍程度等。例如,人均粮食产量用“千克/ 人”表示,人口密度用“人/平方公里”表示等。 2. 相对指标的作用
(1)相对指标通过数量之间的对比,可以表明事物相关程度、发展程 度,它可以弥补总量指标的不足,使人们清楚了解现象的相对水平和普遍 程度。例如,某企业去年实现利润50万元,今年实现55万元,则今年利 润增长了10%,这是总量指标不能说明的 (2)把现象的绝对差异抽象化,使原来无法直接对比的指标变为可比。 不同的企业由于生产规模条件不同,直接用总产值、利润比较评价意义不 大,但如果采用一些相对指标,如资金利润率、资金产值率等进行比较 便可对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做出合理评价 (3)说明总体内在的结构特征,为深入分析事物的性质提供依据。例 如计算一个地区不同经济类型的结构,可以说明该地区经济的性质。又如 计算一个地区的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可以说明该地区社会经济现代 化程度等。 42.2相对指标的种类及其计算方法 随着统计分析目的的不同,两个相互联系的指标数值对比,可以采取 不同的比较标准(即对比的基础),而对比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从而形 成不同的相对指标。相对指标一般有六种形式,即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和动态相对 指标 1.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是社会经济现象在某时期内实际完成数值与计 划任务数值对比的结果,一般用百分数来表示。基本计算公式为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实际完成数 100%(4-1) 计划任务数 由于计划数在实际计算中可以表现为绝对数、相对数、平均数等多种 形式,因此计算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1)计划数为绝对数和平均数时 使用绝对数和平均数计算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时,可直接用上述计 算公式。 例4-1某企业2000年产品计划产量1000件,实际完成1120件, 则产量计划完成程度为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100×100%=12 计算结果表明,该企业超额12%完成产量计划,实际产量比计划产量 增加了120件 例4-2某企业劳动生产率计划达到8000元/人,某种产品计划单位
(1)相对指标通过数量之间的对比,可以表明事物相关程度、发展程 度,它可以弥补总量指标的不足,使人们清楚了解现象的相对水平和普遍 程度。例如,某企业去年实现利润 50 万元,今年实现 55 万元,则今年利 润增长了 10%,这是总量指标不能说明的。 (2)把现象的绝对差异抽象化,使原来无法直接对比的指标变为可比。 不同的企业由于生产规模条件不同,直接用总产值、利润比较评价意义不 大,但如果采用一些相对指标,如资金利润率、资金产值率等进行比较, 便可对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做出合理评价。 (3)说明总体内在的结构特征,为深入分析事物的性质提供依据。例 如计算一个地区不同经济类型的结构,可以说明该地区经济的性质。又如 计算一个地区的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可以说明该地区社会经济现代 化程度等。 4.2.2 相对指标的种类及其计算方法 随着统计分析目的的不同,两个相互联系的指标数值对比,可以采取 不同的比较标准(即对比的基础),而对比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从而形 成不同的相对指标。相对指标一般有六种形式,即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和动态相对 指标。 1.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是社会经济现象在某时期内实际完成数值与计 划任务数值对比的结果,一般用百分数来表示。基本计算公式为: % 计划任务数 实际完成数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100 (4–1) 由于计划数在实际计算中可以表现为绝对数、相对数、平均数等多种 形式,因此计算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1)计划数为绝对数和平均数时 使用绝对数和平均数计算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时,可直接用上述计 算公式。 例 4–1 某企业 2000 年产品计划产量 1000 件,实际完成 1120 件, 则产量计划完成程度为: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100%=112% 1000 1120 计算结果表明,该企业超额 12%完成产量计划,实际产量比计划产量 增加了 120 件。 例 4–2 某企业劳动生产率计划达到 8000 元/人,某种产品计划单位
成本为100元,该企业实际劳动生产率达到9200元/人,该产品实际单位 成本为90元,其计划完成程度指标为: 劳动生产率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100%=115% 90 单位成本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100%=90% 计算结果表明,该企业劳动生产率实际比计划提高了15%,而某产品 单位成本实际比计划降低了10%。这里劳动生产率为正指标,单位成本为 逆指标 在检查中长期计划的完成情况时,根据计划指标的性质不同,计算可 分为水平法和累计法 a.水平法 用水平法检查计划完成程度就是根据计划末期(最后一年)实际达到 的水平与计划规定的同期应达到的水平相比较,来确定全期是否完成计划 其计算公式如下: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二中长期计划末期实际达到的水平 中长期计划末期计划达到的水平00 (4-2) 例4-3某企业按五年计划规定的最后一年的产量应达到720万件, 实际执行情况如表4-1所示。 表4-1 某企业五年计划完成情况 单位:万件 第四年 第五年 份年年年季季季季季|季季季 300|410530150|1601x1x19|190210210 则该企业产量五年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为 190+190+210+210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100%=111.11% 计算结果表明,该企业超额11.11%完成产量五年计划 采用水平法计算,只要有连续一年时间(可以跨年度)实际完成水平 达到最后一年计划水平,就算完成了五年计划,余下的时间就是提前完成 计划时间。在例4-3中,该企业实际从五年计划的第四年第三季度到第五 年第二季度连续一年时间的产量达到了计划期最后一年计划产量720万件 水平,完成了五年计划,那么第五年下半年这半年时间就是提前完成计划
成本为 100 元,该企业实际劳动生产率达到 9200 元/人,该产品实际单位 成本为 90 元,其计划完成程度指标为: 劳动生产率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100%=115% 8000 9200 单位成本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100%=90% 100 90 计算结果表明,该企业劳动生产率实际比计划提高了 15%,而某产品 单位成本实际比计划降低了 10%。这里劳动生产率为正指标,单位成本为 逆指标。 在检查中长期计划的完成情况时,根据计划指标的性质不同,计算可 分为水平法和累计法。 a. 水平法 用水平法检查计划完成程度就是根据计划末期(最后一年)实际达到 的水平与计划规定的同期应达到的水平相比较,来确定全期是否完成计划。 其计算公式如下: % 中长期计划末期计划达到的水平 中长期计划末期实际达到的水平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100 (4–2) 例 4–3 某企业按五年计划规定的最后一年的产量应达到 720 万件, 实际执行情况如表 4–1 所示。 表 4–1 某企业五年计划完成情况 单位:万件 年 份 第 一 年 第 二 年 第 三 年 第四年 第五年 一 季 二 季 三 季 四 季 一 季 二 季 三 季 四 季 产 量 300 410 530 150 160 170 170 190 190 210 210 则该企业产量五年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为: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 % + + + 100 111.11 720 190 190 210 210 计算结果表明,该企业超额 11.11%完成产量五年计划。 采用水平法计算,只要有连续一年时间(可以跨年度)实际完成水平 达到最后一年计划水平,就算完成了五年计划,余下的时间就是提前完成 计划时间。在例 4-3 中,该企业实际从五年计划的第四年第三季度到第五 年第二季度连续一年时间的产量达到了计划期最后一年计划产量 720 万件 水平,完成了五年计划,那么第五年下半年这半年时间就是提前完成计划 的时间
b.累计法 累计法就是整个计划期间实际完成的累计数与同期计划数相比较,来 确定计划完成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中长期计划末期实际累计完成量x100 中长期计划末期计划累计量 (4-3) 例4-4某地区“九五”期间计划五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50亿元 实际各年投资情况如表4-2。 表4-2某地区“九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单位:亿元 1997199819992000 固定资产实际投资额 则该地区“九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的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为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294+326+391+489+60 1009=140% 计算结果表明,该地区超额40%完成“九五”固定资产投资计划 采有累计法计算,只要从中长期计划开始至某一时期止,所累计完成 数达到计划数,就是完成了计划。例4-4中,前四年投资额已完成五年计 划,比计划时间提前一年 (2)计划数为相对数时 计划数为相对数时计划完成程度计算公式为: 实际达到的百分数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100%(4-4) 计划规定的百分数 例4-5某企业某产品产量计划要求增长10%,同时该种产品单位成 本计划要求下降5%,而实际产量增长了12%,实际单位成本下降了8%, 则计划完成程度指标为 产量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100%+12% 100%=101.82% 100%+10% 单位成本降低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10086×100%=9684% 1009-5% 计算结果表明,产量计划完成程度大于100%,说明超额完成计划 而单位成本计划完成程度小于100%,说明实际成本比计划成本有所降低, 也超额完成了成本降低计划。 2.结构相对指标 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时,不仅要掌握其总量,而且要揭示总体内部
b. 累计法 累计法就是整个计划期间实际完成的累计数与同期计划数相比较,来 确定计划完成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 中长期计划末期计划累 计量 中长期计划末期实际累 计完成量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 100 (4–3) 例 4–4 某地区“九五”期间计划五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150 亿元, 实际各年投资情况如表 4–2。 表 4–2 某地区“九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 单位:亿元 年 份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固定资产实际投资额 29.4 32.6 39.1 48.9 60 则该地区“九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的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为: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100%=140% 150 29.4 32.6 39.1 48.9 60 + + + + 计算结果表明,该地区超额 40%完成“九五”固定资产投资计划。 采有累计法计算,只要从中长期计划开始至某一时期止,所累计完成 数达到计划数,就是完成了计划。例 4–4 中,前四年投资额已完成五年计 划,比计划时间提前一年。 (2)计划数为相对数时 计划数为相对数时计划完成程度计算公式为: % 计划规定的百分数 实际达到的百分数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 100 (4–4) 例 4–5 某企业某产品产量计划要求增长 10%,同时该种产品单位成 本计划要求下降 5%,而实际产量增长了 12%,实际单位成本下降了 8%, 则计划完成程度指标为: %= % %+ % %+ % 产量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100 101.82 100 10 100 12 %= % %- % %- % 单位成本降低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100 96.84 100 5 100 8 计算结果表明,产量计划完成程度大于 100%,说明超额完成计划。 而单位成本计划完成程度小于 100%,说明实际成本比计划成本有所降低, 也超额完成了成本降低计划。 2. 结构相对指标 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时,不仅要掌握其总量,而且要揭示总体内部
的组成数量表现,亦即要对总体内部的结构进行数量分析,这就需要计算 结构相对指标。 结构相对指标就是在分组的基础上,以各组(或部分)的单位数与总体 单位总数对比,或以各组(或部分)的标志总量与总体的标志总量对比求得 的比重,借以反映总体内部结构的一种综合指标。一般用百分数、成数或 系数表示,可以用公式表述如下 结构相对数。总体某部分或组的数值×1009(4-5) 总体全部数值 概括地说,结构相对数就是部分与全体对比得出的比重或比率。由于 对比的基础是同一总体的总数值,所以各部分(或组所占比重之和应当等 于100%或1。 在社会经济统计中结构相对数应用广泛,它的主要作用可以概括为以 下几个方面 (1)可以说明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总体结构的特征 例如,从表4-3中的资料可以看出,我国工业总产值构成的特点 表4-31996年我国工业总产值构成 工业总产值 其中:国有企业 集体企业 城乡个体工业 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7》 (2)不同时期结构相对数的变化,可以反映事物性质的发展趋势,分析 经济结构的演变规律。 例如,从表4-4的资料中,可以看出不同年份的世界农业人口在总人 口中所占的比重呈现出平稳下降的趋势,这也是伴随经济发展、工业化程 度提高和社会进步而产生的必然结果 世界人口和农业人口的发展趋势 90年19年19年1980年1985年199年00年20年20年25年 世界人口化人25230236944548.552.962.5719806847 16217617621.92923925726626.5262 农业人口人 世界总人口的%64.358458449447245:41.13703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1990年第5期
的组成数量表现,亦即要对总体内部的结构进行数量分析,这就需要计算 结构相对指标。 结构相对指标就是在分组的基础上,以各组(或部分)的单位数与总体 单位总数对比,或以各组(或部分)的标志总量与总体的标志总量对比求得 的比重,借以反映总体内部结构的一种综合指标。一般用百分数、成数或 系数表示,可以用公式表述如下: 结构相对数= 100% 总体全部数值 总体某部分或组的数值 (4–5) 概括地说,结构相对数就是部分与全体对比得出的比重或比率。由于 对比的基础是同一总体的总数值,所以各部分(或组)所占比重之和应当等 于 100%或 1。 在社会经济统计中结构相对数应用广泛,它的主要作用可以概括为以 下几个方面: (1)可以说明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总体结构的特征。 例如,从表 4–3 中的资料可以看出,我国工业总产值构成的特点。 表 4–3 1996 年我国工业总产值构成 项 目 占总数的% 工业总产值 其中:国有企业 集体企业 城乡个体工业 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100 28.5 39.4 15.5 16.6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1997》 (2)不同时期结构相对数的变化,可以反映事物性质的发展趋势,分析 经济结构的演变规律。 例如,从表 4–4 的资料中,可以看出不同年份的世界农业人口在总人 口中所占的比重呈现出平稳下降的趋势,这也是伴随经济发展、工业化程 度提高和社会进步而产生的必然结果。 表 4–4 世界人口和农业人口的发展趋势 1950 年 1960 年 1970 年 1980 年 1985 年 1990 年 2000 年 2010 年 2020 年 2025 年 世界人口/亿人 25.2 30.2 36.9 44.5 48.5 52.9 62.5 71.9 80.6 84.7 其中: 农业人口/亿人 16.2 17.6 17.6 21.9 22.9 23.9 25.7 26.6 26.5 26.2 占世界总人口的/% 64.3 58.4 58.4 49.4 47.2 45.1 41.1 37.0 32.0 30.9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1990 年第 5 期
(3)根据各构成部分所占比重大小,可以反映所研究现象总体的质量以 及人、财、物的利用情况 例如,文盲率、入学率、青年受高等教育人口比率等可从文化教育方 面表明人口的质量;产品的合格率、优质品率、高新技术品率、商品损耗 率等可表明企业的工作质量;出勤或缺勤率、设备利用率等,则可反映企 业的人、财、物的利用状况 (4)利用结构相对数,有助于分清主次,确定工作重点 例如在物资管理工作中,采用ABC分析法,其基本原理就是对影响 经济活动的因素进行分析,按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的大小分为A、B、C 三类,实行分类管理。采用这种方法的依据,就是根据对统计资料的分析, 计算结构相对指标,如表4-5 表4-5某物资企业物资分类表单位:% 占资金的比重 占品种的比重 80 20 可见,应重点抓好A类物资的管理,其次要注意B类物资的处理,就 可以控制资金的95%,收到较好的经济效果。 3.比例相对数 比例相对数是反映总体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均衡状况的 综合指标。它是同一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与另一部分数值静态对比的结果, 计算公式为: 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 比例相对数 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00%(4-6) 比例相对指标的数值,一般用百分数或几比几的形式表示。例如,1999 年,我国乡村实有劳动力4689619万人,男性2499483万人,女性21901.26 万人,则男性劳动力对女性劳动力用百分数可表示为114.13%:又如,某 学校教学人员为900人,非教学人员100人,则教学人员与非教学人员的 比例用几比几形式可表示为9:1。统计分析中,有时还要求用连比形式表 示总体中若干个组的比例关系。例如,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 业的比例。 根据统计资料,计算各种比例相对数,反映有关事物之间的实际比例 关系,有助于我们认识客观事物是否符合按比例协调发展的要求,参照有 关标准,可以判断比例关系是否合理。在宏观经济管理中,这对于研究分
(3)根据各构成部分所占比重大小,可以反映所研究现象总体的质量以 及人、财、物的利用情况。 例如,文盲率、入学率、青年受高等教育人口比率等可从文化教育方 面表明人口的质量;产品的合格率、优质品率、高新技术品率、商品损耗 率等可表明企业的工作质量;出勤或缺勤率、设备利用率等,则可反映企 业的人、财、物的利用状况。 (4)利用结构相对数,有助于分清主次,确定工作重点。 例如在物资管理工作中,采用 ABC 分析法,其基本原理就是对影响 经济活动的因素进行分析,按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的大小分为 A、B、C 三类,实行分类管理。采用这种方法的依据,就是根据对统计资料的分析, 计算结构相对指标,如表 4–5。 表 4–5 某物资企业物资分类表 单位:% 类 别 占资金的比重 占品种的比重 A B C 80 15 5 20 30 50 可见,应重点抓好 A 类物资的管理,其次要注意 B 类物资的处理,就 可以控制资金的 95%,收到较好的经济效果。 3. 比例相对数 比例相对数是反映总体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均衡状况的 综合指标。它是同一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与另一部分数值静态对比的结果, 计算公式为: 100% 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 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 比例相对数= (4–6) 比例相对指标的数值,一般用百分数或几比几的形式表示。例如,1999 年,我国乡村实有劳动力 46896.19 万人,男性 24994.83 万人,女性 21901.26 万人,则男性劳动力对女性劳动力用百分数可表示为 114.13%;又如,某 学校教学人员为 900 人,非教学人员 100 人,则教学人员与非教学人员的 比例用几比几形式可表示为 9:1。统计分析中,有时还要求用连比形式表 示总体中若干个组的比例关系。例如,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 业的比例。 根据统计资料,计算各种比例相对数,反映有关事物之间的实际比例 关系,有助于我们认识客观事物是否符合按比例协调发展的要求,参照有 关标准,可以判断比例关系是否合理。在宏观经济管理中,这对于研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