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通过扩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虚实的关系和作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阅读准备 翻译《谈龙录》、《画筌》的两段引文。 补充注释 ①哂:dhn,讥笑。②第:只,仅。③位置相戾:虚实不分,互相干扰。戾,11乖张, 不讲情理,这里是不守规矩的意思。④赘疣:比喻多余而无用的东西。⑤虚实相生:虚 和实互相补充,互相衬托 第一课时 导入语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孕育出了魅力无穷的灿烂文明。那一首首脍炙人口 的唐诗宋词,多少代有传唱至今;那一幅幅黑白相间的宣传画,主多少人望画息心,那 出出字正腔圆的戏曲,让多少人迷恋忘情。是什么样的魔力,把他们吸引提如如醉? 是怎么样的一根魔杖,把他们指领得心魂难收?是艺术。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艺 术技巧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 (1)、本文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 生答,教师明确:课文标题就是本文的论述重点: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中国艺术 包括哪些方面呢?——诗歌、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音乐、舞蹈等,主要论 述了绘画和戏曲。 (2)、本文分几层进行论述? 生答,教师明确: 1、提出文章观点:全粹结合、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 2、主要阐述中国绘画、戏曲里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3、主要说明书法、建筑等多种艺术里的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 (3)、“虚”和“实”的关系可以怎么概括? 生答,教师明确:“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如果说得更详细一点,可用16字概括: “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下面我们一同来分析全文 师生共同简要分析全文 1、艺术需要表现美,文章开头哪句话,点明了这一点? 明确:“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下面进行了具体解释,既要丰富、全面地表现 生活,又要集中、典型、普遍地表现生活,丰富、全面中就有了“实”,集中、典型 普遍中就有了“虚”,两者互相矛盾,却能辩证统一!只有虚实结合了,才能避免自然 主义和形式主义。所以古人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
高中语文教案 1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通过扩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虚实的关系和作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阅读准备 翻译《谈龙录》、《画筌》的两段引文。 补充注释 ①哂:dhěn,讥笑。②第:只,仅。③位置相戾:虚实不分,互相干扰。戾,lì 乖张, 不讲情理,这里是不守规矩的意思。④赘疣:比喻多余而无用的东西。⑤虚实相生:虚 和实互相补充,互相衬托。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孕育出了魅力无穷的灿烂文明。那一首首脍炙人口 的唐诗宋词,多少代有传唱至今;那一幅幅黑白相间的宣传画,主多少人望画息心,那 一出出字正腔圆的戏曲,让多少人迷恋忘情。是什么样的魔力,把他们吸引提如如醉? 是怎么样的一根魔杖,把他们指领得心魂难收?是艺术。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艺 术技巧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 (1)、本文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 生答,教师明确:课文标题就是本文的论述重点: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中国艺术 包括哪些方面呢?——诗歌、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音乐、舞蹈等,主要论 述了绘画和戏曲。 (2)、本文分几层进行论述? 生答,教师明确: 1、 提出文章观点:全粹结合、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 2、 主要阐述中国绘画、戏曲里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3、 主要说明书法、建筑等多种艺术里的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 (3)、“虚”和“实”的关系可以怎么概括? 生答,教师明确:“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如果说得更详细一点,可用 16 字概括: “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下面我们一同来分析全文。 三、师生共同简要分析全文 1、艺术需要表现美,文章开头哪句话,点明了这一点? 明确:“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下面进行了具体解释,既要丰富、全面地表现 生活,又要集中、典型、普遍地表现生活,丰富、全面中就有了“实”,集中、典型、 普遍中就有了“虚”,两者互相矛盾,却能辩证统一!只有虚实结合了,才能避免自然 主义和形式主义。所以古人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
高中语文教案 霞写之” 2、赵执信的《谈龙录》中,三人对诗的看法分别是什么? (1)口头翻译课文引用的《谈龙录》、《画筌》里的两段话 (2)根据课文的具体讨论,解释下列名称术语。 需解释的术语及参考答案 全——(艺术)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粹——(艺术)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全与粹的关系——既粹且全,辩证地结合、统 典型化——对生活和自然加以提炼,去粗取精,提高,集中,达到全和粹辩证地结合、 统一。(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加以综合,从典型化的过程、目标两方面组织答案。) 自然主义—一只讲“全”而不顾“粹”。 形式主义一一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 现实主义——以粹概全,全和粹辩证地结合、统一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实”—一画面中的实景、真境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虚”—一画面中的空景、神境(或“艺术空白”)。 舞蹈精神—一—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的艺术特征。 师生共同总结 洪眆思(洪昇):诗要求“完整”,即“实” 司寇(王渔洋):诗要求“精粹”,也即“虚”, 作者(赵执信)“完整”、“精粹”缺一不可,应诗写出一鳞半爪而不支离破碎,这就 是虚实结合 (3)本文作者通过对洪、王、赵主人观点的评述提出了怎样的看法? 提示:作者认为洪升重视全面忽略了粹是自然主义;王士祺看重一鳞一爪而忽视全体是 形式主义:赵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是中 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作者赞成赵执信的观点,提出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 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 (4)深人讨论问题,把握文章的精粹。课文提出,“王渔洋、赵执信都以轻视的口吻 说着雕塑绘画,好像它们只是自然主义地刻画现实,这是大大的误解。”启发学生,结 合个人欣赏艺术的体会,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提示:首先,王、赵的看法是片面的。课文指出,中国大画家所画的龙,正是“云中露 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 但是,那种绘制全龙、须眉毕现的雕塑绘画一定就是自然主义因而不足取吗?可鼓励学 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对课文的观点补充、修正。例如下述说法: 绘制全龙功不可没。世界上本没有龙。龙是画家、雕塑家想像的产物。艺术创作中先有 了完整的龙的形象,画家、雕塑家才能从龙的全体出发画出龙的一鳞一爪,才能通过 鳞一爪反映龙的全体。观赏者心目中也要有龙的完整形象,在看了画上的一鳞一爪之后 全龙才能在想像中再现出来 以具有象征作用和概括力量的一鳞一爪表现全龙是以粹概全;以全龙表现神话世界也是 以粹概全。对于整个神话世界来说,全龙成了精粹的“一鳞一爪”。所以绘制全龙不能 概否定。 拓展:一花一天堂,一沙一世界,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正是通过有形的“实”来推知无 形的“虚”,从而创造更广阔的意境,表现更丰富的生活! 3、作者选取了哪两种中国艺术进一步阐述虚实相生的手法? 明确:绘画、戏曲。 2
高中语文教案 2 霞写之”。 2、赵执信的《谈龙录》中,三人对诗的看法分别是什么? (1)口头翻译课文引用的《谈龙录》、《画筌》里的两段话。 (2)根据课文的具体讨论,解释下列名称术语。 需解释的术语及参考答案: 全——(艺术)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粹——(艺术)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全与粹的关系——既粹且全,辩证地结合、统一。 典型化——对生活和自然加以提炼,去粗取精,提高,集中,达到全和粹辩证地结合、 统一。(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加以综合,从典型化的过程、目标两方面组织答案。) 自然主义——只讲“全”而不顾“粹”。 形式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 现实主义——以粹概全,全和粹辩证地结合、统一。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实”——画面中的实景、真境。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虚”——画面中的空景、神境(或“艺术空白”)。 舞蹈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的艺术特征。 师生共同总结: 洪眆思(洪昇):诗要求“完整”,即“实”, 司寇(王渔洋):诗要求“精粹”,也即“虚”, 作者(赵执信)“完整”、“精粹”缺一不可,应诗写出一鳞半爪而不支离破碎,这就 是虚实结合! (3)本文作者通过对洪、王、赵主人观点的评述提出了怎样的看法? 提示:作者认为洪升重视全面忽略了粹是自然主义;王士祺看重一鳞一爪而忽视全体是 形式主义;赵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是中 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作者赞成赵执信的观点,提出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 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 (4)深人讨论问题,把握文章的精粹。 课文提出,“王渔洋、赵执信都以轻视的口吻 说着雕塑绘画,好像它们只是自然主义地刻画现实,这是大大的误解。”启发学生,结 合个人欣赏艺术的体会,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提示:首先,王、赵的看法是片面的。课文指出,中国大画家所画的龙,正是“云中露 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 但是,那种绘制全龙、须眉毕现的雕塑绘画一定就是自然主义因而不足取吗?可鼓励学 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对课文的观点补充、修正。例如下述说法: 绘制全龙功不可没。世界上本没有龙。龙是画家、雕塑家想像的产物。艺术创作中先有 了完整的龙的形象,画家、雕塑家才能从龙的全体出发画出龙的一鳞一爪,才能通过一 鳞一爪反映龙的全体。观赏者心目中也要有龙的完整形象,在看了画上的一鳞一爪之后, 全龙才能在想像中再现出来。 以具有象征作用和概括力量的一鳞一爪表现全龙是以粹概全;以全龙表现神话世界也是 以粹概全。对于整个神话世界来说,全龙成了精粹的“一鳞一爪”。所以绘制全龙不能 一概否定。 拓展:一花一天堂,一沙一世界,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正是通过有形的“实”来推知无 形的“虚”,从而创造更广阔的意境,表现更丰富的生活! 3、作者选取了哪两种中国艺术进一步阐述虚实相生的手法? 明确:绘画、戏曲
高中语文教案 那副著名的《深山藏古寺》,也有异曲冋工之妙,画面只有崇山峻岭、山路蜿蜒,一个 小和尚在山下河边打水·…古寺“虚”掉了,但并不等于没有,不然小和尚从哪里来, 又到何处去,自然从古寺来,再回古寺去,这也是“实中藏虚” 比如齐白石画虾,早期画了十只虾足,后来减少为八只,晚年时只画了五只虾足。齐白 石画虾没有画水,本来活着的虾只能生活在水中,画活虾就要画水,但齐白石把水省略 掉,画面上用大片的空白代替水。 戏曲中也是如此,“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常见的。演员通过极少的道具营造出极丰 富的意境,给人极大的空间感。比如舞台上老船翁一支浆和摇曳的舞姿能让人感受到荡 漾起伏的江水,站在荷花筐里的演员通过摇动的腰肢和左右晃动的手臂,更给人以荷花 随风摇摆的美感 4、建筑、书法也是如此,天坛的图片,旷野中的亭子 教师简单分析:天坛是皇家祭祀场所,天坛面对着虚空的天穹,似乎也能感受帝王一统 天下的气魄;亭子本身并不是画,但与广阔的天地共同融为一幅大画,王羲之的《兰亭 序》中18个“之”字写法各异,虚许实实,表现出王羲之飘逸洒脱的精神风度。 四、布置作业, 小说《祝福》较为完整地讲述了祥林嫂的一生,《荷花淀》则截取了生活中几个最精彩 的片断,生动地表现了白洋淀妇女纯美的心灵和成长的过程。就完整性问题,在比较分 析的基础上作简要评述 参考答案: 完整性相对而言。《祝福》写了祥林嫂一生的几个片断,无论是在卫家山、贺家懊,还 是鲁镇,都经过“去粗取精”,凡是与“礼教吃人”无关的内容都舍弃了。所余的都是 典型性极强、足以概括祥林嫂一生悲剧命运的精彩情节。《荷花淀》虽只截取了白洋淀 妇女战斗生活的一两个片断,也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两篇小说都是全与粹、虚与 实完美结合的优秀作品。 第二课时 其实,诗歌里面的“虚实结合”也是很多的,在诗歌里面,“实”是指“写景” “虚”是指“抒情”,纯粹的写景和抒情都是没有生气的,所以诗歌历来重视“虚实相 生”的方法,“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同学们能举出这样的里子吗? 诗歌中的虚实 实—一写景 虚一一抒情 师生共同分析诗句:大家看杜甫的这两句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虚实相生 没有? 学生回答,教师简析明确: 通过春天的花鸟景物,表达作者在战乱年代的惊恐心理和恨别情绪,形象而又深刻,看 似写景,实则抒情。这是“化虚为实” 再看李煜《虞美人》中的两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江春水向东流 作者把无形的“愁”化为有形的“一江春水”,把自己因亡国而引发的多而不绝的愁绪 渲染得淋漓尽致。这是“化实为虚”。 再看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高中语文教案 3 那副著名的《深山藏古寺》,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画面只有崇山峻岭、山路蜿蜒,一个 小和尚在山下河边打水┅┅古寺“虚”掉了,但并不等于没有,不然小和尚从哪里来, 又到何处去,自然从古寺来,再回古寺去,这也是“实中藏虚”。 比如齐白石画虾,早期画了十只虾足,后来减少为八只,晚年时只画了五只虾足。齐白 石画虾没有画水,本来活着的虾只能生活在水中,画活虾就要画水,但齐白石把水省略 掉,画面上用大片的空白代替水。 戏曲中也是如此,“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常见的。演员通过极少的道具营造出极丰 富的意境,给人极大的空间感。比如舞台上老船翁一支浆和摇曳的舞姿能让人感受到荡 漾起伏的江水,站在荷花筐里的演员通过摇动的腰肢和左右晃动的手臂,更给人以荷花 随风摇摆的美感。 4、建筑、书法也是如此 ,天坛的图片,旷野中的亭子。 教师简单分析:天坛是皇家祭祀场所,天坛面对着虚空的天穹,似乎也能感受帝王一统 天下的气魄;亭子本身并不是画,但与广阔的天地共同融为一幅大画,王羲之的《兰亭 序》中 18 个“之”字写法各异,虚许实实,表现出王羲之飘逸洒脱的精神风度。 四、布置作业。 小说《祝福》较为完整地讲述了祥林嫂的一生,《荷花淀》则截取了生活中几个最精彩 的片断,生动地表现了白洋淀妇女纯美的心灵和成长的过程。就完整性问题,在比较分 析的基础上作简要评述。 参考答案: 完整性相对而言。《祝福》写了祥林嫂一生的几个片断,无论是在卫家山、贺家懊,还 是鲁镇,都经过“去粗取精”,凡是与“礼教吃人”无关的内容都舍弃了。所余的都是 典型性极强、足以概括祥林嫂一生悲剧命运的精彩情节。《荷花淀》虽只截取了白洋淀 妇女战斗生活的一两个片断,也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两篇小说都是全与粹、虚与 实完美结合的优秀作品。 第二课时 其实,诗歌里面的“虚实结合”也是很多的,在诗歌里面,“实”是指“写景”, “虚”是指“抒情”,纯粹的写景和抒情都是没有生气的,所以诗歌历来重视“虚实相 生”的方法,“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同学们能举出这样的里子吗? 诗歌中的虚实 实——写景 虚——抒情 师生共同分析诗句:大家看杜甫的这两句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虚实相生 没有? 学生回答,教师简析明确: 通过春天的花鸟景物,表达作者在战乱年代的惊恐心理和恨别情绪,形象而又深刻,看 似写景,实则抒情。这是“化虚为实”。 再看李煜《虞美人》中的两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作者把无形的“愁”化为有形的“一江春水”,把自己因亡国而引发的多而不绝的愁绪 渲染得淋漓尽致。这是“化实为虚”。 再看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高中语文教案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提问:这首诗怎么运用了“虚实相生”? 明确:“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虽然没有写隐者的行踪,但透过画面,我们 能感受到那山中缥缈的云雾、隐者的闲适高雅以及贾岛本人悠远恬淡的心境,还可以引 申出人生的哲理:人在追求理想和真理时,明明近在眼前,却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发现或 得到。这由实见虚,虚实结合。 王之焕《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实景,历历如在眼前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由实见虚,把景物与心胸打成一片,从视野的开阔 可以想见抱负与气度的远大。人们从这两句诗中还可以悟到站得高才看得远的生活哲 理 补充材料:诗歌中的“虚”与“实” 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 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 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 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婼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 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再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 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铃》中云:“今 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 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 《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芹麦 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 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欧阳 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漢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善。高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 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 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 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 淋滴尽致
高中语文教案 4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提问:这首诗怎么运用了“虚实相生”? 明确:“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虽然没有写隐者的行踪,但透过画面,我们 能感受到那山中缥缈的云雾、隐者的闲适高雅以及贾岛本人悠远恬淡的心境,还可以引 申出人生的哲理:人在追求理想和真理时,明明近在眼前,却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发现或 得到。这由实见虚,虚实结合。 王之焕《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实景,历历如在眼前;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由实见虚,把景物与心胸打成一片,从视野的开阔, 可以想见抱负与气度的远大。人们从这两句诗中还可以悟到站得高才看得远的生活哲 理。 补充材料:诗歌中的“虚”与“实” 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 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 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 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 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再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 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 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 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 《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 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 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欧阳 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 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 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 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 淋漓尽致
高中语文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主讲:朱玉荣 塔城地区一高高二语文组 2006-5-9
高中语文教案 5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主讲:朱玉荣 塔城地区一高高二语文组 200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