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之失其传而作 子思子忧道学 中庸何为而作也 文 化 遗
中庸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旧说 《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实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 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 熹又作《中庸集注》,并把《中庸》和《大学》、 《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 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 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什么是中庸?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即折中、中正、调和、不偏不倚、无 过无不及。庸,即平常、普通,循常理而 不变,“庸者,常也。”中庸者,“用中 为常道也。”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什么是中庸? •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即折中、中正、调和、不偏不倚、无 过无不及。庸,即平常、普通,循常理而 不变,“庸者,常也。”中庸者,“用中 为常道也。”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五达道: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君臣、父 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交往五种关系。做 到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听、 兄良、弟弟、长惠、幼顺、 三达德:就是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 是用来调节上下、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 的关系的。 九经:是中庸之道用来治理天下国家以达到太平 和合的九项具体工作。即修养自身,尊重贤人, 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 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
《中庸》的主要内容 五达道: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君臣、父 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交往五种关系。做 到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听、 兄良、弟弟、长惠、幼顺、 三达德:就是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 是用来调节上下、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 的关系的。 九经:是中庸之道用来治理天下国家以达到太平 和合的九项具体工作。即修养自身,尊重贤人, 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 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
1、慎独自修。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 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 我约束。 2、忠恕宽容。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 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 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 3、至诚尽性。坚持至诚原则,能充分发挥自 己善良的天性,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乃至万 物的善良天性,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便 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 界,就可以同天地并列为三了
1、慎独自修中庸之道的三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 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 我约束 。 2、忠恕宽容。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 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 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 3、至诚尽性。坚持至诚原则,能充分发挥自 己善良的天性,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乃至万 物的善良天性,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便 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 界,就可以同天地并列为三了
本性,教化认为人性本善,即 第一章 的自非k田个义老悌等 理道遵循:。片刻,一会儿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 着本性(以做人处事)叫做道德,圣人(遵循本性 修明道德,这称之为教化。这个正道,是片刻也不 能够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正道了
第一章 •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 着本性(以做人处事)叫做道德,圣人(遵循本性) 修明道德,这称之为教化。这个正道,是片刻也不 能够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正道了。 本性,儒家认为人性本善,即人 的自然本性中包含仁义孝悌等伦 理道德观念。 遵循 修明 教化 片刻,一会儿
警戒谨慎在没有什么比隐秘的地 方更易被发现 是故君子戒慎平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 闻。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 也 因此君子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谨 慎。在没有人听到的地方,更是恐惧害怕。 最隐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发现的处所, 最微细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此君 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特别谨慎
•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 闻。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 也。 因此君子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谨 慎。在没有人听到的地方,更是恐惧害怕。 最隐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发现的处所, 最微细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此君 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特别谨慎。 警戒谨慎 在 没有什么比隐秘的地 方更易被发现
表现出来符合节度达到安于其位化育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 育焉。 普遍推行的行为准则 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心是平静 的,称之为“中”;如果感情表现都能合乎节度, 之为“和”。“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 下普遍推行的准则。如果能够达到“中和”的境界 那么天地都能各安其所,万物得以化育了
•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 育焉。 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心是平静 的,称之为“中”;如果感情表现都能合乎节度,称 之为“和”。“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 下普遍推行的准则。如果能够达到“中和”的境界, 那么天地都能各安其所,万物得以化育了。 表现出来 符合节度 普遍推行的行为准则 达到 安于其位 化育
内容解析 遵循赠事 1、引入,道不可片刻离开 赋稟性特质 即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之时亦谨慎警戒 2、提出君子应慎独 慎独自修是实现中庸之道验莫显乎微 莫见 由赵路么是中庸(中和) 柔为中发+舞塔 为和,恰如其分即中庸 4、中庸之道有何作用大本达道,可使天地 位,万物育
内容解析 3、什么是中庸(中和) 1、引入,道不可片刻离开 2、提出君子应慎独 什么是道 什么是性 遵循本性做事 天赋禀性特质 怎么慎 为什么 人不闻不睹之时亦谨慎警戒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慎独自修是实现中庸之道的三原则之一,也是必 由之路。 即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 情感未发为中发而中节 为和,恰如其分即中庸 4、中庸之道有何作用 大本达道,可使天地 位,万物育
第二章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 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 小人而无忌惮也。” 孔子说:“君子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 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 庸的道理,是因为君子能常常守住中道,无过与不 及;小人之所以违反中道,是因为小人不明此理, 无所顾忌无所不为。” 出
第二章 •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 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 小人而无忌惮也。” 孔子说:“君子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 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 庸的道理,是因为君子能常常守住中道,无过与不 及;小人之所以违反中道,是因为小人不明此理, 无所顾忌无所不为
解析 怎么理解“君子而时中”? 子博是愉型操授導德标作说: 宋玉笔下的大美人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 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小人肆无忌惮为什么是反中庸?请举例说明
解析 子贡曾经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贤一 些?”孔子回答说:“子张过分;子夏不 够。” 子贡问:“那么是子张贤一些吗?”孔子说: “过分与不够是一样的。” 怎么理解“君子而时中”? 过分与不够貌似不同,其实质却都是一样的, 都不符合中庸的要求。 宋玉笔下的大美人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 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中庸就是恰到好处,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小人肆无忌惮为什么是反中庸?请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