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十:中庸之道 1、教材要点概要: ①“无道”(武力、战争、刑名、阴谋等方式)的政权无法长治久安,虽能得逞于一时, 但只会使社会越来越坏、越来越乱 ②孔子认为只有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在历史进步与道德堕落的二律背 反中,他毅然选择了以道德作为评价社会的价值准则 ③孔子反对的不是文明的进步,而是道德的退化,这是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 2、《指导意见》要点概要: ①统治者需要有良好的修养,他自身的修炼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其身正,不令而行 等)统治者做好榜样,有感召力,才能让民众团结在自己身边(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也就 没有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 ②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送丧和祭祀,他认为统治者要“节约而爱人”反 对横征暴敛,要减轻赋税,还富于民,藏富于民:主张上下各得其份(根据自己的名分、地 位,该得多少是多少) 、重要思想陈述 1、中庸之道的内涵:中庸之道是一种温和主义,有持中、稳健、理性、包容、调和的特色, 适用于社会改良和社会稳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①强调处事有“度”,过犹不及。就是说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选择一个正确的立脚点, 既反对过头,又反对不及。“不及”是没有达到“中”,其根源在于太拘谨、保守:“过”则 是超过了“中”,其原因在于太放纵、激进。两者尽管趋向相反,但都违背了客规律,都偏 离了中道而走向了极端。孔子认为立脚点应该是仁义之道。 ②强调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与人交往要有度,符合道义的就去做,不符合 道义的就不做。中要努力做到合情合理就够了,就是一个君子了。 ③强调取两用中,温和处事。真正的中庸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德行、作 风都不偏于任何一方,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中庸 ④强调“权”的重要性。“权”是通权达变,一切事物在按照常规不断变化发展的同时, 可能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而中庸之道必须与之相适应,所以,当在具体实践中运 用“中”这一基本原则时,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变通 2、和而不同: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协调状态,叫做“和”;掩盖或否定事物 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谓之“同”。君子可以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 系,但他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 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 3、“中庸”与“和”的精神实质:“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 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 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关系保持稳定,有利社会安定。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进 程中,有借鉴意义 课后练习训练 1.阅读《淮南子》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路橙溺(拯救溺水者)而受牛谢。孔子曰:“鲁国必好救人于患。”子贡赎人而不受金 于府。孔子曰:“鲁国不复赎人矣。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 (1)对子路和子贡的不同做法,孔子赞同子路而否定子贡。结合《论语》所学,你认为 孔子是依据什么来评判的? (2)你赞同谁的做法?请简述理由。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日:“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1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十:中庸之道 1、 教材要点概要: ①“无道”(武力、战争、刑名、阴谋等方式)的政权无法长治久安,虽能得逞于一时, 但只会使社会越来越坏、越来越乱 ②孔子认为只有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在历史进步与道德堕落的二律背 反中,他毅然选择了以道德作为评价社会的价值准则 ③孔子反对的不是文明的进步,而是道德的退化,这是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 2、 《指导意见》要点概要: ①统治者需要有良好的修养,他自身的修炼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其身正,不令而行 等)统治者做好榜样,有感召力,才能让民众团结在自己身边(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也就 没有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 ②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送丧和祭祀,他认为统治者要“节约而爱人”反 对横征暴敛,要减轻赋税,还富于民,藏富于民;主张上下各得其份(根据自己的名分、地 位,该得多少是多少) 一、重要思想陈述 1、中庸之道的内涵:中庸之道是一种温和主义,有持中、稳健、理性、包容、调和的特色, 适用于社会改良和社会稳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①强调处事有“度”,过犹不及。就是说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选择一个正确的立脚点, 既反对过头,又反对不及。“不及”是没有达到“中”,其根源在于太拘谨、保守;“过”则 是超过了“中”,其原因在于太放纵、激进。两者尽管趋向相反,但都违背了客规律,都偏 离了中道而走向了极端。孔子认为立脚点应该是仁义之道。 ②强调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与人交往要有度,符合道义的就去做,不符合 道义的就不做。中要努力做到合情合理就够了,就是一个君子了。 ③强调取两用中,温和处事。真正的中庸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德行、作 风都不偏于任何一方,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中庸。 ④强调“权”的重要性。“权”是通权达变,一切事物在按照常规不断变化发展的同时, 可能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而中庸之道必须与之相适应,所以,当在具体实践中运 用“中”这一基本原则时,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变通。 2、 和而不同: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协调状态,叫做“和”;掩盖或否定事物 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谓之“同”。君子可以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 系,但他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 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 3、 “中庸”与“和”的精神实质:“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 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 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关系保持稳定,有利社会安定。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进 程中,有借鉴意义。 二、课后练习训练 1.阅读《淮南子》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 子路撜溺(拯救溺水者)而受牛谢。孔子曰:“鲁国必好救人于患。”子贡赎人而不受金 于府。孔子曰:“鲁国不复赎人矣。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 (1)对子路和子贡的不同做法,孔子赞同子路而否定子贡。结合《论语》所学,你认为 孔子是依据什么来评判的? (2)你赞同谁的做法?请简述理由。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日:“然则师愈与?”子日 过犹不及。” 子贡问日:“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日:“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日:“未 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1)概括孔子中庸之道的内涵。 (2)“中庸”的思想与“折中主义”有什么区别? 3.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日:“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日:“乡原,德之贼也。”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把人分成了哪几类?你愿意与其中的哪一类交往?请结合上述语录,简要说说理 4.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日:“君子亦有恶乎?”子日:“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 无礼者,恶果敢而室者。”日:“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 以为直者。 子日:“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1)孔子所恶的四种人与子贡所恶的人有所不同,这与他们对人的要求不同有关。请简 要说明不之处。 (2)从选用的语录来看,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应具备哪些品质? 、三重要语录默写翻译 1.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 “过犹不及 译文 2.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 3、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 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2
2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 “过犹不及。”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 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1)概括孔子中庸之道的内涵。 (2)“中庸”的思想与“折中主义”有什么区别? 3.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把人分成了哪几类?你愿意与其中的哪一类交往?请结合上述语录,简要说说理 由。 4.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 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 以为直者。”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1) 孔子所恶的四种人与子贡所恶的人有所不同,这与他们对人的要求不同有关。请简 要说明不之处。 (2) 从选用的语录来看,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应具备哪些品质? 、三重要语录默写翻译。 1.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 “过犹不及。 译文: 2.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 3、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 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译 3.子曰:“乡原,德之贼也。”译
3 译文: 3.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