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节选学案 编写者:代方明审定者:钟凤罗 学习目标 1、让学生了解“修齐治平"的基本思想,引导他们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弄清《大学》“三纲”“八目”的逻辑关系。 3、积累文言词句,把握文意。 第一课时 相关链接: 1、《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岀,编 次章句。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 学》成为儒家经典。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一般认 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就是说 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孑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2、《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 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 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 3、《大学》是修习道德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宋、元以后,《大 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自主学习 (一)解释加点的字。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2、知止而后有定。 3、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4、见君子而后厌然
1 《大学》节选学案 编写者:代方明 审定者:钟凤罗 学习目标 1、让学生了解 “修齐治平”的基本思想,引导他们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2、弄清《大学》 “三纲”“八目”的逻辑关系。 3、积累文言词句,把握文意。 第一课时 一、相关链接: 1、《大学》原为 《礼记》 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 次章句。 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 “四书” ,从此《大 学》成为儒家经典。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一般认 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就是说, “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2、《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经一章提出了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三 条纲领,又提出了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八个条目。八个 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 3、《大学》是 修习道德 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 “四书”之首。宋、元以后,《大 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自主学习 (一)解释加点的字。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 )( ) 2、知止.而后有定.。 ( ) 3、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 4、见君子而后厌.然。 ( )
5、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6、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7、上老老而民兴孝。 8、上长长而民兴弟 9、如恶恶臭 10、如好好色 11、此之谓自谦 2、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二)、根据文意,阐释“诚意” 合作探究: “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要达到修身,需经过哪些步骤? 四、我的疑惑 五、归纳总结 六、评估训练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辟:躲避B.物格而后知至格:探究 C.其机如此 机:机遇D.见君子而后厌然厌然:讨厌的样子
2 5、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 ) 6、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 ) 7、上老老..而民兴孝。 ( )( ) 8、上长长..而民兴弟。 ( )( ) 9、如恶恶..臭 ( )( ) 10、如好好..色 ( )( ) 11、此之谓自谦. ( ) 12、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 ) ( 二 )、根据文意,阐释“诚意”: 三、合作探究: “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要达到修身,需经过哪些步骤? 四、我的疑惑 五、归纳总结 六、评估训练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辟:躲避 B.物格而后知至 格:探究 C.其机如此 机:机遇 D.见君子而后厌然 厌然:讨厌的样子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上恤孤而民不倍 B.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C.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D.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3.下列各项中两个句子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未之有也 毋自欺也 B.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孝者,所以事君也。 C.此所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尧、舜帅天下以仁 D.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 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知至而后意诚 B.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D.故治国在齐其家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5.下列各项中两个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是( A.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B.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其所令反其所好 C.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 D.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 5.下列各项中两个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是( A.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B.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其所令反其所好 C.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 D.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
3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上恤孤而民不倍 B.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C.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D.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3.下列各项中两个句子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未之有也 毋自欺也 B.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孝者,所以事君也。 C.此所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尧、舜帅天下以仁 D.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 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知至而后意诚 B.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D.故治国在齐其家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5.下列各项中两个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是( ) A.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B.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其所令反其所好 C.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 D.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 5.下列各项中两个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是( ) A.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B.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其所.令反其所好 C.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 D.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
学后反思 第二课时 相关链接 名人名言集锦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刘备 守法和有良心的人,即使有迫切的需要也不会偷窃,可是,即使把百万金元给了盗贼,也没 法儿指望他从此不偷不盗 克雷洛夫 自觉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觉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 邹韬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诸葛亮 不事情学就会,早年沾染的恶习,从此以后就会在所有的行为和举动中显现出来,不论是 说话或行动上的毛病,三岁至老,六十不改 克雷洛夫 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贵的东西。 冈察尔 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一泰戈尔 你能做的最大的社会公益根本不关钱的事只需要管好你自己照顾好家人,对他人微笑 、自主学习 说说下列词语的含义 修:修身 齐:齐家 治:治国 平:平天下 致其知: 格物 三、合作探究: 1.《大学》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 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请将文章中的类似论证整理出来,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 它们所说的道理。 2.《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深刻的道理
4 学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 相关链接 名人名言集锦: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刘备 守法和有良心的人,即使有迫切的需要也不会偷窃,可是,即使把百万金元给了盗贼,也没 法儿指望他从此不偷不盗。 —— 克雷洛夫 自觉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觉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 —— 邹韬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诸葛亮 坏事情一学就会,早年沾染的恶习,从此以后就会在所有的行为和举动中显现出来,不论是 说话或行动上的毛病,三岁至老,六十不改。 —— 克雷洛夫 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贵的东西。 —— 冈察尔 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 —泰戈尔 你能做的最大的社会公益,根本不关钱的事,只需要管好你自己,照顾好家人,对他人微笑 二、自主学习 说说下列词语的含义 修:修身 齐:齐家 治:治国 平:平天下 致其知: 格物: 三、合作探究: 1.《大学》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 如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 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请将文章中的类似论证整理出来,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 它们所说的道理。 2.《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深刻的道理
对现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请以“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为例进行分 3.为何说“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有何重要意义?如今我们又该如何“修身” 四、我的疑惑 五、归纳总结 六、评估训练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B.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C.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D.孝者,所以事君廿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全不属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②定而后静静,静而后能安③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④掩其不善,而著其善⑤此所谓诚于中,形于外⑥上老老而民兴孝 ⑦上长长而民兴弟 ⑧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⑨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A.①②③ B.②⑤⑨ C.④⑥⑦ D.③⑦⑧ 3.下列有关课文中节选内容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A.《大学》是修身治人的儒家规则,它建议人之追求与建屋相似,须先打好基础,才能按致 知、格物、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完成个人追求
5 对现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请以“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为例进行分 析。 3. 为何说“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有何重要意义?如今我们又该如何“修身”? 四、我的疑惑 五、归纳总结 六、评估训练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B.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C.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D.孝者,所以..事君也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全不属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②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③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④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⑤此所谓诚于中,形.于外 ⑥上老.老而民兴孝 ⑦上长长.而民兴弟 ⑧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⑨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A.①②③ B.②⑤⑨ C.④⑥⑦ D.③⑦⑧ 3.下列有关课文中节选内容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大学》是修身治人的儒家规则,它建议人之追求与建屋相似,须先打好基础,才能按致 知、格物、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完成个人追求
B.《大学》中提倡“君子必先慎其独也”,指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容易犯错误,做人必须表里 如一,所以应该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能遵守道德规范,才算是君子之行。 C.诚意是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但是,仅仅有诚意还不行。因为,诚意可能被喜怒哀乐惧 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成为感情的奴隶而失去控制。所以,在诚其意”之后,还必须要“正其 心”,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智)来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集中 精神修养品性。 D.儒学的进修阶梯由内向外展开,这里是中间过渡的—环。在此之前的格物。致知、诚意、 正心都在个体自身进行,在此之后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开始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家 庭走向社会,从独善其身转向兼善天下。当然,其程序仍然是由内逐步外推:首先是与自身 密切相关的家庭和家族,然后才依次是国家。天下。 4.句子翻译题 (1)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5分) (2)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 有挈矩之道也。(5分) 5.下列有关于儒家经典的相关常识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A.儒家经典“四书”,是《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这四部著作的总 称 B.儒家的“五经”指《诗》《书》《礼》《乐》《春秋》 C.“四书”概念最早由南宋大儒朱熹提出,《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是孔子 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6 B.《大学》中提倡“君子必先慎其独也”,指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容易犯错误,做人必须表里 如一,所以应该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能遵守道德规范,才算是君子之行。 C. 诚意是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但是,仅仅有诚意还不行。因为,诚意可能被喜怒哀乐惧 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成为感情的奴隶而失去控制。 所以,在“诚其意”之后,还必须要“正其 心”,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智)来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集中 精神修养品性。 D.儒学的进修阶梯由内向外展开,这里是中间过渡的一环。在此之前的格物。致知、诚意、 正心都在个体自身进行,在此之后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开始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家 庭走向社会,从独善其身转向兼善天下。当然,其程序仍然是由内逐步外推:首先是与自身 密切相关的家庭和家族,然后才依次是国家。天下。 4.句子翻译题 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5 分) ⑵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 有挈矩之道也。(5 分) 5.下列有关于儒家经典的相关常识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儒家经典“四书”,是《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这四部著作的总 称。 B.儒家的“五经”指《诗》《书》《礼》《乐》《春秋》。 C.“四书”概念最早由南宋大儒朱熹提出,《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是孔子 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D.传说“四书”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参、子思、所以 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 学后反思 《中庸》节选学案 编写者:代方明审定者:钟凤罗 教学目标 1、掌握“鲜与”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第一课时 相关链接: 1、《中庸》原是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阜 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忐》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 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 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之一,《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 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 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 实用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2、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 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三字经》中有“"的描述。北宋徽宗年间,子 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 述圣 二、自主学习
7 D.传说“四书”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参、子思、所以 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 学后反思 《中庸》节选学案 编写者:代方明 审定者:钟凤罗 教学目标 1、掌握“鲜”“与”“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第一课时 一、相关链接: 1、 《中庸》原是 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 483-前 402)之手。早 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 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 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 ”之一,《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 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 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 实用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2、 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 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三字经》中有“ ”的描述。北宋徽宗年间,子 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 “述圣”。 二、自主学习
1、中庸之道的含义是什么?中和的含义是什么?原则有哪些 2、解释画横线的字词 (1)天命之谓性 (2)率性之谓道 (3)力行近乎仁 (4)莫见乎隐(xan) (5)柔远人也 (6)行之弗笃,弗措也 (7)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8)致中和 、合作探究 1中庸之道就是折中主义吗 2中庸之道在现在往往被人理解为平庯和囻滑,或者说是种好好先生的处事原则,生活中的 “好好先生”多得可以扎成堆,你能说说它的具体表现吗?你认为这是不是孔子所说的中庸 之道? 附:好好先生 东汉时期,有个名叫司马徽的人,无论别人和他讲什么事,不管是好是坏,他都回答“好
8 1、中庸之道的含义是什么?中和的含义是什么? 原则有哪些? 2、解释画横线的字词: (1)天命..之谓性: (2)率.性之谓道: (3)力行..近乎仁: (4)莫.见乎隐(xian): (5)柔.远人也: (6)行之弗笃,弗措.也: (7)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8)致.中和: 三、合作探究: 1.中庸之道就是折中主义吗? 2.中庸之道在现在往往被人理解为平庸和圆滑,或者说是一种好好先生 ....的处事原则,生活中的 “好好先生”多得可以扎成堆,你能说说它的具体表现吗?你认为这是不是孔子所说的中庸 之道? 附:好好先生 东汉时期,有个名叫司马徽的人,无论别人和他讲什么事,不管是好是坏,他都回答“好
有人问他身体怎样,他说“好”。 有人说自己的儿子死了,他也说“好”。 他的妻子便责怪他:“人家以为你有德行,才把自己的噩耗告诉你,你怎么反倒说“好 呢? 司马徽不紧不慢地说:“好,你的话太好了。”弄得他的妻子哭笑不得。 四、我的疑惑 五、归纳总结 六、评估训练 (一)对下列句子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命之谓 性:本性 B中也者,天下知大本也 中:适合,符合 C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措:放下 D.子庶民。则百姓劝劝:受到勉励而勤奋努力 (二).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不勉而中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B喜怒哀乐之未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C尊贤,则不惑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D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 (三).翻译下列句子
9 有人问他身体怎样,他说“好”。 有人说自己的儿子死了,他也说“好”。 他的妻子便责怪他:“人家以为你有德行,才把自己的噩耗告诉你,你怎么反倒说‘好’ 呢?” 司马徽不紧不慢地说:“好,你的话太好了。”弄得他的妻子哭笑不得。 四、我的疑惑 五、归纳总结 六、评估训练 (一).对下列句子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命之谓性 性:本性 B.中也者,天下知大本也 中:适合,符合 C.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措:放下 D.子庶民。则百姓劝 劝:受到勉励而勤奋努力 (二).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不勉而中 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B.喜怒哀乐之未发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C.尊贤,则不惑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D.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 (三 ).翻译下列句子
1、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1)『(第3章) 【注释】 ①鲜:少,不多 2、子日:“道(1)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2)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 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3)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鮮鲜能知味也。”(第4章) 【注释】 (1)道:即中庸之道。(2)知者:即智者,与愚者相对,指智慧超群的人。知,同“智”,(3) 不肖者:与贤者相对,指不贤的人。 3、孑日:“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1),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2)!(第6章) 【注释】 (1)迩言,浅近的话。迩,近。(2)其斯以为舜乎,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其, 语气词,表示推测。斯,这。“舜”字的本义是仁义盛明,所以孔子有此感叹。 学后反思
10 1、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1)!”(第 3 章) 【注释】 ①鲜:少,不多。 2、子曰:“道(1)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2)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 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3)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第 4 章) 【注释】 (1)道:即中庸之道。(2)知者:即智者,与愚者相对,指智慧超群的人。知,同“智”,(3) 不肖者:与贤者相对,指不贤的人。 3、子日:“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1),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2)!”(第 6 章) 【注释】 (1)迩言,浅近的话。迩,近。(2)其斯以为舜乎,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其, 语气词,表示推测。斯,这。“舜”字的本义是仁义盛明,所以孔子有此感叹。 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