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 一、字音(红色字) 颛臾冉有虎兕柙椟固而近于费 文学常识 (一)、《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汇集整理而成的语录体文 集,记载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成书 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 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 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 语》21篇。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 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 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 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 但以孔门弟子为主。南宋朱熹从《礼记》中抽出《大学》和《中 庸》,合《论语》《孟子》为“四书
季氏将伐颛臾 一、字音(红色字) 颛臾 冉有 虎兕 柙 椟 固而近于费 二、文学常识 (一)、《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汇集整理而成的语录体文 集,记载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成书 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 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 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 语》21篇。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 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 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 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 但以孔门弟子为主。南宋朱熹从《礼记》中抽出《大学》和《中 庸》,合《论语》《孟子》为“四书”
(二)、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 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 人。他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任过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 专心执教。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 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在世时已被誉为 “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 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 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 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 《春秋》。思想品格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安贫乐 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直道而行;与人为善。相 传孔子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有较大成就者72人。如子 贡、言偃、颜回、曾参、季路、冉求、闵损、宰予
(二)、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 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 人。他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任过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 专心执教。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 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在世时已被誉为 “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 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 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 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 《春秋》。思想品格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安贫乐 道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直道而行 ;与人为善 。相 传孔子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有较大成就者72人 。如子 贡 、言偃、颜回 、曾参 、季路 、冉求 、闵损、 宰予
中国历代帝王对圣祖孔子的封号 朝代 年代 帝王 封谥 东周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年)鲁哀公尼父 西汉元始元年 (公元元年)汉平帝褒成宣尼公 北魏太和十六年(492年)北魏孝文帝文圣尼父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北周静帝邹国公 隋朝开皇元年 (581年)隋文帝先师尼父 唐朝贞观二年 (628年)唐太宗先圣 唐朝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宣父 唐朝干封元年 (666年)唐高宗太师 武周天绶元年 (690年)武则天隆道公 唐朝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唐玄宗文宣王 宋朝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玄圣文宜王 宋朝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宋真宗至圣文宣王 元朝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朝嘉靖九年 (1530年)明世宗至圣先师 清朝顺治二年 (1645年)清世祖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清朝顺治十四年(1657年)清世祖至圣先师
中国历代帝王对圣祖孔子的封号 朝代 年代 帝王 封谥 东周 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年) 鲁哀公 尼父 西汉 元始元年 (公元元年) 汉平帝 褒成宣尼公 北魏 太和十六年 (492年) 北魏孝文帝 文圣尼父 北周 大象二年 (580年) 北周静帝 邹国公 隋朝 开皇元年 (581年) 隋文帝 先师尼父 唐朝 贞观二年 (628年) 唐太宗 先圣 唐朝 贞观十一年 (637年) 唐太宗 宣父 唐朝 干封元年 (666年) 唐高宗 太师 武周 天绶元年 (690年) 武则天 隆道公 唐朝 开元二十七年 (739年) 唐玄宗 文宣王 宋朝 大中祥符元年 (1008年) 宋真宗 玄圣文宣王 宋朝 大中祥符五年 (1012年) 宋真宗 至圣文宣王 元朝 大德十一年 (1307年) 元成宗 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朝 嘉靖九年 (1530年) 明世宗 至圣先师 清朝 顺治二年 (1645年) 清世祖 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清朝 顺治十四年 (1657年) 清世祖 至圣先师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 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仲由(前542-前480)春秋末鲁国卞(今泗水东)人。字子路, 通称季路。孔子弟子。以政事见称。原为鄙野粗人,孔子设礼相诱, 收之为徒。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艺,经常批评孔子。孔子了解 其为人,评价很高,认为可备大臣之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 并说他使自己“恶言不闻于耳”。做事果断,信守诺言,勇于进取, 曾任卫蒲邑大夫、季氏家宰,是孔子“堕三都”之举的最主要合作 者之一。后为卫大夫孔悝家宰,在内讧中被杀。 冉求(前522-前489)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有,通称冉有。孔 子弟子。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 前487年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 战术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帮 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 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仲由(前542-前480) 春秋末鲁国卞(今泗水东)人。字子路, 通称季路。孔子弟子。以政事见称。原为鄙野粗人,孔子设礼相诱, 收之为徒。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艺,经常批评孔子。孔子了解 其为人,评价很高,认为可备大臣之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 并说他使自己“恶言不闻于耳”。做事果断,信守诺言,勇于进取, 曾任卫蒲邑大夫、季氏家宰,是孔子“堕三都”之举的最主要合作 者之一。后为卫大夫孔悝家宰,在内讧中被杀。 冉求(前522-前489) 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有,通称冉有。孔 子弟子。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 前487年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 战术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帮 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
研读文本 (一)、第1段 1指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无乃尔是过与 2指出红色字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无乃尔是过与 3指出红色字的古今异义。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4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季氏将伐颛臾无乃尔是过与 昔者先王以为东萦主 是社稷之臣也是社稷之臣也 5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何以伐为 6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无乃尔是过与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三、研读文本 (一)、第1段 1.指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无乃尔是过与 2.指出红色字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无乃尔是过与 3.指出红色字的古今异义。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4.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季氏将伐颛臾 无乃尔是过与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是社稷之臣也 是社稷之臣也 5.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且在邦域之中矣 何以伐为 6.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无乃尔是过与 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7翻译。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 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问1:请概括这部分的内容 交代谈话的背景 问2:孔子为何先责备冉有? 既显师生之情,又现政见不合 问3:孔子认为不可攻打颛臾的理由是什么?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伐。 且在邦域之中矣,不必伐。 是社稷之臣也,不当伐
7.翻译。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 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问1:请概括这部分的内容。 交代谈话的背景。 问2:孔子为何先责备冉有? 既显师生之情,又现政见不合。 问3:孔子认为不可攻打颛臾的理由是什么?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伐。 且在邦域之中矣,不必伐。 是社稷之臣也,不当伐
(二)第2段 1指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无乃尔是过与 2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陈力就列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是谁之过与 3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夫子欲之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且尔言过矣 4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 5翻译。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二)第2段 1.指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无乃尔是过与 2.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陈力就列 危而不持 颠而不扶 则将焉用彼相矣 且尔言过矣 是谁之过与 3.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夫子欲之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则将焉用彼相矣 且尔言过矣 4.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 5.翻译。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问1: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孔子责备冉有、季路。 问2:孔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阐述他们的错误做法? 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 问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中的比喻本体及 意义有哪些?又告诉人们怎样的道理? 虎兕季氏 龟玉颛臾 虎兕出于柙季氏要攻打颛臾 龟玉毁于椟中颛臾本来是附庸国,却要被季氏攻打 这个比喻告诉我们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 和玉器在木匣子里被毁掉,这是看护人的责任
问1: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孔子责备冉有、季路。 问2:孔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阐述他们的错误做法? 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 问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中的比喻本体及 意义有哪些?又告诉人们怎样的道理? 虎兕 龟玉 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 这个比喻告诉我们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 和玉器在木匣子里被毁掉,这是看护人的责任。 季氏 颛臾 季氏要攻打颛臾 颛臾本来是附庸国,却要被季氏攻打
(三)、第3段 1指出红色字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2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后世必为子孙忧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不患寡而患不均 和无寡,安无倾则修文德以来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3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固而近于费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不患寡而患不均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而在萧墙之内也 4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固而近于费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三)、第3段 1.指出红色字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2.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后世必为子孙忧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不患寡而患不均 和无寡,安无倾 则修文德以来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3.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固而近于费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不患寡而患不均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而在萧墙之内也 4.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固而近于费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5翻译。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 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 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 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5.翻译。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 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 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 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