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命年的回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掌握字词的正确读音 2.学习独立阅读,整体感知,按时间的推移,讲述过大年的火热景象 3.品读群众语言,体味浓郁的乡土情。 4.提高自我阅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中华民族过年习俗中有积极意义的文化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回忆过年习俗,了解地方特色,感受浓郁的乡土风味,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 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的浓浓乡情。 教学重点 理清思路,复述过年的火热景象。 教学难点 品读群众语言中蕴涵的浓郁乡土风情。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元日 王安石[宋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二、解题 本命年:我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如子年出生的 人属鼠,再遇子年,就是这个人的本命年。在本命年,我们民族的习俗是系红腰 带、穿红内衣、腰上系大钱等,这些都是为了辟邪、祈福、保平安 三、检查预习 1、作者介绍 刘绍棠(1936~1997),当代作家,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1952年 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40多年的文学 生涯,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著有《刘绍棠文 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所著《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柳敬 亭说书》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91年7月1日被国务院表彰为“为发展我 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终身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北京通县建立 刘绍棠文库,授予“人民作家,光辉乡土”纪念碑。 2、检查字词 簸()箕()大吃大嚼() 烙()饼小丫()头 阖()家栗()子 疙()瘩()秫()秸()
本命年的回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掌握字词的正确读音。 2.学习独立阅读,整体感知,按时间的推移,讲述过大年的火热景象。 3.品读群众语言,体味浓郁的乡土情。 4.提高自我阅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中华民族过年习俗中有积极意义的文化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回忆过年习俗,了解地方特色,感受浓郁的乡土风味,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 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的浓浓乡情。 教学重点 理清思路,复述过年的火热景象。 教学难点 品读群众语言中蕴涵的浓郁乡土风情。 教学时数: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元 日 王安石 [宋]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二、解题 本命年:我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如子年出生的 人属鼠,再遇子年,就是这个人的本命年。在本命年,我们民族的习俗是系红腰 带、穿红内衣、腰上系大钱等,这些都是为了辟邪、祈福、保平安。 三、检查预习 1、 作者介绍 刘绍棠(1936~1997),当代作家,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1952 年 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40 多年的文学 生涯,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著有《刘绍棠文 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所著《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柳敬 亭说书》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91 年 7 月 1 日被国务院表彰为“为发展我 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终身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北京通县建立 刘绍棠文库,授予“人民作家,光辉乡土”纪念碑。 2、检查字词 簸( ) 箕( ) 大吃大嚼( ) 烙( )饼 小丫( )头 阖( )家 栗( )子 疙( ) 瘩( ) 秫( )秸( )
鬏( )糖粘() 渍()鬼祟() 晾( )打更() 捅( 进亲支近脉()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思考: 1、作者怎样引出对春节的介绍的?这样介绍有什么好处?作者认为春节最大的 特点是什么? 介绍节气的名称 分析作用:二十四节气:色彩缤纷 衬托 地方特色鲜明 春节 过年、大年) 乡土风味浓郁 2、作者介绍春节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请把相关的表示时间的词语划出来。 明确:时间顺序,腊月初一、腊月初八、腊月二十三、正月初 3、运河父老乡亲过年气氛是怎样的,请从第3段中找出能体现这种感受的四个 词语? 明确:预热一一增温一一红火一一发烧 4、作者回忆了过年的哪些事?请用“动词十名词格式概括出来,如吃腊八粥 明确:炒年货吃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杀牲禽佫糕点送灶王换门神除夕夜/拜 新年 5、这些风俗表达了人们怎样的心情或期盼?作者在回忆过年的往事时,字里行 间融入了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融入了热爱生活,热爱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的浓浓亲情。 本命年的回想刘绍棠 腊月初一:炒年货 腊月初八:吃腊八粥 买糖果享受劳动果实 过挑绒花 宰牲禽 备食物 年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送灶王 换门神祝愿平安幸福 除夕:守岁 正月初一:拜年增进亲情密切人际关系 三、走进民俗
鬏( ) 糖粘( ) 渍( ) 鬼祟( ) 晾( ) 打更( ) 捅( ) 进亲支近脉( )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思考: 1、作者怎样引出对春节的介绍的?这样介绍有什么好处?作者认为春节最大的 特点是什么? 介绍节气的名称 分析作用 :二十四节气: 色彩缤纷 衬 托 地方特色鲜明 春节 (过年、大年) 乡土风味浓郁 2、作者介绍春节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请把相关的表示时间的词语划出来。 明确:时间顺序,腊月初一、腊月初八、腊月二十三、正月初一。 3、运河父老乡亲过年气氛是怎样的,请从第 3 段中找出能体现这种感受的四个 词语? 明确:预热――增温――红火――发烧 4、作者回忆了过年的哪些事?请用“动词+名词”格式概括出来,如“吃腊八粥”。 明确:炒年货/吃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杀牲禽/备糕点/送灶王/换门神/除夕夜/拜 新年 5、这些风俗表达了人们怎样的心情或期盼?作者在回忆过年的往事时,字里行 间融入了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融入了热爱生活,热爱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的浓浓亲情。 本命年的回想 刘绍棠 腊月初一: 炒年货 腊月初八: 吃腊八粥 买糖果 享受劳动果实 过 挑绒花 宰牲禽 备食物 年 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 送灶王 换门神 祝愿平安幸福 除夕: 守岁 正月初一: 拜年 增进亲情密切人际关系 三、走进民俗
1、我们刚才了解是三、四十年代北方人的过年的习俗,你对哪一个习俗比较感 兴趣,结合课文内容以及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例:炒年货:“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突出炒 货类多量大;“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奶奶的炒年货歌具有浓重 的乡土气息,奶奶边炒边祈福表明了乡亲父老们朴素的愿望:“我”吃得“食火 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既侧面表现了“大吃大 嚼”的情景,也增添了几分幽默的情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髙,年货的品种 也越来越多,营养价值也越来越髙,有些甚至经过包装之后成为高档的礼品。 吃腊八粥:腊八粥由“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可谓 营养丰富;“占全了色、味、香”,可谓达到了食品的高境界;“舍不得吃”是 因为腊八粥太珍贵,太可爱,太好吃,从而“舍不得吃”,可是因为太好吃 吃起来就忘掉了其他,怎么吃也不过瘾,吃了还想吃。而又吃起来“没有个够” 十分富于情趣。 买糖果:“喝过腊八粥,年味儿更浓重。”过年的气氛在逐渐“增温”。卖糖果 的花样繁多,各具特色。卖糖葫芦的小贩,以“彩”促销,不由得你不去买。卖 枣儿的小贩,把枣儿“串成一圈,套在脖子上转着吃”,真能引得小孩直流口水。 卖糖瓜和关东糖的小贩,“吆喝叫卖,此起彼伏,自卖自夸”,好像到了农村集 市,热闹非凡。 挑绒花:“还有”,承上启下。“五颜六色的绒花”,不但年轻的女子买,连上 了年纪的老太太也要买,表明绒花十分吸引人。大姑娘小媳妇,“站在门槛里挑 选花朵”,那是怕羞;老太太买绒花“插在小疙瘩鬏上”,这些过年的活动随着 社会的发展,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一种记忆,作者如此生动的描写仿佛 又把我们来到哪个物质极为匮乏的年代 宰牲禽:不说“村里到处”,而说“村南村北,村东村西”,这是作者在有意渲 染宰杀牲禽的气氛。“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肥鸡要被“开刀问斩”,似是同 情,其实是作者幽默语言,展现出过年时的热闹景象。 备食物:“家家都忙着”,“穷门小户也要…”可见无一例外,糕点只有好差 之分,不存在有无问题。“天井的缸盖和筛子上”,“窗沿上”,一切可以利用 的地方都用起来了,乡村的一片繁忙和热闹景象。妇女们“忙”,男人们“闲” 更是展现了中国农村特有的男主外女主内的风俗习惯 送灶王爷:作者突出“送灶王爷上天”之事中“最好玩的”一件事来写:“从糖 瓜上抠下几块糖粘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 安”,虔诚的愿望寄托于滑稽的举止之中,作者从孩子的目光去写这样一种仪式, 所以让我们感受的不是一种神圣而更多的是一种有趣,这也正是小孩子的心态。 换门神:“灶王爷走了,门神爷也换岗了”,把上下文关联得很紧:写旧习俗用 了“换岗”一词,这又是一处幽默。如同上面写送灶王爷一样,对于换门神的描 写也表现了乡亲们的虔诚,寄托着他们想安安稳稳过日子的美好愿望。 除夕守岁:此时的事情多,规矩也多:守岁、吃饺子、放鞭炮、贴对联、磕辞岁 头、赏压岁钱,“小丫头儿不许出屋”,小小子儿“不能在外边大小便 也 不许睡觉”等等。这是最高兴也最严肃的时刻,合家团聚享受过去一年的劳动成 果,并诚心诚意地祈求未来一年的幸福。 拜新年:“恭喜,恭喜!”“同喜,同喜!”再简单不过的话语,凝聚着人们内 心的喜悦和祝福。“村南村北各门各户拜了个遍”,作者在这里描绘了一幅典型
1、我们刚才了解是三、四十年代北方人的过年的习俗,你对哪一个习俗比较感 兴趣,结合课文内容以及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例:炒年货:“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突出炒 货类多量大;“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奶奶的炒年货歌具有浓重 的乡土气息,奶奶边炒边祈福表明了乡亲父老们朴素的愿望;“我”吃得“食火 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既侧面表现了“大吃大 嚼”的情景,也增添了几分幽默的情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货的品种 也越来越多,营养价值也越来越高,有些甚至经过包装之后成为高档的礼品。 吃腊八粥:腊八粥由“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可谓 营养丰富;“占全了色、味、香”,可谓达到了食品的高境界;“舍不得吃”是 因为腊八粥太珍贵,太可爱,太好吃,从而“舍不得吃”,可是因为太好吃—— 吃起来就忘掉了其他,怎么吃也不过瘾,吃了还想吃。而又吃起来“没有个够”, 十分富于情趣。 买糖果:“喝过腊八粥,年味儿更浓重。”过年的气氛在逐渐“增温”。卖糖果 的花样繁多,各具特色。卖糖葫芦的小贩,以“彩”促销,不由得你不去买。卖 枣儿的小贩,把枣儿“串成一圈,套在脖子上转着吃”,真能引得小孩直流口水。 卖糖瓜和关东糖的小贩,“吆喝叫卖,此起彼伏,自卖自夸”,好像到了农村集 市,热闹非凡。 挑绒花:“还有”,承上启下。“五颜六色的绒花”,不但年轻的女子买,连上 了年纪的老太太也要买,表明绒花十分吸引人。大姑娘小媳妇,“站在门槛里挑 选花朵”,那是怕羞;老太太买绒花“插在小疙瘩鬏上”,这些过年的活动随着 社会的发展,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一种记忆,作者如此生动的描写仿佛 又把我们来到哪个物质极为匮乏的年代。 宰牲禽:不说“村里到处”,而说“村南村北,村东村西”,这是作者在有意渲 染宰杀牲禽的气氛。“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肥鸡要被“开刀问斩”,似是同 情,其实是作者幽默语言,展现出过年时的热闹景象。 备食物:“家家都忙着”,“穷门小户也要……”可见无一例外,糕点只有好差 之分,不存在有无问题。“天井的缸盖和筛子上”,“窗沿上”,一切可以利用 的地方都用起来了,乡村的一片繁忙和热闹景象。妇女们“忙”,男人们“闲”, 更是展现了中国农村特有的男主外女主内的风俗习惯。 送灶王爷:作者突出“送灶王爷上天”之事中“最好玩的”一件事来写:“从糖 瓜上抠下几块糖粘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 安”,虔诚的愿望寄托于滑稽的举止之中,作者从孩子的目光去写这样一种仪式, 所以让我们感受的不是一种神圣而更多的是一种有趣,这也正是小孩子的心态。 换门神:“灶王爷走了,门神爷也换岗了”,把上下文关联得很紧;写旧习俗用 了“换岗”一词,这又是一处幽默。如同上面写送灶王爷一样,对于换门神的描 写也表现了乡亲们的虔诚,寄托着他们想安安稳稳过日子的美好愿望。 除夕守岁:此时的事情多,规矩也多:守岁、吃饺子、放鞭炮、贴对联、磕辞岁 头、赏压岁钱,“小丫头儿不许出屋”,小小子儿“不能在外边大小便”,“也 不许睡觉”等等。这是最高兴也最严肃的时刻,合家团聚享受过去一年的劳动成 果,并诚心诚意地祈求未来一年的幸福。 拜新年:“恭喜,恭喜!”“同喜,同喜!”再简单不过的话语,凝聚着人们内 心的喜悦和祝福。“村南村北各门各户拜了个遍”,作者在这里描绘了一幅典型
的风俗画一一“乡村守岁拜年图”。这些都会勾起我们美好的回忆。同时展现出 乡村那种淳朴的乡俗,民风。 2、民俗知识: (1)请你举一举我们这儿过年里的一些和文中不同的过节习俗。(年三十要吃 鱼,但鱼不能把头和尾吃掉为了祈求年年有余;吃饭时不能泡汤否则来年要遭雨 淋;年三十的零点时要放鞭炮来接财神;大年初一遇到人要说富裕话即“恭贺 你 五天在年不能扫地,扫地时据说会把财气烧没了;各地的风俗不尽相 同:如北方人过年吃饺子,南方人过年吃年糕,我们这儿过年吃汤圆;再如苏州 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 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思考:这些风俗都寄托了老百姓什么样的愿望和情感: 辛苦一年,欣喜五谷丰登,享用劳动果实;展望未来,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 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关系,和和美美共奔前程 (2)每年除夕,人们纷纷贴春联表达对来年的祝愿,你能写出两副对联吗? 春回大地千峰秀爆竹两三声人间是岁 日暖神州万木荣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 爆竹一声除旧天增岁月人增寿 桃符万户更新春满乾坤福满楼 四、深入民俗 1、今昔对比:同学们回忆一下,现在我们这儿过年主要有哪些方式,试比较这 些方式和文中介绍的方式有哪些区别?从这些区别中你看到了什么? (1)放烟火礼花拿压岁钱贴春联、倒贴福字下饭店吃年夜饭/吃年糕/看春节 晚会/电话、短信拜年/外出旅游等 (2)没变化的:①比如说象贴春联、倒贴福字,这些很具有文化气息的习俗, 这些风俗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受到全世界人 民的欢迎,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②再比如说象送灶王、换门神 祭祖、守岁这些祭神的习俗,这些风俗体现劳动人民对丰收的期盼,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还有就是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变化的:①过去物质条件较差,所以才会有文中的买糖果、挑绒花这样比较流行 的购物方式,在今年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老百姓逛商场,选衣物早已不是什么稀 罕的事。②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视的普及,守岁的方式变成了观看春节联欢晚 会,春节联欢晚会收视面越来越广,已经成为全球华必不可少的新年大餐。③拜 年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除了以往口头祝福以外,还有手机,电话,短信,电子 邮件,QQ,贺卡④、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了,人们欢度 春节再也不满足吃饱、吃足了,更多的人把年夜饭放在饭店,更有人用旅游的方 式来欢度春节。 2、结合你自己过年的经历,说说大家为什么那么喜欢过年?你如何认识文中所 写的这些过年习俗? 明确要点 ①过年可以享受劳动成果,品味幸福生活。 ②过年表现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祈盼和祝愿。 ③过年可以密切亲情友情乡情。 五、品味赏析语言
的风俗画——“乡村守岁拜年图”。这些都会勾起我们美好的回忆。同时展现出 乡村那种淳朴的乡俗,民风。 2、民俗知识: (1)请你举一举我们这儿过年里的一些和文中不同的过节习俗。(年三十要吃 鱼,但鱼不能把头和尾吃掉为了祈求年年有余;吃饭时不能泡汤否则来年要遭雨 淋;年三十的零点时要放鞭炮来接财神;大年初一遇到人要说富裕话即“恭贺 你……”;五天在年不能扫地,扫地时据说会把财气烧没了;各地的风俗不尽相 同:如北方人过年吃饺子,南方人过年吃年糕,我们这儿过年吃汤圆;再如苏州 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 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思考:这些风俗都寄托了老百姓什么样的愿望和情感: 辛苦一年,欣喜五谷丰登,享用劳动果实;展望未来,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 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关系,和和美美共奔前程。 (2)每年除夕,人们纷纷贴春联表达对来年的祝愿,你能写出两副对联吗? 春回大地千峰秀 爆竹两三声人间是岁 日暖神州万木荣 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 爆竹一声除旧 天增岁月人增寿 桃符万户更新 春满乾坤福满楼 四、深入民俗 1、今昔对比:同学们回忆一下,现在我们这儿过年主要有哪些方式,试比较这 些方式和文中介绍的方式有哪些区别?从这些区别中你看到了什么? (1)放烟火礼花/拿压岁钱/贴春联、倒贴福字/下饭店吃年夜饭 /吃年糕 /看春节 晚会/电话、短信拜年/外出旅游等 (2)没变化的:①比如说象贴春联、倒贴福字,这些很具有文化气息的习俗, 这些风俗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受到全世界人 民的欢迎,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②再比如说象送灶王、换门神、 祭祖、守岁这些祭神的习俗,这些风俗体现劳动人民对丰收的期盼,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还有就是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变化的:①过去物质条件较差,所以才会有文中的买糖果、挑绒花这样比较流行 的购物方式,在今年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老百姓逛商场,选衣物早已不是什么稀 罕的事。②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视的普及,守岁的方式变成了观看春节联欢晚 会,春节联欢晚会收视面越来越广,已经成为全球华必不可少的新年大餐。③拜 年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除了以往口头祝福以外,还有手机,电话,短信,电子 邮件,QQ,贺卡④、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了,人们欢度 春节再也不满足吃饱、吃足了,更多的人把年夜饭放在饭店,更有人用旅游的方 式来欢度春节。 2、结合你自己过年的经历,说说大家为什么那么喜欢过年?你如何认识文中所 写的这些过年习俗? 明确要点: ①过年可以享受劳动成果,品味幸福生活。 ②过年表现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祈盼和祝愿。 ③过年可以密切亲情友情乡情。 五、品味赏析语言
作为乡土文学家,刘绍棠作品的语言都生动传神,很有表现力,往往不多几笔就 能把某一生活情景生动地勾勒出来。你能举例说明吗? 1、举例引导 “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 教师引导学生研讨这句话的传神之处 ①“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是叠词,“土炕烫得能烙饼”运用夸张手法,写 出了过年炒花生、瓜子很多,渲染了过年的喜庆气氛。 ②“捅”形象地写出了添柴禾时的动作,表现了人们过年享受一年来的劳动成果 时的豪迈喜悦之情。 ③下面这个句子很有情趣,读后回答问题 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 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吃起来却又没个够,不愿放下筷子 (1)为什么“舍不得吃”,“吃起来却又没个够”? 答案:“舍不得吃”,是因为腊八粥有各种好看的颜色,“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 目”,不忍心把这么好看的东西吃进肚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未泯的童心。 “吃起来却又没个够”,形象地表现了腊八粥的美味,也从一个侧面刻画出自己 儿时的嘴谗。作者写作本文的时候已是花甲之年,回想过去过年的种种情状,自 然觉得十分亲切。 ④品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的词所表达的意义,它们能调换吗?为什么? “想当年,我小的时候,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一天比一天增温, 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 答案:不能互换。加词的词义是递进关系,表明过年的气氛一天比一天热烈。 六、延伸拓展 立夏时的鸡蛋,端午的粽子似乎渐渐离我们远去,过年的年味儿也越来越淡,甚 至有些年青人已经不知道有这样传统的节日,倒是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这样 的洋节成了年青人常过的时髦节日。据报载某国已打算将“端午节”申请为该国的 “文化遗产,针对这种现象,请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的意见可能会不一致,有些学生的观点可能比较偏激 教师可引导学生作客观冷静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既要重视传统节日,弘扬民族 文化;又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兼容并蓄,这才是泱泱中华应有的大国 风范 七、布置作业 完成《与课堂同行》 板书设计: 本命年的回想 刘绍棠 腊月初一:炒年货 腊月初八:吃腊八粥 买糖果享受劳动果实 过挑绒花 宰牲禽 备食物 年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送灶王
作为乡土文学家,刘绍棠作品的语言都生动传神,很有表现力,往往不多几笔就 能把某一生活情景生动地勾勒出来。你能举例说明吗? 1、 举例引导: “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 教师引导学生研讨这句话的传神之处 ①“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是叠词,“土炕烫得能烙饼”运用夸张手法,写 出了过年炒花生、瓜子很多,渲染了过年的喜庆气氛。 ②“捅”形象地写出了添柴禾时的动作,表现了人们过年享受一年来的劳动成果 时的豪迈喜悦之情。 ③下面这个句子很有情趣,读后回答问题 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 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吃起来却又没个够,不愿放下筷子。 (1)为什么“舍不得吃”,“吃起来却又没个够”? 答案:“舍不得吃”,是因为腊八粥有各种好看的颜色,“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 目”,不忍心把这么好看的东西吃进肚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未泯的童心。 “吃起来却又没个够”,形象地表现了腊八粥的美味,也从一个侧面刻画出自己 儿时的嘴谗。作者写作本文的时候已是花甲之年,回想过去过年的种种情状,自 然觉得十分亲切。 ④ 品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 的词所表达的意义,它们能调换吗?为什么? “想当年,我小的时候,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一天比一天增温, 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 答案:不能互换。加 词的词义是递进关系,表明过年的气氛一天比一天热烈。 六、延伸拓展 立夏时的鸡蛋,端午的粽子似乎渐渐离我们远去,过年的年味儿也越来越淡,甚 至有些年青人已经不知道有这样传统的节日,倒是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这样 的洋节成了年青人常过的时髦节日。据报载某国已打算将“端午节”申请为该国的 “文化遗产”,针对这种现象,请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的意见可能会不一致,有些学生的观点可能比较偏激。 教师可引导学生作客观冷静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既要重视传统节日,弘扬民族 文化;又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兼容并蓄,这才是泱泱中华应有的大国 风范。 七、布置作业 完成《与课堂同行》 板书设计: 本命年的回想 刘绍棠 腊月初一: 炒年货 腊月初八: 吃腊八粥 买糖果 享受劳动果实 过 挑绒花 宰牲禽 备食物 年 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 送灶王
换门神祝愿平安幸福 除夕:守岁 正月初一:拜年增进亲情密切人际关系 教后心得
换门神 祝愿平安幸福 除夕: 守岁 正月初一: 拜年 增进亲情密切人际关系 教后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