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短文两篇 、解释句子中的实词。 1.有仙则名: 2.有龙则灵 3.斯是陋室,惟吾德。 4.谈笑有鸿僵: 5.往来无自工: 6.週素琴: 7.列丝竹之乱耳 8.无案胺之劳形。 何陋之有 10.可爱者甚藿: 1.出淤泥而不染: 12.濯清涟而不妖: 13.濯遣涟而不妖 14.香远益清: 15.濯清涟而不妖: 16.不蔓不技 17.亭亭净植 18.只可远观不可褻玩 19.予週菊: 20.花之隐逸者: 21.花之君子也 22陶后鲜有闻 23.宜乎众矣 二、解释多义词“之” 1.水陆草木之花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丝竹之乱耳 4.何陋之有: 解释词类活用现象。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四、翻译句子。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无丝丫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孔子云:何陋之有? 5、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五、阅读与赏析
22 短文两篇 一、解释句子中的实词。 1.有仙则名: 2.有龙则灵: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谈笑有鸿儒: 5. 往来无白丁: 6.调素琴: 7.列丝竹之乱耳: 8.无案牍之劳形。 9.何陋之有: 10.可爱者甚蕃: 11.出淤泥而不染: 12.濯清涟而不妖: 13.濯清涟而不妖: 14.香远益清: 15.濯清涟而不妖: 16.不蔓不枝: 17.亭亭净植: 18.只可远观不可亵玩: 19. 予谓菊: 20.花之隐逸者: 21.花之君子也: 22.陶后鲜有闻: 23.宜乎众矣: 二、解释多义词“之”。 1.水陆草木之花: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丝竹之乱耳: 4.何陋之有: 三、解释词类活用现象。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四、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无丝丫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孔子云:何陋之有? 5、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五、阅读与赏析
(一)阅读《陋室铭》做下面的题 1、《陋室铭》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一种 的节操和 的情趣,而《爱莲说》的 作者用“莲”自况,委婉批判了当时 的世风。所以两篇短文都运用了 的表 现手法 2、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3、第一、二句用“仙”和“龙”比喻怎样的人?这两句话所起什么作用? 4、文章第4——7句分别从 三个方面表现陋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 乐道的情趣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6、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 7、作者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8、分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9、作者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重要意义? 10、理解性默写。 (1)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2)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3)与“何陋之有”相互照应的句子是 (4)写陋室环境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句子 (5)写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 写主人情趣之雅的句子 (6)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 (二)阅读《爱莲说》做下面的题 1、文中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文中牡丹、菊花、莲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字面的角度而言,是说爱牡丹的多而爱莲者少,作者的言外之意 是 —,这句话讽刺了 的社会世态。 3、本文主要写作者爱莲,为什么还谈到菊花、牡丹,用意何在? 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一)阅读《陋室铭》做下面的题。 1、《陋室铭》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一种 的节操和 的情趣,而《爱莲说》的 作者用“莲”自况,委婉批判了当时 、 的世风。所以两篇短文都运用了 的表 现手法。 2、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3、第一、二句用“仙”和“龙”比喻怎样的人?这两句话所起什么作用? 4、文章第4——7句分别从 、 、 三个方面表现陋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 乐道的情趣。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6、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 7、作者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8、分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9、作者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重要意义? 10、理解性默写。 (1)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与“何陋之有”相互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陋室环境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主人情趣之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爱莲说》做下面的题。 1、文中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文中牡丹、菊花、莲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字面的角度而言,是说爱牡丹的多而爱莲者少,作者的言外之意 是 ,这句话讽刺了 的社会世态。 3、本文主要写作者爱莲,为什么还谈到菊花、牡丹,用意何在? 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5、《爱莲说》一文运用托物言志(也可以理解为借物喻人)的写法,你怎样看待拜金主义者信奉“有钱 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爱”? 6、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有哪些美好品质? 7、周敦颐的咏莲名句是什么? 8、理解性默写 (1)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主旨句)是: (2)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3)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的句子是: (4)比喻君子美名远扬,志洁行廉的句子是: (5)比喻君子体态端庄,令人敬重不敢轻侮的句子是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句子是 (⑦)同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微斯人,吾谁与归”意境相同一句是:
5、《爱莲说》一文运用托物言志(也可以理解为借物喻人)的写法,你怎样看待拜金主义者信奉“有钱 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爱”? 6、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有哪些美好品质? 7、周敦颐的咏莲名句是什么? 8、理解性默写。 (1)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喻君子美名远扬,志洁行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比喻君子体态端庄,令人敬重不敢轻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同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微斯人,吾谁与归”意境相同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短文两篇》参考答案 、1.出名,有名2成为灵异的水3.这:只: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4博学的人:鸿,大:儒,旧 指读书人5.指没有学问的人6弹奏7代指音乐:使……被扰乱8官府的公文:使劳累:形体 身体9.什么10.多11.沾染(污秽)12洗涤13.清澈的水面的小波浪14更加 15.美丽而不端庄16长茎蔓:长枝节。17耸立的样子:通直,站立18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19.认为20.逃跑21.指品德高尚的人22少23.应当 1的(助词):2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助词):3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助词) 4.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助词) 1.名作动,出名:名作动,变得灵异(成为灵异的水)2.名作动,长上:名作动,映入 3动作使动,使…被扰乱:动作使动,使……劳累4.名作动,长茎蔓:名作动,长丫枝:形作动,漂向 远处 四、(略) 五 (一)1、高洁傲岸、安贫乐道:趋炎附势、追名逐利:托物言志2、不矛盾。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 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3、品德高尚的人运用比兴手法,引出文章 主旨4、居室环境、交往人物、生活情趣5、运用类比的手法—一用古代名贤之室类比自己的“陋室” 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他学习着古代名贤,有着他们的生活志趣和远大的思想抱负6、这是全文的 画龙点睛之笔,引用孔子的话再次有力的点明主题,同时说明了作者的志趣与圣人之道相符合7、不矛 盾。前者是指生活情趣高雅,后者是说没有嘈杂的音乐扰耳也没有俗务缠身8、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那 些官僚们灯红酒绿的生活的鄙弃,含蓄的评判了他们寻欢作乐的生活态度,用来证明作者是一个安贫乐道 的人9、略10、(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4) 苔痕上阶绿,蓝色入帘青(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6)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二)1、“牡丹”比喻富贵的人:“菊花”比喻隐士:“莲花”比喻品德高尚的人2、爱慕富贵的人多, 品德高尚的人少:趋炎附势,追名逐利3、菊,是从正面衬托:牡丹,是从反面衬托,用菊之爱、牡丹 之爱映衬莲之爱,突出莲之高洁,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 度4、(1)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不孤 高自傲。(2)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一一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3)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5 我们要鄙夷和厌恶那些拜金主义者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行为,他们的“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信条是造成世 风日衰的祸根,这种“牡丹之爱”应受到批评和否定6、不像陶源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要像世人那种 追逐功名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正直清白,不慕名利,洁身自好7、予独爱莲之岀淤泥而不染,濯清 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8、(1)莲,花之群子者 也(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4)香远益清,亭亭净植(5)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短文两篇》参考答案 一、1.出名,有名 2.成为灵异的水 3.这;只;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4.博学的人; 鸿,大;儒,旧 指读书人 5. 指没有学问的人 6.弹奏 7.代指音乐;使……被扰乱 8.官府的公文;使……劳累;形体、 身体 9.什么 10.多 11.沾染(污秽) 12.洗涤 13.清澈的水面的小波浪 14.更加 15.美丽而不端庄 16.长茎蔓;长枝节。17.耸立的样子;通直,站立 18.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19. 认为 20.逃跑 21.指品德高尚的人 22.少 23.应当 二、1.的(助词);2.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助词);3.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助词); 4.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助词) 三、1.名作动,出名;名作动,变得灵异(成为灵异的水) 2.名作动,长上;名作动,映入 3.动作使动,使……被扰乱;动作使动,使……劳累 4.名作动,长茎蔓;名作动,长丫枝;形作动,漂向 远处 四、(略) 五、 (一)1、高洁傲岸、安贫乐道;趋炎附势、追名逐利;托物言志 2、不矛盾。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 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3、品德高尚的人 运用比兴手法,引出文章 主旨 4、居室环境、交往人物、生活情趣 5、运用类比的手法——用古代名贤之室类比自己的“陋室”。 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他学习着古代名贤,有着他们的生活志趣和远大的思想抱负 6、这是全文的 画龙点睛之笔,引用孔子的话再次有力的点明主题,同时说明了作者的志趣与圣人之道相符合 7、不矛 盾。前者是指生活情趣高雅,后者是说没有嘈杂的音乐扰耳也没有俗务缠身 8、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那 些官僚们灯红酒绿的生活的鄙弃,含蓄的评判了他们寻欢作乐的生活态度,用来证明作者是一个安贫乐道 的人 9、略 10、(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 苔痕上阶绿,蓝色入帘青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6)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二)1、“牡丹”比喻富贵的人;“菊花”比喻隐士;“莲花”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2、爱慕富贵的人多, 品德高尚的人少;趋炎附势,追名逐利 3、菊,是从正面衬托;牡丹,是从反面衬托,用菊之爱、牡丹 之爱映衬莲之爱,突出莲之高洁,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 度 4、(1)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不孤 高自傲。(2)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3)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5、 我们要鄙夷和厌恶那些拜金主义者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行为,他们的“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信条是造成世 风日衰的祸根,这种“牡丹之爱”应受到批评和否定 6、不像陶源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要像世人那种 追逐功名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正直清白,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7、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 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8、(1)莲,花之群子者 也 (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5)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