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广播电视新闻新发展 深度报道和全新闻频率/频道 广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发展和意义 全新闻频率/频道的理念和实践策略 以上二者是广电新闻的发展方向,一个是节目形态方面的变化,一个是 编排手段和方法。 第一节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发展及意义 深度报道是广电媒体新闻理念、职业水准和制作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CBS:《六十分钟》1968年 NBC:《日界线》dateline ABC:《2020》 CCTV:《焦点访谈》1994、《新闻调查》1996 一、广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n-Depth Reporting)) 在西方新闻界,从20世纪30年代起,以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为代 表的深度报道开始兴起。 西方新闻界对深度报道的理解: 一“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阐述明日之意义”: 一在"五W"理论的基础上,将五个W和一个"How"的内通加以扩大。 深度报道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西方,它是一种全方位透视、全息组合、 富有理性思辨色彩的报道方式。 深度报道出现的原因 深度报道诞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需要和受众需要 同时,也是报刊和广播(以及后来发展起来的电视)竞争的需要。 深度报道节目在界定上的棋糊性 从体裁上看,在国外,深度报道节目往往混合了调查性报道、解释性 报道、特写、短纪录片、人物访谈等,在我国则是新闻专题、特别报道、专访、 新闻述评、新闻评论等的混合体。 所以,深度报道是一种报道的综合方式,只要以新闻业客观、可信、负 责任的专业理念作为节目目标,在内容丰言性和深度、阐释性等方面进行拓展
第九章 广播电视新闻新发展 ——深度报道和全新闻频率/频道 广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发展和意义 全新闻频率/频道的理念和实践策略 以上二者是广电新闻的发展方向,一个是节目形态方面的变化,一个是 编排手段和方法。 第一节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发展及意义 深度报道是广电媒体新闻理念、职业水准和制作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CBS:《六十分钟》1968 年 NBC:《日界线》dateline ABC:《20/20》 CCTV:《焦点访谈》1994、《新闻调查》1996 一、广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In-Depth Reporting) 在西方新闻界,从 20 世纪 30 年代起,以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为代 表的深度报道开始兴起。 西方新闻界对深度报道的理解: ——“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阐述明日之意义”; ——在"五 W"理论的基础上,将五个 W和一个"How"的内涵加以扩大。 深度报道诞生于 20 世纪 40 年代的西方,它是一种全方位透视、全息组合、 富有理性思辨色彩的报道方式。 深度报道出现的原因 深度报道诞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需要和受众需要。 同时,也是报刊和广播(以及后来发展起来的电视)竞争的需要。 深度报道节目在界定上的模糊性 从体裁上看,在国外,深度报道节目往往混合了调查性报道、解释性 报道、特写、短纪录片、人物访谈等,在我国则是新闻专题、特别报道、专访、 新闻述评、新闻评论等的混合体。 所以,深度报道是一种报道的综合方式,只要以新闻业客观、可信、负 责任的专业理念作为节目目标,在内容丰富性和深度、阐释性等方面进行拓展
都可视为深度报道。 我国深度报道的起源与发展 ■不同观点:借鉴自西方、1980年代独立自主发展起来、出现于19世纪下 半叶。 ■我国的深度报道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迅速发展起来,是中国改革开 放深化的产物 1986年,全国好新闻评选设立了“深度报道奖” 1986年一等奖:《长江漂流系列报道》、《遗弃女要事件连续报道) 1987年特等奖:《关广梅现象》、《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 二、我国广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实贱 ■ 影响深度报道发展的因素: 新闻业作为独立社会力量的存在;大众媒介的商业化和市场化。 1980年7月,中央电视台创办了第一个具有深度报道性质的电视新闻评论 栏目《观察与思考》, 1987年7月5日,上海电视台又推出了国内第一个多视角、杂志型的电视 新闻栏目《新闻透视》。 特别是中央电视台于1993年5月1日和1994年4月1日分别推出《东方时 空》和《焦点访谈》后,更使电视的深度报道达到了一个新阶段 《焦点访谈》的崛起和这以后电视深度报道在全国各地方台的广泛运用就 被称作“焦点现象”,甚至深度报道的水平已被视作是电视台新闻实力的重要标 志。 《焦点访谈》 宗旨:“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 受到宣传管理和市场逻辑的双重认可。 领导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 《焦点访谈》的崛起和这以后电视深度报道在全国各地方台的广泛运用被称 作“焦点现象” 罚要依法MPG
都可视为深度报道。 我国深度报道的起源与发展 ◼ 不同观点:借鉴自西方、1980 年代独立自主发展起来、出现于 19 世纪下 半叶。 ◼ 我国的深度报道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迅速发展起来,是中国改革开 放深化的产物 。 1986 年,全国好新闻评选设立了“深度报道奖”。 1986 年一等奖:《长江漂流系列报道》、《遗弃女婴事件连续报道》 1987 年特等奖:《关广梅现象》、《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 二、我国广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实践 ◼ 影响深度报道发展的因素: 新闻业作为独立社会力量的存在;大众媒介的商业化和市场化。 1980 年 7 月,中央电视台创办了第一个具有深度报道性质的电视新闻评论 栏目《观察与思考》, 1987 年 7 月 5 日,上海电视台又推出了国内第一个多视角、杂志型的电视 新闻栏目《新闻透视》。 特别是中央电视台于 1993 年 5 月 1 日和 1994 年 4 月 1 日分别推出《东方时 空》和《焦点访谈》后,更使电视的深度报道达到了一个新阶段。 《焦点访谈》的崛起和这以后电视深度报道在全国各地方台的广泛运用就 被称作“焦点现象”,甚至深度报道的水平已被视作是电视台新闻实力的重要标 志。 《焦点访谈》 宗旨:“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 受到宣传管理和市场逻辑的双重认可。 领导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 《焦点访谈》的崛起和这以后电视深度报道在全国各地方台的广泛运用被称 作“焦点现象” 。 罚要依法.MPG
违法收缴违民心.MPG “焦点节目”的报道原则:用事实说话。 说话:含有“观点的宜传、宜传报道倾向或达到某种目的”之义。 如何说话:让事实说话;让过程说话:让观众、百姓说话:让奥论领 袖和专家说话;让官员说话。 思考: ■“偷拍偷录”是杀手铜? ■记者是法官、裁判? 三、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现状和困境 21世纪,深度报道进入更广阔的公众视野,尤其是一系列的舆论监督报 道和调查性报道,体现出新闻媒介在中国社会变动的历史格局中逼近真相的 努力,也包含了新闻媒介培育现代社会公民意识的思想启蒙功能。 深度报道面临的困境 ■要在宜传管理、市场需求和新闻媒介自身专业诉求之间维持一种平 衡关系。 ■宜传管理:纪律要求 ■商业化压力:收视率一软化、讲故事 ■专业诉求:社会责任 第二节全新闻频率频道的理念和实践策略 一、全新闻频率/频道的理念 在法国学者巴尔比耶和拉维尼尔看来,国家社会的恒久延续与其成员分 享支撑公共生活的各种表达方式密切相关,大众传播媒介因此担负起“将思 维诉诸表达、构建从属于公共生活的空间并使社会关系恒久锻造与改变的职 责。” 新闻业的目标一向是力图作为现代社会“公民了解世界的窗口”,“影响 社会发展的进程”,因此“无论初衷如何”,任何想改变媒介经营模式的人和 事,“都将对社会政治产生重大的影响”。电视全新闻频道的兴起也不例外
违法收缴违民心.MPG “焦点节目”的报道原则:用事实说话。 说话:含有“观点的宣传、宣传报道倾向或达到某种目的”之义。 如何说话: 让事实说话; 让过程说话; 让观众、百姓说话; 让舆论领 袖和专家说话;让官员说话。 思考: ◼ “偷拍偷录”是杀手锏? ◼ 记者是法官、裁判? 三、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现状和困境 21 世纪,深度报道进入更广阔的公众视野,尤其是一系列的舆论监督报 道和调查性报道,体现出新闻媒介在中国社会变动的历史格局中逼近真相的 努力,也包含了新闻媒介培育现代社会公民意识的思想启蒙功能。 深度报道面临的困境 ◼ 要在宣传管理、市场需求和新闻媒介自身专业诉求之间维持一种平 衡关系。 ◼ 宣传管理:纪律要求 ◼ 商业化压力:收视率—软化、讲故事. ◼ 专业诉求:社会责任 第二节 全新闻频率/频道的理念和实践策略 一、全新闻频率/频道的理念 在法国学者巴尔比耶和拉维尼尔看来,国家社会的恒久延续与其成员分 享支撑公共生活的各种表达方式密切相关,大众传播媒介因此担负起“将思 维诉诸表达、构建从属于公共生活的空间并使社会关系恒久锻造与改变的职 责。” 新闻业的目标一向是力图作为现代社会“公民了解世界的窗口”,“影响 社会发展的进程”,因此“无论初衷如何”,任何想改变媒介经营模式的人和 事,“都将对社会政治产生重大的影响” 。电视全新闻频道的兴起也不例外
二、全新闻频率频道的组织架构和节目策略 1、变化:全新闻频道打破了以往受众只能在特定的时间接触新闻的传统, 带来的一个重要变化可被称为“时间迁移(timc-shifting)”。“极地方化新闻 (hyper-local news)”,即利用24小时的全天候新闻播出时间来挖据发生在 中心城市以外地区,那些一般综合性电视频道新闻节目关注重点之外的新 闻:再者就是新闻类别化,通过新闻内容的细分来满足接受者的“分众化” 需要。 2、在组织架构和运作上,专业分工基础上的人力资源和新闻信息资源 的共享则是24小时全天候滚动播出新闻的重要保障。 3、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CNN除了电视频道和网站外,还同时提供 部分节目的播客(podcast)版和手机版,这样的大新闻编辑部专业分工和资 源共享充分结合的运作方式,能随时针对媒介融合的新闻报道需要做出快速 反应。 4、媒介融合的技术潮流也使得电视全新闻频道不再由传统的媒介行业主 宰。 三、CCTV新闻频道 在世界范围内电视全新闻频道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2009年7、8月 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开播6年、历经大大小小5次改版之后,再一次改版 (详见附表)。这次在央视内部被称做“节目改进与提高”的变脸,力图进一步 整合央视新闻中心的资源,最终从架构上达成大编辑部的运作格局。实际上,央 视新闻频道从播出开始,每一次改版的目的,强调的不外乎有三,一是强化新闻 频道特质,提升信息量:二是强化直播,转变电视语态和表达方式:三是调整节 目编排、开发新时段新节目。这次改版的目标仍是“新闻立台”,引发的热议很 多,主要在于整体包装风格的变化、新主持人的加盟和内容的变化。尽管从社会 各界获得不少赞许,但业内专家对新闻频道这三方面的变化,评价最低的是内 容。对于央视从内部进行改革的动力究竟有多大和能走多远,也颇有质疑。 然而,正如有学者指出:“《新闻联播》所要去除的不是严肃和无华, 而是体制性刻板和僵硬”。制度化的制约使得央视新闻频道的改变更多地局限 在外在的形式,更多的在于其象征意义而非深层次的新闻理念的变化。其中下述
二、全新闻频率/频道的组织架构和节目策略 1、变化:全新闻频道打破了以往受众只能在特定的时间接触新闻的传统, 带来的一个重要变化可被称为“时间迁移(time-shifting)”。“极地方化新闻 (hyper-local news)”,即利用 24 小时的全天候新闻播出时间来挖掘发生在 中心城市以外地区,那些一般综合性电视频道新闻节目关注重点之外的新 闻;再者就是新闻类别化,通过新闻内容的细分来满足接受者的“分众化” 需要。 2、在组织架构和运作上,专业分工基础上的人力资源和新闻信息资源 的共享则是 24 小时全天候滚动播出新闻的重要保障。 3、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CNN 除了电视频道和网站外,还同时提供 部分节目的播客(podcast)版和手机版,这样的大新闻编辑部专业分工和资 源共享充分结合的运作方式,能随时针对媒介融合的新闻报道需要做出快速 反应。 4、媒介融合的技术潮流也使得电视全新闻频道不再由传统的媒介行业主 宰。 三、CCTV 新闻频道 在世界范围内电视全新闻频道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2009 年 7、8 月 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开播 6 年、历经大大小小 5 次改版之后,再一次改版 (详见附表)。这次在央视内部被称做“节目改进与提高”的变脸,力图进一步 整合央视新闻中心的资源,最终从架构上达成大编辑部的运作格局。实际上,央 视新闻频道从播出开始,每一次改版的目的,强调的不外乎有三,一是强化新闻 频道特质,提升信息量;二是强化直播,转变电视语态和表达方式;三是调整节 目编排、开发新时段新节目。这次改版的目标仍是“新闻立台”,引发的热议很 多,主要在于整体包装风格的变化、新主持人的加盟和内容的变化。尽管从社会 各界获得不少赞许,但业内专家对新闻频道这三方面的变化,评价最低的是内 容 。对于央视从内部进行改革的动力究竟有多大和能走多远,也颇有质疑 。 然而,正如有学者指出:“《新闻联播》所要去除的不是严肃和无华, 而是体制性刻板和僵硬” 。制度化的制约使得央视新闻频道的改变更多地局限 在外在的形式,更多的在于其象征意义而非深层次的新闻理念的变化。其中下述
两个问题值得格外关注和思考。 其一,在全球化和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电视新闻所面对的是能够接触多 种信息来源和多样化新闻内容的新一代受众。 其二,媒介融合所带来的挑战还在于网络论坛、视频分享、手机以及各类即 时通讯工具等,能够为公众和新闻事件之间的互动提供多种可自 针对社会热 点,公众的表达渠道和表达方式日趋多元,表达内容也日益差异化
两个问题值得格外关注和思考。 其一,在全球化和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电视新闻所面对的是能够接触多 种信息来源和多样化新闻内容的新一代受众。 其二,媒介融合所带来的挑战还在于网络论坛、视频分享、手机以及各类即 时通讯工具等,能够为公众和新闻事件之间的互动提供多种可能——针对社会热 点,公众的表达渠道和表达方式日趋多元,表达内容也日益差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