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新闻学 216 学分: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平台课程 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中国古代文学》是为了高等学校文科专业学生全面深入的掌握中国古代文学所设的专 业课。它的任务是通过教学与实践,一方面,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各文学种类的阅读、 理解、欣赏、会通的能力,为进一步理解、融会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打下扎实的基础。另 方面,通过中国古代文学课的学习,扩大文学阅读,提高文学鉴赏力,增强文章写作功底, 培养爱国情操和人文修养,增强学生的基本素质,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教学内容 总绪论 第一节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 第二节中国文学的演进 第三节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第一编先秦文学 绪论 上古神话 《诗经》 第一节《诗经》的内容 第二节《诗经》的艺术特点 第三节《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第一节《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第二节《左传》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第一节《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第二节《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第一节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第二节屈原的其他作品 第三节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地位 第二编秦汉文学 绪论 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 第一节《吕氏春秋》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新闻学 学时:216 学分:12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平台课程 课程性质:必修课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中国古代文学》是为了高等学校文科专业学生全面深入的掌握中国古代文学所设的专 业课。它的任务是通过教学与实践,一方面,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各文学种类的阅读、 理解、欣赏、会通的能力,为进一步理解、融会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打下扎实的基础。另一 方面,通过中国古代文学课的学习,扩大文学阅读,提高文学鉴赏力,增强文章写作功底, 培养爱国情操和人文修养,增强学生的基本素质,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教学内容 总绪论 第一节 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 第二节 中国文学的演进 第三节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绪论 第一章 上古神话 第二章 《诗经》 第一节 《诗经》的内容 第二节 《诗经》的艺术特点 第三节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第一节 《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第二节 《左传》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第一节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第二节 《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第一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第二节 屈原的其他作品 第三节 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地位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绪论 第一章 秦及西汉散文 第一节 《吕氏春秋》
第二节李斯和贾谊的政论文 第二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第一节司马相如时代的赋家 第二节《子虚赋》和《上林赋》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 第一节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第二节《史记》的叙事艺术 第三节《史记》的人物刻画 第四节《史记》的风格特征 第五节《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第四章两汉乐府诗 第一节乐府和乐府诗 第二节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 第三节异曲新声与诗体演变 第五章东汉辞赋 第一节抒情赋的勃兴 第六章《汉书》及东汉散文 第一节《汉书》 第二节《吴越春秋》 第三节《论衡》和《潜夫论》 第七章东汉文人诗 第一节班固、张衡的五言诗 第二节《古诗十九首》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第一节曹操与曹丕 第二节曹植 第三节王粲、刘桢及蔡琰 第四节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第五节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 第二章两晋诗坛 第一节太康诗风 第二节左思和刘琨 第三节郭璞的游仙诗 第四节玄言诗 第三章陶渊明 第一节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第二节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 第三节陶渊明诗的艺术渊源 第四节陶渊明的典型意义 第四章南北朝民歌
第二节 李斯和贾谊的政论文 第二章 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第一节 司马相如时代的赋家 第二节 《子虚赋》和《上林赋》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第二节 《史记》的叙事艺术 第三节 《史记》的人物刻画 第四节 《史记》的风格特征 第五节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第四章 两汉乐府诗 第一节 乐府和乐府诗 第二节 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 第三节 异曲新声与诗体演变 第五章 东汉辞赋 第一节 抒情赋的勃兴 第六章 《汉书》及东汉散文 第一节 《汉书》 第二节 《吴越春秋》 第三节 《论衡》和《潜夫论》 第七章 东汉文人诗 第一节 班固、张衡的五言诗 第二节 《古诗十九首》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第一节 曹操与曹丕 第二节 曹植 第三节 王粲、刘桢及蔡琰 第四节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第五节 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 第二章 两晋诗坛 第一节 太康诗风 第二节 左思和刘琨 第三节 郭璞的游仙诗 第四节 玄言诗 第三章 陶渊明 第一节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第二节 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 第三节 陶渊明诗的艺术渊源 第四节 陶渊明的典型意义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第一节南北朝民歌的风 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第一节谢灵运及山水诗的兴盛 第二节鲍照及其创新 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第一节永明体 第二节齐梁诗人集团 第三节从市井到宫廷 第七章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第一节北朝文化与文学 第二节南北文风的交融 第三节庾信文章老更成 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第一章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 第九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一节小说的起源 第二节志怪与志人 第三节《世说心语》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绪论 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第一节初唐诗坛 第二节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第三节张若虚与唐诗兴象 第二章盛唐的诗人群体 第一节王维与山水田园诗派 第二节王维诗与禅宗 第三节高适、岑参与边塞诗派 第三章李白 第一节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 第二节李白的乐府与歌行 第三节李白的绝句 第四节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第五节李白的地位与影响 第四章杜甫 第一节社会动乱与诗人杜甫 第二节杜甫的律诗 第三节秋兴八首分析 第四节杜甫的艺术风格 第五节杜甫的地位与影响 第五章大历诗风 第一节大历诗风与社会变迁
第一节南北朝民歌的风习 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第一节 谢灵运及山水诗的兴盛 第二节 鲍照及其创新 第六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第一节 永明体 第二节 齐梁诗人集团 第三节 从市井到宫廷 第七章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第一节 北朝文化与文学 第二节 南北文风的交融 第三节 庾信文章老更成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第一章 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一节 小说的起源 第二节 志怪与志人 第三节 《世说心语》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绪论 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第一节 初唐诗坛 第二节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第三节 张若虚与唐诗兴象 第二章 盛唐的诗人群体 第一节 王维与山水田园诗派 第二节 王维诗与禅宗 第三节 高适、岑参与边塞诗派 第三章 李白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 第二节 李白的乐府与歌行 第三节 李白的绝句 第四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第五节 李白的地位与影响 第四章 杜甫 第一节 社会动乱与诗人杜甫 第二节 杜甫的律诗 第三节 秋兴八首分析 第四节 杜甫的艺术风格 第五节 杜甫的地位与影响 第五章 大历诗风 第一节 大历诗风与社会变迁
第二节大历诗风与意象类型 第六章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第一节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 第二节韩孟诗派诗人的意象类型与技巧创新 第三节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 第七章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第一节唐中期写实、尚俗的诗歌思潮与诗歌创作 第二节白居易的诗歌主张 第三节《长恨歌》、《琵琶行》与元白唱和诗 第四节白居易的闲适诗 第八章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第一节顾问理论主张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 第二节韩愈、柳宗元散文的艺术成就 第九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第一节唐传奇 第二节俗讲与变文 第十章晚唐诗歌 第一节杜牧与咏史诗 第二节苦吟诗人 第三节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 第十一章李商隐 第一节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创作 第二节朦胧多义与心灵世界的开拓 第三节凄艳浑融的风格 第十二章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 第一节词的起源 第二节温庭筠与花间词人 第三节李煜及南唐词人 第五编宋代文学 绪论 第一章宋初文学 第二章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第一节开拓词境的尝试 第二节柳永词的新变 第三章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第四章苏轼 第一节苏轼的创作道路 第二节苏轼的古文 第三节苏轼的诗 第四节苏轼的词 第五节苏轼的意义与影响 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第二节 大历诗风与意象类型 第六章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第一节 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 第二节 韩孟诗派诗人的 意象类型与技巧创新 第三节 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 第七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第一节 唐中期写实、尚俗的诗歌思潮与诗歌创作 第二节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 第三节 《长恨歌》、《琵琶行》与元白唱和诗 第四节 白居易的闲适诗 第八章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第一节 顾问理论主张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 第二节 韩愈、柳宗元散文的艺术成就 第九章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第一节 唐传奇 第二节 俗讲与变文 第十章 晚唐诗歌 第一节 杜牧与咏史诗 第二节 苦吟诗人 第三节 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 第十一章 李商隐 第一节 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创作 第二节 朦胧多义与心灵世界的开拓 第三节 凄艳浑融的风格 第十二章 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 第一节 词的起源 第二节 温庭筠与花间词人 第三节 李煜及南唐词人 第五编 宋代文学 绪论 第一章 宋初文学 第二章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第一节 开拓词境的尝试 第二节 柳永词的新变 第三章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第四章 苏轼 第一节 苏轼的创作道路 第二节 苏轼的古文 第三节 苏轼的诗 第四节 苏轼的词 第五节 苏轼的意义与影响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第一节黄庭坚的诗歌 第二节江西诗派的形成 第六章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 第一节黄庭坚 第二节秦观 第三节周邦彦 第七章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第一节李清照 第二节朱敦儒 第三节岳飞 第八章陆游等中兴四大词人 第一节陆游创作道路与诗歌渊源 第二节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 第三节陆游的影响 第四节杨万里与范成大 第九章辛弃疾和辛派诗人 第一节辛弃疾的创作道路 第二节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第三节辛弃疾的艺术成就 第四节辛派词人 第十章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 第十一章南宋的散文和四六 第十二章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第六编元代文学 绪论 第一章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第二章关汉卿 第一节关汉卿的生平与创作 第二节《单刀会》与《西蜀梦》 第三节《窦娥冤》与关汉卿的悲剧创作 第四节关汉卿的语言艺术 第三章王实甫的《西厢记》 第一节《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第二节《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语言艺术 第四章白朴和马致远 第一节白朴和《梧桐雨》 第二节《墙头马上》 第三节马致远和《汉宫秋》 第五章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第六章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第七章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第一节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黄庭坚的诗歌 第二节 江西诗派的形成 第六章 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 第一节 黄庭坚 第二节 秦观 第三节 周邦彦 第七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第一节 李清照 第二节 朱敦儒 第三节 岳飞 第八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词人 第一节 陆游创作道路与诗歌渊源 第二节 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 第三节 陆游的影响 第四节 杨万里与范成大 第九章 辛弃疾和辛派诗人 第一节 辛弃疾的创作道路 第二节 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第三节 辛弃疾的艺术成就 第四节 辛派词人 第十章 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 第十一章 南宋的散文和四六 第十二章 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第六编 元代文学 绪论 第一章 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第二章 关汉卿 第一节 关汉卿的生平与创作 第二节 《单刀会》与《西蜀梦》 第三节 《窦娥冤》与关汉卿的悲剧创作 第四节 关汉卿的语言艺术 第三章 王实甫的《西厢记》 第一节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第二节 《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语言艺术 第四章 白朴和马致远 第一节 白朴和《梧桐雨》 第二节 《墙头马上》 第三节 马致远和《汉宫秋》 第五章 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第六章 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第七章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第一节 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琵琶记》的悲剧意蕴 第三节《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第八章元代散曲 第九章元代诗文 第七编明代文学 绪论 第一章《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 第一节《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 第二节波澜壮阔、气势恢弘的历史画卷 第三节《三国志演义》的影响 第二章《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 第一节《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与作者 第二节官逼民反与替天行道 第三节《水浒传》的影响 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 第四章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 第一节李梦阳与前七子的文学复古 第二节王世贞与后七子的文学复古 第三节归有光与唐宋派 第五章明代杂剧的流变 第六章明代传奇的发展和繁荣 第七章汤显祖 第一节汤显祖的生平与思想 第二节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 第三节汤显祖的影响 第八章《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 第一节《西游记》的题材演化及作者 第二节《西游记》一书的思想性 第九章《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 第一节《金瓶梅》的创作时代及其作者 第二节封建末世的世俗人情画 第三节白话长篇小说的里程碑 第十章“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 第一节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 第二节市民社会的风情画 第三节明代的文言小说 第十一章晚明诗文 第一节李贽 第二节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 第三节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 第四节晚明小品文 第十二章明代的散曲和民歌
第二节 《琵琶记》的悲剧意蕴 第三节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第八章 元代散曲 第九章 元代诗文 第七编 明代文学 绪论 第一章《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 第一节 《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 第二节 波澜壮阔、气势恢弘的历史画卷 第三节 《三国志演义》的影响 第二章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 第一节 《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与作者 第二节 官逼民反与替天行道 第三节 《水浒传》的影响 第三章 明代前期诗文 第四章 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 第一节 李梦阳与前七子的文学复古 第二节 王世贞与后七子的文学复古 第三节 归有光与唐宋派 第五章 明代杂剧的流变 第六章 明代传奇的发展和繁荣 第七章 汤显祖 第一节 汤显祖的生平与思想 第二节 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 第三节 汤显祖的影响 第八章 《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 第一节 《西游记》的题材演化及作者 第二节 《西游记》一书的思想性 第九章 《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 第一节 《金瓶梅》的创作时代及其作者 第二节 封建末世的世俗人情画 第三节 白话长篇小说的里程碑 第十章 “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 第一节 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 第二节 市民社会的风情画 第三节 明代的文言小说 第十一章 晚明诗文 第一节 李贽 第二节 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 第三节 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 第四节 晚明小品文 第十二章 明代的散曲和民歌
第八编清代文学 绪论 第一章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第一节钱谦益与虞山诗派 第二节吴伟业和“梅村体” 第三节纳兰性德 第四节王士祯与康熙诗坛 第二章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 第一节《长生殿》 第二节《桃花扇》 第三章清初白话小说 第一节《醒世姻缘传》 第二节才子佳人小说 第四章《聊斋志异》 第一节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的成书 第二节狐鬼世界的建构与内涵 第三节《聊斋志异》的余响 第五章《儒林外史》 第一节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 第二节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第三节《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 第六章《红楼梦》 第一节曹雪芹的家事与《红楼梦》的创作 第二节贾宝玉和《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第三节《红楼梦》的人物塑造 第四节《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第五节《红楼梦》的影响 第七章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 第一节桐城派散文 第二节浙派词与常州词派 第八章清中叶的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 第一节《镜花缘》和其他的长篇小说 第九编近代文学 第一章龚自珍与近代前期诗文词 第二章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 第三章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
第八编 清代文学 绪论 第一章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第一节 钱谦益与虞山诗派 第二节 吴伟业和“梅村体” 第三节 纳兰性德 第四节 王士祯与康熙诗坛 第二章 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 第一节 《长生殿》 第二节 《桃花扇》 第三章 清初白话小说 第一节 《醒世姻缘传》 第二节 才子佳人小说 第四章 《聊斋志异》 第一节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的成书 第二节 狐鬼世界的建构与内涵 第三节 《聊斋志异》的余响 第五章 《儒林外史》 第一节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 第二节 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第三节 《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 第六章 《红楼梦》 第一节 曹雪芹的家事与《红楼梦》的创作 第二节 贾宝玉和《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第三节 《红楼梦》的人物塑造 第四节 《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第五节 《红楼梦》的影响 第七章 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 第一节 桐城派散文 第二节 浙派词与常州词派 第八章 清中叶的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 第一节 《镜花缘》和其他的长篇小说 第九编 近代文学 第一章 龚自珍与近代前期诗文词 第二章 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 第三章 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首先要求学生具备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功。在解决字、词、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 高学生对古代文学文献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扩大知识面,并进一步掌握古代各种文学体裁的 审美特征,掌握每一种文学题材、体裁由产生、发展到成熟演变的一般规律。、本课程的教 学包括课堂讲授、学生自学、习题讨论作业、辅导答疑、期中测验和期末考试等教学环节。 2、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的精华部分,其中承载了中华民族自强不 息、勇于进取、忧国忧民、崇尚和平、自强自立、天人合一等优秀的精神文化遗产。中国古 代文学课将进一步弘扬这些宝贵的精神遗产,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和人文素质。要求 学生认真读书,课前预习一一泛读,课后复习—一精读,从中学会自学的方法和获取知识的 能力 四、课程学时分配 讲 课内容 学时 1、《中国古代文学》共216学时,分4个学期,每学期54学时 2、《中国古代文学》按大纲要求单列章和每一节占1学时。 (参照大纲) 合计 五、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材:《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 《中国古代文学史》,郭预衡,上海古籍出版社 《新编中国文学史》,章培恒,上海文艺出版社。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郭绍预,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袁世硕,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上海古籍出版社。 《断代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郑振铎,北京出版社 制订者(签字) 校对者(签字): 审定者(签章): 批准者(签章):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首先要求学生具备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功。在解决字、词、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 高学生对古代文学文献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扩大知识面,并进一步掌握古代各种文学体裁的 审美特征,掌握每一种文学题材、体裁由产生、发展到成熟演变的一般规律。、本课程的教 学包括课堂讲授、学生自学、习题讨论作业、辅导答疑、期中测验和期末考试等教学环节。 2、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的精华部分,其中承载了中华民族自强不 息、勇于进取、忧国忧民、崇尚和平、自强自立、天人合一等优秀的精神文化遗产。中国古 代文学课将进一步弘扬这些宝贵的精神遗产,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和人文素质。要求 学生认真读书,课前预习——泛读,课后复习——精读,从中学会自学的方法和获取知识的 能力。 四、课程学时分配 讲 课 内 容 学 时 1、《中国古代文学》共 216 学时,分 4 个学期,每学期 54 学时 2、《中国古代文学》按大纲要求单列章和每一节占 1 学时。 (参照大纲) 合 计 216 五、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 材:《中国文学史》,袁行霈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 《中国古代文学史》,郭预衡,上海古籍出版社。 《新编中国文学史》 ,章培恒,上海文艺出版社。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郭绍预,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袁世硕,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上海古籍出版社。 《断代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郑振铎,北京出版社。 制订者(签字): 校对者(签字): 审定者(签章): 批准者(签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