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debywww.wallcoo.comIJuly2006
《从孔子到孟子》之 《夫子自道》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四 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 注释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 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 矩,规矩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四 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 【注释】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 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 矩,规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 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 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 而不越出规矩。”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 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 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 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 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 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 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 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 ,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 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 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 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 而不越出规矩。”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 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 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 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 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 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 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 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 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 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补充】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 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 《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 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有五年而笄”。“笄”, 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补充】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 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 《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 “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 记·保傅》: “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 “笄” , 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 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 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 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 “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 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 “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 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 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 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 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 “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 “友人或至其乡, 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 “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 “友人或至其乡, 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 衍之年。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 艾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 》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 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 古来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宫》“黄发台背”。老 人头发由白转黄。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 怡然自乐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 衍之年。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老年头发苍白如 艾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 》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 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 ”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 古来稀。”亦作“古希” 。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宫》“黄发台背”。老 人头发由白转黄。陶渊明《桃花源记》: “黄发垂髫,并 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 “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 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 应由后代赡养。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 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原文】 颜渊、季路侍(1)。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 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 “愿无伐(3)善,无施劳(4)。”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 , “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 “鲐背,寿 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 应由后代赡养。苏轼《次韵子由三首》: “到处不妨闲卜 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原文】 颜渊、季路侍(1)。子曰:“盍(2)各言尔志。”子路 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 “愿无伐(3)善,无施劳(4)。”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
注释】 (1)侍:服侍,站在旁边陪着尊贵者叫侍 (2)盍:何不。 (3)伐:夸耀。 (4)施劳:施,表白。劳,功劳。 (5)少者怀之:年轻人使之怀念我。 译文】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 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 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没有遗 憾。”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 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 说:“(我的志向是)年老的使之安逸,朋友使之信任我, 年轻的子弟使之怀念我
【注释】 (1)侍:服侍,站在旁边陪着尊贵者叫侍。 (2)盍:何不。 (3)伐:夸耀。 (4)施劳:施,表白。劳,功劳。 (5)少者怀之:年轻人使之怀念我。 【译文】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 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 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没有遗 憾。”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 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 说:“(我的志向是)年老的使之安逸,朋友使之信任我, 年轻的子弟使之怀念我
评析】 在这一章里,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 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人为处世的态度。孔子重视培养“仁 的道德情操,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从本段里, 可以看出,只有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 【原文】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 学也。” 译文】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 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评析】 在这一章里,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 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人为处世的态度。孔子重视培养“仁” 的道德情操,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从本段里, 可以看出,只有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 【原文】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 学也。” 【译文】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 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评析】 孔子是一个十分坦率直爽的人,他认为自己的忠信并 不是最突出的,因为在只有10户人家的小村子里,就有像 他那样讲求忠信的人。但他坦言自己非常好学,表明他承 认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学来的,并不是“生而知之 这就从一个角度了解了孔子的基本精神 《述而篇第七》 本篇引语】 本篇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 多的篇章之一。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学而不厌,诲 人不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三人行必有我师”;“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本章提出了孔子 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 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评析】 孔子是一个十分坦率直爽的人,他认为自己的忠信并 不是最突出的,因为在只有10户人家的小村子里,就有像 他那样讲求忠信的人。但他坦言自己非常好学,表明他承 认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学来的,并不是“生而知之。” 这就从一个角度了解了孔子的基本精神。 《述而篇第七》 【本篇引语】 本篇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 多的篇章之一。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学而不厌,诲 人不倦” ;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 ;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 “三人行必有我师” ; “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 ; “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本章提出了孔子 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 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