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延安大学:《中国共产党历史 History of The CCP》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七章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文化大革命”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16,文件大小:345.36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第七单元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文化大革命” (1956年8月至1976年10月) 第一节中共八大,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6年这一年以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而载入党的史册,同时又以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而载 入党的史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起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应该怎样建设和发展?这是党所面临的全新课 五十年代中期,国际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为党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有 利的杋遇和条件。中国照搬苏联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实践证明苏联的经验并不都是成功的,正如革命道路不能照搬别国,建设 道路同样不能照搬别国:苏共二十大破除了对苏联经验的迷信,解放了思想,这为开始新探索提供了重要条件。《论十大关系》则是 这一探索的开始。中共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初步的成果。 “十大关系”和一系列方针的提出 (一)探索的开始一一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论十大关系》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若干新方针。《论十大关系》提出的许多重要方针和观点,对 于后来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毛泽东说《论十大关系》开始提出我们自己的建设路线,有我们自己的一套内容。 1956年4月,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报告确定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 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主要协调好以下十大关系: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 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 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和非的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十大关系”主要讨论经济问题,从经济工作的各个方面来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前三条讲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 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报告肯定过去我们在处理这些关系上没有犯大的错误,同时强调根据形势和经 ,今后应该适当调整,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尽量降低军政费用的比重,多搞经济建设。从长远 看,这样反而能够更好地发展重工业、内地工业和加强国防。这里涉及的实际上是开辟一条跟苏联过去道路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 路的问题。第四、五条讲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开始涉及经济体制的改革。这样就初步提出了中 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若干新方针。“十大关系”后五条,讲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 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都是属于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中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的问题。 《论十大关系》是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建设道路最初的思想理论成果,具有奠基和开拓意义。它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 政治建设的若干新方针。这些重要方针,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也为即将召开的八大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 (二)1956年1月召开了知识分子问题会议 刘少奇主持会议,周恩来做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主要阐述了两个主题:一是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二是迫 切需要充分提高技术、发展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

第七单元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文化大革命” (1956年8月至1976年10月) 第一节中共八大,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6年这一年以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而载入党的史册,同时又以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而载 入党的史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起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应该怎样建设和发展?这是党所面临的全新课 题。 五十年代中期,国际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为党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有 利的机遇和条件。中国照搬苏联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实践证明苏联的经验并不都是成功的,正如革命道路不能照搬别国,建设 道路同样不能照搬别国;苏共二十大破除了对苏联经验的迷信,解放了思想,这为开始新探索提供了重要条件。《论十大关系》则是 这一探索的开始。中共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初步的成果。 一、“十大关系”和一系列方针的提出 (一)探索的开始——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论十大关系》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若干新方针。《论十大关系》提出的许多重要方针和观点,对 于后来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毛泽东说《论十大关系》开始提出我们自己的建设路线,有我们自己的一套内容。 1956年4月,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报告确定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 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主要协调好以下十大关系: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 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 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和非的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十大关系”主要讨论经济问题,从经济工作的各个方面来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前三条讲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 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报告肯定过去我们在处理这些关系上没有犯大的错误,同时强调根据形势和经 验,今后应该适当调整,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尽量降低军政费用的比重,多搞经济建设。从长远 看,这样反而能够更好地发展重工业、内地工业和加强国防。这里涉及的实际上是开辟一条跟苏联过去道路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 路的问题。第四、五条讲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开始涉及经济体制的改革。这样就初步提出了中 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若干新方针。“十大关系”后五条,讲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 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都是属于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中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的问题。 《论十大关系》是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建设道路最初的思想理论成果,具有奠基和开拓意义。它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 政治建设的若干新方针。这些重要方针,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也为即将召开的八大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 备。 (二)1956年1月召开了知识分子问题会议 刘少奇主持会议,周恩来做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主要阐述了两个主题:一是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二是迫 切需要充分提高技术、发展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

(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1956年5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中共八大 (一)八大召开的背景 1956年9月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召开的。国内形势的变化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 成,我国应该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新阶段。全党工作中心转向经济建设,是随着革命战争结束而开始的。但是,那时还有繁 重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任务需要同时进行。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加紧步伐的时候,全党尤其是党的高级领导层事实上不熊不 把很大一部分注意力放在社会改革方面。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全党的工作中心,就应该进一步转移到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 力这一方面来。新建立的生产关系在各方面都还不完善,需要稳定、巩固、调整和改革,而这种调整和改革,应该紧紧围绕着发展生 产力这一中心任务,并且完全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根据生产力发展的现实状况和需要来进行 国际形势的变化是:1956年2月举行的苏共二十大,尖锐地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的个人 崇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这在苏联国内和国际上都引起极大的震动。帝国主义乘机掀起世界性的反共反社会主义浪潮,在人民群众中 造成不同程度的思想混乱,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巨大困难。中国共产党不赞成全盘否定斯大林领导时期苏联党和人民为社会主义 而奋斗的历史,在4月和12月先后发表《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两篇根据中央政治局扩大 会议的讨论写成的《人民日报》编辑部文章,表明自己的原则立场。同时党认为,揭开斯大林的盖子,对于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包 括我们党,破除对斯大林和苏联经验的迷信,解放被教条主义绳索束缚的思想,努力寻求适合本同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有重要的 意义。 (二)八大的召开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政协礼堂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1026人,候补代表107人,代表全国1073万名党员。59个国家的 共产党、工人党、劳动党和人民革命党的代表团以及国内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代表应邀列席大会。在大会上,毛泽东致了 《开幕词》,刘少奇作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邓小平作了《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 周恩来作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会上,朱德、陈云、董必武等作了重要发言 (三)八大的历史功绩 大会正确地分析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党在今后的根本任务:在经济建设方面,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 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在经济管理方面,采纳了陈云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在政治方面,强调扩大人民民主,建立健 全社会主义法制: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民主人士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和多党 合作:八大提出要加强执政党建设。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强调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提出坚持党的集体领导、健全党的民主集中 制、反对个人崇拜。八大通过的党章,增加了中央委员认为有必要的时候,可以设立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一人的规定。新党章在党的 指导思想一节中没有提“毛泽东思想”:在科学文化建设方面,确认“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发展科学和文化艺术的指导方针,努 力创造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文化:在对外政策方面,坚持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外交政策。 (四)八大路线未能长期贯彻的原因

(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1956年5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二、中共八大 (一)八大召开的背景 1956年9月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召开的。国内形势的变化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 成,我国应该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新阶段。全党工作中心转向经济建设,是随着革命战争结束而开始的。但是,那时还有繁 重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任务需要同时进行。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加紧步伐的时候,全党尤其是党的高级领导层事实上不熊不 把很大一部分注意力放在社会改革方面。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全党的工作中心,就应该进一步转移到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 力这一方面来。新建立的生产关系在各方面都还不完善,需要稳定、巩固、调整和改革,而这种调整和改革,应该紧紧围绕着发展生 产力这一中心任务,并且完全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根据生产力发展的现实状况和需要来进行。 国际形势的变化是:1956年2月举行的苏共二十大,尖锐地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的个人 崇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这在苏联国内和国际上都引起极大的震动。帝国主义乘机掀起世界性的反共反社会主义浪潮,在人民群众中 造成不同程度的思想混乱,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巨大困难。中国共产党不赞成全盘否定斯大林领导时期苏联党和人民为社会主义 而奋斗的历史,在4月和12月先后发表《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两篇根据中央政治局扩大 会议的讨论写成的《人民日报》编辑部文章,表明自己的原则立场。同时党认为,揭开斯大林的盖子,对于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包 括我们党,破除对斯大林和苏联经验的迷信,解放被教条主义绳索束缚的思想,努力寻求适合本同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有重要的 意义。 (二)八大的召开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政协礼堂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1026人,候补代表107人,代表全国1073万名党员。59个国家的 共产党、工人党、劳动党和人民革命党的代表团以及国内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代表应邀列席大会。在大会上,毛泽东致了 《开幕词》,刘少奇作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邓小平作了《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 周恩来作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会上,朱德、陈云、董必武等作了重要发言。 (三)八大的历史功绩 大会正确地分析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党在今后的根本任务;在经济建设方面,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 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在经济管理方面,采纳了陈云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在政治方面,强调扩大人民民主,建立健 全社会主义法制;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民主人士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和多党 合作;八大提出要加强执政党建设。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强调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提出坚持党的集体领导、健全党的民主集中 制、反对个人崇拜。八大通过的党章,增加了中央委员认为有必要的时候,可以设立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一人的规定。新党章在党的 指导思想一节中没有提“毛泽东思想”;在科学文化建设方面,确认“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发展科学和文化艺术的指导方针,努 力创造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文化;在对外政策方面,坚持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外交政策。 (四)八大路线未能长期贯彻的原因

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很短,因此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还缺乏深刻的了解:阶段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妨碍了党的工作 重心的转移:全党对于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普遍缺乏认识:对于反对个人崇拜更加缺乏认识:八大本身也有局限 性:关于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问题:关于经济建设方针:关于党的集体领导和反对个人崇拜问题。 、八大以后的进一步探索 八大一次会议后沿着正确方向的继续探索。“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这是八大确认的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 主体、以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的政策的新发展。在八届二中全会上,周恩来提出1957年的经济计划应该实行“保证重点,适当 收缩”的方针,得到大多数与会者的赞同,并取得了建国以来最好的效果。农业集体经济内部关系的调整,特别是包产到户等形式的 试验,是朝着实行生产责任制方向的创造性尝试。党的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改进工业、商业、财政管理体制的三个规定草案,适当 向地方和企业下放管理权力。 第二节反右派斗争、“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的整风运动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有待于作出正确的总结,各类人民内部矛盾日渐突出,部分党员和干部以简单粗暴方式处理 日渐突出的人民内部矛盾。为此,1956年11月召开的八届二中全会,以当时波兰和匈牙利发生的事件为鉴戒,强调在兼顾国家建设和 人民生活的同时,必须警惕和防止干部特殊化和脱离人民群众,决定明年开展全党整风,现在就要进行酝酿和准备。全党整风实际上 也是八大提出来的。联系到延安整风,毛泽东在八大开幕词中指出,现在在我们的许多同志中间仍然存在着主观主义、官僚主义 派主义的思想和作风,不利于党内团结和党同人民的团结,必须大力克服这些严重缺点,才能把我们面前的伟大的建设工作做好 次整风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这篇讲话总结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 历史经验,研究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出现的新问题,提出的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 论,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这篇讲话的传达、学习和讨论,实际上为全党整风 作了积极准备。4月下旬,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整风运动中群众提出的意见绝大部分是正确的、有益的,有利于改进党 的领导,毛泽东也多次予以肯定。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内容: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原理: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的不同性质 及其解决途径: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大量存在的是人民内部矛盾:指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在各个领域中的具体方针政策:强调正确 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己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它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它创造性地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社 会主义社会里的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它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对巩固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极大的指导意 ,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1957年3月中央宣传部召开有党内外思想工作者八百多人参加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毛泽东在会上讲话,进一步论述了党对知识 分子的估计(绝大多数赞成社会主义制度:少数对社会主义不那么欢迎,但还是爱国的:抱敌对情绪的是极少数),知识分子改造和同 工农群众结合的必要,并且宣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基本性的也是长期性的方针:领导我们的国家应该采取“放”的方 针,就是放手让大家讲意见,使人们敢于说话,敢于批评,敢于争论 这两篇讲话在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中进行了传达和讨论,引起热烈的反响

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很短,因此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还缺乏深刻的了解;阶段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妨碍了党的工作 重心的转移;全党对于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普遍缺乏认识;对于反对个人崇拜更加缺乏认识;八大本身也有局限 性:关于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问题;关于经济建设方针;关于党的集体领导和反对个人崇拜问题。 三、八大以后的进一步探索 八大一次会议后沿着正确方向的继续探索。“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这是八大确认的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 主体、以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的政策的新发展。在八届二中全会上,周恩来提出1957年的经济计划应该实行“保证重点,适当 收缩”的方针,得到大多数与会者的赞同,并取得了建国以来最好的效果。农业集体经济内部关系的调整,特别是包产到户等形式的 试验,是朝着实行生产责任制方向的创造性尝试。党的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改进工业、商业、财政管理体制的三个规定草案,适当 向地方和企业下放管理权力。 第二节反右派斗争、“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的整风运动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有待于作出正确的总结,各类人民内部矛盾日渐突出,部分党员和干部以简单粗暴方式处理 日渐突出的人民内部矛盾。为此,1956年11月召开的八届二中全会,以当时波兰和匈牙利发生的事件为鉴戒,强调在兼顾国家建设和 人民生活的同时,必须警惕和防止干部特殊化和脱离人民群众,决定明年开展全党整风,现在就要进行酝酿和准备。全党整风实际上 也是八大提出来的。联系到延安整风,毛泽东在八大开幕词中指出,现在在我们的许多同志中间仍然存在着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 派主义的思想和作风,不利于党内团结和党同人民的团结,必须大力克服这些严重缺点,才能把我们面前的伟大的建设工作做好。这 次整风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这篇讲话总结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 历史经验,研究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出现的新问题,提出的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 论,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这篇讲话的传达、学习和讨论,实际上为全党整风 作了积极准备。4月下旬,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整风运动中群众提出的意见绝大部分是正确的、有益的,有利于改进党 的领导,毛泽东也多次予以肯定。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内容: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原理;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的不同性质 及其解决途径;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大量存在的是人民内部矛盾;指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在各个领域中的具体方针政策;强调正确 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它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它创造性地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社 会主义社会里的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它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对巩固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极大的指导意 义,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1957年3月中央宣传部召开有党内外思想工作者八百多人参加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毛泽东在会上讲话,进一步论述了党对知识 分子的估计(绝大多数赞成社会主义制度;少数对社会主义不那么欢迎,但还是爱国的;抱敌对情绪的是极少数),知识分子改造和同 工农群众结合的必要,并且宣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基本性的也是长期性的方针;领导我们的国家应该采取“放”的方 针,就是放手让大家讲意见,使人们敢于说话,敢于批评,敢于争论。 这两篇讲话在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中进行了传达和讨论,引起热烈的反响

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正式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指出这次整风运动,应该是一次既严肃认真又和风细雨的思想教 育运动,应该是一次恰如其分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运动,应该多采取个别谈心或开小型的座谈会和小组会的方式,一般不要开批评大 会或斗争大会。随后,毛泽东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中说明:党希望通过整风,达到这样的目标: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 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和政策的提出,整风和通过整风想要造成的政治局面的提出,是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探索中 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成果,对于党的事业同样有长远的重要意义。遗憾是整风运动被反右派斗争所中断 、从整风到反右派斗争的转变 (一)转变的原因及过程 整风指示发布后,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和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机构、文化艺术单位的党组织纷纷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和小组 会,听取党内外群众意见,欢迎大家“鸣”“放”(这是在讨论和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中形成的简化词语)。在整风运动中人 们提出的各种意见,绝大多数是诚恳的。但确有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发动进攻。他们把共产党在 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攻击为“党天下”,要求“轮流坐庄”:把人民民主专政制度说成是产生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 的根源。有的人甚至散布煽动性言论,让一些不明真相的人采取过激行动,上街闹事。中国共产党担心若不对所谓右派进行坚决回 击,就会在思想上政治上引起很大混乱,就无法建成社会主义。 1956年5月16日中央发出的党内指示,在强调党外人士对我们的批评百分之九十以上是诚恳、正确的同时,指出应当注意最近 些天社会上有少数带有反共情绪的人跃跃欲试,发表一些带有煽动性的言论,企图将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以利 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方向,引导到错误方向去。中央当时决定,对于这些错误言论,放手让他们发表,原样地在报纸上报道,暂时不 加批驳,以便暴露其反动面目。就是说,党从原来不主张“大鸣”、“大放”,改变为主张“大鸣”、“大放”,叫做从右派手中把 这个武器接过来。5月19日北京有的高等学校中开始贴出大字报。中央当时认为大字报可以揭露问题,暴露右派,锻炼群众,利多害 少。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在高等学校和党政机关中迅速蔓延。这样,就出现了和人为地加剧了全国性的政治紧张空气和不稳 定状态。 毛泽东的《事情正在起变化》标志着党中央的指导思想开始发生变化,运动的主题开始由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转向对敌斗 争,由党内整风转向反击右派。《组织力量准备反击右派分子的猖狂进攻》指示,《这是为什么?》标志着反右派斗争正式开始,很 快成为全国性的政治运动。《指示》对反击右派分子的斗争作了具体部署:以大字报为战斗武器,在斗争中取得经验,锻炼人才:反 动分子向党提意见,尽量使右派吐出一切毒素来,最好让反动的教授、讲师、助教及学生大吐毒素,畅所欲言:巧妙地推动左、中分 子发言,反击右派。反右派斗争也运用了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方法。从夏季到秋季,党用很大的力量来指导和扩展反右派 运动。1957年7月毛泽东在青岛召开省市委书记会议,讨论整风运动与反右运动的关系,提出了整个整风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大鸣大放 阶段,反击右派阶段,着重整改阶段,每人研究文件、批评反省、提高自己阶段)的安排。9月到10月间召开的八届三中全会,主要也 是讨论整风和反右运动。整风和反右运动的完全结束,是在1958年夏季 (二)反右扩大化的后果和影响 对极少数右派分子的进攻实行坚决反击,是完全正确的和必要的。但是反右派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了。到1958年夏季运动结束时,全 国划定的右派分子达55万人,其中绝大多数属于错划。许多党的干部和有才华的知识分子由此受到长期压抑和打击。这不仅是他们个 人的损失,更是党和国家整个事业的严重损失

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正式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指出这次整风运动,应该是一次既严肃认真又和风细雨的思想教 育运动,应该是一次恰如其分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运动,应该多采取个别谈心或开小型的座谈会和小组会的方式,一般不要开批评大 会或斗争大会。随后,毛泽东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中说明:党希望通过整风,达到这样的目标: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 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和政策的提出,整风和通过整风想要造成的政治局面的提出,是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探索中 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成果,对于党的事业同样有长远的重要意义。遗憾是整风运动被反右派斗争所中断。 二、从整风到反右派斗争的转变 (一)转变的原因及过程 整风指示发布后,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和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机构、文化艺术单位的党组织纷纷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和小组 会,听取党内外群众意见,欢迎大家“鸣”“放”(这是在讨论和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中形成的简化词语)。在整风运动中人 们提出的各种意见,绝大多数是诚恳的。但确有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发动进攻。他们把共产党在 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攻击为“党天下”,要求“轮流坐庄”;把人民民主专政制度说成是产生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 的根源。有的人甚至散布煽动性言论,让一些不明真相的人采取过激行动,上街闹事。中国共产党担心若不对所谓右派进行坚决回 击,就会在思想上政治上引起很大混乱,就无法建成社会主义。 1956年5月16日中央发出的党内指示,在强调党外人士对我们的批评百分之九十以上是诚恳、正确的同时,指出应当注意最近一 些天社会上有少数带有反共情绪的人跃跃欲试,发表一些带有煽动性的言论,企图将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以利 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方向,引导到错误方向去。中央当时决定,对于这些错误言论,放手让他们发表,原样地在报纸上报道,暂时不 加批驳,以便暴露其反动面目。就是说,党从原来不主张“大鸣”、“大放”,改变为主张“大鸣”、“大放”,叫做从右派手中把 这个武器接过来。5月19日北京有的高等学校中开始贴出大字报。中央当时认为大字报可以揭露问题,暴露右派,锻炼群众,利多害 少。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在高等学校和党政机关中迅速蔓延。这样,就出现了和人为地加剧了全国性的政治紧张空气和不稳 定状态。 毛泽东的《事情正在起变化》标志着党中央的指导思想开始发生变化,运动的主题开始由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转向对敌斗 争,由党内整风转向反击右派。《组织力量准备反击右派分子的猖狂进攻》指示,《这是为什么?》标志着反右派斗争正式开始,很 快成为全国性的政治运动。《指示》对反击右派分子的斗争作了具体部署:以大字报为战斗武器,在斗争中取得经验,锻炼人才;反 动分子向党提意见,尽量使右派吐出一切毒素来,最好让反动的教授、讲师、助教及学生大吐毒素,畅所欲言;巧妙地推动左、中分 子发言,反击右派。反右派斗争也运用了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方法。从夏季到秋季,党用很大的力量来指导和扩展反右派 运动。1957年7月毛泽东在青岛召开省市委书记会议,讨论整风运动与反右运动的关系,提出了整个整风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大鸣大放 阶段,反击右派阶段,着重整改阶段,每人研究文件、批评反省、提高自己阶段)的安排。9月到10月间召开的八届三中全会,主要也 是讨论整风和反右运动。整风和反右运动的完全结束,是在1958年夏季。 (二)反右扩大化的后果和影响 对极少数右派分子的进攻实行坚决反击,是完全正确的和必要的。但是反右派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了。到1958年夏季运动结束时,全 国划定的右派分子达55万人,其中绝大多数属于错划。许多党的干部和有才华的知识分子由此受到长期压抑和打击。这不仅是他们个 人的损失,更是党和国家整个事业的严重损失

反右派扩大化导致了严重后果。党开始放弃八大确定的关于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和中心工作的基本路线,党的指导思想开始出 现“左”的偏差:它妨碍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干扰了经济建设进程:损害社会主义民主和党内民主的健康发展,破坏社会主义法制:对 国内阶级关系及阶级斗争形势的误判,造成人才的大量损失 探索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需要经历复杂的考验。当时面临的主要是两大问题:一个是社会 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速度问题。在前后约达二十年(1957-1976年)之久的时间中,我们党在这 两大问题上都一再发生严重失误,这两方面的失误又相互影响,使探索过程出现歧途和曲折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与“大跃进” (一)八大二次会议(1958年5月) 八届三中全会批评1956年反冒进,改变了八大一次会议确认的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1957年冬季农业生产高潮,实际上拉开 了“大跃进”运动的序幕。1958年1月和3月,南宁和成都召开会议对“大跃进”作了进一步准备 1958年5月召开的八大二次会议,正式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号召全党和全国人 民,争取在15年或者更短时间内,在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会议否定了八大制定的反对急躁冒进、在综合平稳中 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确定了“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提出了一系列无法完成的奋斗目标和不切实际的高指标 会后,全国各条战线迅速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这条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尽快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 普遍愿望。但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忽视了经济建设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会后“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 (二)“大跃进”运动的发动 大跃进”发动的原因:由于反右斗争的影响,毛泽东以及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干部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 观努力的作用。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估计严重不足。 大跃进的发动:1957年冬季,全国范围掀起以兴修水利为中心的冬季农业生产高潮,实际上拉开了“大跃进”运动的序幕 1958年1月和3月,中央先后在南宁和成都召开会议,对“大跃进”作了进一步准备。在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社会主 义建设总路线,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争取在15年或者更短时间内,在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会后,全国各条战 线迅速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 “大跃进”的表现:钢产量指标的不断提高。对农作物产量的估计严重浮夸。生产关系方面急于向更高级的形式过渡。1958年8 月,北戴河会议的两个决议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迅速推向高潮,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 的“左”的严重错误,使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大跃进”的发动表明,中国共产党力图抓住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的有利于国内和平建设的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在中国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开创一个跨越式发展的局面。但是,实践的结果证明,由于错误地批判反冒进,实际上改变了中共八大确定的既反 保守义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为主要标志 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 (三)、钢铁产量翻和人民公社一哄而起

反右派扩大化导致了严重后果。党开始放弃八大确定的关于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和中心工作的基本路线,党的指导思想开始出 现“左”的偏差;它妨碍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干扰了经济建设进程;损害社会主义民主和党内民主的健康发展,破坏社会主义法制;对 国内阶级关系及阶级斗争形势的误判,造成人才的大量损失。 探索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需要经历复杂的考验。当时面临的主要是两大问题:一个是社会 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速度问题。在前后约达二十年(1957—1976年)之久的时间中,我们党在这 两大问题上都一再发生严重失误,这两方面的失误又相互影响,使探索过程出现歧途和曲折。 三、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与 “大跃进” (一)八大二次会议(1958年5月) 八届三中全会批评1956年反冒进,改变了八大一次会议确认的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1957年冬季农业生产高潮,实际上拉开 了“大跃进”运动的序幕。1958年1月和3月,南宁和成都召开会议对“大跃进”作了进一步准备。 1958年5月召开的八大二次会议,正式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号召全党和全国人 民,争取在15年或者更短时间内,在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会议否定了八大制定的反对急躁冒进、在综合平稳中 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确定了“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提出了一系列无法完成的奋斗目标和不切实际的高指标。 会后,全国各条战线迅速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这条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尽快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 普遍愿望。但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忽视了经济建设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会后“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 (二)“大跃进”运动的发动 “大跃进”发动的原因:由于反右斗争的影响,毛泽东以及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干部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 观努力的作用。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估计严重不足。 大跃进的发动:1957年冬季,全国范围掀起以兴修水利为中心的冬季农业生产高潮,实际上拉开了“大跃进”运动的序幕。 1958年1月和3月,中央先后在南宁和成都召开会议,对“大跃进”作了进一步准备。在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社会主 义建设总路线,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争取在15年或者更短时间内,在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会后,全国各条战 线迅速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 “大跃进”的表现:钢产量指标的不断提高。对农作物产量的估计严重浮夸。生产关系方面急于向更高级的形式过渡。1958年8 月,北戴河会议的两个决议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迅速推向高潮,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 的“左”的严重错误,使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大跃进”的发动表明,中国共产党力图抓住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的有利于国内和平建设的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在中国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开创一个跨越式发展的局面。但是,实践的结果证明,由于错误地批判反冒进,实际上改变了中共八大确定的既反 保守义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为主要标志 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 (三)、钢铁产量翻和人民公社一哄而起

北戴河会议正式决定1958年钢产量比1957年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北戴河会议作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人民公社大力推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 化,将劳动力按军队编制组成班、排、营,采取大兵团作战的方法,从事工农业生产。这次会议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迅速 推向高潮,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的错误,严重泛滥开来。 1958年9月初,《人民日报》公布了这一决议,在全国范围掀起了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高潮。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国74万 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成为2.6万多个人民公社。人民公社的体制特征是“一大二公”和政社合一。它在分配领域中实行的是以公共食 堂为核心的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在经营管理领域,实行所谓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人民公社是制度设计及其实施 的失败,是平均主义理想及其实践的失败,是在所有制关系上急于“穷过渡”的失败。 第三节、纠“左”的初步成果与庐山会议后的“反右倾”斗争 、纠“左”的初步成果 958年秋冬之间,党中央开始发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乱子出了不少。毛泽东始终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积极 倡导者和推动者,同时,他也是党中央领导集体中较快地通过调查研究觉察到运动发展中出现尖锐问题的领导人。毛泽东带头提出并 要求纠正他已经觉察到的“左”倾错误,认为只有纠正了这些错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才能健康地发展。1958年11月,召开第一次郑 州会议,这次会议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开始有某些转变。12月,八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遏制住了向 全民所有制和共产主义过渡的势头。1959年2、3月间,召开第二次郑州会议:1959年4月初,召开八届七中全会,重点解决人民公社内 部的平均主义和过分集中的倾向 1958年11月2日到10日召开的第一次郑州会议,强调要区别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划清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两个发展阶段 批评了废除货币、取消商品生产和交换的主张。 1958年11月28日到12月10日召开的中共八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大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一方面对人民公社的兴起仍给 予极高评价,另一方面通过阐述几个重大政策和理论问题,批评了那种急于向全民所有制、向共产主义过渡和企图过早地取消商品生 产和商品交换的错误思想倾向 1959年2月27日到3月5日召开的第二次郑州会议,从公社内部所有制分级的问题入手,进一步纠正“共产风”。在贯彻会议精神 的过程中,确定生产队是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生产队的所有制还是公社的主要基础,清算公社成立以来的账目,退赔平调的资 金物资 1959年4月2日到4月5日召开的中共八届七中全会,除肯定关于人民公社的整顿工作外,还对基本建设投资作了调整。这期间,毛 泽东直接给省以下直至生产小队的各级干部连续多次写党内通信,谈了农业方面的许多问题,号召讲真话 第一次郑州会议以后,经过八九个月的紧张努力,“共产风”、浮夸风、高指标和瞎指挥等“左”的错误得到初步遏制,形势 开始向好的方面转变。这期间提出的一些正确理论观点和政策思想,也有长远的意义。但是,由于对错误的严重性还缺乏足够清醒的 认识,纠“左”的努力,还局限在坚持“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左”的指导思想的大框架内,因而形势并没有根本好转 、从纠“左”到反右的逆转 1959年7月2日到8月1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庐山会议。会议初期起草的《庐山会议诸问题的议定记录(草 稿)》,基本精神是纠“左

北戴河会议正式决定1958年钢产量比1957年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北戴河会议作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人民公社大力推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 化,将劳动力按军队编制组成班、排、营,采取大兵团作战的方法,从事工农业生产。这次会议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迅速 推向高潮,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的错误,严重泛滥开来。 1958年9月初,《人民日报》公布了这一决议,在全国范围掀起了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高潮。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国74万 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成为2.6万多个人民公社。人民公社的体制特征是“一大二公”和政社合一。它在分配领域中实行的是以公共食 堂为核心的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在经营管理领域,实行所谓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人民公社是制度设计及其实施 的失败,是平均主义理想及其实践的失败,是在所有制关系上急于“穷过渡”的失败。 第三节、纠“左”的初步成果与庐山会议后的 “反右倾”斗争 一、纠“左”的初步成果 1958年秋冬之间,党中央开始发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乱子出了不少。毛泽东始终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积极 倡导者和推动者,同时,他也是党中央领导集体中较快地通过调查研究觉察到运动发展中出现尖锐问题的领导人。毛泽东带头提出并 要求纠正他已经觉察到的“左”倾错误,认为只有纠正了这些错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才能健康地发展。1958年11月,召开第一次郑 州会议,这次会议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开始有某些转变。12月,八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遏制住了向 全民所有制和共产主义过渡的势头。1959年2、3月间,召开第二次郑州会议;1959年4月初,召开八届七中全会,重点解决人民公社内 部的平均主义和过分集中的倾向。 1958年11月2日到10日召开的第一次郑州会议,强调要区别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划清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两个发展阶段, 批评了废除货币、取消商品生产和交换的主张。 1958年11月28日到12月10日召开的中共八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大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一方面对人民公社的兴起仍给 予极高评价,另一方面通过阐述几个重大政策和理论问题,批评了那种急于向全民所有制、向共产主义过渡和企图过早地取消商品生 产和商品交换的错误思想倾向。 1959年2月27日到3月5日召开的第二次郑州会议,从公社内部所有制分级的问题入手,进一步纠正“共产风”。在贯彻会议精神 的过程中,确定生产队是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生产队的所有制还是公社的主要基础,清算公社成立以来的账目,退赔平调的资 金物资。 1959年4月2日到4月5日召开的中共八届七中全会,除肯定关于人民公社的整顿工作外,还对基本建设投资作了调整。这期间,毛 泽东直接给省以下直至生产小队的各级干部连续多次写党内通信,谈了农业方面的许多问题,号召讲真话。 第一次郑州会议以后,经过八九个月的紧张努力,“共产风” 、浮夸风、高指标和瞎指挥等“左”的错误得到初步遏制,形势 开始向好的方面转变。这期间提出的一些正确理论观点和政策思想,也有长远的意义。但是,由于对错误的严重性还缺乏足够清醒的 认识,纠“左”的努力,还局限在坚持“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左”的指导思想的大框架内,因而形势并没有根本好转。 二、从纠“左”到反右的逆转 1959年7月2日到8月1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庐山会议。会议初期起草的《庐山会议诸问题的议定记录 (草 稿)》,基本精神是纠“左

彭德怀写信陈述意见,成为庐山会议的转折点。1959年8月2日到16日党召开了八届八中全会。会议主题由纠“左”变为反右 首先对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等进行了批判,认定彭等人犯了“具有反党、反人民、反社会主义性质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 的错误”,随即在全党范围内展开大规模的“反右倾”斗争。其次,讨论调整1959年经济计划指标,毛泽东在会议期间作了多次讲 从纠“左”到反右逆转有特定的原因:一是社会主义建设上“左”倾指导思想没有根本纠正,在受到一度压抑后,重新压倒了党 内的正确思想。二是个人崇拜的恶性膨胀。三是习惯的思维方式和“左”倾阶级斗争理论的作用 “反右倾”斗争造成了严重后果。在政治上,它使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升级,特别是把阶级斗争直接引 入党内。在经济上,它终止了第一次郑州会议以来纠“左”的进程,再次把中国拖入盲目“跃进”的混乱状态,“共产风”、浮夸 风、瞎指挥等错误再度泛滥并且持续了更长时间,国民经济在混乱中跌λ谷底,一场空前规模的大饥荒很快降临。在组织上,它破坏 了党内民主、党风建设和组织原则,使党内从中央到基层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中断了纠正“左”的错误的进程,使错误延续了 更长时间。庐山会议后继续“大跃进”的错误,加上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党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所未有的严重 经济困难。原本希望快一些让人民群众过上较好的日子,结果却出现令人痛心的状况,这个沉痛的历史教训是不应忘记的 第四节以经济工作为核心的全面调整与再度“左”倾 在严重困难面前,全党决心认真调查研究,调整政策。1960年11月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1961 年1月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这两件事表明“大跃进”运动实际上己被停 止,国民经济开始转入调整的新轨道。调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60年7月的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至1962年1月的七千人大会 这一阶段党确立了八字方针,调整管理体制,制定了“农业六十条”和“工业七十条”,初步了扭转了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混乱局面 第二阶段始于1962年初,七千人大会和之后不久召开的西楼会议。对国民经济的整顿工作作出了新的部署,采取了降低工业指标,精 简职工和城镇人口,加强财经管理抑制通货膨胀,调整农村政策等。1965年调整工作基本完成,取得一定成效 国民经济困难与八字方针的提出 庐山会议后继续大跃进,出现了国民经济困难: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农业、轻工业产量大幅下降,人民生活得不到 保障,出现了大范围饥荒。面对严峻形势,中央开始经济调整。毛泽东写了《十年总结》,他从认识论的高度总结了十年社会主义建 设的经验教训。党召开了北戴河会议,讨论中苏关系和经济问题,会议决定压缩基建规模,加强农业战线。在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上 党制定了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此外还决定在全国成立六个中央局,以加强对各大区工作的统一领导和全面安 排 以经济工作为核心的全面调整 因民经济的调整始于1960年下半年,止于1964年底。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将其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一)第一阶段各个领域的调 在农业方面,1961年3月,毛泽东在广州主持起草《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农业六十条”)。6月,取消了农村 部分供给制和公共食堂。9月,将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下放到相当于原来初级社规模的生产队。此外,坚决纠正“一平二调”,实 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

彭德怀写信陈述意见,成为庐山会议的转折点。1959年8月2日到16日党召开了八届八中全会。会议主题由纠“左”变为反右: 首先对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等进行了批判,认定彭等人犯了“具有反党、反人民、反社会主义性质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 的错误”,随即在全党范围内展开大规模的“反右倾”斗争。其次,讨论调整1959年经济计划指标,毛泽东在会议期间作了多次讲 话。 从纠“左”到反右逆转有特定的原因:一是社会主义建设上“左”倾指导思想没有根本纠正,在受到一度压抑后,重新压倒了党 内的正确思想。二是个人崇拜的恶性膨胀。三是习惯的思维方式和“左”倾阶级斗争理论的作用。 “反右倾”斗争造成了严重后果。在政治上,它使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升级,特别是把阶级斗争直接引 入党内。在经济上,它终止了第一次郑州会议以来纠“左”的进程,再次把中国拖入盲目“跃进”的混乱状态,“共产风”、浮夸 风、瞎指挥等错误再度泛滥并且持续了更长时间,国民经济在混乱中跌入谷底,一场空前规模的大饥荒很快降临。在组织上,它破坏 了党内民主、党风建设和组织原则,使党内从中央到基层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中断了纠正“左”的错误的进程,使错误延续了 更长时间。庐山会议后继续“大跃进”的错误,加上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党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所未有的严重 经济困难。原本希望快一些让人民群众过上较好的日子,结果却出现令人痛心的状况,这个沉痛的历史教训是不应忘记的。 第四节以经济工作为核心的全面调整与再度“左”倾 在严重困难面前,全党决心认真调查研究,调整政策。1960年11月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1961 年1月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这两件事表明“大跃进”运动实际上己被停 止,国民经济开始转入调整的新轨道。调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60年7月的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至1962年1月的七千人大会。 这一阶段党确立了八字方针,调整管理体制,制定了“农业六十条”和“工业七十条”,初步了扭转了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混乱局面。 第二阶段始于1962年初,七千人大会和之后不久召开的西楼会议。对国民经济的整顿工作作出了新的部署,采取了降低工业指标,精 简职工和城镇人口,加强财经管理抑制通货膨胀,调整农村政策等。1965年调整工作基本完成,取得一定成效。 一、国民经济困难与八字方针的提出 庐山会议后继续大跃进,出现了国民经济困难: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农业、轻工业产量大幅下降,人民生活得不到 保障,出现了大范围饥荒。面对严峻形势,中央开始经济调整。毛泽东写了《十年总结》,他从认识论的高度总结了十年社会主义建 设的经验教训。党召开了北戴河会议,讨论中苏关系和经济问题,会议决定压缩基建规模,加强农业战线。在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上, 党制定了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此外还决定在全国成立六个中央局,以加强对各大区工作的统一领导和全面安 排。 二、以经济工作为核心的全面调整 国民经济的调整始于1960年下半年,止于1964年底。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将其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一)第一阶段各个领域的调整 在农业方面,1961年3月,毛泽东在广州主持起草《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 (草案)》(简称“农业六十条”)。6月,取消了农村 部分供给制和公共食堂。9月,将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下放到相当于原来初级社规模的生产队。此外,坚决纠正“一平二调”,实 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

在工业方面,1961年9月,中央作出关于当前工业问题的指示,强调必须当机立断,该退的坚决退下来,把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 的指标降到确实可靠、留有余地的水平上。同时,中央发布试行《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即“工业七十条”)。这个条例 实行后,国营企业一系列规章制度恢复和建立起来,工业调整有明显起色 同经济工作的调整相配合,文化工作的各个领域也进行了调整。中央通过了《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草 案)》(简称科学十四条)、《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教六十条)、《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 (草案)》(简称文艺十条,以后改为文艺八条,1962年4月中央批发)。这些条例的中心问题是调整党和知识分子的关系,贯彻落实科学 和文艺工作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周恩来在广州会议上所作的《论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同他1956年所作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和1951年所作的《关于 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的报告一脉相承,是建国以后代表党对知识分子的正确政策的三篇历史文献。但是,党中央对思想政治上 的“左”倾观点没有作出彻底清理。周恩来、陈毅在广州会议上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讲话,在党中央内部有少数人不同意甚至明确反 在周恩来要求毛泽东对这个问题表示态度时,毛泽东竞没有说话。这种情形是后来党对知识分子、知识、文化、教育的政策再次 出现大反复的预兆 总之,调整取得到很大的成功,恢复了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也有学者认为,调整没有摆脱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的根本 方针,只是为了在特殊条件下实现这一根本方针的而采取的一项暂时性“被救”措施。即使不发生政治运动,国民经济也不能持续稳 定发展,其比例必须会重新失调 (二)七千人大会(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 刘少奇代表中央向大会提出的书面报告草稿,比较系统地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以来经济建设工作的基本经验教训,认为产生缺 点错误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在建设工作中经验不够,另一方面是几年来党内不少领导同志不够谦虚谨慎,违反党的实事求是和群众 路线的传统作风,削弱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妨碍了党及时地尽早地发现问题和纠正错误。毛泽东1月30日在大会上发表讲话,中心是讲 民主集中制,强调不论党内党外都要有充分民主生活,并做了自我批评。邓小平、周恩来在大会上分别代表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做自 我批评,并分别讲了恢复党的优良传统和克服目前困难的主要办法。 七千人大会取得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能取得的积极成果。会议对缺点错误的比较实事求是的态度,会议的民主精神和自我批评 精神,给全党以鼓舞,使广大党员心情比较舒畅,在动员全党为战胜困难而团结奋斗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会后,国民经济和政治关系 等方面的调整都有进一步的发展。但是中央在认识错误的程度及造成错误的原因上还存在一定的分歧。这些分歧妨碍了从指导思想上 认真清理“大跃进”和“反右倾”,会议仍然是在肯定“三面红旗”前提下的纠偏,有明显的局限性 (三)第二阶段的调整 1962年2月21日至23日召开了西楼会议,会后国民经济大刀阔斧地进行调整,在经济领域对重工业和基本建设规模实行“伤筋动 骨”的压缩:继续精简员工人数,减少城镇人口:调集各个方面的力量,支持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加强财政、金融和物资管理, 抑制通货膨胀,稳定市场供应。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党在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整顿包括:对党外关系进行了调整:党 内政治关系的调整主要是加快了对在“反右倾”斗争中受过批判和处分的党员和干部的甄别和平反:对科教文艺政策的调整,主要是 党中央重新确认知识分子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 左倾错误在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发展

在工业方面,1961年9月,中央作出关于当前工业问题的指示,强调必须当机立断,该退的坚决退下来,把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 的指标降到确实可靠、留有余地的水平上。同时,中央发布试行《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 (草案)》(即“工业七十条”)。这个条例 实行后,国营企业一系列规章制度恢复和建立起来,工业调整有明显起色。 同经济工作的调整相配合,文化工作的各个领域也进行了调整。中央通过了《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草 案)》(简称科学十四条)、《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教六十条)、《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 (草案)》(简称文艺十条,以后改为文艺八条,1962年4月中央批发)。这些条例的中心问题是调整党和知识分子的关系,贯彻落实科学 和文艺工作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周恩来在广州会议上所作的《论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同他1956年所作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和1951年所作的《关于 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的报告一脉相承,是建国以后代表党对知识分子的正确政策的三篇历史文献。但是,党中央对思想政治上 的“左”倾观点没有作出彻底清理。周恩来、陈毅在广州会议上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讲话,在党中央内部有少数人不同意甚至明确反 对,在周恩来要求毛泽东对这个问题表示态度时,毛泽东竞没有说话。这种情形是后来党对知识分子、知识、文化、教育的政策再次 出现大反复的预兆。 总之,调整取得到很大的成功,恢复了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也有学者认为,调整没有摆脱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的根本 方针,只是为了在特殊条件下实现这一根本方针的而采取的一项暂时性“被救”措施。即使不发生政治运动,国民经济也不能持续稳 定发展,其比例必须会重新失调。 (二)七千人大会(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 刘少奇代表中央向大会提出的书面报告草稿,比较系统地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以来经济建设工作的基本经验教训,认为产生缺 点错误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在建设工作中经验不够,另一方面是几年来党内不少领导同志不够谦虚谨慎,违反党的实事求是和群众 路线的传统作风,削弱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妨碍了党及时地尽早地发现问题和纠正错误。毛泽东1月30日在大会上发表讲话,中心是讲 民主集中制,强调不论党内党外都要有充分民主生活,并做了自我批评。邓小平、周恩来在大会上分别代表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做自 我批评,并分别讲了恢复党的优良传统和克服目前困难的主要办法。 七千人大会取得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能取得的积极成果。会议对缺点错误的比较实事求是的态度,会议的民主精神和自我批评 精神,给全党以鼓舞,使广大党员心情比较舒畅,在动员全党为战胜困难而团结奋斗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会后,国民经济和政治关系 等方面的调整都有进一步的发展。但是中央在认识错误的程度及造成错误的原因上还存在一定的分歧。这些分歧妨碍了从指导思想上 认真清理“大跃进”和“反右倾”,会议仍然是在肯定“三面红旗”前提下的纠偏,有明显的局限性。 (三)第二阶段的调整 1962年2月21日至23日召开了西楼会议,会后国民经济大刀阔斧地进行调整,在经济领域对重工业和基本建设规模实行“伤筋动 骨”的压缩;继续精简员工人数,减少城镇人口;调集各个方面的力量,支持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加强财政、金融和物资管理, 抑制通货膨胀,稳定市场供应。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党在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整顿包括:对党外关系进行了调整;党 内政治关系的调整主要是加快了对在“反右倾”斗争中受过批判和处分的党员和干部的甄别和平反;对科教文艺政策的调整,主要是 党中央重新确认知识分子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 二、左倾错误在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发展

在经济领域展开全面整顿并取得成效的同时,政治思想、文教领域中的“左”倾错误继续发展起来,这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社会 的一个显著特点。 (一)八届十中全会 1962年9月召开了八届十中全会,会上重申阶级斗争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认定我国将长期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因 此,全党的中心工作是如何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把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进一步扩大化和绝对 化,标志着党在这个问题上“左”的错误再度发展起来。全会提出不要因为强调阶级斗争而放松经济工作。全党全国的工作出现错误 与正确并行的复杂情况 八届十中全上“左”倾错误的发展有具体原因:一是国际共运中出现的问题和一些事态的发展,对党认识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 问题产生重大影响。二是台湾国民党在美国的怂恿下叫嚷着要“反攻大陆”,不断在东南沿海制造事端。三是党对经济困难时期以来 国内情况和党内的一些矛盾作出了错误判断,进而不恰当地认为中国也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和出修正主义的现实危险。四是对社会主 义发展规律认识不清,对马列某些论点存在误解。 八届十中全会结束时,接受1959年庐山会议的教训,提出不要因为强调阶级斗争而放松经济工作,“要把工作放在第一位”。这 样,全会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出现这样一种复杂的情况:一方面,政治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左”的错误一步步发展:另一方面, 经济上调整和恢复的任务基本上还能够按原定计划继续进行 (二)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四清五反运动) 八届十中全会后,针对农村干部中存在的多吃多占、账目不清等现象,在部分农村和城市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即四清五反运 动。四清指的是清理账目、清理仓库、清理财物、清理工分。五反指的是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分散主 义、反对官僚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虽然对于解决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起了一定作用,但强调这次运动的性质是解 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在文化教育领域,发动了对优秀文学艺术 和哲学社会成果的错误批判,破坏了党的“双百方针”,“左”的错误的发展,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三)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 十年探索时期,国际形势和中国的对外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最初几年,由于朝鲜停战和印度支那停战,中国周边的国际局势趋 向缓和。1957年初毛泽东分析,当时在世界范围内,除了社会主义的力量以外,还存在三种力量,即:坚持战争和侵略政策的美帝国 主义的力量: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独立国家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力量 对苏联和社会主义各国,党主张继续加强同它们的团结和合作。在此期间发生的中苏论战,它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共 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国家相互关系中,坚持各党各国独立自主原则,反对“老子党”霸权主义,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和党的尊 严的大无畏精神。另一方面,通过这场论战,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在社会主义问题上的“左”倾观点更加系统化和理论化 对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和争得独立的民族国家,党主张积极支援它们并且大力发展同它们的友好关系 对美国以外的资本主义国家,党认为它们也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和美国之间的中间地带(后来毛泽东称这一部分国家为第二中间地 带,亚非拉国家为第一中间地带),因而也要争取同它们发展关系。 对美国,党认为一方面要坚决反对它对中国的武装侵略和威胁,一方面仍然要争取同它和平共处,通过和平协商的方法解决两国 之间的争端

在经济领域展开全面整顿并取得成效的同时,政治思想、文教领域中的“左”倾错误继续发展起来,这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社会 的一个显著特点。 (一)八届十中全会 1962年9月召开了八届十中全会,会上重申阶级斗争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认定我国将长期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因 此,全党的中心工作是如何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把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进一步扩大化和绝对 化,标志着党在这个问题上“左”的错误再度发展起来。全会提出不要因为强调阶级斗争而放松经济工作。全党全国的工作出现错误 与正确并行的复杂情况。 八届十中全上“左”倾错误的发展有具体原因:一是国际共运中出现的问题和一些事态的发展,对党认识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 问题产生重大影响。二是台湾国民党在美国的怂恿下叫嚷着要“反攻大陆”,不断在东南沿海制造事端。三是党对经济困难时期以来 国内情况和党内的一些矛盾作出了错误判断,进而不恰当地认为中国也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和出修正主义的现实危险。四是对社会主 义发展规律认识不清,对马列某些论点存在误解。 八届十中全会结束时,接受1959年庐山会议的教训,提出不要因为强调阶级斗争而放松经济工作,“要把工作放在第一位”。这 样,全会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出现这样一种复杂的情况:一方面,政治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左” 的错误一步步发展;另一方面, 经济上调整和恢复的任务基本上还能够按原定计划继续进行。 (二)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四清五反运动) 八届十中全会后,针对农村干部中存在的多吃多占、账目不清等现象,在部分农村和城市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即四清五反运 动。四清指的是清理账目、清理仓库、清理财物、清理工分。五反指的是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分散主 义、反对官僚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虽然对于解决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起了一定作用,但强调这次运动的性质是解 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在文化教育领域,发动了对优秀文学艺术 和哲学社会成果的错误批判,破坏了党的“双百方针”,“左”的错误的发展,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三)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 十年探索时期,国际形势和中国的对外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最初几年,由于朝鲜停战和印度支那停战,中国周边的国际局势趋 向缓和。1957年初毛泽东分析,当时在世界范围内,除了社会主义的力量以外,还存在三种力量,即:坚持战争和侵略政策的美帝国 主义的力量;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独立国家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力量。 对苏联和社会主义各国,党主张继续加强同它们的团结和合作。在此期间发生的中苏论战,它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共 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国家相互关系中,坚持各党各国独立自主原则,反对“老子党”霸权主义,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和党的尊 严的大无畏精神。另一方面,通过这场论战,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在社会主义问题上的“左”倾观点更加系统化和理论化。 对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和争得独立的民族国家,党主张积极支援它们并且大力发展同它们的友好关系。 对美国以外的资本主义国家,党认为它们也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和美国之间的中间地带(后来毛泽东称这一部分国家为第二中间地 带,亚非拉国家为第一中间地带),因而也要争取同它们发展关系。 对美国,党认为一方面要坚决反对它对中国的武装侵略和威胁,一方面仍然要争取同它和平共处,通过和平协商的方法解决两国 之间的争端

第五节国民经济调整的完成与十年建设的成就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 从1961年到1965年,经过五年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农轻重的比例关系实现了在新的基础上的协调发展:国民经济中积累与消费的 比例关系基本恢复正常:财政收支平衡,市场稳定,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会一次会议上宣布:我国国民经济即将进 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全国人民要努力奋斗,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 义强国。这是第一次郑重向全国人民宣布四个现代化任务。 就在国民经济调整基本结束,全国准备开始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美越战争升级,中国边境紧张。中央下决心改变经济建设重 点,开始部署三线建设。1964年下半年开始,大规模三线建设全面展开。1965年夏天到1966年,三线建设进入高潮。三线建设实际上 是中国国民经济布局的一次大调整。“文革”开始后,三线建设受到很大影响 、十年建设的成就 从1956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的十年,是党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十年。其间,虽然遭受过严重 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这些成就是在国内发生严重经济困难,在国际上遭到战争威胁和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取得的。国民经济无 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得到总体提升,发生了质的巨变:工业、交通是这十年发展速度最快的部门。以1966年同1956年相比,全国工业 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了三倍。十年新修铁路8000公里,全国除西藏外,各省、市、自治区都有了铁路,宁夏、青海、新疆等第 次通了火车。农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大规模展开,并逐步收到成效。全国农用拖拉机产量和化肥施用量都增长6倍以上。农村用电 量增长70倍。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成果丰硕,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高等院校毕业生近140万人,为前七年的4.9倍。国防科学技术的进 展最为显著。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有力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导弹 和人造卫星的研制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在这十年里,干部队伍有较大发展。中国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 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是党在探 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十年工作中的主导方面 十年探索的总结 在这十年,党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借鉴,积累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形成了一系列正确的理论观点,是对中国自己的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有益探索,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由于国际局势的复杂多变,由于国内建设任务的艰巨繁重,由于缺乏领导社会 主义建设的现成经验,使党在探索过程中难以避免曲折。这一时期的失误及其深刻教训,对党以后的工作也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十年探索留给党的深刻教训是:社会制度、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否则人为地拔高或加快生产关系的变 革,不仅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反而会给社会生产与生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社会生产健康发展的前提之一是国民经济 各个部类之间保持相互协调与平衡:人为地促进某一个部门的超长发展,在短期内可能会效果显著,但最终会造成国民经济严重的比 例失调,拖累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必须建立健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民主制度。 第六节“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和全面内乱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1966年,一场长达十年、给党和人民造成严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爆发 (一)“文化大革命”的起因

第五节国民经济调整的完成与十年建设的成就 一、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 从1961年到1965年,经过五年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农轻重的比例关系实现了在新的基础上的协调发展;国民经济中积累与消费的 比例关系基本恢复正常;财政收支平衡,市场稳定,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会一次会议上宣布:我国国民经济即将进 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全国人民要努力奋斗,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 义强国。这是第一次郑重向全国人民宣布四个现代化任务。 就在国民经济调整基本结束,全国准备开始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美越战争升级,中国边境紧张。中央下决心改变经济建设重 点,开始部署三线建设。1964年下半年开始,大规模三线建设全面展开。1965年夏天到1966年,三线建设进入高潮。三线建设实际上 是中国国民经济布局的一次大调整。“文革”开始后,三线建设受到很大影响。 二、十年建设的成就 从1956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的十年,是党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十年。其间,虽然遭受过严重 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这些成就是在国内发生严重经济困难,在国际上遭到战争威胁和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取得的。国民经济无 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得到总体提升,发生了质的巨变:工业、交通是这十年发展速度最快的部门。以1966年同1956年相比,全国工业 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了三倍。十年新修铁路8000公里,全国除西藏外,各省、市、自治区都有了铁路,宁夏、青海、新疆等第 一次通了火车。农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大规模展开,并逐步收到成效。全国农用拖拉机产量和化肥施用量都增长6倍以上。农村用电 量增长70倍。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成果丰硕,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高等院校毕业生近140万人,为前七年的4.9倍。国防科学技术的进 展最为显著。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有力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导弹 和人造卫星的研制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在这十年里,干部队伍有较大发展。中国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 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是党在探 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十年工作中的主导方面。 三、十年探索的总结 在这十年,党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借鉴,积累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形成了一系列正确的理论观点,是对中国自己的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有益探索,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由于国际局势的复杂多变,由于国内建设任务的艰巨繁重,由于缺乏领导社会 主义建设的现成经验,使党在探索过程中难以避免曲折。这一时期的失误及其深刻教训,对党以后的工作也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十年探索留给党的深刻教训是:社会制度、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否则人为地拔高或加快生产关系的变 革,不仅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反而会给社会生产与生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社会生产健康发展的前提之一是国民经济 各个部类之间保持相互协调与平衡;人为地促进某一个部门的超长发展,在短期内可能会效果显著,但最终会造成国民经济严重的比 例失调,拖累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必须建立健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民主制度。 第六节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和全面内乱 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1966年,一场长达十年、给党和人民造成严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爆发。 (一)“文化大革命”的起因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6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